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国消费者信心:“礼”谈《道德经》与《论语》之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2:15:46
《道德经》玄之又玄吗?它和《论语》有什么区别呢?
玄者,自然也.用自然态阐述人的至美至善处,属于人类特殊属性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是无形的,却是可以意会的,道是无名的,却是可以神通的.如何意会神通它的玄妙之处呢?从无始到有终.有无具有互证互明的关系.也就是说,有无的辩证关系,就是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德经>第一章).从无处可以意会道的本源,从有处可以神 通道的归来.通俗的说,事物的发展从无到有,是一个向前行的过程,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那么,从有到无,就是一个逆行了,当从向前的发展过程中得知它的奥妙时,再用这种奥妙()倒推以往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事物的本源在那里了.因此,从无到有,从有知无的发展辩证关系,就成为了天地人自然辩证发展的大系统,这个系统的概念,就是道.(同谓之玄.《道德经》第一章)说到底,老子就是从无到有里,论证出有无的辩证关系.(详见《道德经》第一章)
那么,怎么从有处意会道呢?具体的道有无形态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八十一章,上篇前三十七章曰道,下篇后四十四章曰德.自第一章后,皆为对道德的层层规划,从自然到人事,从家国天下,纵横古今,全方位的进行了论述了道德的精义之所在,构建了以道为塔尖,以德为结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一座金字塔.确切的说,是人文境界大厦.第八章即为对道的具体形态的一种描述,它用水的形态,形容出了真善美之所在,它把真诚,友爱,信用,无私,不争,奉献的品格,纳入到道的范畴里,并把这些品格与道这种人间智慧相系,那就是告诉世人:人间大智慧就是善.老子用水的形态,对人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考量,简单扼要的指出了看似“玄之又玄”的意识形态,并非无可言壮,它在万事万物的常态(自然态)里,有具体的反映,常态(自然态)里面有至理,无意于至理者而得之(保持常态者“抱元守一”)。凡刻意追求着,只能适得其反。正如儒术的本意,以规范人际关系为己任,反成为一种治人的工具。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形势第二》。从前向后看,形成一种经验.对经验进行检验,需要回头看,经过反复检验,筛选,过滤后得出的结果,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真理.颠倒颠,<道德经>的论辩方式,也是世上最能够揭示真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温故知新的语境相近,都在表达着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也就是具有三生(前世,今生,来世)互证互明,互为因果的辩证逻辑关系。正言若反,从世俗中推论出不俗之处,在平凡中出不凡,从反面读出正面的真谛来.因此,道很遥远,远在天涯海角,可望不可及.道也很近,近在咫尺,正如水无处不在,不是在昭示世人:善遍人间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 取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因此,礼之于道,礼之于德,仅仅剩下了薄薄的一层粉饰,而被粉饰过的礼,因为具有了虚伪的成分,就成为了开启祸乱的根源.因此,(大丈夫)应该去彼(,)取此(,).

而被老子视为祸根的礼,却被孔子奉为至宝,并被后世所推崇,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里,首先需要先明确的一点是:老子,孔子所言之礼,与现代意义上的礼节,礼仪,虽有一些相关之处,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当现代人说华夏民族为礼仪之邦时,应该指向这个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绝非是哲学学术意义上的礼.作为学术,礼并非为儒家所专属,它的范畴很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如此,其实质性却非常简单:它只有两个字:态度,表明态度的方式,进而言之,是对内心情绪的表达方式,在行为上的表达,只不过是儒家把礼教条化,并狭义化,使之成为一种教义上的概念:礼教.
因此,礼教以危害的性质成为毒草.礼教的毒害性质恰恰就在把人内心情绪的真实加以掩饰,使之形式化而虚伪,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礼的性质,给每一个人都带上了一付虚伪的面具,把礼的积极作用摒弃掉了,走向反面.令人啼笑皆非的却是结果的离奇,历史竟然需要这样一个虚伪的阶段,它就理所当然的把虚伪奉为神明了,关于这一点,并不足怪,盖因人类社会秩序需求使然,一种社会秩序的建立,要有与之相适用的理论,当社会群体需要从事不同的分工时,往往秩序的建立呈金字塔形,社会形态因此而出现阶层,维系社会各阶层人际关系的相关规则就成为一种必须,从这种角度出发,无论孔子及儒家学说,并非是口诛笔伐的罪魁祸首,从限制人的自然属性的意义出发,孔子的境界反映着人性中的另一方面的伟大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从新认识,律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孔子律己的学说,同样借助礼来说明不学礼,无以立”).儒术除去它对人束缚的消极作用,具有催生人类文明的和意义.
而《道德经》昭示出的辩证关系,以不排斥人类历史需要从真善美,到假恶丑的发展变化,都是一种转化需要,不知假,焉知真?二者相互转化,实至名归,才具有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风范.而在这个转化过程里,付出的的代价是巨大的,那就是虚伪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批评孔子时,无异于批评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因为有一段历史写就了儒术,而并非是儒术驾驭了(绑架)了社会生活,任何夸大了儒术社会作用的说法,无非重蹈历史借用儒术的覆辙(关于借.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借法,堪称借助经典,直到今天,每时每刻无不在发生着这种传统做法.借三百,一言以蔽之,: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这就是历史的经验).任何随意贬低儒家的做法,同样陷入了另一种愚昧的地步.客观的评价孔子的贡献,正如客观的对待礼教的危害之处,二者既具有相搭接的渊源,又具有社会功能上的不同之处.尽管如此,孔子的礼治观是形成礼教的重要根源,是他的礼治思想点燃了礼教的熊熊烈火.他把礼与治相加,在赋予礼新的语义的同时,就等于为礼增加了一把刀,时刻悬在社会生活的上空.使之成为治世的工具.礼的自然层面被淡出,突显出一付杀气腾腾的面孔.因此,老子与孔子对礼的认识,从自然层面到人为层面的区别之处,以一隐一显,反映出意识形态上,善于恶的本源,善不在于求而在于不争,恶不在于灭而在于斗.
礼同一自然是为正礼,礼异化自然则为做作.二者的区别在于:真实和虚伪,实际和形式上的本质不同.当礼脱离实际(自然流露,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礼就变成了表面文章,成为纯粹形而上学的东西,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之矣。(《论语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惟上智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上》
这些内容,使《论语》黯然失色,与《道德经》融会贯通于自然本源相较,是一种似道非道的东西,它以为人的高低贵贱定调调的性质,表现着离经叛道的实质.
其实,《道德经》以天地万物设譬,无非在于揭示出人文境界的本源。让人们在安详静谧与灵动舒展间自由切换.当从容洗去浮华,生活就可以任意挥洒;用睿智把握未来,一切都是那样的如诗如画.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世人多有问鼎,因其博大精深,理解上各具短长,也在情理中。窃以为,《道德经》五千言,分“道”“德”两篇,上篇为“道”,下篇为“德”。“道”“德”虽具层次上的区别,却有相互证明的作用。即,“道”作为一种高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到,却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把它理解为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也无不可,盖因其是一种境界。“德”则是对“道”的具体化、形象化,它使我们对“道”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比如,它用水的形态,形容真、善、美之所在。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到了,无论“道”与“德”都在讲述着真、善、美,才是符合天、地、自然法则的东西。人一旦失“德”则罔言“道”,“道”是用“德”来表现出来的。因此,所谓“玄之又玄”的“道”乃是我们的一丝善念,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付出一份爱心,就多多益善了,因此,爱心、善举,就是“道”之所在了。或者说,我们可以在爱心、善举中可以感悟到“道”之所在,通俗的说,“道”是一种奉献后的愉悦心情状态。
老子用得道的自然态,揭示出人的美德之所在.用失道的语境,点睛出缺德的原因.老子教人近德而至善,孔子教人功利而缺德.老子教人以淡泊,孔子教人以功利.
老子用水的形态,表明的一种态度,告诉世人:道与德是客观存在,它就是人们的善良之处,看似“玄之又玄”,实则与人的价值取向相关。
创造文明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上善若水,正是对道与世不同之处(非常道)的诠释,所谓与世不同,乃是与世俗的伪善不同,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与孔子礼治思想的不同.善是人文精神之本,是文明的具象,上善若水,一语道出了平凡之处的非凡,生于斯,长于斯,善待于斯,无论身处何地,何时,都以发自于内心的友爱去做好任何事情,心甘情愿的奉献出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心甘情愿奉献的意境,在不经意的行为过程里,解读出道之所在.(道可道).
老子与孔子说礼论道的区别在于: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庄子.缮性篇》-------此孔子礼乐偏行致害之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此老子礼正善行致利之处。

诚所谓:善者不辨,辩者不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善者为天下谋,辩者谋天下。至此,二者对这个世界起到的什么作用,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论语, 道德经 本主题由 锅笑棚 于 2011-7-28 15:15:44 解除置顶 分享0 收藏0 支持0 反对0 评分 邀请

相关帖子

  • 人性殿堂网站姜伟:孔子的老师是巫术,“论语”是不是巫术
  • 解读《论语》
  • 转载:读《论语》有感
  • 日本掀起《论语》热 社会渴求为人之道与经营哲学
  • “孔子”笑谈
  • 代表证不是特权证,不可胡乱亮
  • 读《论语》,抓教育
  • !!!!!《论语》可以这样读,轻松搞定!!!
  • 震惊:中国几人读过《论语》 而火遍全日本
  • 论灾 论智 论道!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沙发 发表于 2011-7-8 06:51:59 |只看该作者 礼的两面,有如人的两面。当人以两副面孔游戏人生时,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属于美德。这就是《道德经》之真。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戴上一种面具,其实质在于欺世盗名,老子揭示真的一面,孔子昭示假的一面。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板凳 发表于 2011-7-8 07:08:24 |只看该作者 《庄子·外物》: “儒以诗礼发冢。”  
 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   
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去挖坟盗墓。   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后用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百度百科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地板 发表于 2011-7-8 07:11:59 |只看该作者 后世对“礼”的认知误区,对来自于《论语》。事实上,礼本是人的一种态度,是儒家使之工具化,而成为虚伪的代名词。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地下室 发表于 2011-7-8 07:16:57 |只看该作者 儒术同样为统治建立了一座塔式。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锅笑棚 锅笑棚 当前离线
金钱
326447 元
威望
174 个
积分
1386
精华
5
帖子
2665
狗仔卡

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6# 发表于 2011-7-8 08:55:07 |只看该作者 老子一生是孤僻的,他没有朋友,没有弟子,没有学生,留下的只有一篇‘道德经’,还是被逼的。孔子一生虽然从内心上讲也是孤独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桃李满天下,述而不作的结果依旧是留言千古,我甚至有个大胆的揣测,即老子内心还是希望人们都读到他的文章,体会到他的思想的,但他却没有用自己的行动对当时那个社会加以影响,皓首鹤发,眇目睹物,缘于其自身的实际现状,老子对社会的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内心的一种研判,是一种求诸于内的思考走向。而孔子,温而厉,身高体长,能文能武,出于底层,故对社会现实感同身受,是求诸于外的一个思考走向。老子的那副尊容,居然能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的家族是有宫庭背景的,先天白化病的最大可能是近亲繁衍,无论怎么讲,老子的内心是有着某种自卑在的……当然,说这么多,只是想从一个侧面来讲述,道德经的产生及其内涵思想,是与二人各各不同的生活环境与背景下产生的……不好意思,我表述的不够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锅笑棚 锅笑棚 当前离线
金钱
326447 元
威望
174 个
积分
1386
精华
5
帖子
2665
狗仔卡

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7# 发表于 2011-7-8 09:05:40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的一些思想我看与孔子的思想还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地方,我感觉还不如孔子的论语。引述一句话:“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崇尚的是一种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思想,他对人的天性看得不够真切,他以为人民应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但这样天下就美美了?我感觉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是相违背的。道德经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唯心的性质,讲究由精神到物质的感触,或者简单的讲解就是老子讲出世,孔子讲入世。既入世,就要有可以凭依的‘道德’与‘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老子的道德经讲究世上万物都是缘于个体‘心’的感知感受,认为‘我思故我在’……这个我想是不符现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锅笑棚 锅笑棚 当前离线
金钱
326447 元
威望
174 个
积分
1386
精华
5
帖子
2665
狗仔卡

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8# 发表于 2011-7-8 10:00:25 |只看该作者
礼的两面,有如人的两面。当人以两副面孔游戏人生时,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属于美德。这就是《道 ...
悼红文 发表于 2011-7-8 06:51

我个人对‘礼‘的理解很浅薄的,‘礼’很可能是一种行动规范,它与‘法’可能是殊同同归,互为表里的一个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锅笑棚 锅笑棚 当前离线
金钱
326447 元
威望
174 个
积分
1386
精华
5
帖子
2665
狗仔卡

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9# 发表于 2011-7-8 10:12:02 |只看该作者
后世对“礼”的认知误区,对来自于《论语》。事实上,礼本是人的一种态度,是儒家使之工具化,而成为虚伪的 ...
悼红文 发表于 2011-7-8 07:11

我本人以为,不能讲‘礼’是一种态度,也不能讲‘礼’来自于《论语》,只能讲,‘礼’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约定俗的条约,有着‘法’的雏形在。谁能讲‘道德”是虚伪的?但谁又不能讲“道德”是虚伪的?道德和法,都是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自然演变而来的产物。最早的人们很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做礼义廉耻,大家祼体向对,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弟娶兄嫂很可能也是正常的认识,甚至天体营在当时很可能也是非常自然的进行着。缘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特别我们中原文化的进展,产生了一种道德层面的‘礼’,但这个‘礼’与后来的‘法’还是不同的,虽然中国的‘礼’到封建社会时与‘法’几乎等同了,礼法礼法,但与法律一样,不能讲他是虚伪的,只能讲,它是有着阶段性必然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礼’的内容与‘法’的内容都不断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10# 发表于 2011-7-8 12:29:09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锅笑棚

版主过谦了。
首先声明一下,偶感念于版主的虚怀若谷,所以,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甚至并不成熟的想法)发在咱这里,请版主及各位高明斧正,然后,进行增删。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锅笑棚 锅笑棚 当前离线
金钱
326447 元
威望
174 个
积分
1386
精华
5
帖子
2665
狗仔卡

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1# 发表于 2011-7-10 08:49:10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悼先生的大力支持。不胜感激之至。其实,我感觉你写的很好,所以,也不顾得更多,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倒将出来。有不周正的地方,希不吝指出。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12# 发表于 2011-7-10 10:41:1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锅笑棚

版主所言极是,“礼”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正如版主所言,礼法礼法,在中国,曾几何时,礼等同于法,甚至于礼大于法,这就是家天下的典型社会特征,偶之所以对儒家进行鞭笞,在于消除自儒术对“礼”的工具化对后世带来的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意识形态里,演变成虚情假意,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所以今天批孔是以评点的方法,进行探索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而并非排斥儒家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偶认为,李宗吾的《厚黑学》以揭示虚伪的危害而著称于世,显然,他以英雄成功的史实,对它的反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即,如欲功成名就,一不愧,二不羞,不择手段,不管礼义廉耻,就是成功的“葵花宝典”。从这种意义出发,被后世所推崇的儒家文化,除了美化成功者外,根本不具有实际作用了。所以,“礼”在儒家的经典里,只是一种概念,被人卖来卖去,成为政治工具,商业气息浓厚。有时,偶宁可认为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发明家,他发明了一种学术,至今还有热门卖点,且买家众多。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13# 发表于 2011-7-10 12:23:0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锅笑棚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
百度百科
————————
所以,我们应该对“礼”进行重新审视。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锅笑棚 锅笑棚 当前离线
金钱
326447 元
威望
174 个
积分
1386
精华
5
帖子
2665
狗仔卡

版主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4# 发表于 2011-7-11 16:59:00 |只看该作者 再一次对悼先生表示感谢。
‘儒’,就我的认识,‘儒’家最早就是搞形式主义的一个特有群体,嫁个人啊,埋个汉啊,他们以此为生,而且我对百家起源的认识是他们在周末天下大乱后,周室的知识分子流落到民间所起,因为最初‘学’不在民间,文化知识多在上层。孔子以复周‘礼’的方法,来强调人们之间‘仁’与‘德’,孔‘儒’与孟‘儒’,董‘儒’,程朱‘儒’绝对不会是一个相同层面上的理论学说体系,至少,在汉时,我们看到女子再婚再嫁,还是很正常的,甚至有封王封侯的?至唐时,还能再出个女主武王。自宋一朝始,‘儒’就真正成西方中世纪一样的强制性宗教理念了,它超脱了道德,超脱了法律,成为变质了的‘儒教’。从这个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我们是可以推导出这一点的,因为妇女在任何国家和民族于父系氏族社会中都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女人地位的低下,是与整个‘人’的尊严与地位低下息息相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15# 发表于 2011-7-12 18:10:5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锅笑棚
版主高见。自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不仅对社会造成空前的危害,也对儒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最好不要重蹈覆辙才好。于丹《论语》在《百家讲坛》极尽美化儒学,似乎具有宋时遗风,在她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六经注我”。其合理的成分有多少,姑不论。事实上,华夏民族之魂在于那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博大襟怀上。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16# 发表于 2011-7-13 00:14:07 |只看该作者 女人地位的低下,是与整个‘人’的尊严与地位低下息息相关的。
——————
寓意深刻。女人地位低下本身,就反映着“人”自轻自贱的性质。读史读到这种份儿上,也算是比较透彻了。 回复 补充

使用道具 评分

mzl31yes mzl31yes 当前离线
金钱
180 元
威望
0 个
积分
71
精华
0
帖子
142
狗仔卡

秀才

秀才, 积分 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 积分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7# 发表于 2011-9-21 13:10:21 |只看该作者
悼红文 发表于 2011-7-8 06:51
礼的两面,有如人的两面。当人以两副面孔游戏人生时,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属于美德。这就是《道 ...

(《道德经》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总纲,论语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规范 在家创业
http://www.langchao888.com/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attrin attrin 当前离线
金钱
250 元
威望
0 个
积分
104
精华
0
帖子
208
狗仔卡

举人

举人, 积分 1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6 积分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8# 发表于 7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就那个道可道非常道来着? 女鞋批发
荆门seo
www.ybjl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LR7YY LR7YY 当前在线
金钱
38 元
威望
0 个
积分
4
精华
0
帖子
7
狗仔卡

禁止发言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9# 发表于 6 天前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悼红文 悼红文 当前离线
金钱
1006 元
威望
82 个
积分
122
精华
3
帖子
198

举人

举人, 积分 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20#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LR7YY 发表于 2011-9-24 20:00
牛牛牛牛呀

‘儒’,就我的认识,‘儒’家最早就是搞形式主义的一个特有群体,嫁个人啊,埋个汉啊,他们以此为生,而且我对百家起源的认识是他们在周末天下大乱后,周室的知识分子流落到民间所起,因为最初‘学’不在民间,文化知识多在上层。孔子以复周‘礼’的方法,来强调人们之间‘仁’与‘德’,孔‘儒’与孟‘儒’,董‘儒’,程朱‘儒’绝对不会是一个相同层面上的理论学说体系,至少,在汉时,我们看到女子再婚再嫁,还是很正常的,甚至有封王封侯的?至唐时,还能再出个女主武王。自宋一朝始,‘儒’就真正成西方中世纪一样的强制性宗教理念了,它超脱了道德,超脱了法律,成为变质了的‘儒教’。从这个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我们是可以推导出这一点的,因为妇女在任何国家和民族于父系氏族社会中都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女人地位的低下,是与整个‘人’的尊严与地位低下息息相关的。

————————————————
这才是真知灼见!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