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财务专题分析: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果 [许倬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01:30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果

版次:RB17   版名:名家在线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2-28 作者:许倬云         如同上一节所说,在十八世纪启动的工业革命,配合着资本主义经济提供的资金,使欧洲几个主要的国家经济上快速地转型。转型期间,作坊的工人以及行商坐贾的商业行为都面临危机。于是,大量手工艺工人失去了职业,小商人和提供商品的农社工业,也都不再有存在的余地。

    对社会分裂现象的关怀和反省

    这些无可生存的贫民,有些移往美洲和澳洲这些新发现的殖民地。可是大量的穷人,却都沦为都市贫民窟中的居民。

    从十八世纪下叶到十九世纪,工业化的进展非常迅速。新的能源一步步地扩大;生产的原料也愈来愈多样化。化学工业的出现,更使本来意想不到的材料,转化成为可用的产品。

    所有这些现象,使大工厂周围发展成为大城市,工人集中居住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农村青壮年劳力都流向都市。欧洲的农村生产力不够,各国必须进一步掠夺其殖民地的劳力,来满足欧洲的需求。

    资本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经济体愈来愈大,生活水平也提高,物价也相对地昂贵。这一次物价革命,其冲击力不亚于十六世纪白人刚刚从美洲运回大量白银的情况。这一冲击是全球性的,因为欧洲人所占领的殖民地及国家,都必须要承受同样的后果。

    工业化的国家,应该劳力不足,却居然出现许多贫而无告,没有收入的穷人。这些无可生存的贫民,有些移往美洲和澳洲这些新发现的殖民地。可是大量的穷人,却都沦为都市贫民窟中的居民。贫富悬殊的现象极为严重。

    这些社会现象,引发了有识之士的关怀。在这个时期,有些人拿这些社会问题,当作必须研讨的事物现象,社会学就这时候出现了。法国的孔德、涂尔干都从这些危机,发展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这是学术界的关怀。人类知识领域上,以前从来没有过所谓社会学、经济学这些学科,而在十九世纪以后,成为跟人文科学平行的学术领域。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的演变方面,因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钱人和一些中等阶层的人,生活的品位因为生活条件丰裕,发展为豪奢与浮华。在文化课题上,也引发出一个重要的现象:许多关心文化问题的人物,譬如说,俄国的索罗金,开始将人类的文化演变,划分为几个阶段,指出是从理想到理性,以至于到感官,日渐趋向庸俗和繁华的过程。吉朋讨论罗马的衰亡,也是以长期历史的演变来讨论文化的兴衰和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间,欧洲为主的近代文化,已经出现了这么多反省和自觉。其它地区的人也感觉到冲击。譬如说,俄国托尔斯泰的人道精神,也就是因为眼看着经济发展之后,有了如此严重的贫富悬殊,社会已经分裂,他才提出回归朴素,公平,而不浪费的简单社会。中国的有识之士,譬如说,梁启超先生,在《欧游心影录》中特别指出,欧洲正在迅速转变。这些对于人类目前的关怀和对未来的考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变本加厉,人人都觉得是不是我们的历史走到了尽头。

    理想新世界的设想

    有一批人心存忧虑,为此设想一个理想的新世界。

    回到经济问题上来说,有一批人心存忧虑,为此设想一个理想的新世界。过去,穆尔曾经悬想过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圣西蒙这一类人道主义者,设想这样的乌托邦,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争夺,人和人平等相处的新世界。这些理想,马克思等人称为空想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我们应该说是理想社会新世界主义。这些人确实是提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走向那新世界。

    马克思在1848年提出“资本论”,他和恩格斯等人,从巴枯宁等人共产世界的设想,提出了革命的理论。马克思理论是以当时盛行的社会演化论作为依据的。不过社会演化论毋宁是为对生物演化论的误解。生物演化论中,有一观点,用中文翻译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演化论指出的是对环境的适应和长期的逐渐改变基因,并不是指革命。然而,社会演化论,一方面替竞争的胜利者辩护,失败者被淘汰是因为不能适应。这一类“适者生存”的想法,到今天我们还能看见。在美国还有许多所谓自由主义者,以为竞争是全自由的,而失败者是自己的能力不够。

    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是将社会当作一个进化的过程,是从原始社会、进展到奴隶社会,到封建到资本主义,经过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性演化。他们把西欧的经验,当作世界性的普遍真理。马克思这一套的革命理论,经过列宁的再解释,用以解释后来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吊诡的是,俄国是当时欧洲工业最不发达的国家,如何竟跳跃资本主义发达的阶段,一步就走到共产主义的革命?

    其他社会福利观念和模式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居左翼的极端。这一端和另一极端之间,还有许多的社会福利国家的不同模式。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居左翼的极端。这一端和另一极端之间,还有许多的社会福利国家的不同模式。最右翼的一部分,也有另一方式的社会福利模式。譬如说,新统一的德国,继承过去君主对子民的责任观念,制定养老和救穷的法律。这一类养老法、救穷法,其实在许多中古的领主国家里面一样出现(比如中国,不管是公家还是私家,都有养老济穷的理想,也有相当程度的实现),这是社会福利观念光谱最右边的“牧民”思想。

    至于光谱偏向中间的,英国出现一些以议会政治出现的社会福利观念。英国是工业化发展最早、也走得最快的国家。他们的贫民因负债而入狱;“新门”监狱的监犯,大批大批流放到澳洲、新西兰这些新开发的殖民地。这些穷人,在当地组织了英国的殖民社会。从自己痛苦的经验,他们创建社会福利的设施,可能比母国还早。英国国会也提出了救贫养老的方案,逐步将社会福利的条款纳入法律。最值得注意的当然是韦伯夫妇提出来的费边社。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费边社长期都是是非常活跃的政治团体。最终,他们将工人要求合理待遇的工会组织,转化成为政治力量。工党代替自由党,成为英国两大政党之一。英国人一步一步,根据议会政治的途径,没有暴力革命,而是经由立法,创设了许多社会福利条款。

    在北欧,民主发展比较彻底的国家,也在这个时候,遵循国会立法,发展了比英国制度,更彻底、更宏大广阔的社会福利制度。到今天,北欧各国还是世界上福利做得最好的国家。

    我们通常批评“一战”到“二战”中间,德国和意大利的集权政权;我们也责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因为他们是发动战争的罪犯。然而,考察他们的背景,希特勒的德社党,就是从“牧民”思想转变。墨索里尼的集权,实际上是工团主义演变的夺权。因此意大利在墨索里尼领导下,曾经有一个国会,那个国会不仅是分区代表作为代议士,有一半的人是按照职业团体区划。他们的工团主义,其实也可说是从劳工运动上演化的形态。到后来,国家的权力太大,而权力的引诱也太大,终于使得这两个本来是为了社会福利组织出来的新政权,都转变成为集权主张的政权,再变成独裁政权。今天,国粹、纳粹和法西斯都变成政治上的污名。

    美国当然也是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美国的发展是和新土地的开发有密切的关系。美国的成长,初期不只是工业化;在十九世纪,美国的快速成长,乃是开发大西方,吸收欧洲大批的移民,让这些新来的移民,无偿地得到土地。当然印第安人是无辜地失去了他们的家园。美国从无偿的广大土地上,生产巨量财富,支撑了美国资本主义和工业化,才有波澜壮阔的大发展。美国在立国之初,那些领袖,大多信仰自由主义,以为人要凭他自己的能力,在平等的机会,各自寻找最好发展。但是,实际的现象并非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并没有真正完全平等的立足点。富者有无穷的机会,贫者难得有同样的机会。那些从非洲抓来的奴隶,他们更没有任何自由权和平等权。美国的人权思想,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展现。人权思想发展,呈现于林肯主张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个理想:国家和社会,必须将人权还给人:包括解放黑奴、包括给妇女投票权。这些运动,当然都是美国社会福利观念的一部分。1930年前后,六年的经济大恐慌,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才制定了美国福利政策的一些法律,奠定了实现福利社会理想的基础。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一百多年快速进展之中,人类的主流文化,在不断反省过程中,其实也有了相当改变,甚至还曾提出激烈的革命观念,比如马克思和列宁的共产革命。这种革命的效果,我们下几节再讨论。如上所说,所有讨论之中,不能避免现代国家组织的出现。所谓现代国家,就是民族的和民权的国家。今天谈到的社会改革,可说是民生的国家的体现。国家改革必须要依据国家的权力,而国家的权力可有民权和民族两个方面的着眼,才能有所解释,这个我们放到下一节再来讨论。

    ●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