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创众筹平台靠谱吗?:高桩馒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00:05

高桩馒头  

2010-01-12 14:09:59|  分类: 感悟 |字号 订阅

我家祖传的手艺----高桩馒头:馒头的形状是细高形状,这是把戗面馒头做到了极致的那种。

据父亲讲,高桩馒头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里面浸满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让他说也说不好,直到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也经历了几多辛酸,才似乎有些明白,今天在这里记下来,以纪念我的爷爷,也激励自己今后的人生。

以前的时候我们这一带很穷,即便是有钱人也不会轻易吃餐面食,所以说这东西做不好是不会轻易有人买的。我们家馒头卖得好,在从磨面到把馒头送到客人肚里每一道工序几乎都做到了极致。

   首先是洗麦子。把买来的麦子用清水漂洗,淘去糠土沙石,同时把秕残的麦粒也淘出来。

第二道工序是磨面,是用大盘的石磨反复地磨,用从粗到细的箩一遍一遍地箩,尽可能地把面里的麦麸筛出,麦麸里也没有一点点面粉。这大概就是今天说的降低成本了。

第三道工序就是和面戗面了。精选细磨的面粉和好后一直揉到不再粘面粉了就放到炕头上发酵,发酵后面又变得黏软,这时候又继续向里戗干面粉,直到戗不进去了再去发酵,反复多次最后把它团成馒头。

团好的馒头不能马上上锅蒸,要放在炕头上醒一醒,其实就是检验一下面戗的够不够,如果够了,团好的馒头不会由高变低,是真正的高桩馒头,如果不够,就会由细高变得粗矮了,就成了“低桩”馒头了,这样就要返工。

戗面这活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得需要十足的棒劳力和技巧,包产到户的第一年父亲第一次看到多丰收的麦子,就想试着蒸一锅高桩馒头。父亲一边戗面,母亲一边用毛巾擦着他额头上不停渗出的汗珠,整整戗了一下午面,第二天累地父亲在炕上躺了大半天。即便是这样,馒头也没有达到当年爷爷做的标准,蒸熟的馒头还是矮下去不少,顶多算是半高桩馒头。

醒好的馒头上锅蒸好,馒头的形状也没有多少改变,还是细高的样子,到这里高桩馒头就做成了。

高桩馒头的弹性非常好,用手指一按很快就复原了,凉透了掰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细如针孔的小眼。这种馒头吃的时候不用热,凉吃就行,也不用就什么菜肴,越嚼越香。但是要记住吃的时候不能用嘴啃,是用手掰下来一块一块送到嘴里的。

蒸好的馒头放到柳条笸箩里等到赶集的时候去卖,这卖馒头是最关键也是最后一道工序了,在这方面我爷爷可是有绝活的。

他一般是随同推馒头的木独轮车带上炉灶、大瓷碗和小板凳,摆上十字路(我们的村名)高桩馒头的招牌(很重视品牌),烧开一锅水,就站在独轮车旁说起了大鼓书,说的最精彩、最多也是最先说的应该是《水浒传》里的李逵、武松,还有《岳飞传》里的牛皋狂饮大嚼的段子,直说的赶集的人不断地流口水,这时候一掀柳条笸箩,馒头的香味一下子就钻进了客人们的鼻孔,馒头很快就卖光了。

按理说馒头卖光就要收摊了,可爷爷不,继续给客人盛着热水,继续卖力地说着精彩的大鼓书,只不过这时候说的内容变成了风波亭父子就义或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类,偶尔也来点风花雪月打趣一番,直到客人们把馒头细细地、百般不舍地吃进肚里才收摊。

收摊的时候也总是说到精彩处把添水的瓢往独轮车上一拍撂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集分解(下次赶集再来)!这才推着空车背着鼓鼓的褡裢回家。 

瞧这售前售后服务做的多到位,还不忘拉住长期客户呢。

虽然这样,卖馒头赚下的也只是做馒头的副产品——筛了又筛的麦麸,奶奶用这些麦麸和着野菜树叶养活着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不过以现在的眼光看,吃这种粗粮维生素含量高,叔叔大爷们当年都考上大学可能与这有关吧。

小时候有幸吃过一次父亲用不太到家的手艺做的高桩馒头,味道确实很好,虽然只是半高桩的馒头。固然是因为那时白面很少吃到,但那真是人间少有的美味。

这里也有一个例外不得不提,这件事成了爷爷卖馒头一辈子的遗憾。

一次一个破了产的生意人被债主追得几天没吃饭了,到爷爷的馒头摊上用他仅剩的一个算盘换了八个馒头,爷爷知道他几天没吃饭了,亲自把馒头给他揣进怀里(那年头有点身份的人穿长袍腰缠盘带,好东西都这样放),特意叮嘱他每顿顶多吃半个,也好多吃几天。但那个年代,饿极了的滋味我们是难以想象的,那个客人找了个偏僻的角落不顾一切一次吃下了八个馒头,而且还灌了一大瓢凉水,结果悲剧就发生了……

好吃的高桩馒头里面不仅渗透了到家的制作功夫,更渗透了一份做人的真诚和一颗真正把客户当上帝的心,老年间的名牌名店大多也是这样做成的吧。

做了这么多年营销的我每每看到家里的三件旧东西还是打心眼里佩服爷爷。这三件东西是:线装宋岳武穆公全传八卷本、柳条笸箩、大石磨。

到了今年,放在我这里的也只有一本残缺的《宋岳武穆公全传》卷七了,这本残破的书也许只有知道它的来历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不知道的人就只能是妄加评论了,虽然词语也很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