铁围栏图片大全:明题目、析文体、理结构——散文教学三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45:49

明题目、析文体、理结构——散文教学三法

(2011-12-28 12:45:16) 转载标签:

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

小狗包弟

《囚绿记》

听听那冷雨

教育

分类: 走近名家     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解读课文内容,而忽略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学完之后也仅仅是对散文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而面对一篇新散文,想要解读依然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次尝试和探索,设想从散文的题目、文体和结构三个方面入手,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文本内容的同时,侧重于教会学生通过对散文文本的整体把握,去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力争对每一篇散文驾驭自如。

    一、擦亮“题目”这扇窗

    俗话说:看文先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时,我经常强调让学生关注散文的题目。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散文,先从题目中筛选必要的信息。通常来说,散文的题目可以传达出很多信息:有的散文题目直接是写作的具体内容,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前者围绕“荷塘”和“月色”来具体描写,后者则是围绕故都的秋色具体展开描写。有的散文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如《小狗包弟》,作者主要围绕小狗包弟来展开全文的叙事,小狗包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事物线。有的散文题目中含有动词,包含着叙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如《囚绿记》《听听那冷雨》,两篇散文中的“囚”“听”明显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方式,在这种认知方式下又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取向。

    理解了散文题目的类型,进而就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措施。在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设置中心问题(主问题),从而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学《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散文,这些题目直接是写作的具体内容,因此可以设置“找出描写—品味描写—体味情感”的中心问题,主要品析语言,通过语言分析情感。教学《小狗包弟》等叙事性散文,因为题目是散文的一条线索,可设置“围绕线索梳理事件—品味事件的情感倾向—整理情感的变化趋向”的中心问题,主要通过整体感知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类似于《囚绿记》《听听那冷雨》等题目中包含叙事主体和叙事客体间的关系的散文,应抓住题目中的动词,形成“探讨动词产生的原因、背景、方式—品味原因、背景、方式—把握动词中蕴涵的作者情感”的中心问题,从作者的角度分析散文情感。如教学《听听那冷雨》,可设置“作者为何要听冷雨?”“作者怎样听冷雨?”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情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握稳“文体”这把尺

    解读一篇散文,把握文体也是一个重要的武器。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拿起这个武器作为解读的切入点。有了这个切入点,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譬如教学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文体是叙事散文,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就抓住“叙事散文”这个概念,引导学生入手解读:“叙事”二字告诉我们此文的主体内容是记事的,而事是由人来完成的,它的表达方式必然以记叙、描写为主,通过记叙来写事,运用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所以初读文章就要了解本文写了刘和珍的什么事,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她怎样的人物性格。有了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阅读此文如何抓住“散文”二字?第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在选材和结构上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并截取生活的片段去记叙,从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第二,散文的灵魂是情感,本文中的情感是一条暗线,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并体味鲁迅先生的情感及变化。

    如此引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明确的文体意识。本着这样的意识再去解读课文,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不至于茫然而不知所措。

    三、把准“结构”这根脉

    文脉,就是散文的脉络或线索,是构成散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散文,文脉清晰,形散神聚。梳理文脉是理解文章中心问题的前提,把准文章的经脉就能抓住作者安排结构的用意。同时,梳理结构这条线,也是整体认知散文的基础,这样由整体认知到局部探究再到细节品味才有依托。抓住了结构这条明线,情感的暗线也就会逐渐显现。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特点后,我带领学生梳理结构脉络,画出散文中标志结构的语句以及有情感特征的重要句子(即议论抒情的句子),然后归纳概括,得知本文的结构脉络为:写作缘由—纪念主体:追述生平事迹及遇难经过,揭露当局的凶残及无耻—讲述烈士死难的历史意义。梳理出结构这条明线,情感就在此基础上得以显现:爱与愤怒—无奈与悲愤—理性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基本掌握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结构的分析方法后,再去学习巴金的《小狗包弟》,就可以放手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并检验其功效。因此,我在教《小狗包弟》时让学生先自主预习,梳理结构和情感的两条线索,学生很快就理出了本文的结构脉络: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引子)—包弟的来历(开端)—包弟在家七年给全家带来了欢乐(发展)—痛别包弟(结局)—反思与忏悔(尾声)。在此基础上再总结归纳情感线索,作者伤感、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的情感就一目了然了。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吴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