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司开除员工赔偿:Sosme的价值投资(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56:51

Sosme的价值投资(二)

(2011-02-27 20:49:41) 标签:

杂谈

分类: 价值投资

2:“自我”篇(投资者“自我”本身就是价值投资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
  就上面几个基本概念对初次接触价值投资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理解它们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价值投资理论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曲折复杂,并非依靠死记硬背某些所谓的投资定律或格言那么简单,这个学习的过程必须与相当长时间(至少也需要几年以上)的投资实践相互作用才能真正了解其精髓。在很大程度上价值投资的作用是由使用者对其理解的程度决定的,使用者的投资经历、学识水平、所处环境及各自的人生态度等等因素都将影响价值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投资者在理解价值投资时一定要意识到“自我”本身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能深刻理解“自我”的处境是学习价值投资时要面临的最大障碍,这些年里我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过很多思考与探讨:相关话题链接
  (1)知道自己对在哪里?  

我觉得总结自己的成功与总结自己的失败是同等重要的!
  在这个市场我们曾做错了很多事,但我们也有正确的时候!真想知道自己曾做对的事在那里?
  这个市场,有太多的错误让我们去犯,真想一天就把所有的错全犯光了:)
  真的高手、不论对错、都了然于心.。
  如果一个人仅靠运气,瞎碰碰上几只牛股,并不一定就是好事,他会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是股市天才很难再用心去学,我相信这是人性的弱点,不过也迟早得完蛋把钱吐出来,成功后的定向思维往往会在未来导致失败---成功有时也会成为失败之母!“胡里胡涂”的成功往往会导致更大的“胡里胡涂”的失败。
  我们经常把“偶然的成功”与“必然的成功”轻易的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认为战胜了庄家其实只不过是瞎猫撞上死老鼠。
  输(错)要输(错)得明明白白、赢(对)也要赢(对)得清清楚楚。
  (2)风险的“层次”  

我把风险分几个层次做一些延伸性的探讨,结果是非常意外的。
  第一层次的风险----对股市的一无所知
  第二层次的风险----对股市的一知半解
  第三层次的风险----对股市本来只有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已经全知全解
  第四层次的风险----身处风险的包围之中却对风险本身缺乏“自觉”
  第一层次的风险----对股市的一无所知:表面上这种风险是巨大的,这完全是一种赌徒的心态,把股市视为纯粹的赌场就好象押大小(赌涨跌),但成败的概率几乎是对待的(当然如果考虑交易成本长期来说这是一场必输无疑的游戏),但在我看来这是股市中最小的一种风险。
  第二层次的风险----对股市的一知半解:我始终认为对股市的一知半解比对股市的一无所知具有更大的风险,他们是股市中因各种骗局、陷阱而受害的主体。股市行为必然是一个让人困惑的行为,否则稍懂一点知识的人就能获利。市场中只要有人思考就会有人提供思考的素材(包装或造假的动机因此而生)和门类齐全的各类理念或技术(所谓不同时段的赢利模式),并以此来影响大众的意识与行为(骗局、陷阱就在这一过程中酝酿)。股市中人都是利益至上的主谁都想战胜别人、战胜市场,股市中人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自觉性是最强烈的,但他们学到的东西大多数反而是对自己有害的,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在股市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我们面对“七亏二平一赢”的命运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义无反顾的进入呢?----因为谁都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或懂得(独门)知识与技术、谁都认为自己能成为那 10%之中的一员,10%的诱惑却对市场参与者产生100%的效应,这都是“一知半解”惹的祸。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 吴敬琏教授说中国目前的股市“比赌场还黑”,其实吴老只说对了一半,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股市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比赌场还黑,这不是中国特色也许是股市的本质特征之一吧。
  第三层次的风险----对股市本来只有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已经全知全解了:我将其视为风险中的较高层次,这种风险的杀伤力是毁灭性的,有人说“股市是消灭狂人的地方”就是对这种风险的最好诠释,我就把股市中的狂人理解为那些只有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已经全知全解了的人。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有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周期中连续的、坚定的犯错误,其实市场中没人会去主动的犯错误,他们在“狂”的心态下当时肯定是在“自以为”的信心倍增的做着正确的决策(事后看只不过是在信心倍增的犯错误)。这类风险的主体是那些拥有一定特权、拥有强大资金或背景、以及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屡获成功的机构或个人,在中国的“中经开”就是一个典型(“自以为”对中国特色已经全知全解了)。
  第四层次的风险----身处风险的包围之中却对风险本身缺乏“自觉”:其实市场中人没谁把股市视为“纯粹”的赌场(如果真那么做我们面对的风险反而会更小些),我们没有发现有谁凭感觉或靠飞膘来选股的,我们选股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五花八门的消息或各类分析(基本面分析或技术面分析),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风险之中,但最极端的风险(我将其视为风险中的最高境界)是身处风险的包围之中却对风险本身缺乏“自觉”。
  看完上面的分析我自己都目瞪口呆:这股市简直就是一个大坟场。其实我并没有如此悲观,做为股市之人毕竟还能通过“有所作为”来改变自己的处境,首先要明确自己对市场的认识永远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把对“全知全解”的渴望视为一个远期的目标,并在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反思自我、把握机会
  (3)处境  

市场中人认清自己在市场中的“处境”无能怎么强调都不过份
  那么何为“处境”呢?--- 我将其定义为投资人在市场之中的“相对”位置,这种“相对”位置是通过对自己与自己的“交易对手”和“交易对象”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的。
  1:“交易对手”:在市场中我们总是有高估自己能力的趋向,不仅仅是大量的投资人相信市场是可以战胜的,很多人还真正相信自己能取得了这一业绩(那些仅有一、二年好运气的人得出这一结论过于仓促了),我们何时认真的分析过我们的“交易对手”呢?只要我们还呆在市场之中就意味着我们将要与专业从事这一工作的证券交易商和一流的金融分析家们竞争,这是一个明显不利于一般投资人的游戏,为了战胜市场我们挖空心思的发明了很多工具比如技术、理念或某种黑箱(计算机程序或公式),但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市场的最终结局总是“一赢二平七亏”,我们非常热衷于这种小概率游戏就是基于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战胜自己的“交易对手”,或者轻易的低估了“交易对手”的智商,其实这个市场的参与者没谁会跟自己的金钱开玩笑、每个人都很努力(包括那些失败者),事实上不管我们有多努力、多聪明或信息多么灵通,在任何时点上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整个市场(交易对手的总和)可以利用的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处境”之一。
  2:“交易对象”:投资人总是对自己的选择对象情有独衷,基于对自己这个选择过程的迷信(其中包含投资人自以为是独特的某些技术或理念)我们总是趋向于相信能够通过对“交易对象”的个人选择或某些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战胜市场获得暴利,问题在于市场中很多人都非常努力也足够聪明,这就意味着未发现的宝物寥寥无几(所有会上涨的股票都被聪明的投资人买光了),在市场中具有高等学位的分析家或卓越的理财家已经人满为患了,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信息通道而且能力非凡,都在挖空心思想在股市挣大钱,我们“买卖”的交易对象也许正是他们的“卖买”的交易对象,我们真的比他们更懂行、更聪明吗?---这就是我们的又一真实“处境”。
  认清自己在市场中的“处境”其实就是“知己知彼”,但这并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在对抗中“知己知彼”是多么的重要,而其重要性正来源于“知己知彼”的艰难性。
  (4)榜样  

股市是一个制造“传奇”的地方,而传奇的故事都是通过“榜样”的示范来演绎的,风光了10年的扬百万依然风光,N年翻N倍的某个老太或老头的奇迹每年都有新的翻版,大洋彼岸的芭菲特和索罗斯更是引得无数英雄竟折腰,那么“榜样”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到底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股市中的所谓“榜样”都是用超常规的财富增长(或毁灭)而脱颖而出的,而人对财富增长的渴望与贪婪很容易与榜样的辉煌产生共鸣,榜样的力量因此而得到强化并被无限的延伸与膨胀(榜样的神话或异化大多也因此而来),人们往往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理解榜样,在榜样与追随者之间的互动中如果我们过于自以为是很容易被榜样的力量牵引到错误的方向.当然榜样之所以成为榜样自有不平凡的经历,技巧或理念,但大多数人都被榜样的辉煌成功所迷惑而忽视了这其间点点滴滴的每一个过程(特别是那些失败的经历),这也是对榜样的简单模仿总是失效的根源之所在(榜样们的成功经历,背景,环境,甚至某些运气是无法模仿的).
  对榜样们的漠视或简单否定也是无知的一种表现,但我们对榜样要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和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次升华.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榜样根本就是不能复制的,否则他们又怎么能够脱颖而出而成为榜样呢?
  榜样的力量或影响取决于我们自身对榜样的理解,态度,及认知程度,归根到底就是取决与自我本身.总之榜样的力量或影响是有限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其实我更看重某些另类的榜样(或者说某些负面的榜样),那些极端失败与萧条的案例我也把它们视为榜样比如网络泡沫的破灭就是泡沫破灭的榜样,我特别把 1929年的大萧条视为榜样中的最高境界,虽然没有亲身感受但在梦中在思考中在想象中我不断的从中吸取教训与理性,这样的榜样我愿意与之相拌一生.
  (5)洗脑  

洗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带有批判意味的词汇, 洗脑通常被认为是通过控制舆论或刻意营造某种氛围来扭曲人的意识以达到和权力者保持一致局面的过程.这通常是政治家们玩弄政治手腕的工具, 有人把它归结为以下这些内容:
  (1)权力者有控制和改造民众思想的意图.
  (2)权力者有把控制和改民众思想的意图付诸行动.
  (3)权力者己经用控制讯息和强行推销特定观点的方法去达到其控制和改民众思想的的目的.
  (4)权力者控制和改造民众思想的目的是期求达到用其预设的思维模式和观点作出和自己相同的结论,以达到和权力者保持一致的局面.
  在这里我不想谈论政治问题,如果我们把上面内容中的“权力者”改为“资本”或“资本与权利的某种结合”并以此来重新审视中国市场是非常有意思的:在证券市场中周期性的会出现“一致性”比如对政策依赖的普遍性,对重组或网络在某一时段的高度认同等等,这种市场特征的“一致性”体现了参与者意识的某种“一致性”,那么这种意识的“一致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在我看来就是通过“洗脑”过程来实现并通过某些财富增长的奇迹来强化,或者说意识的“一致性” 是“洗脑”的结果,当然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或“权利”对自身利益的贪婪.
  当代人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文革”会觉得那是一个荒诞与愚昧的岁月而根本不能体会到身处其中的虔诚与无畏, “文革”后期我几乎还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但有些事情至今还影响深刻比如当在放电影的时候出现“毛主席”的画面我和我身边所有的人(有孩子也有老人)都自觉的站起来情不自禁的鼓掌当然还有人掉眼泪(那是何等幸福的泪水啊!),也就是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的意识已经被某种力量模式化了,这种力量是不是就来源于“洗脑”的结果呢?---我想是的. 其实在市场同样的故事不是还在重复吗?----回顾过去我们都有后悔的错误,但在你犯错误的“当时”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多么的正确呢?我们是否怀疑过我们的意识在“当时”被某种力量扭曲了呢?在被“洗脑”后我们多多少少都会丧失一部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洗脑”的过程就是一个扭曲个人意识或强加于人某种意识的过程
  “洗脑”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资本意识或大权利意识膨胀的过程
  “洗脑”的过程就是一个消灭自我 集体愚昧的过程
   被“洗脑”后的结果是可怕的:丧失是非标准或被强加(以不自觉的自然的方式)某种是非标准,把愚昧误认为是聪明,犯错误的时候自我意识是在做最正确的事……
  面对市场面对自己我们随时都应该反思我们是否正在被“洗脑”!
  (6)标准  

有杀人犯A对法官判决自己是死刑提出抗议:“杀人犯B杀了10个人被判死刑而我只杀死了一个人为什么也会是死刑?这明显违背公平原则要求改判从轻处罚……”这其中包含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标准(分析判断的“参照”系统),法官有法官的标准而罪犯有罪犯的标准,用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实进行判断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在我们的股票市场中人们却非常乐于编造和实践这种类似的笑话。
  目前市场上的所谓“泡沫之争”就好象是这则笑话的现实演绎:相对于日本过去曾有过80倍、100倍以上的市盈率中国股市并没有泡沫而且还颇具“投资价值”,但相对一些成熟市场的10倍—20倍的市盈率中国股市似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那种判断会更准确呢?那一个判断的标准更合理呢?我们又是根据什么来选择我们自己的判断标准呢?法律的标准是“明确的”罪犯难逃法网、但泡沫的标准是“模糊的”市场不知所措。当过去市场的市盈率只是30倍—40倍的时候我们就高喊泡沫太高但当面对今天50倍—60倍的市盈率的中国股市时我们又是多么的怀念那个“投资的时代”啊……不管是面对市场的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除了迷惑还是迷惑。

其实这个市场上我们有很多看不懂的东西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别人用另一标准做出的东西,就像上面笑话中杀人犯B其实也心怀不满:虽然自己杀了10个人但还有杀了20、30、50人的罪犯为什么自己就要与他们同罪呢?为什么自己就不能从轻处罚呢?
  中石化的“荣归故里”为什么会如此的辉煌?在国外用国际标准在国内用国内标准,只要能达到“圈钱最大化”我们不在乎用那种标准,看来我们是不是要与国际接轨那要看它是否能为我们的“圈钱最大化”服务而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看看如今的媒体有多少在鼓吹中石化的“荣归故里”会对中国股市投资价值的提升产生多么重大的作用,但在国外为什么就没人卖账呢?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眼光而是他们有自己的标准。当我们用低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时候我们总是伟大的。
  我们曾把那斯达克对科技网络股的评判标准做为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但事实已证明那是一个错误的标准,那在今天我们用各种标准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又有多少标准会是错误的呢?
  (7)反向  

最近翻看了过去的一些老文章,印象较深的有所谓凯凯专家顾问群喧嚣很长时间的“完满风暴”,短短的半年时间我们确实见识了一场完满风暴但却是“反向”的,做为一个个案这是非常具有分析价值的,想当年凯凯专家顾问群也绝非浪得虚名,特别是对网络科技泡沫破灭的前瞻性预测让凯凯专家顾问群声名大振,但最近的这场反向的“完满风暴”却让其声名狼藉,凯凯专家顾问群的失败来自过去的巨大成功这从其无限膨胀的自信口吻中一览无余,当人们对自己的“可能出错”缺乏防范的时候灾难总是致命的。
  “反向”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操作策略,前辈的教训再次强化了我自己的这一意识。
   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今天的市场现实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要需求那种“秋后算帐”的快感,只是这种反思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思考未来,因为今日的未来都会必然的演变为未来的现实。
   如果我们用“反向”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今日所谓的“政策低”是不是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呢?
  “政策低”不是低!---你敢对此表示怀疑吗?方针兄(或姐)对此做过分析,当然方针兄(或姐)也有可能出错但这种“反向”的思维总让我们大大的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当然我们可能会得到的最大好处是当“政策低”被无情击穿的时候我们的损失非常的有限、就算崩盘发生那么一切都还在掌握之中。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反向”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更多的东西………
  (8)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股市里的红红绿绿起起落落总是在无情的捉弄我们的情绪嘲笑我们的智商,我认识一位老者今年已六十多岁了退休后在一家大集团公司做总工程师曾是北京某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在学术上也曾很有建树,是一位非常睿智和蔼的老人,但一进入股市就变得战战兢兢喜乐无常,智力立刻下降了好几个档次完全没有了平常的沉稳和冷静,面对市场变化的种种诱惑面对立竿见影的滚滚财富难道我们就只能让市场来主宰自己的沉浮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投资者都知道在股市上真正较量的是心态,虽然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我们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是不愿意去做还是不知道怎样去做呢?下面我谈一谈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或建议与各位朋友探讨:
  (1)在投资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很多中小投资者在买一台电冰箱时所做的思考都比在股市里投资时所做的多,我们在市场上买一扎小菜都要斤斤计较但在股市上动不动就上万上数十万的投资却显得那么的草率和大方,要对你所做的每一笔投资都是找到足够的理由和依据,不要抱赌博和侥幸的心态,在投资前你考虑得越充分越谨慎越有信心那在投资以后你的心态才会越好,良好的心态来源于投资前你的思维、策略和信心!不要总怨自己持不住票要怨就怨自己事前考虑得太少!
  (2)增强风险意识降低赢利预期:成功是靠稳定和持久的赢利慢慢堆积起来的,一夜暴富天天涨停那都是投机力量的欺骗工具,不要刻意去追求它,在你坚定持久的等待中它总会和你不期而遇的,把每年的赢利目标定在20%--30%足够了(市场也许会给你更大的惊喜但不要刻意去追求它),那已是银行利率的多少倍了,芭菲特的年赢利率也就24%啊,不要把赚到手的利润轻易的还给市场,在目前的市场上我建议用一半以上的资金打新股去赚去那怕10%--15%的无风险利润(已经相当高了),这样就回避了市场上的大部分风险,你的心态能不好吗?你看基金经理们做得多好,其实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本事而正是体现出专家理财的风险控制意识!在这个市场真正能胜过基金经理的投资人又有多少呢?保守和谨慎是“好心态”的两大基础!
  (3)如果你做为职业投资者我建议把眼光放得更长更宽,如果你投资的时候就准备要持有二年或三年那市场的波动就对你没有多大的影响,关注那些让你投资并长线持有的理由是否还存在是否有什么变化,让事实和价值来决定你的投资策略而不是市场波动!要同时关注15--20只左右的投资目标(关注不是购买,在这个过程中给自己留足思考判断的空间),这样在你获利出局后有充分的选择机会,没有好机会的时候要甘于和善于等待,不要把利润轻易的还给市场。真正的投资对象不要超过4--5只这样才能让自己有足够的精力来跟踪和分析!
  说了这么多(自己都感到有点乱)不知对你形成“好心态”能否有帮助?至少这是我自己多年的总结,欢迎你发表不同看法。
  (9)事实和想象  

一家企业的状态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是人们的观点和想象。对于整个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市场的状态也只有一半是靠事实决定而另一半是靠人们的理念和想象决定的。
  多年的事实证明投资界的观点是善变而不可靠的,而且很多所谓新的理念和观点本身就是投机集团的欺骗工具。回想去年初的网络狂潮能顶得住诱惑的人又有多少,人们往往认为投机势力在市场里兴风作浪依靠的是强大的资金实力,其实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在巨量资金流动的背后是所谓新的理念和观点在刺激人们的想象和疯狂,其实想象本身并没有错(从某种意义而言它正是市场活跃的基础和灵魂)但脱离事实的想象就变成了疯狂和悲剧!市场在对价值的挖掘过程中往往从过度低估的一个极端走向过度高估的另一个极端,对同一个事实(或同一家公司)不同的理念和观点让人们做出不同的判断(或定价)。市场上的波动只不过是通过资金流动的形式对不同的理念和观点之间的较量所做出的反映,“市场不是一台根据证券的内在品质而精确地客观地记录其价值的计量器,而是汇集了无数人部分出于理性(事实)部分出于感性(理念和观点)的选择的投票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市场波动的复杂性,在这个市场许多预测方法成为某种伪科学,它们想当然的认为过去偶然发生过几次(或者煞费苦心地通过一系列试错而找出的)事件或者巧合肯定会在将来同样的发生,在股票市场里真正科学(也就是完全可靠)的预测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在目前的盘整、调整中不要简单的猜测所谓的底部或最后一跌在何时何地,因为这不可靠所以也就无意义,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的事实上集中在内在价值的分析上。盘整、调整的过程对某些个股是挤去泡沫的价值回归,对另一些个股却是价值被反复低估的价值沉淀过程,也许正是因为人们过分看重那些可能是暂时性的不利因素(二板,国有股流通,总体市赢率高企、中美“撞机”事件等等)而给我们提供了投资或理性投机的机会。
  在盘整、调整中我们更应睁大眼睛寻求未来的机会,未来的成功依赖于我们今天在低迷的盘整、调整中的忍耐和智慧。如果我们明天想要成功那今天就不要逃避!
  (10)平衡与突变  

市场的变化不是一个缓慢的渐变积累过程,而是长期稳定或甚至不变(平衡)与短暂突变交替的过程。对“突变点”的把握是市场中人智慧较量的核心领域,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有关于对“突变点”的把握持续有效的这类理论的存在。
  中国股市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这种市场的特征已经表现得非常的明显。有研究资料表面:在过去八年中,投资者只要不幸错失了期间的十大涨幅日,那么他就注定会输得很壮烈,即便赶上了1996年的上涨浪潮,但假若不幸错过了这十大涨幅日,那么他仍将会在过去八年中损失65%。因此这是决定股民投资命运的十天。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为何中国股市在过去八年中狂飙突进,但今天的市场中却依旧是一片哀鸿遍野、怨声载道。(64期《财经》:破解股市迷思)。这里的所谓十大涨幅日就是八年中的十大向上的“突变点”,这十点之间的时间中市场都处以某区间的盘整或缓缓阴跌的相对平衡状态,忍耐与等待总是漫长而痛苦的、而辉煌总是瞬间即逝的----这就是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实对西方的所谓成熟市场的研究显示出同样的特征,比如在对美国股市近百年的研究表明如果把这百年间涨幅最大的四十个月剔除那么这百年间美国的股市几乎就毫无机会可言。
  当然我也非常遗憾,我没有查阅到另一类“突变点”----向下暴跌的“突变点”对市场影响的相关统计,比如如果错过这8年间的十大跌幅日投资者的状态会怎么样呢?
  平衡与突变的市场特征难以用所谓的理性分析加以彻底的阐明,市场中的分析人士如果过于用所谓的“客观”来标榜自我是一种自大的表现,认清市场的特征有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而务实的投资策略。

最近这几年的市场演变好象也体现出这一特征,典型的表现是:
  长期的阴跌或盘整+短暂的“井喷”,只是这一循环的频率最近较过去大大提高了
  让人感兴趣的不仅是市场的这种特征,而是这种频率的变化......
  (11)如果没有诱惑,熊市早就一步到位了!  
  (12)动机、决策与结果  

动机是支持我们做出决策的那些东西,动机总是基于对未来的某些预期,比如预期在股市中有可能赚更多的钱而决定冒险进入股市。动机是决策的目的,决策是动机的实现手段。在实际中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决策优化(努力过程)以实现我们预期的某种因果关系。为了取得好的结果(预期目的)我们总是处心积虑甚至有时不择手段,“原因不能导致某种结果”有很多种可能性:有时是我们的决策过程有缺陷、但有时是这种因果关系本身就不具有必然的联系比如所谓的长生不老就不会因为通过决策的任何优化方案而变成现实。我们的迷惑之处在于对“原因不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可能性难以进行有效的区分,比如我们的很多梦想已经变为了现实但还有很多梦想依然是梦想,在某个时点或时段上我们对可实现的或不可实现的梦想难以确定明确的标准加以区别。
  通过我们的决策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依然有很多东西不会因我们的决策而改变。所以我们的决策过程实际上就包含了选择“适当”的结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达到的结果,但我们的智慧在这个领域仿佛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如果回到股市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在股市中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721定律”是最好的诠释,在这个市场中(其实只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狭小领域)实现美好的愿望总是一种小概率事件,这与人们热衷于这个明显不利于自己的游戏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除了选择适当的结果(目的)我们还寄希望于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交易对象、适当的交易工具与系统等等……但这里的适当与否完全因人而异缺乏具有普遍性的标准与认同,只要回想我们过去的投资(投机)经历似乎每一次让我们亏损累累的投资(投机)时机、对象、希望达成的结果、使用的系统(或理念)都是适当的,否则你很难解释你当初的投资(投机)动机。
  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路径,也许解决之道是让我们的决策过程(认知过程)具有一种校错和纠错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