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告公司经营范围:关于自主性学习的理论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50:18
时间:2010-1-22 16:42:16 来源:中国学考频道 作者:不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主性学习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自主性学习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自主精神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对自主性学习的深入探讨是新课改顺利深入推进的重要课题。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该问题略作分析。
一、研究现状
从时间上看,国外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到90年代末已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现在已经处于成熟期。国内的研究始于90年代,相差20年之久,且发展缓慢,仍处于发展期。因此,国外研究是国内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外学者注重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尽量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研究对象分散化。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则相对集中,侧重研究混合型学生群体。
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自主学习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思辨性研究为辅,正如高吉利所统计的一样,“在过去13年,国内发表的自主学习研究文章中思辨性研究占了80%,而实证性研究只有20%”。【1】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自主学习研究主要涉及自主学习的定义与内涵,自主学习的层次与原则,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自主学习的条件,促进或制约自主学习的因素,自主学习者的特点,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宜性,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自主学习培养的策略、途径,自主学习培养的策略、途径、模式以及自主学习这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等。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和国内环境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两大方面,涉及面较窄,许多层面的研究还未展开,如制约自主学习的主、客观因素,语言技能训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
从研究成果上看,国外已经出版了20多部专著,发表的学术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主学习理论,为国内的自主学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自主学习研究目前进展较大,专著7部,主要有:庞维国的《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徐锦芬的《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国社科,2007),郑金洲的《自主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本社的《自主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林立的《自主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自主课堂100个精彩片断》(开明出版社,2006),金延风等的《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2004,5)。另外以“自主性学习”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五百余篇。
总体而观,我国对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重介绍、轻实用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景福介绍了基于项目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但是是否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上是否适用,没有具体案例支持。【2】
2.重理论、轻实践。这是高校教师的通病,理论晦涩难懂,缺乏实践的支撑,文章不够鲜活,借鉴价值不大,但是在理论探讨方面能对该课题提供一些支持。
3.源于实践,缺乏升华。这是一线教师的弊病,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素材,也进行了反思,但是理论素养不足,往往失之于宽泛。但是由于直接来自实践,可以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鲜活的一手资料。
4.自主性学习的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值得商榷。目前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成为自主性学习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在诸多学术专著中,存在界定不清、张冠李戴的现象。李钦涛把自主性学习等同于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自主性学习的特点混淆。【3】季小琴甚至提出自主性预习、自主性学习、自主性探究、自主性作业等概念,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其实反映了研究者对自主性学习概念的误读和对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关系认识不清。【4】
二、理论溯源
自主性学习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伴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而出现的。自主性学习是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学习理论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它吸取了人本主义必须重视人的情感因素的思想,采纳了认知主义的认知-发现说,借鉴了建构主义关于教师、学习者、任务、环境的动态交互思想。我们对自主性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主要学习理论的关系略述如下:
1.行为主义——自主性的缺失
行为主义学习观的代表有华生、桑代克等。他们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师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生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教师先给学生以刺激(课本知识),然后运用各种强化手段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完全是被动的、消极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状态和自主性完全被忽略。
行为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非常深远。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满堂灌”,“给学生一滴水,你就要有一碗水;给学生一碗水,你就要有一桶水。”这是我们教师信奉的教条。课堂上教师以“严师”自居,站在讲台只有紧皱的眉头和严厉的训斥,对学生没有友善的笑容和乐观的幽默,让孩子们感受不到面对人生应有的慈爱和微笑。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训斥、罚站,对未完成学习任务的罚抄背、加作业,甚至以变相体罚、经济惩罚、“精神体罚”来对待学生,以期通过这些强化手段让学生掌握目标知识。这种做法的危害在于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抑制了学生发展的潜能,危害不可低估。
2.认知主义——关注学生
认知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奥苏贝尔等。认知主义学派批判了行为主义者忽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错误倾向,他们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过程。该学派最有影响的是奥苏贝尔的有意接受学习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知主义的学习观价值在于:首先,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由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其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则比较强调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地发现事实、理解概念和原理。因此认知主义强调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3.人本主义——人性的回归
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者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者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不重视人类本身特征;另一方面也指出,认知主义虽然重视人类的知识结构,但是忽略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具有独特的品质的人的学习;学习者的需要、情感、意愿必须得到充分重视与满足。由此可见,自主性学习理念始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个人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策略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最直接的体现。
4.建构主义——自主性的高扬
建构主义是目前教育心理学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建构主义不但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同时也重视教师、环境、人、物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自主性学习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实现,是认知主义、社会互动理论的新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自主性学习思潮的兴起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以及以小组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策略和以项目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策略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直接体现。
三、概念界定
关于自主性学习的概念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检学术论著作,多有不同。鉴于此,我们选取几例定义略微分析,稍作品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1.所谓自主学习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5】
简评:该定义从教师的角度切入,指明了教师在自主性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自主性学习思潮溯源的角度来看,自主性学习是针对行为主义学习观忽视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情况提出来的,它是在吸收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根据建构主义观,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因而学习并非一定要教师指导才能完成,因此,该定义的外延较窄,不能涵盖没有教师指导情形下的学习情况,此其一。其二,该定义并没有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简言之,该定义切入的角度和外延方面皆存在瑕疵,没能把握自主性学习的本质规定性。
2.自主学习是个体元认知调控的认知系统与学习任务、行为表现、外部反馈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6】
元认知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韦尔提出来的,指的是认知主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结果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认知。简单说来元认知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自我反省意识。该定义从元认知控制的认知过程来界定自主性学习,这反映了自主性学习的一些本质特征。因为学习者在面临结构不良的学习情境时,必须切入问题,如何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这些过程中学习者是不断反思和评估。但是问题在于没有元认知参与的学习活动算不算自主性学习呢?举个例子,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公式解简单的题目的过程中只需要按部就班即可获得正确答案,这样的学习算不算自主性学习呢?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学习也属于自主性学习。
3.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它是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其典型特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具体包含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五个方面。【7】
简评:学习是一个过程。该定义从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充分体现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来揭示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从自主性学习的理论溯源来看,自主性学习首先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及体现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也体现在知识的建构的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需要元认知能力的参与,也就是说元认知能力是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并非其本质特征。因为学习者在面临问题情境时,问题解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之间必然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的超越要求学习者充分调动元认知能力来监控整个学习过程。简而言之,元认知能力是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条件,自主性学习的能动性也是通过元认知能力体现出来,但是元认知能力并非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因而该定义混淆了自主性学习和元认知之间的关系,而且表述不够简洁。
自主性学习如何界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从自主性学习思潮产生的原点来考查,似乎可以避免简单问题的复杂化。自主性学习是针对行为主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提出来的,我们尝试给一个简单的定义,参与自主性学习的大讨论。
自主性学习是体现了学习者主体性的学习。
我们认为,该定义有以下几个优点:
(1)表述简洁。该定义仅仅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一要素进行界定,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2)把握本质。该定义抓住学习者主体性这一本质固定性,没有学习者的主体性,就无所谓主体性学习。
(2)外延广泛。该定义可以囊括各种类型的自主性学习,既包括课堂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也包括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又可涵盖学习者自学这种情况。定义2和3在我们看来只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主要适用于科研人员。
(3)适用面广。自主性具有层次性,在独立学习和教师主宰课堂两种情形中间存在不同层次的过渡体,即自主性学习是一个连续体,完全独立的学习主要适用于自主性很强的科研人员,教师完全主宰课堂的情形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也不多见,因为一讲到底、不考虑学生的反应既不经济,效果也不见得好。一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基本上都介于两个极端之间,因而该定义适用于这三种情形。
(4)解释性强。很多定义只是涉及自主性学习的某个方面,因而该定义可以对其他定义做出很好的解释。例如,定义1是课堂情境下教师如何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定义2解释的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元认知能力监控整个学习过程;定义3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问题情境时,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元认知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学习过程顺利进行。
四、特证分析
自主性学习具有哪些特征呢?根据知网检索的结果来看,目前有三位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胡祥发提出自主性学习有四个特征:
1.研究性。这种学习的研究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局限于书本上和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或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开放性。置学生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学习环境中,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和渠道。
3.能动性。能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4.过程性。学生通过诸如方案设计、查找资料、 动手实践、 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8】
简评:
(1)将研究性作为自主性学习的特征反映了该学者对自主性学习概念的误读。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自主性比较强的学习方式,它属于自主性学习范畴。与一般自主性学习相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还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究性三大特征。即将学习者置于结构不良的现实情境下,让学习者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这需要学习者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因而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自主性与一般自主性学习要强很多。因而研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如果将其视为自主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界限。简而言之,研究性学习一定具备自主性,而自主性学习未必就具有研究性。
(2)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因为对于一个结构不良情境,基于学生千差万别的知识经验,建构的解决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反例,例如学生在运用数学公式解答问题时可以充分表现主体性,但是公式和结论有可能具有唯一性,因而开放性未必是自主性的本质特征。
(3)能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目标知识必然是超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因而学生要实现知识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运用成熟的知识策略来实现新知意义的生成。
(4)过程性应当是自主性学习和非自主性学习的共性,即便是在满堂灌的授课模式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他主的。
2.屈林岩认为自主性学习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自觉性表现在学习这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9】
简评:目标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者只有充分自觉地运用元认知能力才能成功地超越这一距离,实现新知的建构。
3.阮庚梅认为自主性学习有主体性、研究性、过程性、建构性和互动性五个特征。【10】
简评:自主性属于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征,这里不再赘述;建构性属于学习的共性;互动性和研究性一样,并非自主性学习的特征。
总之,经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自主性学习具有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三大特征。
五、自主性学习的内涵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理念,它必然体现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但是由于学习非常复杂,包括很多类型,例如:概念和原理的学习,问题解决,批判性和创造性学习,学习策略,品德形成与培养等,这些学习情形千差万别,自主性如何体现,也很难用一个模式来分析。我们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学术界对问题解决类型的学习有一定研究,其中刘景福的探索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略作介绍。【11】
自主性学习其典型特征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具体包含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五个方面。
(1)自我识别。是指学习这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已有知识、技能、能力、意向、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有着清晰的认识。
(2)自我选择。是指学习者能根据社会需求,学习目标或课程内容,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模式、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等。
(3)自我培养。是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个人特长的需求进行自我教育,包括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健全自己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4)自我评价。是指学习者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作风、学习态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检查,找出该肯定和不做的地方。
(5)自我调控。是指学习者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更好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
简评:该文主要从元认知的角度对自主性学习的内涵进行解读,具有较大的价值,对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等问题解决类型比较实用。但是在课堂情境下的自主性学习内涵目前学术界很少涉及,还没有看到专门论述。我们结合案例略作探讨。
【案例】在讲人民版必修一第九专题第三课《走向多极化》一节中,我们设计图片导入如下:
教师呈现图片和附文:

中国送联合国60华诞的贺礼
“世界和谐钟”
这座“世界和谐钟”呈青铜色,大钟上有双龙,张口昂首,神态生动。钟面雕刻和平鸽、和平树及祥云,下方镌刻联合国六国文字表达的“和谐”一词,钟体的下口雕刻有海浪纹,两个撞击点设计为地球图案,象征着爱好和平的绝大多数人共同生活在“地球村”。(2005年10月)
问题设计:
阅读图片和文字材料,思考问题:这则新闻材料表达了什么思想?请你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说明。
师:这则新闻材料表达了什么思想?
生:世界和谐。
师:你的论据是是什么?
生:新闻标题讲了“世界和谐”。
师:除过世界和谐这一关键信息外,还能从材料中提取哪些有效信息?
生:双龙、和平鸽、和平树、六国文字、地球村。
师:很好!刚才的观点能否涵盖这些信息?
生:不能完全,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结论中忽略了这一重要信息。
师:很好!现在重新做一下概括,看看能否得到新的结论?
生:中国人民期盼世界和谐。
师:非常好!概括地简洁、准确。我们以后要全面提取有效信息,根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得出和材料一致的结论。
从这个案例来看,一个导入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涉及到问题解决,也涉及到情感培养,这是两类不同情形的学习类型。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根据情境所含的信息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作出回答。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自主阅读材料、自主提取有效信息、自主概括和自主评价。教师指导地位也恰如其分,对学生概括不准的问题进行引导,并对概括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说明。
该案例比较成功,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也给我们观察课堂情境下自主性学习的内涵提供了有力支持。课堂情境下如何体现自主性学习的精神?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精于指导。这包括教师精选材料,巧设问题。让学生在美好的、能够激活思维的学习情境中积极思考,这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结果积极引导,对方法及时总结升华,对材料中的情感因素进行阐发,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成功地构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如果没有教师一番准备的苦工、教学艺术的运用,学生的兴趣就不可能被激发,思维不可能被激活,自我反思能力不可能被运用,自主精神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话。换句话说,自主性学习的实施关键在教师。
2.学生主动配合。在某一节课中,主题、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是固定的,学生不能作出选择。而且课时有限,内容丰富,要顺利建构知识,学生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遵循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运用策略知识,构建新知,并在教师指导下对生成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换句话说,学生的积极配合是自主性学习落实的最终落脚点。
总之,课堂情境下自主性学习的实施要靠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具体来讲,就是教师指导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积极配合是自主性学习的根本落脚点。
六、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
目前一些研究成果经常将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混淆,对该问题有必要进行一下厘清。我们列表比较如下:
自主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创新性学习
概念界定
体现学习者主体性的学习
学习者在一定的指引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洁具问题的活动。
能够引起变化、与探求活动相联系,并随之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
特征
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
主题性、自觉性、能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独创性。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虽然是三种不同的概念,各自特征及侧重点均有所不同,但三者的联系紧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层次递进
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三者在独立性和创造性上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三种学习方式体现出层次递进的关系,我们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属于自主性要求层次不同的自主性学习。
(2)相互关联
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前提。只有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学习者自主发展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学习者才会有研究和创新的兴趣和需要,才可能有所发明和发现。
研究性学习可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通过组织学生面向生活、社会、自然等方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问题研究,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指导和帮助学习者学会主动探究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对自主性要求明显较高,从而为学生自主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前提,创新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没有研究无法创新;反之,没有创新,自主与研究性学习也失去了目标,从而丧失了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迎接日新月异的未来世界的挑战,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要造就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必定是具备高度独立性自主的人,必定是善于探索、勇于探索的人。
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以“自主为前提、研究为手段、创新为目的”进行学习,实现三种方式的转换与升华,是使学习者真正“学会学习”,早就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七、自主与他主·有效性学习
在学校教育情境下考察自主性学习,必然会涉及到自主与他主这对命题。我们提倡自主性学习是否就要削弱教师的指导地位?自主与他主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与有效学习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能回避。
自主与他主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统一于有效教学这一更大的主题。绝对的自主和他主在学校教育情境下非常少见,更多的情形是处于绝对自主与他主两极的中间,自主性的强弱势一个问题的连续体。我们列表如下:
科学探究自主性的不同程度【12】
基本方面
科学探究自主性的不同程度
1.问题
学习者探究科学性问题
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据此提出新的问题
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需要有所改变或体会其含义
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
2.证据
学习者针对问题收集事实证据
学习者自己确定什么可作为证据并进行收集
学习者在他人的指导下收集某些证据
数据直接给出,学习者进行分析。
数据和分析方法都给了学习者。
3.解释
学习者从证据出发形成解释
学习者总结事实证据之后作出解释
学习者在得到指导的情况下收集证据形成解释
使用证据形成解释的可能途径已知
证据已知
4.评价
学习者使解释与科学知识相联系
学习者独立地考察其他事实来源、建立事实与与已有解释的联系
学习者被引导到科学知识的领域和来源
可能的联系被给出
5.发表
学习者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论据表达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阐述自己解释的过程得到了他人指导
学习者阐述自己解释的过程得到了广泛的指导
表达的步骤和程序都被给出。
多                   学习者自助探究的程度                少
少            教师和学习材料指导的程度                   多
由上表可知研究性学习领域里的自主性强弱的变化,通过该表也可以了解课堂情境下自主与他主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自主性的强弱与有效教学之间关系如何?所谓有效教学,从微观上讲,指的是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从宏观上讲,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如果片面地追求自主性的落实,有可能使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妨害了有效教学的实现。因而我们理性的做法是:在确保有效教学的前提下适度关注学生的自主性。根据上面的案例,如果仅仅呈现图片和设计问题,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切的保证,但是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讨论图文材料的主题,这样占了更多的时间,有可能导致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从而妨害了有效教学。这个案例中,教师处理是比较妥当的,在信息提取和内容概括方面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学生建构知识不够准确的情况下及时指导,这样一来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是实现了自主与他主的和谐统一。
八、自主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感到有效地实施自主性学习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有效性教学原则
在课堂上培养自主精神首先要坚持有效性教学原则。因为自主与他主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二者统一于有效性教学这一主题。如果单纯为自主精神培养而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将会破坏教学的有效性,也使得自主性学习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在有效性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提高学习者的自主精神。
二、主导性原则
在自主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非常关键,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实现新知意义的生成。正如上面案例所析,如果没有教师课前搜寻新闻材料、典型精美的图片来创设情境,设计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纠偏,并及时升华,帮助学生建构价值更大的学习方法地话,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
三、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精神的体现最终要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来体现。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根据问题积极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进行概括,第一次概括不准确,在教师引导下,及时进行调整,最后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升华了对该类型问题如何解答的程序性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的保证。
四、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并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心理和个性等因素,在问题创设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和难度,尽量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五、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问题最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由于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授予了学生构建知识的合法权,因而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提供了平台。例如,在讲到嫡长子继承制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年老的周王,你如何确定你继承人?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思考,答案可谓异彩纷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注释:
【1】高吉利:《国内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外语教学》,2005(1)。
【2】【7】【11】刘景福:《PBL: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3】李钦涛:《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探究》《信息技术教育》2004(8)
【4】季小琴:《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尝试》,《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6))
【5】黄艳:《“自主性学习型”课堂教学“常见病”》,《政治课教学》,2004年11月1日第11期
【6】Butler D L&Winne P H: Feedback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a theoretical synthesis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5,87(3)。
【8】胡祥发:《自主性特征及其方式》,《云南电大学报》2004(5)
【9】屈林岩:《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求索》2002(6)
【10】阮庚梅:《浅谈自主性学习》,《青海教育》
【1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罗星凯等译:《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学与教的指南》,29页,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任长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3.《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