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股权众筹 刘成城:乡土文化对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8:32:05

乡土文化对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价值     

【摘要】乡土文化对农村语文教学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语文教师来说能净化心灵、提升素养,对学生来说,可激发其乡土情感、陶冶其高尚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对语文课堂而言,可曲径通幽、拓宽视野,最重要的,可极大地丰富农村语文课程资源,有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农村学校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异彩纷呈、娇艳无比的语文教学之花。

【关键词】乡土文化  农村学校  语文教学  价值

先讲两个小故事。

其一:

我的家乡在一个边远的老山区,那里的人好交朋友,每逢亲朋家里有事,不管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会,还是兴房造屋、开张大吉,都愿伸出援手并表示祝贺。

操办这些事情,头绪纷繁,礼仪繁多,令人头疼。有精明干练之人,善于精打细算,且生就一张巧嘴,只要主人开口,他便会替你从头至尾周详安排,精细打理,不会出现半点差错。这时候他便被称为“知客事”或“总管”。这些人是乡村民众的主心骨,他们熟知乡村事务的各种礼仪规范,办事周到圆熟,人情关系过硬,具有相当的组织才能和号召力。

最妙的是他们的口才,辞彩瑰丽,入情入理,贴切生动,动人心魂。或引经据典,或插科打诨,或庄重典雅,或风趣幽默,无不精妙得当。每次说辞都是精美的文章,更是招待客人的精神大餐。

我的亲戚中有几个不错的经常充任“知客事”的人,他们都没读多少书,但个个口才超群。为什么会这样?我想,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以外,大概就是乡土文化给他们的滋养太丰厚了吧。 

其二:

乡土人家的热情好客是最难让人忘怀的。还记得胡老爹家里的棒子火,那是何等的气派。为了待客,丈把长、抱多粗的原木被整个请进来加于旺火之上,再辅以粗细不等的枕木、引火柴,三五个昼夜不熄灭。

入夜,悬挂于火塘上方的铁锅里飘出的腊肉香气氤瘟在整个屋子里,让人食欲大开。开饭了,“松亮蜾”的亮光下,所有人围坐在火塘边,一壶加过蜂蜜并温烫了的酒,在人们手中传开。不断地劝进,一杯又一杯,一圈又一圈。大块的红白相间的老腊肉被夹到碗里,送到嘴边。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溅,那滋味,那才是个爽。不断地劝进,一坨又一坨,一轮又一轮。

酒足饭饱之时,胡老爹的话匣子才刚打开。天文地理、山南海北、历史掌故、人物逸事,胡老爹的话匣子就是个百宝箱,说不完,道不尽。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熊阿(gā)婆”和“小狐仙”,不断设想熊婆婆造访我们院落的情景。

似乎没睡下多久天就亮了,推开房门的一刹那,眼睛好像被刺了一下,“哇,好白呀!”“强盗雪!”看来,“熊阿婆”昨天晚上是不可能来的,因为她已经冬眠了,意想不到的是白雪公主却突然降临……

小狐仙也来过,留下串串六瓣的梅花……

是乡民们的纯朴和热情为我们营造了这样温馨祥和并令人神往的童话般的文化意境。

可惜,胡老爹的话匣子已经永远地关上,胡老爹似的遗老也已难寻,后辈中很少有人能够开启这只百宝箱……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吧。如果会,则说明你已经开始亲近乡土文化,感受到它的美,想必你也会对“知客事”和胡老爹们的口才和博识产生由衷的敬佩吧。当然,要说乡土文化的价值肯定不仅仅指这些方面,乡土文化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也肯定不能认定为培养什么“知客事”型和胡老爹型的人才,我讲这两个小故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乡土文化的独特和不可替代。

不知是“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的原因,还是“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缘故,对乡土越熟悉的人越不容易注意乡土文化的价值。

下面是引自《百度百科》的话:“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乡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严重,等于是断了农村的‘根’!”“要把普及乡土文化保护与延承的教育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

《中华文化论坛》上面也说:乡土文化“既是教育后人、了解历史、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载体,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既是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也是引自《百度百科》的话:“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

有鉴于此,我打算仅就乡土文化对农村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价值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对农村语文教师净化心灵和提升素养有巨大价值。

凡是对学生有利的就是教师需要关心和注意的,凡是对教育教学有用的就是教师需要掌握和提高的。所以,前述乡土文化的价值都是对农村语文教师的价值。另外,乡土文化对我们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自身人格,修养自身性情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乡土文化便于我们完善自身人格,怡情养性。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乡土文化又便于我们从语文中,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寄托,进一步激发我们热爱语文的情感。

农村语文教师在与乡土文化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从“与乡土为邻”到“与乡土为伴”,从“乡土在身边”到“乡土在我心”,从“乡土伴我行”到“乡土是我根”,从“以乡土为耻”到“以乡土为荣”等几个方面的转变。

——乡土文化是农村语文教师心灵的净化液。

乡土文化还便于我们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更好地同学生、家长、社会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更深入地把握语文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同时,不断地走进乡土、提炼乡土、超越乡土以及发展乡土、回馈乡土,农村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文化又是农村语文教师提升文化知识素养的适配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

故乡是孩子们的乐园,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最难忘也是最珍贵的。一旦触碰这些记忆,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魂牵梦萦、牵肠挂肚的情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就是乡土情感。乡土文化是农村风物及情感的浓缩、结晶和升华,与孩子们的记忆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可作为引发故乡情感的导火索。因其作为一种文化,便具有了审美的功效,于是,给这些记忆增添了些许神秘,更加渲染出一种美好和令人神往的境界,让故乡情超越了时空,成为永恒。

——乡土文化是故乡情感的催化剂。

(3)有利于陶冶孩子们的高尚情操。

首先,乡土文化的自然本色、原汁原味,其素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培养了学生道真情说真话的习惯。其次,乡土文化中体现出的美的倾向,诸如淳朴厚道、粗犷豪迈之风,壮阔雄浑、优美婉转之气,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在追寻乡土文化的美的同时,则会不自觉地摒弃一些不良认识和不良习气,使自己向高尚靠拢。

——乡土文化是培养高尚情操的助推器。

(4)有助于培养乡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许你还不认为这里的“登山”和“观海”是审美活动,也不认为“情满于山”和“意溢于海”是审美感受,那么,“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中的“望”和“临”是否审美活动,“神飞扬”和“思浩荡”又是不是审美感受呢?不管你回答是与否,伴随着孩子们的实践活动,在乡村,审美活动是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审美是需要意象的,但我们不可能天天带着大家“登山”或“观海”,也不可能每次上课都让学生“望秋云”、“临春风”。这时,把一种最接近现实的文化材料——乡土文化呈现在大家面前,倒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享受。因为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结果,它排除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可能受到的部分干扰,使审美的指向性更明确,更容易让学生在会意、联想、组合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激发其产生创造美的冲动。

——乡土文化是孩子们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最佳载体,也是培养审美兴趣的激发器。

(5)可解答语文上的一些特殊现象,曲径通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传统文化最初的形态都是乡土文化。就拿语音来说,普通话太稚嫩,还有太多的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诗经·关雎》原本是押韵的,其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一节用普通话来读却不押韵,但我们用重庆万州方言一读就清楚了。“求之不得(dé),寤寐思服(fé)。悠哉(zē)游哉(zē),辗转反侧(cé)”。原来这首诗是根据南方民歌整理出来的(抱歉,至于古时的周南是否现在的渝东我还无暇考证)。

——乡土文化是特殊语文现象的祖居地。

(6)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部分乡土文化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流淌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们的血液里,成为其固有知识文化的基石,后面的知识文化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孔子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乡土文化是农村语文教学的“根”。

“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触发,而唤起昔日的记忆,使得相同、相关、类似的情景相互交融,形成含蕴丰富的意象。”华兹华斯也曾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也就是说,语文学习需要充分地勾起回忆,而这些回忆有很大一部分与乡土文化相关。乡土文化就成了勾起回忆、引发联想、激发情感的源泉。

记忆是悬挂在孩子们心中的风铃,一旦乡土之风拂过,便会奏响令人迷醉的乐音。——乡土文化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7)极大地丰富了农村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搜集整理拯救乡土文化可令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举多得。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乡土文化可以成为改革课堂教学和开发课程资源不可多得的抓手。

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即使在实施均衡教育的今天,农村学校仍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等靠要”。我们要深入挖掘自身以及身边的潜力,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乡土文化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是我们的优势,在农村素质教育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身这方面的素养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加德纳(美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创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人类心灵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辨认我们身心系统的智能,而且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这个“聪明环境”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之中,也不可能从城市“空运”到农村。我们创设这一环境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

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文化资源就成了我们教学中最廉价、最便捷、最实用的后备库。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对于农村学校语文教学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合理并充分利用之,必将有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农村学校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出异彩纷呈、娇艳无比的语文教学之花。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

2.《乡土文化:内涵与价值 ※——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艾莲著)

3.《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Linda Campbell等著  王成全译本)

4.《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阎国忠  徐辉等著)

5.《谈艺录》(钱钟书著)

6.《华夏美学》(李泽厚著)

7.《诗与思的对话》(潘知常著)

8.《美学原理》(蒋孔阳  朱立元编著)

9.《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

10.《文心雕龙·物色》(刘勰)

11.《汉书·食货志》(班固)

12.《中华文化论坛》

13.《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