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管理员的表情包:为福利别去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2:59:06

为福利别去美国

关于富豪移民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11月初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指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中国富豪们有46%正在考虑移民国外,另外14%已经开始了这一动作,约三分之一的受访富豪称已开始在国外投资。

另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当地时间10月27日通过口头表决,批准将取消高技能人才职业移民国别限制的议案交由众议院讨论。

中国移民相对的理想国家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其次才是美国。这也是美国放宽移民政策的原因所在。为什么美国作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其吸引力反而不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样的小国呢?

笔者也曾与一些资深的海外移民进行过交流,发现那些生活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朋友即使回到了国内,也都比较怀念那边的生活,而生活在美国的基本上都在骂美国,这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福利要好于美国,人们生存压力也更小。其实国人移民很多也是冲着人家的福利去的,归根结底还是抱着占便宜的心态,在这方面,“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表现得非常明显。

当代的美国基本上呈现出了“两穷一富”的格局,即政府很穷,民众也很穷,但是少数富人却非常富有。上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用涓滴效应来解释他的经济政策。“涓滴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与中国的“先富带后富”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对应,里根政府的政策就是为富人大幅减税,同时大幅削减穷人的福利,比如美国大幅降低了富人的资本利得税,同时基本上停止了针对穷人的社会保障房的建设,并鼓励穷人贷款买房,后者成为次债危机的根源。

“涓滴”经济学在美国实践的结果是:美国上层1%的人现在每年拿走将近1/4的国民收入,控制了40%的财富。25年前,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和33%。塔尖1%的人的收入在过去10年增长了18%,中产阶层的收入却在下降。仅有高中文化程度者的收入下降尤其明显,在过去25年里,下降了12%。今天美国青年失业率约在20%左右(某些地区和某些社会族群为40%);每6个需要全职工作的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没有就业机会;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要靠食物券生活。

现在1/3的美国人不再相信“美国梦”。一些人之所以对“美国梦”失去信心,是因为他们虽然一生都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地工作,却在老年时仍要面对令人窒息的贫穷生活。而其他一部分人,则质疑“美国梦”本身的可信度。

现在美国人生活在官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达到4620万,这是美国人口普查局1959年开始跟踪该数字以来的最高纪录。据报道,现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有四分之三过着独居生活,属于无依无靠的“饥饿人口”。由于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大部分收入用于支付饭费,没有医疗保险,很多人因无法获得医院的治疗而死亡。而奥巴马总统好不容易通过的医改方案,在共和党的掣肘之下也成了废纸。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早已成为过去时。

大幅度减税,不仅仅是造成了民众的贫困,也造成政府的贫困,减税而不削减政府开支,那就会扩大财政赤字。结果几十年下来,美国政府债务迅速上升。美国联邦政府总债务高达GDP的96.5%以上。债务上限在过去十年被上调了10次。现在美国基础设施严重陈旧,美国许多河堤由于资金缺乏,年久失修,抗灾能力低于设计水平。美国的桥梁中,大约25%有结构问题。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曾经估计,美国光是在高速公路和桥梁上就欠了大约1.6万亿美元的建设账。美国富豪甲天下,但是政府和中下层民众却陷入贫困甚至破产,以至于政府连维持基础设施和办教育的钱都拿不出来。

世界实践证明,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奉行里根经济学的非福利国家或是“去福利化”国家都出了严重的问题,而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福利国家反而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经济活力,这其实与我们的思维定式很不同。

我们认为高福利必然高负债,国富必然民穷。但现实案例至少可以说明,一个国家是否欠债与福利多少没有关系,高福利国家也可以不欠债,低福利国家照样可欠债。另外“国穷”并不一定就是民富,而很可能就是美国这种“两穷一富”的格局,即政府和民众都非常穷,而只是便宜了少数富豪。

当然除了福利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也是中国富人移民的原因,这些问题也确实需要中国政府下大力气进行解决。

.an{background:#fff; background-repeat:no-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center bottom; height:95px; clear:both;}.next{ background:none; padding-bottom:49px;}#artical_line{ font-size:1px; line-height:1px; height:1px; padding-top:0px; padding-bottom:0px;}.an{background-image:url(http://y0.ifengimg.com/mappa/2011/12/23/2ccbb178d68a53d025268a9f1d0e3dd0.jpg);}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