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战争全球玩家人数:初中物理教师教材教法学习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7:19:05
第一部分  学习指导
一、学习材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科版)
3、《物理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科版)
二、重点学习内容
1、关于课标
(1)物理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2)物理课程要实现哪些目标?
(3)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4)物理课程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5)怎样实施物理新课程?
(6)怎样知道物理课程目标是否实现?
2、关于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2)第四章  多彩的光
(3)第六章  力与运动
(4)第八章  压强
(5)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二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辅导要点
1、培养目标的新定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2、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3、课程内容的新特点
(1)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6)、过程与方法(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
《标准》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
(2)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
科学探究包含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在一级主题下分为十四个二级主题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4、教学实施的新要求
(1)关于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描述,要符合课标、结合学情、有层次、可检测测(应用学习行为动词描述)
《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类型
水平各水平的含义
所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技能目标动词


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
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认识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
技能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测量、会、学会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经历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
反应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关心、关注、乐于、敢于、勇于、善于
领悟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形成、养成、具有
如:“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的内容标准(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1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列表归纳这些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
(2)关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教师——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动探究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创造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要把自己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融入对学生的指导中,帮助学生解决探究中遇到的问题。
(3)关于教学方式
提倡多种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补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在实施物理新课程中强调: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4)关于《课标》中科学探究的地位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列入课程目标
列入内容标准
作为重要的教学建议之一
(5)关于常用的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初中阶段有哪些物理方法?现归类如下:
1、模型法 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如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
2、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3、实验+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4、转换法 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5、等效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6、描述法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用线条等手段来描述各种看不见的现象。如用光线来描述光,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用力的图示描述力等。
7、类比法 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
8、叠加法 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起来,测量后求平均值的方法俗称“叠加法”。
例1 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习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研究平静水面产生的反射现象时,可以将水面看成平面镜。同理,定滑轮可以看成是__________。
解析:定滑轮可以看成等臂杠杆。
例2 物理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在下列研究实例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A.研究电流的形成原因时,将电流与水流相比较,从分析水流的形成来入手分析电流的形成
B.研究电流的大小时,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
C.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用总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所有电阻产生的总效果。
D.研究电流与电压大小关系时,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
解析:A为类比法,B为转换法,C为替代法,D为控制变量法,答案为D。
例3 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方法,下面是初中物理的几个实例
①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②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类比;③研究电路时引入“总电阻”概念;④研究力学问题时引入“合力”概念。上述实验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为描述法,②为类比法,③④为替代法,答案为D。
例4 牛顿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发现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于是牛顿提出了一个“大炮”的设想,如图是他画的“大炮”草图──在地球的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如何运动呢?牛顿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牛顿大炮”的故事,故事中牛顿实际也用到了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
(1)研究中牛顿基于的可靠事实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资料和牛顿的“大炮”草图,推测牛顿当年的重要结论是______________。如今,牛顿当年的推测已变成了现实,人们应用他的推论,利用现代科技制成了______________。
(3)想想看,初中物理学习中,你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到过理想实验的方法?请举一例并说明你的研究过程。
解析:(1)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2)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将离开地球,绕地球旋转,做圆周运动;人造卫星。(3)如: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把音乐芯片放在广口瓶内,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用抽气设备抽瓶中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人听到的音乐声逐渐变小,由于实验时无法达到绝对真空,在前面可靠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又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用到了理想实验的方法。让滑块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到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木板上,发现水平木板越光滑,滑块滑得越远,在这一可靠事实基础上,推出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滑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6、关于物理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课标、教材、教学用书……)
(2)自然资源(物理实验、身边的物理现象、生产生活中的事例……)
(3)网络资源(教案、课件、视频……)
(4)媒体资源(教具、挂图、投影、计算机多媒体……)
(4)人文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部分  教材分析
一、上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与特色
1、教材的内容结构
上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的每章开始都安插一幅反映章节主题的醒目图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突出教材的物理特性。在章节首页下方还用小正方形符号标明本章节核心知识与要点,有利于学生了解章节的知识重点。
每章节下面又划分为节。节内每个知识问题是尽可能用图画来阐述和说明,或通过图画来反映物理问题,文字浅显,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节内内容安排了“讨论与交流”栏目。这个栏目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介绍和深化一些节内基本的物理概念,并且在栏目内十分注意与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融合,留有许多填充和空白,让学生去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节末还安排了“请提问”栏目,着力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与学会猜想。另外,节后也安排了一些作业题,主要是专门的实践性、活动类题目和定量计算型题目,题量不多,题数在1~4题不等,题目难度很小,重在实践与体验,这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强化。
有些节内安排了“信息窗”栏目,可以补充许多与节内基本物理概念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另有些“信息窗”进一步阐述一些物理方法,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为培养目标,专门设计了很多“活动”栏目,一般为2~3个。“活动”栏目类似于通常的“分组实验”,但突出了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栏目内着重多种能力的培养,既有操作技能,也有估算数据的技能,以及观察能力等。有些节内安排了“迷你实验室”。
教材的每一章都有单列一节的科学探究,但八年级的每一次科学探究仅侧重于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具体环节,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低到高递进训练,突出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探究活动”是“上科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对探究能力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培养,注意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计划、实验方案设计、数据收集、分析与判断、实验论证及探究结果的得出。“探究活动”结束后,仍然编排了“请提问”小栏目,此栏目没有任何提示,问题大小、难易不定,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探究性作业,其类型主要是“探究报告”或实践活动设计或制作,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科学探究”以外,有些节设有“实践探究”栏目,其性质类似于过去的“演示实验”,但编排与设计的指导思想十分突出“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教材在内容上注意了学习过程中与学生融合、互动,不是直接呈现所有结论,有些结论以填充形式、空白形式,把结论留给学生完成,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就章节内容及反映问题看,章节知识突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个别章节还安排了“加油站”栏目,其功能主要是对于个别知识和概念进行补充说明。所配插图既有色彩鲜艳的照片,又有一些图画、卡通画、漫画,这十分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片内容主题十分注重反映物理问题,揭示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体而言,“上科版”物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重视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重视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学科渗透,科技新成果的纳入。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上体现了《标准》改革的理念和创新。是本很好的物理教材。
二、上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
八年级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走进神奇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 快与慢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四节 光的色散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第六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 力的合成
第三节 力的平衡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 质量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节 滑轮的应用
第三节 做功了吗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第五节 提高机械的效率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进微观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第三节 探索宇宙
九年级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第三节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第四节 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 温度与内能
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第三节  内燃机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
第三节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第五节 测量电压
第十四章  探究电路
第一节 电阻和变阻器
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第三节 家庭用电
第十五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第一节 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二节 电流做功的快慢
第三节 测量电功率
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第一节 磁是什么
第二节 电流的磁场
第三节 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第十七章  电从哪里来
第一节 电能的产生
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第三节 电从发电厂输送到家里
第十八章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
第二节 让信息飞起来
第三节 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第十九章  材料世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材料
第二节 半导体
第三节 探索新材料
第二十章  能量和能源
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二节 能源与社会
第三节 开发新能
三、教材分析(举例)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学生的发展,改革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总目标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全章概述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在教材中体现《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具体要求等,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第一章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的绪论,其地位特殊,肩负了为教材培养目的定位,构建教材框架和栏目,体现教材特色等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课程的功能,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本章有三节:走进神奇、探索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当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在孩子们面前的是神奇的物理世界的图景,这些神奇来自自然,非凡而震撼人心;这些神奇来自生活,平凡而充满智慧!
面对这些神奇,古人早已开始探索,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古人的思索还停留在对经验的总结上。而后来的物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以及对那些神奇现象的理性思考,才使物理学逐步有了令人惊叹的发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物理学家们不仅为人们留下了物理知识,而且还为人们留下了 科学探究方法以及不朽的科学精神。
本章内容结构图:
本章以典型事例突出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强调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本章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不仅与物理学有关,而且与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科技史等内容有关,同时还涉及了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有关科学技术内容。
本章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本章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第四章 多彩的光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
◇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要求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要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并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视力的矫正等问题。
在本章的学习中,有关光的传播、凸透镜成像等基本上都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光的反射、折射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做好各项实验,充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也将要经历多方面的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并不是该教材编写的全部目的。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需要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经历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应该记录什么、经过分析得出怎样的结论、别人的结论又是怎样的等这一系列过程,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了问题、确定了探究的目的,就必须制定针对探究目的的探究计划。计划应该科学、合理,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所以,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还要使学生初步学习制定探究计划、选择探究器材的方法和依据。要使学生在制定探究计划中了解加油站中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另外,要鼓励学生进行收集资料、社区调查等活动,并注意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本章内容涉及的物理原理虽然简单,但是,涉及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生活和自然中的光现象到现代的光学仪器都有所涉及,这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本章特别重视从发展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科技,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感到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同时,通过对电子显微镜和哈勃望远镜功能的认识,使学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
2.本章编写思路
本章是以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白光的组成两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在该章内容的安排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特点,先利用简单的光现象引发出物理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而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折射规律。在学习完光的色散后,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环节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根据教材的整体安排和本章具体内容,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和方法。同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活动内容和一些新科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
3.本章内容结构图:
第六章 力与运动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内容
◇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本章概述
1.基本要求
本章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师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探究环节,同时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书面或口头表述牛顿第一定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章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本章编写思路
因为本章着力体现力和运动的关系,所以在设置上就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怎样?”的思路。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 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关注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体现的是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章的这三节都以实验探究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参与,获取 “分析与论证”的能力。“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力的平衡”要求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随着对本章的深入学习:让学生逐步体会《标准》中关于“分析与论证”的要求。
3.全章内容结构图

第八章 压 强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内容
◇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全章概述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液体压强是本章的难点。“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关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即可,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
本章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如液体的压强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还包括压强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液体的压强与密度和深度有关,然后再用实验教学验证。
本章教材内容结构如下:
第九章 机械与人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6.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 理解机械效率。
◇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求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总之,无论是概念。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这些都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内容。
本章涉及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①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的建立过程;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机械能转化的探究和某一种机械的效率是否恒定不变的探究过程;③上述概念、规律的实际应用过程。在上述的三个基本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建立概念的方法如“杠杆”、“能”、“机械能”、“动能”、“势能”;用乘积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用比较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率”和“机械效率”等。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以滑轮组使用的功能;认识某种机械的效率不是恒定的,且不可能大于或等于1;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的过程;初步确立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本章内容还要通过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确立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情感,使他们知道物理科学不完全是少数科学家的贡献,其中有许多东西都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的发现与总结。例如功的概念,杠杆与滑轮的使用,均出于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经验的积累。此外,在帮助学生初步确立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与观点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尝试去用这种思想与观点去分析物理现象。
2.本章编写思路
本章的编写特点是,较突出地体现了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这一基本教育理念。例如,课本在体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形式上就是多样化的,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例如,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8—1和图8—2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又例如,通过课本图8—23和图8—24示出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物体到三楼上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谁做的功最快,从而自然地引出功率的概念。还例如,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课本图8—20示出做功与不做功的情景,要求学生从中归纳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列举事例并图示,结合实验探究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例如,对于定滑轮,一方面通过课本图8-11示出定滑轮的应用,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参照课本图8—12所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定滑轮的特点和功能。
(3)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判断、讨论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希望教师能认真吸纳这些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本章内容是从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出发,引出机械效率等概念,最后用合理利用机械能来结束本章的内容。
3.本章内容结构图:  
第四部分  教材教法考试样题举例
一、判断题(10分)请在正确说法前划“√”,在错误说法前划“×”
( )1、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
( )2、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 )3、在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 )4、实施新课程改革,应逐步取消考试。
( )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 )6、物理新课程的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力、能量三个部分。
( )7、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 )8、物理教材是物理教学的唯一依据。
( )9、科学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 )10、教师教学设计(备课)的重点是设计教学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批改学生作业是学科教师的常规工作。你认为坚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对提高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有何作用?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是如何做好这一工作的?
2、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目前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请例举两类你所熟悉的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并说明自己在教学中是怎样合理运用的。
3、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开展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简述你是选择了哪些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来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
三、教材与教法(30分)
1、(9分)根据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八章的编写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二节中将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编排在“科学窗”栏目,教材中也未给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式,甚至连一道浮力计算的例题都未给出。这是为了体现物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答:                                                          。


(2)教材将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作了如下的安排,这是为了体现物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答:                                                          。


(3)本章教材的每一节都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例如“连通器”一节,从让学生观察茶壶的构造入手提出问题。这是为了体现物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答:                                                                                                                      。
2、(12分)下面是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三节“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的主要内容,请阅读后按要求作答。
三、探究——熔化与凝固
工厂里铸造金属零件时,先要把金属加热变成液态,然后将液态金属浇入模具中,待冷后凝成固态,便制成了所需要的零件。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melting);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solidification)。
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呢?
让我们来探究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
我们采用海波和蜂蜡进行实验研究。用图1—15所示的装置,在两个分别盛有海波和蜂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这样可以使试管均匀受热。用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注意观察海波和蜂蜡的变化情况,并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待被测物质的温度升至40℃时,开始记录。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再过21min后,停止加热。
自己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将测温时间和测得的温度记录在表格中。
在如图1—16所示的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用纵坐标表示所测温度。将所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用点标在方格纸上,然后再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海波和蜂蜡熔化的2个图像。

从描绘出的图像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        ,当温度达到     ℃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   ,直到      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蜂蜡的熔化过程却不同。由图像可以看出,随着不断加热,蜂蜡的温度        ,在此过程中,蜂蜡          ,最后熔化为液体。
大量的实验表明,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为它们的熔点(melting point)。具有固定熔点的固体称为晶体,反之,像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则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它们称为非晶体。
晶体的凝固过程与熔化过程相反。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也不断降低,逐渐变硬成为固体。
(1)你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2)请按新课程要求,制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3)你在指导学生阅读图1—15时,准备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4)如果学生实验所得出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比如测出的海波熔点与其真实值差距较大或所绘出的图像不能很好地说明物质熔化的特点,你在教学中将怎样处理?
3、(9分)关于测定大气压强的教学,以前老师们一般是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录相,或直接进行托里拆利实验得出结论。当前的物理新课程教学应以知识内容为载体,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认知过程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因素或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设计一个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强大小”的教学方案。
提示:(1)P=ρgh;                                
(2)纸杯实验,如图3;
(3)示意图,如图4。
四、案例分析(15分)
1、(10分)下面是某物理教师在执教八年级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过程中的教学片段实录,请你阅读理解后,解答有关问题。
师生:听一段音乐《黄河大合唱》。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歌名叫什么?(黄河大合唱)你能说出第一句歌词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它是哪种物态(气体);马是固体,它靠什么叫?(声带);黄河是什么?(河水是液体)。可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
生:观看多媒体画面“蝙蝠靠吸收自己的回声在黑暗中飞行或捕食”和“猫头鹰根据田鼠的声音来判定方向将其捕获”。
师: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声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知识,首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
生:认识课桌上老师准备的实验器材。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给出来的问题进行实验研究:①用手触摸吹奏前后的口琴;②用手触摸敲响前后的鼓面;③将击响前后的音叉分别放入水中;④把手指放在发声前后的收音机扬声器上。
师:提醒学生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用耳听到了什么?用手摸一摸感觉到了什么?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四人一大组,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派代表回答。
生甲:我发现用手触摸吹奏后的口琴,口琴在振动;
生乙:我发现用手触摸敲响后的鼓面,鼓面在振动;
生丙:我将击响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音叉在振动;
生丁:我把手指放在发声后的收音机扬声器上,感觉到扬声器在振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手轻轻触摸着自己的喉部,然后发“啊”声,大家有什么感觉?
(1)请你根据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对上述教学片段作点评。
(2)这位教师的教学带给你什么启示?
2、(5分)请分析下面这道中考题,然后回答。
题目: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在像的规律时,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中。   凸透镜的焦距/cm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正倒
凸透镜的焦距 /cm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正倒
14
20
47
倒立
16
20
80
倒立
14
30
26
倒立
16
30
34
倒立
14
40
22
倒立
16
40
27
倒立
14
60
18
倒立
16
60
22
倒立
结论一:在成实像的情况下,凸透镜的焦距相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短。
结论二:                                                      。
此题从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考查。请你指出题目所考查的科学内容是什么?同时又主要考查了哪些科学探究能力?
五、解答习题(30分)
1、选择题(共10分)各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前的选项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小 题 号
(1)
(2)
(3)
(4)
(5)
正确答案
(1)在没有任何其它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女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
A、上衣、裙子都呈红色           B、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C、上衣呈白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黄色,裙子呈蓝色
(2)许多房间都有如图5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3)如图6所示,用滑轮组将重为600N的重物匀速提升,如果拉力为350N,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如果将物体提升2m,拉力做功为1200J
B、物体升高1 m机械所做的有用功为350J
C、物体以0.5m/s速度匀速上升,拉力的功率为350W
D、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4)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
“类比法”等方法,下面是初中物理的几个实例:
①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②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类比;
③研究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④研究力学问题时引入“合力”的概念
上述实例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我国的“常娥号”无人驾驶宇宙飞船预计将在2010年前后登上月球,相关报道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他们结合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了以下几个猜想,其中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所以普通的喷气式飞机在月球上空无法象在地球上空那样飞行
B、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所以流星撞上月球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与空气的摩擦而被烧毁。
C、因为物体在月球上所受吸引力比在地球上小,所以人站在月球上对月球表面的压强比同一个人站在地球上对地球表面的压强小
额定电压        220V
额定频率        50HZ
输入功率        1600W
水箱容积        50L
防触电保护类型  ×
生产编号        × ×
D、因为物体在月球上所受吸引力比在地球上小,所以用天平在月球上测出的物体质量比在地球上测出的同一个物体的质量小
2、(6分)小王家新买的电热淋浴器的铭牌如右表所示。小王按说明书要求给淋浴器装满水,通电50min,观察到淋浴器上的温度计示数由23℃上升到45℃。求:
(1)在加热过程中,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
(2)电热淋浴器加热过程中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
(3)比较(1)(2)两问计算结果,你认为违背能量守恒吗?为什么?
3、(7分)小明所在的班级共有30位同学,他们常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决定班级重大事宜。小明想设计一个表决统计器,用来快速地统计出投赞成票(或反对票)的人数。通过查阅资料,小明得知,对多个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有:I=I1=I2=I3=…;U=U1+U2+U3+…。对多个电阻组成的并联电路有:I=I1+I2+I3+…;U=U1=U2=U3=…。为此小明准备了下列器材:电源(电压为2V且恒定)、开关(足够多)、电流表(表盘如图7)、阻值100Ω的定值电阻(足够多)、导线若干。
(1)在方框中画出表决器的电路原理图
(可用“……”省去部分重复的电路);
(2)通过计算改画电流表的表盘刻度,在
图7中刻度上方标出人数,使它能直接显示人数;
(3)写出表决器的使用方法。
4、(7分)为了探究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或压力)之间的关系。小张、小王和小李同学所在的实验小组选取某根原长为20cm的轻弹簧做了两组实验。表格1和表格2是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表格1
次   数
1
2
3
4
5
弹簧受到的力F/N
1
2
3
4
5
弹簧的长度L/cm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表格2
次    数
1
2
3
4
5
弹簧受到的力F/N
1
2
3
4
5
弹簧的长度L/cm
19.00
18.00
17.00
16.00
15.00
(1)其中表格       (填“1”或“2”)是在研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关系时测得的数据。
(2)请在图8中作出弹簧的压缩量x与弹簧受到的压力F之间的关系图线。
(3)三位同学得出正确结论后,小张设计了一个可以判断物体做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的装置(见图9)图中两根与实验中完全相同的弹簧穿在光滑水平直杆上,弹簧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盒子的左右侧壁,另一端与穿在杆上的小滑块相联。装置静止时,两根弹簧均为原长,滑块位置在O点。如果把该装置固定在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中,使水平直杆平行于汽车的运动方向,当发现滑块稳定在图9中位置P时,汽车正在做什么运动?
答:                                                    。
(4)小王和小李共同设计了一个利用电学量间接测量压力大小的装置,其原理如图10所示。他俩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装置中的弹簧就是实验中所用的弹簧(电阻不计,导电性能良好);滑动变阻器的电阻部分总长为10cm(其单位长度的电阻是一个定值),最大电阻R=20Ω;定值电阻R0=10Ω;绝缘板的质量不计;弹簧不受力时,金属片与变阻器的上端a接触。则电压表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始终不变)的1/3时,加在绝缘板上的压力F是多大?(不计金属片在电阻R上滑动时的摩擦。)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