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表螺纹针型阀规格:面对事实一切辩解都是扯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1:55

看A股有多神奇 面对事实一切辩解都是扯淡


 2011年股民人均亏损4.2万 中国A股大甩卖短信爆红
统计显示,截至12月22日,A股总市值较年初锐减50837.79亿元,A股流通市值锐减28866.94亿元,如果流通市值损失平摊,则股民人均亏损4.2万元。机构投资者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年基金公司无一家赚钱,其总体亏损或超过4000亿元。
最近两天,一个笑话在股民之间的手机上相互转发:“过圣诞了,元旦快了,春节来了。中国A股大甩卖!2折回馈广大股民朋友。中石油原价48现价9.83元;中国平安原价149现价34元;中信证券原价117,现价9.79元;还有大批A股2-6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家住奇山中街的股民董夏把手机上的这个笑话转给记者看时,他心里满是酸楚:“折扣扣得都是钱啊!”据悉,在2011一整年里,烟台绝大部分股民都没挣钱,股票已经渐渐失去了理财工具的含义。
普通股民:身处股市不谈股
23日早晨9点多,已经有数位年纪大点的股民在证券营业部门口等候。9点10分,行情大屏幕前,有些老股民来到自己常坐的位置上,铺开坐垫,到水房装杯水,打开装毛线球的袋子,和周围的几个老邻居聊起了家常,无非是红利市场买菜、昨晚做的啥菜之类的内容。而另一拨人,将朝向大屏幕的椅子倒了个方向,形成一圈,打起扑克来。
9:30,大屏幕闪烁了几下后,上证指数跃然其上,与往日一样,依然是满盘皆绿。然而大厅内的股民,除了低骂几声外,涛声依旧,该打毛衣的打毛衣,该打扑克的打扑克,该聊天的聊天,他们所做的,与股票一点内容也不相关。
“还谈什么,今年就剩这么几天了,2200点还有多大动静,股票套里边,牢牢的,爱咋样咋样吧。在家里闷得慌,在这里和几个老姐妹聊聊天散散心。”一位大姨对记者说。
记者在营业部待的几个小时内,发现大部分散户对行情已经死心,各忙各的事,很少看到股民进行操作。“只要股市重融资、轻投资、重圈钱、轻回报的特点没有改变,股民就没有好日子过。”有股民如此对记者说。
据分析,在本年度剩下的一个周的交易日里,将有多个个股上会上市,行情预计仍以震荡下跌为主。
行家里手:一天损失一万多
2011年1月4日是国内A股市场开盘第一天,上证指数当天开盘2825.33点,4月18日曾经达到3057.33点,随后一路下跌到如今的的2204点上下。
从1990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里,沪综指从99.98点涨到了2001年6月26日的2233点。又一个十年过后,上证指数却依然在2200点左右徘徊,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今年从5月份开始,每个月都有人说现在是底了,但是下个月还是这么说,到现在还说,现在是底了,依然没有看到大盘止跌回升的迹象。”


                张大伟是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对各类经济指标了如指掌,对经济现象分析头头是道。然而,到年底,让重庆啤酒坑了一把,吃了个哑巴亏。“按理说基金重仓股一般比较稳妥,19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的地位让我认为重庆啤酒靠谱,然而从12月8日开始的11个交易日10个跌停板,从83元跌到了28元,让我的数年股市收益变为泡影。人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张大伟粗略估计,仅重庆啤酒就让他损失11万,“差不多一天损失一万多”。
证券公司:连做台历的费用都得省
股市连续走低,股民套牢赔钱,交易日渐清淡,受影响最大的,自然是证券营业部的佣金业务收入。记者采访了芝罘区几家营业部的负责人,尽管他们言辞闪烁没有告诉具体业务量和收入降低多少,但是比往年降低了不少,是肯定的。
“无论是净增加数和环比都下降不少。股民开户数虽然都在上涨,但是质量跟往年不可同日而语。许多客户并不是主动来开户,更多的是帮助业务经理的忙或者人情,此类账户大多是空账户,没有资金,只开不操作。”
由于证券佣金收入连续下降,多家营业部开始紧缩过年。“往年都会做一些挂历、台历、福字对联之类的小礼品送客户,今年收成不佳,这个费用也被缩减了。”一家营业部的经理无奈地告诉记者:“遥想当年股市红火的时候,花钱办事都不愁,现在每一批费用都得分公司批准,还有些日常费用,都不给批。没办法,我们券商也得要一个好看的年底报表,收入没有,只好压缩费用 

 


A股IPO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请扯掉大扩容的遮羞布


汤森路透发布了"2011年中国股权资本市场回顾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在IPO数量上继续维持在全球之首。
报告指出,截至12月19日,中国企业在全球所筹资的股权资本发行金额达986亿美元,共496项发行,其中69%的发行金额是在国内市场筹集。国内A股IPO总额达399亿美元,发行金额较去年明显下降了39.6%,反映出IPO的热潮有所降温。
截至12月19日,中国企业IPO募集金额最多的股票交易所是上海证交所,第二是深圳证交所,第三是香港证交所。
中国股票交易所IPO募集金额排名
1.上海交易所 (IPO金额总149.4亿美元)
2.深圳中小企业板 (IPO金额总147.8亿美元)
3.香港交易所 (IPO金额总120.7亿美元) (TechWeb)
请扯掉大扩容的遮羞布
日前,有主流舆论指出,上证综合指数出现所谓的“十年零涨幅”现象不客观,并以详实数据指出在指数十年轮回的表象下资本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指数变化,辩证看待上证综指十年轮回。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所谓的数据背后究竟有什么蹊跷。
首先,是样本空间变化导致上证综指失真,其主要意思大概是指数成分股只有664只,而到2011年12月19日指数成分股已经达到有967只,十年时间内上海市场新增上市公司300多家,市值占比66%。这个理由完全暴露了股市十年大跃进的本质,上海市场还不是扩容的高峰市场,深圳才是。上证综指在新股上市市值占比超过原有股票的基础上,指数即平均股价没涨,试问这消失的市值和财富到哪里去了?
第二个理由牛市期间市场扩容拉低了综合指数则更显得赤裸裸,看看最权威的解释吧,证券市场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改制上市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垃圾国企在股市圈钱,一大批分文不值的国有股权在股市得到巨额溢价,它们解困了,把问题全部留给股市,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都成了牺牲品,试问这是中国股市十年的功还是过?


第三是综合指数相同,市盈率显著下降,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从2001年6月14日的55倍降至2011年12月16日的13倍,下降幅度高达77%。这很好吗?在各种各样的抽血之后,市场资金难以为继,整体估值不断下移,一大批优质国有资产估值被廉价甩卖。大家可以看看,平均市盈率掩盖下的是什么,是题材股垃圾股依旧价格虚高,ST股涨成什么样子了。对于很多蓝筹股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在挤泡沫,是在挤血!这可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呀。


第四个理由是即使指数没怎么涨,但以分红为基础的股息回报稳定可观。这就贻笑大方了,中国股市如果整体分红可观,那现在为什么还要把强制分红当作一项制度执行?放眼A股,铁公鸡比比皆是,有几家公司的分红率超过了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凤毛麟角。看看中国石油这样的公司海外分红和在A股分红的比例吧,别吹牛了。


最后一个理由也很尴尬,说是指数虽然没涨,但上海证券市场结构优化,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固基础,国民经济中的大型主要骨干、领头企业以及主要商业银行大都已成为上市公司。好嘛,完全就是为先做大后做强或者只做大不做强找借口。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几十年是中国企业最赚钱的几十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将为经济转型付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以前的优势企业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辉煌,在这种背景下希望它们能成为股市的中流砥柱,不是勉为其难吗?以银行为例,利率市场化和债务危机出现以后,还能维持目前的高增长吗?如果不能,股市怎么会好,投资者不又是左右挨耳光吗?(中国新闻网)


明年多家上市银行仍存再融资压力 规模或超千亿
再融资压力,或许是2012年部分上市银行高管再次面对的沉重话题。
可以预判,2012年信贷增长依旧保持高位,在经历2010年逾2700亿元股权融资,2011年近2900亿元债权融资后,2012年上市商业银行仍存再融资需求。
一方面,由于2011年整体市况不佳,部分银行未完成股权融资计划。另一方面,如果新的资本监管标准在2012年实施,银行业面临的资本压力加码。
按照即将实施的标准来看,在上市银行中,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2011年三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已“碰线”,2012年都有可能选择通过资本市场募资补充核心资本,但业内人士测算,2012年上市银行整体股权融资规模有限。经过2011年的突击发债,2012年上市银行补充附属资本的压力也大为缓解。
“如果监管标准得到适当放松或商业银行减少利润分红,再融资缺口还将收窄。”业内人士指出,现在银行信贷扩张融资放贷再融资的循环仍未有效打破。
再融资压力加大


随着各方对经济下滑担忧,市场普遍希望通过货币政策微调对冲经济下滑风险。业内人士表示,新增银行信贷约占社会融资总量的50%,为稳增长,支持广大中小企业融资,2012年信贷增长将超过8万亿元。
“信贷高投放必然带来资金多消耗,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一位银行人士表示。
银监会5月颁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要求,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对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为9.5%和8.5%。
在监管标准提高和资本消耗双重挤压下,银行融资压力可想而知。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上市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左右,核心资本充足率9.7%左右,为达到新标准,银行明后两年有相当的融资需求。
据中金测算,假设2012年银行总资产增长速度与M2增速均为14%,则上市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将降低到10.7%左右,核心资本充足率降低到8.5%左右,银行融资压力将加大。


多家银行将在2012年再融资
从已披露三季报数据来看,在国有银行中,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9.5%。在股份制银行中,深发展、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8.5%。
“上述银行未来的股权融资较迫切,但市场对多数银行的股权融资也有充分预期。”业内人士指出,2011年市场行情不佳,导致很多银行再融资计划不得不延期执行。
民生银行A股可转债、招商银行配股、光大银行H股IPO、北京银行定向增发等此前均已作出披露,但没有实施再融资。
分析人士认为,伴随着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拐点将在2012年形成,随着流动性放松及市场状况好转,2012年上半年将是银行实施融资的时间窗口。
“如果2012年新增贷款在8万亿元以上,按拖累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1.5个百分点计算,核心资本补充压力将主要体现在兴业、农行和交行身上。”分析人士说。


虽然2012年部分银行存在股权融资压力,但不会对市场构成严重冲击。业内人士计算,2012年上市银行合计股权融资规模超千亿,A股流通股股东和H股流通股股东分别需负担约100亿元和200亿元,远小于2010年的783亿元和1417亿元。
附属资本方面,2011年可谓是银行的发债年。光大银行、工商银行发债计划亦“箭在弦上”。业内人士表示,经过了2011年的发债高峰,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已达到监管标准,预计2012年补充附属资本压力有所减弱。如果各银行资本充足率再相对紧张,不排除继续发放次级债的可能。
监管会否放松
有媒体报道,银监会原定于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四项监管新标准,除2011年5月先行公布的杠杆率管理办法外,其它三项如资本充足率、拨贷比和流动性等指标均推迟执行。
权威人士向媒体透露,推迟原因是几项监管新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尚未走完相关程序,时间有些拉长,还要广泛听取意见。


某银行人士指出,根据监管机构测算,执行资本新规后将拖累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下滑0.8个百分点左右,即使监管机构仍旧维持资本标准不变,推迟执行还是给银行带来利好,给银行很大的资本缓冲。
另外,银行将从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中获益。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对符合标准的微小企业的债权的资产风险权重从100%调整为75%。
业内人士表示,2012年中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信贷额度分配比例在30%-50%,这意味着中小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贷款时将减少资本消耗,缓解了资本充足率的下滑速度。
但监管人士指出,不管是政策监管放松,还是服务中小企业的资本溢价,都没有扭转银行以信贷为主的业务发展方式,2012年信贷将维持在8万亿元的高位,这无疑会反映在银行风险资产的膨胀,那么银行仍旧陷于贷款-融资-贷款的怪圈。他说,国内很少有银行可以依靠利润留存的内生性资本补充来弥补资本缺口。(中国证券报)
人民日报与三大报为A股十年零涨幅“喊冤”
人民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同时发表评论,为沪指十年"零涨幅"的说法"喊冤"。这引起微博上的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在微博上说,样本空间变化导致指数失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二十多年,功绩居然是搞了一个样本失真的指数?投资者居然被这样一个指数忽悠了二十多年?既然如此,还要这么个失真的指数以及弱智的指数制定者干什么?监管层和交易所是根据这个失真的指数履行监管职责的吗?
英大证券李大霄在微博上说,热议2000来点,十年前是牛尾,十年后是熊尾;十年前是少部分流通,而十年后是大部分流通;十年前是小市值,十年后扩大十倍是大市值;十年前是70倍,十年后是10倍;十年前是投机的终极,十年后也许是投资的起点。此2000与彼2000已不同矣。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微博上说,A股十年上涨为零,谁还相信价值投资?其实这因果关系应该反过来,因为炒股不看基本面,所以股价不反映公司盈利,无论盈利和GDP如何相关,股价也不反映GDP。要想股市成为经济的晴雨表,投资者必须认同和实践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未死,它从来就没活过。


财经人士李华杰在微博上说,如果继续漠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那么下一个10年,A股可能将不仅是涨幅归零,而且包括大小非们的市值都将会大幅缩水,市场将没有任何的赢家!试问,一个满盘皆输得市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痛定思痛,我们强烈建议管理层尽快对IPO、再融资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检察官白开水在微博上说,在我看来,不管什么算法,哪怕号称涨一千倍,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股民血本无归,满地哀鸿;上市公司盆满钵满,高管造富神话不断。喊什么冤?算什么法?P用!(中证网)

 


韩志国:股市在大熊巿中越陷越深


经济学家韩志国12月27日在微博称,股市在大熊巿中越陷越深,理由有三:经济正日益滑向滞胀、股市制度越来越偏、欧元区若破产股市将受巨大冲击。
韩志国表示:“【股市在大熊巿中越陷越深】1、中国经济正日益滑向滞胀,通胀无牛巿,滞胀就更不可能有牛巿。2、股市制度越来越偏。‘圈钱’成主要功能,权贵横行无忌,大小非和大小限成为巿场的重大隐患,市场整体已失去财富效应。3、欧元区破产将引发股市崩盘,世界经济格局将重新结构,中国股市将遭受巨大冲击。”(证券时报)


 

 

成思危:终结"圈钱市" 政府"亲儿子"难管
十年一觉A股梦。2001年6月,上证指数最高点为2245点,而今年12月16日,盘间最低2170点。中国股市跌跌不休,十年实现"零增长",市场一片愁云惨雾。
2007年初,当中国股市疯狂上涨时,成思危发出"盛世危言",预警股市泡沫,此举遭到部分人士的激烈反对,"中国股市迎来了黄金十年,谁唱空谁就是罪魁祸首。"但事实胜于雄辩。
12月12日,民建中央办公楼内,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前主席成思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股市还是会逐步上升的,我对此坚信不疑。"


2012大趋势
《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怎样?
成思危:2001年,我应邀出席纳斯达克时代广场市场启用仪式时,发表演讲指出:"股市属于虚拟经济,天然存在泡沫,泡沫的膨胀与破灭造成股市的波动。但股市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我一直坚持这个看法。股市总是有熊市,也有牛市,即便在牛市和熊市中,也总是不断波动。
2012年,总体看来,经济下行,通货膨胀率不可能很快下降。估计GDP增速将低于9%,而通货膨胀率可能超过5%。期待股市有很大的上涨,是不太现实的。


有人预计明年股市能到3500点,那不太容易。作为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中国的股市是会逐步上升的。上升多少点不太好说,但近期股市点位应该快见底了吧。
终结"圈钱市"
《中国经济周刊》:股市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但中国的股市却让人"看不懂",更被指责为"圈钱市"。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成思危: 2001年,我就为此写过一篇文章--《让股市恢复本色》。指出股市既有融资功能,也有投资功效,两者并举,不能偏废。但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问题早就存在。有些上市公司被股民贬为"铁公鸡",尽管盈利颇丰,但就是一毛不拔。迄今为止,这种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对上市公司来说,股市是以较低成本来融资的一种渠道,但对投资者来说,股市也是可以获取投资收益的场所。固然,股市有风险,但是上市公司的分红加上股票增值起码应该高于银行利息。否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更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必须要纠偏。目前,证监会强制规定,上市公司要分红,就是一条有力的纠偏举措。


《中国经济周刊》:每到岁末年终,上市公司会出现一股不小的高管离职潮。您怎么看?
成思危:这种现象很糟糕。我曾经和深交所的同志讲,应该特别注意这种事。
第一,他离职就是对上市公司没有信心。既然上市公司宣传得这么好,那你为什么要离职?这里面可能有问题。第二,高管离职就是套现,套现套的都是股民的钱。按道理来说,作为公司高管,你没有把公司管理好,没有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你就先拿了大家的钱跑了,这从道义上来说,也不合适。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杜绝这种现象?


成思危:我们对上市公司高管离职应有严格的审计,对高管离职套现要有一定的限制规定。应该更严格规定高管股票禁售期。
除了禁售期外,应该不准一次大量套现。国外高管持股比例通常比我们低。中国有些高管还是当初的创业者,既是高管又是较大的股东,持股较多,套现金额就比较大。
我们应该有一系列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譬如,从高管持股比例、所持股票的禁售期以及套现时间都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每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严格的审计和评估。


地方政府的"最爱"


《中国经济周刊》:地方政府为什么对上市公司情有独钟?上市后如果业绩变脸,地方政府又会"逢死必补",原因何在?
成思危:中国股市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股市面世之初,采取了分配指标的方式。各地区、各部门都会被分配一些上市公司的指标。谁拿到了指标,谁就拿到了上市的通行证。地方政府就把这些指标分配给那些发展比较好,同时与地方政府关系比较密切的地方企业,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地方政府与本地上市公司的不解之缘。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地方政府与当地上市企业的关系逐渐规范,但上市公司的数量似乎成为某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标志性的数据。
上市公司的壳是很珍贵的资源,买壳上市要比企业申请上市容易得多,成本也会大幅降低。为此,地方政府不舍得放弃。有些上市公司业绩很差,或者出了问题,地方政府还是要保它。怎么保?其实,补贴问题还是比较小的,地方政府推出各种各样的资产重组,往往问题更大。这种现象是不公平的。一方面,投资者在亏损,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却拿着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高管拿高薪。这种现象很不合理,中国应该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
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来看,企业退市很正常。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迫退市,如果股票在股市表现太差,强迫退市。比如纳斯达克规定,某一只股票价格长期徘徊在1美元以下,就必须要退市。第二种是通过并购后退市。第三种是主动退市,有些企业不愿意再接受公众的监督而作出的自主选择。
但不管怎么说,退市制度是一定要有的,不把坏孩子赶出去,好孩子就长不大。股市鱼龙混杂,对股市发展是不利的。

 


《中国经济周刊》:怎样"把坏孩子赶出去"?
成思危:五年前,我就提出中国应该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现在,证监会也强调这一点。退市要有一定的标准,但退市制度必须建立。
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总是在不断增长,这是不正常的。从国际惯例来看,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数量是会减少的,但当中国GDP增速放缓,经济在下行时,上市公司的数量却依然在增长。
"三会换帅"影响有限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10月29日,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三会换帅",这对中国资本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
成思危:"三会换帅"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影响有限。因为很多大的决定都不是证监会自己能决定的,比如国际板何时启动等。中国资本市场总趋势不会有大变化,但不同的领导人可能有不同的领导风格。
目前看来,郭树清的"三把火"是烧起来了。证监会推出的几条措施,如建立退市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强制分红,严厉打击内幕交易等,这些我都非常赞成。
中国股市监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根源在于,国有上市公司是政府的"亲儿子"。一旦"亲儿子"出了问题,证监会准备处理的时候,往往就有政府某部门或者某地方政府来说情,导致他们很难下重手来处理。
不过,这个问题要想解决,并不难。只要最高层下定决心,不管你是谁,该处理就得处理。否则,证监会有时会很被动,又很无奈。

 


《中国经济周刊》: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进程中,哪些问题您比较担忧?
成思危:中小板与创业板界限不清。当年率先推出中小板,是因为创业板条件还不具备,要逐渐由中小板过渡到创业板,但现在却变成了两板并存。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界定不清晰。从实际来说,问题在哪呢?当初,证监会规定,所有主板的增量都到上海,而对深交所来说,中小板是它主要的增量,但现在创业板也是,因此不愿意把中小板和创业板合二为一。另外,中小板与主板之间的界限,也没有创业板和主板之间那么清晰。
现在,我们有了"三板",即代办转让系统。"三板"应该有两个作用,一是"孵化器",二是"垃圾桶"。所谓"孵化器"是指好的公司在不够上市条件前,先到三板挂牌交易,等成熟了再上主板,但那些想上市的公司都觉得上市的收益要大,即便挂牌交易股票,交易量也很小,他不愿意卖,要等着上市再去卖。
而"垃圾桶",是指那些退市的公司股票交易的场所。如果没有交易,投资者拿的就是一张废纸。如果整顿好了,可以复牌再入市。现在因为退市制度还没有严格地建立起来,"垃圾桶"的作用就不明显。
目前看来,这两个作用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这样,三板就不够活跃,这些都需要靠建章立制来解决。


"进步不小,问题不少"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么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得与失?
成思危:2001年,我领导《证券法》执法检查组检查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时指出:"宏观看来进步不小,微观看来问题不少。"10年过去了,这两句话依然适用。
从进步来说,譬如,实行了股市全流通,不再是"半边市"。除了主板外,还创立了中小板和创业板。资本市场的规模也扩大了。从问题来说,如退市问题,高管套现问题,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溺爱",还有虚假信息、内幕交易等。中国股市要想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一个健康的股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成思危:健康的股市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第一,国家经济的基本面要好。当前,我们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对股市当然有影响。股市最灵敏的是资金进出。如果股市净流入资金是正的,股票数量没有增加,股价就上去了。如果净流入资金是负的,股价自然会下跌。资金进出与国家政策、投资者信心和银行利率都有关系。最近,股市之所以比较严峻,与中国经济下行也有关系。
第二,上市公司质量要好。短期评价是财务绩效,股票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债券回报率,至少应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长期来看,公司治理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曾经鼓励南开大学进行相关研究,他们提出了"南开公司治理指数",从6个方面确立了19个评价指标。从前几年的指数看来,可以说,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是不及格的,及格的仅有30%左右。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监管要改善。股市监管应该合法、合理、适度、有效。证监会出台新规能否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谈何容易。比如股市疯涨的时候,提高印花税,股市还在涨;股市下跌时,减少印花税,但股市还是跌。说明这一措施未能改变投资者的预期,效果自然很有限。
第四,投资者素质要提高。经过20年的锻炼,中国投资者素质确有提高。过去散户特别多,现在机构投资者逐渐增多。但机构投资者不应该偏重短期行为,那样就等同于大散户,但由于其资金雄厚,信息较灵,会进一步损害散户的利益。机构投资者更多地应该关注价值投资,不应该搞短期投机性的卖出买进,追涨杀跌。
中国股市的换手率比国外高得多,为什么?就是没有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股市的重要作用就是扶优汰劣。如果ST公司受到热捧,好公司反而无人问津,这是绝对不合理的,这样的股市是要出问题的。(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