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表格如何查重复:请君再看洛阳城——洛阳十答: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30:06

请君再看洛阳城——洛阳十答: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

千年帝都,崭新姿容。记者 曾宪平 摄

十问洛阳 洛阳“实”答 

  本报编辑部

  一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 

  二问洛阳:告诉世界一个怎样的洛阳?

  三问洛阳: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四问洛阳:中国老重工业基地如何重生?

  五问洛阳: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

  六问洛阳: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星火燎原”?

  七问洛阳:孔雀如何洛阳飞?

  八问洛阳:中国北方水城如何走国际生态城之路?

  九问洛阳:根文化如何变成生产力?

  十问洛阳:郑洛争霸还是共同打天下?


  立夏过后,一篇署名“吃火锅唱歌儿”的万言长帖《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蹿红网络,“顶”声一片;六月伊始,本报以罕见规格转发该帖,并开启了一场全民思发展、谋发展的大讨论活动,激荡月余。

  “十问洛阳”,问出了千年帝都的心中之痛、机制之疾、发展之惑。在惊雷中觉醒,在沉痛中思变,在振奋中图强——“十问洛阳”,如何作答?“原点”复兴,路在何方?

  “十问洛阳”,必须全民作答;“原点”复兴,必须全民奋争。只因为,洛阳是全体河洛儿女的洛阳。

  一个多月的报网互动大讨论,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答过程,饱含着所有参与者和关注者对洛阳发展的拳拳之心、诤诤之言。本报吸收众家所言之精华,撰写了《请君再看洛阳城》一文,作为“洛阳十答”,今日予以刊发,以期形成共识。

  洛阳一答:做强原点 充当支点

  洛阳二答:内外兼修 塑造品牌

  洛阳三答:与潮共舞 借势跃升

  洛阳四答:优化调整 浴火重生

  洛阳五答:构筑平台 科研发力

  洛阳六答:创新驱动 星火燎原

  洛阳七答:筑巢引凤 海纳才雄

  洛阳八答:水系为韵 牡丹为媒

  洛阳九答:培根联亲 共谋发展

  洛阳十答:双核驱动 双雄共舞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千年帝都,几经兴废。如今,或生于斯、或长于斯的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洛阳辉煌、胜景不再,只能从历史的长卷中觅到她昔日的荣光,抑或从多如繁星的文明碎片中追思她古老的传说。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机遇,风云际会。

  一直以敢于担当著称的洛阳人民,如何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尽快实现城市复兴,从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作出自己“原点”的贡献呢?

  这个问题,是回答《十问洛阳》所有问题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十问”可以归结为这“一问”。其实,近年来河洛儿女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着这“一问”:

  解放思想,风生水起。我们要勇于变革、勇于探索,要永不服输、永不言败!这是我们的战斗誓言。

  提振精神,越位赶超。我们要包容开放、创业创新,要实干争先、负重奋进!这是我们的精神旗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待到“原点”复兴时,请君再看洛阳城!   

    洛阳一答 做强原点 充当支点

    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厚积薄发,转化为现代城市竞争所必需的文化软实力,从而给力“六加一攻坚战”,“当好一个示范、打造两大品牌”,助推福民强市,打下洛阳复兴最坚实的基桩

    《十问洛阳》之开篇“一问: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站在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华文明崛起的高度明示:洛阳的文化复兴任重而道远。

  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文化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文化为“王”,是人类社会发展恒久不变的真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与伦比的“原点文化”,正是洛阳未来发展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大潜力。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不因过去的辉煌而妄自尊大,更不因当今的落后而妄自菲薄,要以“原点”为支点,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厚积薄发,转化为现代城市竞争所必需的文化软实力,从而给力“六加一攻坚战”,“当好一个示范、打造两大品牌”,助推福民强市,打下洛阳复兴最坚实的基桩!

  做强“原点”,充当支点,洛阳应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

  ——“大文化”理念作航标。

  洛阳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但由于骨子里缺失了“王者之气”,在经济发展思路上“小富即安”、在文化传承利用上“小手小脚”、在城市品牌打造上“小打小闹”,使得各种资源一直没有在一个大一统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和提升,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碎片化和“捧着金碗要饭吃”。

  今年,市委把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明确为我市“十二五”发展的首要定位,并列入“六加一攻坚战”的“一”,作为重中之重的战役来打,其深刻用意,就是要把文化深深植入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驱动之中,用洛阳最独特的资源,结合世界最先进的手段,为洛阳创造更大的平台,集聚更多的资源,从而实现更大的发展。

  近期,市委、市政府已经邀请我国最著名的城市发展战略策划机构——王志纲工作室来洛,就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打造和营销进行总体策划,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进行统一打造、协调运作,以期形成河洛文化传承弘扬的“一轮明月”而非现在的“星星点灯”。

  在“大文化”理念的引领下,一批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要求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必将形成,一个助推洛阳铿锵迈向复兴之路的新的文化发展格局必将形成。

  ——雄厚的文化人才资源作根基。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句电影台词,道出一个“人才真理”:文化的竞争实乃人才的竞争。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弘扬中华古老文明,需要积累雄厚的文化人才基础;将隐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变为显性的生产力,需要国内外一流的文化创新人才释放智慧的火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掀起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成为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也成为中国启动内需的主要市场所在地,其区位优势、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得以凸显。

  人才机遇当抢,洛阳方略已定:推进环境创优,制定优惠措施,加大奖励力度,培养和引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壮大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和科技人才队伍,着力培育3名~5名能够代表洛阳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的文化名人。通过这些文化人才的研究、开发、推广,让洛阳的文化站起身、走出去、响起来。

  ——文化产业集群作推动器。

  国家、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均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反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纵向比,长足进步;横向比,差距巨大。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列全省第五,排在郑州、南阳、许昌、开封之后。这与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全省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符,“总量不大、布局分散、品位不优、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市委决定,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这个扶持力度已遥遥领先于除郑州外的我省其他地市,足见洛阳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下一步,我市还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效用,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本投向文化产业。

  立足于“实”,定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2%以上,到2015年年末,达232.5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以上,文化产业总体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立足于“效”,定攻坚重点:新闻传媒、影视动漫、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及会展等六大产业齐头并进,形成气候。

  立足于“做”,定突破项目:我们正在大力推进19个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和16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项目。这些项目规划起点高、策划水平高、投入力度大、运作手笔大,有望打造一系列世界知名的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器。

  ——文化彰显的城市作平台。

  “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是洛阳正在倾力打造的城市特色。

  “文化为魂”当仁不让:5000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1500年建都史,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让每一个文化元素变成文化作品或文化产品,让每一个洛阳人变成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让每一个走进洛阳的人时刻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律动。

  这样一个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明与产业、建筑完美融合的城市载体,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必将成为文化大发展的绝佳平台。

  “大文化”理念作航标,雄厚的文化人才资源作根基,文化产业集群作推动器,文化彰显的城市作平台,“原点”的复兴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洛阳二答 内外兼修 塑造品牌

洛阳牡丹飘香宝岛台湾。 记者 陈占举 摄

  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智慧,找准城市定位,抓住文化灵魂,整合独特资源,塑造走向世界的城市品牌,告诉世界一个独一无二的洛阳,增强洛阳的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

    《十问洛阳》“二问:告诉世界一个怎样的洛阳?”着眼于城市品牌的塑造与营销,直言“洛阳形象碎片化”的现状,点出了中华文明“原点”复兴的破题之道。

  城市品牌,是标签,是形象,是价值,是力量。在这千帆竞发的时代,城市竞争白热化,品牌主导胜与负。正大步走向世界的洛阳,有底气、有魄力,更有智慧来内外兼修,打造品牌,用铿锵之声告诉全世界:“我叫洛阳!”

  ——找准定位打品牌。

  定位准确,事半功倍;定位不当,事倍功半。

  洛阳,上下五千年,览遍荣辱兴废,历尽起始更迭。我们须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中国看洛阳,在世界坐标中锁定自身方位。

  站在历史和未来高度来审视,洛阳的定位是什么?

  在洛阳“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五个基本定位: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更加名副其实的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这五个基本定位,清晰地勾勒出洛阳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其中,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唯一的“国际定位”,也是摆在第一位的城市定位。

  如果说后四个定位,更多立足于中原经济区的担当和作为,那么,依托河洛文化传承,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则放眼于国际视野,彰显洛阳在世界坐标中的应有地位。

  这一定位,抓住了洛阳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最大特色,理应成为洛阳的第一品牌!

  ——整合资源打品牌。

  洛阳,虽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窘境,却有令人嫉妒的幸福烦恼:拥有太多符号、太多资源、太多辉煌,却呈现在碎片化的印象之中。

  诚然,洛阳坐拥得“史”独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得“地”独厚的区位优势,得“人”独厚的科研实力,得“重”独厚的工业基础,但要将这些优势升华为城市品牌,须有足够智慧,大胆取舍,科学整合,将散、乱、碎的元素打造为有机统一的“形象”。

  洛阳,正站在世界的高度,背靠历史的厚度,面向未来的广度,抓住文化这一灵魂,从“太多符号、太多资源、太多辉煌”中汲取营养,并加以梳理、整合、萃取、提炼,升华为一个独特的城市品牌。

  于是,脉络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已然描绘出品牌城市的崭新形象,让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内涵更加饱满。

  ——城市提升打品牌。

  品牌再鲜明,口号再生动,如果缺乏足够的支撑,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洛阳,正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斗志、坚实的步伐,走在修炼“内功”的路上:坚持文化主导城市规划,巧妙运用创意思维,把独特的元素、符号融入城建之中,让厚重的文化资源形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实在在的品牌,让现实洛阳与历史洛阳“貌合神合”、“浑然一体”。

  我们将擦亮“千年帝都”名片,发挥洛阳1500年建都史优势,依托龙门石窟、关林、隋唐洛阳城、老城区综合保护开发和天堂、明堂等项目建设,再现“神都”新风采;

  我们将擦亮“河洛之根”名片,发挥全球1亿客家人根植洛阳的优势,依托洛浦公园整体功能提升等项目,使“寻根洛阳”、“问祖洛阳”成为洛阳扩大开放的新载体;

  我们将擦亮“牡丹花城”名片,发挥一年一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优势,营造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态新城市;

  我们将擦亮“丝路起点”名片,以丝路申遗为契机,以白马寺综合保护开发和瀍河回族区为中心,打造中西历史文化交流新亮点。

  一个个项目,一条条措施,必将塑造出古都的新形象。漫步于洛阳,欣赏五千年文明史诗本身不就是一首诗吗?

  ——更新理念打品牌。

  城市品牌,范畴抽象,需要形象化包装、感性化表达、人性化营销。

  洛阳,拥有包容开放的品格,拥有创业创新的活力,拥有实干争先的风骨,拥有负重奋进的坚强。这些内涵只有具象化传达,方能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当前,洛阳正在更新观念、创新理念,聘请一流专业团队,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现代营销策略,提炼推广城市品牌。

  完善理念识别系统,让洛阳的城市个性、精神内涵、核心价值等更突出;完善行为识别系统,让政府行为、民众行为、企业行为更直观地反映出洛阳的价值追求;完善视觉识别系统,让城市旅游标志、象征图案及宣传口号更生动传神。

  ——拓宽渠道打品牌。

  营销城市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理念,更需要手段。我们将放眼五湖四海,拓宽营销渠道,丰富营销手段,“请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展示。

  借力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本地节会,善用节会搞营销;依托重要文化遗存,利用跨国丝路申遗等重大活动,组织高端论坛,多用论坛搞营销;依托凤凰、百度、腾讯等知名网站,开通城市微博,巧用网络搞营销;广邀海内外知名媒体及重点客源国媒体,关注洛阳、走进洛阳、推介洛阳,借用媒体搞营销。

  我们更要走出去,借助洛阳的国际知名度,精心组织专业营销团队,打响城市品牌。我们要告诉八方游客,告诉广大投资者,告诉海内外英才,让他们了解洛阳、推介洛阳、发展洛阳。

  如果把打造洛阳品牌的路径归纳为一条,那就是——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智慧,找准城市定位,抓住文化灵魂,整合独特资源,告诉世界一个独一无二的洛阳,内外兼修、品牌传世,增强洛阳的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

  我们坚信,明天洛阳必将是这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洛阳三答 与潮共舞 借势跃升

洛阳成为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生产基地。记者 曾宪平 摄

  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历史大潮汹涌而来,洛阳当“潮”头起舞、借“势”跃升,加紧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物流体系,改善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提升创业发展的城市平台,从而实现“战略要地”的加冕

    《十问洛阳》“三问: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我们的回答响亮而干脆:担当战略要地,洛阳当仁不让!

  “战略要地”是洛阳的追求,更是洛阳的担当。与“潮”共舞,书写沿海地区过去30年经济奇迹的续集;借“势”跃升,奏响洛阳福民强市的序曲。

  洛阳据“十省通衢”之地势,拥科研人才之厚势,挟支柱产业之优势,力图“战略要地”之强势,力取产业转移之胜势,自当志在必得,绝不容失。

  “战略要地”是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的结果,是城市之间比拼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

  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大潮汹涌,我市确立“十二五”5年倍增的新目标:引进境内外资金累计达2100亿元。

  面对产业转移的时代大潮,洛阳当立足自己的核心优势,加紧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物流体系,改善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提升创业发展的城市平台,从而实现“战略要地”的自我加冕。

  洛阳在觉醒,洛阳在准备;洛阳在行动,洛阳在提升。

  ——一项项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设项目规划实施。

  今年,我市以十大工业结构调整重大示范项目为龙头,开展项目建设攻坚战。全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调结构”工业项目535个、完成投资730亿元,推动洛阳经济在转移中承接,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蝶变。

  我市将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硅光电及能源电力列入“十二五”五大战略支柱产业,重点做大做强,从“洛阳制造”迈向“洛阳创造”。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重点产业的基础上,以重大节会为招商引资平台,力争在重点产业领域承接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项目,让“洛阳制造”释放更大的魅力,吸引沿海产业更多的关注。

  ——一个个提升物流体系的重点交通项目筹备推进。

  郑西高铁已呼啸而至,新郑机场——登封——洛阳城际轻轨开始提笔绘写,洛阳至大连、广州、深圳等架起“空中走廊”,洛阳高铁梦已圆,轻轨梦已近,空港梦在放飞。

  连霍高速洛阳至三门峡段扩建激战正酣,洛栾高速、郑卢高速洛阳段向前延伸,武西高速洛阳段进入前期筹备,洛阳县县通高速几近梦想成真。

  最近,洛宜快速通道工程建成通车,新区到宜阳县城驾车只需15分钟。这仅是洛阳至郊县规划建设的5条快速通道之一。未来三四年内,以“一中心三板块五组团四支撑”为总体布局,洛阳半小时经济圈将从蓝图变为现实,洛阳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洛阳的物流体系将进一步畅通,洛阳区域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

  ——一波波政务环境创优、公共服务创新的浪潮次第掀起。

  围绕“全国一流、全省最优”的目标,我市今年“环境创优年”活动轰轰烈烈展开,政府将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使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天数越来越少。

  今后我市将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推动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创建产学研军等不同层次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

  ——一条条鼓励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酝酿制定。

  我市现已着手讨论出台更加给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在财税政策上,对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的投资项目,按规定免征关税;

  在金融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产业转移项目,支持外资银行到我市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

  在产业与投资政策上,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核准或备案,优先安排各级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

  在土地供给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

  ——一场场提升创业发展城市平台的战役展开攻坚。

  我市启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行动,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各产业园区你追我赶,加快脚步承接沿海地区特色和优势产业的转移;洛阳新区至今年5月新开工项目121个,累计完成投资上百亿元,加快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大平台,以大平台带动产业大聚集,以大平台推动产业大辐射。

  我市以十大示范项目为龙头,着力营造“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全面建设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的城市平台。

  闻香识洛阳,花香蝶自来。在今年4月召开的福布斯中国中原经济区城市投资与发展论坛上,洛阳曾向世界传递了豪情和承诺:我们已准备担当承接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历史重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迎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投资者的到来!

  洛阳四答 优化调整 浴火重生

一拖公司年产3.4万辆大轮拖生产线运行高速有序。 记者 潘郁 摄

  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依托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把老工业基地的包袱变成财富,让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特、新兴产业更强,实现“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的根本性跨越,实现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

  《十问洛阳》“四问:中国老重工业基地如何重生?”,这是一道沉重的命题,也是一个必答的难题,绕不开,躲不掉。

  走遍中国,很少有哪座城市能像洛阳这样,同时拥有“千年帝都”与“重工业基地”两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

  工业是洛阳目前分量最重的“招牌”。铿锵,激昂——工业经济的发展在这里奏响最强的乐章;浓墨,重彩——工业基地的建设在这里绘出最美的画卷。

  从“一五”时期的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到“二五”时期的洛阳玻璃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棉纺厂……“十大厂矿”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创造着新中国工业的辉煌,书写着千年帝都的新生。

  30年改革开放,30年激情燃烧。

  在既有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上,洛阳工业厚积薄发——至“十一五”末,石化产业、能源电力产业、钨钼钛产业、铝产业等支柱产业强势崛起,硅、光伏、风电、锂电等新兴产业闪亮登场。

  从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部件,到“世界自由锻造王国的璀璨皇冠”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从载人航天工程、三峡大坝工程,到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一项项“洛阳制造”装备着国家重大工程,不断诠释着洛阳工业的骄傲与荣光。

  工业强则洛阳强,河南工业看洛阳。

  时针指向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全球化的列车疾驰而来,产业转移的大潮惊涛拍岸,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势不可当,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

  当“十大厂矿”带给我们的荣光渐行渐远时,当福民强市的雄浑乐章轰然奏响时,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隆重开启时,洛阳老工业基地正在实现浴火重生。

  站在全国看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定位日渐凸显——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率先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领航旗舰和科技研发的智力中心。

  立足中原经济区看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责任和担当分外沉重——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

  把握今天,畅想未来,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壮丽蓝图已在河洛大地徐徐展开——

  看,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正在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点。

  装备制造不断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东方红”拖拉机不仅能犁能耙,还能像汽车自动挡那样完成操作过程中的动力换挡;铝钼钨钛铜链条越拉越长,不仅有铝锭,更有铝板带、高精度铝箔,链条还延伸到了为车辆车体提供成型材料;3000年前,中华先祖曾为发现被称之为“石脂水”的石油惊喜不已,3000年后,在洛阳这片历史积淀深厚的热土,一个集炼、化、纺为一体的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呼之欲出。

  看,硅光电、新材料和轴承,三大特色产业正在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助力点。

  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洛阳硅光电影响力与日俱增,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硅光电产业基地;品种众多的洛阳新型合金材料技术行业领先,将打造中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型、特大型轴承已经成为“洛阳轴承”的主打,自主品牌的中高档轴承更将成为“洛阳轴承”的王牌,洛阳的目标是“中国轴承之都”。

  看,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和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爆发点。

  安装上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城市公交客车已经惊艳上海世博会,“洛阳造”经济型电动轿车还将继续震惊世界,让“中国锂电池之都”实至名归;依托航空光电优势,洛阳正在积极拓展光电探测、光机电一体等领域,软件、信息服务、动漫等新兴产业“小荷已露尖尖角”。

  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没有现成的模本,洛阳的选择就是四个字:解放思想。大胆打破坛坛罐罐,对旧的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大手术;大刀阔斧推进改革,通过“脱胎换骨”,通过“壮士断腕”,实现“置之死地而后生”。

  凤凰浴火终涅槃。

  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洛阳工业,正在实践“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的根本性跨越,正在见证老工业基地“突出重围”、重获新生!   

   洛阳五答 构筑平台 科研发力

在中船重工725所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攻关。记者 潘郁 摄 

  打造产学研军融合发展平台,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机制和体制创新,把科研院所“逼”向市场,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十问洛阳》“五问: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不仅切中洛阳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实力严重不匹配的症结,更道出科技创新应尽快给力经济转型、城市腾飞的殷殷期盼。

  洛阳拥有14家部属科研院所、18家省市骨干科研院所、12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城市每万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1488人,人才密度全国领先。

  这是一座闻名遐迩的科技之城,诞生于斯的一项项重大成果,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化学推进剂及原材料,助推“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实现了国人飞天梦想;中国首条0.55毫米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一举打破国际巨头的长期垄断;国内首套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成为中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历数一个个亮点,我们曾激动不已。但是,跳出洛阳看洛阳,当看到国内一座座科技新城风生水起时,当看到我们的科技成果异地开花结果时,我们汗颜,我们反思,我们醒悟。

  一项技术,可以孵化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可以衍生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可以聚合一个产业集群;一个产业集群,可以辐射一个产业矩阵。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就是创新的魅力。

  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到人才拉动,“动力切换”就是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产学研军紧密融合的平台。

  ——这个平台,既是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也是企业寻觅核心技术的平台。

  到2015年,50家科技咨询机构、10家专利服务机构、1家涉外专利代理机构和2家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机构将在洛阳构筑起一个个专利技术信息推广的大平台;服务手段的网络化、自动化,将实现技术和信息通畅自如,将让众多中小企业更容易地寻觅到急需的技术,让科技更好地完成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

  ——这个平台,既是创新人才创业创富的平台,也是资本寻求技术支点的平台。

  我们不仅将打造洛阳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将发展覆盖九县(市)六区的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将面向优势产业建立5家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科技资源,促进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这个平台,既是服务外来企业的平台,也是催生孵化本地产业链的载体。

  我们将通过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光谷科技城、生物制药产业园等平台,将各院所预研在研的核心技术引导出来,整合形成智能制造与嵌入式软件产业、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数字存储与处理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信息通讯增值服务产业等。到2015年,洛阳还将在全市发展10家以上科技孵化器,使总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500家、在孵项目超过2000项。

  ——这个平台,既是聚集技术、资金与人才的硬平台,也是沟通服务、交流市场的软平台。

  我们将聘请产学研军合作专员,成立相关合作联谊会,让每位合作专员成为合作的“黏结剂”和“催化剂”。洛阳还将启动产学研军合作示范县(市)区认定工程,市、县、区联动,共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最应该成为主体,院所最应该大步走向市场。

  洛阳正在建立充满活力、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使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洛阳正在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真正实现产学研军融合,真正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不仅用好政府宏观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更要用好市场导向“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活动。项目只要列入市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计划,洛阳都将安排500万~1000万元的建设补助或参股跟进投资。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平台,对运行良好的平台,洛阳将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助。

  ——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把成果转化应用前景作为重要依据;政府科技奖励,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重要标准。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企业(含试点),洛阳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863软件孵化器,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让优秀科研成果在本地找到“婆家”。

  ——每年从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对外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产学研军融合需求,使科研院所与企业找到利益契合点,令各种创新要素汇集到创新过程中来。

  平台就是桥梁,机制就是催化剂。走出院所的科研成果,动力无穷、能量无穷、创造无穷!

  洛阳六答 创新驱动 星火燎原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洛阳必须“提前将一只脚踏入明天”,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以“创新驱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方能使“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照亮千年帝都的光辉前程

  《十问洛阳》“六问: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星火燎原’?”洛阳的回答简洁有力:创新驱动。

  选择创新驱动,就是选择未来,就是“提前将一只脚踏入明天”。

  如果说洛阳经济发展是一艘航行的大船,投资拉动就好比是人力拉纤,而创新驱动则是给大船装上了发动机。

  当投资拉动步履迟滞,当资源驱动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将是洛阳未来可持续增长的新核心推力,是洛阳赢得新30年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战略选择。

  当洛阳将一切真正纳入创新驱动的轨道,当“创新驱动”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迸发惊人的爆发力,必将使“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照亮千年帝都的光辉前程。

  赢得未来,必须把握现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必须高擎创新驱动这根“指挥棒”,用它照亮战略性新兴产业前进的方向,用它激活体制机制的潜力,用它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围墙,用它吸引各路才子汇聚洛阳,用它带动新兴产业延伸链条:

  ——以创新驱动选准目标和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的新创造,更是创造的新产业。面向“十二五”,我市规划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园区,力争将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光电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同时鼓励更多的“星星之火”冒出来,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明天,他就是推动洛阳发展的巨子。到“十二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培育30个超10亿元的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以创新驱动激活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潜力。

  新兴产业的“幼苗”渴望扶持,自主创新的“萌芽”更须呵护。硅光伏、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已经出台并初见成效,立足长远,我市近期还准备出台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为自主创新撑腰壮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提供更加优良宽松的软硬环境。

  遍洒阳光雨露,广施土肥养分。“十二五”期间,我市每年拿出5000万元,重点培育50家左右高成长中小企业,每年筹措10亿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4年,全市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投入将提高到全市财政预算支出的3%。“十二五”末,力争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1%提高到2.5%,并积极探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基金。

  ——以创新驱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平台建设。

  当好“红娘”多搭平台,当好“保姆”拆除藩篱。我市着手谋划组建政府牵线、企业自主的公共研发平台,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产学研军合作平台,并进一步打破民营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的“玻璃门”、“弹簧门”。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舞台越大,戏越精彩。“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组建储能技术与智能电网、光电、纳米材料、电子商务等5个以上优势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政府将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金融政策扶持、专利及标准政策扶持等方式,对创新战略联盟优先予以支持。

  ——以创新驱动吸引人才在洛创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洛阳最大的优势是人才,最大的缺陷也是人才。“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强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的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0人,培育3~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到“十二五”末,形成2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50名省级领军人才、100名后备领军人才三个梯队。

  创新机制令“外地孔雀洛阳飞”,创造条件让“他乡才子走洛阳”。我市将制定出台更加给力的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社保、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吸引人才在洛发展,为外流的大学生回流创造条件。还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高校和职业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满足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需要。

  ——以创新驱动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

  我市第一个“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上海超日(洛阳)自建侧并网光伏电站6月并网发电,第一条电动公交车示范运营线路也进入前期策划阶段。

  新产品示范应用亟需“推手”,新产业拓展延伸盼望“鼓手”。洛阳将以政府采购为导向,率先建立大规模应用示范基地,促进太阳能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列产品、新能源公交车等在本地示范应用,以展示创新成果、吸引上下游产业聚集,让更多的“洛阳创造”闪亮登场。

  要围绕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围绕优势重点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附加值高、能耗低的本地配套产业,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加入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的崛起。

  当历史的荣光逐渐褪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了洛阳再塑辉煌的机遇。历史的重任,需要我们担当;时代的重托,需要我们作为!

  洛阳七答 筑巢引凤 海纳才雄

位于高新区的洛阳创业中心。 王思臣 摄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机制,健全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加快产学研军融合,建设宜业宜居洛阳,筑巢引凤,海纳才雄

  《十问洛阳》“七问:孔雀如何洛阳飞?”立足人才这一发展的战略资源,叩问古都奋起直追的方向。

  地处中部,如何招鸾引凤?问题的答案,不仅丈量着洛阳的视野有多宽、境界有多高、气魄有多大,更决定着古都的前景有多广、发展有多快、能够走多远。

  知识经济时代,“智本主义”特色更加鲜明。许多沿海城市,早已洞察“智在必得”的要诀,从抢土地、抢项目、抢资金,到抢高端人才、抢创新团队、抢科研院所,一次次抢占先机。

  置身于白热化的人才抢夺战,洛阳正栽下梧桐树、营造好气候,筑巢引凤,海纳才雄,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搭建平台感召人才。

  鲲鹏展翅遨九天,蛟龙入海云水翻。洛阳正在搭建各种平台,让人才在广袤的疆场上跃马扬鞭,在事业的舞台上引吭高歌。

  这是一块英雄用武之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勃勃兴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轰轰烈烈,文化旅游产业蒸蒸日上。洛阳,正以高新区及17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搭建创业平台,实现人才与产业互动发展。

  依托现有实力,洛阳将着力建设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产学研军融合,搭建创新平台:到2020年,建成50个国家级、200个省级科技研发平台及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院士工作站。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洛阳正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为各类创业创新人才搭建宽广的投融资平台。

  ——拓宽渠道培育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拓宽渠道、构建体系、整体开发,洛阳才能源源不断培育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大幅增加人才资源投资,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设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并根据财力逐年提高。

  整合培训资源,建设中西部最大职教基地;实施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培育工程等八大人才工程,重点开发急需人才。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衔接,职前教育、继续教育相融合,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相贯通,构筑终身学习平台、终身教育体系,让人才不落伍、不过时、不贬值。

  ——突出高端引进人才。

  在高端领域,“三个臭皮匠”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院士甘子钊团队落户东莞,何止是使东莞成为LED上游衬底材料生产基地,撬动2000亿元产值大产业?“海归”施正荣扎根无锡,何止是给无锡每年上缴十几亿元利税?

  对于一座求贤若渴的城市,“甘子钊”、“施正荣”们恰似一面大旗,将城市招才引智的效应放大到极致。洛阳,亦应以周公吐哺的襟怀,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人才。

  当前,我市已决定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工程,力争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及科技创新团队。同时,我们放眼海外,出台了《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争取集聚10个领军型人才(团队)、20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建立1~2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机制用好人才。

  人才以用为本,好的机制用好人。根据《洛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激情,激活创造活力。

  五湖四海,选拔人才。公开制、票决制、聘任制,不拘一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绿色通道”常态化,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人才,经批准可不受编制和增人计划限制。

  健全评价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技术、专利皆可入股,股权、期权奖励落到实处,使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得到认可和尊重。

  拆除藩篱,打破壁垒,无论属“公”、属“私”、属“国”、属“民”,外来的,本土的,只要属于人才,就同等享受优惠政策,就同等享受公共资源,就同等享受学术地位。

  ——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当前,洛阳在“软硬兼施”优化环境,在起草《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意见》,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气候,让人才“来了不想走,还想带人来”。

  让城市更美一些。洛阳立足于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着力营造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让人才在洛“成就事业,享受生活”。

  让服务更细一些。健全户口、人事、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解决实际困难,让人才安居乐业;进一步发挥市优秀专家联谊会、博士联谊会作用,加强人才交流、沟通,让他们在归属感中共同成长。

  让宽容更多一些。创新需宽容,因为它容易失败;专利需保护,因为它易遭克隆;人才需珍惜,因为他(她)容易流失。洛阳将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历史上的洛阳,曾以人才济济闻名天下。我们相信,只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众多才雄必将云集洛阳!

   洛阳八答 水系为韵 牡丹为媒

洛阳新区水系。记者 梅占国 摄 

  水系为韵,让优势优起来;牡丹为媒,让特色特起来;生态为基,让活力活起来。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征程中,洛阳坚定不移走生态宜居之路,把自然禀赋的北方水城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国际生态城

  《十问洛阳》中的“八问:中国北方水城如何走国际生态城之路?”着眼洛阳国际生态城建设,直言不讳提出问题,鞭辟入里分析问题,给我们震撼,给我们启示,给我们思考。

  如果说20世纪城市追求的理想是经济发展,那么,21世纪城市追求的理想主要是生态宜居。

  生态,承载了一个城市的追求与梦想,承载了广大市民的期盼;生态,直接体现城市经济竞争力、生存环境竞争力、生活品质竞争力!

  走生态宜居之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魅力洛阳。这是洛阳冷静思考后的路径选择。

  ——水系为韵,让优势优起来。

  水让城市的灵动,彰显着城市活力,塑造着城市气质。

  作为北方水城,洛阳没有辜负自然的禀赋,今年上半年通过的《以水为韵提升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城市区水系实施“一二三四五”总体布局,即一个新理念——水系为韵,二条生态带——洛浦公园和伊滨公园,三大片区——洛河以北城区、洛河以南核心区和伊河以南伊滨区,四大水源——黄河小浪底水库、洛河故县水库、伊河陆浑水库和近郊承担“引黄入洛”分水枢纽任务的金水河水库,五条河流——伊河、洛河、瀍河、涧河、黄河。

  为了让“布局”成为“格局”,我们在洛北城区,围绕引黄入洛补源工程,全面改造和提升城市水系景观;在新区核心区,加强对已建成水系景观精细化管理,完善人性化亲水设施和管理设施;在伊滨区,加快“一河五横七纵二湖”水系建设,完善万安山防洪体系。

  我们将对瀍河、涧河、伊河综合整治,按照“治水、治岸、治地”的总体思路,先进行河道整体治理,结合各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从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开放空间、景观规划、景点设计等进行规划设计,让水活起来,让水旺起来,让水美起来。

  “十二五”期间,洛阳水系为韵的“韵味”是:实现“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行”目标,水面面积占城市区面积达10%以上,人均水面面积超过10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不亚于江南一类丰水城市。

  诚如一位网友发帖:正如黄色的不都是黄金一样,不是所有的水都能成韵,也不是有水就能有韵。水之成系、成碧、沟通、缀景,才能成韵。

  洛阳,一定会更加灵动!

  ——牡丹为媒,让特色特起来。

  牡丹是洛阳的城市名片。洛阳有着1500多年的牡丹栽培史,牡丹有9大色系10种花型12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且花期控制技术成熟,花开随人愿,四季皆可赏。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牡丹是洛阳的重要支撑和亮点。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围绕“牡丹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洛阳打造成世界闻名的牡丹花都!

  为此,我市以牡丹布局,致力于把洛阳打造成世界牡丹生产中心、牡丹观赏中心和牡丹文化开发传播中心,努力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生存环境竞争力、生活品质竞争力。具体路径是:扩大牡丹生产规模,提高种植水平;建设特色园林,提升观赏品位;加强基础研究,推广实用技术;搞好产品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发掘牡丹文化,丰富花都内涵……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按照观赏牡丹与商品牡丹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产业与媒介并重的原则,立足于牡丹种植、牡丹观赏、牡丹文化、牡丹经济,扩面积、提质量、上档次、增效益、促联谊,真正把洛阳建成集牡丹生产、科研、观赏、文化、联谊为一体的牡丹花都。

  到“十二五”末,洛阳牡丹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各种牡丹符号、元素镶嵌城中,“满城尽是牡丹花”将不再是河洛儿女的愿景,而是千年帝都的风景。

  洛阳,一定会更加靓丽!

  ——生态为基,让活力活起来。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就是活力。城市之美,不仅在建筑之美,也在绿色之美。

  洛阳群山环抱、五水绕城,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之城可谓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通道绿化工程和村庄绿化工程,建设了周山、龙门山、小浪底、上清宫等一批城郊森林公园,开展了林业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5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荣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

  更令人期待的是,我市开始了保护中心城区周边山水格局建设,加强城市外围山体即邙山、周山、龙门山和香山的控制与保护,提高山体的可达性和可见性,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塑造出城市与外围山体之间良好的视觉对望关系。

  增绿工程,让生态田园洛阳呼之欲出。

  洛阳,不仅是一座属于历史的城市,更是一座属于绿色的城市,一座让百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有幸”的城市。

  洛阳,一定会更加清新!

  洛阳九答 培根联亲 共谋发展

刚刚开工建设的中华丘氏河南堂文化园(效果图)。记者 潘郁 通讯员 高翔 摄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河洛文化内含的文化之力、亲缘之力、品牌之力,如地下运行的火山,一旦喷薄而出,能量超乎想象。把根文化融入到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集品牌、平台、营销、服务、基地之“五全”,打出一手好牌,打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追本溯源,根在河洛”。《十问洛阳》着眼于此,发出“九问:根文化如何变成生产力?”

  洛阳不是直辖市,不是省会城市,甚至不是计划单列市,客观上缺乏国家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如何借用外力、外资、外智,是我们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河洛文化内含的文化之力、亲缘之力、品牌之力,如地下运行的火山,一旦喷薄而出,能量超乎想象。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把根文化融入到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打出一手好牌,打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从根文化到生产力的演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品牌、平台、营销、服务、基地,缺一不可:

  ——塑造全球化的品牌认同。

  “根在河洛,寻亲洛阳”的品牌,欲“放之四海而皆准”,须做足自身功课。

  为根文化梳理脉络。洛阳到底是哪些姓氏的根祖?到底有哪些族群是从洛阳迁出的?“河图洛书”等文明符号与洛阳的渊源到底在哪里,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把这些“根结”理顺示人,河洛文化就会虚幻、松散、无力。

  为根文化打造载体。譬如,高品位修复和建设孟津“龙马负图寺”和洛宁“洛出书处”;在炎黄二帝诞生地平逢山、“黄帝密都”青要山,修建“寻根祠”、“寻根广场”;在汉魏故城修建“南迁纪念馆”、华人大姓祖祠、客家博物馆……让客家人以实物为依托,看到祖先生活过的遗迹,感受祖先留下的气息,对洛阳产生归属感。

  为根文化培育专家。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素养高、在海内外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根文化专家队伍,同时整合现有的河洛文化研究机构,尽快形成一批既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成果,凝聚两岸情感,推动交流交往。

  ——搭建开放化的寻根平台。

  洛阳拥有厚重的根文化资源,海外的华人华侨在苦苦寻根,如果双方无法形成交集,就谈不上根文化的开发。根文化,需要开放化的平台通达天下,以重拾散落的亲缘,联结经济的纽带,化作发展的动力。

  立足于本,打造好洛阳各项节会交流平台。把洛阳举办多年的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伏牛山滑雪节、小浪底观瀑节等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吸引“河洛郎”前来寻根旅游,从中发现商机。

  放眼于世,争取到世界级的寻根交流平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国道教朝圣大典”、“洛阳佛教文化国际研讨会”……决心要大、规格要高、内容要新,使之更具洛阳特色,更贴近“河洛郎”的心灵。

  ——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根文化要“走出去”,让“河洛郎”了解洛阳的发展现状、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愿景。这不只是简单的媒体宣传,而是需要多个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需要现代营销手段的介入。

  现代运作团队。从侨台、招商等部门抽调热爱根亲文化、招商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同志,成立专门的“根亲文化联谊发展办公室”,统一运作营销;同时,邀请国内一流的策划公司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

  现代传播平台。建设全球最大的客家文化网站,登临“传播制高点”、抢占“最强麦克风”,不断扩大洛阳在客家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

  现代文化产品。以河洛文化为内核,制作现代影视作品、动漫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推广到客家人大量定居的台湾、广东、福建等省份和东南亚各国,唤醒客家人的寻根情结。

  ——提供亲情化的招商服务。

  以亲情迎客,以服务招商。

  服务重“广”。充分发挥侨办、侨联的职能优势,广交港澳和海外朋友,引进侨资、侨智;建立洛阳籍知名华人华侨档案,增强联系和交流;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可邀请一些华侨回家乡考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力。

  服务重“情”。加强对寻根活动的组织服务,为来洛寻根的游子提供交通、住宿、餐饮、祭祀等方面的便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乡情的可贵,激发回报故土的热情。

  服务重“实”。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关的职能部门,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主动为企业提供投资政策跟踪咨询服务,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主动为企业联络其他涉外部门,实实在在地帮助项目落地和实施。

  ——打造个性化的创业基地。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激发了台湾商界投资河南的热情。作为河南的副中心城市,洛阳更是吸引台商投资的理想之地。

  与独特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相比,洛阳的短板在于“目前还没有类似东莞‘台湾高科技产业园’这样针对台资进行个性化发展、针对性服务的创业基地”。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已经开始精心运筹。

  2012年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将举办“洛阳台湾周”活动。

  届时,将举办两岸记者看洛阳联合采访、客家人出发地寻根、洛阳市情说明会暨投资贸易洽谈、洛台两地光电产业发展论坛、洛台两地校长论坛暨洛台教育合作签约仪式、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引进台湾工研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台湾新竹科技园来洛阳进行合作洽谈,组织洛阳相关科技园赴台进行交流洽谈……

  培根联亲,共谋发展。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洛阳十答 双核驱动 双雄共舞

郑少洛高速公路洛阳段。记者 梅占国 摄 

  郑州、洛阳是中原城市群的“双子星座”,郑洛只有联起手来,唱响“双城记”,实现“双核”驱动、“双雄”共舞,才能在国内城市群竞争中擦亮中原板块,提振河南的雄心和光荣

  《十问洛阳》“十问:郑洛争霸还是共同打天下?”最后一问,表面看,问的是郑州、洛阳如何处理“兄弟”关系,问的是郑州、洛阳发展的路径选择;实质上,问的是郑州、洛阳的眼光和胸怀——作为河南城市“双雄”,郑州、洛阳如何怀揣责任、秉承担当,领跑中原城市群发展、带动中原经济区腾飞?

  在河南,在中原,在中国,郑州、洛阳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坐拥中国铁路的“双十字”,经济总量全省第一,是河南发展的重心所在,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龙头”;洛阳,一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4000年城市史、1500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是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

  纵观国内各大城市群,无一不是抱团发展,集群发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内,各城市“星光璀璨”,光彩夺目;川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内,各城市破壁垒、拆藩篱,携手前行。

  透过历史的积淀,掂量现实的重担,着眼未来的发展,我们越发清醒:联则和,和则兴,兴则强。兄弟联手“共同打天下”,是郑州、洛阳“哥俩儿”最务实、最理性、最共赢的选择。

  ——郑洛联手,唱响“双城记”,实现“双核”驱动。

  作为河南省的中心和副中心城市,郑州、洛阳“双剑合璧”水到渠成。二者都是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优势明显,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郑西高铁将两市的通勤时间缩短为半小时,新郑机场-登封-洛阳的城际轻轨将为两市提供另一条便捷通道。

  郑洛各具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两市联手,就能形成中原经济区互动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作为全省发展水平最高、基础最好、活力最强的城市“双雄”,郑洛唱响“双城记”,实施“双核”驱动,才能共同舞起中原城市群这条“巨龙”,产生“1+1>2”的效果,增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力、创造力、影响力。

  ——郑洛联手,实现产业互补、同生共长。

  产业是家底,产业是命脉;产业是合作的基础,产业是共赢的载体。

  郑州在食品制造、汽车生产、纺织、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产业优势,洛阳已形成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及后加工、硅光电等优势产业。郑州的产业主要在产业链的中下游,洛阳的产业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郑洛产业互补性强,关联度高,合作潜力无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郑洛合作,就能相互拉长产业,相互壮大产业。

  郑州坐拥高校集中的优势,洛阳掌握科研院所多的优势,两市合作,就能变科技优势为产业优势,推进产学研军融合发展,为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特别是面对第四次产业转移大潮,郑州、洛阳同为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地,只有集聚各自优势,强强联手,抱团出击,才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形成更加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郑洛联手,先行一步,当示范做表率。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试验区。既然是试验区,谁先行谁先试?谁率先为兄弟城市闯出一条路子?

  就区域而言,若选支撑点,必定是郑州、洛阳这两个节点。郑洛联手,共同打造全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试验区,是对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响应、策应、呼应,是作为河南“双雄”的使命所在,义无反顾。

  当示范,做表率,郑州、洛阳有着共同的选择,共同的担当——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负重争先,探索出好方法,走出好路子。

  先行先试,舞台早已搭建,这就是新区。郑东新区与洛阳新区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两个城市新区,规划面积分别为1840平方公里和480平方公里。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两个新区承担的重要使命——当好“三化”协调发展试验田,有如此宽广的舞台,自然能唱出一台好戏、大戏。

  面对共同的历史使命,郑洛只有构筑“双引擎”,“共同打天下”,才能撬动中原城市群。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十问洛阳”,问得诚恳,振聋发聩;“洛阳十答”,答得执着,渴望完美。 

  答而重做,做而唯实,实而求效。我们力图答出洛阳的现在,我们更试图答出洛阳的未来。

  激情,在攻坚中点燃;荣光,在汗水中绽放。只要一切立足于实,一切立足于做,一切立足于效,实干争先,负重奋进,正行进在中华文明原点复兴之路上的洛阳,必定会虎步龙骧,必定能再塑辉煌!(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