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200法兰垫片规格:南怀谨:三际托空与准提法圆满次第的配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25:04

南师怀瑾:三际托空与准提法圆满次第的配合

师示:什么叫做菩提?

(有答:明心见性)

师示: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心要怎么明?性要怎么见?

大明沙弥:不起妄念。

师示:不起妄念叫明心见性吗?!那么睡着了,一个妄念都不起,那是明心见性罗?死了的人,也不打妄想,那也是明心见性吗?!

宗诚师:不明而明,不见而见。

师示:你讲的比唱的还好听!什么叫做“不明而明,不见而见”?!你现在什么都没有看见。(师又大笑说:)你的脑后有个什么东西,你不回头看得见吗?如果看得见,那就像。你看见了没有?不见而见,你看到了是哪个见?
宗诚师:......

师示:你答不出来,我代你答吧!你不是听过《楞严经》吗?《楞严经》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怎么背不出来?你们全体都是一样差!不要光看着他!我怎么背出来,你们怎么背不出来?出家的目的,依教理来讲是求证菩提。这一次寒假到现在,我教你们转来修准提法,你们晓得我的用心吗?为什么带领你们修准提法,走上密教的路线,为什么?都给你们讲过的,你们答出来看,我当时是怎么讲的? 
(全体默然)

师示:因为你们功德不圆满,功德资粮、智慧资粮都很欠缺。什么叫做“资粮”?简单的说就是基本的资本、粮食。福德、智慧资粮不够,就不能证得菩提,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为了要了生脱死,这是最起码的,不要说为了成佛得道;道,不是神通,不是用,道是根本的体,“但得本,莫愁末”。那么如果福德神通都来了,通究竟从哪里来的?晓得不晓得?

(同学们齐答;通从定发。)

师示:什么是定呢?

余静如:不掉举,也不昏沉。

师示:对,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叫做定。凡夫众生不在散乱中,即在昏沉中,不睡觉就乱想,不乱想就睡觉,离不了这两样事,一辈子、一千万亿年都如此。假使不散乱又不妄想,又非睡眠、昏沉,这就叫做定境,“清明在躬”,这是基本的修行,不管修密、修禅都需如此。

为什么教你们修准提法?乃是你们的福德、智慧资粮不够,所以要你们好好祈求,求感应,求他力加庇自力的恳切修持,但有多少人得了感应呢?
(同学齐答:有)

师示:你们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感应呢!每个人都有,不要以为菩萨站在你的面前放光,才叫做感应,那就变成妖怪,也是魔境,千万不要执着他。其实,你们都得了感应,是不是这样?不要骗菩萨,不要骗我,不要骗你自己。你想想看,绝对有不同的感应,是吗? 

那么有些人搞得身体不好,不是菩萨不感应你,为什么不能感应到你,这是什么原因啊!对此佛经有个譬喻,晓不晓得?佛说好比太阳照万物,太阳没有分别好的、坏的,光明一概照到,有些东西为什么不能给阳光照到呢?是太阳之过吗?是人为的自我造作,自己把它挡住了,对不对?好比盖栋房子、戴顶帽子,就把阳光给遮起来,并不是太阳不照你。所以自己要好好的反省,佛这个比方好得很,拿下雨来比喻也是一样。因此,从寒假到现在,告诉你们这条正修之路,有个总名称,叫做什么,还记得吗?

修定师:禅密双修。

师示:对!你们赶快按照这个路线,不要变动了。你们平常主修准提法,要想了脱生死,得定慧等持,走上菩提大道,第一步要做到“三际托空”,有没有做到?我在哪里讲过“三际托空”?还等于画了一条很简单的线,画得很清楚,是在哪一本书上?

谢锦烊:《禅海蠡测》。

师示:你怎么可用猜的呢?你看过,有吗?《禅海蠡测》只提到一点,主要的还在于《禅与道概论》。但今晚的主题问你们怎样是“三际托空”?前念已灭,什么是前念已灭?我讲话是不是念头?你们听话的也是不是念头?

(部分同学答:是!)

师示:这些念头要不要你起空它?

(全体同学齐答:不要。)

师示:为什么?

大慧师:自性本空。

师示:后念未生,后念要你去生它吗?后念怎么生啊?!怎么样是未生?

大慧师:本来无生。

师示:我们刚讲个后念,它已经变成现在了,现在呢!当体即空,现在亦无生,所以菩萨要入无生法忍才能证菩提。但要随时能切断三际,就是当体即空吗?刚才我问新出家的大明师,你说当体即空是放下。那么,放下的那一念,是有?还是没有?哪个算前念?抑是后念?还是算当前一念?

大明沙弥:是当下一念。

师示:这一念是体还是用呢?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a33160100jtj2.html) - 南师怀瑾:三际托空与准提法的配合_在人间_新浪博客

大慧师:即体即用。
师示:答得蛮好耶!你要能够随时把握“三际托空”这一念。妄念来,不要你去空它,所以《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不要用方法,也不要观字或念准提咒什么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下这一念、这个境界,永远保任如此,有一百天就差不多了。这是正止、正定、正观的一个入门方便。止观同时,三际托空,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当处一念;但是,当处也没有一念,也没有把握它,如果把握它会留在什么样的境界上呢?《楞严经》讲到:“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大明啊!你把住当前一念,对不对?

大明沙弥:不对。

师示:不对在哪里?问题何在?

大明沙弥:......
师示:问题在于“守”字上啊!“内守幽闲”,你在把握它啊!假使我不是守,也不把握它,三际托空,对了没有?不守是怎么样?你们修过了吗?当然没有修过,你们且试试看吧!

本师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不要“内守幽闲”,抓到身体内部来,守着一个境界,所以你们要认清楚“三际托空”的正止观。因此,我所传承的准提法,为什么到最后进入圆满次第,又走入到这个境界来?准提法当然是大止观,先修生起次第,然后把一切字轮收摄观成明点,明点再化为虚空,最后,“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你们不是修我的法吗?后面注意了没有,一天到晚修法,圆满次第统统没有研究,所以都不圆满,一天到晚都在贪、嗔、痴、慢中,在见思惑中,不能三际托空,不能截断业识狂流,这个佛经怎么比方啊!...

大慧师: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

师示:两边的流水都给切断了,“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这是谁的话?
(同学齐答:懒残禅师。)

师示:下面呢?“我不厌,你也不能断”。你要“香象渡河.截断众流”,能不能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做到这样呢?你们是修禅的,那是纠缠不清的“缠”,妄念纠缠不清,情业纠缠不清,感受、觉受的业力都纠缠不清,不能截断众流,当下了结。

修行必须做到如“香象渡河”,那才是大乘的精神,才能体会到永嘉大师《禅宗集》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几句话。这四句话,也包括了小乘、大乘,包括凡夫,包括成佛之道都在内,希望你们好好珍惜这个法缘。再说,“三际托空”你们照做了没有?切不切得断?要方法去切,已经不是了,那也是一个妄念;不用方法也不是,那又是一种昏沉,怎么体会啊!

大慧师:本自现前。
师示:这个口气好大喔!(大慧师笑笑)你不要自己笑自己,直下承当,要信心不疑。但是,这个理要把它转成事,硬是要在这个境界中,你们听得懂的,赶紧从此修去,再配合准提法,禅密双修,才得成就。

对于准提法圆满次第,你们都没有研究,光是听听而已。从寒假到现在,你们觉得准提法修得有点好处,这是观世音法门音声海中,在生起次第的初步阶段中流转。圆满次第你们留意了吗?听了我半年来那么多次的讲述,没有一个留意,所以没有般若,没有智慧,现在懂了吧!我想你们当中,不应有人如聋如盲,根本不懂才是,真懂了就有希望,戒定慧都在其中,如此昼夜二六时中,四大威仪日用间,都在这个境界里,那才叫做修持。那么,你性戒不要守,威仪戒自然清净,性界自然明净,一切都从三际来,所以三际又是三德。涅盘三德,哪三德啊?

大慧师:法身、般若、解脱。

师示:法身、般若、解脱,要注意喔!这才是正修行之路,其他什么功夫啊、境界啊、各种法门、百千万亿法门都是方便,都是加行。所以有一位同学遇到外人问,你们为什么不修加行?加行是什么?都搞不懂,你们不惭愧吗?西藏密宗的加行,我也教过你们。而且我有一次讲《心经》其中提到的四句“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即是加行法的简法。什么叫做加行?简单的说就是加工。自性本来是佛,在未成佛以前,一切的修行都可以叫做加行。有相的加行,更是头上安头,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一切都是加行,这是大乘的道理。那么,一切大小乘的功夫道理,都有四加行,哪四加行呢?
(同学齐答:暖、顶、忍、世第一。)

师示:这也已跟你们讲过。小乘有小乘的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这同四禅八定都有配合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要领——“三际托空”。知道了没有?这不是想象的喔!用心也不对,不用心也不对,“三际托空”不是死的喔!不是坐在那边不敢做事,那不叫“三际托空”,正是有,你守着一个有,你才不敢去动;假使真空了,有什么不敢动的呢?动也空,懂吧?虽然如此,动也空,但主要在你不动,不动金刚,那么如此久而久之,定久了,“六通具足、三德圆满”,才有希望。就那么的简单,这才接近于禅宗,但还不是完全禅的参究。知道吗?
(节于《十方》杂志三卷九期孟夏小参报告节要之一)

且说“三际托空”——禅宗的观心法门

 

“三际托空”有何难?

现在没有上座的,快上座!禅修中由这些作息的细微末节便可看得出来,外行与内行的差别。可见,他们的头发剃了,穿上这件衣服,在这里学了那么久的时间,并不偶然。你们诸位大居士两条腿子跟他们这么一比,就看到他们还真有两下子。他们出家同学们如此用功坐了一整天还不在乎,所以我常说,不管你有道无道,先把双腿坐好,老子有腿,坐它个七天七夜,功夫深了,再配上“般若正观”的道理,绝不白搞的。你看!你们大居士,学问再好,一到了这里坐不到几个钟头,就垮台了。哼!他们连修好几个礼拜,平常也都如此,你们别看我有时把他们讲得这样不成器,那是以严格的标准衡量,毕竟比起你们这一点稀稀松松的业余“功夫”,高明多了。你们好几位都是老学佛的,都快要成“佛油条”啦!什么“三际托空”等理论名相,常常挂在嘴边,也不脸红,什么是三际托空的“三际”?前际、后际、现际。因为你们三际硬是托空不了,现在只好来个方便说明。

三际托空本无什么了不起,我们眼睛张开也好,闭上也好,耳朵听也好,不听也好,先把自己乱七八糟的这个意识思想,或任何一个杂乱无章的观念、感觉、知觉等等,在理智上,做个归纳,分成三个阶段。譬如:我现在讲话,执事同学在拉窗帘,这声音听到了,一下便过去了,我们内心的思想念头也是一样,一起即灭,消于无形。然后,后面的声音、思想、念头或者动作尚未呈现,你说现在,现在也早已过去,没有现在,但是刚讲“未来”没有来,却刹那间就来了,而正要说“现在”,现在已溜走了。一切生命的意识现象如流水般,根本分不出过去、现在、未来,——随着都自生自“空”,又何必你刻意去三际托空呢?本来一直就是清清净净的嘛!再者,退一步说,前一个浪头过去了,后一个浪头你轻轻不加作意,自然便挡住了。不让它来,这中间不就是空了吗?三际托空,大家看看!就这么容易,连这最初步的都做不到,还学什么佛呢?

你学道家也好,密宗也好,或者念咒、观想、守窍等等,第一个念头过去,第二个念头没来,自自然然把它一切,不费吹灰之力便挡住了,中间不就是空吗?做到这样,就是“三际托空”。但有些人认为三际托空即达于无心境界,即是得了道,这不又熏熏然自误了吗?告诉你,“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不要说你们做不到三际托空,即使做到,都还不是,前途还有九弯十八拐哪!像我听到三际托空,立刻就把前后际切断了,一点都不稀奇,要断就断,这便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有何难处?

 

“吹汤见米”也不差

 现在时代不同,早就迈进核子太空时代,我们这个“造佛工厂”,更要加速造佛,以前农业时代生活起居,步调较慢,古人可慢慢的磨,现在一切讲究效率,大家必须加紧脚步,不要事事慢半拍,好好加工一下,如果做到三际托空的人,不要老停留在这第六意识暂时变相的清净境界里,自以为外境心不起,是“明心见性”悟道的现象,那就呜呼哀哉!活见你的大头鬼,太对不起自己这番努力的工夫了。
    千万别误认为我们的第六意识就是心,那你学佛修道连个影子都没有,真正透脱三际之心才是全体之心,你们这里有些知识分子连这道理也不懂,好意思吗?那么经我如此一讲,你们或许心生疑问:“既然真正的三际托空,要真正身心皆空才是,那我们听了一天的三际托空,及其他一些道理,都白费了。”不!没有白费,只要你能够把第六意识稍一切断,那也恭喜你了啦!这等于“吹汤见米”,如同你煮了一锅稀饭,稀的几无一点内容,外面都是饭汤,米在哪里呢?看不见。稀饭端上桌来,热腾腾的,你“呼—呼—”的吹它一吹,把外面那层浓浓的米汁吹开,碗底倒有几颗米就看清楚了,虽然米粒稀疏无啥分量,但是总算还有一点,也不错啊!可是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道。

 

软修法门大有奥妙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法门,无一不为解脱我们根深蒂固的烦恼而设,我们中国佛教平常所谓的唱念,其中大有奥妙,要唱得好,还真难呢!因此,我告诉本院的同学,大致唱念的基础学会了,我再从关键处点拨一下,你们就懂了。今天我听大家唱香赞,还勉强可以。(师唱):“摩—诃—”,这就对了,如此自然而然“心平气和”了嘛!你不要提一个念头穷嘶穷叫而唱,真把握住其中诀窍,显教的唱念其实也就是一大密法,一般学佛的人以为念个咒子才是密宗,真正佛法。佛在世时,他老人家哪里要这一套?这是后世佛法演变成专门的宗教,才逐渐形成这种以诵密咒为修法的形式,乃是一种从音声入道的方便法门;而显教的唱念,亦是如此,称为“软修法门”;在林林总总诸修法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法;中国古代一般丛林道场,平常住众至少有好几百人,往往早晨一起来,大家规规矩矩严肃诚敬地依序在佛前一站,那种山林派朴素清纯的唱念,丝毫不带任何花腔技巧,“南—无—哦”一路整个早课唱诵下来,大家内心毫不费力地便统统静下来了,如此日久年深,其中妙处,不可言喻。

 

脑与第六意识
    我们这个肉体,乃心所变现,但别以为头壳脑部就是心,通常我们认为这个能思想的脑只是身识作用而已,严格说它尚达不到第六意识的范围。意识,这个东西很玄妙,但还不能将之归属于神经系统,现代医学于此问题犹待更进一步的研究。洪医师,意识是不是间脑的作用呢?间脑究竟有没有作用?目前医学还下不了结论。你以为脑神经的反应是意识作用,其实那还只是眼、耳、鼻、舌、身的身识变化罢了。意识层面尚需深入一层,至于第七末那识到底怎么回事,那一般人更难以想象了。
    修行上,若有人作到了第六意识层面的三际托空,那也还不算数,因为你身还没有空,你身上的血液还在循环,感受还有,所以千万不要认为第六意识保持那么一点清明境界,大惊小怪以为自己空了,真的三际托空乃是身心皆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清明纯一,寂然不动,这是佛学的第一步。
是这个,不是那个
    那么,你静坐修行,做到气住脉停又如何了?你们许多人天天讲求气脉打通,打通又怎样!不老不死啦?我从大陆到台湾,到处看了几十年,很多学道、学密专讲这些门道的,现在呢?不幸的,比我年纪大的都跑路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一番花雨一番风”,未曾留下一点痕迹,都过去了。气脉修得再好,奇经八脉统统打通,便又如何?大家要放聪明一点!气脉通了,气住脉停,这是为了突破我们这个身体根深蒂固的障碍,达于身心轻安调和的状态,以便更进一步获得般若智慧的成就。
    我们凡夫处处不自在,受这个身体的限制压迫太大了,无时不在它的左右之中,你四大不调,念佛念死了,还是乱七八糟,边念边打妄想,至于念佛要念到三际托空,“南无阿——”一下第二、三念停了,“弥”不起来,“陀”也不起来,清清净净的晴空万里,你切得断吗?即使切断了那也还不算数,必须气住脉停,身心皆空,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寂然不动,无所挂碍,这才是真正三际托空。如此到家了没有呢?——刚刚起步。后面仍有大事在!尤其宇宙万法的主人翁之本来面目未找到前,任你再怎么深厚的禅定工夫,也免不了无止无尽在三界风尘中飘荡无依的命运,所以禅宗真正的三际托空,不是前面所讲的那个,而是这个,懂吗?
大声一呸!空了!
    大家不要认为,念头一切断了,就是三际托空,像这么的三际托空,那很容易,密宗有一法门,在白教里还是个大法,如《椎击三要》所教,如法上座,“嗡嗡!嗡嗡!——”勤念咒子,或者诚敬拜佛如仪,搞了半天,然后叫你一口气提起来,“呸—”,这么大声一“呸”,就把念头硬切断了,空了,那不是很容易吗?当年我学这个法,恭恭敬敬送了好多供养,磕了好多头,得来不易。后来我问传法师父:“这个是你们的大法?”师父说:“这个是无上密法。”我又问:“还有没有?”“噢,这已是很高的密法了。”我说:“这一套是在你们这里当宝贝玩玩的,在我们汉地根本稀松平常,一般老妇都晓得。”师父听了。大为惊讶,因为他实在也晓得,我这个人颇有“微”名,不乱说话,若有言说,必有所本。

再说,这两天你们在打少林拳,我就告诉常证师:你不用吹哨子,要喊口令,“一!二!三!四”勇猛有力,这样一趟拳打下来,累得半死,什么妄想杂念都没有了,有何稀奇?我说这是种物理力学的作用,你们不懂科学,人之意识心理,同物理之力学作用一样,譬如你把这个拳头握紧了,向心力凝聚到极点,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想放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松弛,自然而然又觉有收掌的需要。只要你收摄精神专注一段时间,它必然要放松,如此意识上暂时进入到空灵的清净境界是自然之理。什么密法、道法,各式各样能助我们修行成就的,我都去学,中国文化的儒家有一句话:“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只要有一件事情不明白,那便是身为一个儒者的耻辱,学佛修道也是一样,八万四千法门,不论世出世间,也都应遍学而通,如此菩萨道的广大行愿方不流于空谈。

 

放心法门
    所以,现在许多寺庙大家都喜欢这么“噔噔...得隆隆噔”地敲敲打打、念念唱唱,把死人也都要招了出来似的。这一套千年流传的唱念,难道只是有如供人观赏消遣的歌仔戏吗?其基本道理不可不明。
    再说密法的修学,你们真的下过功夫吗?那得要修多少供养啊!平常人修不起的!什么一千盏灯、一千杯水,简单的至少也得来个二十一盏灯,或者七盏灯吧!并且还是要奶做成的酥油灯呢!此外每天“三白”的供养,更不可少。什么叫三白——白糖、糯米、白芝麻。所有的供养以一天为期,隔天得另换新品。供茶一天也要换个二、三次,丝毫不可马虎,凡此细节等等,都要真正一一做到。学密宗,有几个人真玩的起啊!你们穷兮兮的,就这么找个喇嘛,随便在头顶上洒两滴水,嘿!不得了,我灌了顶啦!真有这么便宜的事啊?
    况且,正式学了法以后,依我手边保存乾隆亲译的黄教大威德金刚仪轨的修法来说,一整堂法,规规矩矩修下来,恭恭敬敬坐在坛城前面,这手摇铃,那手打鼓,脑子又边做本尊观想,然后双手除了摇铃打鼓外还结手印,口中念念有词,名堂多了,像道士画符念咒一般,一次认真搞下来三个多钟头,然后全部一放没“嘭—”(师拍案一声)——圆满次第,你说那还不空吗?一定空,因为累死了,累空了,便成“三际托空”。嘿!这个方法好高明,显教的念唱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凌晨一大早起来,肚子空空,肃立佛前,引磐一敲就这么张嘴,“南——无——”“南——无——”起来,经文、礼赞、偈颂、咒语、发愿等等,一段一段连续下来,维那从旁“喀喀喀......”节奏性地敲打木鱼,最后逐渐慢下来,然后“喀”的一声,大家不声不响,大自然在晨光曦微的清灵中,一切归于寂静,所有的妄想,杂念,七情六欲同时消落,这不就“三际托空”了吗?
你们平常不晓得这个道理,已逢大法而不自知,整天痴想有人传你个无上密法,便能迅速成就,太可笑了。所以许多法门,表面看似两码子事,其实异中有同,根本上大致基于同一道理的;乃至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教徒们一进教堂,到十字架前一跪,祷告一番,然后“阿门”一声,我告诉你们,这也是密宗哦!基督教的“阿门”、回教的“阿拉”以及世界上其他许许多多的宗教,在他们关键性的祈祷词或一些名词里,开口音都是用“阿”字音的,你们若把这些道理的缘由弄懂了以后,就贯通了,原来都是同一个东西嘛!我们人人都有,随时都有,未曾须臾暂离。
    大家体会看看,在外工作一天,夹个皮包挤车回家,进了家门,鞋子一脱,整个人往沙发一抛,唷!我的妈呀!真舒服,什么都抛到九霄云外,没了!三际托空。可是这么一下,还不是道哦!这不是真正的三际托空,但你可由此去了解修持时该如何下手用功。但假如你认为这就是道,禅宗有句俗话叫“托空妄语”,你就稀里糊涂地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