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源生法力:二十世纪的四十九场战争37-3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10:47
二十世纪的四十九场战争37-38   37黎巴嫩内战(1975年4月至1991年5月)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是中东地区唯一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首都贝鲁特是西亚通向地中海的门户。黎国内教派众多(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两大基本教派),党派林立,人口虽只有300余万,但却有80余个党派团体和不受政府控制的30余支武装力量。自1943年黎巴嫩独立以来,各教派、党派围绕国家权力分配纷争不休。黎巴嫩独立时,维持传统教派政体,按当时力量对比达成妥协:总统、军队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和议长由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人士担任。但是,随着穆斯林人口增加以及约40万巴勒斯坦难民流入黎巴嫩,两派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致使黎国内各种势力围绕政治权力和势力范围分配斗争趋于激烈,终于酿成了长达15年的国内战争。

  1958年7月,美国军队在黎登陆,帮助马龙派镇压企图夺权的穆斯林。1970年9月事件后,巴解组织总部和主要武装力量从约旦迁至黎巴嫩,黎巴嫩南部成为巴解对以军事活动的热点地区。巴解驻黎武装积极支援黎穆斯林各教派夺权,以色列则借口报复巴解在以占区进行军事行动,经常骚扰黎以边境,引起黎巴关系紧张。1969年5月,黎军与巴解部队发生武装冲突。1975年4月13日,黎基督教长枪党马龙派武装袭击巴勒斯坦居民区,造成数十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这一流血事件导致了基督教民兵同巴勒斯坦武装和支持巴解的穆斯林民兵长达19个月的大规模内战。

  197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政府军参与下,包围了塔勒扎塔尔等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左派”势力配合巴解,在贝鲁特市郊区以外省特里波里、达穆尔等地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支持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境开入黎境,对马龙派武装和黎政府军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境2/3的地区,黎政府面临垮台。后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双方开始谈判,但武装冲突时有发生。1977年以后,黎各派武装经多次交战,基本形成了由叙利亚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控制的海岸地区和由巴解武装控制的南部地区的割据局面。不久,叙利亚军队同基督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黎首都东区基督教派控制区。

  1978年3月14日,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南部,将巴解从黎南部利塔尼河以南赶走,扶持“南黎巴嫩军”武装与巴解对抗。197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黎南部。1980年,基督教长枪党抢占位于贝鲁特棗大马士革公路扎赫勒附近的战略高地,叙军发动反击,以军出动飞机袭击叙军,支援长枪党作战。1982年,以军再次入侵黎巴嫩,巴解武装遭受严重损失,被迫撤出黎巴嫩。1982年9月,黎巴嫩当选总统、长枪党领袖B·杰马耶勒被暗杀,长枪党武装对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血腥屠杀,造成数百人死亡,引起世界舆论震动。1983年,以军从黎北部山区撤出,黎德鲁兹派民兵赶走黎政府军和马龙派武装,控制该地区。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巴解的返回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1987年2月,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了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民兵与真主党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真主党民兵遭严重挫折。但真主党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强硬派人物、黎政府军原总司令奥恩发动“解放战争”,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政府军及基督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穆斯林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了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奥恩拒不承认黎新政府和当选总统。1990年10月13日,黎政府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91年5月,除部分真主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巴勒斯坦游击队向马龙派武装控制的达穆尔城发动进攻。

  

  基督教武装与穆斯林民兵在海港城市西顿持续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图为黎儿童正在街头捡拾弹壳。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军事观察员在黎以边境非军事区内观察以军调动。

  

  在以军默许下,黎长枪党民兵冲进夏蒂拉巴勒斯坦难民营,数百名巴勒斯坦难民(主要是妇女和儿童)惨遭杀害。图

  为掳劫后的难民营现场。

  

  黎各教派民兵为争夺对贝鲁特控制权冲突频起。绑架成风,贝城被称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城市”。图为意驻黎大使

  外出受到卫队严密保护。

  

  1987年10月23日,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撞开驻黎美国海军陆战队总部围墙后引爆,当场将大楼炸塌,造成239名美国

  士兵死亡。

  

  1987年 6月 l日,黎总理卡拉米从黎北部飞往贝鲁特途中,座机被恐怖分子放置的炸弹炸毁,卡拉米当即遇难。
38越南侵略柬埔寨(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1月14日)

  越南当局为实现地区霸权主义,在苏联支持下,于1978年12月26日出动20余万军队(l8个师又5个团、一个航空兵师、600辆坦克、装甲车),对柬埔寨发动突然袭击。经过19天战斗,兵力和装备占绝对优势的越军重创柬军,占领了柬埔寨全境,颠覆了柬埔寨政权,显示了越军具有在现代化条件下进行大规模“闪击战”的作战能力。

  战前,柬埔寨军队总兵力为10-12万人,编成24个不满员的师(每师2000-4000人),拥有坦克、装甲车百余辆,飞机50余架。柬军用19个师在柬越边境担任守卫,基本成一线配置。

  12月26日,越军分5路发动突然进攻。越军第一路4个团沿19号公路突破柬军设防弱点,猛插柬军纵深。第二路越军在坦克配合下,兵分三股。策动原柬军第四师师长韩桑林倒戈,突破柬军东南斯努、克列防线,占领桔吉市,渡过湄公河。越军第四路为主攻部队,沿一号公路经柴侦、波罗勉和干丹省直扑柬首都金边。越军第五路在飞机掩护下,于1月5日占领茶胶,切断了金边至西哈努克港的外援通道。1月6日以后,越军在巩固既得占领区、追歼民柬部队的同时,从东、西、南三个方面逼近金边,对金边形成弧形包围,民柬部队为保存实力主动撤离,越军1月7日12时占领金边。

  攻占金边后,越军以6个装甲旅搭载步兵编成若干突击集群,在未遇柬军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沿公路快速推进,日推进速度达40-100公里,仅6天便占领了柬西部各城市。整个战役期间,越军动用一个歼击航空兵师和一个直升飞机团,共出动500余架(次)飞机配合步兵作战,投弹1100枚,发射火箭60枚。此外,越军还在柬军后方进行了数次营团规模的机降,严重瓦解了柬军防线。为夺取柬西南沿海地区,越军投入一个海军陆战旅,在越171舰队支援下,成功地实施了登陆作战,切断了柬军退路。

  据越军称:此役共毙俘民柬部队1.36万人,缴获枪支7000余件,火炮200余门,车辆800台,坦克装甲车60辆,飞机51架。民柬部队因战前对越军大规模入侵估计不足,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遭受巨大损失,部队实力骤减至2万人。在一线防御阵地失守,已无法阻止越军长驱直入的情况下,柬军最高指挥机关决定转移至西部柬泰边境山区,化整为零,分散抗击。柬军利用越军只顾在交通线高速推进的空档,将溃散在越军后方的部队重新集结,沿5号公路向西北转移,从而保存了部分基干部队,在西部边境地区站住了脚,为日后开展抗越救国战争奠定了基础。

  越军侵柬战役,是其历史上一次以强凌弱的成功战例,但由于只顾抢占地盘,忽视了对柬军有生力量的打击,整个战役歼敌数只占柬军总兵力的14%,使柬军在溃散后重新集中进行有组织的战略撤退,把越南拖入了旷日持久、消耗巨大的长期战争。

  

  被柬国民军击毁的越军苏制T-54型坦克。

  

  侵柬越军在金边街头。

  

  侵柬越军为瓦解柬军磅湛防线,以少量兵力从正面牵制柬军,主力绕道高速向西穿插,日推进速度达50-100公里。图

  为向柬后方迂回的越军机械化纵队。

  

  柬国民军在梅莱山棗马亨山公路伏击“扫荡”越军。

  

  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

  

  宋双领导的高棉解放军在越军据点周围埋设地雷。

  

  诗疏风战场民柬游击队在越军必经之路设置竹尖桩。

  

  民柬游击队把俘获的侵柬越军A-5部队士兵押送后方根据地。

  

  为保存有生力量,柬军放弃金边,向西部柬泰边境山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