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物业管理系统er图: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8:33:09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晨僵,对称性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甚至畸形、废用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类风关发病年龄大多在20~45岁,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诱发病因。本病持久反复发作,易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功能障碍而残废,其预后不良与年龄(30岁以下发病者)、病变典型、持续发病一年以上等因素有关。类风关属中医的“痹证”、“历节风”、“鹤膝风”等范畴。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按照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二是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三是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四是重叠类湿性关节炎。也可以按照关节内外分为关节症状,关节外症状,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
  1、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①晨僵;②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②多个关节受累,单关节炎少见;④对称性关节受累,不同关节间症状转移,间隔期在1个月以上;⑤关节炎症有相互制约现象;⑥病程可持续几个月以至达数十年之久;⑦关节周围组织病变及并发症,例如,类风湿性皮下结节,关节附近肌肉萎缩,肌无力,关节周围的组织受累,骨受累,肩手综合征及下肢与踩部水肿等。
  2、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①发热型类风湿:在临床上可分为长期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和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以高热为主的类风湿发热,由感冒、外伤等因素引发,表现为不规则间歇性的特征。发热时,温度多半在38℃—40℃以上,有的高达42℃,一日温差可有较大波动,发热时伴有畏寒、皮疹、关节酸痛的症状。发热一般持续2—8小时骤然下降,伴有出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的症状。以低热为主的类风湿症状极不典型,往往被误诊为结核或潜伏性风湿病。病人体温多在37.3℃—38℃之间,很少超过38℃。全身症状多,表现为明显乏力、易累、倦怠、多汗、晨僵、关节肿胀、疼痛等症。
  ②单关节炎:多由髋、膝、踝单关节开始发病,病变始终局限于1个关节,以后反复发作,缓解与加重缓慢交替。常伴有其他关节痛,但不肿,病程可持续1年至数年。
  ③少关节炎:此型关节炎多半固定在2—3个关节上,好发于腕、踝、膝、跖、髓等关节。关节症状较轻,发展较缓慢,有较长时期的缓解期。
  ④反复发作性风湿病:又称发作性风湿病。其特征为发作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数日乃至2—3周,自行消退,关节疼痛剧烈,多由劳累、饮酒、失眠所诱发。
  ⑤干性关节炎:临床以关节僵硬、挛缩为主要表现,关节肿胀不明显,剧烈疼痛或反而无痛,但关节破坏及增生发展迅速,数月至1—2年内可使关节毁损变形,发展成残废。
  ⑥内脏型: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特点是当内脏症状突出时,关节痛的炎症表现一般是中等度的,有时轻微,或退居次要地位。可表现为心脏损害,类风湿性血管炎,肺、肾损害,关节淋巴结病,关节肝脾综合征,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系统损害,眼、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损害及其他。
  3、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①长期高热为主要表现;②多关节炎型类风湿;③单关节炎;④少关节炎。
  4、重叠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①类风湿重叠风湿病:全身症状重,可伴有明显心脏损害的表现与心力衰竭;②类风湿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③类风湿重叠瑞特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疗效。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①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②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一般疗法:发热关节肿痛、全身症状来者者应卧床休息,至症状基本消失为止。待病情改善两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以免过久的卧床导致关节废用,甚至促进关节强直。饮食中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要充足,贫血显著者可予小量输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等在病人健康情况允许下,尽早摘除。


历节
耿(右)

初诊 (八月二十七日) 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沈而滑,此为历节,宜桂枝芍药知母汤。瘰疬,从缓治。

川桂技(五钱) 赤白芍(各三钱) 生甘草(三钱) 生麻黄(三钱)熟附块(五钱) 生白术(五钱) 肥知母(五钱) 青防风(五钱)生姜(一块打)

二诊 (九月一日) 服桂枝芍药知母汤,腰痛略减,日晡所热度较低,惟手足酸痛如故,仍宜前法。

川桂技(五钱) 赤白芍(各五钱) 生甘草(三钱) 净麻黄(四钱) 苍白术(各五钱) 肥知母(五钱) 青防风(四钱) 生姜(一块打) 咸附子(三钱生用勿泡)

【按】吾师又曾治一戴姓妇人妊娠八月,为其夫病求医,抱夫乘车,胎儿竟为夫身压毙,遂作腹痛。一医药而堕之,腐矣,妇本属血虚体质,死胎既下,因贫不能善后,即病历节。手足拘挛,节骱剧痛,旦日较缓。拖延二年,方求师诊。师用一方,二剂不应。二诊改用某药,汗乃大出。两剂,肢节便可屈伸,足肿亦小,独手发出大泡,有浓有水,将成溃烂。乃采丁甘仁先贤法,用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一两,地骨皮四钱,清其血热,二剂而痂成,四剂而痂脱。遂与未病时无异。以为可无恙矣,妇忽阴痒难忍,盖湿毒未尽,而下注也。师因令其用蛇床子煎汤熏洗,良瘥。未几,入市购物,卒然晕倒,诸恙退而血虚之真象见。师乃用大熟地一两,潞党参五钱,川芎、当归各四钱,龙骨、牡蛎各一两,凡二十余剂全愈,后竟抱子云云。

曹颖甫曰:肢节疼痛,病名历节。此证起于风邪外感,汗出不畅,久久湿流关节,脉迟而滑,属寒湿。其微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其剧者宜乌头扬。尝治一吴姓男病,予用净麻黄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绵耆三钱,炙甘草三钱,乌头二枚切片,用蜜糖一碗另煎,煎至半碗,盖悉本《金匮》法也。

第二节 痹病
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以肢体痹病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

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但疼痛的性质有酸痛、胀痛、隐痛、刺痛、冷痛、热痛或重着疼痛等各异。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为主或以下肢为甚,可对称发作亦可非对称发生,或累及单个关节或多关节同病,可为游走不定或为固定不移。或局部红肿灼热,或单纯肿胀疼痛,皮色不变。或喜热熨,或乐冷敷。多为慢性久病,病势缠绵,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较短。病重者,关节届伸不利,甚者关节僵硬、变形,生活困难。

【诊断】

1.发病特点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同时,发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本病的症状学特征。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肉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欣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诊断。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__张仲景之法--1

--------------------------------------------------------------------------------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穷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 除热瘫癎。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天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口父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穷一两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 黄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右三昧物,每七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__张仲景之法--2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