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watch:君子“和而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30:10

君子“和而不同”

建构和谐社会,是举国一致的愿望,可谓人同此心。但是人们对“和谐”的理解,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人认为,“和谐”即是“同一”,如果稍有不同,稍有分歧,就认为是“不和谐”。这些人在实行民主集中制时,习惯于“一言堂”;在研讨某个问题时,习惯于“没有杂音”;在贯彻上级精神时,习惯于“照本宣科”。岂不知“和”与“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有一条原则叫“和而不同”。这个原则在各家的学说中,都有或显或喻的表述,充分彰显了诸子各家的包容气度与博大的精神品格。

孔子以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学术辩论中,君子汲取别人有益的思想,纠正其错误的部分,力求达到正确和完美,并不盲从。这就叫做“和而不同”。而小人却只会鹦鹉学舌,随声附和,明明看出弊端,也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叫做“小人同而不和”。

在分辨“和”与“同”的区别上,晏婴的见解独到且深刻。有一次齐侯出猎归来,指着前来接驾的臣子梁丘据对晏婴说:“这个梁丘据与我相处得最和谐。”晏婴不赞成齐侯的看法,反驳说:“他与你只不过相同而已,哪谈得上和谐?”齐侯听了这话很纳闷:“和与同还有何区别吗?”

晏婴以佳肴和音乐为例,作了生动的阐述。他说:高明的厨师,调和五味烹制鱼肉,因五味的味道各异,经过彼此调剂综合,才制成美味。音乐亦然,在主旋律之下,由急缓、疏密、刚柔、高低、强弱等不同的音符,谱成一支曲子,使闻者感到悦耳。君臣之间也应当如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焉而有其可,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晏婴认为如此商榷切磋才是和谐,而梁丘据则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国语.郑语》亦有一个记载:郑桓公问史伯,西周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史伯回答说:西周有个极为糟糕的认识理念,就是“去和而取同”。他从哲学上分析:“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所以五声和,然后可听,五色和,然后成文,五味和,然后可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若把这个认识延伸到政治领域,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他建议桓公,要善于综合不同意见,防止感情用事、先入为主;力戒偏于一端,固执己见。并断言,否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荀子从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意义。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最忌“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提醒诸子各家不可持门户之见,固守一己之识走极端。主张“目视备色,耳听备声”。

“和而不同”也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有一位老七曾告诫人们:“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多年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没有这些,“所谓积极性就是空的。”

不论官有多大,位有多高,都不可能是事实上的“诸葛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大千世界,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每个人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每个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要善于集思广益,学会参酌众人之见,听百家言而执其大端。凡是爱好自以为是,把走群众路线当成“走过场”,把不同见解当成“杂音”,把批评意见当成“不和谐”,却对“一言堂”独有情钟的人,十个人有十个要碰钉子,摔跟头。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位老人幽默地批评过某些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干部,他说:“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有的同志不是什么意见都不爱听,对某些补充性的意见,建设性的意见,特别是赞扬性的意见,还是很爱听的,只是不爱听反对的意见,或是批评意见。更有甚者,一听到批评意见就给人家扣个“反对派”的帽子。有些基层的“一把手”,简直到了“老虎屁股摸不得”的程度,即使是“一班人”,谁要是在会上谈点反对的意见,不当众收拾你一顿,过后也得给你一双小鞋穿。

在这方面,有的人还不及古人。孟子在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听取批评意见时,让他们向子路、禹和舜学习。子路是孔子门下72贤人之一,为人老实,刚直好勇。可是他很高兴别人指出他的缺点,不但不生气,而且闻过则喜。禹是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为人虚怀若谷,对他善言劝告时,往往感动得下拜。舜也是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他“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与人为善”。所谓“善与人同”,就是不把成绩看作是自己独有,而是大家共同努力所得。所谓“舍己从人”,就是舍弃自己的缺点错误,遵从别人的优点长处。舜曾在历山耕过田,在河滨烧过窑,在雷池捕过鱼。从他做农民,做陶工,做渔夫,直到做天子,所有的长处,没有哪样不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从而提高了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这就叫做“与人为善”。

一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一致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不是“杂音”,不是“添乱”,恰恰是通往和谐的必经之途。人们的文化、修养、观察、实践千差万别,认识上有差异,本该是很自然的事,强求一致,特别是成百上千的人,对任何复杂的事物都“一致认为”,那十有八九是虚假的“一致”,是没有充分发扬民主的“一致”,很难实现思想深处和行动上的一致。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过,我的邻居一家四口,几乎每晚都因为看电视选台而发生“战争”,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儿子要看足球,女儿要听流行歌曲,绝对的不一致,惟独每年除夕,四口人才一致同意看央视春节文艺晚会。一致只占三百六十五分之一。

我们主张去“同”,为的是求“和”。既然我们都承认天下没有完人,也没有所谓的圣人,那我们就必须用群众的智慧弥补个人的不足,真正做到: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