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真相及若干解决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05:57
        在世界大国当中可能中国是世界上边界领土、领海争端最多的国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进入19世纪以后在世界近现代史的衰弱;        第二,中国在清末衰弱时期周边的邻国大多是欧洲列强或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由于欧洲持强凌弱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中国近现代史上大片领土的沦丧。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着手解决了陆地上绝大部份的领土划界问题,但在西南方面与印度和不丹的边界划分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而一直没有划分。这其中中印边界问题主要牵涉到英国在殖民统治印度时擅自划分的麦克马洪线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的边界纠纷问题。而不丹政府基本上是印度人控制的傀儡政权,中不边界问题也与麦克马洪线有相当大的关联。但其中中国与印度双方各主的边界主张争议彼大而一直悬而未决,中不之间牵涉到的领土争端相对于中印之间较小。 下面我们不妨谈一谈中印边界争端的真相、历史由来以及今后解决的若干建议。 

    中国和印度做为世界两个最大的人口大国并互为邻国,中印之间横亘着雄伟浑壮的喜玛拉雅山山脉的大部和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喀喇昆仑山的一小部份。中中国与印度虽然互为世界文明古国、并且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但由于青藏高原和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的天险的隔阂,以致使中国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很多,当年的唐玄藏去印度取经都是经过新疆和中亚才绕到印度。由于在近现代以前科技的落后以及中印之间特殊的自然天险,以至于在中印历史当在19世纪以前其实中国与印度之间基本上没有真正有效的边界线,大部份的交界处只有传统的势力范围界线。直到印度成为英帝国的殖民地以后在英国当局的一方包办之下才会有了非法的约翰逊线和麦克马洪线。二战结束后中国与印度获得了民族解放,当两个新生的政权并屹在亚洲之时,两国的边界的划分考验着两个新生的亚洲大国。

 

    一,我们先谈谈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由来和现状吧。中印边界争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

 

    中印西段边界的划分牵涉到克什米尔问题和约翰逊线的问题。历史上,“克什米尔”这个词原指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一处峡谷。而现在,“克什米尔”以被用来泛指包括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吉尔吉特、俾路支斯坦和拉达克的广大地区。7世纪时东半部开始属于吐蕃(今天中国西藏)版图,1242年吐蕃全境并入元朝版图,元朝在此驻军,为宣政院辖地,从此到中国清朝的1850年代都是中国的领土。1830年代英国殖民者从印度侵入,克什米尔王公向清朝驻西藏大臣求援,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忙于鸦片战争,不想救援,英国殖民者趁机占领。至此克什米尔地区的大部彻底脱离了与中国的统治。而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由三个国家控制: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自由克什米尔和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区(查谟-克什米尔邦)。印度方面则声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了部分东北部地区(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关于中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争端不得不谈起所谓的非法的由英国殖民主义者一手策划的“约翰逊线”问题。1868年印度测量局官员W·H·约翰逊在1865年画出的“约翰逊线”---该线从班公湖北岸起向北攀上喀喇昆仑山脊,然后向东北沿着一些高原湖盆之间的分水岭直上昆仑山颠;此后沿昆仑山脉西北行,并在赛图拉北面转向西南,回到喀喇昆仑山口以西约一个经度的喀喇昆仑山顶。这样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等广大中国地区被划归了英属印度。约翰逊的这一旅行报告及其旅行图刊载在1867年第37期《皇家地理学会杂志》上,从而使其所主张的边界得到广泛流传。1877年中国平定了阿古柏之乱,收复了新疆,这使英国人对克什米尔北部边界来自俄国威胁的担心一度减弱。此后,中国又再次加强了对新疆南部边界的控制,在赛图拉以南去喀喇昆仑山口途中的苏盖提设立了边防哨所,。并派出一名叫李源鈵的官员在1891—1892年间踏勘了整个南部边疆地带,1892年还在喀喇昆仑山口树立了一个界碑。李源鈵在报告中提到中国在喀喇昆仑山口竖立的界碑和埋藏于此地的铁铸界牌,并亲自在阿克赛钦南面喀喇昆仑山上的昌器利满达坂埋下了用木板做成的界标,上云:“查昌器利满达坂卯酉向,水分东西流,东流属中,西流属外,从骑仑分界,中外分明,诚天然界限也,书此为记。”这使英殖民主义者的前进政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俄国在帕米尔高原向中国方向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英国觉得中国已无力维持其西部边界,中国新疆这个缓冲区对英属印度来说已不像以前那样有保障了。于是便有人建议,英国应在俄国吞并新疆之前谋求克什米尔和新疆之间对英国有利的战略边界以削减俄国对英属印度的威胁。作为“约翰逊线”修订线的“阿尔达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提了出来。约翰·阿尔达在1896—1897年间是英国陆军情报局的主任,他在1897年1月1日向英国外交部和印度事务部呈送的一份名为《从帕米尔到西藏的印度的北部边疆》的备忘录中提出了他所主张的中印边界,习称“阿尔达线”。该线是“约翰逊线”的修订线,其与后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直沿昆仑山向西走的,直到中俄阿三国交界处,而不象后者那样在赛图拉北面又离开昆仑山向西南折回到喀喇昆仑山上。这样就把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所有的中国领土都划归英属印度。根据“约翰逊线”及其修订线“阿尔达线”,赛图拉是在英属印度境内,而到1927年它已稳固地在中国的控制之下,而且自中国平定新疆阿古柏之乱后在苏盖提设立哨所以来就一直如此;此外,喀喇昆仑山口也早已成为中印之间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并用界碑标明了的。这样,英国人在1927年又决定采纳一条新的边界。这条边界从中俄阿三国交界处起沿喀喇昆仑山直到喀喇昆仑山口,从而放弃了在喀喇昆仑山以北的部分领土要求,但喀喇昆仑山口以东的边界走向却未被提及。不过这一决定并未在地图上标出。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基本上遵循了英国在1927年的决定,但在喀喇昆仑山口以东,却仍把边界标到了昆仑山上,即边界从喀喇昆仑山口向东北沿着叶尔羌河和喀拉喀什河之间的分水岭走,在哈吉栏干以北跨过喀拉喀什河直上昆仑山颠与原来的约翰逊线相接。这条线实际上仍是对“约翰逊线”的修改,中国的阿克赛钦仍被划在印度境内。但巴基斯坦政府却未进行任何修改,仍按照“阿尔达线”来标示克什米尔同中国的边界。由于印巴分治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有分歧,从而使中国同克什米尔的边界问题又同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端纠缠在一起。印度政府主张整个克什米尔均属于印度,克什米尔同中国的边界是都是中印边界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则表示不愿卷入印巴争端,只同意同印巴双方讨论它们各自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的边界。由于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停火线大致上是从喀喇昆仑山口开始的,这样由“约翰逊线”造成的阿克赛钦归属问题便成了中印边界争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客观而言,在中印边界争端及其相关研究中,“约翰逊线”远没有像“麦克马洪线”那样多地被人们提及。但几乎和“麦克马洪线”问题一样多地被人们提及的却有一个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从上文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克赛钦无疑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只是在英国人提出了“约翰逊线”及其修订线后,才制造了中印边界问题中的这一争端。因而所谓的阿克赛钦问题实质上也就是“约翰逊线”问题。阿克赛钦(Aksai Chin,突厥语,意为“中国的白石滩”)位于和田南部昆仑山与喀啦昆仑山间是半封闭性山间,面积大约3万平方公里,盆地海拔几乎都超过4000米。阿克赛钦古以来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孔道,新藏公路从这里经过,阿克塞钦阿克塞钦是由新疆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阿克塞钦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邻印度的首都和中亚。阿克赛钦无论是相对于印度来讲还是相对于中国来讲都是一个战略要地:相对于中国来讲:阿克比赛钦是新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并在南亚战略上来讲—中国军队在阿克比赛钦的存在可以使中国军队时刻威胁着印度的西北部并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侧翼配合巴基斯坦的军队牵制印度在印巴边界的军力。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当中,中国军队清除了印度非法深入阿克赛钦的军事据点而成功的收复了阿克比钦的绝大部份地区,在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印边界争端的西段基本上我们收复了失土,在战略态势上对中国有利。而印度则根据非法的“约翰逊线”无故地指责中国侵占了其3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此外,中国与印度之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问题还牵涉到中国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的问题。1963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双方在遵重历史的情况之下划分了边界。西方的当代文献资料认为:由于印巴之间在1947年发生过冲突、中印之间在1962年爆发了边界冲突并一边倒地战胜了印度,以致于巴基斯坦在与中国划分边界时割让了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中国(当然这是在尊重历史和否定英帝国主义在南亚次大陆时的殖民主义政策之上的)。这其中包括在克什米尔地区割让给中国的5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由于印度不承认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事实并认为整个克什米尔地区属于印度,所以印度当局一厢情愿地认为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中国侵占了5000多平方公里属于印度的领土。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我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印边界的东、中、西三段均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东段因自然条件略好能展开几个建制师,西段属高寒地带一般只能以小分队行动,中段的喜马拉雅山口在秋末和冬季因大雪封山不能通行而无法作战。因此,人民解放军西藏、新疆军区部队分别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对入侵印军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战略要地亚东县的乃堆拉山口乃旧在我军手里面,乃堆拉山口是中印中段边界当中惟一可以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地方,当年达赖老狗就是从乃堆拉山口逃跑到印度的。

下图为乃堆拉山口的地图:

 

 

    中印边界东段所争议的面积最大,其中双方的争端基本上发生在“藏南地区”。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引自治区东南部的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包括了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墨脱、察隅四县的大部分及郎县、米林两县少许国土。藏南地区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整个藏南一片葱郁、森森覆盖率达90%以上。在这里不得不谈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的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当然1949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不会承认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由于在清末和民国时代中国中央政府并没有真正有效地控制藏南地区,虽然藏南地区以达旺为中心的一带以藏人占多数。英国殖民主义者和后来的印度政府侵略藏南也是有一个时间和过程的:1938年4月,英属印度陆军的一个小队进入达旺地区进行侦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印军队在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同日军作战时,于1943年至1944年间又派阿萨姆步枪队(类似于边防守备队)在多处越过传统习惯线进入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德让宗、瓦弄地区,实行了军事占领。在1947年印度独立前,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与传统习惯线之间的原属西藏的土地,已大部被英印军队占领。英国的这一侵略成果,后来又被独立后的印度政府所继承。1951年2月,在人民解放军还未进驻西藏腹地时,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由德让宗方向继续向北推进,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重镇达旺,驱逐了当地的西藏地方行政机构。西藏地方政府当时对此提出抗议,印度政府却完全置之不理,并于1953年内将其边境控制线全面推进到“麦线”,从而完全占领了“麦线”南面原属于西藏的9万平方领土。此时人民解放军只有1万多部队刚刚进入西藏,公路未修通,粮食还需通过印度转运,因而无法推进到多数边境地段,对那里的情况也不大了解。当1959年西藏平叛以后中国军队实实在在地有效地控制了西藏以后,随着中国军队在西藏边界的深入和巡逻以及印度军队和边界的巡逻,两国的边界矛盾和磨擦出现了。在1962年10月—11月的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速胜,收复包括达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镇在内的藏南大部分区域,进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后出于多种原因,中国军队又主动后撤至麦克马洪线以内。1964年,印军重新占领该地区,重新在“麦线”附近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1972年,印度将该“东北边境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2月,印度宣称建立“阿鲁纳恰尔邦”。

下图为中国方面所主张的下藏南地区中印边界线和双方的实际控制线:

 

下图为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当中最远到达的达旺、邦迪拉、德让宗一线: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印界边界划分的政策方针和造成目前造成中印边界现状的原由。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在清末中国衰退时各个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新中国同周边邻国划分边界的大致方针政策其基本上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周恩来利用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的机会表明了其政府的态度: 我们同有些国家的一部分边界尚未划定。我们准备同邻邦确定这些边界,在此以前我们同意维持现状,对于未确定的边界承认它尚未确定。我们约束我们的政府和人民不超越边界一步,如果发生这类事情,我们愿意指出我们的错误并立即退回国境。至于我们如何同邻国来确定边界,那只能用和平方法,不容许有别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改变这种作法。周恩来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个步骤是声明某些段落尚未划定,需要鉴别。接着是维持现状的协定,双方严格维持现状,如果发生超越边界的事情,应立即承认并予以纠正。第二,他期待着未来的谈判,并且保证中国将只能使用和平的方法解决领土争端。最后,他警告说中国将不会容许任何其它办法,含意是如果邻国使用武力则会以武力回答。中国在此后半个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贯地并且严格地执行了周恩来制定的政策,并取得明显的,现在近乎完满的成功。同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朝鲜和老挝进行了谈判,并签订了边界条约。现在谈判在有序地进行:同越南,并且在新德里允许的程度上,同不丹;至于俄国和前苏联的中亚各国,谈判已经完成,除对几个具体地点的争执尚未解决需留待将来尚未确定的日期予以解决而作出防止误解的说明外,已达成(双方)同意的边界。在三种情况下,“和平方法”为武装力量所取代:同印度,苏联和越南。其实在1960年中国与缅甸的边界划分也牵涉到“麦克马洪线”,在周恩来的主导之下,双方在尊重历史和现状的情况之下划分了边界,中缅边界的划分基本是沿“麦克马洪线”所划分的。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中印发生边界磨擦后,为解决边界问题。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第四次访问印度(尼赫鲁任总理时只访问过中国一次),在两国总理的会谈中提议以尊重边界现状为基础,在东西两段边界上以互谅互让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讲得相当清楚:“让东不让西—中国放弃在东线对藏南的领土要求、在西线印度放弃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对此,尼赫鲁却表示:“边界问题上不存在物物交换”。他将边界东段已占的9万平方公里地区视为既得利益,对西段印军从未进入过的3万平方地区还继续索要,对此中国政府当然不能同意,于是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1979年2月,印度外长瓦杰帕依访问了中国,邓小平在接见他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解决”。针对中印边界争端,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当年确定的方针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向瓦杰帕依提出:中国在东段让,印度在西段让。邓小平同时还表示说,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达不成协议,让下一代人解决。中国的态度自周恩来在1960年高峰会议上首次阐明以来从未改变。自那时以来一次最为明确的阐述是1981年邓小平在接见一批印度评论员时简结地作出的:中国从未要求归还为旧殖民主义者非法并入侵印度的全部领土。中国建议双方都在实际控制边界线的基础上作出让步,中国在东段,印度在西段,以使中印边界问题在一揽子计划中予以解决。1980年代中期邓小平主导的中国政府有达成各以各实际控制线为准的边界划分准则的意图,但遭到西藏代表的否决:西藏代表认为达旺是风流活佛”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乡,西藏驻军代表认为放弃藏南不可取,西藏人民的心中不能接受达旺成为印度领土。于是中国最高当局将中印边界划分一事搁浅下来。此种情况一直拖到今天。

   

 

       其实我个人觉得:其实麦克马洪线所主张的中印中段和东段应以喜马拉雅山山脊的分水岭确定中印边界划分线是比较合理的,当然达旺地区和亚东县除外—达旺在喜马拉雅山脊以南、并且达旺的丢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丢失的;而亚东县现在由我军实际控制的。

 

下图为达旺:

 下图为达旺地域范围的西山口:  

    也许很多人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当中中国军队成功地收复了达旺、德让宗、邦迪拉。但很快地撤军回了实际控制线。对此原因的发生很多人认为是气候的变化和后勤补给出了问题,其实这不是原因,在中印边界冲突当中双方都是在山地作战。不仅中国方面后勤补给困难,同样印度方面的补给也会相当困难。而且现在通过喜玛拉雅的一些山口可以通过公路通到达旺对面的错那县,同样错那到达旺之间也有公路相通。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军队得手后周恩来下令中国军队从整个藏南撤军,但遭到了军队总指挥刘伯承和18军军长张国华的反对。军方都认为最起码不要从达旺撤军,何况在达旺地区面对印度方面有“西山口”天险,且不存在后勤补给相当困难的情况。占据了达旺相对于印度方面来讲是易守难攻的。但最终中国军队还是撤军了。其实中国军队撤军的原因是在贯彻周恩来在1960年访问新德里与尼赫鲁所讲的中印解决边界争端的方针:“让东不让西”的方针—中国放弃对西藏南的领土要求、而印度要放弃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由于尼赫鲁的过份贪婪:他不仅要中国让出西藏南,而且还要中国放弃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中国方面在无奈之下才用战争逼迫印度接受双方各让一步的方针。以后的很多资料证明,在周恩来访问新德里对尼赫鲁阐述“让东不让西”的方针无望以后,中国方面对中印边界战争做了精心和充分的准备,中国为了在中印边境展开对印度的军事行动而用了一年囤积作战物资。中印战争的主动进攻方是中国方面,中印边界战争并不是国内一直所讲的印度方面在边界挑起冲突而中国方面反击的自卫反击战争。而发生的原因方面是尼赫鲁对领土方面的过份贪婪。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印度方面印度失败以后,尼赫鲁的声望大跌,他死时说了:“与中国发生冲突是错误的”,对于这句话我们中国读者不能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不能理解为印度挑起与中国的战争是错误的、印度怕中国。其实尼赫鲁的完整讲话应理解为:尼赫鲁本人应在1960年接受周恩来提出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让东不让西”的方针。

 

    下面的史料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从侧面验证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国方面迫使中印双方互让一步即“让东不让西“的方针。

 

    1962年中印双方在藏南地区发生的冲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克节朗——达旺之役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10月24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三项建议主要为: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尼赫鲁对此不置一顾,于是中印边界冲突进入第二阶段:中国军队成功地收复了邦迪拉和德让宗一线,中国军队在东线大获全胜。但在我军高歌猛进的时刻,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军队在西线没有撤出一寸领土,但在东线却全部撤回到了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前的控制线。

 

    从现在的很多史料证明:1962年中国成功地收复了藏南,但胜利后全部撤出—包括一直属于中国传统势力范围的达旺。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后勤补给,也不是军力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印边界的中国方面在贯彻策周恩来中印边界划分“让东不让西“的方针。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中印边界战争当中的一个败笔,失去达旺难以让中国人民心中接受,但在核武时代的今天想从印度手中收回达旺真的会相当地难。

 

    那么今后的中印边界划分会如何呢?我们能不能收复达旺或整个的藏南?下面我们不妨一一地分析。

 

    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结束后,印度方面基本上邻了周恩来有关“让东不让西”的划分边界方针:由于西段的面积小且比较贫脊、而东段的面积大且比较富饶。今天印度政府提出的方针仍旧是周恩来的“让东不让西”的方针:即中印双方接受双方实际控制线的现状,中印双方在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之上划分两国边界。但今天的中国人却不能接受失去达旺的边界划分方针。于是中印边界一直悬而未决而拖到现在。

 

    三面是有关中印边界划的三种对策:

 

    第一,中国全部收复藏南,这是上策。事实上藏南只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而不是一些人所讲的9万多平方公里。但个人觉得不可能:在核武器的时代的今天,要从印度手中收回这块领土就意味着战争:如果你站在印度方面的角度想---如果印度失去了藏的全部,那么南亚次大陆的大平原直接面对的将会是盘踞在山上的中国军队、那么印度将会失去所有的战略缓冲,失去藏南对人多地少的印度来讲不仅是失去一块资源地而且是面对中国赤裸裸地威胁。双方的核打战不可能打起来,为了牵制中国、当中印边界发生战争时我想美国、俄罗斯、欧洲基本上都是站在印度一方的。既使中国有能力打败拥有小规模武库的印度,那么中国方面也会损失相当地惨重,而且会结下两国之间难以化解的民族仇恨,这在战略上是不可取的。

 

    第二, 中国收复达旺及周边的领土。这是中策,而且比较现实。中国当今的政府其实在多次举行中印边界谈判时并没有完全要求收回整个藏南地区。中国智库结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议是:收复以达旺为中心的一带地区,大概的面积是1万到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至于中国官方和媒体提出对藏南地区的6万多平方公里全部的领土要求则是在战略上和谈判上的一种姿态。但在印度国内民族主义高涨的今天几乎不太可能,何况印度是还算半个民主国家、印度政府是弱势政府。印度政府要考虑到民意的诉求。

 

    第三,

 

    中国与印度双方基本上以实际控制线划分边界,这是下策。也是最可行的。但中国政府也要考虑到西藏人民的感受:风流活佛”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乡不能成为外国的领土。但从现状和种种迹象来看:中印边界的划分很有可能会根据实际控制线划分,在原实际控制线上做一些互换的调整。

 

    既然,中印双方以实际控制线来划分边界下策,那么中国要收复领土的对策是什么呢?

 

    第一,对印度诉求战争,以铁血手段夺回领土。在核武器的时代的今天,中印双方做为核大国是难以真正地打起大规模的战争。喜玛拉雅山一带的地形和气候完全不空许发生大规模的冲突。1962年中国出动4万边防部队都精心准备了一年,双方如果要打都是在山地部队之间展开。喜玛拉雅山的高寒气候会控制双方冲突的规模。1999年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卡吉尔冲突当中印巴双方因恶劣地形和气候所造成的伤亡远高于战争所造成的。一些外国媒体和中国网民天天炒作中印之间大规模的冲突是完全不知情的外行。中印双方互为邻国之几年,但双方之间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隔阂造成双方除了1962年小规模的冲突之外几乎没有民族之间的仇恨。中印双方再次发生战争不太可取,中印互为亚洲最大邻国如果发生冲突只会使俄欧美获利。亚洲的崛起只是一句空话。1976年毛泽东死时留下过遗训:“希望他死以后中国军队不要再次进入藏南”。

 

    第二,瓦解印度。个人觉得这个缺乏可行性和必要性。中国对印度的影响力很低、印度对中国方面的警惕性很高。印度方面始终以中国来作为标靶来疑聚他们的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性。如果中国通过武器和资金援助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的独立份子搞独立。在信息相当发达的今天,印度当局会很快得知。那么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则会不太安宁,因为印度也会尽一切办法报复中国支持中国境内的分离势力。中国如果通过文化和输出革命来瓦解印度,中国的文化在印度的影响甚小;而通过输出革命则更不可行:因为当今的时代绝大部份国家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至于必要性方面:中国与印度之间其实的领土争端面积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大,那些中国想要收复的地区比如达旺对于中国并不是生死悠关的重要。为了所诉求的2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地而去冒险尽一切力量分裂另一个并没有多少恩怨的大国并不可取。藏南地区确实气候比西藏好,但也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十分理想的人类生存地:西藏南大部份的地形是山地,而且山高林密;印度方面通过几十年的经营才使整个西藏南地区拥有600万人口。当然,我们无论怎样不能放弃对藏南地区的领土要求。假如有一天中印之间要用小规模的局部战争解决领土争端,那么我们中国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时机不成熟而擅自行动的话我们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还一定能够得手。

 

    第三, 暂时悬而未决,中印边界的划分暂时不解决。这一点相对于目前来讲最为现实:因为领土的收复有赖于时机,中国因为有巴基斯坦在印度西北方向对印度的牵制、印度同时与中国和巴基斯坦角力只会延缓印度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世界上没有千年的帝国、更没有永成不变的国家疆域”。国家疆域的变更是根据国力、国际形势、国家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而造成的。中印方面的边界争端其实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严重,中印双方经常炒作边界都有双方各自的需要求:首先当然双方都想开疆拓土,其次双方可以借炒作转移民众视线并增强民族疑聚力,此外印度更可以通过炒作中国威胁论可以从西方国家手中骗骗一些价格合理且性能先进的武器。如果你去真正问一下印度高层精英:问他们是否将中国真正的会威胁到印度的存亡,他们的答案会是否定的---中印之间横亘着喜马拉雅山天险,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会看上拥有12亿人口印度的领土和资源吗?而在中国方面:由于中国在国力方面和地理位置方面都对印度存在着优势,在中印边界争端方面是中国处于攻势、而印度处于守势。纵观印度史:印度历史当中印度从没有强悍的武力史,印度在史上的两次大统一都是外族人帮其完成的—蒙古人和英国人;有一句话可以最好的形容印度人—开放的世界、封闭的心灵。中印边界的解决有赖于今后彼此国力的消涨、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各自对时机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