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衣服被染色了怎么办:今天我们该如何命制高考作文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4:17
    王玮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每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都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网络,街头巷尾,有“正说”的,也有“戏说”的。说明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之大,已远远超越了考试作为选拔功能这一形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风向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高考作文的命题似乎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然而,作为一项重要的大规模的选拔性测试,我们似乎更应关注命题中体现的学科专业性和其选拔功能的强弱。
    纵观今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示了多样化的倾向。这种差异既体现了高考命题自主化带来的丰富和多元,同时也体现了各省市在语文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开放性
    开放性的作文命题形式,源于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要求。开放性首先体现在文体的开放上。各类题目基本“文体不限,除诗歌外”,考生在形式上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更容易在作文形式上进行创新。其次,开放性还体现在立意的多角度选择上。
    如上海考题中的“一切”是不确定的,具体什么立意,完全由考生来作选择。小至个人生活,大到国家、民族,或是自然、社会,都是选择的范围,而哪些是过去的,哪些是不会过去的,也有选择空间。这样考生有了充分的发挥余地,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大展身手,在这种基础上再评判优劣。
    而北京考题给各个层次和视角的学生以话语权,每个考生在这里都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的“话筒”。
    开放性的作文题可以切入的点不是唯一的,是可以讨论的,可以有正反两方面观点,或者是多元的。而这一精神的真正落实还需依托作文阅卷过程中标准的把握,上海高考作文阅卷近年来提出的“不预设主题”,即在阅卷前没有预定这个题目应该写什么,完全是先尊重每位考生思想的独立性,然后才考虑题目的合理性,即完全等到作文观点和论述出来再来判断其合理性。这就在评价标准上承认了学生的思维的丰富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样的命题思路应该对日常的语文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即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思维,甚至突破语文的上限,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一只推手。
   
关键词:思辨性
    “思辨性”是高中生写作中非常关键的思维能力。今年高考作文中的上海考题,在这点上体现尤为明显。“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话虽然相差一个字,字面意思相反,其实质所指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两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更强,写作的范围更广,无论是纵向挖掘还是横向开拓,都给考生留下了或深或宽的发挥空间。
    强调思辨性的命题导向,对写作教学、对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思辨性背后所彰显的,是考生的理性精神。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只是讲授雕虫小技ABC能够解决的,这种理性精神包括全面的,完整的看问题,而不是只讲其一,不及其二;用联系的目光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找到相互的桥梁,而不是孤立地抓一点;看到事物的一种变化,一种动态发展,而不是静态的;看问题要通过现象窥其本质,就如上海题中“会过去”、“不会过去”是什么原因?尤其是“不会过去”最深层的背景是什么?进而挖掘出其本质。而全面、联系、动态和“溯本”的思维训练应通过日常的阅读教学途径加强落实,然后在写作中体现出来,写作与阅读的贯通是思辨能力培养的“溯本”之道。
   
关键词:人文性
    语文姓“语”,作文命题体现人文性当是一种必然。
    应该说绝大多数省市的题目,不是所提供的材料富有人文色彩,就是提示语给人以人文启迪。其中包含着对考生的情感、审美、价值观和精神层面的评析检测。
    如江西考题:“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以此为材料写作文。”选择一段文言经典,其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一谈亲情;二论为人;三议教育。这三乐其实涉及到人文的本源问题,考生对此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又如全国I卷作文题:“期待长大”,虽是简简单单四个字,但是仔细推敲“长大”两字,就不仅限于年龄上的长大了,可以是关于“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成长”远高于“年龄的成长”,关注生命的成长就是关注人文,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而作文中人文性的高下也是对作文评判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高考中为什么考生作文分数趋中,很大一部分同学作文进入到“瓶颈”阶段,更多的原因是人文性缺失,而人文性的缺失必然会带来思想的肤浅化。这不是一般技术层面能解决的问题。与“思辨性”一样,“人文性”的提升也不仅仅是“以作文论作文”能完成的,还是要关注课内外阅读这一块,而“浅阅读”的盛行对人文阅读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课外阅读特别要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选择具有一定人文内涵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作品来阅读。
    上述三大特征是今年高考作文较为明显的亮点,也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大方向。
    同时,有些省市的作文命题也有待商榷。
    如江苏考题:“拒绝平庸”,命题者主观性太强,几乎是强行让考生接受命题者较为片面的价值观,过于武断;如课标全国卷题目虽关注现实,但时政性太强,更像是政治小论文题,削弱了语文的特性,且如此宏观的话题对一般面上的高中生似难以掌控;
    如湖北卷“旧书”一题,过于冷僻,过于绕弯,对于一项大面积的考试而言不够大气。
    今天我们探讨命题的得失,对于上至高考命题者,下到学校的语文作文命题,都具有借鉴和反思作用。“今天我们怎样命作文题?”应该作为语文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不仅关系到如何更客观、更公正、更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提升选拔功能,而且能进一步促进语文教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