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宝宝疝气的症状图片:修辞:借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54:23

修辞趣谈(二)

韦然超

借与本体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体的,就叫做借代。借代和借喻不同,前者的代体与本体之间是相关的关系,后者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是相类的关系,弄清了这-点,就不容易产生混淆了。借代在古诗文中运用最为频繁,尤其在诗词中的辞例举不胜举。借代方式分对代和旁借两大类,名目有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无不曲尽其妙。这里以常用的借代方式和援引古诗文名著为例,扼要说明如下:

甲类: 对代,即事物和事物相代:

(一)、借具体代抽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公元772843),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陋室铭》是他通过所居陋室的描绘来表达自已超凡脱俗的心境和隱逸乐道的情趣。金经:即金刚经,泛指佛经。丝竹是乐器的器材,是具体的东西,看得见也摸得着,而乐器奏出的声音是比较抽象的。“无丝竹之乱耳”, 是用“丝竹” 来代替音乐,因而是具体代抽象的修辞法。《修辞学发凡》曾引用陆游《黄鹤楼》诗句:“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陈望道先生认为:“笛代笛声,都是用具体代抽象。”

(二)、借抽象代具体:

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事之来也。”

司马迂:《史记·越世家》

朱公即范蠡,他为越王勾践出谋策划了二十余年,终于灭掉吳国,报了勾践会稽之耻辱。后又北上进兵,称霸中原。得胜回国后,他觉得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以处安。”于是功成身退,辞职经商。到了陶地(今山东肥城县西北),相准了這块四通八达的经营宝地,于是定居下来。因经营有方,不久便成为巨万富翁,天下都称他为陶朱公。

陶朱公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在陶地生,长大后,朱公二儿子因杀人被囚禁在楚国。朱公认为:“杀人而死人,职(本分)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决定派小儿子带千镒黄金前往楚国营救。但大儿子坚持要去,不让去就要自杀。朱公没有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去。结果因为大儿子舍不得那千镒黄金,断送了二儿子的性命。

本例叙述陶朱公大儿子和小儿子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对钱财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有钱有势的人家,所用的东西都是很阔气的,乘的是坚固的车,驱的是良好的马。“坚”和“良” 是抽象的形容词,是乘不得也驱不得的,而“车”和“马” 才是具体的实物,前者可乘,后者可驱。并由此可知,“乘坚驱良”所运用的是抽象代具体的修辞手法。懂得抽象代具体的修辞妙用,读了许多大作家的名句,你就会自然叹服了。

(三)、借部分代全体:

巴山楚水淒涼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曲, 暂凭酒杯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作者被降职为朗州司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被朝廷召回,途经扬州时,会见昔日好友白居易。宴席上白居易写了-首《醉赠刘二+八使君》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可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三年折太多。”对刘禹锡长期被贬深表同情,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赠答他。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帆” 是挂在桅杆上的蓬布,是船的一部分,用这部分来代替船,就叫做部分代全体。萨都拉《念奴娇》:“蔽日旌旗,连云檣櫓,白骨纷如雪。”吳梅村《圆圆曲》:“横圹双桨去如飞,谁家豪华強載归。”这里的“樯橹” 和“双桨” 都是船的一部分,因此也是部分代全体的修辞法。

(四)、借全体代部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有远谋。”乃入见。

《左传·曹刿论战》

这里的“肉食者” 指的是鲁国主张和带兵迎战齐师的大官员们,而不是鲁国所有的肉食者。苏询《六国论》有这么-段精彩的论述:“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里的“秦人” 指的是秦国強吞六国的统治者,而不是秦国的人民大众。并由此可知,“肉食者” 和“秦人” 都是借全体代部分的修辞手法。

(五)、借特定代普通:

垂柳覆金堤, 蘼芜叶复齐。

水谥芙蓉沼, 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 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 风月守空闱。

常敛千金笑, 长垂双玉啼。

龙盘隨镜隱, 彩凤逐帏低。

飞魂同夜鹊, 倦寢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 空梁落燕坭。

前年过岱北, 今岁往遼西。

一去无消息, 谁能识马啼?

薛道衡:《昔昔盐》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闺怨诗之-,其中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坭” 两句尤其脍炙人口。作者薛道衡(540609),字玄卿,隋代著名诗人,《昔昔盐》是他的代表作。本诗所描述的是-般即普通少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两句是运用特定代普通的修辞法。“采桑秦氏女” 係出自无名氏《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织锦窦家妻” 就是那个轰动一时的织锦回文诗的作者。

(六)、借普通代特定:

漁阳鼙鼓动地来,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南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

白居易:《长恨歌》

蛾是昆虫类毛毛虫的成虫,有倒八字形触角一对,形似美女的眉毛,故以“蛾眉” 来代替美女,修辞学上叫做部分代全体。但在本例“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蛾眉” 是用来代替特定的杨贵妃的。刘长卿《王昭君》云:“汉使却回凭寄语,黃金何时赎蛾眉?汉皇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里的“蛾眉” 是用来代替特定的王昭君的。这都是借普通代特定的修辞法。然而,有的古典小说如《风月传》(新版)把蛾眉写成“娥眉”, 香港万里书店出版《诗词名句手册》也有“望月想娥眉” 之句,误也。

(七)、借原因代结果:

笋舆行过复缘亭, 千亩修簧一色青。

忽觉悠然人意远, 绿阴深处水泠泠。

严修:《別后》

作者严修(18601929)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对佛门净土宗十三祖弘一大师情深意笃,二人交往密切。19195月,严修在杭州考察期间,专程前往清涟寺看望弘一大师,二人交谈甚久。别后严作此七绝一首,这既是作者对当时所遇环境的描述,也是他见过弘一大师后抒发內心的感受。诗中“笋舆” 就是竹舆(轿),是先有笋而后有竹,所以笋是原因,竹是结果,用原因的“笋” 来代替结果的“竹”, 就叫做原因代结果。前人有“故乡吳江多好山,笋舆篾舫相穷年” 和“笋舆绕过桥边路,几点梅花报早春” 等诗句,都是运用原因代结果的修辞法。

(八)、借结果代原因: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栏杆。

李白:《清平调》 三首之三

“倾国” 指绝色美女,即绝代佳人。李延年歌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因此可以说佳人是原因,“倾国”是结果。王维《桃源行》云:“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这里的“红树” 指桃树,由于桃花开了,才使桃树变红。因此花开是原因,“红树” 是结果。“倾国”、“ 红树” 都是运用结果代原因的修辞法。

乙类: 旁借,即事物和事物所属相代:

(九)、借标记代人: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竹枝词》

这是一首反映山区农民热气腾腾搞备耕的山寨诗。在桃李花盛开的季节,大地复苏,气候回暖,正是山民闹春耕的大好时节。作者仅用“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两句诗,便把山寨闹春耕的景象概括无遗。“银钏金钗” 是古代妇女的首饰,借代女子;“长刀短笠” 是男子的劳动工具,借代男子。这就是借标记代人的修辞法。

(+)、借地名代人:

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迷羊城,惑下蔡。然此子逾牆,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垢面,腰粗眼突,佝偻而行,有类怪物,而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焉。王请察之,孰为好色?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这篇赋对各种修辞手法都能灵活运用,各尽其妙,所以楚王对登徒子背后说宋玉的坏话,不但不相信,而且还认为他是吹毛求疵,故入人罪的。篇中“迷羊城,惑下蔡” 两句都是指人,而不是指地。羊城、下蔡都是人口稠密,並以热闹著称的地方。臣东家之子不过嫣然一笑而已,就使得羊城、下蔡这两个大地方的人都被迷惑起来,你说她是多么漂亮呢!所谓迷,所谓惑,迷的惑的都是人。因此这两句是借地名代人的修辞法。

(+一)、借特征或产地代物:

梁上有双燕, 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 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 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 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 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 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 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 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 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 隨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呜, 声声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 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 尔当反自思。

思尔为雏日, 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 今日尔应知。

白居易:《燕》

这是-首感人肺腑的警孝诗篇,借燕子养育子女的经历来告诫人间不顾父母养育之恩的忤逆子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愿天下的人们千万不要学做白居易笔下的燕子啊!

白居易的诗,避用华丽辞藻,通俗平实,因而连老妪都能听得懂。但他的诗是在生活实践中悟出来的,包涵着极为深奥的哲理,因此他的诗在唐朝诗海中可谓独树一帜。

这首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这里仅就借代格提出-管之见:“黄口无饱期” 是借特征来代替小燕;“犹恐巢中饥” 是借产地来代替小燕,这就是借特征或产地代物的修辞法。

(十二)、借兵器代战争: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水县(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右丞相。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军压境,锐不可挡。景炎元年(1276),元军兵临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朝廷官员纷纷出逃,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值此国难当头,文天祥豫然耗尽家财作军费,招兵买马,以抗击元军,后因寡不敌众,于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燕京。在燕京拘囚四年中,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从容就义,时年47岁。文天祥无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这首诗应于被俘次年(1279)押解燕京途中作。首联回顾身世,並追述四年“寥落”的战斗生涯,充分体现作者对国力衰微的深切哀恸;颔联把国家的兴亡和自已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忧国之痛,溢于词表。颈联追忆往事:景元二年(1277),残军从惶恐滩一带撤退时,前临赣水,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难关,转危为安,这是最为忧慮的事;而今身为俘虏,被押过零丁洋,怎能不感到孤苦零丁呢?尾联以高亢的情怀和壮烈的誓言来收敛全篇,充分体现作者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确是一首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诗篇。

从艺术角度的修辞手法来说,首联用“干戈” 来代替打仗,这就是借兵器代战争的例子;颔联用“风飘絮” 来比喻“山河破碎”、 用“雨打萍” 来比喻“身世浮沉”, 这是明显的借喻句,比喻十分贴切;颈联追忆“惶恐滩头”的忧慮和“零丁洋里” 的孤苦零丁,这是运用示现修辞手法的句子;尾联“汗青” 就是史册。古人把文字记载在竹卷上,这竹卷就叫做“汗青”,汉代发明造纸以后,才把文字记载在史册上。所以“汗青” 是原因,史冊是结果,这就是借原因代结果的修辞法。

综上所述,文天祥的这首诗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说,确是一首悲壮激昂、永垂千古的爱国主义名篇,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十三)、借作者代作品: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

曹操:《短歌行》

曹孟德这首《短歌行》是许多人所熟悉的,共三十二句八韵,全用四言,读起来流畅自然,韵味独特。这首诗用真挚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招贤纳士的诚意,因而有人称之为“求贤篇”。 本例只援引与借代有关的前八句共二韵来说明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作者感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正如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失。正因为岁月易逝,就苦于失去的时光太多,自已没有及时地建功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者感慨于岁月的流失,而功业未就,这确是耿耿于怀,担忧不己。唯有以酒消愁,-醉方休。这不是作者醉于庸俗的吃喝玩乐,而是作者醉于对功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积极进取的強烈愿望。

这八句诗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来写:“譬如朝露” 是用“朝露” 来比喻人生短暂,有“譬如” 作比喻连词,故属明喻句;“唯有杜康” 是用杜康来代酒,因为杜康是古代酿酒的发明人,因而是借作者代作品的修辞法。

(十四)、借古代今: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博人应见惯,总输他覆兩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顾贞观:《金缕曲》 二首之一

(寄宁古塔吳兆骞,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顾贞观(16371714),字华峰,清代文学家和诗人,江苏无锡人,与吳兆骞齐名,两人交情深笃。吳兆骞因受科场舞弊案株连,被流放到边远的黑龙江宁古塔,顾贞观作《金缕曲》二首赠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华峰《贺新郎》(即金缕曲)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

“季子平安否?”这是一句问候语,运用的是借古代今的修辞手法。据《史记》载:“季子名札,秦伯十九世孙,吳王寿梦少子也。”季子年幼,聪明绝世,才华非凡,年十岁而通春秋。顾贞观用季子来代替吳兆骞,是因为吳兆骞也是少年才华出众,有“江左凤凰” 之称,因作《胆赋》而闻名天下。但有人写文章说:“吳兆骞字汉槎,号季子。”这么说来,“季子平安否?”就不该是借古代今,而是直陈句了。然而,据权威资料表明,吳兆骞没有别号,例如《辞源》注:“吳兆骞,公元16311684年。清,吳江人,字汉槎。顺治十四年举人,以科场事谪戍宁古塔,二十年后始释归。”如果文章作者是专家学者,请下笔三思,以免画蛇添足,成为读者的话柄。 

(十五)、借江河代水: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夙昔齐名非忝窃,只叹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淒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顾贞观:《金缕曲》 二首之二

顺治十六年(1659),吳兆骞因科场事为人陷害,被遣戍宁古塔。顾贞观为了拯救吳兆骞,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终究成为泡影,无济于事。吳兆骞要想获释,除非乌头白,马生角,黄河水变青。十八年过去,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顾贞观为要求助于纳兰性德而作《金缕曲》二阕,纳兰性德看了深为感动,並向顾贞观承诺以五年为期,于是通过他父亲纳兰明珠在朝中斡旋。到康熙二十年(1681),也正好五年,吳兆骞终于获释,结束了二十三年在边塞的潦倒生涯,重返家园,不久病逝。吳兆骞确是一位历尽坎坷的不幸诗人。

“但愿得河清人寿”, 这是运用双重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一是借普通的“河” 来代替特定的黄河,这叫做普通代特定;二是借“河” 来代替河里的流水,这叫做事物代所属,就本例来说是借江河代水。苏轼《念奴娇》词首句“大江东去”, 也是运用上述双重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五、疑

在说话或行文中间,为了加強语气,打动听者或读者的心坎,启发思考,往往使用疑问句,而不用直陈句,因为疑问句比直陈句有力量,有气势。古诗文当中运用疑问句的地方很多,用得特别妙的,简直可以动天地而泣鬼神。就是普通的,对帮助说理或打动感情方面,也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疑问的形式可分为提问、激问和设问等三种。兹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一)、提问:提问句长于说理,一定有答案在它的下面。

步出齐城门, 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 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 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 文能绝地纪。

一朝中阴谋,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相国齐晏子。

诸葛亮;《梁父吟》

这里“问是谁家墓?”是提问句,下面一句“田疆古冶子” 就是它的答案;“谁能为此谋?”也是提问句,下面一句“相国齐晏子。”就是它的答案。在短短的《梁父吟》中间,诸葛亮就用了两个提问句,读者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觉得诗句生动有力,可见提问句虽然没有什么奥妙,但运用是很广泛的。

上山採蘼芜, 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然好, 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 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 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疋, 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

——《古诗·上山採蘼芜》

这里“新人复何如?”是提问句,从“新人虽然好” 到“新人不如故” 就是它的答案。在一问一答中,就构成全诗的组织,这是古诗上特有的风格。喜新厌旧,写尽了男人薄倖的心里。既然故人比新人好,又何必造成“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人间悲剧呢?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是提问句,下面“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就是它的答案。这样的一问一答,就使得理明意畅,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孟子文章最雄辯,最能深入浅出,最长於论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之所以成为洋洋大观,就是得力於孟子。讲究起来,孟子的文章,善于运用疑问格,把提问句和激问句巧妙搭配,确是他在修辞上的独到之处。

唐人绝句中运用提问句的比比皆是。如李白《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这里的“借问汉宫谁得似?”是提问句,下面的“可怜飞燕倚新装。”就是它的答案。又如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的“借问酒家何处有?”是提问句,下面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它的答案。但有些疑问句虽然没有答案在下面,我们就应该考虑,在它的下面是否可以作出答案,若能作出答案,就应列为提问句。例如: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画眉深浅入时无?”下面虽然没有答案,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知道,入时或不入时就是它的答案,所以仍属提问句。

(二)、激问:激问句长于抒情,一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

三年谪宦此棲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弔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湘水无情弔岂知?”是激问句,答案就是“不知”, 是“知”的反面。实际上,屈原怀石自沉,早己魂飞魄散,葬身魚腹,湘水中前水复后水,后浪推前浪,古今相续流,那里有什么感情?那里有什么知觉?贾谊被汉文帝贬为长沙太傅,过湘水,为赋弔屈原,不过是同病相怜,聊发牢骚抑郁而已。滔滔湘水,何曾理会到这些。刘长卿自已本身就是一个谪宦,和屈原、贾谊同一遭遇,既说“万古惟留楚客悲。”又说“湘水无情弔岂知?”则其情感之激动,内心之淒凉,与屈原、贾谊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这一激问在全诗来说,动人的力量是很大的。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讬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秦韬玉这首七律的题目虽然是《贫女》,但实际上是借“贫女” 来喻贫士。“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两句,尝尽了寒窗螢火,潦倒生涯,艰难困苦的情味,飞黄腾达可没有自已的份,怪不得拟讬良媒也自伤起来。但是贫士有贫士的风格,犹之贫女也有贫女的品质,她俭于梳妆,不重脂粉,正所谓粗头乱发,不掩国色。她檀长刺绣,才德双全,自然不会趋炎附势,与俗浮沉。这种格调,高是高了,但举目滔滔,有谁重视呢?所以“谁爱风流高格调?”一句激问得好,问得有力,虽然没有答案,但答案已在言外。与刘长卿“湘水无情弔岂知?”一句相比,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大风歌》

刘邦经过了长时间的战斗,灭秦诛项,得了天下。业是创了,可是如何守就成了他心目中的重大问题。所以因大风之起,就想到巩固国防,就想到征求猛士。“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一激问就把他的心事盘托了出来。没有这一激问,全首歌就没有这般精彩了。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霸王:《垓下歌》

项羽以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兵力发展到数十万之众,亡秦之后,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固-世之雄也。可是鸿门之会,不听范增之计,放走沛公,纵虎遗患。当与刘邦相持之际,又无能忍之气,轻用其锋,竟谓霸王之业,可以力争,终至众叛亲离,内虚外怨,一败塗地,日暮途穷,一团漆黑,无面见江东父老。大好河山,己非已有,美人骏马,还有什么中用?难怪“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两句激问,一语一哭,一字一泪,虽欲掩盖其儿女之态,但往日的英雄豪气,毕竟早已烟消云散了。这比之刘邦的《大风歌》,一成一败,确有天渊之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魏文帝曹丕与陈思王曹植本是骨肉兄弟,但为着争父爱,争王位,争美人,就形同水火,势若世仇。无怪当时有民谣云:“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就事论事,魏文帝《典论》、《论文》固然是不朽之作,但陈思王曹植也确如前人所云:“天下才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不说别的,单说七步成诗就很了不起,既能完成任务,又能借此一消胸中愤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激问得紧,又不犯兄弟二字,更问得妙,谅想当时曹丕听了,只有脸红,没有话答。

境略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魚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嗚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 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18761927),字静安,他对於诗词的评论,不但反对严沧浪的兴趣论,也反对王阮亭的神韵论,对袁子才的性灵论也不同意,他特别提出境界论,可谓别开生面,各有千秋。在他论到境界的有无时,係用平敷直叙法,虽有条理,却嫌平板。至于他论到境界的大小时,就转换笔调,采用激问句,不但声调铿锵,提神醒目,抑且峻利飒爽,如运并剪,如嚼哀梨,使人读了,毫无置议余地。“细雨魚儿出,微风燕子斜”、“ 宝帘闲挂小银钩” 确是小境界;“落日照大旗,马鳴风萧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确是大境界。境界大小虽不同,但在诗词的品格来说,都有很高的评价。

此时此际,老父台设身处地,将若之何?乍喜乍驚,在小生心动神飘,竟如此矣!

——《王大儒供状》

《王大儒供状》出自《岭南即事》,属广东海南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文艺作品,艺术性高,感染力强,深受人们喜爱,据说已改为剧本,像广西《刘三姐》一样拍上电影。

王大儒是个家庭教师,他教有一个女学生,因为师生恋爱,发生肉体关系,被东家发觉了,控之于官,大儒写了供状,将实际经过从头至尾都坦白了出来,官判无罪,更悯其情笃,亲自作媒,让师生结为夫妻,世俗传为佳话。

“此时此际,老父台设身处地,将若之何?”这一问,问得入情入理,人所同然。你不愿干也得干,你不敢干也得干,正所谓干柴烈火,谁能过此一关?有这一问,才能取得宽大处理;有这一问,才能赢得老父台也来作媒;有这一问,才能由师生变为夫妇,对头主成为亲家。假如没有这一问,那就不堪设想了,说不定判你三年五年有期徒刑,那铁窗风味,镣铐生涯,就够得你忍受了。

“乍喜乍驚,在小生心动神飘,竟如此矣!”有什么说什么,是怎样就怎样,不矫揉造作,不吞吞吐吐。她有意思,我不替她包庇;我有问题,也不加害给她。态度诚实,就使得老父台不得不表示同情。有那一问,更有此一陈,文章才恰好到完美的境界,虽然格调不高,但这确是激问句中不可多得的范例。

(三)、设 问:这是没有答案的疑问句,任人们去揣摩和品味。

谁翻乐府淒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性德:《采桑子》

纳兰性德(16551685),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有“清代第一词人” 之誉称。

这首词有两个设问句:上半阕起句一问,写出促成无聊的景象;下半阕起句也是一问,写出心绪不宁,坐臥不安,借酒澆愁,愁上加愁。没有办法,只希望梦中得到欢乐。可是,“梦也何曾到谢桥。”诗词中常以“谢桥” 代指与情人欢会之地。;作者连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幻灭了, 足见一无是处,无聊更甚,淒凉更甚。真是越写越深刻,越读越动人。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 之赞誉。因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宠妃杨玉环而被排斥。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漫游江湖。天宝十三年(754),诗人南游至秋浦时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这是其中之一首。这首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忧郁。“何处得秋霜?”是设问句,意思是说,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像秋霜一样的白发呢?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崔护:唐代诗人,生卒不详,唐贞元年间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这首诗是他进京考进士落榜后,独去南郊踏青,路过-村庄,因口渴进了一家院子找水喝,出到门口来迎接他的是-位姿色动人的少女。当时是桃花盛开的时节,这家门口也种有-蔸桃树,鮮艳的桃花和少女的面容相映成趣。到了第二年桃花盛开时,作者似乎为这少女的姿色所惑,又进到这家院子,见桃花依旧,却人面已非,作者便在门上写了这首诗。“人面桃花” 为人们所喜爱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作者这么一问,好让读者去揣摩,故属设问句

六、呼

一呼一应是增強文章力量的方法之一。文章无论长短,只要能够善于呼应,自然动人。《修辞学发凡》共列举辞格有三+八种之多,就没有呼应这一格。然而,偶尔读到一些古典名著,就产生添加这一辞格的念头来,这也算是一种读书心得吧!现略举二三例来说明这格在修辞上的功效:

平原君与楚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国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纵。”

司马迁:《史 记·毛遂自荐》

平原君与楚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在毛遂看来,那完全是楚赵两国之间互有关连的问题,斩钉截铁,不过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何必东拉西扯,多費唇舌!你看,他在楚王面前,就紧紧地抓住楚王的弱点,视楚国百万军队如无物。在发言之先,且理直气壮地批评楚王两句,说他盛气凌人,说话粗魯,很不礼貌,有失大国风度,对友邦使节平原君不起。“吾君在前,叱者何也?”这是何等响亮的口吻!接着言合纵之厉害,“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毛遂以犀利的词锋,击中了楚王的要害,看见楚王面有惭色,低头无语,知道楚王己经心服口服,所以在发言完毕,还把“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又盘托出来,与前面的“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遥相呼应。这样的前呼后应,有气有势,不但不见词句累赘,反而觉得文章特别生动,摇曳有致,无怪当时楚王畏其威,服其理,明其意,顺其情。这是毛遂之善於词令处,也是太史公司马迁之善於为文处。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有口才),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肋摺(打落)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逃走),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范雎既相秦(宰相),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估计)赵王终不可说(说服),乃解其相印,与魏齐亡。间行(走小路),念诸侯莫可以急抵(投靠),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也?”时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而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蹑屩(草鞋)担簦(雨伞),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戶侯。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未易知,而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

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这篇是古典文学中的名著,主要写战国时期范雎蒙冤受辱和报仇雪恨的故事,句句扣人心弦。全篇分三个段落来写:第一段写范雎蒙冤,受魏国大臣魏齐和须贾的酷刑毒打,九死一生,由于得到贵人相救,冒风险逃奔秦国。第二段写范雎己当了秦国宰相,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当须贾为魏出使于秦,就受到范雎的种种戏弄和侮辱。第三段写范雎迫使魏齐走投无路,拔剑自杀,范雎得以报仇雪恨。

为了对修辞形式有更深切的了解,本例摘要其中部分内容。呼应形式在三段末:前一个“人固未易知,而知人亦未易也。”是一呼;后一个“人固未易知,而知人亦未易也。”是一应。侯生的话,不过寥寥几句,居然使得信陵君大愧起来,这就是运用呼应以增強词令功效的妙处。乍看起来,侯生对于知人一事,不过轻描淡写而已,实际上对信陵君已尽了讽喻之能事,故信陵君不知不觉地面红耳赤起来。

平原君已定纵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司马迁:《史记·毛遂自荐》

前一个“胜不敢复相士” 是一呼,后一个“胜不敢复相士” 是一应。平原君自认为在他眼皮下从来都没有相错能人,而现在却偏偏在毛遂身上错过。有这样的一呼一应,使我们仿佛看见平原君低头摆脑的认输餒态。假如没有这样的呼应,文章就不会这么深刻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