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寸等于dn多少:教育孩子不能走极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7:38:59
  现在,孩子不好教了,学校成了医院一样的风险区了。这是否是很多基层教师的感慨。仔细想想,是呀,从舆论导向到家长要求,对教师的要求高了,但无形之中教师在各种舆论下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手段也被大量遏制,对学生的不努力不上进没有法,对学生的许多坏习惯坏行为也没有法。再加上一些家长在管理孩子上的误区,这些孩子明知故犯肆无忌惮的行为不断增加,这是感慨之源。实际上,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很多说法措施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没助于教育,反而是害了孩子,不利于孩子真正健康的成长。
  一、安全责任的极端。
  不注重安全,对安全不负责任,这是一个极端。学校自身应该注意安全,学校设施等硬件必须安全;学校也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进行安全常识的教育。但现在,学生在学校出的一切安全损伤都可以给学校沾边,都可以给教师沾边,这是否应该是又一个极端呢?
  比如,学生课间玩耍摔伤了,哦,这是学校的责任,是教师的责任。学生入了保,保险公司赔付了,学校还得要赔付。所以,很多学校和班级就硬性规定,学生课间除了说笑以外,不能有任何玩乐性的动作。于是,以前校园课间的跳绳、捉猫等游戏在校园消失了。教师们也知道,这既不利于孩子真正的休息,也不利于孩子身体的锻炼,更不利于孩子的交流和个性的培养。可是有什么法呢?学校为了避免自己的纠纷,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的不受牵连,只得这样了。教育部门采取一些措施,舆论部门宣传一些案例,提醒学校要注重安全,这没有错。但是,就是没有一个条文来规定,学校的地面要怎样才合格,在合格的前提下,学生的摔伤谁负责。没有一个条文来规定学生的玩耍行为的度,哪些可以进行,课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生有课间休息,教师的课间是休息还是像特务一样的盯着学生。什么危险的事情不能做,这种笼统的说法是骗人的,什么事情危险,什么事情不危险,谁能说得清楚,除了高危险工作外,其他谁能说清楚呢?而且,学生的绝大部分损伤都是在玩耍中形成的。
  还有一点,家长和教育领导都不会去想的,孩子很多行为是明知故犯,明知道不能那样做,他偏那样做,明明教师天天讲,他就是不听,就是要做,于是伤害出现了,家长找学校找老师,上级领导找老师找学校,不管怎么样,你得赔,你得接受处分。教师教育了,每天都在讲,可是家长不管,领导不管,因为你教了就不应该出现这些事情。是呀,医生应该是万能的,进了医院就不应该死人。学校和教师是万能的,进了学校,孩子就应该百分之百的听话百分之百的安全,这是否成了我们一些领导的意思,更是我们一些家长的意思。地面光滑,鞋底光滑,同学们不要跑,更不要去当溜冰场;骑自行车,不要同学间掌着骑,不要骑着车狂打,不要丢龙头;学生不能打架,遇到事情找老师解决,不能欺负同学;这些行为危险……这是安全教育了吧?可是,学生就偏要做。于是摔伤了,打伤了,家长来了,赔钱;学校来了,扣分。真的,这教师不是冤大头吗?冤就冤吧,谁叫你是教师?强调过于,走了极端,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把很多应该的东西扼杀了。要让孩子在课间得到游戏的欢乐,要让学校恢复课间的活力,要让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能发展个性的课间环境,领导们、家长们,对学校、对教师宽容一点吧。
  二、教育观念的极端。
  这种极端更多的存在于家长,存在于我们那些教育专家们,存在于我们那些宣传的舆论部门。对学生要进行说服教育,关爱教育,尊重教育,表扬教育,等等。这些没有错。因为,这些方法,在一部分家长的孩子身上是成功的,在教师的个别案例中也是成功的。不好的是,这些观念被宣传部门发表出来,就成了灵丹妙药,也成了教育领导和一些家长要求教师的尺码,要求对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这样,都应该用这些观念下的方法。哪一位教师不是这样,你就是不合格的。这些观念是值得提倡的,但是走了极端。
  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现实,从孩子出生开始,他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孩子已经是千差万别,不仅对每个孩子的方法不一样,而且对每个孩子的管教观念也应该不一样,不能盲目的去抄袭别人管教孩子的成功经验,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性格、行为习惯,特别是孩子生活的环境中的人的行为习惯不同,无形之中在孩子的成长中带来的影响不同,还是照搬别人的观念和方法,不但不能成功,反而对孩子成长的伤害更大。我们不是常说,有的孩子服软不服硬,有的服硬不吃软吗?看看现实吧,哪一位教师教的学生都是十全十美的?哪一位教育专家能把每个学生都教好?哪一个教师不想用这些方法不想坚持这些观念?实际上,我们犯了一个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观念任何一种方法都适合于每个人。
  再仔细想想,那些犯错不断,甚至走进少管所的孩子,在你教育他的时候,说的道理他不懂?有几个认错不快?有几个保证书不漂亮?但是,他就是要犯,反正你不能打我,你不能体罚我,你的教育方式不能伤我自尊,否则,不是你教我而是我教你。更甚者,我们个别家长会因为教师让学生站了办公室而找教师理论。真的呀,不能“体罚”学生,在加上尊重表扬式的教育,我在想,教师们,你还有什么方法管教我?
  更可怕的是,有领导在做教育报告的时候说到一个问题,我们教师对学生是服务,要用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是服务指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不能体罚学生,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一说法的可怕之处是,抹杀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职责,这是商业部门不具备的职责,如果教师也向商业服务员一样对待学生,那教师还能说教学生吗?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习惯的作用?
  我接着了两个案例,一个是父亲对儿子以兄弟相称以朋友相称,他们父子关系确实不错。但是孩子读书一点不上心,对成绩的好与坏从不计较,考试要么作弊,要么都是三二十分;上课说话,熄灯后也要说话。教师无奈,父亲来了,每次都是这样,而且也说了很多读书的好处,过后,孩子还是那样。父亲够尊重孩子了,父子都够明理了,就是教不好。还有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十二岁了,想上课就上,不想上课,就可以耍三五天再来。要是这样还好,可家长又要求孩子要学习好,将来能读高中,读大学。看到孩子这样,家长也着急,但就是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因为他们从小到打,没骂过孩子,没打过孩子,都是说道理,他每次都能认识到错,可就是改不掉。现在,他父亲说,还是不敢打不敢骂,孩子是青春期,逆反心理重,怕他跑。这两个案例,应该都是对孩子采取了尊重教育、平等教育的观念。但是过度了,走了极端。
  家长犯了一个错,只考虑了自己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没有考虑和孩子接触的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于是很天真的认为,自己的积极教育一定会影响孩子,不想别人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孩子。我们不是在惊呼吗?学校十年的教育抵不住孩子在社会上受的一天的消极影响吗?还有一个错误,骂骂孩子,打打孩子是不是就不尊重孩子,是不是就不爱孩子?我们反对体罚更反对暴力。但是,孩子没有了怕头没有了忌讳,我们还怎么去约束孩子,怎么去实施我们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很多好习惯好思想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说教能成的,还需要强制力需要约束力才能形成的。为什么要有法律?为什么要有公检法?不就是没有了约束力不行吗?
  尊重过分表扬过分,甚至把批评完全丢在一边,不但教不好孩子甚至教出来的孩子是真空世界的,是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教师可以尊重孩子,家长可以尊重孩子,不打不骂,但孩子到了现实社会会不被骂吗?当他遇上别人的骂他知道怎样合理合法的对待吗?再者,这种观念下的家长教师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吗?怎么进行呢?个别孩子,抓住家长的这些心理得寸进尺,家长得凡事必应,没有满足就和家长对这干,甚至威胁家长。
  可是,我们的社会就是在这样要求着教师,要求着教育手段的失效,要求着真空世界的孩子盛行。
  好的教育观念要学习,要提倡,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不能一刀切,不能把它作为像法律一样,每个人都要遵守,更不能全校性的规定必须采用这些观念下的方法,要因人因家而异。不要先进的教育观念是走极端,遵守先进时髦的观念过于也是极端。什么是先进的教育观念,适合于教好孩子的观念才是先进的。孩子不同,那么对待每个孩子的观念也应该不同。
  三、教育方法的极端化。
  教育方法的极端化表现在,要么方法单一粗暴或者暴力,要么是迁就溺爱什么都依从孩子,这是教育孩子方法的两个极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害。
  简单粗暴,打过了事,这不是管教。虽然孩子有怕,但带来的结果只有两点,一是恨父母,和父母没有一点交流,什么都憋在心中,造成心理闭塞;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真正改错,结果父母对孩子始终不了解,不能给孩子成长以真正正确的引导。二是使孩子也形成粗暴性格,野蛮待人,仇恨待世的不正确观念。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会危害于家人危害于他人危害于社会。
  另一种极端,是所谓的民主科学管教孩子,不管事情大小,不管孩子的思想动态,不管孩子曾经受到的影响程度,不管孩子犯错的次数,不管孩子的真实动机,都是一味的讲道理;孩子要东西,要啥满足啥;孩子读书做家务,愿意就做不愿意就算了。孩子学习不好,一味地归结到孩子天资笨拙,从来不从思想习惯上分析、给以帮助。对孩子的缺点过错不是帮助纠正,而是一味袒护。久而久之,孩子表现的是没有上进心,没有人生追求和目标;自私狭隘,以我为中心,在和同学相处中,没有同情心,没有善良感;犯错不认错,不学法不守法;得理不饶人,打击报复。最后达到不可救药地地步。这是放纵的结果,这是教育的另一个极端。
  现实中的人类个体,要遵守社会公德,要遵守社会法律规章制度;要劳动。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也不可能想干啥就干啥,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要培养孩子好的品质和适应社会的劳动本领,而这些东西的形成不是迁就溺爱能达到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正确的言语引导和社会示范中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是需要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特别是孩子反复犯错,形成定势时,更需要强制力。一个好习惯的形成和坏行为的纠正,不光是要有要的欲望,也还要有怕的忌讳。在迁就溺爱的教育方式中,既少了正确的言语引导,也少了怕和忌讳的强制约束强力。我们很多好孩子,在第一次犯错,或者犯了较重的错时,是挨过打的。但就是这一“打”孩子明白了许多,从此成了一个明白孩子,从此父母的语言引导能顺利的发挥作用。
  可是,我们有人,去调查孩子挨过家长多少打,言外之意是,孩子是一次也不能打的。但打孩子是不是就是家庭暴力呢?适度的打算不算一种强制约束力呢?中国有人很推崇美国的民主教育,他们好的是该接受,但不能片面理解。有一本在中国畅销的书上——《素质教育在美国》,不是也讲到美国的学校怎么惩戒孩子过错吗?他们的有些做法不是比体罚更体罚吗?
  而我们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可高了,你要教好孩子,但是你不能打孩子的手心,你不能骂孩子,你不能罚孩子的站,你不能在课堂上批评孩子,伤孩子的自尊心。那有什么方法来教来管孩子呢?说呀。只说能管事吗?所以,我们不光是要研究怎么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还要研究怎么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更要研究一些惩戒措施,没有措施光靠说对有些学生是起不了作用的。我们有了学生守则,有了学生行为规范,但是还是有那么多学生犯,甚至到学校无法的地步。是因为,我知道不该犯,可我犯了,又怎么样呢?所以,守则和规范如果能像法律一样,清楚地规定犯了该受到的惩戒措施,那就好了。可是没有,怎么办呢?那只有我们的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宽容一点,允许用用中国传统的一些惩戒措施。当然,用的前提是不能给学生带来身体的伤害,也不能给学生心理蒙上阴影。这就要求教师实施惩戒时要谨慎要小心,惩戒的度要适当。同时,对被惩罚者要更多的及时的从思想上沟通、引导,让被惩戒的学生真正认识到错,感受到受惩戒应该,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不是惩戒了就了事。
  四、对待考试的极端化。
  在九义教育中,很多地方限制学生考试,甚至取消考试。这实际上是走了考试中的另一个极端。
  要不要考试,涉及到要不要知识的问题。虽然学知识不是在考试中,但考试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力手段,它虽然不适合每个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了考试,学习只会是一种摆设。我们反对评比,我们反对排名次,理由是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成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是学生学习满足感学习动力激发的一种手段。
  怕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操作不当造成的,没有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的估计自己的能力,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和家长分析造成的原因,因而定位不合理,才造成了危害和害怕。还有是没有充分组织学生复习,做好考试准备造成的。并不是考试或者排名本身的过错。
  实践中,只要一说考试,学生努力的程度用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了考试,学生的学习会怎么样。虽然我们感觉到,我们学的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好像没有多大的用,甚至忘记了。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内容不同了,用的更多的是某一方面的,其他方面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内容暂时用不上;还有是因为,有些知识本身就已经形成了我们的能力,在操作中熟能生巧,淡化了对知识的注意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感觉就否定书本知识对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直接的作用,因为书本知识本身就是生活实践经验和能力的积累。
  我们要学习已有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去研究没有的。学习书本知识需要记忆,记忆方法的形成、改进,记忆力的加强,于我们记书本知识的过程的强化是分不开的。我们思维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还有就是考试在选拔中的公平性是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所以现实中的考试不比学校少。为什么我们总是批评学校的考试呢?何况,我们还没法改变我们的功利思想,我们都是围着某种需要才做某件事。所以,学生掌握知识,进行能力训练,不得不借助功利的方式和手段,那就是考试带来的满足感和压力感。况且学生年龄小,对将来的需要虽然懂一点,但是没法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觉的去寻求知识,这就需要一定的强制力,考试是一种手段。如果要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感觉到知识有用了,已经不可能再学了。
  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大量的农民工,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的威力,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格外重视,这种重视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生活的促醒。有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不是一度提倡学习自由吗?想学就学,不学就算了。现在他们在惊呼,他们的大学生能流畅的说几句外语的不多,他们在惊呼他们在国际交往中的落后,在惊呼他们在科技领域中的落后。有一个发达国家,一度取消义务阶段的考试,可是从2007年开始,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语文、数学都要进行全国统考,就是因为他们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世界排位中下降了很多。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立脚,没有竞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要在世界立足,没有竞争精神不行,考试就是一种竞争。我们把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归罪于学校负担过重,负担过重的祸首就是考试。这真是不辨是非啊。实际上想一想,自从电视普及,网吧盛行后,我们有多少学生把时间把精力花在了上面,没有考试,没有作业,他们就会去锻炼吗?我们把个别学生因为考试出现的心理问题归罪于考试,这是错误的。没有考试,就没有人自杀吗?没有考试,青年学生的心理就健康了吗?实际上,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我们家长和生活环境有没有有意识的去培养去锻炼。
  我主张考试不是说不研究考试,成天到晚考试,考试次数多,让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这是走了考试的一个极端,是不恰当的。完全取消考试,也是一个极端,是不值得的。我们应该研究考试的次数,考试的科目,考试的范围,既要有利于学生学知识,有利于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精神,又要不给学生身心健康和发育带来伤害。
  当然,教师们更要充分的引导学生做好考试准备。
  我们关心孩子,没有错。但是,我们必须得考虑孩子的将来,我们民族的将来,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在真空世界中。我们在研究我们的教育中,不能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