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矿石价格生意社:[【科研杂谈】] 建立科研常态机制,培养鼓励科研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05:11
今天特别高兴请到了李兆申教授。李教授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是《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总编。

李教授您好!您在消化内镜、胰腺疾病、胃食管反流疾病等领域颇有建树并担任多个杂志的主编、编委,发表过近100篇的SCI文章。可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在临床、科研、写作方面的经验?谢谢您。

点击此处观看访谈录视频

问题1:您是怎么发现临床问题的?就是说您怎么选择比较有价值和有创新性的题目?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

李兆申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尽管我们在国内的中文期刊上发表过很多文章,但是如果说将科学价值或者科研水平得到国际公认的话,那一定要发表SCI收录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内容、把我们的水平推到世界上去。只有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我们的文章,才能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怎么来发现临床问题、做一个设计、完成后再投到国际SCI收录的杂志上去来进行发表,这是一个系统的、比较难的、有连贯工作的一个运作。怎么说呢?如果说我们首先发现临床问题,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方说我们大家都知道ERCP,就是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是治疗胆道疾病和胰腺疾病一个重要的技术,已经得到内科医生、外科医生以及病人的广泛认可。它可以使病人的胆道治疗和胰腺病治疗不用开刀,是一个微创手术。但是在这个问题当中,手术过程当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比较重要的、甚至严重的乃至可能造成病人身亡的一些并发症。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内镜医生或者消化科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那么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来预防呢?国际上做了很多工作。可是中国的资料一直没有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怎么来发现ERCP并发症?哪些因素可能是它重要的环节?这个大家都不知道。但是ERCP近50年当中没有中国的材料,也就是说中国做的ERCP(并发症)发生率多少,危险因素是什么,空白!大家每次开会的时候都一致讨论英文的国外的材料,中国的材料是什么呢?不知道。那这又是一个问题出来了。中国医生操作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是多少,常见因素多少,每个医院都有一些数据,但是都是小样本的数据,不能得到公认。因此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就由一个牵头单位做一个很好的设计,一定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设计,一定是一个前瞻性的设计,一定要在国内找一家有代表性的内镜中心,叫他们的牵头人来一块准许我们设计的方案,然后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的要求来把这个完成,做一个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按照我们设计的例数和操作的标准以及填写表格的要求完成了以后,我们找了一个统计专家把这些相关的内容分析出来。比方说我们做了5,000例,5,000例里面发生率多少,男性发病率多少,女性发病率多少。然后确定哪些因素是最常见的因素。比方说有病人的因素,有医生的因素,相关因素多少,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比方说,女性可能比男性高,刚开始操作的医生可能比有经验的医生发生率高,第三个比方说操作的时候打造影剂打的太多,插管次数多,比较困难的病例的并发症就可能多。比方说乳头周围有憩室,或者是有一个胆道的结石或者胰管结石等等这些因素出来了,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统计学分析。第三点就是一定要找一个比较优秀的、写作能力较强的人,最好是英语水平比较好的人写完一个初稿。写完初稿以后,我们知道中国人从小学的母语就是汉语,如果只用汉语思维来写英文文章是有很多问题的。因此我们希望由一个母语是英语或者可以用英文写作的人去润色和修改,以后就可以投上去。这就是怎么来发现问题、怎么来解决问题、怎么写好稿件投到国外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文章出来了,被国外接受了,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文章形成了。国际上就知道了中国人的资料是什么样的资料。它是被认可的,是前瞻的、多中心的的一个结果。

问题2:谢谢李教授。第二个问题是在选择好一个题目之后很有可能有一些有利的条件,有一些不利的条件。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进行设计。在实验的方法学上您觉得有些什么注意事项吗?

李兆申教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找到了一个问题,比方说我们选择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要做完肯定有它的科学性。但是光列出来了科学性,那有没有可行性呢?如果想了个问题根本就不能实现也没有用,所以必须有可行性。假如可行性我们不能实现,我们有没有解决的方法?我们有没有有利条件来做?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方说我们知道很多中晚期胰腺癌的病人都不能手术了,晚期的手术效果也不好。有的病人胆道下端被胰腺堵到了,引起堵塞性黄疸。在过去我们经常用一个支架做引流,黄疸减完了就可以了。尽管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改善,但是病人的癌症还是存在的。我们就想能不能选择一个课题,不但把病人的黄疸减退,而且能不能在支架上放些带有治疗性的药物,这就是非常好了。放药物在支架里面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怎么把药物放支架里面,可行但是难度很大。给你提供有利条件,提供协助单位也不一定能完成。科学性有,但是可行性可能差,我们再想办法找,比如说放射粒子就跟一颗颗的小炮弹一样,自己有个放射作用。但是怎么把支架和放射粒子结合在一起。我们就顺着这条路线找一些协作单位,比如说找支架公司、制作粒子的公司,通过中间牵头人集中在一起,这是很好的一个办法。这样我们就把粒子放在支架的上面,然后经过前期的动物实验,可行性能够完成。再经过一些伦理的讨论,如果伦理委员会通过了,我们选择先做一个预实验。比方说胰头癌的病人压迫了胆管,我们把粒子放在支架的上面,然后把支架推进去做了一个少数病人的预实验,经过伦理的,以后效果很好。就是说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又有前期的基本数据和实验。然后再选了一个随机对照的研究,最起码完成一个30例的对照,然后对比光有支架和有支架加粒子两组的减黄率、生存期和相关的并发症,结果发现很好。在这之前我们把相关的动物实验做完了以后,这样既有动物实验又有临床。这个例子说明了一点,发现了临床问题,要有它的科学性,又有可行性,而且要有基础的研究数据,从基础过渡到临床。因此我们有个大夫就把这个课题做了很好的设计。跟刚才我做的那个例数可能不一样大的费用,这是一个单中心的,是一个从基础到临床的数据的研究,一下发表了3篇SCI的文章。首先发表基础的,然后发表单中心的和临床的,现在我们正在做多中心的、大规模的、与药物和单纯支架以及支架加粒子的一个对胰头癌伴有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研究。随访一年以后,看它在临床上有没有好的价值。这就完成了一个很好的课题。

问题3:谢谢李教授。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例子。从最开始我们的思路一直到最后怎么做这个事情的方法讲的非常透彻。谢谢您!近两年来贵科室就发表了超过30篇的SCI论文,在您名下总共发表的SCI论文已经接近100篇了。您是如何鼓励、培养全科人员进行临床科研写作的呢?您是如何针对性的发挥各种人才的特长?您觉得临床医师如何才能多发SCI文章呢?谢谢!

李兆申教授:感谢你对我们科的工作人员包括我的夸奖,但实际上没做什么工作。大家都知道在近10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国家各个部门包括科学院所对在国际上发表SCI的文章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举个简单的例子,申请基金、职称晋升、各种奖励、甚至我们部队上评奖的标准里面就有在国际上发表多少SCI的文章。从这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从我们国家科学发展的战略来考虑,我们能够让世界科学界了解中国、知道中国,那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科学工作者做的工作以论文的形式投到国际上。在国际上公认的杂志上得到发表,那就是一个层次比较高的科研水平。这几年来我们国家对发表SCI文章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议事日程上来讨论。我刚刚讲了,各种场合,包括个人和单位的挂钩的一些排名都是问题。但是现在临床医生在过去对这一点不太重视。这并不是说我们国家医生不愿意写论文,而是我们刚刚讲的没有发现问题,或者是发现了问题不知道怎么做,还有就是没有发现人才,不知道怎么来发挥他们的特长。

中国人发表论文有一个问题,就是觉得什么时候我需要发表论文了再来写论文。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不需要论文的时候就过的很自然、很休闲的生活。我们跟国外最大的区别是国外的专家、科学家不是为了需要论文而研究,而是一直把一些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问题,是个常态机制。这几年来我跟大家讲的一个事情就是说:你千万不要说“我还明年就要晋升高级职称了,还有半年时间,我要赶紧写一篇SCI论文发表”,这是不可能的。写论文有一些诀窍。除了常态机制作为系统的研究以外,千万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比方说我这个课题设计好了,5年以后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但是如果做完了发表了绝对终身受用的,那就开始做。

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比方说有的人特别适合做设计,有的人特别适合做临床研究,有的人特别适合做基础研究,有的人可能习惯写荟萃分析,这都不一样。这就是说我们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我们科里面之所以发表将近100多篇SCI的文章,像去年我们发表了30多篇SCI的文章,累计影响因子也有157分。

我就举个例子。实际上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表SCI的文章,也就是突出的10个人,特别突出的5个人。这5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特长。比方说你可以在文献解说上找到柏愚的名字,柏愚是我们科里一位非常年轻的博士,今年才毕业,是一个在职博士。他的特长,第一点是外语非常好,他没出过国,但他的外语比出国几年的人不知都要好多少倍,这是他的天赋,他英语在上海考试四级、六级都是前两名。他自己的写作能力特别强,阅读能力特别强。有一年我对他说:“你能不能写个荟萃分析?可以作为一个课题。”他说:“主任,我试试。”我知道他花了一定的精力学荟萃分析、方法学研究的统计学资料、书籍研究得非常透彻。研究好了以后,他说:“我开始写了。”我可以跟大家讲他一个礼拜就写成了。为什么呢?越往后他越快。方法他已经知道了,就跟我们学开汽车一样,我们刚开始开的时候可能不太方便,但开的时间长了,过一个路,路不好走的时候第一次过有困难,第二次就知道怎么过。他就把方法学学的非常好,加上他的外语很好,写作能力很强,掌握的非常好。会阅读、会翻译,且非常快。然后我叫他去做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他基本上每年至少5篇,高的十几分,低的两三分也有。他可以指导很多人来写荟萃分析。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比方讲廖专博士,他去年刚毕业,一位年轻医生,今年刚30岁。他的特长是能发现一些问题。我让他做慢性胰腺炎的研究,从基础到临床。他实际上有两个自己的方向:一个是慢性胰腺炎,一个是胶囊内镜。他除了做一些方法学的分析以外,他的特长是很好的设计。把这些病人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建好了把全国的病人都集中在我们长海医院,然后找一些学生长期随访。每天晚上都有同学在打电话,“你今天怎么样?”、“怎么来检查?”等。然后病人就定期到长海医院来随访。而且有一个很好的服务态度。病人来了以后,廖专就根据他自己设计的一条一条的研究线路研究,比如这个病人进哪组,那个病人进哪组。所以这几年来对慢性胰腺炎从流行病学、病因学、慢性胰腺炎的癌变、遗传、小儿、成人、内镜治疗、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这七八个方向做了很多的研究。每年基本上都有3到4篇文章在SCI上发表。而且发表越多就越容易发表。知道你会写,而且你的参考文献里面都是自己的内容,那样就跟你特别容易发表。基本上他投的文章录取率70%以上,这是非常高的数据。而且有些东西资料越多越好写。病人也有了,数据库也建立了,文章也发表了。这是他的特长。

我再举一个医生的例子。刚才我讲的那个带粒子的支架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就是我们的医生发明的,叫刘岩,他只有二十多岁。但是我一直跟他讲他的强项是工业的设计。比如设计工具类的,他在这方面特别强,电脑也特别好。他之所以把粒子放在支架上面用在病人身上,我看跟他的天赋有很大关系。他跟工厂的工人、科学家、跟搞电脑的人都特别熟悉。他把支架弄好了以后,把一颗颗像小米样的粒子放到壁上去,能够做好放到动物里面,放到病人身上去,一般的医生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说他的特长是工业设计。

所以说我们看到发表好的文章要有自己的天赋,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比方说有人强项是产品的设计;有人可能是某种语言的写作能力特别强,可以用来发表荟萃分析、循证医学;有人可能对临床科研特别专注,很会设计,别人可能就只能做一个工作,他可能把这个工作一个个排好,同时做多个工作,而且调动一些人。所以说每个人不一样。至于怎么才能让发表文章变得容易点,第一个是好的设计,这是最关键的。中国人聪明,中国有很大的病例库,可以多中心来做,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二个就是文章写出来以后不要去灰心,你的外语可能不好,但是英文文章可能比中文的文章还容易些,(因为)它的模式是固定的。第三个就是写出来以后可能找杂志投稿去了,杂志社一看这篇文章可能是有点问题给你退回来了,拒绝了,但是我认为千万不要灰心。可能你认为这篇文章很好,你就去跟编辑部工作人员沟通。我们有三篇文章,第一次被拒了,我们让廖专他们几个人跟编辑部通信联络,过了几天,编辑部说:那可以吧,我再给你登吧。就登了。第四个就是我们这几年发表文章有很多关系。我每年要把这些国际上的主编通过学术活动请到中国来,做一些讲座。当然请他们来最初的目的不是说为了帮我们做一些不正常的工作,拉一些关系,而是希望他们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的情况,了解中国人做科研并不是他们想象的瞎编乱造的,而是真能做的。当然我也希望再开题之前他们能够提供一些建议,希望把题目给他们看一看,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也可以参加我们的团队一起研究,这是很重要的内容。

问题4:谢谢李教授。我觉得除了这几位医生自己要有特长之外,有您这一位伯乐是非常重要的。您觉得现在在中国进行临床科研的优势何在?除了刚才您讲的那个加粒子的支架,您还可以讲讲其他现在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多中心研究吗?

李兆申教授:实际上我们中国过去发表SCI论文比较困难,这是一个现实。这里面包括很多因素。第一个是观念。大家觉得中国人发表中文的文章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发表SCI的文章。第二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大家从小读的母语(是中文),在英语写作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是不可避免的困难。就是说我们在科研设计方面,尤其临床方面不太严谨,所以说文章很难在国外发表。这几年来,大家对SCI的文章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临床医生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动物实验上,而要放在做临床试验上面。这几年来各种工作会议,都希望临床医生多发表SCI的文章。

除了我刚才讲的一些特长和观点以外,我觉得在中国完成很好的临床试验是非常有优势的。第一,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科学发展跟过去完全不一样。国家有支撑,各个学校有支撑,而且自己想做,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中国有大量的病人和研究对象,这个是国外永远做不到的。现在像美国、英国或者其他地方要做一些科学研究很难,比如要做几千、上万甚至是十几万例的一个大样本的研究他们就完不成,他们没有那么多病人。中国有这么多病人。第三个就是说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合作队伍。每个医院有很多医生教授,全国又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多中心。有国家的支持、经费的支持、有多中心的全国协作、有大量的病人再加上一个很好的设计,这个文章就很好发表了。我们现在科里做的研究比如我刚才讲的慢性胰腺炎癌变的研究、慢性胰腺炎内科外科药物治疗的系列研究,包括胆道癌病人的基础支架的研究,以及粒子支架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病人的多中心研究,很多我们都在同时做。我们现在的观点不是说需要论文的时候才写论文,而是大家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一个研究花两年时间,做两个就等于每年有一篇在SCI上发表。每年完成一个,同时有两个,就保证每年有一个研究在SCI上发表。如果说有5个方向,每个方向5年完成一个,实际上也是每年有一个。5年的研究出来的文章绝对是很好的研究。所以我们希望大家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不要写短平快的文章,要好的文章。所以我们科里有很多文章。今年的计划是发大概二三十篇SCI的文章。

问题5:李教授,在各种多中心研究中,少不了国内国外的合作,您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比如人员的协调、设备的协调、大家取长补短,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

李兆申教授:我们现在前期做的工作是跟国外的合作希望得到国外的支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发表了很多文章,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叫别人参与我们的工作。但是有几件事情他们还是参与了的。第一个,美国的一个教授在全世界做内镜培训的一个项目,是他主动邀请我们参加的。柏愚医生的一个科研项目在网上公布以后,有些第三世界的内镜中心的医生参加了。有些项目比方说粒子支架的研究是得到了德国一位教授的支持,他提供了一些建议。第四个就是到我们这里进修的外国青年医生很多,他们的外语水平是非常好的,他们从小说英语写英语,他们回到美国去以后,虽然他们病例少,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强项,在国际上我们还是希望跟他们合作的。合作以后可能在文章发表方面、有代表性意义方面可能就比较多些。

问题6:谢谢您。目前NOTES是内镜微创的一个热点,而且各种动物实验也越来越多。长海医院在国内已经率先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演示教学。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长海医院在NOTES方面研究的进展和经验?谢谢。

李兆申教授:这几年来关于NOTES,就是经自然腔道的内镜外科手术。我们说NOTES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在2008年的时候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医学新闻的第二名,叫无疤痕手术。就说明这个内容在全球不但是医学界,而且是整个科学界,甚至整个社会里面得到了公认。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大家对它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有一些问题。尽管我们长海医院在前期动物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两年的工作计划,我们叫长海的珠穆拉玛峰计划(珠峰计划)。我们前期动物实验完成了,在得到院里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提下,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们做了8例病人,有腹膜活检、腹腔探查、后腹膜淋巴结活检、肝囊脓的切除等等。但是目前情况看来还是有些问题的。我们现在主要完成了8例。8例病人完成以后我再去年年底做了一个总结。第一点我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浮躁。因为NOTES的平台,NOTES的器械我们还不健全。第二,NOTES的病人的准备,因为毕竟把一个胃打个洞到腹腔里面去,我们还有很多术前准备要做。第三,我们现在不能强求病人一定接受,我们要有个过程。包括医学界内科、外科的医生还不能共同完成,就说明大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完成。第四个就是器械的问题,我们还不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因此我们不是为了研究NOTES而研究,我们一定要把病人的安全放在首位来做这个工作。NOTES我自己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手术方法,一个课题,一个领域,但是我们目前研究的还不健全,不能强求病人去做。我们的路还很远,但是我们相信这个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