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阀j41h 16c dn50:星云大师:为人要《厚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1:22:49
在《厚道》中,星云大师讲做人做事成功的一些基本准则,追求厚德载物——人生修养最讲究的就是律己。一个“厚道”的人,在德业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能得道多助,可谓“厚道”才能成事。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12岁剃度出家,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培育佛教人才,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著有《宽心》《舍得》《包容的智慧》《释迦牟尼佛传》《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等。
精彩文摘
大  人  物
一个老僧人,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这天他让弟子去南山打柴。弟子们行至河边,只见洪水奔泻,根本没办法渡河打柴,无功而返,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社会上很多人被称为“大人物”。所谓大人物者,不是地位高,不是学问好,不是长得高头大马或长得帅;要能对世间、人类有所贡献,让人感恩怀德,才够资格被尊称为大人物。所以,大人物者必须具备:
一、心量大。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称赞他的心量大。佛教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为心量大,所以才能成为佛祖、菩萨。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你的心量能容一家人,多能做家长;心量能容一县之人,就能做县长;心量能容一国之人,就能做国家领导。如果心量不能包容他人,就不够资格称为大人物。
二、志气大。所谓大人物,要有大志气,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的人做大官,拔一毛而利天下,但不肯为也;也有一些小学生,立志将来要能普利天下苍生。一个人的将来有多大成就,就看他从小的立志如何。人虽一个,心虽一点,但是志在十方、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人,才算是个大人物。
三、眼光大。人的眼光所见,就是用望远镜也不过数千公尺之远;一个真正有眼光的人,肉眼所见虽只数百公尺,但宇宙万有都在他的眼中。很多人立足当下,放眼天下,就是因为他的眼光大;因为眼光大,才能看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才能看到世间的苦难,才能看到芸芸众生的需要,才能成为大人物。
四、能力大。所谓大人物,他的一句话就能解决百千万人的苦难,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有益于整个国家社会,他的任何一个念头、想法都是为全人类幸福而打算。这种有能力担当救苦救难之责的人,才算是大人物。
五、胆识大。一个被称为大人物的人,并非因为讲话大声或是敢讲大话,而是因为他的胆识大。过去的一些名相名将名士,每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敢于站出来,做中流砥柱,不计自身安危,只想为国尽忠。像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胆识何等悲壮!像张良找大力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乃至蔺相如“完璧归赵”,此等胆识,称为大人物,诚乃实至名归。
六、悲愿大。佛教里,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就是因为愿力大。今日社会上,有的贩夫走卒,所赚无几,但遇国难当头,捐输救国不落人后;有些平凡小老百姓,每逢各地灾难,身先大众,抢先进入灾区救援。另外,一些从事资源回收的环保义工,或是扫街的清洁工,不能因为他们从事社会底层工作就看轻他们,若以发心的悲愿来看,他们都是大人物。
一个社会的进步,就是因为大人物很多;一个社会的衰败,就是因为小人物太多。所以,我们能够放大心量,增强志气,以远大的眼光看未来,再加上有胆有识,有忍有愿,当然就是个大人物了。
·佛光菜根谭·  世间上没有小人物,只要发大心,就是大人物;
世间上没有大问题,只要虚其心,就没大不了。
惯  性
父子俩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父亲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多,儿子眼神好,总会在要转弯时提醒:“爹,转弯啦!”一次父亲因病歇息,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下车又推又拉,牛一动不动。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摘引自《寓言故事》
惯性就是累积而成的习性。喜欢看书、听音乐是惯性,布施、行善是惯性,睡午觉也是惯性,做事拖拉、赖床、有购买欲也是惯性,随地吐痰、经常迟到、叉腰等都是惯性。
牛顿的惯性定律说:“静者恒静,动者恒动”。人的善恶习性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常自我观照,不自我改进,日常的小习惯、小动作,久而久之就变为惯性。
惯性就如地球,每天自转,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却察觉不出来。如斜眼看人、不予而取、口头禅、摇头晃脑、手脚摆动、讲粗话、挤眉弄眼、讲话大声、说谎、对人苛刻、懈怠、拈花惹草、攀缘、沽名钓誉、好名好利、搬弄是非、喜欢替人戴高帽子、抽烟、酗酒等都因习以为常而浑然不觉,“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此外,任劳任怨、你丢我捡、随喜功德、说好话、勤奋、节俭、好学不倦、助人为乐、幽默感、欢喜说笑、乐观、运动等,都是久而自芳的好惯性。
佛教经典《爱道比丘尼经》提到“女人八十四态”,这就是女人的八十四种惯性;《毗婆娑论》也有提到佛陀的弟子毕陵伽婆蹉,过去五百世中为婆罗门,生性憍慢,呼婢唤女已成习惯,每次过恒河都唤河神为“小婢”,虽然佛陀要他向河神道歉,他还是惯性地对河神说“小婢!莫嗔,我与汝忏”。而佛陀的大弟子,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有一次他听到四干闼婆王奏乐,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原来迦叶尊者过去生中曾做乐人。可见,习性一旦形成惯性,就很难改过。
唐朝白居易的“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以及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在说明,人如果惯于安逸的生活,这也是国家的危机啊!
除了个人习惯上的惯性外,生活环境、企业政策也都有惯性。惯性不见得都是不好的,但是,即使是好的惯性,没有作适度的调整,也会脱离社会的潮流,很容易被淘汰。
个人改变不好的惯性才能进步,企业改变惯性才能另辟蹊径,生活改变惯性才能多彩多姿。《后汉书》曰:“匪砥匪革,终沦嬖习。”如有不好的惯性,一定要痛下决心改过,以免沦为恶习。
·佛光菜根谭· 不夸小善,终积大德;正如涓流,点滴汇聚,终成大海;
不除小恶,终必败事;则如磨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用  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说:“在招人时,如果有人大学时考试成绩全都是A,我们对他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在大学时考试成绩中有很多A,但中间有两个D,我们才感兴趣。因为在大学里表现得很好的学生,与我们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往往并不那么好。我们是要找由于个性与众不同、在大学学习时并不是很用功、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很有创造性,对事物很警觉,反应非常机敏。人才更多的是指一种心态,是指与传统思维完全不一样的那种人。”
摘引自《故事中的管理学》
任何一种事业,任何一个领导人,都要用人。善于用人,则事业能成;用人不慎,事业无成倒也罢了,恐怕还会身受其害。
自古以来,成功的帝王将相都讲究用人。所谓用人,有人用其能者,有人用其智者,有人用其忠者,有人用其贤者。究竟如何用人呢?
一、不弃直言之人。一般主管总喜欢听信部下顺从逢迎的好话,讨厌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但一个成功的领导人,一定要了解,直言也好,奉承也好,重要的是其言是否有用,其言是否合乎众意。就是交朋友,也讲究“友直、友谅、友多闻”。所以,能有一个直言的属下或朋友,这是自己的福气。
二、不亲轻诺之人。贤明的主管不能亲近随意承诺的小人,因为有的部下不讲是非,不计好坏,只要主管的意见则逢迎拍马,附和唯恐不及,完全不顾事实,为了配合主管而轻诺寡信,甚至为非作歹。如果主管亲近轻诺寡信的人,时间久了,必然受其拖累。
三、不舍长才之人。一个好的领导人要访求专才、长才,所谓用人唯才,不计出身。刘邦重用张良,则大汉开国;周文王重用姜子牙,开周朝数百年江山。美国称雄世界百余年,每任总统不但贤能,国务卿、参众议员,乃至各部会首长都是美国顶尖的杰出人才。
四、不离补短之人。主管不可妒才,要求才、用才、敬才,尤其对才华胜过自己的人更应该敬之用之,以补自己之不足。一个团体最怕的是主管妒贤,不容别人比自己更强更有智慧。齐桓公不妒管仲之才,也不计一箭之仇,而以“仲父”称之,所以能成五霸之首。吴王夫差妒恨伍子胥太过忠直,听信伯嚭的谗言离间,致使国亡;这就是妒贤不用,不能补其短所致。
五、不用卖主之人。自古的奸臣,不是贪吝,就是好名,所以很容易被人收买,中人圈套,最后卖主求荣不成,反受其辱。吴三桂为了一名侍妾,轻易就迎敌入关,留下千古骂名。世间上有一些小人,今天随张,明天跟李,翻云覆雨,反复无常,想要左右逢源,最后往往身败名裂。
六、不交无理之人。人都需要朋友,但要懂得结交天下的英雄好汉,能选择才德兼备、理性明智的人共同创业,才有成功的未来。当今世上,很多人虽有才华,但不通情理。例如政治上的人物,经历多少的协调、沟通、劝说,但有的人就是一意孤行。失去理性的领导人常使能人远之、小人近之,则此人的处境之危险也就可想而知了。
用人之道应该切记以上六点,以免用人不当而招致失败的结果!
·佛光菜根谭· 取人之直,疏其谄曲;取人之朴,疏其奢侈;
取人之宽,疏其狭隘;取人之敏,疏其懒惰;
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
此乃用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