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moocpc客户端:《你能行》——第一本写给80后的职场提振励志书(连载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01:37
序 言
【职场的真谛】
当通用的职场技巧过于被强调之时,亲历的经验就变得珍贵而奢侈。如果说初入职场的人生宛如一张草图,茫然无措也便自然。可会明用自己的职场亲身经历,告诉你职场如何折射人生,告诉你最可靠的滋养因素是什么。
在公司中,我们都称可会明为帅哥老可。他在MSN的办公室论坛中有着众多粉丝,他写的《致初入职场的兄弟姐妹》贴子,有几百万的点击率。老可主持的《职场人生》视频节目,则诚挚地与嘉宾分享着职场的困惑与经验。
如今的职场似乎有着混乱的自由和崭新的逻辑,又似乎难以逃出几千年来远古的人际规则。它细节又细节。如何发邮件来表达立场?如何与上司有效沟通?如何理解“永远没有借口”?如何可以做到政见不同而不影响私人情感?如何度过工作中的黯淡时光?又如何尽快找到出口而不在门外长久徘徊?读了老可的这本书,你会发现职场上宁静与达观的重要性,你会发现虽然踏实努力者与玩弄权术者都会受到阳光的惠泽,但你仍然清楚应该作何选择。
如果过去的日子曾经教会过我们一些什么,那便是:永远不要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最终,我们日复一日的所作所为,会毫不留情地决定着我们的未来,书写着我们的命运。这就是职场的最高逻辑。
微软MSN中文网执行出版人兼总编辑
刘书
2010年5月17日于北京
第一章
引言
现在,“蚁族”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词汇,它指的是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为了梦想在大城市打拼,但是前途并不明朗,生活也很窘迫,有人曾用“无处安放的青春”来形容这段时光。但是我发现,与微薄的收入和沉重的生活压力相比,更让人内心充满煎熬的是,大批的年轻人并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要什么。他们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也不知道在哪里需要坚持,哪里需要放弃。
本书的第一章就从这种迷茫的状态写起,因为迷茫几乎是每一个年轻人融入社会都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希望我们能找到一些走出迷茫的捷径。
我很喜欢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会觉得热血澎湃。我相信每个年轻的生命都有相同的期待,虽然我们甚至还不确定自己要走向何方,但我们总是相信自己那怒放的生命,期盼有一天,自己能飞向那片更高的天空……
“蜗居”与“蚁族”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这是电影《甲方乙方》中的最后一句台词。从那以后,这个句式就成了经典,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候,它总是显得意味深长,甚至有一点儿淡淡的伤感……
对于最早的一代“80后”来说,这句台词更能勾起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10年前,他们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开始了梦幻般的生活。那个时候,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正在风靡,给无数校园恋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那是一个空气中都充满了浪漫的年代,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今后要面对什么。10年后,也就是2010年,他们将集体走向“三十而立”。当再一次面对这个句式的时候,不由得令人百感交集。
10年后的今天,80后们在哪里呢?他们过得还好吗?我们无法弄清楚每个人的情况,但是就像当年我们看冯小刚的电影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寻找一些“群体记忆”来体会这一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已经过去的2009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且不说振奋人心的国庆60周年大,只看看与“80后”群体相关的热点,有两个词你一定深有印象——“蜗居”与“蚁族”。
电视剧《蜗居》的播出,促使人们第一次公开反思眼下城市里的人的生存压力。正如剧中郭海萍所说——“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郭海萍的女儿)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蜗居”的出现,使“房奴”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清晰起来,然而“蜗居”又不仅仅局限于像蜗牛壳一样的房子上面,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抛开房子,其他地方就没有“蜗居”吗?不妨想想如下的工作场景:一个大厅被间隔成密密麻麻的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就是很多人每天工作的场所,远远望去,大格子中塞满了黑压压的脑袋,像是一个偌大的蜂巢——这是很形似的职场中的“蜗居”。
如果我们思考得再深入一点儿,就会发现很多人每天上班就被“钉”到格子中,机械地重复着熟练的工作,赚着微薄的收入,年复一年……他们很想突破,但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他们很想晋级加薪,甚至成就自己的事业,但是现实的天花板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只能疲于应对,不敢奢望自己的任何理想,就像郭海萍一样,根本不敢细想未来十年——这是更为神似的职场中的“蜗居”。
相比于“蜗居”,“蚁族”这个词语更具有群体性。“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它的出现源自《蚁族》一书,指的是“80后”的一个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从鲜为人知到备受关注,他们的命运成为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80后”,他叫廉思,1980年6月生人,北京大学博士后。这本书是他在对北京小月河、唐家岭等“蚁族”聚居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调查显示,“蚁族”多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他们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作者廉思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们为什么聚居,是因为他们还有梦。但是如果我们追问一句,他们知道那个梦是什么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书中的被访者邓锟在给该书作序的时候,引用了《基督山伯爵》中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在上帝揭露人的未来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但需要等待时间来甄别梦的含义,并且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
“苍蝇人”——更普遍的状态
“蜗居”主要讲的是房奴,“蚁族”主要讲的是大学生低收入群体的聚居状态。这两个词显然不能概括“80后”的全部,很多人说自己不属于“蚁族”,也不住在“蜗居”,比如说,你是一个外企白领,每月拿着上万元的月薪,也幸运地在房价飙升的早期买好了房子,那么,你就一定活得开心吗,你就会无忧无虑吗?
真的不一定!当我从2009年7月份开始在MSN办公室社区连载《致初入职场的兄弟姐妹》的时候,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讲述他工作中的苦闷,其中甚至有很多是工作了八年、十年的“老人”,他们已经衣食无忧了,但是他们依然不开心。
后来我发现,与微薄的收入和沉重的生活压力相比,更让人内心充满煎熬的是,大批的年轻人并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要什么。他们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需要坚持,哪里需要放弃。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这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状态,是在摆脱了“蚁族”状态之后,仍然可能面临的一种状态。当我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下年轻人的这种心态,最好是遵循流行语的思路——既然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动物的某些特性来描述目前的社会现象,那我要找的词语最好也与动物相关。可是,用哪种动物呢?
这个问题让我一时不得其解,直到某一天看到一位朋友的MSN签名,我才豁然开朗——“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板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却找不到出路……”我更加确信,这分明就是一个典型的群体性特征——他们坚定地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却苦于找不到方向;他们很年轻,精力充沛,愿意为梦想去燃烧生命,但他们或者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或者还不知道实现梦想的途径;他们空有一腔激情,却在现实中无精打采,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迷茫!
于是,我决定用“苍蝇人”一词来指代这种状态,且没有半点不敬的意思,只因这个词与当下年轻人的心态是如此吻合。这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概念,让我感到这真的不是个案,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你甚至可以不经意地在周围的朋友身上找到它。
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13岁男孩高考654分考取北航”,2009年的这则普通新闻深深地震撼了我,相信你看了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孙天瑞,1996年6月30日出生,2009年毕业于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6月21日,高考成绩出来了,他得了654分,这时离他13岁的生日还有9天。
成绩一出来,孙天瑞的爸爸孙峰就赶紧跟各高校在长春市的招生组联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表示非常愿意录取这个孩子,同时北京大学也表示可以录取他。
在选择大学这方面,孙天瑞头一次跟在他就读的高中教英语的爸爸出现了分歧。爸爸希望他上北大,因为毕竟北大的名气要“更大一些”。但孙天瑞坚持要上北航,因为北航保证他可以学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可以专门研究飞机的发动机,这是孙天瑞特别喜欢的。
最后,还是爸爸向儿子“屈服”了。
——引自2009年7月7日《新文化报》
值得说道的不是孙天瑞是个神童,而是新闻中关于学校选择问题的父子争论。北大与北航都同意录取这个孩子,父亲觉得北大“名声大”,决定让儿子报北大,但孩子坚持报北航,原因是“北航保证他可以学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可以专门研究飞机的发动机,这是孙天瑞特别喜欢的”。
我为孩子的见地与坚持颇感震惊: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能为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地抛弃在别人看来光鲜诱人的东西,这多么难能可贵!套用一句广告语:“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13岁的孙天瑞做到了。
设想一下,孙天瑞今后在作职业选择的时候会感到迷茫吗?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他在选择专业与学校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孙天瑞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人。媒体推测他本、硕、博连读下来也不过20岁,他毕业的时候不用担心自己定位的问题,也不用担心自己学历的问题,更不用担心自己的年纪。小小20岁就找到了方向,并已站在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上,即便开始的时候工作上有不可预见的波折,但相对于其他同学,他还是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奢侈”地挥霍。
当我把这则新闻转载到网络论坛中并撰写评论后,网友们发出了强烈的共鸣。一位名为Flyer15的网友在留言中惊呼:“天呀!惨死……因为我真不知道自己明天想要做什么。怎么办?”
很多人在谈到未来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迷茫”。高考后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毕业后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而现实又逼着我们向前走,我们总要学点什么、干点什么,于是稀里糊涂地我们就上路了,走来走去,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蓦然回首,顿时迷茫了……
你是否有同感呢?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么恭喜你!坚持下去,迟早会成功的,你最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怒放的生命”!如果你还在迷茫之中,那么你该好好想想了。
也许,面对这个问题时,你有很多顾虑——父母的意愿、生存的压力等,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试想:如果你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所有时间只够做一件事,你还会为其他的细枝末节多费脑筋吗?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想有点成就,那你一生也只能做一件事。当然,可能你累吐奶了连一件事也做不好。这样看来,其他的事情都是在为这件事作铺垫——上不上大学、上哪个大学、是否要出国、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去哪个公司,等等。这些都不成问题,只要你知道你一生中要做什么,你就知道如何选择,就像那个13岁的孩子。
这个方法在职业规划中也被经常用到,我们称之为“终极设想”。如果你正为自己将来做什么而苦恼的话,不妨想想你退休时的状态。你希望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退休,这个答案中很可能就包含了你对自己的职业期待。
在我主持的MSN《职场人生》节目中,一位网名叫“和尚”的网友非常喜欢心理学,但是目前从事的是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工作。他非常苦恼的是自己到底要不要把心理学作为职业,他甚至还想自己先做几年产品经理,积累点资金,然后考心理学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但是时间一年年过去了,他始终也没有将兴趣付诸实践。当职业规划师抛出“你想以什么状态退休”的问题时,他若有所思,希望那时候自己是一个心理学专家。
于是,他决定去了解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状态,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与工作状态,同时准备去找这些人了解情况,再决定自己下一步从哪里开始。
还是那句话,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路上的一切障碍,都只是风景!
我很喜欢电影《燃情岁月》中的那句台词——有些人能够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非常清楚,他们依循着自己的内心来行事。这些人变得疯狂,或者成为传奇……
你喜欢什么?
要什么就做什么,这个逻辑很好,可问题是,很多人偏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不妨想想你喜欢什么,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这话听着有点玩世不恭吗?其实一点儿都不是。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你做得一定不开心,不信你就看看下面这段话——
“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虽然它被很多人说得好得不得了。也不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很清楚,那种枯燥、单调、整天写一些自己看了都掉鸡皮疙瘩的材料的工作,对我是一种折磨。为了我的将来,我必须早点儿离开……文字太无力,根本无法表达我急切想离开这里的心情。开始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内心的这些困惑如同一张大网,铺天盖地而来,让我束手无策。”
以上文字节选自一位网友给我的来信。看过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有一张大网,铺天盖地而来”,让我感到窒息。小时候我们学鲁迅的文章,经常能听到“吃人的社会”这一说法,当时不是很理解,社会怎么会“吃人”呢?现在,从这位网友的文字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工作也会吃人”。如果你做的事情自己不喜欢,但是你每天又必须浸泡在这份工作中,那么久而久之,你的生命、你的激情也会被这份工作吞噬殆尽。
我到现在已经能够体会到兴趣爱好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它也是你今后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的基石。郭德纲说他小时候就喜欢唱戏,一路坚持下来,火了;小沈阳说他就喜欢在舞台上的感觉,一路坚持下来,火了。能把爱好做成事业是幸福的,当然也要越做越快乐,否则越做越痛苦,那就只剩事业,连爱好都没了。
2010年春晚,王菲的一首《传奇》让人听得如痴如醉,现在很多人知道了,这首歌其实是八年前的一首老歌,它的原唱就是今年出镜率颇高的李健。他1994年被保送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国家广电总局担任网络工程师。两年后,他毅然离职,与校友卢庚戌一同创办“水木年华”乐队。在“水木年华”风头正劲的时候,他再次选择了离开……
今年春节之后,我在MSN《职场人生》中采访了李健,他说当年之所以离开大红大紫的“水木年华”,是因为他与卢庚戌在音乐理念上产生了分歧,他无法容忍把自己不喜欢的音乐放入唱片。他说现在的音乐更像奥运会,都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是他喜欢优雅的,他喜欢把声音控制得很细、很远……他的新专辑叫《音乐傲骨》,他说自己一直在坚持着这份傲骨,在音乐的问题上,他从不妥协。
李健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他只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完全是在按照“内心的召唤”行事。访谈中,他的话不多,但是很精练。网友问他为什么新专辑中没有了手记,他说是因为写不出来了,不喜欢写就不写;他说他之所以能一路走到今天,还是源自心底的那份“热爱”……
有的朋友可能会提出质疑:所有的爱好都能当工作干吗?凡事无绝对,但只要你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当今社会中的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愁找不到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天地。
比如有的朋友说,我就喜欢玩网络游戏,除此之外对别的都不感兴趣,但是这个能当工作来做吗?回答是当然可以。眼下互联网公司中最赚钱的产业非网游莫属了,如果你痴迷于网游并有独到的见解,在史玉柱眼中你就是个难得的人才。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中都设有“用户体验中心”这个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用户的需求并改进产品,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自己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如果你是资深的玩家,你肯定明白这群用户的需求;如果你加入网游公司,一边玩游戏,一边提意见,一边拿高薪,岂不乐哉?
还有的朋友看起来像抬杠,他说自己就喜欢睡觉,这个也能当工作吗?答案是当然可以。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酒店试睡员”这种职业,它不仅是一份非常舒服的工作,而且据说最高月薪可以拿到万元以上,其基本工作就是到各地的酒店轮流住宿,然后撰写住店评论。“酒店试睡员”要求应聘者具有敏锐观察力与感受力,热爱旅游,乐于分享所见所闻。这种职业最早在国外出现,不过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很多旅游网站已经开始试水这种业务。
就连这种最简单的“玩”与“睡”都可以成为工作,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做,但玩也要玩出水平,睡也要睡出感悟。关键是你怎样做得比别人好呢?如果你不喜欢、不痴迷、不专业,那恐怕这种美差就与你无缘了。
问题到了这里似乎简单了,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怎么还有那么多人迷茫呢?事实上,就是偏偏有很多人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
这是为什么呢?
2009年,小沈阳火得一塌糊涂。一时间,他的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成了很多人模仿的经典句式。在娱乐至上的年代,这句颇具哲理意味的反思看起来也不那么严肃了。我们这次面对的问题似乎也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感到迷茫呢?为什么许多人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了呢?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思考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时,也许会觉得无从下手,那么不妨先回顾一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看看是否能从中发现什么——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能找到一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不到结婚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
上面这段关于80后的描述,在网上广为流传,甚至一度一天当中,会有多个朋友通过聊天工具发送这段话。毫无疑问,它写出了80后的心声——“这世界变化太快,而我们什么都没赶在点儿上。”
我是80年2月出生的,可说是80后的老大哥了。看了网友的总结,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一代人正承受着时代的剧变——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出生的,改革带来的变迁都无一例外地作用到我们身上。
然而,与巨大的社会变革相矛盾的是,我们根本没有准备好,甚至可以说没有做任何准备。我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下,我们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学习上。即便高中的政治课中提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更多的时候,我们根本意识到这场变革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只知道背背概念,知道每道问答题需要回答几个得分点。
当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突然觉得一下子自由了。远离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4年后的就业更仿佛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于是大多数人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中放纵了自我;于是我们看到大批大批的学生在网吧中包夜,成双结对的俊男靓女出入校园。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图书馆门前的长队,只是这种情况更多的时候发生在期末考试前的突击时刻……
总而言之,在我们真正走出校园之前,我们对这个社会是知之甚少的,即便我们蜻蜓点水地参加了几项社会实践,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各行各业的工作究竟如何开展、其中的从业者需要什么技能、他们的工作状态如何、他们面临哪些压力与痛苦等问题都几乎一无所知。
于是,在我们走出校园的那一刹那,就好像黑暗的屋子突然打开了窗,耀眼的阳光射进来,一下子什么都看不见了!
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找到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每一代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但轮到我们80后这一代的时候,社会变得太快,相对来说,给我们留下的自我认知时间被大大压缩,这个过程也就显得特别漫长与痛苦。
80后的父辈们的青春是可以被“安排”的,而我们连“被安排”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只能自己在谋生中不断探索。另一方面,80后又是自我意识逐渐清晰的一代,年轻人内心中渴望独立与被承认的冲动随着欧美主流文化的扩张逐渐被唤醒、强化。
我们小的时候有了流行歌曲,我们渐渐懂得美了,渐渐知道了酷的感觉——虽然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小虎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偶像派”;BEYOND、郑智化让我们心潮澎湃;“四大天王”可以让小女生们整个演唱会都在尖叫;王菲的个性与叛逆更是让很多人如痴如醉……
流行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文化的流行更能潜移默化人们的心智。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我们相信自己就是英雄。但,我们这种自信却有那么一点儿盲目。当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陌生的现实”与“盲目的自我”的强烈碰撞。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于是我们愈发感觉到“陌生的现实”如铁一般坚硬,而“盲目的自我”却被碰得头破血流,愈来愈困惑,愈来愈找不到方向。
或许,这就是我们迷茫的原因,这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原因。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可能还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
人生轨迹曲线(7月2日更新)
很多朋友在网上看到我的连载之后都感慨,“要是早几年看到就好了”,“毕业前看到就好了”……是啊,我当初毕业的时候也没人和我说这些,如果我在那个时候就知道了,也会少走很多弯路。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我们降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在逐渐认识自己与环境。但是很不幸的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与社会深入认知的机会,已被应试教育制度剥夺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
从这幅曲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一生中取得的成就轨迹好似一条抛物线,职业规划专家一般把人生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成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与下降期(65岁以后)。通常来讲人们事业的高峰出现在40~50岁,之后会逐步进入下降阶段。
图中有A与B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同样是在44岁时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但是B2的位置要远远高于A2,也就是说B的成就要远远高于A。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抛开两人背景、机遇、性格、智商、学历等具体的因素,仅仅曲线的走势中可以发现,B从出生之后的人生加速度就一直要高于A,特别是在25岁的探索期结束后,B1的位置就已经远远高于A1了,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B在成长与探索阶段所做的尝试,对自己与社会的认知要远远高于A,所以他在今后的事业中,取得的成就也就“顺势”要远远高于A。
我们都知道,人生的轨迹不会像数学图形这么简单。人的一生充满了变数,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这幅图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越早认识自己、越早了解社会,在青年时期尝试得越多,我们今后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相同年纪下,你比别人节省了时间但却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对照着这幅图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轨迹,不免会觉得有些惭愧。大多数80后都有着幸福的童年,在这个阶段,我们都在天真无邪地玩耍。我们很少有主动认识自我的意识,我们的家长也大都没有现代的教育意识去引导我们。而在14~25岁的探索期中,初中与高中被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期间基本与社会是隔绝的,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了;而上了大学之后,就像前文所说,大部分人在游戏与恋爱,这短暂的自由时间似乎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我们就毕业了。
于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应该在探索期完成的任务,不得不被推后到建立期。这就使得25~30岁这一阶段的生活显得特别“拧巴”,大多数人的迷茫也就根源于此。
当我请职业规划师给在校的大学生提一点儿建议的时候,那位规划师毫不犹豫地说:“在大一的时候认识20个师兄师姐,这样,你可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可以从他们那里完成自己的职业兴趣探索,从而尽早判断你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你是谁,你想要什么?(7月5日更新)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看起来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但是它却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无论我们今后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恐怕我们都不会开心。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了,问题是怎么认识自己呢?有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呢?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只有你亲身经历的东西,你才会印象深刻,你才知道你自己是否喜欢它,你才知道你是要坚持,还是要放弃。所以,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如果你还是一名大学生,想毕业之后马上参加工作,那么我建议你早点去实习,然后把你在不同地方实习的经历、感悟记录下来,最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在你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方面,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如果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已经参加工作了,但是你还不清楚自己将来要朝哪个方向发展,相比于大学生,你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尝试了,最好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你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这些方法可能多种多样,当我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内心折磨与探索,我把自己的经验称之为“忆画问画”,它是四个方法的首字连接而成的。
忆童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其实,每个人的本我早在我们的孩提时代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回想一下你自己童年的生活,也许你会发现自己身上被掩藏了的特质。
我周围的同学已经陆续生了宝宝,朋友家一个女宝宝叫小溪,还不到一岁,但是她已经有自我意识了。当妈妈问“小溪是谁啊”,她就会慢慢地举起左手。刚开始我们还不相信小家伙是在对妈妈的提问作出回应,于是妈妈又问“小溪是怎么哭的”,小家伙嘴一咧,发出很尖锐的一声“咿”;妈妈又问“小溪是怎么笑的啊”,小家伙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妈妈又问“谁是馋猫啊”,小家伙模模糊糊地吐出两个字:“妈妈。”……
怎么样,很神奇吧?后来我发现,很多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们的脾气就已经渐渐形成了。有的孩子特别小气,有的孩子特别大方,有的孩子很害羞,有的孩子天生就很开朗,有的孩子天生对声音敏感,有的孩子天生对色彩敏感,其实这些小时候展现出来的特质,就是我们基因独特的地方,遗憾的是我们所处的年代,很少能因材施教。
当我们采用“忆童年”的办法检视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团队角色”这个视角开始。我们小时候都看过《西游记》,其实唐僧师徒四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团队:唐僧——领导者——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孙悟空——专家——业务精湛,能力超强;猪八戒——协调者——团队润滑剂,有矛盾都靠他协调;沙僧——劳动者——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这四个人的角色)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在任何一个公司里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逻辑想想自己小时候,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都承担了什么角色。如果你走到哪里都是孩子王,那么你无疑具备做“领导者”的潜质。我在MSN《职场人生》中与一位做风险投资的朋友讨论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他说他发现很多创业者小时候都是孩子王,因为他们天生地具有一种将人“笼”在自己身边的能力,而这正是长大以后创业过程中建立团队所需的关键素质。
如果你不是孩子王,但是大家一起玩儿的时候,你总能想出新点子,或者你的手艺总比别人好,比如你做的泥人特别像,你做的风筝飞得最高,那么,你似乎在某一领域具备专长,将来适合在某一领域中成为专家。
如果你小时候特别活泼,总能逗其他孩子笑,小朋友都愿意和你玩儿,但是与孩子王相比,你似乎缺少点什么,在关键的时候你不像孩子王那样有主见,但是只要有你,孩子群中就充满了乐趣,你在哪里都显得特别合群,那么似乎你适合做一个协调者。
如果你小时候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们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一般说来,这类人的个性不是很强,对别人与自己的要求都不多,知足常乐,长大之后他至少能做一个任劳任怨的“劳动者”。
其实,以上的办法只是一个简单的划分。人性是复杂的,甚至在某个阶段我们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童年时,我们在与小伙伴玩耍时形成的“无意识团队角色”,往往能说明我们在与其他人“相互作用”时更倾向于承担的一种团队角色,而这种“天性”也往往会在我们走入社会后体现出来。
如果你觉得仅仅依靠童年的表现来判断不够准确,那么你可以把这个思考继续下去。回想一下你在同学中的角色,你在学生社团中的角色,以及你在实习时在同龄人中承担的角色,看看这一系列的角色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这种角色是基本一致的,那么这种判断就是基本准确的,很可能你在正式工作中,也会不自觉地就承担了这个角色。
画坐标(7月6日更新)
通过“忆童年”的方法,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性格倾向有一个基本判断,但是如果你想在自己的性格与从事的工作之间找到联系,并且希望它能够更科学一点儿的话,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画坐标”的方法。
可能有些人知道ACT(American College Test),通俗地讲,它相当于美国的高考。在出国热高温不退的今天,很多中国孩子也正绞尽脑汁地研究这项考试,希望能借此进入美国名校的大门。我们这里且不谈这项考试,其实ACT也是一个组织的名字,它不光运营着“美国高考”,还在教育与员工发展领域提供广泛的评估、调研、信息与培训等服务。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种方法,ACT把它称之为“World-of-Work-Map”(职业地图),这个地图把工作分为12大类,26个组,涵盖了美国所有的工作。这份职业地图从研究工作的任务入手,显示了不同工作之间的关系。
其实,没有必要把职业地图介绍得那么复杂,我们只需抽象出它的精髓,并且我们要用它来重点说明你的喜好、倾向与工作的关系,希望能通过它帮助你选出自己喜欢的工作。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坐标应该怎么画。
它的横坐标一端是人,一端是物,表示你的工作对象是人还是物;纵坐标一端是数据,一端是观念,表示你工作的对象是数据还是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你喜欢与人或者物打交道,还是喜欢与数据或观念打交道来区分不同的工作。
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几个概念:“数据”指的是事实、数字、文档或者工作流程;“观念”指的是知识、洞察力、理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者一种做事的新方法等;“人”指的是与人打交道的方方面面,比如关心别人、服务、领导力、销售等;“物”指的是机器、工具、原料等。
我们把每一个坐标轴都分成了三个级别,分别是一般、喜欢与热爱,从原点开始沿着箭头方向,喜爱的程度逐级递增。请在图上标出你最喜欢的一个点,如果你确信除此之外其他坐标轴上的点对你毫无吸引力,那么意味着你是一个十分纯粹的人,这个点所在的坐标轴就代表你的职业兴趣。如果你标注的不止是一个点,那么请把你标注的所有点连接起来,两点连线会与坐标轴构成一个三角形,而适合你的职业就在那个面积最大的三角形之中。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体会一下,有人很喜欢与数据打交道,这种人通常逻辑思维很强,他们通常喜欢用数字说话,或者喜欢计算机程序,或者喜欢处理文档,典型的对应工作就是财务、会计、审计、出纳或电脑程序员等。
有些人很喜欢观念上的东西,而对数字非常讨厌,这种人常常具有艺术气质,他们喜欢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或者新的做事情的方法,典型的对应工作是服装设计师、摄影师、广告创意等。
还有些人天生喜欢与人打交道,他们喜欢关心别人,或者喜欢给其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喜欢与人聊天、喜欢交朋友、喜欢卖东西给别人。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要给他们5分钟,他们足可以和任何人谈笑风生。这些人天生适合做销售,或者做社区工作者、大型活动的组织者或志愿者等。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站在人群中他们会觉得不知所措,会觉得很不舒服,他们也不喜欢枯燥的数据,讨厌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或者流程,但是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更喜欢操作机器、研究原料,他们喜欢小动物或者植物,这些人当然适合做建筑师或者流水线上的生产者等。
当然,没有人会是那么绝对,我们更多的时候会在其中的两者之间,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做这个测试时,会画出几个三角形的原因。但是通常来说处于“人与数据”之间的适合做管理;处于“人与观念”之间的适合做艺术;处于“数据与物”之间的适合做技术;处于“观念与物”之间的适合做科研,看一下你自己那个最大的三角形,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
如果你画了半天,发现自己非但没有连成三角形,即便是一个点也没选定,那么说明你很可能落在了原点上,这种人很少,但可能也会存在,这说明你的喜好倾向性不强,但也说明了你惊人的包容能力。这种情况你就不用为选择职业发愁了,先找份工作干吧,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啥都能做好!
问心声(7月7日更新)
有个成语叫“扪心自问”,说的就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是一次心灵探索之旅,方法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研究不够深入,而发问是最好的反思办法。如果你的问题能够层层深入,像剥笋一样直指内心,那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如果想用这个办法找到自己未来的事业,那你不光要问自己喜欢什么,还要问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如果你看到这里,不妨拿起笔,写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1.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特别渴望去做的?如果这是你的工作,即使没有任何工资报酬,你也愿意去做吗?
2.有没有什么事情是让你特别满足的?回想一下你做这件事情时的情景,让画面就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你产生了满足感?
3.这种满足感,你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吗?可以从哪些工作中获得?这些工作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哪一种是目前最可行的?
4.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生来就比一般人做得好的?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就比你的绝大部分朋友做得好?
5.你周围的人都是怎么评价你的?特别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他们眼中你最突出的地方是什么呢?
6.回顾一下过去,想想你做过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你当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其中哪种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7.这种能力与你天生的优势、熟人眼中的优点是否一致?这种能力可以应用到工作中吗?有哪些工作需要这种能力?其中你最喜欢哪种?目前哪种最可行?
8.幻想一下你退休时的样子,理想状态下,你希望自己退休后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希望自己在什么工作上退休?
9.设想一下3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你离自己退休时的目标近了多少?
10.为了那个终极理想,你今年能做什么?近三个月可以采取什么行动?今天可以做点什么?
其实,我们这10个问题可以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探寻你喜欢什么,你做什么事情会有成就感与满足感,找到这种满足感,你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开关,只要一打开你就会自己启动,停不下来。
第二类问题是在探寻你的特长,我们希望你能发现你的核心优势,这个东西有时是天生的,就像姚明的身高、小沈阳的嗓子,当然也有后天学习来的,但是它足以使你的水平大大超越常人,这些也能成为你的安身立命之所。
第三类是探寻你的终极梦想,你最终要成为什么人,你的理想状态是什么,这其中就隐含了你对自己的期待。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出来,看看是否能找到交集,最好能找到你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这样,你以后工作起来不但会感到得心应手,还会让你乐此不疲。当然,最重要的是采取行动,当你明确了目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动起来!
画梦想
最后一种我把它称为“画梦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只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一直支配着我们整天忙忙碌碌。
我小的时候背诵了很多课本之外的唐诗宋词,我现在还能回想起我为什么会去背诵老师没有要求的东西,因为那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画面,那就是在全班的课堂上,同学们都坐在台下,听我一个人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背诵……
仅仅是这个模糊的画面,让我的虚荣心膨胀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因此也背诵了不少古文名篇。后来,这个小梦想终于实现了。当它到来的时候,我发现它与我梦想中的那个画面是那么不相符,现实中的班级没有梦想中的那个大,同学也没有那么多,他们的眼神中也没有那么多艳羡;而站在讲台上的我,也根本不是在慷慨激昂地背诵古诗,而是在班会上论证老师的题目:“知识就是力量”。我现在还能记得,结尾的时候,我引用了唯一类似名言的东西,说了一句——如果我们没有知识,就可能闹出“五毛钱俩,一块钱不卖”的笑话。
一个朦胧的画面,一点小小的虚荣,支配了我差不多整整一个学期的时光。而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反差之大,简直让我无法接受。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满足的究竟是什么。我们都听说过参禅,就是在安静的禅房中打坐,潜心体悟佛法的真谛。其实我们也可以效仿这种方式,找一间安静的屋子,让自己心平气和,然后慢慢闭上眼睛,幻想自己最理想的工作状态……
你能想到什么呢?可能每个人想到的东西都不一样,但一定要注意,只想你最想要的生活状态。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梦想中的世界是黑白的,或是悄无声息的,但是只要你多次重复这个练习,你就会发现那个梦想中的世界在一步步地清晰起来,清晰得就像是一幅画,或者如同电影一般。当然,如果你有心情和能力,也可以把这些场面画下来。
我把这个办法称之为“画梦想”,简而言之,就是使你的梦想形成画面,越具体越好,越形象越好,越触手可及、越有真实感越好,这样你会觉得它越来越不是梦,而是某一天的事实,没准它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就来到了。
这种办法可以把你的欲望形象地展示出来,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你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别急,功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当你能够把自己想要的东西用画面呈现出来之后,你还要去体会自己实现梦想之后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头脑中有一个模糊的、想要的东西的影像,但是我们并没有仔细体味如果我们真的得到它之后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就会存在偏差。当你追求到梦想中的那个画面之后,你却没有感觉到自己应该有的那种满足感。
那么,不妨让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就仔细冥想一下这种感受,假设你真的梦想成真之后的感受。在你的脑海里不断地演练你已经拥有了你想要的东西的感受,让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沉浸在这种感受之中……
这样,你不光能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还能体会出你得到之后的感受,当这种感觉深入你的潜意识之后,在现实工作中,你就会很快发现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它会像一台精密的雷达,时刻指引着你的感觉,保证你不会发生偏差。
从哪里开始很重要!(7月8日更新)
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之后,就要开始你的事业之旅了,而找工作可能是旅途开始的重要一步。找工作我们都会经历,但每个人的心态不同,有人想找个事业,有人想找个饭碗,还有人只想找点事干打发时间……
眼下经济不景气,求职者可能底气不足。很多人觉得能找个饭碗就该知足了——我不这么认为。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会奠定你今后一段时间的基础,它会塑造你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老美有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说你吃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按照逻辑来推测,如果你吃金子,那你就是金子;如果你吃了泥巴,那你就是泥巴!
相同的逻辑套用在工作中就是——“You are what you do”,你做什么你就是什么。可能有朋友开始会不理解,但是随着你工作日久,你就会发现你的工作不仅决定了你的知识、眼界、收入,它甚至还决定了你生活的圈子,你的社会关系,更甚者还会影响你的情绪、性格、健康等等……
简言之,第一份工作可能决定了你的人生轨迹!
所以,千万别因形势不好,把自己打折卖了!那位说了,你说得倒轻巧,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没错,我们是要审时度势,但也不可轻易低下高傲的头。年轻时代那不羁的心,进了职场恐怕没有几个能够保持,那不如在进去之前“阔”一把。
听起来挺狂的是吗?其实一点儿都不,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为什么让大家在找工作前这么狂?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千万别有心理障碍,千万别自我设限,千万别以为自己不行,人家是500强公司,我只是个大专生,能要我吗?
不自我设限,就是解放思想,就是敢于挑战一切,就是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当你觉得脚下一马平川的时候,世界都是你的,虽然你不可能所向披靡、无往不利;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能见的机会都是你的,将来老了,也不会后悔。
当然,凡事无绝对,难道我都要饿死了,还得非500强不进吗?曲径通幽是可以的,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心中的“幽”在何处,而你目前选择的公司是不是合适的“径”。
比如说,你的最终梦想是当一名律师,那最开始在学校当个法律助教当然无可厚非。你可以在业余时间完成司法考试,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进律师事务所实习,然后当律师。
这种过渡就很自然。没准由于你在当助教的时候发表了多篇论文,很有见地,刚好又走狗屎运,被国外某著名教授发现,诚邀你赴美主持课题研究,在美期间你又走狗屎运,考取了美国律师资格证,又恰好赶上金融危机,美国公司大量破产,法律人才奇缺,于是你又走狗屎运,去了华尔街主持公司破产案!
怎么样?难以置信?一同学老婆,执美国律师资格,赴美归来,月起薪三万八千元,友人遂以“三万八”称之。
可是如果你迫于生计,委曲求全,接受某个公司前台助理的offer,那恐怕就离你的“幽”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即便你进去了,饿不着了,可能你也会终日郁郁寡欢,最终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句话,从哪里开始很重要!找工作前,不要自我设限,该牛时就牛,该谦虚时就谦虚。反正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己带到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哪首歌是写给你的? 请问哪里有《人生的9堂必修课—写给谋求终生成就的你》的文章? 有土能种麦米,有水可养鱼虾,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能行天下——打一字 找乔丹退役后写给篮球的信~~~~~~~~~~~~~~~~~~~~~ 相信你能行!~ 专升本3+1后的第一学历是? 你结婚前对你的祝福~~写给佟心 赵本山写给陈凯歌的信 分手后的第一星期,你是快乐的吗? 你见到外星人后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小女生们!!!~~初吻后,你的第一动作是什么? 高考后的你第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有一本写给父亲的育儿书,你是否会购买?或者是仅仅感觉挺好的,并不会购买? 如果有一本写给父亲的育儿书,你是否会购买?或者是仅仅感觉挺好的,并不会购买? 急!急!急!如果有一本写给父亲的育儿书,你是否会购买?或者是仅仅感觉挺好的,并不会购买? 急!急!急!如果有一本写给父亲的育儿书,你是否会购买?或者是仅仅感觉挺好的,并不会购买? beyond的<喜欢你>是写给谁的? 真的爱你这首歌是bayond写给谁的? 学会感恩 情动你我 写给.....的一封信 二十年后,当你知道你不是你父母亲生的,你的第一反映是什么,你会怎么办? 《京华烟云》第一集中姚木兰写给孔立夫的那两个甲骨文是什么意思 写给女朋友的第一封情书她却不是很在乎怎么办 第一本看过的日本漫画~ 韩寒出的第一本书是什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