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液态金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辑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47:56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品性”:人才素质与健康成长的根本 维护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 专家研讨网络时代青少年健康教育 上海学校将普设心理辅导教师 教师对学生存在两大偏差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 学校心理辅导十大趋势 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与创新品质培养 学校心理辅导员常犯的若干专业性错误 为学生开间“聊天室”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摘自《中学教育》

go to top

“品性”:人才素质与健康成长的根本

  “健康”一词,原指身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与疾病。这种解释主要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与障碍。人才的健康成长,光有才能发展是不行的,还必须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才素质修养。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中的“品性”,更为本质与重要,对于人才的健康成长起着核心与关键的作用。
  然而一般而言,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远不如身体健康,才能发展远不如品性发展。古时候江西金溪的神童仲永为什么没有成才?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心理素质不完备,才能与品性彼此发展不协调。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司马光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才子,长期的社会阅历与历史考察使他对才能与品性的关系有不同常人的见解。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并健康成长,取决于才能与品性两种素质是否完备无缺,发展是否平衡。他说,德才兼备并和谐充分发展之人是圣人,无德缺才之人是愚人,德的发展强于才的发展之人是君子,而德的发展弱于才的发展之人是小人。这种观点与当前美国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美国心理学者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个人成功因素中80%的作用在于“情商”,而只有20%的成功因素是“智商”。司马光的“德”即品性,与“情商”相当,而“才”即才能,与“智商”相当。换句话说,只有“情商”与“智商”充分发展并相互协调的人才能成为天才与伟人,“情商”与“智商”都较低又不愿发展的人是蠢人,“智商”中等但更重视“情商”发展的人将来能成为人才,而只注重发展“智商”不注意发展“情商”的人最终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go to top

维护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在活动课、科教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0.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校要舍得投资,用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5.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为先导。
  6.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使未来的中学教师承担起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摘自《中学教育》

go to top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消极倾向
  1.形式化倾向 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个性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3.医学化倾向 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比率占30%,这一统计使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恐慌和压抑。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患的人不到总数的1%,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4.课程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
  5.德育化倾向 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原因是把个体的需要片面理解为对利益的追求;对人的要求过于强调政治和道德品质,甚至把心理疾病视为品质恶劣和思想错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其人格,仅靠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不行的。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向
  1.普遍化 必将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学校逐步扩展到一般学校,由经济发达的地区逐步扩展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直至建立相应制度,步入正规化。
  2.专业化 即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建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制定执教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颁发资格证书;高等学校也将大力发展相关专业,科研机构、医疗部门也将积极介入。
  3.现代化 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使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运用现代化,将扩大和增强心理辅导的层面;对教师进行专业训练;建立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
  4.本位化 即利用全校教师整体教育全体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目标及重点,最大限度地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以更全面的影响。
  5.本土化 教育理论与技术要适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能反映国家、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多数移植欧美国家,有些不适合我国国情。今后应注重将国外先进理论与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

go to top

专家研讨网络时代青少年健康教育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很不到位,一些青少年遇到生理和心理问题,面临感情和性方面的困惑时,常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以后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当今,网上暴力、色情不少,有关方面虽设法过滤原体,但总是防不胜防。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日前,教育界、医学界、网络界的专家及香港的青少年健康教育专家就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抵制和防范网上黄毒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者认为,网络时代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性相应提高,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据前不久对北京三所中学791名高中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内开展性健康教育,80%的父母赞成在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老师也普遍赞成在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与会者指出,网络文化肩负着创造一个文明、科学、健康的性文化环境的历史重任,因此在其发展建设中要加强自律,注意建立和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青春期文化,者对青少年健康性观念的形成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专家们指出,网上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科普宣传方面,帮助青少年培养道德坚定性、健康的人格,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促其身心健康成长。研讨会是由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和香港汇点互联网有限公司合办的。
                                     摘自《光明日报》

go to top

上海学校将普设心理辅导教师

  为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到2000年,上海所有的学校将设立专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是日前在沪举行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传出的信息。
  此次“论坛”与会的各省市近四百名代表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等专题展开了研讨。
  据悉,目前上海各区县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达30%至90%不等,从今年开始,部分学校将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授课教材分小学、初中和高中试用《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自《法制日报》

go to top

教师对学生存在两大偏差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有条件的,受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性别、家庭背景等条件的影响。那些品德不良、学习成绩差、家庭状况不佳的学生,很少进入教师的视野、受到教师的关注,难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欢、认可和爱抚,易导致这些学生形成冷漠、冷酷、排斥、焦虑等不良品格品质。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多集中于消极关注,而且关注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粗暴的指责、批评、奚落、轻视,带给学生对自己的否定体验,无法让学生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甚至自暴自弃、寻衅闹事,以激怒教师。
                                  
摘自《现代中小学教育》

go to top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

  一、心理教育选修课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
  这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科课程学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是一种“了解→体验(应用)”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恰好与其相反,是一种“体验→了解”的课程。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形态,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显然也区别于其他学科。
  二、在不同界定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师生互动。所谓互动,原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这里是指师生、生生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交互活动与相互作用。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课堂形式,如果按“教学结构”说来分析的话,我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感受→感知”的教学模式。“感受→感知”模式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准,将教学内容、过程分为数个发现结构层次,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课堂中的“感受→感知”的教学模式运用的理论依据
  1.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注意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即充分、完善地发挥人的潜在能力;认为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则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
  2.从群体动力学角度来看,团体决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结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团体内部建立一定的规范和价值强有力地把个体成员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团体行为深入影响个体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指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会从每一个互动场合的具体他人处获得暂时的自我形象,最终形成相对稳定,把自己归于某类客体的自我概念。
  四、配合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实施的五大原则
  
1.目标性原则:这门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学生,目的很清晰,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良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现实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3.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注重发展。
  4.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水平调整知识内容。
  5.活动性原则: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感受→感知”模式的实施策略
  教学模式是辅助教材内容实施的手段,“感受→感知”模式需要教师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将内容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这逐步呈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去感悟生活,感受问题情境,然后以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模式,归纳总结、悟出道理。
  教育以人为本,而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感受→感知”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围绕活动展开的学习。
  第一阶段:情境设定,体验情境,认识自我。
  第二阶段:移步换景,调适自我,解决困惑。
  第三阶段:感悟方法,再现情境,展现自我。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讲具有一种潜在的活力,这活力源于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互感,是一种多向的交流,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充满情趣,在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中及评判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触发更深的发现,经常在结束时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摘自《上海教育》

go to top

学校心理辅导十大趋势

  华东师大心理系教授马文驹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中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未来将呈现出十大趋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一育;从大、中、小学生扩展到幼儿;以学校、家庭和社区合力为支柱;融合古今中外为一炉,具有独创性;技术现代化(电脑化、网络化);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相结合;模式为发展性;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与“全民健心”相结合;华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联手推进。
                                      
摘自《文汇报》

go to top

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模式的目标是以维护和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发挥个人特长和潜在能力。与此同时,提高班主任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使班主任工作方法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学习心理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意志品质的教育、性心理的教育、个性心理的教育。而性格的教育以及个性倾向性的教育都与思想品德教育密切相关。
  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①教育对象——面向全班学生;②教育目标——培养和发展健康心理;③教育关系——民主合作互助;④教育过程——主动生动活泼;⑤教育方法——启发、内化与感悟;⑥教育环境——和谐愉悦共振。
  模式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如下:五个环节、四种方法、六条原则、十条常规、六项结合。
  根据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筛选了60多位心理教育试点班主任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有效因素,归纳为十条常规:1.善于调查了解学生;2.善于进行过程性分析;3.善于开展心理诱导;4.善于建立情感生活;5.善于设计教育活动;6.善于指导家庭教育;7.善于控制自我情绪;8.善于创设良好氛围;9.善于让学生认识自己;10.善于运用反馈机制。
  六项结合。即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辅导要与后进生转化工作、学生的行为训练、举办家长学校、开展榜样教育、培训和使用学生干部及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舆论等六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益。
  
                                   摘自《上海教育》

go to top

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与创新品质培养

  一、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①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②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价值导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在良好的集体、人文氛围中,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③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开设心理辅导课,将学生心理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障碍,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④自我教育的培养。由于心理品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而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
  ⑴说服教育法。由于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因此,不论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还是消极心理品质的矫正,都必须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
  ⑵情境熏陶法。心理品质有别于其他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所以,和谐、民主的教育或教育情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地、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方式的成功教育情境,充分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和谐、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心理品质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⑶情境感染法。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要力求自己以健康愉悦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
  ⑷榜样示范法。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任务的言行会在他们的内化作用下,以潜意识的仿效的形式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榜样示范意识,力求做到以身示教,有意识地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让他们默默地按照教师的人格模式塑造自己的个性。其次,要以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模人物为榜样。
  ⑸意志磨练法。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来源于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结果。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精心设计的各种层次的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刚毅、不怕困难经受得住挫折的意志品质,纠正不良品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情感上的脆弱、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导他们自觉地磨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
                               摘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go to top

学校心理辅导员常犯的若干专业性错误

  近年来,学校心理辅导在我国发展得很快,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热心者在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下便匆匆上马,担当起学校心理辅导员的职责,因而在具体工作中会有意无意地出现一些专业性的错误。
  
1.辅导员的职业自我概念错误 易犯错误主要有两个:一是把自己看作“医生”,二是把自己看作处理学生人生问题的专家、权威。辅导员首先是一位倾听者,其次是一位辅助者,不是“医生”、“解决他人问题的专家、权威”,更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智能机”。悦纳自己的“倾听角色和辅助地位”,是心理辅导员首先要做到的。
  2.辅导员的诊断错误 主要是把“心理症状”当作“心理障碍”。
  3.辅导员的情感错误 有的辅导员在听完一个学生伤心的故事后,从情感上陷入痛苦,影响自己的生活和辅导工作;有的则回避谈论自己不感兴趣或感到不愉快的话题;有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的化身建立个人化关系,以满足“爱的需求”。
  4.辅导员的错误行为 一是习惯讲解和说教,不注意倾听。二是追求程序化的辅导模式。三是追求新奇的辅导效果,不愿意接受平淡枯燥的辅导过程。四是过分重视问题根源的分析而忽视现实问题的处理。五是违反“助人自助”原则,直接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摘自《教育研究与实验》

go to top

为学生开间“聊天室”

  山东潍坊市奎文门小学专为学生开辟了一间教室作为“心语聊天室”。两个月来,60多名学生在这里与老师结为知心朋友,一些小学生经过几次聊天后,性格变得比以前开朗多了。“聊天室”在减轻学生压力,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听说一些教师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孤僻了,不愿与同学交往,有心事总是放在心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有的孩子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同龄人交流,有的孩子学习压力大等等。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在调整情绪,排解烦恼方面缺乏自主性和应有能力。久而久之,这些不良情绪积聚起来变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减轻这些学生的心理负担,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和他们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潍坊市奎文门小学专为学生开设“心语聊天室”,并安排老师和学生聊天交流,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应为学生开设一间“聊天室”,经常请一些少儿心理方面的专家、学生的老师到这里来,和孩子谈心交流,同他们交朋友,做一位真诚而忠实的倾听者,帮助孩子抹去心灵天空飘浮的阴云,让他们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