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美容院:北京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精细化管理 个性化服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6:19
从“想办事不知道找谁”到“七大员”面对面服务,从“腿勤嘴勤”到“云计算”,从不知道矛盾升级到劝导员“主动出击”,从生活不方便到享受“定制服务”……近年来,北京市全面创新社会管理,进行社会管理形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了社会稳定、百姓认可的“双赢”。

  “小网格”里的“大智慧”

  “这个‘云’可不简单。”11月30日下午,正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外大街社区操作电脑的小李告诉记者,社区里的各种信息,都汇集到电脑里的“云”上了。

  东城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常卫说,东城区将全区划分为589个网格,并根据网格实际需要,配备网格管理员、网格民警、网格司法员等“七大员”,同时引入“云计算”理念,“整合全区人、地、事、物、情、组织等信息,形成了东城区的‘云’”。

  东城区所有街道和职能部门都是“云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可以得到来自区级云计算中心的数据和系统服务,形成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社区里来了新住户、谁家有孤寡老人,网格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录入,以后根据变化随时修改。想知道什么情况,点一下鼠标就一目了然。”

  东外大街社区书记韩秀花告诉记者。前不久,社区里住进了一个租房户,网格管理员当天入户走访时,这个住户拒绝透露个人信息。“我们的‘格长’耐心地给他讲政策,最后他不情愿地拿出了身份证。”当这个人的信息被上传到“云”中,网格民警立即发现这是网上通缉的在逃人员,“还没过夜,就被警察给带走了”。

  “以前老百姓有事往往不知道找谁,久而久之对政府部门难免形成‘事难办’的印象。现在我们每天都要在网格里,居民有什么事直接找我,我去给他们联系。”东外大街社区第三网格“格长”索春芝说。

  网格化管理后,工作人员每天“泡”在格里,知道谁家有了纠纷,不用找就会主动上门。“现场能说通的,肯定不能让矛盾再发展,要是现场不容易解决的矛盾,我们有网格党员调解小分队,还有社区调解组织。基本上能让小事不出社区。”

“唐僧队”变身“润滑剂”

  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善社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红袖标”队伍,这支名为“市民劝导队”的队伍几乎清一色是退休的大爷大妈,每天在社区里管着“不平事儿”。

  “师傅,您这车挺好的,放在这里万一被剐了蹭了多心疼啊。”76岁的大妈杨超男上岗了。

  “这么大岁数,管什么闲事?”

  “这是为您好,车停在停车场里多安全啊,要不我替您把停车费出了?”

  ……

  随意停车的司机被大妈们说得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把车挪到了不妨碍交通的地方。

  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大爷大妈们在永善社区里排班散步,游商、不文明养犬、邻里纠纷……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成了劝导队要啃的“硬骨头”。从2007年成立开始,这支队伍的劝导员就常遇到不理解、讽刺甚至谩骂的情况。

  “社区是咱们的家,先从自己做起,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社区里的秩序肯定会好起来。”劝导队员郭庆云大爷说。劝导队员本着“不劝动就不撤退”的“唐僧精神”,日复一日地进行“磨嘴皮”工作。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些大爷大妈不拿一分钱,他们每天给我讲道理,跟我拉家常,我要是再不听劝,有点太‘那个’了。”社区里一个叫窦庆宝的饭馆老板曾经因为摆摊占道,和劝导队员打了多次交道。最终,被感动的窦庆宝不但不再占道摆摊,还成了市民劝导队的成员。

  如今,市民劝导队日渐壮大,队员从原来的几十人扩大到二百多人,劝导的方式也变得形式多样,成为老百姓和基层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润滑剂。

“个性化定制服务”暖人心

  家住东四地区的刘女士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时,买菜做饭是一个让她头疼的问题:“路上堵车,到家六点多了,再去市场买菜、回家做饭,吃上饭要八九点。”

  东城区在社区推广“1510便民生活圈”后,刘女士的难题解决了。“基本上从小区出来,走几分钟就有便民市场或者超市,买菜、买饭可方便了。”

  常卫告诉记者,在“1510便民生活圈”里,市民步行15分钟之内就可以享受到饮食、社区医疗、修理电器等多项服务,为了方便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政府还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为他们进行“定制服务”。

  韩秀花说:“年纪大的老人,通过统一配发的‘小帮手’,可以一键联通110、999、社区服务中心。天气冷不想出门,打个电话给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定位后,我们可以安排就近送餐上门。”

  崇文门外地区是北京繁华的商业区,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这里一度是“黑摩的”泛滥的地区之一。

  “我们小区大,人也多,送孩子去幼儿园要是坐公交车,得步行20分钟到车站。”北京市民张颖说。经常要带85岁高龄的老人到附近医院看病的史小梅告诉记者,为了不让老人受苦,他们只能选择“黑摩的”出行。

  在接受采访时,他们正在小区里等“便民服务车”,几分钟的时间,一辆电瓶车开了过来。“这车特方便,招手就停,方便的地方就可以下车,还不收费。”张颖说。

  据了解,这种“便民服务车”共有8辆,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时免费运行,主要路线是从各小区到附近地铁站。自从今年5月“便民服务车”开通后,这个地区的“黑摩的”基本绝迹。

  “根据百姓切实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社会公共服务中‘政府埋单群众不买账’问题,实现了城市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常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