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选聘物业公司程序:山西编织大水网 该如何建设? 缺水该怎么解决 - 新闻中心 - 搜狐焦点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9:27:31
山西编织大水网 该如何建设? 缺水该怎么解决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11年05月05日21:40我来说两句(0)
■开篇语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命脉,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山西高耗能产业多、用水需求大,同时却是水资源短缺的省份,缺水已成为山西发展的短板。
为突破山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在今年3月3日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山西省水利厅明确提出:利用5-10年,建立稳定可靠、结构合理、配置高效的供水网络,即山西大水网。
山西水资源现状究竟如何?水资源短缺有多严重?山西大水网如何规划建设?怎样解决水之短?山西省境内6条大河过去、现在、未来有何不同?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走访专家,进行了深度采访。


水利专家细说山西水之痛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端,位于黄河中游,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其地貌从整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
全省水资源总量8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资源量38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2200立方米的17%,属于水资源贫乏的省份。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山西省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山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薛凤海为记者剖析山西水之痛。
2/3地表水流出境山西成华北"水塔"
山西省全年地表水流量为69亿立方米,但三分之二都流出山西。
山西位于海河流域上游和黄河流域中游,海河流域面积占38%,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永定河、滹沱河、漳河等;黄河流域占62%,主要河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等。除北部有少数支流从内蒙古入山西境内,其他河流均呈辐射状自山西省境内向四周发散,每年有近50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流出山西境外。"为此,山西被称为华北地区的'水塔'。"薛凤海说道。
一年消耗水量相当于254个晋阳湖
山西省的水资源总量现在是89亿立方米,比10年前的123.8亿立方米减少了28%。
薛凤海表示,10年间,山西省平均降水量减少约5%,从508毫米降至480毫米;河川、地表水、地下水降低幅度比降水更严重,减少了20%;干旱、洪涝等极度气候发生更频繁。
相对于不断减少的水资源量,山西省的水资源年消耗量却在上升,从10年前的58亿立方米上升至61亿立方米。省城晋阳湖蓄水量是2400万立方米,61亿立方米相当于254个晋阳湖。
并且,山西省降水地区分布不同频,如2008年忻州以北为丰水年,东南部等大部分地区为枯水年;2009年山西中部吕梁、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为丰水年,北部和东南部为枯水年,其中大同市为10年一遇的干旱年。由于降水分布不同频,导致省内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五大河流和其他中小河流径流量丰枯迥异,表现出丰枯不同频的特点。
多方面原因导致水资源总量减少
在很多老太原人的印象中,汾河河面曾经宽达数百米至千余米,市内汾河两岸分布着大小30余条支流。然而,汾河"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景象,已一去不返了,一些小的河流已干涸。
专家分析,河川径流水资源总量的减少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太原市降水量明显减少,尤其是连续干旱年时有出现;二是由于太原市利用的地下水主要是岩溶水,岩溶区内地下水的大规模开采,使得有限的水资源无法承受无节制的过量开采,地下水袭夺地面径流量。
此外,汾河干流天然渗漏河段急剧增加,原来出露的泉水不断衰竭直至断流,煤矿开采造成大量采空区等都导致河川径流大幅减少。
1984年,太原市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时,河川径流水资源总量为3.04亿立方米,5年前再次评价时,水资源总量为2.06亿立方米,平均减幅为32.2%。
19眼岩溶大泉3眼已断流
山西岩溶大泉数量多、分布广、流量大,古有"千泉之省"的称谓。岩溶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5.2%,其中19眼岩溶大泉水资源量达31.5亿立方米。
受地下水近年来超采影响,山西省19眼重点岩溶大泉现在已经有3眼断流,分别是太原兰村泉、介休洪山泉和运城古堆泉。其他16眼情况同样岌岌可危。今年4月8日、9日,山西省水利厅邀请来自全国的专家召开了"兰村泉复流可行性及修复方案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兰村泉复流可以实现。
薛凤海告诉记者,兰村泉的复流研讨对洪山泉和古堆泉具有很大的意义,"断流的泉水地质结构有相似之处,所以,若兰村泉修复方案成功实施之后,洪山泉和古堆泉也可仿效进行。"
其他16眼大泉虽然尚在出水,但水量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岩溶地下水短缺直接导致泉水断流。以兰村泉为鉴,对这16眼大泉应保持监测,一旦发现水位下降,应及时找出原因,查明地下水位情况。寻找合适地段,增加补给量,减少排泄量和人工开采,确保泉水不断流。"
太原人均占有水资源仅110立方米
一边是日趋减少的水资源,一边是持续增加的用水量。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用水量更大。省会太原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水的需求更急切。
薛凤海介绍,10年前,太原市的水资源量是5.37亿立方米,现在已降至3.76亿立方米,降幅达30%,减少幅度比全省平均值更大。
太原市目前每年的用水量是6.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10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的262立方米还低152立方米,远低于500立方米的国际严重缺水界线之下。
用水缺口达3亿立方米之多,目前补缺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引黄水和汾河上游来水,水量分别是9000万立方米和2亿多立方米。
地下水下沉直接导致水井越打越深。太原市黑驼村的现象非常典型,该村供水站里共有3眼井。一眼枯竭,再凿更深的井。1964年首眼井井深70米,之后,随着水位下沉,又陆续开凿两眼井,井深分别为181米和858米。 (记者 赵丽娜)
家门前的大河 已不见波浪宽
河从我家门前过,如今景象大不同!
黄河、汾河、沁河、漳河、桑干河、滹沱河……记忆中家门口的那条河,波浪宽,水面阔,鱼儿跃,鸟儿多;可今天家门口的那条河,除了名字没有变,一切都变了--水窄了,浪静了,鱼没了,鸟飞了。与河水一起流失的,还有河边人家的原生态生活。山西大水网的建设,恰巧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重拾记忆的机会,于是本报记者走近山西6条主要河流,与河边人家一起,找找过去,看看现在,再寻寻未来……
黄河
当年河鱼比现在又大又多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其中,黄河沿山西段4市十几个县700多公里。黄河沿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
现状:龙门人家日子好
河东大地的夏天来得早,虽然只是4月下旬,这里的气温已经超过30℃。
4月26日下午的运城禹门口黄河滩边,三三两两的游客,各自在习习河风中,享受不同的惬意。今年63岁的王三娃老人是龙门村的村民。在河滩上开了一个炸黄河鱼的小摊儿。老人说:"自从把黄河治理好,村里办起了工厂,龙门村家家户户住楼房,男女老少领福利。我搞这么个小摊儿,纯粹是为了儿子的爱好,他就喜欢下河网鱼,网上来卖几个小钱。"
小摊儿的背后,是连接晋陕两地的跨河大桥。大桥的东头,是山西省重点水利工程--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即使是在去冬今春的大旱中,运城市新绛、稷山、河津三县(市)的50多万亩冬小麦仍悠悠然在麦田中喝饱吃足,"毫发无损"。这自然要感谢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
记忆:水浪能拍到桥上
在王三娃的记忆中,当年的黄河鱼比现在的又大又多。上游一下雨,河就涨,黄河里泥沙多,鱼儿都在河面上游,拿个网子随便捞,经常有十几斤重的大鱼被捞上来。
龙门村村民原好学老人记忆里的黄河也与现在有很大不同。老人今年75岁,他小的时候,黄河水特别大,禹门口没有现在的公路桥、铁路桥,只有供人通行的铁索桥。水流通过时,"水浪能拍到桥上"。那时候,龙门村是一个渡口,每天大大小小停着100多艘船,负责运送货物。
未来:禹门口提黄好处多
禹门口在大水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二五"时期,禹门口灌区工程将完成全面扫尾,除完成前一阶段工程外,将启动实施工业供水二期项目,确保灌区工程全面、安全、高效发挥作用,设计灌溉的50万亩耕地全面受益,灌区范围内大型工业企业用水普遍得到保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汾河
河道宽度300米水面宽仅十几米
汾河发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经静乐县、古交市、太原市、清徐县、祁县、介休市、霍州市、洪洞县、临汾市、侯马市,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是山西的"母亲河"。
现状:汾河流水静悄悄
如果不是侯马水务局河道管理站站长史玉强的一再提醒,很难想像,脚下的路,就是汾河的沿河堤坝;眼前的河,就是汾河。
4月26日上午,在侯马市大李村,天气炎热,太阳炽烤着村边的汾河河道。河道很宽,足有300多米。但水面宽度只有十几米,"连两个流量(注:1个流量指1秒流1立方米水)都没有。"史玉强说。与几十年前相比,汾河的水量大大减少。以前的汾河是丰腴之美,现在的汾河,却变得没了风度。
河道里种满了小麦。一个个不规则的绿色地块分布其中。在靠近堤坝的地方,不时能够看到堆放的建筑垃圾。
记忆:下挖三尺就是水
大李村村民廉国柱是这段堤坝的护堤员。他回忆:"我小的时候,这河堤两边都是莲藕地,无论春夏秋冬,河里有捞不完的鱼,河面上飞翔着各种各样美丽的鸟儿,有野鸭、大雁、灰鹤……水草从河床长出来。到了冬天,冻在冰面上,人们割回去烧火。"
侯马与襄汾隔河相望。侯马在河东,襄汾在河西。当年,因为汾河水大,向下挖三尺,就会冒水。所以,襄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葬俗,即使是再有钱的人家,给老人置办棺材都是用不值钱的柳木。柳木虽然材质不好,但不怕水泡,埋在地下不容易腐烂。然而,随着这几年汾河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这样的葬俗也在慢慢改变,松木、柏木也逐渐采用。
未来:汾河生态将改观
现在,即使是在汾河边上的农田,灌溉的水也求之不易。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就是为了给汾河流域各县农田补充水源而建设的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可向稷山汾南灌区、襄汾井灌区、侯马北庄灌区、曲沃浍河灌区、翼城利民灌区以及三泉水库灌区等供水,可改善灌溉面积42.58万亩;工业及农村生活供水8031万立方米;可补充汾河生态供水1446万立方米,届时,汾河生态将有所改观。
沁河
水深处只能没膝河道里盖起瓦房
沁河是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两条最大的河流之一,从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由南向北流经沁源、安泽、阳城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于河南武陟县南贾村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其中九成以上流域面积在山西境内。
现状:不足1个流量
从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出发后,沁河的首个流经县境就是安泽。这片孕育了一代大儒荀子的土地上,沁河静静流淌……
4月25日,记者与临汾市引沁入汾管理局水电科长倪建仁一起,站在了位于安泽县城的沁河大桥旁,桥下,是一泓幽幽沁水,清风拂来,微波荡漾。倪建仁说:"前面有橡胶大坝拦着,这里的水看起来很大。事实上,沁河的水流已从多年前的30-60个流量,骤降至现在的不足1个流量。"沿沁河一路上行,水深处不过没膝,水浅的地方,不断有河床的石头赤裸裸暴晒在日光下。曾经的河道,除了盖起一排排红顶子的瓦房,更多地被大片的农田覆盖。
记忆:沁河之水深且绿
回忆沁河水美鱼肥的过往时,武晓兰的眼神里泛起了幸福。上世纪50年代,她出生在安泽县和川镇石渠村。沁河从村庄的三面环绕而过。"只要出门,就得先过沁河。"那时,沁河的水"特别地深、特别地绿"。
有一年冬天放寒假,她和几位女同学送老师回家。回来的时候,就在沁河上溜冰玩儿。结果,一个大裂缝裂开,武晓兰掉到了河里,冰冷的河水顿时湿透了棉衣。幸亏一个女同学身手敏捷,一把把她拉了上来。
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除了乐趣,就是遗憾:"现在就是想掉到冰窟窿里,也没那条件了。连水都没有,哪来的冰?哪来的冰窟窿?"
未来:50万亩良田不再渴
沁河水的流失,给当地的农业灌溉带来影响。为满足农业用水需求,引沁入汾工程开始兴建。在山西大水网的建设中,这一工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工程的建成,在汾东--洪安涧河以南的安泽、古县、浮山、洪洞、尧都、翼城、曲沃等7县区600-800米高程旱地发展水浇地50万亩,改善水浇地30万亩,并可提供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6250万方,年农业效益2.45亿元,年工业效益2.55亿元,年防洪效益313万元。
 

滹沱河
大片鹅卵石裸露在河床上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汇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其中流经山区、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86%,河流总落差达1800余米。
现状:河流骤缩变"渠水"
从太原驱车出发,走上新近通车的五忻高速一路向北,在建安出口下高速一路下行,就能看到村道边一条河流蜿蜒通过,宽阔的河床中仅剩一湾浅水。行不多远,河流绕过几道大弯,一栋白色建筑映入眼帘,此处正是滹沱河坪上段的水弯泉,流水在此处汇聚成一处深潭,在初芽的白杨树叶映照下,使得河水泛起一抹翠绿,在奇绝的山势烘托下,显得格外动人。
再往前走,就是坪上应急引水工程所在地,临时指挥部里,监理工作人员正忙着搜集数据,密切关注着工程的最新进展。到了坪上--一个坡度陡峭的村庄时,村口的滹沱河水已经窄得像"渠水",大片鹅卵石裸露在河床上,色泽暗淡地诉说着昔日的故事。在两岸早已干涸的河床上,有村民开垦出的小块地,周围埋着砍断的棘针树,以防止下到河床上戏耍的孩子们踩踏破坏。村民介绍,因为附近潜藏着不少泉眼,这里的水还看得到,如果再走十几里路,恐怕水就更少了。
记忆:夜听河水拍岸声
78岁的张计为老人自小喝着滹沱河水长大,他生活的五台县东冶镇坪上村风景秀丽,泉眼众多,"在地上刨个坑就能出水"。说及滹沱河过去的壮观景色,张计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满墩墩,现在干崩崩。"老人回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滹沱河的水还特别大,由于当地盛产花椒,每到秋季,村里的婆姨们就要到河对面去摘花椒。遇上水涨,乌泱乌泱的河水就会把人截住,无奈之下,过河去摘花椒的婆姨们只好结伴住在地里,"挖上地里的山药蛋烤着吃。"
夜听河水拍岸声也是坪上村村民难得的消遣。滹沱河水势浩大,山村百姓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夜深人静之时听着窗外河水涨落经过的声响,自然成为大家入睡前必不可少的伴奏。张计为说:"以前听多了就烦,现在听不到还想。"如今,和张计为一样对曾经的滹沱河水有着刻骨记忆的老人们已经不多。
未来:病险水库焕新颜
做好重点水源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抓好21座病险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小农水灌溉工程。争取改造大中型灌区15个,增加节水量8045万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6万亩,争取完成19条中小河流的治理任务,抓好水保生态治理工程……忻州市今年的水利工作会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大水网工程的全面推开,滹沱河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桑干河
太阳直接照到了桑干河底
桑干河是海河的重要支流,上源为山西省的源子河与恢河,两河于朔州附近汇合后称桑干河,在山西省境内的河流长度为252公里,流域面积达17142平方公里。桑干河发源于宁武县正南,管涔山的东坡。河流先沿槽谷同恒山走向平行流向东北,之后在河北省宣化附近折向东南,进入华北平原的北京地区,经北京南部流向天津,最后流入渤海。
现状:太阳照在桑干河底
说起桑干河,很多人都会想起作家丁玲的名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如今,随着桑干河水量的减少,太阳直接照到了桑干河底。
24日,当记者一路北上,真正见到这条有着很大名气的河流时,小说中描述的情景却已再难看到。"这里的水实在是太少了。"随行的桑干河灌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引用一些河水灌溉附近农田外,桑干河也不像历史上那么慷慨了。在距离朔州市区约20华里处的桑干河桥畔,记者踩着河岸边倾倒的成堆垃圾一步步向河道深处行进,希望在这条河里还能看到一些水。岸边的淤泥积得很高,踩上去却并不会粘脚。绕过几株水柳后,远远看到一股冒起的泉水,白花花地四溅开来,周围的支渠里,水流清澈之极,几个附近村落的孩子弯腰撩起河水打闹嬉戏着,并不时从河上跨来跨去。
灌区工作人员介绍,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桑干河的许多河段就处在了一种常年干涸的状态,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过量开采,都是导致桑干河出现满目疮痍的原因。
记忆:泉涌喷处一房高
"下雨时的桑干河河面来回几十米,水中常有山羊、煤炭和木料被大水刮下来。"李在贵坐在西神头村口晒着太阳,向记者讲述起他在少年时期看到的桑干河模样。李在贵今年80岁了,加上从老祖宗耳朵里听到的描述,都难以理解为什么桑干河水会越来越少。
不仅水少了,之前河面上水雾茫茫的景象也难以看到。李在贵说,桑干河桥下不远处的泉涌就是就好的说明。记忆中的桑干河泉水,"喷出的水柱有一房高,斗大的石头放在上面都能顶起来。"而现在的泉眼除了吸引孩子们在附近戏耍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雄姿。
未来:重拾昔日魅力
桑干河灌区水利工作人员表示,建设"两纵十横"大水网的规划鼓舞人心,除了加强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动人畜引水工程和引黄水厂建设等工作外,桑干河正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未来的桑干河,将重新恢复其原有母亲河的魅力。
漳河
河岸上干涸了不知多少年月
漳河是海河流域卫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东南山地,有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源,全长466千米,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千米。战国时期,西门豹治理邺时,曾开凿引漳十二渠引水灌溉农田。
现状:一湾浑水桥下过
如果没有沿线水库的阻挡,如今的漳河水或许还能比现在稍微"水流潺潺"些。但如果没有沿线水库的修建,漳河恐怕更是一线"死水"。在红色革命圣地武乡县,记者探访漳河的过程似乎远比其他几条河流更为顺利。走太长高速至武乡出口左转,远远就能看到一条宽约几十米的河床,几台挖掘机"轰隆隆"地冒着黑烟清理着河床里的沙石,十几名工人则在河底抹着水泥,里面看不到一点水。"这里要引水建一个公园。"一名工人介绍,再一打听,原来这里就是所谓的漳河了。
一路向西行走,路边石碑上赫然刻着"阳城村"三个大字,村口一座水泥桥,笔直地横跨在河道上,一湾浑水从桥下浅浅流过,两边的河岸上早已干涸了不知多少年月。
记忆:过河得半个小时
76岁的李怀玉老人就是阳城村人,也是这个村子里胡子最长的人。上午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村中高坡上的一段朽木上,李怀玉正和村民们聊天。"大着呢,河水想往哪流就往哪流。"说起村口的漳河,李怀玉说在上世纪50年代时河水还是漫漫一摊深水,因为河太宽,从临时搭建的土桥上过河,"摇摇晃晃,怎么也得半个小时。"
李怀玉很怀念之前漳河水漫流的岁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水多的时候,村民们在河边饮牛饮羊、洗衣洗菜,天热的时候,男人们还要到河里消暑洗澡。"河水究竟是什么时候突然变小的,李怀玉已经记不清了,因为水多,"原来在岸边还可以种水稻",现在却是"一年比一年干了。""小时候,河里还有齐腰深的水,现在的小孩已经体会不到在河水中戏耍的乐趣了。"31岁的阳城村民李卫东说。
未来:"小水利"变"大水利"
长治水利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未来五年,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小水利"向"大水利"转变,以建设一泉、百库、五区、五网"1155"供水网络为龙头,全面构筑供水保障、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减灾和水保生态"四大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重点水利项目达到百项以上,全社会水利投资达到百亿元以上。到2015年,基本建成稳定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新建25项水源工程,完成辛安泉引水改扩建工程,使全市供水能力从现状的5.75亿立方米增加到7.75亿立方米。(记者 兰玲 王普荣 摄影:连捷 王普荣)

大水网能给山西带来什么
为寻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十一五"期间,经过努力,山西当地地表水供水能力显著增长,达到37亿立方米。
"如何把费很大劲蓄起来、拦起来、提上来的地表水、黄河水送到最缺水的地方,这是"十二五"山西省主要解决的水问题。"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表示。
"大水网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资源互补、丰枯调剂。"比如,通过东山供水工程,把左权县内丰沛的漳河水调到太谷县,补充水资源相对紧缺的汾河流域。
两纵十横构建大水网
近日,山西大水网规划出台。透过一串串数字一幅幅图表,仿佛看到若干年后山西省山川壮美、碧波万顷的水利蓝图成为现实。
山西大水网是以纵贯山西省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以建设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主要经济中心区的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十横)为骨架,通过连通工程建设,将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这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相连通,实现"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应急,丰枯调剂、促进发展"的工程体系。
工程完工后可使全省总供水量由目前的63亿立方米提高到86亿立方米。
大水网的"两纵"分别是:
黄河北干流线。北起偏关县老牛湾,经已建的万家寨水利枢纽,规划的碛口、古贤水利枢纽,和已建的禹门口、浪店提黄工程,南至垣曲县的马蹄窝,全长965公里,构成大水网的一条天然纵向水道,作为向境内供水的主要水源地。
汾河--涑水河线。以汾河为主干,通过已建成的万家寨引黄南干线将黄河与汾河连通,黄河古贤供水工程将汾河与涑水河连通,形成815公里纵贯山西省南北腹部地带的又一条纵向水道。
"十横"主要是十大骨干供水体系,通过两纵相连接。其中有5横是从黄河取水,另外5横是利用已调蓄的境内地表水;从水量上有37亿是境内地表水,24亿是黄河水。
十大骨干供水体系供水区总面积7.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9%,覆盖全省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和长治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70个县(市、区),受益人口2400万,GDP占全省的83%。
山西大水网2015年平水年时总供水量可达到66亿立方米,较现状增加1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93万亩;2020年平水年时供水量可达到76亿立方米,较现状增加2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增加213万亩。正常年份和一般干旱年份可满足供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水要求;严重干旱年份和特大干旱年份动用地下储备水源,增加外调水量,可保证城乡生活用水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用水。
目前,山西大水网已建、在建和规划的主要地表供水工程共有76处,总供水能力59.4亿立方米,其中,已建工程61处、现状供水能力35.3亿立方米,在建工程5处、设计供水能力7.6亿立方米,规划工程10处、设计供水能力16.5亿立方米。
由点到网重在连通
2008年开始,山西省加大水利建设投资。规划总投资130亿元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开工33项,到去年年底已建成27项。这批工程基本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不同时期规划的全部重点工程,其中包括3座大型水库(张峰水库、泽城西安水电站、柏叶口水库),两座大型灌区(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大引水工程(坪上应急引水、和川引水枢纽)。
但是因为缺乏连通环节,部分供水工程只能就近供水,供水范围小,水源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以山西省晋中南部为例,位于漳河流域上的晋中云竹水库和石匣水库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建成以后一直没有供水对象,大部分水量流出境外。而与其一山之隔、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的汾河流域的平遥、介休、灵石等县(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水网建设就是在进一步完善各"点"建设的同时,全面建设一批连通工程,"通过建设河库互联互通工程,解决全省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地区用水差异较大的问题,在空间和时间上满足各地区用水需求。"
据悉,大水网今年将新开工建设西山引黄、东山供水、中线引黄工程、禹门口东扩等六大工程。
其中,西山引黄工程规划新建引黄工程145处,发展灌溉面积122万亩,同时改善和提高431个自然村、12万多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并解决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乡宁等7县的部分工业用水;东山供水工程,从晋中东部水库调水至晋中盆地南部5县(市),保障晋中南部用水需求;中线引黄工程,从黄河干流取水,通过400米扬程和110公里输水线路,在黄河与三川河、文峪河、汾河之间形成互联互通工程,解决吕梁市用水问题。
另外,今年还有五项工程要完工,分别是:松塔水库、石膏山水库、恋思水库、八泉峡水库、禹门口东扩一期工程。"今年,要确保松塔水库等五项工程年底建成,确保东山供水和西山引黄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吴家庄水库年内开工建设。同时,积极做好其他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2年内全部开工建设。"
大水网全部完成后,全省总供水量将大幅提高,山西水资源开发利用由现在的"水瓶颈"转变为届时的"水支撑"。
未雨绸缪,不临渴掘井
山西南北长约680公里,东西宽约380公里,由南到北气候条件从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由东向西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纵贯,阻隔了东南暖湿气流的西升北进。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山西干旱灾害频繁,几乎年年有旱。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全省有53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平均1.13年发生一次。
在大水网建设的新闻发布会上,潘军峰讲述了发生在1876-1878年的"丁戊奇荒"。
那场大旱是山西省史上300年一遇的大旱。"全省1600多万人口,灾后只剩下1000万。灾情最严重的太原府,灾前人口100万,灾后仅余5万。这次大旱给山西人民带来的损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洪水、瘟疫、战争,灾情之惨烈史无前例,对当时整个社会产生了强烈冲击,给山西人民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丁戊奇荒"是山西,也是全国近代最严重的旱灾。这次大灾以后的1900年、1920年、1928-1929年,山西都发生了大范围的较大干旱。其中1900-1901年的灾情亦属于特大旱灾,降水量、径流量为20世纪最低值,这次旱灾山西省连旱两年,死尸遍野,树皮剥尽草根吃光,仅绛州人口就减少一半。每次大旱过后都曾带来民生凋敝、百业萧条的严重后果。"连续特大干旱,导致山西经济倒退几十年,至1960年全省人口才恢复到灾前水平。"潘军峰表示,特大干旱及连续干旱,已经成为影响山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幸运的是,解放以来,山西尚未发生过全省性的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但是,干旱的威胁切实存在。应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潘军峰称,十二五期间必须将山西省已形成的调蓄能力和提引黄河水能力,尽快转化为具有较高保证程度的实际供水量,为此,要重点建设互联互通工程,将主要河流和主要区域性供水体系连接起来,形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网络,"在遭遇特大干旱年时,水网内部的地表水供水量可以维持在正常供水能力的70%左右,加上岩溶泉水和紧急动用的地下水,可以满足3500万城乡居民生活基本用水需求,维持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部门正常运行。"
采写:本报记者 赵丽娜
■数字解读
86亿立方米意味着什么
到2015年,大水网骨干水网基本建成后,全省包括引黄水在内的地表水供水量达到61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地表水供水量37亿立方米,提引黄河水24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将由目前的35亿立方米压减到25亿立方米。届时,全省年总供水量将达到86亿立方米。
目前,全省供水量为63亿立方米,用水量为61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80立方米。数据显示,国内经济发展较好城市的万元GDP用水量约86立方米,"山西在全国属于节水水平较高的省份。"
按照山西省十二五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如果保持现有万元GDP用水水平,86亿立方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所以必须进一步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经过测算,十二五期间,只要将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53立方米以内,86亿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全省所需,"经过十一五的5年努力,全省万元GDP用水量已经由155立方米降到80立方米;十二五期间,把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53立方米完全可以实现。"潘军峰表示。制图: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