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脾气的形成与遗传:仲富兰民俗博客(234)图文(32)月亮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39:35

民俗博客(234)图文(32)月亮神


月亮代表我的心




有一首流行的歌子叫《月亮代表我的心》,唱出了亿万中国人对于月亮的信念与顶礼。今年快要到来的中秋节就源于中国人古老的日月崇拜。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在古人的心目中,太阳与月亮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一个叫“太阳”;一个叫“太阴”,代表着阴阳两极,在时间上分属日夜。日月是构建历法体系的基础,季节上分属春秋,空间方位上属东西,五行中属水与火。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日月的祭祀。



      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一家人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俗称“归宁”,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为什么会如此拨动中国人的心弦?就是因为中秋节与春节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和谐人事、领悟亲情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也是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



      宋代大文学家《水调歌头》是为中秋节诗词歌赋中的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 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月亮在人类关于生命的思维主题中,既是人类心灵的参照,又是人类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生与死、离与聚、圆与缺不断上演。为了寻求一个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人们找到了月亮,创造出美不胜收的吟月诗。



       在世界各民族中,也许要数中华民族最注重“团圆”了。“团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可谓源远流长,无限深广。除夕之夜有“团圆饭”、合家守岁。然而,团圆意愿、气氛最为浓烈的,还是团圆节——中秋节。为了祈得年年岁岁的团圆、圆满,人们就要吃月饼。

虽然苦难深重,虽然艰苦卓绝,聚少离多,团圆仍是中华民族生活的理想,奋斗的目标。一轮满月,使人引发出浓重的乡愁和生离死别的遗恨,使少妇为之伤感,英雄壮夫为之垂泪。这种对团圆的向往和难以抑制的激情,蕴含着一种本能深沉的力量,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心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月”崇拜及“月”这种自然之力给予人类的心理暗示力有着密切关系。



      古人曾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大戴礼·曾子天圆》说:“天道之圆”,《易经》上则说:“圆而神”。“圆”不仅被看作是“天道”,而且被认为是“运而无穷”的神力。基于这样的宇宙观和心态,对一般民众来说,“圆”便是一种万事如意的同义语,久而久之,人们对“圆”的理解,对“月圆”的自然现象,逐步形成了心灵上的谐振,迸发出一种难以抑止的文化认同感,在思维方式上便热切地向往追求完美无缺。

这种渴望团圆及美满幸福的愿望,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富特色、极具人情魅力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深沉的文化心理结构作用下,中华民族才能在无数次的战乱中分而又合,历尽苦难而始终保持了自己悠久的文化,从不在任何形式的侵略下改变自己。

月亮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

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遇到小人蓬蒙的抢逼,无奈之下吞到肚子里,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古代传承下来的有关月神的神话,这时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又添了一位据说因学仙有过而被贬谪来的吴刚。吴刚从事的是一项惩罚性工作,即砍伐一棵永远砍不倒的桂树。太阴之精月亮在这时成为仙界的流放地。

中国人对月亮具有特殊的情感,把月球这个天体看成是与人间世界雷同的一个所在。那里有巍峨的建筑——广寒宫,那里有神圣的植物——砍不倒的桂树,那里有可爱的动物——捣药的白兔,那里有从人间飞到天上、升格为神的嫦娥、吴刚,那里是人间的缩影,人间的美化。对于这样一个天体,我们一往情深,月亮成为我们象征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我们依据这一象征,纪念和庆祝着一系列重要节日,月望的元宵节、中秋节,月半弦的七夕和腊月廿三,月朔的除夕和大年初一,等等等等。我们的这一节日体系,已经化为我们民族文化灵魂的一部分,也成为我们民俗传统根基的一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思亲,没有亲,六亲不认,民族将何在?国家将何在?民族性,是节日的本质品格之一。

中国人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作、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充分顾及了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社会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安排得如此巧妙,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在中秋节中我们感悟“天人合一”的观念,增加对人生的内涵和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明心见性,启发德性,明德修身。中秋节所聚焦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仲富兰

      2011年9月8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