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二手收割机百姓网:走向“下一代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22:30
走向“下一代城市”
——后世博与大都市圈发展
时间:2010年08月04日 10时58分   来源:文汇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上海世博园五大系统的生态指标
由上海海外联谊会和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留学人员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与会的海内外200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后世博大都市圈发展,从公共卫生、低碳经济、都市圈规划三方面探讨大都市圈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为上海世博后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使更多读者了解此次会上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思考和观点,本刊特选摘部分内容。
——编者
21世纪公共卫生的巨大挑战
讨论未来会有哪些健康方面的挑战,就中国而言,现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人口的老龄化,目前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数量,此外相比突发性疾病,现在慢性病在中国老百姓健康问题上显得更加突出。
就全球而言,本世纪人类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烟草。烟草在我看来是人类非正常死亡的最大因素,反之,控烟也是减少死亡的最有效手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压力的增大,烟民抽烟的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女烟民数量会增多,与抽烟直接相关的慢性病可能会给中国烟民带来越来越重的负担,包括心脏病和肺病。我觉得中国在政策方面必须考虑采取措施和烟草做斗争,否则这将成为对中国未来健康状况最大的威胁。
水。人们经常说21世纪水就像油一样贵,所有的国家都在考虑怎样更高效和经济地使用淡水资源,这就需要新的技术和管理。譬如现在很大一部分淡水用于农业用水,如果能够用更加经济的方式提供这部分农业用水,对于水资源的安全和供给来说意义重大。
清洁的空气和土壤。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确保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能污染自己的环境、空气和土壤。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这是世界面临的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的挑战。
拥有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健康城市要鼓励居民参加各种健身和有利身心的休闲活动。
充足、安全的食品供给。创造一个良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避免肥胖和营养不良,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有效安全、能满足需要的药品和疫苗。
精神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老年痴呆这样的慢性病。这不仅仅对个人生活有很大的破坏,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很大的负担。
传染病和癌症。所有的国家都可能会遇到新出现的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的心脏病和癌症患者。新的传染性疾病的全球大流行,是21世纪的一大难题。癌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我们必须要更多地了解它的成因以及它的后果,更好地应对它对健康的挑战。
了解疾病的成因。把对于疾病的不同认识整合起来,把人们的行为变化和基因生物学方面的变化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预防新出现的疾病和不可预见的新出现的疾病,也是一大挑战。
最后是如何实现卫生的公平,消除卫生方面的差距,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公平地获得充足的服务,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负担得起的健康服务,这可能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大都市迁徙与新兴传染病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仔细研究城市的生态系统。现在全世界每年有900万5岁以下儿童因为传染病而丧生,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贫困,不然的话,这些孩子就可以接受疫苗的接种。但从我们专业人员的眼光看,新兴传染病发病率的攀升实际上是和大都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我们看一看最近几十年微生物的威胁,它们来自于不同的生物体和不同的传播途径,这些微生物的特点基本上来源是动物,大部分微生物都是病毒。而全球范围内人群的迁徙对于这些病毒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我们看到城市化、迁徙以及全球市场这三大力量的汇集,背景是我们正在看到的全球气候变化。现在城乡之间的区别正逐渐淡化,城市和乡村有些部分已经结合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两种生活方式。现在动物和人类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城市里饲养动物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2009年,世界25大超级城市(包括了马尼拉、卡拉奇、拉戈斯等等)中有19个位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这些城市所在的区域有一半位于地震活跃带。这些城市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住房、设施非常简陋且大多位于沿海地区,这意味着受到海啸和风暴侵袭的可能性很大。
为什么城市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因为城市的位置及其纬度和一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物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最近20年当中我们发现更多的人口向赤道的两边集中。几年以前曾经有一个针对赤道附近物种的研究,比较结果表明,所有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PID)种属丰富的程度随着离赤道距离越来越远而下降,而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离赤道较远的地方发现的一些物种,则是赤道区域PID种属的子代。
城市的规模是今天城市诸多变化中最大的驱动力。城市规模扩大之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饲养更多的动物提供蛋白质和肉类。我们看一看中国人口的变化,1968年中国人口是7.9亿,猪的数量是520万头,而禽类是1230万;相比1968年,今天中国人口增加了不到一倍,但猪和家禽数量分别增加了100倍和1000倍。
再来看登革热的发病率,从1955年以来迅速上升。一般来说要传播登革热的人口规模是在15万到100万之间,100年之前能够达到这样规模的城市还不多,而现在有很多城市的人口规模超过了100万,这就给登革热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估计现在每年感染登革热的人群有1亿之多。
人口规模越大,这些病毒复制传播的风险就越大,而且有很多病毒会不断地变异,人口越多,病毒变异越容易也越迅速。研究发现过去200年中登革热病毒的分支总类和数量,基本上是按人口增长比例上升。
现在人们旅行更多的是乘飞机,在飞机机舱里面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非常容易,另外海运的船舱环境也很容易传播这类病毒。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面对蚊子的威胁,蚊子通过叮咬能传播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可能很少有人想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的船运集装箱也是蚊子生存繁殖、长距离传播的最佳环境。船上一层一层的集装箱这样的环境,对于蚊子是最理想不过的了,潮湿的环境适宜蚊子产卵孵化出新的蚊子,这样把病毒带到了世界各地,很多的集装箱在到达目的港之后直接卸下货物然后再运输到其他的地方。
更加温暖的城市其实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住所和避难的地方,对于栖息其中的物种来说也是如此。
蚊子通过进化已经成为城市里非常自然、常见的物种,它们非常适应城市的生活,产卵的地点包括塑料的集装箱、罐子、废旧的轮胎,而且产卵时不是把卵产在一个地方,而是选择好几个地方,这样可以保证至少有一部分可以存活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城市里面完全消灭蚊子非常困难。新加坡是运行管理的非常好的城市,但是它还是受困于登革热这种传染病,蚊子也是新加坡的一大难题。
当今的世界,人们旅行、迁徙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另外人口的规模以及所处的位置和人口的年龄也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人现在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区域。我们看到了全球范围内气候破坏的情况和极端的事件,看到很多的动植物物种基因方面的一致性,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来自于微生物、化学品和抗生素的压力,以及更多的抗药性。我们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尽管我们已经有一些工具和技术来预测、探测、跟踪以及对微生物威胁做出反应,但眼下更需要的是跨学科综合性的方法,更需要重新思考城市环境中的生态系统。
未来可持续城市的实验
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近30年来显著提高。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2010年达到47%,预计再过30年,大约会有75%-8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生态将面临严峻考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既是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也是未来可持续城市应该体现的内涵。我们在本届世博会承担了一项国家“十一五”课题——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就是把整个世博园区作为未来下一代城市的实验和示范,反思过去城市化所走过的道路及留下的问题,探索一条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后中国要建生态城市,这次世博会所掌握的关键技术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上述课题由多个子课题集合而成:一是如何来评价城市生态功能和生态风险,二是城市空间、城市生态等的规划要掌握哪些关键技术,三是如何评估和调控城市规划实施的生态安全,四是如何修复城区生态,最后是城市重大项目生态设计综合技术的集成及应用。
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上海世博园区共保留了3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老住房,主要集中在浦西。我们利用了老厂房建了一个主题馆,叫城市足迹馆,收集了300多件各个国家的历史文件,反映各个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所作出的贡献;用老厂房建造的企业馆,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力量。另外,我们用老厂房带动最佳实践区,邀请134个城市讲述他们的案例,集中展示他们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最新技术。
第二条线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我们在黄浦江沿岸的世博园区做了大量绿化带,同时采用光热发电技术,大量的场馆全部用太阳能发电直接带动制冷设备,让新的技术再一次使人和自然回归到一起。这里面我们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有江边大的场馆全部用地源热泵制冷,用黄浦江底的水制冷,而且在这条廊道上,我们做了新能源馆。以后的制冷技术,若能借鉴此次成功示范的江水源热泵技术,就能有效减少碳排放。这个技术如果能够推广,对世界也会有很大贡献。
第三是人与人的社会和谐。我们布置了大量广场,利用中国智慧的空间,反映不同文化交流可以达到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理解,这是达到城市更美好非常重要的一点。
上海世博园区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我们主要进行了“能、水、物、气、地”这五大系统的生态实验,即能源控制、土地控制、废弃物控制、空气质量检测及节地和绿化。
我们在做最佳实验区的时候,模拟了在同样的温度和湿度下最大可能使用自然风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上海世博会所有的建筑都是根据上海的主要风向,通过太阳能和风能的组合,最后完成我们绿化的配置。
我们也做了LED灯的研究。园区里面60%-70%的室外照明都是采用LED节能技术。我们的工程废弃物实现了100%全部回收,雨水经处理也达到100%全部回收。我们还编制了世博会六栋大建筑的生态建筑导则。
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工业前城市及工业城市,后者在创造史无前例的城市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深重的城市病。下一代城市必须走出这个可预见的自寻灭亡之路,开拓一条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之路。本届上海世博会以整个场址作为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样板,实验下一代城市技术体系,同时将“中华传统智慧”与“时代新技术”相融合,走向新的适宜的“和谐城市”。
低碳城市的合作与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与金融风暴两大危机,制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合作机会,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将是同时扭转两大危机的唯一出路。
下面这张图,画着一个大方块,里面有一个小圆圈。你觉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哪个是大方块,哪个是小圆圈?
这个问题如果放到十年以前来看,大概大多数人会选经济是大方块,而环境是小圆圈,因为大家会首先考虑以经济发展为先,然后再来谈环境保护。
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说大方块是经济,圆圈是环境。事实上,方块中的圆已经扩展成为内切圆(见图中的虚线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必须齐头并进,这已成为全球的一个共识。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样承担着共同但有区别的国际责任。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方式在全球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两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合作,必将带来极强的示范效应,为在全球推广低碳经济开发积累经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已经促成中美双方签订了两个框架协议。一个是2009年1月签署的《中美清洁/智能电网系统研究与示范合作协议》,另一个是去年9月签署的有关低碳城市的合作协议。
中美低碳城市合作不是两个城市之间开展的合作,而是形成一个城市联盟,主要从中小城市入手开始组建。项目将从市长能力建设开始,向决策者灌输前沿的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城市一旦表示自愿参与,项目将组织城市内执行层面的干部专家进行培训,了解各地不同需求和特点,与当地合作,制定因地制宜的低碳执行计划,并协助当地执行具体的项目,实现可量化的节能减排。首批示范项目的成果报告将在2012年后京都谈判前举行,并希望在后京都谈判中向全球展示中美低碳城市合作项目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之所以要选择中小城市作为示范,是因为大多数开发项目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减排效果往往因为大城市的复杂性而无法被明确量化。我们所建议的中美低碳城市合作示范项目建在中小型城市或特定区域,可以更有效地定量减排效果和制定减排标准。通过中美低碳城市示范区的建设、运行,形成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主的创新基地,吸引更多人才、资金和技术,逐步实现以知识为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这里我想借用两张图来说一下东西方合作双赢的理念(见下图)。如果把东方看成是一个圆圈,圆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自给自足、有始有终的过程。但如果没有科技的指引,我们只能是原地转圈,一事无成。而西方就像一个三角,最终有一个尖角出现,这就代表一个观点。有想法当然好,但人无完人,也没有人样样精通。而如果让东和西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发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优势。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图中看到,代表东和西的字母E和W,可以组合成WE(我们);如果颠倒过来看,就是ME(我)。很多时候西方的文化是谈自我,但是东方的哲学谈的是大我。在小我和大我之间,我们应该取得一个平衡。打造低碳模式,要获得平衡,并且要有多文化的氛围。如果未来双方能彼此理解的话,中美之间的合作完全可以是多样性、和谐的典范。
未来城市和都市圈交通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影响21世纪进程的两个关键性因素,这个预言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我国2010年城市化水平是47%,过15年预计上升至59%,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是以每年1%的速度在提高。
城市化带来了很多问题,诸如土地安全、交通事故和交通拥挤、能源安全以及环境问题。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将引领未来交通,克服目前面临的这些困境。
未来的交通应该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少占地、低能耗,绿色、低碳。这些都是能够实现的。
未来的城市交通将从地面转入地下,以电力驱动,摒弃燃料驱动,辅以城市地下快速路,高科技处理烟尘、一氧化碳和碳氧化物。交通工具以地下轨道交通(地铁)为主,同时发展地下中低速、短站间距的磁悬浮系统。转入地下可以不占地或者少占地,极大地拓展空间,摆脱土地困境。而磁悬浮可以减少阻力,降低能耗。
未来货运交通也会向地下货运方向发展。一种是气动的,用管道运输,这样就可以发展出地下物流系统。地下物流系统很像以前火车的编组站,所有外面城市里运过来的货物,在一个物流园区通过编组站编好,然后通过地下的物流系统把货物运到城市的各个终端,装在集装箱上,这个物流系统是无人驾驶、程序操纵的的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以高运送质量、高运送效率、规模效益、标准化和环境效益而具有突出的竞争性。如果把货运交通放到地下,可大大减轻城市的交通拥堵,污染也会明显降低。据日本东京建设300公里地下物流系统的评估报告显示,东京城市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将分别减少10%和18%,货运能耗减少18%,货运速度提高24%。
未来都市圈的交通将由地下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来实现。它把磁悬浮车体放到部分真空的管道中,以实现超高速、低能耗、无噪声、无污染的运输。该系统几乎没有摩擦,完全不用化石燃料,这种“超高速地铁列车”,可以比今天任何飞机还快,将引发一场彻底的运输革命,让我们走出当代交通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