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百姓网二手面包车:世博最后一场主题论坛落幕 马云:城市要让人舒服-世博 论坛 -新民关注—上海频道-东方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31:45

世博最后一场主题论坛落幕 马云:城市要让人舒服

2010年10月9日 13:54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叶薇 选稿:霍世杰

  “有干净的水和空气,能轻易接近绿地”“有方便的交通,让孩子和老人很安全”“对所有人开放”“尊重历史,尊重后代”……在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对“宜居城市”给出许多描述。

  也许,这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宜居城市”。人们向往更自然的空间、更绿色的环境、更友爱的氛围、更低碳的发展模式,宜居成为城市新理想。

  本次论坛上,7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展开深入探讨,他们精彩的论述为后世博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宜居城市要让人感到舒服”

  “我进会场之前穿的是西装,但是穿了西装我不会讲话,因为这是我自己的城市,怎么舒服怎么来,我就换成了休闲衬衫。”在论坛全体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的一席话引来观众会心一笑。

  马云在演讲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舒服”。在他眼里,宜居城市必须让人感到舒服。他开玩笑说,许多朋友觉得他气质上不像一个在闲适惬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杭州商人,但实际上恰恰是杭州“舒服”的生活、工作环境成就了自己。“十年内,我在杭州‘生’了三个‘孩子’———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城市就像家一样,你对家有信心,就乐意多‘生’几个‘孩子’,公司会不断创新。”

  马云认为,宜居城市要让每个居民、员工有归属感,在城市里生活、工作,感到舒服、自在。当初建办公楼时,曾有人提议应该建成杭州的地标,马云说:“办公楼是一个让员工感到舒服的地方,不是用来炫耀的。”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荣誉教授约翰·弗里德曼认为,现在的城市规划往往关注一些大项目,忽视社区和人。

  他认为,宜居环境需要从一个有归属感的社区开始。一个优质社区应该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有一个或多个集会和社交场所,有促进社会和人文氛围的硬件环境,并被生活其中的人所珍惜。“这个被珍惜的特质不会被载入史书,它只是每个城市无形历史的一部分,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就像马云所说,“回到杭州,一闻到桂花香,就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

  “把自行车挂在公共汽车上”

  深圳维时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董国良用数字“1001”表达对宜居城市的美好想象:“100”是指户外空间100%没有汽车,整个市区就像大公园一样,后边的“1”就是上下班交通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其中半小时用来步行。

  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介绍,中国50个主要城市单程上班花费的时间是39分钟,欧洲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27分钟。

  许多专家对城市里的交通拥堵忧心忡忡。美国华盛顿大学城市设计与规划系教授沈青认为,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不仅对社会公平、人类健康及全球环境会带来严重冲击,还会普遍降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假设一个城市只有一种主要交通模式,其他的交通模式都没有办法支撑起交通体系,这样的城市就不宜居,因为它不能满足不同居民的交通需求。”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部部长约翰·鲁姆说,构建多样化的交通体系需要加强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互联性。“中国城市正在大力推广轨道交通,但不要忘了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小车、自行车之间的互联。轨道交通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出行问题。”近两年,上海尝试在多个地铁站建设自行车租赁服务站点,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

  如何发展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沈青介绍,在美国西雅图市,每一辆公共汽车上都有专门悬挂自行车的设施。西雅图提出“公交计票”项目,参与者有乘坐所有公共交通的优惠待遇,但是一周内有两次不能开车上班。市民还能通过网站、iPhone应用程序、自动电话服务、手机短信服务等方式了解实时公交到达的信息。西雅图鼓励拼车,在高级公路车道有一段叫“钻石车道”,专用于拼车,而且在市中心拼车,会得到更多优待和服务。

  “公交系统一定和公共土地使用决策紧密结合。人一旦习惯开车以后,要让他们不开车很难。”沈青认为,开发一个新城区时,要使那里的居民从一开始就能使用便捷的公交系统、依赖公交系统,引导他们不使用小轿车。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可以把公交系统和土地开发结合,做更多规划,引导人们使用公共交通。

  让中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

  在本届世博会上,马德里案例馆展示的“竹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原来,廉租房也可以造得漂亮、时尚,充满设计感,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盒子房”;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率先被运用,新型墙面材料隔音又环保,太阳能板可供整个建筑空调所需能源的40%。

  马德里馆总协调人伊格纳西奥·尼诺说,马德里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为低收入人群修建用于租赁或买卖的社会住房,到目前已形成建立在“普遍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基础之上的公共住宅政策。在马德里,与世博展台上一模一样的“竹屋”早在几年前就已投入使用。实践证明,廉租房也宜居。

  宜居城市应该“居者有其屋”。“但绝不等于‘居者购其屋’,大量地应是‘居者租其屋’。”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认为,政府应大力推进公共廉租房建设,让中低收入者也能在城市实现安居梦想。

  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认为,我国住房体系应采取双轨制,即政府负责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公共廉租房,而让市场机制为社会提供商品住房。“在一些城市的中心地区,房价持续上升将难以避免,会导致一些城市居民迁往房屋价格较低的郊区,政府需建设便捷的公交和地铁,并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

  他的观点与上海建设公共保障房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孔庆伟介绍:“如果过去的保障房是一个村、一个街道,现在就是一个大型社区,规划时把菜市场、学校、交通、医疗、养老、文化等一并考虑进去。现在开发的模式不是‘摊大饼’,而是集中建成几个小区。上海新规划了23个大型社区,用来建设保障性住房。”

  把上海建成大众宜居城市

  “上海世博会是城市发展的里程碑,它在城市空间和环境方面,将推动上海成为一座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关注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发展。在他看来,上海世博会的选址,本身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原计划新建一个世博园,离城市很远。后来改为在黄浦江两岸的工业地带建园。这些地区原来到处是工厂、仓库、码头,现在变成了一个公共开放空间。”

  他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进入再城市化时期,重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将精英的宜居城市,转型为大众的宜居城市。上海城市未来的发展必须适合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稀缺的特点。因此,星座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城市发展最突出的战略性变革,将是从城市的单一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为多心组团结构,从关注中心城区的发展到城市和郊区共同发展;从单个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到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从忽视城市环境到注重城市环境品质、注重生活质量。”

  郑时龄透露,后世博的发展将会关注黄浦江的滨江地带,上海将会建立一个综合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也将辐射整个中心城区。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划,但世博园区旧址这片地域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一定会发展成为浦东乃至整个上海的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