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 the moon中文歌词:人教版高中高三历史上册下册全册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0:33:01

中国近代史指(1840 年——1949 年)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把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 具有超级
稳定结构的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被迫改变了平静、 独立的发展轨迹, 在列强的侵略中逐渐融入
到世界经济市场和国际政治斗争中。 这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 是一个屈辱的、 痛苦的过程,
但同时又是一个抗争的、 进步的过程。 中
',1)">
国近代历史, 既是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 奴役
中国人民的侵略史, 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更是各阶级、 阶层的人士寻
求救国真理、 改造中国、 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自鸦片战争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开端,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 逐步使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
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既要反对外
国资本主义, 又要反对本国封建主义, 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100 多年来, 从农
民、 地主到民族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 从自发的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 从向西方寻求真理
到向俄国学习, 从器物到制度, 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 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 最终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本专题主要包括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以及近代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民
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探索抗争历史。
1、 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
(1) 英国走私鸦片目的: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危害: “兵荒银弱” , 危害清朝统治。
(2) 中国禁烟运动: 林则徐禁烟措施: 整顿海防, 缉拿烟犯, 收缴鸦片。 1839 年6 月 3
日, 虎门销烟 。 影响: 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 第一次鸦片战争。
爆发: 1840 年6 月-1842 年8 月, 英国政府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 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 年8 月。 条约内容及危害: 将广洲、 福州、 厦门、 宁波、 上海开辟
为通商口岸; 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中国赔偿英国 2100 万银元; 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
货物税, 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 (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
3、 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失败, 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
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
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年10 月, 英法联军发动—1858 年6 月, 签订《天津条约》 —1860 年联军攻入北京城
—洗劫北京并烧毁圆明园—1860 年, 签订《北京条约》 。
影响: 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攫取利益。 政治上: 中国丧 失
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 外国侵略
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 并伸向内地, 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
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 主张学习西方“长技” , 自强求富,
兴起了洋务运动。
战争背景: 根本原因: 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 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 年7 月, 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中国的运兵船, 战争爆发。 日本在海陆
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 1894 年11 月, 日军攻占旅顺, 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马关条约》 :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
军费2 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后来, 在列强的
干涉下, 日本交还辽东半岛, 但中国需交3000 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关条约》的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 大大 加
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 严重阻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财政。
2、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
民生凋敝, 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3、 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 以“三国还辽” 为开端,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
的狂潮,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4、 甲午战败后, 为挽救统治危机, 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5、 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 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 继而奋起, 以不同的形
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1900 年6 月, 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 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
京。
《辛丑条约》 的签订, 1901 年。 内容: 赔款4. 5 亿两白银, 本息合计9. 8 亿两; 允许各
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清政府
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由南到北发展。 前期: 从1851 年广西金田起义到1853 年定都天京; 颁
布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 西征、 东征 , 1853 年达到全盛时
期; 后期: 1856 年天京变乱, 由盛转衰; 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 李秀成, 防御战; 洪仁王干
主持朝政, 发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 1864 年湘军攻破天京, 失败。
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前者主要反封建, 后者主要反帝国主义。 他们在 一
定的程度上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务。 打击了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 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 等级思想
影响, 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他们是以封建
手段反封建制度。 因此, 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 农民运动应该由新的阶级来领导, 由新的思想武器来武装, 才有出路。
补充: 1、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它根据“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 和“无处不均匀” 的原则,
规定以户为单位, 不论男女,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土地。 评价——革命性: 反对封建土地所
有制度; 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 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是空想, 无法实现。
2、 内容——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
评价: 进步性: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打上了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经历的烙印, 脱离当时社会实际, 无法实现。
1、 1905 年, 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是: “驱除靼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由与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 在起义
计划泄密的非常情况下, 1911 年10 月 10 日, 由革命士兵熊秉坤、 金兆龙率先起义, 并取得
成功。 革命党人建立第一个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 国号“中华民国” 。
3、 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受武昌起义的鼓舞, 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 年1 月 1 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成立。
1、 实行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
2、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 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补充: (1)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 《辛丑条约》签定, 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 ; 清政府内外交困, 进行新政, 新政失败。
(2)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 、 “民权” 、 “民生”
三大主义, 简称“三民主义” 。 “民族主义” 指推翻清政府, 没有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
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 “民生” 主义指“平均地权” 。 三民主
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3) 1912 年春, 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规定: “中华民国
人民一律平等” , 人民享有人身、 居住、 财产、 言论、 出版、 结社、 通信、 信仰等自由。 这是近代中
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导火线: 1918 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 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
给日本的决定, 中国外交失败。
爆发: 1919 年5 月 4 日, 北京。
高潮: 上海的“三罢” 斗争。
口号: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 “废除二十一条”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结果: 初步胜利。 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免除了曹汝霖、 章宗祥、 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
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性质: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
运动,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 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补充: 一战期间, 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同
时无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 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 和“科
学” ,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日本在一战期间扩大了对中国
的侵略, 出兵占领山东, 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 中日民族矛盾尖锐。
1921 年7 月 23 日; 中共一大先在上海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 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废除私有制, 直至消灭阶级判别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把领导工人运动作
为中心工作。
中共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 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2 年7 月; 在上海召开; 最重要
的成果是制定了民主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 大会明确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现阶段的最低纲
领是: 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概括为: 反
帝、 反封、 统一)
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
一新。
国共合作的标志: 1924 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
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 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 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三大政
策,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
作)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 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
命蓬勃开展起来, 并进行了北伐, 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
补充: 国共合作原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 深感要战胜强大的
敌人, 必须联合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党——国民党,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以孙中山为首的
国民党在与北洋军阀斗争的过程中也认识到: 国民党必须补充新鲜血液, 必须加以改组。
1、 南昌起义: 1927 年8 月 1 日, 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领导; 结果——被迫撤
离南昌, 转移到农村开展游击战争。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具体要求
热点考向定位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内在联系。
2.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3.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与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差异
4.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梳理】——自主学习、提前预习
考点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1、建立:
2、灭亡: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
对象: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3、影响:
积极:
消极:
4、瓦解:
原因
表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实质:
2、目的:
3、内容:
4、特点:
5、结果:
6、作用:
四、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统一
二、皇帝制度
由来:
权力:
特点:
本质:
三、中央官僚机构:——三公
职责:
四、郡县制
(1)郡、县机构简介:
①郡:
②县:
(2)影响: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形成标志:
影响:
【重难点突破】
重点1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重点2  如何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1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透视】
1.(2009辽宁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2009江苏卷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3.(2009广东卷2)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4.(2008广东卷)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2008江苏卷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6.(2009广东卷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
王大臣会议决定
7.(2008上海卷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8.(2007广东,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9.(2007江苏单科,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具体要求
热点考向定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1.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
2.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考点梳理】——自主学习、提前预习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初郡国并行制:
二、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1、汉朝:
2、魏晋南北朝:
3、隋唐:
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职责:
2、工作流程:
3、作用: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况:
2、影响:
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概况:
影响:
2、内阁的出现:
时间:
地位:
影响:
二、军机处的设置
时间:
目的:
特点:
影响:
考点5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历史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重难点突破】
重点1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重点2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1 中央集权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区别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透视】
1、(2009福建文综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2、(2009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3、(2009海南卷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 什伍连坐      B. 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 皇权独尊
4、(2009海南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5、(2009天津文综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6、(2009上海卷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2008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8、(2008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9、(2007山东文综,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1到图3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0、(2008广东文基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11、(2008海南卷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2、(2009辽宁文综28)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3、(2009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4、(2007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六部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3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具体要求要求
考向定位
雅典民主政治
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
1.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2.全面正确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既要看到其价值和意义,又要从实质中分析其局限性。
3.罗马法与当今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4.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罗马法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考点梳理】——自主学习、提前预习
考点6  雅典的民主政治
一、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
2、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城邦制度:
含义:
特点:
影响:
二、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
背景:
内容:
评价: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
影响:
三、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的表现: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2、局限:
考点7  罗马法
一、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1、《十二铜表法》:
背景:
时间:
特点:
影响:
2、公民法:
含义:
适用范围:
特点:
3、万民法:
背景:
适用范围:
特点: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二、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重难点突破】
重点1  如何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局限性
重点2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透视】
1.(2009海南卷2)在伯利克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并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选出,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  )
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
2.(2009上海卷4)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  )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3.(2009天津文综3)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 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  )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09安徽文综17)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5.(2009江苏卷13)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  )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2009辽宁文综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7.(2008海南卷7)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  )
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                   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
C.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                   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
8.(2008广东文基29)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
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            C.500人会议          D.十将军委员会
9.(2008江苏卷1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在
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州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2008广东卷16)直接民主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                              (  )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市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11.(2008海南卷8)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比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  )
A.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12.(2008宁夏卷28)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13.(2007广东卷16)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           (  )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4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英国君主宪制的确立
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2、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资产阶级政体对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其民主、法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5、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及两党制的形成
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考点梳理】——自主学习、提前预习
考点8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1688年“光荣革命”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四、1832年议会改革:
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考点9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三、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考点10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二、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国的统一:
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重难点突破】
1、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何影响?
2、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如何认识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透视】
1、(2009海南卷10)英国革命和 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的成功标志着                           (  )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2、(2009海南卷1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  )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3、(2009天津文综9)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联邦制发展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2008海南卷14)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都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  )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5、(2008海南卷13)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6、(2008江苏卷16)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7、(2007海南卷9)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  )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8、(2009广东卷18)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普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了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9、(2009辽宁文综3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10、(2008广东文基32)下列宪法中,首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1、(2008江苏卷16)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12、(2007广东文基31)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定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五讲  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热点考向定位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重点内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考查价值,仍然是今后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2.列强侵华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及与侵华特征的关系、列强侵华的双重性影响。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考点梳理】——自主学习、提前预习
考点11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五、黄海海战:
六、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七、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考点12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一、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
二、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四、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透视】
35.(2009江苏卷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36.(2009海南卷13)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 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37.(2008宁夏文综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38.(2008海南卷1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捐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 “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40.(2009安徽文综16)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41.(2009福建文综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
42.(2009山东文综12)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
历史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43.(2009江苏卷8)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44.(2009海南卷18)“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45.(2009广东卷9)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6.(2009上海卷22)“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47.(2008海南卷21)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B.军工企业的激增C.民营工业的发展D.战时需求的刺激
48.(2007广东卷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六讲  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热点考向定位
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
2.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3.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意义。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考点梳理】——自主学习、提前预习w.w.w.k.s.5.u.c.o.m
www.ks5u.com
考点13  太平天国运动
一、定都天京
二、《天朝田亩制度》
三、《资政新篇》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考点14  辛亥革命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二、武昌起义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3、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透视】
1、(09年江苏卷)“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2、(09年上海卷)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3、(09年广东卷B)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4、(2008广东单科,1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2007广东卷7)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6、(2007海南卷15)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09年广东卷B)27.(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制订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七讲  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中国民主革命中呈现出的革命精神,包括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内涵。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对祖国统一的展望。
3、分析中国如何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国共政权的对峙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考点梳理】——自主学习、提前预习w.w.w.k.s.5.u.c.o.m
www.ks5u.com
考点1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考点 16国共政权的对峙
一、             南昌起义
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三、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考点 17解放战争
一、             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重难点突破】
一、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2、中共是如何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哪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有何启示?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透视】
1.(2009海南卷17)表1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人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3.1%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表1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    )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2009广东卷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3.(2009天津卷5)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
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4.(2009浙江文综,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作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5.(2009上海卷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6.(2009上海卷21)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7.(2008广东单科,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运河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8.(2008广东卷10)“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是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9.(2008广东文基,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
A.抗日战争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0.(2008广东理基,64)下列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11.(2007广东卷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有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