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陈家机电产品:中国无法操纵汇率 美国才是最大汇率操纵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5:00:53

      近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应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操纵,这已经不是美国针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采取的新花样,这是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规划。然而,值得探讨的就在于中国到底是不是汇率操纵,实际上的市场汇率应不应该有操纵。这些论证对于我们理解和了解美国货币阴谋论和阳谋论十分重要,也是我国汇率操纵的解脱的重要依据和理由。

      美国才是最大汇率操纵者

      多年来,美国一直用汇率操纵国的舆论压中国、恐吓中国,但实际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投资者乃至各国政府都知道,尤其是美国人更明白,任何一个金融市场的价格指标尤其是汇率都会有操纵,尤其是汇率,表面看是一个涉及到双边、多边的价格指标,但最终这个指标不可能不顾及自己的利益,而成为别人利益的诉求和经济需要,汇率首先必须反映的是货币主权国家自己的利益和需要。

      美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采取贬值策略,这与美国的经济基础和实际能力一样吗?美国在自己经济衰退时期采取货币贬值策略,这与美国的实际竞争力和全球份额一样吗?美元无论升值或贬值完全是自己利益的需要,是自己经济阶段和周期的工具,美国具有汇率操纵的能力、目的和目标。美国经济实力最大、货币地位最独、战略规划最高、利益目的最纯,并且其拥有充分的市场、充足的产品、完善的制度、有效的经验,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货币汇率操纵者,进而其实现了有效的保护自己、伤及对手的战略和战术。如俄罗斯因美元升值和石油暴跌,俄罗斯货币受损、经济受压、利润减少、政治受冲。

      再如欧元区国家因美元贬值,欧元加速上升,经济并没有成为汇率的支持因素,进而欧元的升值破坏了欧洲的合作,降低了欧洲的经济实力,分化了欧洲的政治意志,欧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难时期。还有伊朗挑衅了美元的霸权,其石油交易所不用美元报价,独一无二的实行欧元报价,其外汇储备当中全部是欧元没有美元的举措,是美元用汇率操纵沉重的打击了伊朗的财力和物力。尽管美国人没有对伊朗发起军事战争,但是美国人对伊朗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制裁和掠夺。

      我国的人民币更难以逃脱美国的这样霸权垄断和掠夺。美国对人民币的垄断体现在以人民币的价格替代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美国官方在紧锣密鼓地要求人民币升值,制造舆论压力形成人民币升值的环境;美国成熟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不断地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导和引导中国市场投机人民币;美国的金融专业技术在海外市场拉升人民币未来的价格预期,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外部条件。我国人民币的实际价格被舆论指引着,被外资银行绑架着,被美国的政府操纵着。人民币是有操纵的,但是人民币的操纵权不在自己手里,而在美国人手里。我们专业和技术不足是我们面对美国人民币升值论和操纵论的重要警惕和反思。

      美国最终目地

      是为扼制中国发展

      中美之间无论经济贸易和投资都不具可比性,但我们两者之间却是很好的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中美战略对话是基于中美之间互补和共赢的合作框架建立起来的互利关系,这不仅实现了中美之间的发展诉求,而且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美之间不是因为大而组合,而是因为互补而组合。其中美国的优势在于实力和势力,尤其是霸权,中国的优势在于速度和规模,尤其是责任。实际上的美国并没有承担大国的责任和义务,逃避了责任和职责,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甚至有点损人利己,基于战略性和利益性的国家目标,对中国很嫉妒、很担忧。所以他们一直在吆喝人民币升值,进而达到削弱中国竞争力的结果。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但美国却用了有效的美元霸权制度,使得中国产品在世界上数量和速度的竞争力大大下降,世界工厂从中国转向墨西哥、印度和越南。尽管我们的发展是自身问题为主,但在当今美元霸权时代,尤其是美元霸权全面回归时代,我们不能逃脱,也难以讨论美元战略设计的厄运。

      美国最大利益

      是霸权垄断的战略

      美元霸权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然而,全球区域货币的发展直接挑战美元货币地位,美国研究了全球的局面和格局,采取架构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组合设计美元的风险保护屏障。

      美国不是那么低能和低级,面对竞争者,其迂回美元霸权的落脚点和支撑力,从过去的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到美元、欧元和英镑三足鼎立,进而未来演变成以美元为主,黄金和石油两足保驾的新三足鼎立。

      美国看似是针对人民币的全球战略围剿,价格战争,但实际上是在全球布局美国垄断力和掠夺力。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布局是美国国家利益主要载体,价格策略是全球利益的基础要素,竞争对手的状况是美元效率的目标。因此,探讨当前的人民币汇率焦点不能太局限、太短期、太简单,美国汇率操纵是建立在霸权垄断目标的有预谋的战略安排。

      (作者为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