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盘的螺栓大小:【艾灸常用穴位】(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3:53:20

【艾灸常用穴位】(转载)

标签: 艾灸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自我保健三法: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一、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二、艾灸治冻疮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三、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艾灸的特点、禁忌及注意事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施灸取穴参考表   

科名

病名

主穴

配穴

用法

内科

高血压

涌泉、百会、曲池、足三里、悬钟

头痛头晕:风池、大椎;

健忘失眠:神门、肾俞;

肢麻:外关。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2次,15次1疗程。

脑动脉硬化

足三里、悬钟

头痛头晕:风池、大椎;

肢麻:外关。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15次1疗程。

中风后遗症

1.百会、天窗、肩与、曲池、足三里;

2.百会、承灵、曲鬓、悬钟、阳陵泉

软瘫:气海、肝俞、脾俞

硬瘫:中脘、巨阙、肝俞

口角歪斜:地仓、颊车

肢麻: 隐白、神庭

温和灸:每灸15-20分钟,每日1次,15次1疗程。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头痛

通天、悬钟、太冲、痛点

合谷、太阴、阳陵泉、涌泉.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一疗程.

冠心病

内关、心俞、膻中、厥阴俞、曲泽

天突、中脘、神堂、鸠尾.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2次,10次1疗程。

低血压

百会、足三里

心慌: 心俞、内关.

头晕易疲劳: 关元、气诲;

直立性低血压: 中脘、脾俞、肝俞

温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1次,10-15次1疗程。

感冒

大椎、肺病、风门、足三里

鼻塞: 迎香

发热: 曲池

头痛: 太阳、印堂

咳嗽: 天突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1次,3-6次一疗程

支气管炎

大椎、肺俞、膻中、天突

急性: 风门、身柱

慢性: 膏肓、脾俞、肾俞、足三里

痰多: 丰隆、

喘息: 定喘   

发热: 曲池

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1-2次,10次1疗程.

肺结核

肺俞、膻中、膏肓

潮热盗汗: 阴郄、太溪

喀血: 孔最

遗精: 肾俞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7-10次1疗程

胃痛

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上腹饱胀: 上脘、梁门

恶心呕吐: 内关

大便稀溏: 神阙、天枢

消疫乏力: 关元  

发热    : 曲池

大便潜血: 隐白、肝俞

胃酸过多: 阳陵泉、公孙、太冲、肝俞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7-10次1疗程

内科

胃下垂

1.中脘、胃上、神阙

2.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

胃溃疡: 左侧华佗夹背压痛点(胸6-12棘突旁)

十二指肠溃疡: 右侧华佗夹背压痛点(胸6-12棘突旁)

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15-30分钟,每日1次,15次1疗程

溃疡性结肠炎

1.关元、神阙、足三里

2.脾俞、肾俞、命门

食欲差: 中脘、胃俞

腹痛: 天枢、大肠俞

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2次,15次1疗程

痢疾

神阙、天枢、上巨虚、气海或关元

发热: 曲池、合谷

脓血便: 命门、三阴交

便次多、水样便: 阴陵泉

慢性: 关元、中脘、足三里、脾俞

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2次5次1疗程,慢性者,每日1次,15次1疗程

肝炎

足三里、太冲、阳陵泉、肝俞

慢性肝炎: 脾俞、三阴交

乙肝: 脾俞、大椎、至阳、期门、中脘、气海、大椎

黄疸: 胆俞

便溏: 关元、阴陵泉

温和灸:每穴灸10分,隔1日1次,7次1疗程

阳痿

中极、次寥、三阴交、命门、肾俞

失眠心悸: 心俞、脾俞、神门

惊悸失眠: 气海、

早泄: 次寥、大敦

不射精: 曲泉、大敦、太冲、曲骨

温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泌尿系感染

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尿道炎: 太冲、照海、次寥

膀胱炎: 三阴交、神阙

肾盂肾炎: 三焦俞、次寥、足三里

反复发作: 气海

发热: 外关、合谷

温和灸:每穴15-20分,急性期每日2-3次;

慢性期每日1次,7次1疗程.

白血病

大椎、膏育、四花、神阙、关元

食欲差: 中脘、足三里

脾大: 阿是穴

贫血: 心俞、悬钟、血海

出血: 天枢、三阴交、八寥、腰阳关

隔姜灸:每穴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

糖尿病

关元、气海、胰俞(既胃管下俞)、三焦俞、阳池、足三里、三阴交

多饮: 肺俞

多食消疫: 中脘、足三里、胃俞

多尿: 命门、肾俞、中极

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2次,10次1疗程.

失眠症

百会、神门、安眠、三阴交

头晕脑胀: 风池、印堂

心烦多梦: 心俞、肾俞

急燥焦虑: 太冲、阳陵泉

顽固失眠: 涌泉、华佗夹背

体质虚弱: 关元

易惊醒: 足窍阳

温和灸:每穴15-20分,每日1次,睡前施灸,5-7次1疗程.

风湿性关节炎

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

血沉快: 隔俞、阳陵泉

急性期: 至阳、灵台、督脉上压痛点

肩关节痛: 肩禺、肩寥

肘关节痛: 曲池、手三里、少海

腕关节痛:阳池、合谷、外关

髋关节痛: 环跳、风市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内科

类风湿性关节炎

大杼、曲池、血海、大椎至腰俞段

可参照风湿性关节炎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外科

冻疮

局部阿是穴为主、气海、膈俞、血海

腰膝酸软: 肾俞、腰阳关、大肠俞

少食乏力: 脾俞、胃俞、足三里

大蒜捣烂,敷患处,隔蒜灸,每穴反复5次.

前列腺炎

中极、关元、会阴、气海

急性: 三阴交、阳陵泉、复溜

慢性: 肾俞、足三里、太溪、大敦

遗精: 精宫、命门

温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1欠,10次1疗程

痔疮

长强、承山、二白、陶道、患处

合谷、太阴、阳陵泉、涌泉

温和灸:每穴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

风疹

曲池、血海

奇痒: 风池、膈俞

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1次,6次1疗程.

湿疹

1.大椎、曲池、血海、患部

2.膈俞、委中、三阴交(两组换用)

剧烈刺痒: 风池、阴陵泉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神经性皮炎

曲池、血海、患部

痒甚: 阴陵泉、三阴交

血虚: 隔俞、足三里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痤疮

合谷、曲池、内庭、阳白、四白

生疮、便秘: 阴陵泉、天枢

支向月经不调生疮:血海、三阴交

雀啄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妇科

月经不调

关元、血海、三阴交

月经先期: 归来、中极

月经后期: 气海、足三里

月经先后不定期: 行间

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

痛经

地机、关元、三阴交

疼痛按拒按: 合谷、中极

乳房胀痛: 归来、太冲

腹痛喜按: 肾俞、气海

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

闭经

关元、归来、三阴交

腰膝酸软: 脾俞、肾俞、足三里

情志抑郁、易怒: 太冲、肝俞

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

崩漏

隐白、大敦、关元、三阴交

血紫有块:血海、太冲

身倦无力: 百会、气海

血虚:膈俞、脾俞

腰膝腿软: 肾俞、太溪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带下病

隐白、气海、带脉、次

白带清稀: 脾俞、命门、足三里

带下黄稠: 阴陵泉、行间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产后少乳

乳根、膻中、少泽

乳房肿痛: 期门、太冲

体质虚弱: 气海、足三里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5次1疗程.

妇科

不孕症

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月经量少、色淡: 气海、膈俞

经前乳房胀痛: 内关、太冲

形体肥胖: 丰隆、阴陵泉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胎位不正

至阴、隐白、三阴交

每穴温和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灸至胎位转正为止.

绝经前后

肾俞、心俞、三阴交、脾俞

五心烦热: 太溪、然谷

浮肿便溏肢冷: 关元、命门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艾灸的现代应用:

        实践证明,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气益血,协调脏腑,从而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阳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艾灸足三里可增强人体脾胃消化功能、常灸肺俞和增强肺的功能,并可预防感冒和肺结核。常灸气海,可以补气。常灸大椎、管元、命门可以壮阳等。常灸膏盲,则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冬春季用艾条熏屋,能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预防感冒,且杀菌无死角;夏秋季熏屋,能抑制虫卵滋生。(使用方法:15M2的房屋,封闭门窗,点燃3支艾条施熏,2小时后再开窗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