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成忠和吴碧云:《裨海紀遊》 (清)郁永河 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4:04:53
《裨海紀遊》 (清)郁永河 撰
●書籍簡介
第四四種「裨海記遊」
本書(一冊七二面四三、二○○字)包括「裨海紀遊」(上中下)三卷、「鄭氏逸事」一卷、「番境補遺」
一卷、「海上紀略」一卷、「宇內形勢」一卷,郁永河著。此書版本甚多,方豪先生提供「屑玉叢譚」本,並
參酌各本加以校勘;援「臺灣詩薈」本例改「偽鄭逸事」為「鄭氏逸事」,並據他本分「海上紀略」末之「宇
內形勢」另立一卷。作者郁永河,字滄浪;浙江仁和諸生。性好遊,人閩為幕,遍歷閩中山水。清康熙三十五
年冬,福省火藥局災,典者負償,謀往淡水採磺,永河慨然請行。翌年春,自廈門渡臺,赴淡水北投採磺;至
十月初,乃歸。「紀遊」所紀,乃為經歷所見及遭遇艱難辛苦之狀,並賦有竹枝詞。其餘諸卷,均為此行夷考
所得。本書著於臺灣入清後僅十餘年,實為研究臺灣極有價值文獻之一;以後私家著述或官修志書,每多引
錄。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目錄
3 裨海紀遊卷上
4 裨海紀遊卷中
5 裨海紀遊卷下
6 鄭氏逸事(原題「偽鄭逸事」)
7 陳參軍傳(附)
8 陳烈婦傳(附)
9 番境補遺
10 海上紀略
11 海吼
12 天妃神
13 木龍
14 水仙王
15 糠洋、蕈洋
16 大昆崙
17 琉球
18 日本
19 紅夷
20 西洋國
21 宇內形勢
●弁言
民國三十八年春,我來臺灣,即對康熙三十九年來臺的郁永河所撰的裨海紀遊,作全面的研究;包括蒐集這
本書的各種抄本和刻本,搜求郁永河的事蹟和載記,並根據不同版本,為紀遊作合校本。三十九年十一月,合
校本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列為臺灣叢書第一種;我寫了一篇兩萬字的長序,內容分:
(1)本書撰人之研究。
(2)本書版本之研究。
(3)日人對本書的研究與重視。
(4)校勘本書的旨趣和方法。
時隔九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由於編印臺灣文獻叢刊,自當重刊本書。我向來主張「地方文獻愈流通愈
好」;在這個原則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近年在這方面的努力,我是萬分贊成的。重刊裨海紀遊的消息,當
然也是我所樂聞的。
九年來,我又陸續看到了一些有關於郁永河或裨海紀遊的記錄,我也很想借此機會把它寫出來:
一、關於作者郁永河
我在合校本序言裡曾說過:『本書撰人曾經過一個時期的埋沒』。當時我開列了以下五個引徵文獻:
(1)雍正十年渡海輿記(本書的又一版本)周于仁序:『惜作記者姓氏不傳,不得與此書共垂不朽,亦歉
也』!
(2)道光年間達綸刻本裨海紀遊序:『郁君之為人行事,無可稽考』。
(3)咸豐三年粵雅堂叢書本採硫日記(亦本書異名)伍崇曜跋:『按是書見吳中吳翊鳳伊仲秘籍叢函鈔
本,不著撰人姓氏』。
(4)同上伍崇曜跋又云:『永河字履未詳,俟考』。
(5)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記:『夜閱仁和郁永河采硫日記,永河字履無考』。
現在我可以再補充三種:
(6)嘉慶年間,翟灝撰臺陽筆記印行,有吳錫麒序,歷舉有關臺灣之書,曰:『臺灣自本朝康熙間始入版
圖,又孤懸海外,詞人學士,涉歷者少;間有著為書者,如季麒光臺灣紀略、徐懷祖臺灣隨筆,往往傳聞不
實,簡略失詳。唯藍鹿洲太守平臺紀略、黃崑圃先生臺海使槎錄,實皆親歷其地,故於山川、風土、民俗、物
產言之為可徵信』。
吳榖人先生列舉了四部有關臺灣的書,其中兩部,是他認為作者『親歷其地』,所以『言之為可徵信』;可
是他卻不知有『親歷其地』的郁永河和郁氏的著作。這是一個消極的證據,證明郁氏和郁氏著作的被埋沒。
(7)光緒八年,龔顯曾為王凱泰臺灣雜詠作序,歷舉詠臺灣詩,曰:『臺灣紀巡百首爭傳(夏之芳著),
社寮雜詩一卷成帙(吳廷華著);渡海輿地附臺郡番境之歌,赤嵌筆談錄藍氏近詠之作(藍鼎元著)』。
這又是一個消極證據。龔氏共舉了四個名家的作品,三件有作者姓名,獨對渡海輿記付諸闕如;可見光緒八
年(一八八二)龔顯曾所見的渡海輿記和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周于仁所見的渡海輿記,相去雖一百五十年
(卻同樣的沒有作者姓氏,也同樣的不知作者姓氏。這能不說是埋沒嗎?
(8)民國十六年十一月,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一集第一期,有薛澄清著「鄭成功歷
史研究的發端」說:『偽鄭逸事,清郁永河撰。永河何縣人,無可考。惟是書曾見錄於重纂福建通志,是其為
福建人必也。卷數刻本,志亦未言,不知有否傳本。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雖曾引用,但其所指,是否即為是
書,亦不可知也。姑志之以待考』。
薛澄清到民國十六年還不知郁永河是何許人,當然可以說他孤陋寡聞。但是薛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
知』的說法,如云『無可考』、『待考』、『不知有否傳本』、『不可知也』,尚不失為學者風度;只有判永
河是福建人,未免武斷。但我們在可惜他的孤陋寡聞之餘。更不能不可惜郁永河本人和他的著作的被埋沒。
二、關於本書版本
九年前,我開出了以下二十個版本:
(1)雍正十年前,袁黻皇藏渡海輿記鈔本;未見。
(2)雍正十年,周於仁在福建將樂縣刻本渡海輿記,據袁黻皇藏本;未見。
(3)雍正十年,于傭州刻本渡海輿記,孫殿起販書偶記著錄;未見。
(4)晚宜堂校本渡海輿記;未見。
(5)國立臺灣大學藏重裱鈔本渡海輿記;已見。
(6)移川子之藏傳鈔本渡海輿記;未見。
(7)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藏市村榮傳鈔本渡海輿記;已見。
(8)道光十三年,沈楙惪跋昭代叢書本裨海紀遊;已見。
(9)道光十五年,棗花軒刊巾箱本稗海紀遊,販書偶記著綠;未見。
(10)道光二十三年,舟車所至叢書採硫日記節本;已見。
(11)道光達綸刻本裨海紀遊,為屑玉叢譚本裨海紀遊所本;未見。
(12)吳翊鳳秘籍叢函鈔本採硫日記,不著撰人姓氏,為粵雅堂叢書本採硫日記所本;未見。
(13)咸豐三年,伍崇曜跋粵雅堂叢書刻本採硫日記;已見。
(14)光緒五年,上海申報館倣聚珍板,蔡爾康跋屑玉叢譚本裨海紀遊,據達綸刻本;三十九年作合校本
時未見,四十五年獲見。
(15)光緒十年至二十年之間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裨海紀遊;已見。
(16)光緒二十七年,胡繩祖鈔本採硫日記;未見。
(17)光緒三十四年諸田維光獲見小西藏胡繩祖鈔本,不知是否原本,抑或傳鈔本;未見。
(18)民國十三年五月至十二月,臺南連雅堂先生主編臺灣詩薈月刊分期校刊稗海紀遊;已見。
(19)伊能嘉矩臺灣叢書遺稿傳鈔胡繩祖鈔本;已見。
(20)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發行叢書集成初編,有採硫日記,據粵雅堂叢書本排印;已見。
以上二十種版本,已見與未見者各十種;其中一種為四十五年所見。未見的十種版本中,五種未見的渡海輿
記,只有販書偶記著錄的一種,或是異本;其他四種,當與臺灣大學藏鈔本無甚大異。棗花軒刊本稗海紀遊未
見。達綸刻本裨海紀遊既為屑玉叢譚本所本,秘籍叢函鈔本採硫日記既為粵雅堂叢書本所本,小西藏本採硫日
記既即胡繩祖鈔本,而胡繩祖鈔本,僅在粵雅堂叢書本伍崇曜跋後加寫『光緒辛丑年歲次念七仲秋浙杭蓉伯胡
繩祖書』等字,可見是謄鈔粵雅堂本。但因內容稍有不同,所以我曾揣測他作過「理校」。因此,見粵雅堂本
雖不能說即等於見粵雅堂所本的秘籍叢函本,但相去或不太遠;而由粵雅堂本而來的胡鈔本以及小西藏本與伊
能傳鈔本,或亦大致相同。所以我所未見的本子,固然都是我懸目以求的,但販書偶記所著錄的渡海輿記刻本
和道光十五年的棗花軒刊本稗海紀遊,當是我所最渴望的。
近年我又從民國二十八年四月出版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書目錄史部游記類,見到裨海紀遊一卷,註明清郁
永河撰,道光十五年刊本,和棗花軒刊本同年印行,想來就是棗花軒本;可是一作「裨」、一作「稗」,所以
在未見原書之前,仍不能作硬性斷定。
在合校本序文中,我還記錄「臺灣史料集成」中所收入的「臺北州大屯郡北投庄役場藏」節鈔本「採礦資
料」和呂海寰舊藏鈔本採硫日記等五種。前者輾轉傳抄,且斷篇殘簡,不錄亦可;後者聊為存目而已。
此外,另有一版本名「稗海紀游略」,也是我作合校本時所不知的。我未見原書,只見到清仁和羅以智所撰
跋文。羅文載恬養齋文鈔,收入民國三十四年五月出版上海合眾圖書館叢書第一集。羅氏便是昭代叢書續編戊
編裨海紀遊的刪削者,這「稗海紀遊略」和昭代叢書本裨海紀遊是否相同,在未見原書前,我不敢斷定。
「裨」作「稗」,合校本裡,我只舉出連雅堂臺灣詩薈重刊及伊能嘉矩校稿;但原書名作「稗」者尚有道光十
五年棗花軒刊本(見販書偶記),近人謝國楨「晚明史籍考」稱有「稗海遊記彙刊本」。見於他書者,除這篇
羅以智的跋文和方誌外,雍正二年黃叔璥撰臺海使槎錄有十餘處,乾隆十二年六十七著使署閒情卷二有一處,
乾隆三十年朱仕玠小琉球漫註有兩處,嘉慶間李元春臺灣志略有三處,(原書卷二兵燹,最晚為嘉慶十四
年)。道光十年鄧傳安蠡測彙鈔、同治十二年丁紹儀東瀛識略兩處,均作「稗」。值得提出。凡我直接間接看
到的各版本的序跋題詞,曾輯成「文獻彙鈔」,附於合校本後。但羅以智跋文未收入,今補記於此:
跋稗海紀遊略
郁氏永河稗海紀遊略一卷,附偽鄭逸事、番境補遺、海上紀略、暴風日期、海上佔晴雨,予從振綺堂汪氏假
得稿本,錄藏之;曾刊入昭代叢書續編戊編,刪削有半,非足本。宇內形勢一則,其文更異。
永河字滄浪,仁和諸生,久客閩中,遍遊八閩。康熙三十六年丁丑春,會當事採硫黃於臺灣之雞籠淡水。臺
灣初隸版圖,在八閩東南,隔海千餘里;滄浪欣然與其役,因紀是編,備述山川形勢、物產土風、番民情狀,
歷歷如繪。滄浪以斑白之年,不避險惡,且言:『游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其果好游耶?抑欲擴聞見而張
膽識耶?
所載鄭成功攻紅毛為順治十八年四月事,按通志繫之十七年;然三藩紀事:十八年十二月荷蘭降,施靖海侯
疏中亦稱十八年,則通志未可據。又載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克塽率其族屬朝京師。按洪氏海寇記:閏六月十一
日,降表至軍前,舉國內附;七月十五日,繳印;八月十五日,迎官兵進港;十八日,自克塽以下,官民悉遵
制鬀發;十一月十一日,齊到閩省,陸續進京。則非十月已朝京師。洪氏之記較詳。又載寧靖王朱術桂詩:
『流離來海外,止賸幾莖髮;如今事異矣,祖宗應容納』。他書多作『流離避海外,總為幾莖髮;而今事畢
矣,不復采薇蕨』。則傳聞有所不同。所載風信,則不若澳門紀略為尤詳。
滄浪所作竹枝詞及紀游諸詩,編中兼載之。國朝杭郡詩續輯,吳仲雲方伯專屬黃薌泉丈為搜採;丈久館於振
綺堂,滄浪詩獨未之及,所謂失之眉睫者矣。
三、關於臺海使槎錄引文
臺海使槎錄,黃叔璥撰,成稿於雍正二年,乾隆元年刊行。它的成書只晚於郁永河來臺二十七年。書中引用
裨海紀遊、番境補逸(不作遺)、偽鄭逸事的地方不少,並錄有土番竹枝詞二十四首。以時代言,應該是一個
可以作為校勘用的第一個底本。而比使槎錄晚出的臺灣方志,又往往從使槎錄轉錄裨海紀遊等郁永河著述中的
文字。三十八年我來臺灣後,所作第一篇文字·是文獻創刊號上的「康熙五十三年測繪臺灣地圖考」,即已引
用使槎錄;但在作裨海紀遊合校本時,即因其刪節過多,未列為校勘底本之一。茲舉若干例,以見其刪改之
多:
使槎錄卷一引第一節裨海紀遊,有一小段文字說:『余同王君仲千採硫,仲千登舟,余乘笨車。行十八日,
至後坂社』。郁永河乘笨車就道,經過十八個社,化了十八天時間,纔到後坂社,原文在二千字以上;使槎錄
只代以「行十八日」四字,而又未註明節刪。即以「乘笨車」以前的兩句而言,原文作『王君圖便安,卒登
舟,挽之不可;余與顧君率平頭數輩,乘笨車就道』。二十六字被改成十六字。
使槎錄所引四月二十四日郁永河到後坂社以後的文字,比較詳細,但亦多刪改。茲將被刪改情形錄後:『甫
下車(上三字刪),王君敝衣跣足在焉。泣告(告字下加余字)曰:「舟碎身溺,幸復相見」。余驚問所以不
死狀,曰(上九字刪):自初三日登舟,泊鹿耳門,候南風不得(上五字刪);十八日,有微風(上三字
刪),遂(遂改乃)行。行一日(上三字刪),舵與帆不洽(改作舵帆不協),斜入黑水者再;船首自俯,欲
入水底(上八字改作船首俯入水底),而巨浪又夾之(上六字刪);舟人大恐,向馬祖求庇,苦無港可泊,終
夜彷徨(上十四字刪)。十九日,猶如昨(上三字刪);午後南風大至,行甚駛,喜謂天助(上四字刪)。頃
之,風厲甚,因舵劣,不任使,強持之(上九字刪),舵牙折者三。風中蝴蝶千百繞船(上二字刪)飛舞,舟
人以為不祥;片刻,風稍緩,有黑色鳥數百集船上,驅之不去(上四字刪)。舟人咸(咸字刪)謂大凶,焚楮
鏹祝之又(又字刪)不去,至以手撫之,終不去,反呷呷向人,若相告語者(上五字刪)。少間,風益甚,舟
欲沉。向馬祖卜筄,求船安,不許;求免死,得吉;自棄舟中物三之一。至二更(上三十二字刪),遙見小
港,眾喜幸生(上四字刪),以沙淺不能入;姑(姑字刪)就港口下椗。舟人困頓,各就寢(上七字刪)。五
鼓失椗(失椗改椗失),船無繫(上三字刪),復出大洋。浪擊舵折,眾首又裂,知不可為(上八字刪),舟
師告(告字刪)曰:「惟有划水仙,求登岸免死耳」!划水仙者(上四字刪),眾口齊作鉦鼓聲,人各挾一匕
箸,虛作棹船勢,如午日競渡狀。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則為之(上十二字刪)。船果近岸,拍浪即碎;王
君與舟人皆入水,幸善泅(上十五字刪),得不溺』。
余文儀所修臺灣府志,引裨海紀遊文亦極多。或和通行各本大體相同,僅稍有歧異,我曾以之為合校本的底
本之一。但也有和使槎錄相同,而和其他版本絕不相同的地方;我也就不加理會而未說明,這是我的疏漏。例
如使槎錄卷一水程所引第一段文字,亦見於余志卷一附考,注語亦同。臺灣全志本余志「行大海中五十里」,
「五」字下奪「六」字;「鼓蕩」作「鼓盪」;又注語「關童」作「關重」。使槎錄原文如下:『澹水登舟,
半日即望見官塘山(原註:一作關童)。自官塘趨定海,行大海中五六十田,至五虎門。兩山對峙,勢甚雄
險,為閩省門戶。門外風力鼓蕩,舟甚顛越。既入門,靜淥淵渟,與門外迥別。更進為城頭(原注:土音亭
頭),十里之閩安鎮,數十里至南臺大橋』。以上只八十四字,但裨海紀遊原文,從十月初四日『登舟』起,
到『同至大橋』止,凡五百九十五字。可見刪改之多。
在我的合校本第二十五葉正面末二行,我曾提到余志和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卷一地志海道所引上文,我亦錄
出了余志原文,但在我的合校本中,一致沒有提到使槎錄;我再說一遍,這是我的疏漏。但據我現在的比勘,
我這一疏漏,對於合校本是無損的。從正面來說,使槎錄出版雖早,引紀遊文雖多,但因刪改太多,對於紀遊
的校勘是沒有甚麼補益的。
卷一「海船」,引裨海紀遊文,其刪改情形如下:『余(刪)獨坐舷際,時近初更,皎月未上(上八字
刪),水波不動,星光滿天,與波底明星相映。上下二天合成圓器,身處其中,遂覺宇宙皆空(以下刪八十六
字)。海上夜黑,不見一物,則擊水以視。一擊而(上三字刪)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傾撒水面(上四字
刪),晶光熒熒,良久始滅,亦奇觀矣』!此一節文字,原書長一百七十三字,竟被刪去一百零二字。『海上
夜黑,不見一物,則擊水以視』,本是永河朋友言君右陶的話,因被刪略,竟成了永河自己的知識,那又何必
一試?未刪部分亦無補於校勘。
卷三「物產」亦有一則引文;但大加改竄,幾已完全失去真相。原文作:『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
蘗,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理』。使槎錄改為:
『楠生深山中,裂土而出,全體悉具,蓋與竹筍相同。兩葉始蘗,已大十圍。歲久則堅,終不加大』。如此顛
倒原文,橫加改易,當不能作為校勘的底本。
卷四錄有郁永河竹枝詞,並無可資校勘之處。反之,原書每一首後,皆有注釋,使槎錄只在馬祖廟前演劇一
首中,稍加注語,但亦有刪改。第八首「幹」字誤。
卷五「番俗六考」「北路諸羅番一」「雜載」,亦引二則:前段一百五十五字,原文自合校本十一葉反面第
十行起,至十二葉正面三行止,共有二百十八字,計被刪六十三字。未刪部分,於校勘無補。而光緒刻本且誤
『令其子弟』為『今其子弟』。後段四十三字,原文在合校本二十一葉正面第七、八兩行,使槎錄於引文之首
多加「各社」二字。第二句刪「蓋」字。皆與他本異,可見為作者擅自增刪。
同卷「北路諸羅番三」「附載」引一則,原文見合校本十二葉反面第一、二兩行。首句另加,餘同,於校勘
無補。
卷六「北路諸羅番八」「附載」引一則,凡三百三十一字,原文在合校本十二葉反面第八行至十三葉第九
行,共四百十二字,被刪八十一字、改兩字。
同卷「北路諸羅番九」「附載」引一則,共二百二十九字,原文散見於合校本十三葉反面第五行至第八行,
又十四葉正面第十一行至十三行,又十四葉反面第五行至第八行;完全成了一篇雜湊文字。
同卷「北路諸羅番十」「附載」引一則,原文在合校本十四葉反面第九行及以下,但刪改甚多。『麻少翁、
內北投………』以下,我曾說過「後半段不見於任何本」和「以下不見任何本」,很顯明的,是說我所引用的
任何本。至於我之所以不用使槎錄為校勘底本,乃是因為他對裨海紀遊刪改太多,不足取信。我雖引余文儀所
修府志,而仍以小字低二格排印,表示我並不承認那一段出自原文。至余志實出使槎錄,未加說明,這是我的
疏漏。
卷八「番俗雜記」「生番」引一則,原文在合校本二十葉正面第四行起,第一句『諸羅鳳山番』五字係自
加,第六行『血飲毛茹者』、第七行『無敢入其境者』,兩「者」字刪,以下刪一百零四字,然後再從第十行
「客冬」云云起,至二十葉反面第三行『為良民也』止,共二百零五字,被刪五十六字。其中『使當事者』一
句,使槎錄與採硫日記刻本及胡繩祖鈔本,「使」皆作「有」。
同卷「熟番」條引一則,原文在合校本二十葉反面第三行起,至二十二葉第一行止。本節被刪最多。計使槎
錄現存者只有二百四十二字,但全文長達一千三百零五字,除中間被刪一大段八百四十七字外,其餘零零星星
被刪的亦有二百十八字,又自加二字。這樣一個本子實在不能作為校勘的底本。
同卷「社商」條亦引一則,凡五百十八字,原文在合校本二十二葉正面第一行起,至二十三葉正面第七行
止,多至一千一百二十字,可見被刪節的多至六百零二字,被刪節的多於被保留的。所以我們不能據這樣一個
本子,作為校勘底本。光緒刻本,『謀充夥長通事』句,「充」誤「長」。
同卷亦有土番竹枝詞,第十八首第二句『射得鹿來付社商』,「付」作「交」,但他本皆作「付」。又第二
十首第一句『種秫秋來甫入場』,「甫」作「翦」,不見他本,似仍當以「甫」字為是。
其他尚有若干則,註明出「海上紀略」。有實出裨海紀遊的,並不見於「海上紀略」。「海上紀略」則稱
「海上事略」。又有註明出「番境補逸」的,「逸」通作「遺」。觀所引裨海紀遊,既被弄得體無完膚,其餘
自沒有一一列舉的必要。
四、今本所據的底本
周憲文生先因我曾為裨海紀遊作過一點研究,和我商討重印時的底本問題。他提出只印正文,不加校勘按
語。我也贊成。一因如非合校本,自不必詳加說明;二因如此作法,便和省文獻會已出的拙著合校本,不相衝
突。

但根據那個版本為底本呢?
我想現在我們所有的本子,當以渡海輿記為最早;但這是節本,不能用。
其次,道光年間的幾個本子,昭代叢書本亦有刪節,最顯著的是詩句和竹枝詞多被略去,不能用;舟車所至
叢書本,刪改情形更壞,更不堪用。
可惜棗花軒刊本和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藏道光十五年刊本,現在無從獲得!
達綸本亦刻於道光年間,較粵雅堂叢書本為早;目前雖見不到原本,但屑玉叢譚本既據達綸本,且錯誤最
少,所以我向周憲文先生提供意見,即以屑玉叢譚本為底本,並以我的藏本供他翻印,仍由我參酌各本,為之
校勘,但不加說明。援連雅堂先生例,改「偽鄭逸事」為「鄭氏逸事」。「海上紀略」末之「宇內形勢」,據
他本另立一卷。「渡海輿記」乃「裨海紀遊」節本,有全本即不必有節本,且已見合校本,茲不收。
校書如掃落葉,屑玉叢譚本亦不免有誤,雖已校出數十處,但未能校出者恐仍不少。好古敏求人士,幸垂教
焉。
民國四十八年一月十五日方豪校畢謹識
●目錄
裨海紀遊…………………………………………………………………………………(一)
卷上………………………………………………………………………………………(一)
卷中……………………………………………………………………………………(一六)
卷下……………………………………………………………………………………(二九)
鄭氏逸事………………………………………………………………………………(四七)
陳參軍傳(附)………………………………………………………………………(五一)
陳烈婦傳(附)………………………………………………………………………(五二)
番境補遺………………………………………………………………………………(五五)
海上紀略………………………………………………………………………………(五九)
宇內形勢………………………………………………………………………………(六九)
●裨海紀遊卷上
武林郁永河滄浪稿
余自辛未春入閩,由建寧、延津以迄榕城;初秋,又自榕城歷興、泉至漳郡之石馬;未幾,又之漳浦、海
澄、龍巖、寧洋諸屬邑暨各沿海村落,還至石馬;又以扁舟渡廈門,五日而返。壬申。再返榕城,留居司馬王
君仲千署中。蓋八閩之轍跡已歷六矣。逮癸酉秋,有泰寧之役,維舟邵武城下,信宿而返。其明年又之汀之武
平,由延津溯流而上,登鐵巖之高,涉九■〈石龍〉之險;半歲之間,往返四過,凡山川幽窅之區,罔不足歷
而目覽焉。於是八閩遊遍矣。
我朝聲施遠被,偽鄭歸誠;臺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迺遂郡縣其地,設官
分職,輸賦貢金,■〈舟宗〉帆往來,絡繹海上,增八閩而九,甚盛事也。余性耽遠遊,不避阻險,常謂臺灣
已入版圖,乃不得一覽其概,以為未慊。會丙子冬,榕城藥庫災,毀硝磺火藥五十餘萬無纖介遺。有旨責償典
守者,而臺灣之雞籠、淡水,實產石硫磺,將往採之。余欣然笑曰:『吾事濟矣』。丁丑春王,遂戒裝行,同
人言子聖平右陶、裘子紹衣、胡子慎履、何子襄臣、陳子子蔚、表弟趙履尊、表姪周在魯,皆握手鄭重。有僕
役徐文、余興、龍德喜請從;郊送者曹子呂陽;同行者王君雲森也。
二十四日,午刻,出南門;至大橋,會雨,留宿呂陽邸舍。
二十五日,天稍霽,行三十里,渡烏龍江,宿霧初收,江光如練;望海口羅星塔影,如一針倒懸水中,因賦
絕句:『浩蕩江波日夜流,遙看五虎瞰山頭;海門一望三千里,只有羅星一塔浮』。晚至坊口,晤石君某、董
君贊侯;董君為諸羅令長子,石為董君渭陽,遂訂偕行。
二十六日,度相思嶺;憶余自入閩,已六過此嶺,年來齒髮益衰,憮然興感,賦詩曰:『閩中七載作勞人,

六染相思嶺上塵;獨有蒼蒼雙鬢色,經過一度一回新』。晚宿漁溪。
二十七日,曉行,肩輿在晨光薄靄中,村民攜犁牽犢,往來隴上。余買山無日,不勝慨然!賦詩曰:『山色
曉逾潔,溪聲靜自流;人言隔隴阪,犬吠出村陬;細雨沾衣濕,輕寒動客愁;白雲真可羨,舒捲在峰頭』。午
刻至浦尾,輿夫以肩輿置小舟中,余雖乘舟,實坐輿上。舟人持竹篙挽舟在岸上行,舟去甚疾。岸上撐船,舟
中乘轎,一時兩奇事,僅見於此。岸旁多老榕,根株盤結,離奇萬態,有十餘樹排聯半里而仍屬一株者。余嘗
維舟其下,至今念之,愛其榮茂如昔,為賦詩曰:『榕陰垂一畝,斤斧慨無施;臃腫多駢榦,■〈虫連〉蜷盡
附枝;風霜經飽歷,歲月自榮滋。相見長如此,曾無凋落時』?再過涵頭,煙火萬家,亦一大村落。憶余辛未
過此,噉荔甚佳,流連信宿而去;今又六年矣!晚宿興化郡。
二十八日,行莆陽道中;早麥已秀,風過成麥浪,蓋四月時令也。嶺南春早,於此可見。賦詩曰:『曉起籃
輿逐隊行,今朝差喜得春晴;翻畦早麥初成穗,遶徑寒流自有聲;隴阪雲移青嶂合,郊原風蹴綠波平。年來已
識躬耕樂,何事勞勞又遠征』?
二十九日,渡洛陽橋,至泉郡。值陸師提督吳公英以詰朝蒞任,五營兵將兜鍪櫜鞬,臨郊列伍以迎;而子衿
亦傾城爭出,趨蹌恐後。因賦所見:『百里金戈競路斜,紛紛鐵騎亂如麻;無端呫嗶咿唔者,也曳藍袍候使
車』。晚宿郡城。
二月朔日,宿沙溪。
初二日,行四十里,至劉五店,即五通渡也。渡實支海,廣十餘里。登舟,羣風驟至,巨浪如山,帆掠水三
尺,傾斜欲覆,浪入舟中,衣冠盡溼。抵岸即廈門地,顧視日影,已墮崦嵫;復行三十里,抵水仙宮,漏下已
二十刻。旅舍隘甚,無容足地,姑就和鳳宮神廟,坐以待曉。明日(初三日),假水師裨將公署館焉。晤蕭山
來子衛,為余覓舟,為渡海計。值大風不輟,聞萬石、虎溪二巖為廈門山水之勝,拉石君、董君、王君往遊。
至萬石岩,巨石林立,欹斜合沓,若連楹複室,而迴環曲折,一徑可通,偪仄處,傴僂匍匐,俯首側體然後
度;有時瀑流淙淙,橫拂肩袖間,其實在澗底石下行也。洞中宏敞,在石几可憑,清泉可濯。奴子陳肴核,歡
飲竟日。抵暮,循舊路返。每值陡隘處,令一人當關,眾以猜枚鬥勝;勝者得斬關度,童子進酒飲不勝者,至
前隘處易勝者守關,而令不勝者奪之。凡奪十七關始出洞,而新月一彎,已掛林杪矣。相共踏月歸,賦詩曰:
『何年月黑風狂夜?吹落唅岈覆一谿;詩裏未經摩詰畫,袖中難倩米顛攜;雲流石罅疑天近,瀑濺衣裙識洞

低;盤礴不知春日永,欲尋歸路幾番迷』。
初四日,復偕訪虎溪岩。登其巔,巨石大可一二畝,高十餘丈,圍圓似鼓;曲磴緣石旁可登,有巨石斜覆鼓
上,壁立插漢,位置殊怪,不知造物何以設想,與萬石岩各擅其奇。賦詩曰:『絕頂多奇石,巑岏聚一叢;懸
崖臨巨壑,疊嶂吼長風;屐折危欄轉,笻支曲磴通;扶桑遙在望,落日晚潮紅』。巖畔頹垣小徑,云是偽鄭公
子錦舍、聰舍讀書處,惟有砌蟲唧唧草間。銅駝廢井,何地蔑有?祇為遊人增慨。然萬石、虎谿二巖,巨石雖
多,絕無峰巒峭態,小如拳、大如屋,率皆圓鈍椎魯物;即有層疊而上者,望之亦纍卵耳。廈門孤懸海中,周
廣二三百里,步步皆山,巖石無小大,悉作卵形,亦山川情性然也。余以登陟致勞,腰疾復作,掖而後行者累
日。
十六日,小瘥,風亦暫止,舟人促行,遂登舟。俄而急雨驟至,雨過,風復橫。海舶在巨浪中,搖曳震蕩,
凡三晝夜無甯息。登舷望港口,左為廈門支山,右為海澄縣古浪嶼山,兩山對峙,蜿蜓入海;盡處有小山矗起
中流,舟子言是大旦門,海舶出洋必由此。余曰:『詩不云乎「鳧鷖在亹」,疏曰:「水流峽中,兩岸如門,
謂之亹」。是大旦門與金門、廈門,悉應從亹,不當從門也』。若以形勢言,大旦門為廈門門戶,金廈門又漳
泉門戶矣。
十九日,風息波平。石君、董君皆至。方共敘三日闊,董君忽委頓,伏艎底大嘔。舟人伐鼓鳴鉦,揚帆起
椗。約行二十里,抵向所見大旦門。有十二舶,皆依山泊宿。
二十日,無風,不能行。
二十一日,黎明,聞鉦鼓聲,披衣起視,已乘微風出大旦門。一望蒼茫,淼無涯涘,同泊十二舶參差並進。
望舟左數十里外,有黃土坡,隱隱可見。凡自廈門往臺灣水道,當自乾趨巽,舟師忽轉舵指坎。比午,至黃土
坡下椗。使從者問之,對曰:『舟無風不行,依此暫泊耳』。復問:『此何處』?曰:『遼羅,是金門支
山』。蓋已去大旦門七八十里矣。視同行,僅得三舶,餘皆不復可見。頃之,有微風,復起椗行。比暮,視黃
土坡猶未遠,以風力弱不勝帆也。始悟海洋泛舟,固畏風,又甚畏無風。大海無櫓搖棹撥理,千里萬里,祇藉
一帆風耳。憶往歲榕城晤梁谿季君蓉洲,言自臺令旋省,至大洋中,風絕十有七日,舟不移尺寸,水平如鏡,
視澈波底,有礁石可識;斯言誠然。既暮,就寢。初更風漸作,寤聽舷間浪激聲甚厲,而艎中董君呻吟聲,若
相和不輟。夜半,渡紅水溝。

二十二日,平旦,渡黑水溝。臺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
墨,勢又稍窳,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以
楮鏹投之,屏息惴惴,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紅水溝不甚險,人頗泄視之。然二溝俱在大洋中,風濤鼓
盪,而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聞鉦鼓作於舷間,舟師來告:『望見澎湖矣』。余登鷁尾高處
憑眺,祇覺天際微雲,一抹如線,徘徊四顧,天水欲連;一舟蕩漾,若纖埃在明鏡中。賦詩曰:『浩蕩孤帆入
杳冥,碧空無際漾浮萍;風翻駭浪千山白,水接遙天一線青;迴首中原飛野馬,揚舲萬里指晨星;扶搖乍徙非
難事,莫訝莊生語不經』。頃之,視一抹如線者,漸廣漸近矣。午刻,至澎湖之馬祖澳;相去僅十許丈,以風
不順,帆數輾轉不得入澳。比入,已暮。
二十三日,乘三板登岸(三板即腳船也。海舶大,不能近岸,凡欲往來,則乘三板;至欲開行,又拽上大船
載之)。岸高不越丈,浮沙沒骭,草木不生;有水師裨將統兵二千人暨一巡檢司守之。澎湖凡六十四島澳,
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澳、八罩山、東嶼坪、水垵尾、西吉、花嶼、鋤頭插、馬鞍嶼、東
吉、將軍澳、布袋嶼、虎井嶼、船帆嶼、岑雞嶼、豬母落水、桶盤嶼、月眉後鼻、西嶼頭、風櫃尾、雞籠嶼、
鐵線灣、紅毛城、四角嶼、雙頭掛、暗澳、案山仔、林投仔、牛心嶼、■〈虫戚〉仔灣、天妃澳(有副將衙
門)、鎖管港(有城)、銃城(有城)、巡檢司、小果葉、潭邊、■〈虫間〉仔灣、小池角、龍門港、大果
葉、大池角、龜壁港、沙港底、中墩嶼、竹篙灣、鼎灣嶼、吼門、陽嶼、雁靖嶼、赤嵌仔、小門嶼、陰嶼、土
地公嶼、椗鉤嶼、姑婆嶼、雞善嶼、籃飯嶼、島嶼、員貝嶼、吉貝嶼、墨嶼,悉斷續不相聯屬,彼此相望,在
煙波縹緲間。遠者或不可見,近者亦非舟莫即。澳有大小,居民有眾寡,然皆以海為田,以魚為糧;若需米
榖,雖升斗必仰給臺郡,以沙磧不堪種植也。居人臨水為室,潮至,輒入人室中,即官署不免。頃之歸舟,有
罟師鬻魚者,持巨蟹二枚,赤質白文,厥狀甚異,又鯊魚一尾,重可四五斤,猶活甚,余以付庖人,用佐午
炊。庖人將剖魚,一小鯊從腹中躍出,剖之,乃更得六頭,以投水中,皆游去,始信鯊魚胎生。申刻出港,泊
澳外。舟人駕三板登岸,伋水畢,各謀晚餐。余獨坐舷際,時近初更,皎月未上,水波不動,星光滿天,與波
底明星相映:上下二天,合成圓器。身處其中,遂覺宇宙皆空。露坐甚久,不忍就寢,偶成一律:『東望扶桑
好問津,珠宮璇室俯為鄰;波濤靜息魚龍夜,參斗橫陳海宇春;似向遙天飄一葉,還從明鏡渡纖塵。閒吟抱膝
檣烏下,薄露泠然已溼茵』。少間,黑雲四布,星光盡掩。憶余友言君右陶言:『海上夜黑不見一物,則擊水
以視』。一擊而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傾撒水面,晶光熒熒,良久始滅,亦奇觀矣!夜半微風徐動,舟師理
舵欲發,余始就枕。

二十四日,晨起,視海水自深碧轉為淡黑,回望澎湖諸島猶隱隱可見,頃之,漸沒入煙雲之外,前望臺灣諸
山已在隱現間;更進,水變為淡藍,轉而為白,而臺郡山巒畢陳目前矣。迎岸皆淺沙,沙間多漁舍,時有小艇
往來不絕。望鹿耳門,是兩岸沙角環合處;門廣里許,視之無甚奇險,門內轉大。有鎮道海防盤詰出入,舟人
下椗候驗。久之,風大作,鼓浪如潮,蓋自渡洋以來所未見。念大洋中不知更作何狀,頗為同行未至諸舶危
之。既驗,又迂迴二三十里,至安平城下,復橫渡至赤嵌城,日已晡矣。蓋鹿耳門內浩瀚之勢,不異大海;其
下實皆淺沙,若深水可行舟處,不過一線,而又左右盤曲,非素熟水道者,不敢輕入,所以稱險。不然,既入
鹿耳,斜指東北,不過十里已達赤嵌,何必迂迴乃爾?會風惡,仍留宿舟中。
二十五日,買小舟登岸,近岸水益淺,小舟復不進,易牛車,從淺水中牽挽達岸,詣臺邑二尹蔣君所下榻。
計自二十一日大旦門出洋以迄臺郡,凡越四晝夜。海洋無道里可稽,惟計以更,分晝夜為十更,向謂廈門至臺
灣,水程十一更半:自大旦門七更至澎湖,自澎湖四更半至鹿耳門。風順則然;否則,十日行一更,未易期
也。嘗聞海舶已抵鹿耳門,為東風所逆,不得入,而門外鐵板沙又不可泊,勢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澎
湖島澳,又不得不重迴廈門,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矣。海上不得順風,寸尺為艱。余念同行十二舶未至,蔣
君職司出入,有籍可稽,日索閱之,同至者僅得半,余或遲三五日至七八日,最後一舟逾十日始至,友人僕在
焉。訊其故,曰:『風也』。余曰:『同日同行,又同水道,何汝一舟獨異』?曰:『海風無定,亦不一例;
常有兩舟並行,一變而此順彼逆,禍福攸分,此中似有鬼神司之,遑計遲速乎』?余以舟中累日震蕩·頭涔涔
然,雖憑几倚榻,猶覺在波濤中。越二日,始謁客。晤太守靳公、司馬齊公、參軍尹君、諸羅令董君、鳳山令
朱君。又因齊司馬晤友呂子鴻圖,握手甚慰。渠既不意余之忽為海外遊,以為天降;余於異域得見故人,尤
快。相過無虛日,較同客榕城日加密,揮毫、較射、雅歌、投壺,無所不有;暇則論議古今,賞奇析疑;復取
臺灣郡志,究其形勢,共相參考。蓋在八閩東南,隔海水千餘里,前代未嘗與中國通,中國人曾不知有此地,
即輿圖、一統志諸書,附載外夷甚悉,亦無臺灣之名;惟明會典「太監王三保赴西洋水程」有「赤嵌汲水」一
語,又不詳赤嵌何地。獨澎湖於明時屬泉郡同安縣,漳泉人多聚漁於此,歲征漁課若干。嘉隆間,琉球踞之。
明人小視其地,棄而不問。若臺灣之曾屬琉球與否,俱無可考。臺之民,土著者是為土番,言語不與中國通;
況無文字,無由記說前代事。迨萬曆間,復為荷蘭人所有(荷蘭即今紅毛也);建臺灣、赤嵌二城(臺灣城今
呼安平城,赤嵌城今呼紅毛樓),考其歲為天啟元年。二城仿佛西洋人所畫屋室圖,周廣不過十畝,意在駕火
砲,防守水口而已;非有埤堄闉闍,如中國城郭,以居人民者也。我朝定鼎,四方賓服,獨鄭成功阻守金廈
門,屢煩征討。鄭氏不安,又值京口敗歸,欲擇地為休養計,始謀攻取臺灣,聯檣並進;紅毛嚴守大港(大港
在鹿耳門之南,今已久淤,不通舟楫),以鹿耳門沙淺港曲,故弛其守,欲誘致之。成功戰艦不得入大港,視
鹿耳門不守,遂命進師;紅毛方幸其必敗,適海水驟漲三丈餘,鄭氏無復膠沙之患,急攻二城。紅毛大恐,與

戰又不勝,請悉收其類去,時順治十六年八月也。成功之有臺灣,似有天助,於是更臺灣名承天府,設天興、
萬年二州;又以廈門為思明州,而自就臺灣城居焉。鄭氏所謂臺灣城,即今安平城也,與今郡治隔一海港,東
西相望約十里許,雖與鯤身連,實則臺灣外沙,前此紅毛與鄭氏皆身居之者;誠以海口為重,而緩急於舟為便
耳。成功歿於康熙元年,子經繼立(經即錦舍)。經紈絝子,無遠略,其下諸將多來歸者,朝廷悉以一宜畀
之,由是歸誠者日益眾。康熙二十年,鄭經亡,子克塽繼;年甫十四,幼不諳國事,而總督姚公(啟聖)銳意
圖剿,多設反間、間其用事諸人,人心離叛,無固志,遂與提督施公(烺)先後進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
日,戰於澎湖;二十二日再戰,王師克捷,已入天妃澳。臺灣門戶既失,鄭眾危懼,欲遷避呂宋,不果;蓋其
下皆謂克塽孺子,不足謀國事,而歸誠反正,猶冀得天朝爵賞,遂定計降。有旨原其罪。十月,克塽率其族屬
朝京師,封漢軍公。寧靖王朱(術桂)先依鄭成功,歷三世,近四十年;聞克塽降,為詩曰:『流離來海外,
止賸幾莖髮;如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與其二嬪同自經以殉。魯王世子輩安插河南。臺灣遂平。嗟乎!鄭
成功年甫弱冠,招集新附,草創廈門,復奪臺灣,繼以童孺守位,三世相承,卒能保有其地,以歸順朝廷,成
功之才略信有過人者。況乎夜郎自大,生殺獨操,而仍奉永曆之紀元,恪守將軍之位號,奉明寧靖王、魯王世
子禮不衰,皆其美行;以視吳、耿背恩僭號者,相去不有間耶?臺灣既入版圖,改偽承天府為臺灣府,偽天興
州為諸羅縣,分偽萬年州為臺灣、鳳山二縣;縣各一令一尉,臺灣縣附郭首邑,增置一丞,更設臺廈道轄焉。
海外初闢,規模草創,城郭未築,官署悉無垣牆,惟編竹為籬,蔽內外而已。臺灣縣節府治,東西廣五十里,
南北袤四十里,鎮、道、府、廳暨諸、鳳兩縣衙署、學宮,市廛及內地寄籍民居多隸焉。而澎湖諸島澳,亦在
所轄。鳳山縣居其南,自臺灣縣分界而南,至沙馬磯大海,袤四百九十五里;自海岸而東,至山下打狗仔港,
廣五十里。攝土番十一社,曰:上淡水、下淡水、力力、茄藤、放索、大澤磯、啞猴、答樓,以上平地八社,
輸賦應徭;曰:茄洛堂、浪嶠、卑馬南,三社在山中,惟輸賦,不應徭;另有傀儡番並山中野番,皆無社名。
諸羅縣居其北,攝番社新港、加溜灣(音葛剌灣)、毆王(音蕭郎)、麻豆等二百八社外,另有蛤仔難(音葛
雅蘭)等三十六社,雖非野番,不輸貢賦,難以悉載。自臺灣縣分界而北,至西北隅,轉至東北隅大雞籠社大
海,袤二千三百十五里。三縣所隸,不過山外沿海平地,其深山野番,不與外通,外人不能入,無由知其概。
總論臺郡平地形勢,東阻高山,西臨大海,自海至山,廣四五十里;自鳳山縣南沙馬磯至諸羅縣北雞籠山,袤
二千八百四十五里,此其大略也。雖沿海沙岸,實平壤沃土,但土性輕浮,風起揚塵蔽天,雨過流為深坑。然
宜種植,凡樹萟芃芃郁茂,稻米有粒大如豆者;露重如雨,旱歲過夜轉潤,又近海無潦患,秋成納稼倍內地;
更產糖蔗雜糧,有種必穫。故內地窮黎,襁至輻輳,樂出於其市。惜蕪地尚多,求闢土千一耳。五穀俱備,尤
多植芝麻。果實有番檨(土音讀作蒜,查無此字,或云當從■〈木賤〉)、黃梨、香果、波羅蜜,皆內地所
無,過海即敗苦,不得入內地。荔枝酸澀,龍眼似佳,然皆絕少,市中不可多見;楊梅如豆,桃李澀口,不足
珍。獨番石榴不種自生,臭不可耐,而味又甚惡;蕉子冷沁心脾,膩齒不快,又產於冬月,尤見違時。惟香果

差勝。檳榔形似羊棗,力薄,殊遜滇粵;椰子結實如毬,破之可為器,有椰酒盈椀,肉附殼而生,用與檳榔共
嚼。余愛二樹,獨榦無枝,亭亭自立,葉如鳳羽,偃蓋婆娑;窗前植之,差亦不惡。瓜蔬悉同內地,無有增
損。西瓜盛於冬月,臺人元旦多啖之;皮薄瓤紅,可與常州並驅,但遜泉之傅霖耳。郡治無樹,惟綠竹最多,
一望猗猗,不減渭濱淇澳之盛。惜其僅止一種,輒數十竿為一叢,生筍不出叢外,每於叢中排比而出。枝大於
竿,又節節生刺,人入竹下,往往牽髮毀肌,莫不委頓;世有嵇、阮,難共入林。花之木本者曰番花,葉似枇
杷,枝必三叉,臃腫而脆;開花五瓣,色白,近心漸黃,香如梔子,宜於風過暫得之,近則惡矣;自四月至十
月開不絕,冬寒併葉俱盡。草花有番茉莉,一花十瓣,望之似菊;既放可得三日觀,不似內地茉莉暮開晨落,
然香亦少遜焉。街市以一折三,中通車行,傍列市肆,佛仿京師大街,低隘陋耳。婦人弓足絕少,間有纏三尺
布者,便稱麗都;故凡陌上相逢,於裙下不足流盼也。市中用財,獨尚番錢。番錢者,紅毛人所鑄銀幣也。圓
長不一式,上印番花,實則九三色。臺人非此不用,有以庫帑予之,每蹙額不顧,以非所習見耳。地不產馬,
內地馬又艱於渡海,雖設兵萬人,營馬不滿千匹;文武各官乘肩輿,自正印以下,出入皆騎黃犢。市中挽運百
物,民間男婦遠適者,皆用犢車。故比戶多畜牛;又多蔗梢,牛嗜食之,不費芻菽。曩鄭氏之治臺,立法尚
嚴,犯姦與盜賊,不赦;有盜伐民間一竹者,立斬之。民承峻法後,猶有道不拾遺之風:市肆百貨露積,委之
門外,無敢竊者。天氣四時皆夏,恆苦郁蒸,遇雨成秋,比歲漸寒,冬月有裘衣者,至霜霰則無有也。海上颶
風時作,然歲有常期;或逾期、或不及期,所爽不過三日,別有風期可考。颶之尤甚者曰颱,颱無定期,必與
大雨同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舟雖泊澳,常至齏粉,海上人甚畏之,惟得雷聲即止。占颱風
者,每視風向反常為戒: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與春應北而反南(三月二十三日馬祖暴後便應南風,白露後
至三月皆應北風;惟七月北風多主颱),旋必成颱,幸其至也漸,人得早避之。又曰:風四面皆至曰颱。不知
颱雖暴,無四方齊至理;譬如北風颱,必轉而東,東而南,南又轉西,或一二日、或三五七日,不四面傳遍不
止;是四面遞至,非四面並至也。颶驟而禍輕,颱緩而禍久且烈。又春風畏始,冬風慮終;又六月聞雷則風
止,七月聞雷則風至;又非常之風,常在七月。而海中鱗介諸物游翔水面,亦風兆也。此臺郡之大略也。為賦
竹枝詞,以紀其概。
鐵板沙連到七鯤,鯤身激浪海天昏;任教巨舶難輕犯,天險生成鹿耳門。
安平城旁,自一鯤身至七鯤身,皆沙崗也。鐵板沙性重,得水則堅如石,舟泊沙上,風浪掀擲,舟底立碎
矣。牛車千百,日行水中,曾無軌跡,其堅可知。
雪浪排空小艇橫,紅毛城勢獨崢嶸;渡頭更上牛車坐,日暮還過赤嵌城。

渡船皆小艇也。紅毛城即今安平城,渡船往來絡繹,皆在安平、赤嵌二城之間。沙堅水淺,雖小艇不能達
岸,必藉牛車挽之。赤嵌城在郡治海岸,與安平城對峙。
編竹為垣取次增,衙齋清暇冷如冰;風聲撼醒三更夢,帳底斜穿遠浦燈。
官署皆無垣牆,惟插竹為籬,比歲增易。無牆垣為蔽,遠浦燈光,直入寢室。
耳畔時聞軋軋聲,牛車乘月夜中行;夢迴幾度疑吹角,更有床頭蝘蜓鳴。
牛車挽運百物,月夜車聲不絕。蝘蜓音偃忝,即守宮也;臺灣守宮善鳴,聲似黃雀。
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龍蔥路欲迷;絪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餉群犀。
取蔗漿煎糖處曰糖廍。蔗梢飼牛,牛嗜食之,
青蔥大葉似枇杷,臃腫枝頭著白花;看到花心黃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
番花葉似枇杷,花開五瓣,白色,木本,臃腫,枝必三義;花心漸作深黃色,攀折累三日不殘。香如梔子,
病其過烈;風度花香,頗覺濃郁。
芭蕉幾樹植牆陰,蕉子纍纍冷沁心;不為臨池堪代紙,因貪結子種成林。
蕉實形似肥皂,排偶而生,一枝滿百,可重十觔;性極寒。凡蒔蕉園林,綠陰深沉,蔭蔽數畝。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唇間盡染脂。
檳榔無旁枝,亭亭直上,遍體龍鱗,葉同鳳尾。子形似羊棗,土人稱為棗子檳榔。食檳榔者必與簍根、蠣灰
同嚼,否則澀口且辣。食後口唇盡紅。

惡竹參差透碧霄,叢生如棘任風搖;那堪節節都生刺,把臂林間血已漂。
竹根迄篠以至於葉,節節皆生倒刺,往往牽髮毀肌。察之皆根之萌也,故此竹植地即生。不是哀梨不是楂,
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
番檨生大樹上,形如茄子;夏至始熟,臺人甚珍之。
肩披鬢髮耳垂璫,粉面紅唇似女郎;馬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
梨園子弟,垂髻穴耳,傅粉施朱,儼然女子。土人稱天妃神曰馬祖,稱廟曰宮;天妃廟近赤嵌城,海舶多於
此演戲酬愿。閩以漳泉二郡為下南,下南腔亦閩中聲律之一種也。
臺灣西向俯汪洋,東望層巒千里長;一片平沙皆沃土,誰為長慮教耕桑?
臺郡之西,俯臨大海,實與中國閩廣之間相對。東則層巒疊嶂,為野番巢居穴處之窟,鳥道蠶叢,人不能
入;其中景物,不可得而知也。山外平壤皆肥饒沃土,惜居人少,土番又不務稼穡,當春計食而耕,都無蓄
積,地力未盡,求闢土千一耳。
●裨海紀遊卷中
武林郁永河滄浪稿
余以採硫來居臺郡兩閱月,為購布,購油,購糖,鑄大鑊,冶刀斧、鋤、杓,規大小木桶,製秤、尺、斗、
斛,種種畢備。布以給番人易硫土;油與大鑊,所以煉硫;糖給工匠頻飲併浴體,以辟硫毒;鋤平土築基;刀
斧伐薪薙草;杓出硫於鑊;小桶凝硫,大桶貯水;秤、尺、斗、斛,以衡量諸物。又購脫粟、鹽豉、筐、
釜、@、箸等,率為百人具。計費九百八十金,買一巨舶載之。入資什七,覺舟重不任載,心竊疑焉。遂止弗
入,更買一舶,為載所餘,費半前舶。或曰:『舟有大小,受載有量,今頗未盡量,何徒費為』?余曰:『吾

忽心動,方欲使兩舶中分之,匪直載所餘也』。言者匿笑去。王君意圖便安,不欲更張,中分之志遂寢。余事
既畢,擬旦日登舶,郡守靳公(名治揚,號斗南)、司馬齊公(名體物,號誠庵)咸謂余曰:『君不聞雞籠、
淡水水土之惡乎?人至即病,病輒死。凡隸役聞雞籠、淡水之遣,皆欷歔悲嘆,如使絕域;水師例春秋更戍,
以得生還為幸。彼健兒役隸且然,君奚堪此?曷令僕役往,君留郡城遙制之何如』?余曰:『茲行計役工匠、
番人數百人,又逼近野番,不有以靜鎮之,恐多事,貽地方憂;況既受人託,又何惜一往』?明日,參軍尹君
(名復)、鳳山尉戚君(嘉燦)皆吾鄉人,來止余行,曰:『客秋朱友龍謀不軌,總戎王公命某弁率百人戍下
淡水,纔兩月,無一人還者;下淡水且然,況雞籠、淡水遠惡尤甚者乎』?又曰:『縣役某與其侶四人往,僅
以身返。此皆近事,君胡不自愛耶』?余笑曰:『吾生有命,蒼蒼者主之,水土其如余何!余計之審矣,不可
以不往』。尹君與守戎沈君(長祿)為余作丸散藥及解毒辟癘諸方為贈,珍重再三。又吾鄉黃巖顧君(敷公)
隨父南金先生任江南糧儲道,住京口;順治己亥被掠留臺,居臺久,習知山海夷險。與余一見如故交,亦來謂
余曰:『水土害人,鬼物為厲,有識者所不計;若夫去險就夷,居安避危,胡可不審?君亦知海道乎?凡海舶
不畏大洋,而畏近山;不患深水,而患淺水。舟本浮物,有桅御風,有舵辟水,雖大風浪未易沉覆;若觸礁則
沉,膠沙必碎,其敗立見。今自郡治至雞籠,舟依沙瀨間行,遭風無港可泊,險倍大洋,何如陸行為得乎?君
將偕我往;若必從舟,則我請辭』。余曰:『謹受教』。王君圖便安,卒登舟,挽之不可。余與顧君率平頭數
輩,乘笨車就道;隨行給役者凡五十五人,時四月初七日也。經過番社即易車,車以黃犢駕,而令土番為御。
是日過大洲溪,歷新港社、嘉溜(音葛辣)灣社、麻豆社,雖皆番居,然嘉木陰森,屋宇完潔,不減內地村
落。余曰:『孰謂番人陋?人言甯足信乎』?顧君曰:『新港、嘉溜灣、毆王、麻豆,於偽鄭時為四大社,令
其子弟能就鄉塾讀書者,蠲其徭役,以漸化之。四社番亦知勤稼穡,務蓄積,比戶殷富;又近郡治,習見城市
居處禮讓,故其俗於諸社為優。毆王近海,不當孔道,尤富庶,惜不得見,過此恐日遠日陋矣』。然觀四社男
婦,被髮不褌,猶沿舊習,殊可鄙。自麻豆易車,應至倒咯(音洛)國;番人不解從者語,見營官中途為余治
餐,意余必適彼,為御至佳里興,至則二鼓矣。問孰為宿處,則營中也。無已,乃之守戎趙君所。趙君名振,
天雄人,孝廉,與余友侯君敬止善,談次及天雄、平干、鄴下、汧臺諸故人,皆能了了,蓋皆三十年事矣。聞
漏下三十刻,乃就寢。
初八日,仍馭原車,返麻豆社,易車渡茅港尾溪、鐵線橋溪。至倒咯國社,日已近暮。憶王君此時,乘南
風,駕巨艦,瞬息千里,余至則後矣;乃乘夜渡急水、八掌等溪。遲明,抵諸羅山,倦極坐憩;天既曙,復渡
牛跳溪,過打貓社、山疊溪、他里務社,至柴里社宿。計車行兩晝夜矣。車中倦眸欲瞑,每至深崖陡塹,輒復
驚覺。所見御車番兒,皆遍體雕青:背為鳥翼盤旋;自肩至臍,斜銳為網罟纓絡;兩臂各為人首形,斷脰猙獰
可怖。自腕至肘,纍鐵鐲數十道;又有為大耳者。

初十日,渡虎尾溪、西螺溪,溪廣二三里,平沙可行,車過無軌跡,亦似鐵板沙,但沙水皆黑色,以臺灣山
色皆黑土故也。又三十里,至東螺溪,與西螺溪廣正等,而水深湍急過之。轅中牛懼溺,臥而浮,番兒十餘,
扶輪以濟,不溺者幾矣。既濟,值雨,馳三十里,至大武郡社,宿。是日所見番人,文身者愈多,耳輪漸大如
@,獨於髮加束,或為三叉,或為雙角;又以雞尾三羽為一翿,插髻上,迎風招颭,以為觀美。又有三少婦共
舂,中一婦頗有姿;然裸體對客,而意色泰然。
十一日,行三十里,至半線社,居停主人揖客頗恭,具饌尤腆。云:『過此多石路,車行不易,曷少憩節
勞』!遂留宿焉。自諸羅山至此,所見番婦多白晰妍好者。
十二日,過啞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以林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
線以下如各天。至溪澗之多,尤不勝記。番人狀貌轉陋。
十三日,渡大溪,過沙轆社,至牛罵社,社屋隘甚,值雨過,殊溼。假番室牖外設榻,緣梯而登,雖無門
闌,喜其高潔。
十四日,陰霾,大雨,不得行;午後雨止,聞海吼聲,如錢塘怒潮,至夜不息。社人云:『海吼是雨徵
也』。
十五日、十六日皆雨,前溪新水方怒,不敢進。
十七日,小霽。余榻面山,霾霧障之凡五日,苦不得一睹其麓;忽見開朗,殊快。念野番跳梁,茲山實為藩
籬,不知山後深山,當作何狀,將登麓望之。社人謂:『野番常伏林中射鹿,見人則矢鏃立至,慎毋往』!余
頷之;乃策杖披荊拂草而登。既陟巔,荊莽樛結,不可置足。林木如蝟毛,聯枝累葉,陰翳晝暝,仰視太虛,
如井底窺天,時見一規而已。雖前山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惟有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聲,若老
人欬;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箕踞怒視。風度林杪,作簌簌聲,肌骨欲寒。瀑流潺潺,尋之不得;而修蛇乃
出踝下,覺心怖,遂返。
十八日,又大雨,嵐氣盛甚,衣潤如洗;階前泥濘,足不得展;徘徊悵結。賦詩曰:『番舍如蟻垤,茅簷壓

路低;嵐風侵短牗,海霧襲重綈;避雨從留屐,支床更著梯;前溪新漲阻,徙倚欲雞棲』。頃之,有番婦至,
蕡首瘠體,貌不類人,舉手指畫,若有所欲,余探得食物與之;社人望見,亟麾之去,曰『此婦有術,善祟
人,毋令得近也』!
十九日,晨起,忽霽,差爽人意,計二三日水落可涉,則前路匪遙矣。比午,方飯,南風颼颼起萍末,衣潤
頓乾,覺快甚。飯罷,風漸橫,草木披靡,念兩海舶當已至;不然殆矣,王君奈何!意甚憂之。薄暮,有人自
海濱來,云:『見二巨舟,乘風而北』。益駭,披襟坐大風中,至三鼓,勉就枕,然竟夜無寐。
二十日,辰刻風定;無從得二舶耗。顧君慰余曰:『君無憂二舶也!彼非南風不行,既久無南風,昨風又
橫,無行理,何憂為』?土官使麻答為余問水(麻答是番兒之矯健者;問水,探水之深淺也),曰:『水急且
高,未可涉也』。
二十三日,余念二舶,遂叱馭行。行二十里,至溪所,眾番為戴行李,沒水而過;復扶余車浮渡,雖僅免沒
溺,實濡水而出也。渡凡三溪,率相越不半里;已渡過大甲社(即崩山)、雙寮社,至宛里社宿。自渡溪後,
御車番人貌益陋,變胸背雕青為豹文。無男女,悉翦髮覆額,作頭陀狀,規樹皮為冠;番婦穴耳為五孔,以海
螺文貝嵌入為飾,捷走先男子。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
二十四日,過吞霄社、新港仔社,至後坂社。甫下車,王君敝衣跣足在焉。泣告曰:『舟碎身溺,幸復相
見』。余驚問所以不死狀,曰:自初三日登舟,泊鹿耳門,候南風不得。十八日,有微風,遂行。行一日,舵
與帆不洽,斜入黑水者再;船首自俯,欲入水底,而巨浪又夾之;舟人大恐,向馬祖求庇,苦無港可泊,終夜
徬徨。十九日,猶如昨。午後南風大至,行甚駛,喜謂天助;頃之,風厲甚,因舵劣,不任使,強持之,舵牙
折者三。風中蝴蝶千百,繞船飛舞,舟人以為不祥。申刻,風稍緩,有黑色小鳥數百集船上,驅之不去,舟人
咸謂大凶;焚楮鏹祝之,又不去,至以手撫之,終不去,反呷呷向人,若相告語者。少間,風益甚,舟欲沉,
向馬祖卜筄,求船安,不許;求免死,得吉;自棄舟中物三之一。至二更,遙見小港,眾喜倖生,以沙淺不能
入,姑就港口下椗。舟人困頓,各就寢。五鼓失椗,船無繫,復出大洋,浪擊舵折,鷁首又裂,知不可為,舟
師告曰:『惟有划水仙,求登岸免死耳』!划水仙者,眾口齊作鉦鼓聲,人各挾一匕箸,虛作棹船勢,如午日
競渡狀;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則為之。船果近岸,浪拍即碎;王君與舟人皆入水,幸善泅,得不溺;乘浪
勢推擁登岸,顧視原舟,惟斷板折木,相擊白浪中耳。余亟問:『後舶安在』?王君曰:『彼舟利步,自十八
日已先余舟數百里矣,尚何能知之』?余聞王君言,意欲回車;復自計曰:『驅馳千餘里,何惜三數日程,不

往探後舶確耗乎』?
二十五日,與王君共一車,兼程進。越高嶺三,至中港社,午餐。見門外一牛甚腯,囚木籠中,俯首跼足,
體不得展;社人謂:『是野牛初就靮,以此馴之』。又云:『前路竹塹、南嵌,山中野牛甚多,每出千百為
群,土番能生致之,候其馴,用之。今郡中挽車牛,強半是也』。飯竟,復登車,道由海壖橫涉小港,迂迴沙
岸間三十餘里;王君指折舵碎舟脫死登岸處甚悉,視沙間斷木廢板,尚有存者,惟相對浩歎而已。又浮一深
溪,至竹塹社,宿。溪水湍急,役夫有溺而復起者。奴子車後浴水而出,比至,無復人色。有人自雞籠、淡水
來者,言二十日風後,有一舶至;余聞之甚喜,謂王君曰:『沉舟諸物,固無有理,然大鑊與冶器,必沉沙
中,似可覓也;且一舟猶在,無中輟理,君毋惜海濱一行』!遂留王君竹塹社,余復馳至南嵌社宿。自竹塹迄
南嵌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掘土窟,置瓦釜為炊,就烈日下,以澗水沃之,各飽一餐。
途中遇麋、鹿、麏、麚逐隊行,甚夥,驅獫猲獟獲三鹿。既至南嵌,入深箐中,披荊度莽,冠履俱敗:直狐
■〈犭各〉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
二十七日,自南嵌越小嶺,在海岸間行,巨浪卷雪拍轅下,衣袂為濕。至八里分社,有江水為阻,即淡水
也。深山溪澗,皆由此出。水廣五六里,港口中流有雞心嶕,海舶畏之;潮汐去來,淺深莫定。余停車欲渡,
有飛蟲億萬,如急雨驟至,衣不能蔽,遍體悉損。視沙間一舟,獨木鏤成,可容兩人對坐,各操一楫以渡;名
曰莽葛,蓋番舟也。既渡,有淡水社長張大,罄折沙際迎,遂留止其家。視後舶果已至;當風橫時,棄擲數
物,餘皆獲全;然不過前舶之餘,計所亡已什八矣。爰命張大為余治屋,余留居五日以待。
五月朔,張大來告屋成。
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
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行十許里,有茅廬凡二十間,皆依山面湖,在茂草中,張大為余築也。余為區畫,
以設大鑊者二,貯硫土者六,處夫役者七,為庖者二,余與王君、顧君暨臧獲共處者三;為就地勢,故錯綜散
置,向背不一。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余里,中為平原,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社,緣溪而居。
甲戌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指淺處猶有竹樹梢出水面,三社
舊址可識。滄桑之變,信有之乎?既坐定,聞飛湍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意必有千尋瀑流,近在左右,晝
夜轟耳不輟;覓之累日,不可得見。
初五日,王君從海岸馳至,果得冶器七十二事及大鑊一具,余其問之水濱矣。
又數日,各社土官悉至;曰八里分、麻少翁、內北頭、外北頭、雞洲山、大洞山、小雞籠、大雞籠、金包
里、南港、瓦烈、擺折、里末、武溜灣、雷里、荖厘、繡朗、巴琅泵(音畔)、奇武卒、答答攸、里族、房仔
嶼、麻里折口等二十三社,皆淡水總社統之,其土官有正副頭目之分。飲以薄酒,食以糖丸,又各給布丈余,
皆忻然去。復給布眾番易土,凡布七尺,易土一筐,衡之可得二百七八十觔。明日,眾番男婦相繼以莽葛載土
至,土黃黑不一,色質沉重,有光芒,以指撚之,颯颯有聲者佳,反是則劣。煉法:槌碎如粉,日曝極乾,鑊
中先入油十余觔,徐入乾土,以大竹為十字架,兩人各持一端攬之;土中硫得油自出,油土相融,又頻頻加土
加油,至於滿鑊;約入土八九百觔,油則視土之優劣為多寡。工人時時以鐵鍬取汁,瀝突旁察之,過則添土,
不及則增油。油過不及,皆能損硫;土既優,用油適當,一鑊可得淨硫四五百觔,否或一二百觔乃至數十觔。
關鍵處雖在油,而工人視火候,似亦有微權也。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
葛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余,兩手排
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欝,覺悶甚。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
前;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而涉。
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虯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
而出,兩葉始蘗,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理。樹上
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復越峻坡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
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更進二
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
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
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余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余攬衣即穴旁視
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
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
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
返。衣染硫氣,累日不散。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為賦二律:『造化鍾奇構,崇岡
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五月行人少,
西陲有火山;孰知泉沸處?遂使履行難;落粉銷危石,流黃漬篆斑;轟聲傳十里,不是響潺湲』。人言此地水
土害人,染疾多殆,臺郡諸公言之審矣。余初未之信;居無何,奴子病矣,諸給役者十且病九矣!乃至庖人亦
病,執爨無人。而王君水底余生,復染危痢,水漿不入;晝夜七八十行,漸至流溢枕席間。余一榻之側,病者

環繞,但聞呻吟與寒噤聲,若唱和不輟,恨無越人術,安得遍藥之?乃以一舶悉歸之。而顧君又以他事赴省,
獨余不可去,與一病僕俱。時時督番兒,課匠役,往來烈日下與深草茂林中,日不少休。而一二社棍,又百計
暗撓之。余既不識侏離語,與人言,人又不解余旨,口耳並廢,直同聾啞。是余一身,且有兼病,尚得以不病
傲人乎?以余觀之:山川不殊中土,鬼物未見有徵,然而人輒病者,特以深山大澤尚在洪荒,草木晦蔽,人跡
無幾,瘴癘所積,入人肺腸,故人至即病,千人一症,理固然也。余體素弱,十年善病,恆以參朮代饔飧,猶
苦不支。自臺郡至此,計觸暑行二十日,兼馳凡四晝夜,涉大小溪九十有六;若深溝巨壑,峻坡陡崖,馳下如
覆、仰上如削者,蓋不可勝數。平原一望,罔非茂草,勁者覆頂,弱者蔽肩,車馳其中,如在地底,草梢割面
破項,蚊蚋蒼蠅吮咂肌體,如飢鷹餓虎,撲逐不去。炎日又曝之,項背欲裂,已極人世勞瘁。既至,草廬中,
四壁陶瓦,悉茅為之,四面風入如射,臥恆見天。青草上榻,旋拔旋生。雨至,室中如洪流,一雨過,屐而升
榻者凡十日。蟬琴蚓笛,時沸榻下,階前潮汐時至。出戶,草沒肩,古木樛結,不可名狀;惡竹叢生其間,咫
尺不能見物。蝮蛇癭項者,夜閣閣鳴枕畔,有時鼾聲如牛,力可吞鹿;小蛇逐人,疾如飛矢,戶閾之外,暮不
敢出。海風怒號,萬籟響答,林谷震撼,屋榻欲傾。夜半猿啼,如鬼哭聲,一燈熒熒,與鬼病垂危者聯榻共
處。以視子卿絕塞、信國沮洳為何如?柳子厚云:『播州非人所居』;令子厚知有此境,視播州天上矣。余至
之夜,有漁人結寮港南者,與余居遙隔一水,纍布藉枕而臥;夜半,矢從外入,穿枕上布二十八劄,幸不傷
腦,猶在夢鄉,而一矢又入,遂貫其臂,同侶逐賊不獲,視其矢,則土番射鹿物也。又有社人被殺於途,皆數
日間事。余草廬在無人之境,時見茂草中有番人出入,莫察所從來;深夜勁矢,寧無戒心?若此地者,蓋在在
危機,刻刻死亡矣!余身非金石,力不勝鼷鼠;況以斑白之年,高堂有母,寧遂忘臨履之戒,以久處危亡之地
乎?良以剛毅之性,有進無退,謀人謀己,務期克濟;況生平歷險遭艱,奚止一事?今老矣!肯以一念之恧,
事半中輟,嗒然遂失其故我耶?且病者去矣,而不病者又以畏病畏危去,將誰與竣所事?與其今日早去,何如
前日不來?疇其能余迫?今既來矣,遑惜其他?心志素定,神氣自正,匪直山鬼降心,二豎且遠避百舍。且余
固以嗜遊來,余嘗謂:『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太白登華山,恨不攜謝朓驚人
句,搔首問天;昌黎登華嶽絕頂,痛哭投書與家人別,華陰令百計取之,迺得下,皆以嗜遊癖者也。余雖不敢
仰希前哲,然茲行所歷,當令昌黎、太白增羨。況蓬萊在望,弱水可掬,藉令祖龍、漢武聞之,不將寨裳恐後
乎?(以下有「雖然驕語誇人,豈情也哉」?十字,疑為後人評詞,誤入正文)
●裨海紀遊卷下
武林郁永河滄浪稿
余既來海外,又窮幽極遠,身歷無人之域;其於全臺山川夷險、形勢扼塞、番俗民情,不啻戶至而足履焉。
可不為一言,俾留意斯世斯民者知之?間嘗於清旦策杖,薄暮操舟,周覽探討而得其概焉。蓋淡水者,臺灣西
北隅盡處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與閩之福州府閩安鎮東西相望,隔海遙峙,計水程七八更耳。山下臨江陴
■〈阝兒〉為淡水城,亦前紅毛為守港口設者。鄭氏既有臺灣,以淡水近內地,仍設重兵戍守。本朝內外一
家,不虞他寇,防守漸弛;惟安平水師,撥兵十人,率半歲一更,而水師弁卒,又視為畏途,扁舟至社,信宿
即返。十五六年城中無戍兵之跡矣!歲久荒蕪,入者輒死,為鬼為毒,人無由知。汛守之設,特虛名耳!緣海
東行百六七十里,至雞籠山,是臺之東北隅。有小山圓銳,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也。
踰此而南,則為臺灣之東面。東西之間,高山阻絕,又為野番盤踞,勢不可通。而雞籠山下,實近弱水,秋毫
不載,舟至即沉;或云:名為「萬水朝東」,水勢傾瀉,捲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二說未詳孰是?從
無操舟往試,歸告於人者。海舟相戒不敢出其下,故於水道亦不能通,西不知東,猶東之不知西也。止就西
言:自淡水港而南,迄於郡治,尚有南嵌、竹塹、後龍、鹿仔(音雅)、二林、臺仔穵、莽港等七港;自郡治
而南至鳳山縣沙馬磯,亦有蠔港、打狗仔、下淡水等三港。山中澗水所出,雖沙堅水淺,難容巨舶,每當潮
汐,亦可進舟。設有寇盜伺隙,或紅毛思復故物,以數舶虛攻鹿耳牽制水陸,而出偏師掩襲各港,踞土列營,
首尾夾擊,則我兵守禦勢分,三面受敵矣!今獨重鹿耳、安平之守,而於各港一切泄視,非計之得也。又郡治
各邑,悉無城郭,戰守無憑,當事者亦屢圖之,以去山遠,無水道,不可得石,往往中輟。近有建議植竹為城
者,以竹種獨異內地,叢生合沓,間不容髮,而旁枝橫勁,篠節皆刺,若夾植二三重,雖狐鼠不敢穴,矢砲不
能穿,其勢反堅於石,而又無舂築之勞。但令比戶各植數竿,不煩民力,而民易從,期月之間,可使平地有金
湯之壯。其說可採,所當亟為舉行,不待再計者矣。至若諸羅、鳳山二邑,各有疆域,舍己邑不居,而寄居郡
治臺邑之地,若僑寓然;似宜各度地勢,植竹建城,不獨撫字為便,而犄角互援之勢亦成矣。近者海內恆苦
貧,斗米百錢,民多飢色;賈人責負聲,日沸闤闠。臺郡獨似富庶,市中百物價倍,購者無吝色,貿易之肆,
期約不愆;傭人計日百錢,趑趄不應召;屠兒牧豎,腰纏常數十金,每遇摴蒱,浪棄一擲間,意不甚惜;余頗
怪之。因留臺久,始得其故。茲地自鄭氏割踞至今,民間積貯有年矣。王師克臺,倒戈歸誠,不煩攻圍,不經
焚掠。蕩平之後,設鎮兵三千人,協兵南北二路二千人,安平水師三千人,澎湖水師二千人;三邑丁賦,就地
放給外,藩庫又歲發十四萬有奇,以給兵餉。兵丁一人,歲得十二兩,以之充膳、製衣履,猶慮不敷,甯有余
蓄?蓋皆散在民間矣。又植蔗為糖,歲產五六十萬,商舶購之,以貿日本、呂宋諸國。又米、榖、麻、豆、鹿
皮、鹿脯,運之四方者十余萬。是臺灣一區,歲入賦七八十萬,自康熙癸亥削平以來,十五六年間,總計一千
二三百萬。入多而出少,較之內地州縣錢糧,悉輸大部,有出無入者,安得不彼日瘠而此日腴乎?又臺土宜
稼,收穫倍蓰,治田千畝,給數萬人,日食有余。為賈販通外洋諸國,則財用不匱。民富土沃,又當四達之

海;即今內地民人,襁至而輻輳,皆願出於其市。萑苻陸梁,孰不欲掩而有之,有如曩昔鄭氏者,乘間覬覦,
實足為患,而內地沿海,且無寧宇矣!議者謂:『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
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不知我棄之,人必取之;我能徙之,彼不難移民以實之。噫!
計亦疏矣!我朝自鄭氏竊踞以來,海■〈舟宗〉飄忽,在在入寇,江、浙、閩、粵沿海郡縣,蹂躪幾遍,兵戈
垂四十年不息,至沿海萬里遷界為清野計,屢煩大兵迄不能滅者,以有臺灣為之基也。今既有其地,而謂當棄
之,則琉球、日本、紅毛、安南、東京諸國必踞之矣!琉球最稱小弱,素不為中國患,即有之,亦不能長守為
中國藩籬;安南、東京,構兵不解,無暇遠圖;日本最大,獨稱強國;紅毛狡黠,尤精戰艘火器,又為大西洋
附庸;西洋人務為遠圖,用心堅深,不可測識,幸去中國遠,窺伺不易;使有臺灣置足,則朝去暮來,擾害可
勝言哉?鄭鹽不遠,何異自壞藩籬,以資寇巢?是智者所不為也!犄角三城,搤隘各港,堅守鹿耳,外此無良
圖矣!然守臺灣,尤宜以澎湖為重。澎湖者,臺灣之門戶也;三十六島,絕無暗礁,在在可以泊船。故欲犯臺
灣,必先攻澎湖;澎湖既得,進戰退守無不宜。欲守臺灣,亦先守澎湖;澎湖堅壁,敵舟漂蕩無泊,即坐而自
困矣。疇昔鄭氏,尚與王師鏖戰,澎湖既失,遂至窮蹙,蓋可鹽也!乃臺民居恆思亂,每聚不軌之徒,稱號鑄
印、散扎設者,歲不乏人;敗露死杖下,仍多繼起者。非有豪傑之士,欲踵武鄭氏也,緣臺民皆漳泉寄籍人,
五十年來,習見兵戈不足畏;又目睹鄭氏將弁投誠,皆得官封公侯,以是為青雲捷徑,成則王、敗不失為進身
階,故接踵走死地如鶩。非性不善,習見誤之耳。往歲獲亂人,問:『何為叛』?對曰:『我非叛,諸公何過
譸張』?復問:『印札有據,非叛而何』?對曰:『冀投誠圖出身耳』。聞者絕倒。不知鄭氏方猖,有來歸
者,廟謨不惜一官畀之;不若是,不足解其黨。御亂有術,因時制宜。今鄭氏反正,薄海乂安,盜弄潢池,有
戮無宥,寧與前此同日語乎?亦愚甚矣!故臺灣縣易藏奸宄,事較兩邑為繁。諸羅、鳳山無民,所隸皆土著番
人。番有土番、野番之別:野番在深山中,疊嶂如屏,連峰插漢,深林密箐,仰不見天,棘刺籐蘿,舉足觸
礙,蓋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生其中,巢居穴處,血飲毛茹者,種類實繁,其升高陟巔越箐度莽之
捷,可以追驚猿,逐駭獸,平地諸番恆畏之,無敢入其境者。而野番恃其獷悍,時出剽掠,焚廬殺人;已復歸
其巢,莫能向邇。其殺人輒取首去,歸而熟之,剔取髑髏,加以丹堊,置之當戶,同類視其室髑髏多者推為
雄,如夢如醉,不知向化,真禽獸耳!譬如虎豹,遭之則噬;蛇虺,攖之則嚙;苟不近其穴,彼無肆毒之心,
亦聽其自生自槁於雨露中耳。客冬有趨利賴科者,欲通山東土番,與七人為侶,晝伏夜行,從野番中,越度萬
山,竟達東面;東番知其唐人,爭款之,又導之遊各番社,禾黍芃芃,比戶殷富,謂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
通,欲約西番夾擊之。又曰:『寄語長官,若能以兵相助,則山東萬人,鑿山通道,東西一家,共輸貢賦,為
天朝民矣』。又以小舟從極南沙馬磯海道送之歸。七人所得饋遺甚厚,謂番俗與山西大略相似,獨平地至海,
較西為廣;使當事者能持其議,與東番約斯夾擊,剿撫並施,烈澤焚山,夷其險阻,則數年之後,未必不變荊
棘為坦途,而化槃瓠■〈棘上火下〉筰為良民也。若夫平地近番,冬夏一布,粗糲一飽,不識不知,無求無

欲,自遊於葛天、無懷之世,有擊壤、鼓腹之遺風;亦恆往來市中,狀貌無甚異,惟兩目拗深瞪視,似稍別;
其語多作都盧嘓轆聲,呼酒曰「打剌酥」,呼煙曰「篤木固」,略與相似。相傳臺灣空山無人,自南宋時元人
滅金,金人有浮海避元者,為@風飄至,各擇所居,耕鑿自贍,遠者或不相往來;數世之後,忘其所自,而語
則未嘗改。男女夏則裸體,惟私處圍三尺布;冬寒以番毯為單衣,毯緝樹皮雜犬毛為之。亦有用麻者,厚可一
錢,兩幅連綴,不開領脰,衣時以頭貫之,仍露其臂;又有袒挂一臂,及兩幅左右互袒者。婦人衣以一幅雙
疊,縫其兩腋,僅蔽胸背;別以一副縫其兩端以受臂,而橫擔肩上。上衣覆乳露腹;中衣橫裹,僅掩私,不及
膝;足不知履,以烏布圍股;一身凡三截,各不相屬。老人頭白,則不挂一縷,箕踞往來,鄰婦不避也。髮如
亂蓬,以青蒿為香草,日取束髮,蟣虱遶走其上。間有少婦施膏沐者,分兩綹盤之,亦有致;妍者亦露倩盼之
態,但以鹿脂為膏,戱不可近。男子競尚大耳,於成童時,向耳垂間各穿一孔,用篠竹貫之,日以加大,有大
如盤,至於垂肩撞胸者。項間螺貝纍纍,盤繞數匝,五色陸離,都成光怪。胸背文以雕青,為鳥翼、網罟、虎
豹文,不可名狀。人無老少,不留一髭,並五毛盡去之。有病不知醫藥,惟飲溪水則愈。婦人無冬夏,日浴於
溪,浴畢汲上流之水而歸。有病者浴益頻。孕婦始娩,即攜兒赴浴。兒患痘,盡出其漿,復浴之,曰:『不若
是,不愈也』。婚姻無媒妁,女已長,父母使居別室中,少年求偶者皆來,吹鼻簫,彈口琴,得女子和之,即
入與亂,亂畢自去;久之,女擇所愛者乃與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許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母,召挽手少年
至,鑿上齶門牙旁二齒授女,女亦鑿二齒付男,期某日就婦室婚,終身依婦以處。蓋皆以門楣紹瓜瓞,父母不
得有其子,故一再世而孫且不識其祖矣;番人皆無姓氏,有以也。番室倣龜殼為制,築土基三五尺,立棟其
上,覆以茅,茅簷深遠,垂地過土基方丈,雨暘不得侵。其下可舂可炊,可坐可臥,以貯笨車、網罟、農具、
雞栖、豚柵,無不宜。室前後各為牖,在脊棟下,緣梯而登。室中空無所有,視有幾犬。為置幾榻,人惟藉鹿
皮擇便臥;夏並鹿皮去之,藉地而已。壁間懸葫蘆,大如斗,旨蓄毯衣納其中;竹筒數規,則新醅也。其釀
法,聚男女老幼共嚼米,納筒中,數日成酒,飲時入清泉和之。客至,髮婦傾筒中酒先嘗,然後進客,客飲盡
則喜,否則慍;慍客或憎之也,又呼其鄰婦,各衣毯衣,為聯袂之歌以侑觴,客或狎之,亦不怒。其夫見婦為
客狎,喜甚,謂己妻實都,故唐人悅之(海外皆稱中國為大唐,稱中國人為唐人)。若其同類為奸,則挾弓矢
偵奸人射殺之,而不懟其婦。地產五穀,番人惟食稻、黍與稷,都不食麥。其饔飧不宿舂,曉起待炊而舂;既
熟,聚家人手摶食之。山中多麋鹿,射得輒飲其血;肉之生熟不甚較,果腹而已。出不慮風雨,行不計止宿;
食云則食,坐云則坐;喜一笑,痛一顰。終歲不知春夏,老死不知年歲。寒然後求衣,飢然後求食,不預計
也。村落廬舍,各為向背。無市肆貿易,有金錢,無所用,故不知蓄積。雖有余力,惟知計日而耕,秋成納
稼;計終歲所食,有余,則盡付麴蘗;來年新禾既植,又盡以所余釀酒。番人無男女皆嗜酒,酒熟,各攜所
釀,聚男女酣飲,歌呼如沸,累三日夜不輟;余粟既罄,雖飢不悔。屋必自構,衣需自織,耕田而後食,汲澗
而後飲,績麻為網,屈竹為弓,以獵以漁,蓋畢世所需,罔非自為而後用之。腰間一刃,行臥與俱,凡所成
造,皆出於此。惟陶冶不能自為,得鐵則取澗中兩石夾槌之,久亦成器,未嘗不利於用。剖瓠截竹,用代陶
瓦,可以挹酒漿,可以胹餴饎。我有之,我飲食之,鄉黨親戚,緩急有無不相通;鄰人米爛粟紅,饑者不之貸
也。社有小大,戶口有眾寡,皆推一二人為土官。其居室、飲食、力作,皆與眾等,無一毫加於眾番;不似滇
廣土官,徵賦稅,操殺奪,擁兵自衛者比。其先不知有君長,自紅毛始踞時,平地土番悉受約束,力役輸賦不
敢違,犯法殺人者,剿滅無孑遺。鄭氏繼至,立法尤嚴,誅夷不遺赤子,併田疇廬舍廢之。其實土番殺人,非
謀不軌也,麴蘗誤之也。群飲之際,誇力爭強,互不相下,杯斝未釋手,白刃已陷其脰間;有平時睚眥,醉後
修怨,旦日酒醒,曾不自知,而討罪之師已躡其門矣。故至今大肚、牛罵、大甲、竹塹諸社,林莽荒穢,不見
一人,諸番視此為戒,相率謂曰:『紅毛強,犯之無噍類;鄭氏來,紅毛畏之逃去;今鄭氏又為皇帝勦滅,盡
為臣虜,皇帝真天威矣』!故其人既愚,又甚畏法。曩鄭氏於諸番徭賦頗重,我朝因之。秋成輸榖似易,而艱
於輸賦,彼終世不知白鏹為何物,又安所得此以貢其上?於是仍沿包社之法,郡縣有財力者,認辦社課,名曰
社商;社商又委通事夥長輩,使居社中,凡番人一粒一毫,皆有籍稽之。射得麋鹿,盡取其肉為脯,並收其
皮。日本人甚需鹿皮,有賈舶收買;脯以鬻漳郡人,二者輸賦有余。然此輩欺番人愚,朘削無厭,視所有不異
己物;平時事無巨細,悉呼番人男婦孩稚,供役其室無虛日。且皆納番婦為妻妾,有求必與,有過必撻,而番
人不甚怨之。苟能化以禮義,風以詩書,教以蓄有備無之道,制以衣服、飲食、冠婚、喪祭之禮,使咸知愛
親、敬長、尊君、親上,啟發樂生之心,潛消頑憝之性,遠則百年、近則三十年,將見風俗改觀,率循禮教,
寧與中國之民有以異乎?古稱荊蠻斷髮文身之俗,乃在吳越近地,今且蔚為人文淵藪。至若閩地,叛服不常,
漢世再棄而復收之;自道南先生出,而有宋理學大儒競起南中。人固不可以常俗限,是在上之人鼓舞而化導之
耳!今臺郡百執事,朝廷以其海外勞吏,每三歲遷擢,政令初施,人心未洽,而轉盼易之,安必蕭規曹隨,後
至者一守前人繩尺,不事更張為?況席不暇暖,視一官如傳舍,孰肯為遠效難稽之治乎?余謂欲化番人,必如
周之分封同姓及世卿采地,子孫世守;或如唐韋皋、宋張詠之治蜀,久任數十年,不責旦暮之效然後可。噫!
蓋亦難言矣!然又有暗阻潛撓於中者,則社棍是也。此輩皆內地犯法奸民,逃死匿身於辟遠無人之地,謀充夥
長通事,為日既久,熟識番情,復解番語,父死子繼,流毒無已。彼社商者,不過高臥郡邑,催餉納課而已;
社事任其播弄,故社商有虧折耗費,此輩坐享其利。社商率一二歲更易,而此輩雖死不移也。此輩正利番人之
愚,又甚欲番人之貧:愚則不識不知,攫奪惟意;貧則易於槌挾,力不敢抗。匪特不教之,且時時誘陷之。即
有以冤訴者,而番語侏離,不能達情,聽訟者仍問之通事,通事顛倒是非以對,番人反受呵譴;通事又告之
曰:『縣官以爾違通事夥長言,故怒責爾』。於是番人益畏社棍,事之不啻帝天。其情至於無告,而上之人無
由知。是舉世所當哀矜者,莫番人若矣。乃以其異類且歧視之;見其無衣,曰:『是不知寒』;見其雨行露
宿,曰:『彼不致疾』;見其負重馳遠,曰:『若本耐勞』。噫!若亦人也!其肢體皮骨,何莫非人?而云若
是乎?馬不宿馳,牛無偏駕,否且致疾;牛馬且然,而況人乎?抑知彼苟多帛,亦重綈矣,寒胡為哉?彼苟無

事,亦安居矣,暴露胡為哉?彼苟免力役,亦暇且逸矣,奔走負戴於社棍之室胡為哉?夫樂飽暖而苦飢寒,厭
勞役而安逸豫,人之性也;異其人,何必異其性?仁人君子,知不吐余言。
七月望,炎暑漸退,新涼襲人。有役夫自省中初至者十二人,方共具飯醪,為中元祀鬼事,向空山羅拜,余
笑而賚之酒;其明日,有三人忽稱病。
十七日,病者又五人,北風大作。
十八日,風愈橫,而十二人悉不起,爨煙遽絕。自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大風拔木,三晝夜不輟,草屋二十余
間,圮者過半。夜臥聞草樹聲與海濤聲,澎湃震耳,屋漏如傾,終夜數起,不能交睫。
二十二日,風雨益橫,屋前草亭飛去,如空中舞蝶。余屋三楹,風至兩柱並折,慮屋圮無容身地,冒雨攜斧
斨自伐六樹支棟,力憊甚。而萬山崩流並下,汎濫四溢,顧病者皆仰臥莫起,急呼三板來渡。余猶往來岸上,
尚欲為室中所有計,不虞水勢驟湧,急趨屋後深草中避之;水隨踵至,自沒脛沒膝,至於及胸。凡在大風雨中
涉水行三四里;風至時時欲仆,以杖掖之,得山巖番室暫棲。暮,無從得食,以身衣向番兒易隻雞充餒。中夜
風力猶勁。
二十三日,平明,風雨俱息;比午,有霽色,呼番兒棹莽葛至山下渡余登海舶,過草廬舊址,惟平地而已。
余既倖生存,亦不復更念室中物。敝衣猶足蔽體,解付舟人,就日曝乾,復衣之;遂居舟中。
二十五日,水既落,乘海舶出港,至張大所。有病者一人殞舟中,為藁葬山下,以屍骨無渡海理也。
二十八日,視舟中病者轉劇,因遣海舶急歸。余獨留張大家,命張大為余再治屋。
二十九日,復大風雨四晝夜,洪水又至,走二靈山避之,驚怖又甚於前。幸早避,得免涉水。然在空山中,
竟一日夜不得食。
初四日,雨止風息,再返張大所。
初八日,有一舶入港,言初五日三舶同自省中來,半渡遭風,一舶已碎,其一不知所往;友人顧君敷公在
焉,念之甚切。自此旦旦出海上望之。
十五日,中秋節,番兒報舊址茅屋成,尚有臺郡病夫二人不能歸者,從余走海岸沙際遙望。午後,張大攜餚
核至,與余就沙際飲。抵暮而返,不見一帆。
十六日,乘莽葛返茅屋中,與病夫二人俱。視新結茅三區,區各三楹,余與二病夫各占一區。夜惟孤影,四
面猿啼鬼嘯聲不輟。有臺令李子鵠梅花書屋詩一卷,雋永可玩,坐常至夜分。一日,甫就枕,殘燈既熄,帳前
有火光如盌,碧色,去地三尺許,知其燐也;審視久之而滅。
二十五日,忽聞有海舶至,驚喜出戶,則顧君敷公至矣。問遭風飄泊何所?云:『是日,西岸頗無風,半渡
風至,舟人強持之,已見雞籠、二靈諸山;值潮落,不得入港。陳某一舶已觸岸為齏粉,惕然轉舵,歸西岸,
泊定海鎮山下,舟中器具悉敗,需補製,而大風又半月不輟,故遲來,幸無恙』。而余前遣歸一舶,亦以是日
至;問病者歸去何若?則死已過半矣!計兩舶中復來夫役近六十人。明日再修釜突,煎煉硫土,一如曩昔。夜
則與顧君共論前代海防及偽鄭故事,議其得喪。私謂吾兩人已絕蠻貊,蹈非人之境,人將不堪憂,如吾兩人,
豈非不改其樂者歟?復一夕,就寢未寐,余視屋外火光如箕,赤色耀目。余以見慣不怪,顧君駭曰:『君榻下
何故燃燭』?余笑曰:『火從君枕畔來,照吾榻下,君試反顧,必有所見』。顧君遽躍起,方結衣褌,欲出
戶,火光漸滅。又一夕,有鳴鏑過枕畔,恐野番乘夜加遺,出戶視之,不見一物。
十月朔,硫事既竣,將理歸棹,命眾役夫向山間刈薪;午後又使人艤三板水涯以待,見四人並坐樹下,疑刈
薪有先歸者,趨問之,已不見。種種幻妄,皆鬼物也,人之居此,寧不病且殆乎?
初四日,復出,至張大家與別,遂登舟。
初七日,未刻,值風便,與顧君舶同出大海。北風方勁,巨浪如山;行不數里,余舟檣折有聲,迴視顧君一
舶,亦大呼檣折。二舶在巨浪中,既無復入港理,隨風蕩漾,意必飄南方千里外,憂不能寐。
初八日,侵曉,風稍息,余攬衣出視,晨光初動,宿霧未收;而一輪紅日,從鷁尾水底湧出,三躍而後昇,
大如車輪,海波盡赤,不瞬息已高丈余矣。向聞登州日觀擅奇,殆未必如余所睹也。將午,遙見遠山在有無

間,猶疑為海上雲氣;午後,審視漸真,舟師謂是省城官塘山。夜半,抵官塘;猶屬海外孤島,不連內地。
初九日,自官塘趨定海鎮。已刻,將近山,顧君一舶業已先至,相見如夢;意二舶檣折,無並全理,竟達會
城,嘆為神助。望山上兩城遙峙,前人築為犄角互守計者也。命舟師櫂三板登岸,周覽一匝,略得形勢之概。
沿海市肆碁布,漁艇有大於海舶者。覽畢登舟,乘順風南行,去岸甚遠,仍行大海中五六十里。至五虎門,兩
山夾峙,勢甚雄險;又有巨石綿亙入海,如五虎蹲踞中流,實閩省門戶也。門外風力鼓蕩,舟勢顛越;既入
門,靜淥淵渟,與門外迥別矣。左望山巒斷處,為梅花嶼,沙淤水淺,非潮長不能出入。更進為亭頭(土音讀
作城頭),是近海大村落。至則暮矣,命從者攜臥具,與顧君偕登怡山僧院假宿焉。老僧粗解文義,可與語。
壁間有詩,倚韻為五言律:『弱水歸帆遠,驚濤日夜紛;青衫余蜃氣,寶劍有龍文;暫息滄州(豪按別本作併
州)駕,還瞻故國雲;鐘聲與禪誦,清響得重聞』。
初十日,復登舟,苦水涸,必候潮至始行;十里至閩安鎮,有副帥,屯兵千人守口;再行十里,膠淺不前。
十一日,行不數里。
十二日,趁微風,以棹佐之,望見南臺大橋。周子宣玉率數僕乘小艇來迓,既見,歡甚;余與宣玉共乘小
艇,同至大橋,登陸。入城,求晤曩時餞送諸交好,惟裘子紹衣、何子襄臣、表姪周在魯三人在,余或歸家,
或他適,不可得見;獨呂子鴻圖先我渡海歸,差可喜。再睹城市景物,憶半載處非人之境,不啻隔世,不知較
化鶴歸來者何如?余向慕海外遊,謂弱水可掬、三山可即,今既目極蒼茫,足窮幽險,而所謂神仙者,不過裸
體文身之類而已!縱有閬苑蓬瀛,不若吾鄉瀲灩空濛處簫鼓畫船、雨奇晴好,足繫吾思也。觀止矣!寄語秦、
漢之君,毋事褰裳濡足也!追憶遊歷所睹,再為土番竹枝以詠之。
生來曾不識衣衫,裸體年年耐歲寒;犢鼻也知難免俗,烏青三尺是圍闌。
烏青是黑布名。
文身舊俗是雕青,背上盤旋鳥翼形;一變又為文豹鞹,蛇神牛鬼共猙擰。
半線以北,胸背皆作豹文,如半臂之在體。

胸背斕斑直到腰,爭誇錯錦勝鮫綃;冰肌玉腕都文遍,只有雙蛾不解描。
番婦臂股,文繡都遍,獨頭面蓬垢,不知修飾;以無鏡可照,終身不能一睹其貌也番兒大耳是奇觀,少小都
將兩耳鑽;截竹塞輪輪漸大,如錢如碗復如盤。番兒大耳如盤,立則垂肩,行則撞胸。同類競以耳大為豪,故
不辭痛楚為之。丫髻三叉似幼童,髮根偏愛繫紅絨;出門又插文禽尾,陌上颻搖各鬥風。覆額薺眉繞亂莎,不
分男女似頭陀;晚來女伴臨溪浴,一隊鸕鶿蕩綠波。半線以北,男女皆翦髮覆額,狀若頭陀。番婦無老幼,每
近日暮,必浴溪中。鑢貝雕螺各盡功,陸離斑駁碧兼紅;番兒項下重重遶,客至疑過繡領宮。銅篐鐵鐲儼刑
人,鬥怪爭奇事事新;多少丹青摹變相,畫圖那得似生成?老翁似女女如男,男女無分總一般;口角有髭皆拔
盡,鬚眉卻作婦人顏。腰下人人插短刀,朝朝磨礪可吹毛;殺人屠狗般般用,纔罷樵薪又索綯。人各一刀,頃
刻不離,斫伐割剝,事事用之。■〈田井〉田鑿井自艱辛,緩急何曾叩比鄰?構屋斵輪還結網,百工俱備一人
身。
番人不知交易、借貸、有無相通理,鄰人有粟,饑者不之貸也。畢世所需,皆自為而後用之。
輕身矯捷似猿猱,編竹為篐束細腰;等得吹簫尋鳳侶,從今割斷伴妖嬈。
番兒以射鹿逐獸為生,腹大則走不疾,自孩孺即篐其腰,至長不弛,常有足追奔馬者。結縭之夕始斷之。男
兒待字早離娘,有子成童任遠颺;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園原不與兒郎。番俗以婿紹瓜瓞,有子不得承父業,故
不知有姓氏。女兒纔到破瓜時,阿母忙為構室居;吹得鼻簫能合調,任教自擇可人兒。番女與鄰兒私通,得以
自擇所愛。只須嬌女得歡心,那見堂開孔雀屏?既得歡心纔挽手,更加鑿齒締姻盟。亂髮鬖鬖不作緺,常將兩
手自搔爬;飛蓬畢世無膏沐,一樣綢繆是室家。番婦亂髮如蓬,蟣蝨遶走其上,時以五指代梳。誰道番姬巧解
釀?自將生米嚼成漿;竹筒為甕床頭掛,客至開筒勸客嘗。夫攜弓矢婦鋤耰,無褐無衣不解愁;番罽一圍聊蔽
體,雨來還有鹿皮兜。鹿皮藉地為臥具,遇雨即以覆體。竹弓楛矢赴鹿場,射得鹿來交社商;家家婦子門前
盼,飽惟余瀝是頭腸。番人射得麋鹿以付社商收掌充賦,惟頭腸無用,得與妻孥共飽。莽葛元來是小舠,刳將
獨木似浮瓢;月明海澨歌如沸,知是番兒夜弄潮。番人夫婦,乘莽葛射魚,歌聲竟夜不輟。
種秫秋來甫入場,舉家為計一年糧;余皆釀酒呼群輩,共罄平原十日觴。秫米登場,即以為酒,男女藉草劇
飲歌舞,晝夜不輟,不盡不止。梨園敝服盡蒙茸,男女無分只尚紅;或曳朱襦或半臂,土官氣象已從容。土官

購戲衣為公服,但求紅紫,不問男女。土番舌上掉都盧,對酒歡呼打剌酥;聞道金亡避元難,颶風吹到始謀
居。番語皆滾舌作都盧轂轆聲。深山負險聚遊魂,一種名為傀儡番;博得頭顱當戶列,髑髏多處是豪門。深山
野番,種類實繁,舉傀儡番以概其余。
●鄭氏逸事(原題「偽鄭逸事」)
武林郁永河滄浪稿
鄭芝龍,閩泉郡南安人。明季與劉香老同嘯聚海上,往來閩粵間。既而投誠,授遊擊將軍;討劉香老,殄
之。崇禎甲申,京師陷;其明年,世祖章皇帝定鼎,分兵南下,芝龍以兵降。鄭成功者(小字森舍),芝龍庶
長子也,時年十七,已入泮為諸生。方衣單絺,閒步階前,聞父降,咨嗟太息;頃之,其弟襲舍自外來,成功
告之故,且曰:『汝宜助我』!即與徒手出門,從者十八人,棹小舟至廈門隔港之古浪嶼山,招集數百人;方
苦無資,人不為用。適有賈舶自日本來者,使詢之,則二僕在焉,問有資幾何?曰:『近十萬』。成功命取佐
軍,一僕曰:『未得主母命,森舍安得擅用』(閩俗父為官,其子皆得稱舍)?成功怒曰:『汝視我為主母何
人?敢抗耶』?立斬之,遂以其資,招兵製械。從者日眾,竟踞金廈門。
鄭成功以弱冠,招集新附,踞守金廈門,雖在海外,密邇內地,閩省沿海港澳可以出兵進勦者,在在皆是,
倉猝攻之,守禦匪易。成功於內地港澳,悉設舟師,登陸為寨,搤守水口;又偏布腹心於內地,凡督撫提鎮衙
門,事無巨細,莫不報聞,皆得早為之備。故以咫尺地,與大兵拒守三十余年,終不敗事,其用心固已深矣。
又成功於一切謀畫,皆出己見;其所任用,不過荷戈執戟摧鋒陷陣之徒,絕無謀士為建一奇、畫一策者。非成
功不好士,亦非士不為用,良以謀畫無出成功右者。可見古人得士為難,臥龍、鳳雛得一可王,而留侯、曲逆
為世不常有也。又聞成功夜不就寢,遍走達旦,妻妾皆臥,惟設酒果俟之,成功至,必取啖少許,復走如故;
即寢亦無定所,固防姦人刺客,亦屬有所思也。欲保彈丸地,其難如此,彼於天下事一見易視者,鮮不敗矣。
成功以海外彈丸地,養兵十余萬,甲冑戈矢,罔不堅利,戰艦以數千計;又交通內地,遍買人心,而財用不
匱者,以有通洋之利也。我朝嚴禁通洋,片板不得入海,而商賈壟斷,厚賂守口官兵,潛通鄭氏以達廈門,然
後通販各國。凡中國各貨,海外人皆仰資鄭氏;於是通洋之利,惟鄭氏獨操之,財用益饒。暨乎遷界之令下,
江浙閩粵沿海居民悉內徙四十里,築邊牆為界,自為堅壁清野計,量彼地小隘,賦稅無多,使無所掠,則坐而

自困,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固非無見。不知海禁愈嚴,彼利益普,雖智者不及知也。即疇昔沿海所掠,不過
厚兵將私橐,於鄭氏公帑,原無損益。海外諸國,惟日本最富強,而需中國百貨尤多,聞鄭氏兵精,頗憚之;
又成功為日本婦所出,因以渭陽誼相親,有求必與,故鄭氏府藏日盈。自耿逆叛亂,與鄭氏失好,耿兵方圖內
嚮,鄭兵即躡其後,已據閩之興、漳、泉、汀、邵,粵之潮、惠七郡,養兵之用,悉資臺灣。自此府藏虛耗,
敗歸之後,不可為矣。
成功久踞金廈門,蓄志內侵,造戰艦三千余艘。順治十三年,將大發兵窺江南,過浙之東甌,泊舟三日,連
檣八十里,見者增慄。至江南羊山,山有神,獨嗜畜羊,海舶過者,必置一生羊而去;日久,蕃息至遍山,不
可數計。鄭氏戰艦泊山下,將士競取羊為食,干神怒,大風驟至,巨艦自相撞擊立碎,損人船十七八,大失利
返。至十六年,復大舉入寇,破京口,犯江寧,東南震驚。
成功特重操練,舳艫陳列,進退有法,將士在驚濤駭浪中無異平地,跳躑上下,矯捷如飛。將帥謁見,甲冑
僅蔽身首,下體多赤腳不褌;有以靴履見者,必遭罵斥,併抑其賞。凡海岸多淤泥陷沙,惟赤腳得免粘滯,往
來便捷,故與王師鏖戰屢勝;其於勝勢,固已占卻一籌矣;官兵以靴履行泥淖中,不陷即滑,奚免敗績?閩總
督陳景,駐師漳郡城內,方圖進勦;鄭民分兵沿海港口,與官兵拒守。有門子李文忠,素機警,善承伺意旨,
為總督親信,凡應對傳語,悉委任之,實陰通鄭氏者。一日,夜入總督臥內,刺之,取其首,併竊令箭,馳馬
出南門,稱有軍機,傳令出城,無敢致詰,以首獻鄭成功。成功以僕弒主,甚惡之,薄與一官,不滿所望;歲
余,以他事斬之。
龍碽者,大銅砲也。成功泊舟粵海中,見水底有光上騰,數日不滅,意必異寶,使善泅者入海試探,見兩銅
砲浮游往來,以報,命多人持巨絙牽出之,一化龍去,一就縛。既出,斑駁陸離,若古彝鼎,光豔炫日,不似
沈埋泥沙中物,較紅衣砲不加大而受藥彈獨多。先投小鐵丸斗許,乃入大彈;及發,大彈先出,鐵丸隨之,所
至一方糜爛。成功出兵,必載與俱,名曰龍碽。然龍碽有前知,所往利,即數人牽之不知重;否則百人挽之不
動,以卜戰勝,莫不驗。康熙十八年,劉國軒將攻泉郡,龍碽不肯行,強舁之往,及發,又不燃;國軒怒,杖
之八十,一發而炸裂如粉,傷者甚眾。
成功婦董氏,勤儉恭謹,日率姬妾婢婦為紡績及製甲冑諸物,佐勞軍。成功於賞賚將士,揮千萬金不吝;獨
於女紅不令少怠,使絕其淫佚之萌,可謂得治內之道者矣。

成功立法尚嚴,雖在親族有罪,不少貸;有功必賞金帛珍寶,頒賚無吝容;傷亡將士,撫卹尤至,故人皆畏
而懷之,咸樂為用。其立法:有犯奸者,婦人沈之海,姦夫死杖下;為盜不論贓多寡,必斬;有盜伐人一竹
者,立斬之。至今臺灣市肆百貨露積,無敢盜者,以承峻法後也。長子錦舍(即鄭經)與弟裕舍乳母某氏通,
成功知之,命以某氏沈海,錦舍又私匿之,已逾三載,無敢為成功言者。某氏怙寵,頗凌錦舍婦,婦不能堪,
以告其祖父唐某號枚臣者,為致書成功;時錦舍守廈門,成功居臺灣,以令箭授禮都司黃元亮,命渡海立取錦
舍頭來,併令錦舍母董氏自盡。母子遷延未即死,會成功病亡得免,時年三十有九。
隆武時,凡以兵從者,悉加顯秩。鄭成功兵力獨強,賜姓朱氏,故人又稱成功國姓。至永曆,又晉封延平
王,給金印;成功受而藏之,終身不一用,仍稱招討大將軍舊銜。其居臺灣,傳三世,悉遵永曆紀元;長至萬
壽節,必設龍亭,率其官屬,朝賀如禮。
·陳參軍傳(附)
陳參軍永華,字復甫,泉郡同安人。父某科孝廉,以廣文殉國難;公時年舞象,試冠軍,已補龍溪博士弟子
員。
因父喪,遂隨鄭成功居廈門。成功為儲賢館,延四方之士,公與焉,未嘗受成功職也。其為人淵沖靜穆,語
訥訥如不能出諸口;遇事果斷有識力,定計決疑,瞭如指掌,不為群議所動。與人交,務盡忠款。平居燕處無
惰容,布衣蔬食,泊如也。成功常語子錦舍(即鄭經)指公曰:『吾遺以佐汝,汝其師事之』!
成功既沒,鄭經繼襲,以公為參軍,職兼將相。公慨然以身任事,知無不言,謀無不盡,經倚為重。知公
貧,常以海舶遺公,謂商賈僦此,歲可得數千金,聊資公用。公卻不受,強與之,輒遭風敗,更與之,亦然,
公笑曰:『吾固知吾命窮,徒損他人資,無益』。臺郡多蕪地,公募人闢之,歲入榖數千石。比穫,悉以遺親
舊;量其所需,或數十百石各有差;計己所存,足供終歲食而已。
逮耿逆以閩叛,鄭經乘機率舟師攻襲閩粵八郡,移駐泉州;使公居守臺灣,國事無大小,惟公主之。公轉粟
餽餉,五六年軍無乏絕。初,鄭氏為法尚嚴,多誅殺細過;公一以寬持之,間有斬戮,悉出平允,民皆悅服,
相率感化,路不拾遺者數歲。

一日,命家人灑掃廳事,內設供具,扃閉甚嚴,日齋沐具表入室拜禱,願以身代民命;或曰:『君秉國鈞,
民之望也,今為此,實駭觀聽,其若民心何』?公曰:『此吾所以為民也』,復嘆曰:『鄭氏之祚不永矣』!
居無何,告其家人曰:『上帝命吾宰茲郡,將以明日往』。詰朝端坐而逝。
婦洪氏,小字端舍,與公同邑人,賦質幽嫻。自于歸,有齊眉舉案風。晨興,盥沐畢,夫婦衣冠襝衽,揖而
後語。尤長於詞翰,精刀札,閨門之內,切磋不異良友,公冗不暇給,凡文移、尺牘、屬稿及丹筆批答,多洪
為捉刀,而措語字畫,與公無異,人不能別;白首相莊無間語。子三人,夢緯、夢球、夢□;今夢球成進士,
在史館。
·陳烈婦傳(附)
烈婦姓陳氏,參軍陳永華季女,鄭經長子欽舍婦也。欽舍甫弱冠,姓剛毅果斷,遇事敢為,經愛任之。先
是,鄭經幼好漁色,多近中年婦人;民婦為經諸弟乳母者,經皆通焉。有昭娘者,遂納為妾,有寵。經妻唐氏
無出,昭娘首生欽舍,當時流言昭娘假娠乞養,實屠者李某子;獨鄭經謂生時目睹,不之信,族人竊誹之。未
幾,昭娘以眾嫉死矣。
逮耿逆變叛,鄭經統舟師渡海,駐泉郡,志圖內向;以欽舍守臺灣,號為監國。監國居守裁決國事,賞罰功
罪,一出至公,即諸父昆弟有過,不少假,用是宗族多怨之。及鄭經自廈門敗歸,視監國處分國事悉當,益信
其賢;自是軍國事悉付裁決,與精兵三千人為護軍,宗族益憚監國而含怨愈深矣。會經疾遽亡,未立後,家人
方治含殮,經母董氏出坐幃中,傳集各官,聽讀遺命,立新主,逡巡未舉,經諸弟白董氏先收監國印;董氏命
太監往取印,欽舍不與。時因訛傳監國率兵且至,眾倉惶不知所出;群妾有和娘者,即克塽母也,曰:『監國
必無是,請往取之』。欽舍曰:『此印先君所授,軍國繫焉。向使一太監傳命,真偽莫據,何可輕付?和娘
來,固當持去』。遂隨和娘至喪次,再拜董氏前納印;董氏曰:『汝非鄭氏骨血,寧不知乎』?欽舍未及對,
經諸弟群起撻之;欽舍笑曰:『撻我何足武?我平日不避嫌怨,守法不阿,亦為鄭氏疆土耳。今日死生惟命,
何撻為』?董氏命置傍室中,不令出,經諸弟又遣烏鬼往縊之;烏鬼畏不敢前,欽舍知不能生,遂自縊死。
明日,立克塽為嗣(克塽小字秦舍),而移欽舍柩於門外別室。董氏謂烈婦曰:『汝參軍女也,參軍於國有
大功,汝居宮中,當善視汝』。烈婦曰:『昔為鄭氏婦,今屠兒婦矣,尚安居此』?柩既舉,烈婦扶柩出,人
莫能阻;至喪所,晝夜哀啼不輟,路人聞之,莫不隕涕。其兄慰之曰:『汝娠未娩,蓋存孤以延夫後,不猶愈於死乎』?烈婦曰:『他人處常,妹所處者變也;縱生孤,孰能容之?有死而已』。絕粒七日不死,復雉經,
與欽舍合葬郡治洲子尾海岸間。烈婦幼習文史,工書,知大體,實秉母教;亡年二十。
既葬,臺人士常見監國乘馬,呵殿往來,或時與烈婦並出,容服如生,導從甚盛,人以為神云。
●番境補遺
武林郁永河滄浪稿
深山廣遠,平地遼闊,土番種類繁多,不能盡悉,惟記所知者。
玉山在萬山中,其山獨高,無遠不見;巉巖峭削,白色如銀,遠望如太白積雪。四面攢峰環繞,可望不可
即,皆言此山渾然美玉。番人既不知寶,外人又畏野番,莫敢向邇。每遇晴霽,在郡城望之,不啻天上白雲
也。
銀山有礦,產銀;又有積鏹,皆大錠,不知何代所藏。曾有兩人常入取之,資用不竭。前臺廈道王公(名效
崇)命家人挽牛車,隨兩人行,既至,見積鏹如山,恣取滿車,迷不能出,盡棄之,乃得歸。明日,更率多
人,薙草開徑而入,步步標識,方謂歸途無復迷理,乃竟失故道,尋之累日,不達而返。自此兩人者亦不能復
入矣。
哆囉滿產金,淘沙出之,與雲南瓜子金相似;番人鎔成條,藏巨甓中,客至,每開甓自炫,然不知所用。近
歲始有攜至雞籠、淡水易布者。
水沙廉雖在山中,實輸貢賦。其地四面高山,中為大湖;湖中復起一山,番人聚居山上,非舟莫即。番社形
勝無出其右。自柴里社轉小徑,過斗六一門,崎嶇而入,阻大溪三重,水深險,無橋梁,老籐橫跨溪上,往來
從籐上行;外人至,輒股慄不敢前,番人見慣,不怖也。其番善織罽毯,染五色,狗毛雜樹皮為之,陸離如錯
錦,質亦細密;四方人多欲購之,常不可得。番婦亦白晰妍好,能勤稼穡,人皆饒裕。

斗尾龍岸番皆偉岸多力,既盡文身,復盡文面,窮奇極怪,狀同魔鬼。常出外焚掠殺人,土番聞其出,皆號
哭遠避。鄭經親統三千眾往勦,既深入,不見一人;時亭午酷暑,將士皆渴,競取所植甘蔗啖之。劉國軒守半
線,率數百人後至;見鄭經馬上啖蔗,大呼曰:『誰使主君至此?令後軍速退』。既而曰:『事急矣,退亦莫
及,令三軍速刈草為營,亂動者斬』。言未畢,四面火發,文面五六百人奮勇跳戰,互有殺傷;余皆竄匿深
山,竟不能滅,僅毀其巢而歸。至今崩山、大甲、半線諸社,慮其出擾,猶甚患之。
阿蘭番近斗尾龍岸,狀貌亦相似。
□□亦野番,惟稍馴,雖居深山,常與外通。其出入之路,有山中阻,樹木深蔚,不見天日;山中積敗葉,
厚數尺,陰溼浥爛。遍生水蛭(即螞蝗),緣樹而上,處於葉間;人過,輒墜下如雨,落人頭項,盡入衣領;
地上諸蛭,又緣脛附股而上,競吮人血,遍體皆滿,撲捉不暇;聞者膽慄肌粟,甚於談虎色變。曾有操火焚之
之說者,奈南方冬暖,木葉不落,陰溼如故,火不能然;不知禹、益值此,更操何術,卒底平成?
葛雅藍近雞籠。
會稽社人不能欺。
金包里是淡水小社,亦產硫。人性巧智。
臺灣多荒土未闢,草深五六尺,一望千里。草中多藏巨蛇,人不能見。鄭經率兵剿斗尾龍岸,三軍方疾馳,
忽見草中巨蛇,口啣生鹿,以鹿角礙吻,不得入咽,大揚其首,吞吐再三;荷戈三千人行其旁,人不敢近,蛇
亦不畏。余乘車行茂草中二十余日,恆有戒心,幸不相值。既至淡水,臥榻之後,終夜聞閣閣聲甚厲,識者謂
是蛇鳴;而庖人嚴采夜出廬外,遇大蛇如甕;社商張大謂草中甚多,不足怪也。
鹿以角紀年,凡角一歧為一年,猶馬之紀歲以齒也。番人世世射鹿為生,未見七歧以上者。向謂鹿仙獸多
壽,又謂五百歲而白,千歲而玄,特妄言耳。竹塹番射得小鹿,通體純白,角纔兩歧,要不過偶然毛色之異
耳,書固未足盡信也(鹿生三歲始角,角生一歲解,猶人之毀齒也;解後再角,即終身不復解,每歲止增一歧
耳)。

牡鹿有角,善鳴。角以五月解,至八九月肥腯。鳴聲甚壯,為求牝也。出則成群,以數十百計。角者居前,
牝隨之。相傳鹿為淫獸,所謂聚麀,未可得見。至十月則鳴聲漸殺,獵者不顧,以其淫極而瘠也。牝鹿以四月
乳,未乳極肥;腹中胎鹿,皮毛鮮澤,文彩可愛。又牝鹿既乳,視小鹿長,則避之他山,慮小鹿之淫之也。獸
之不亂倫者惟馬,壯馬誤烝則自死;牝鹿自遠以避烝,皆獸之具有人倫者。
熊之類不一,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肖其形。惟馬熊最大;而勇鷙獨推人熊,人立而走,捷於
奔馬,其逐人無得脫者。余所見熊甚多,獨未見人熊。豬熊毛勁如鬣,又厚密,矢鏃不能入;蹄有利爪,能緣
木升高,蹲於樹巔,或穴地而處。人以計取之,無生致者。腹中多脂,可啖。掌為八珍之一,膾炙人口,然不
易熟,庖人取其汁,烹他物為羹,助其鮮美。一掌可供數十烹,若為屠門之嚼,則貽笑知味者。
凡獸之膝皆後曲,惟熊與猴前曲,故能升木;象亦前曲。
山豬,蓋野彘也,兩耳與尾略小,毛鬣蒼色,稍別。大者如牛,巨牙出唇外,擊木可斷,力能拒虎;怒則以
牙傷人,輒折脅穿腹。行疾如風,獵者不敢射。又有豪豬,別是一種;箭如蝟毛,行則有聲,雖能射人,不出
尋丈外。
蕭朗,硬木名也。大者數圍,性極堅重,入土千年不朽。然在深山中,野番盤踞,人不能取。頃為洪水漂
出,鄭氏取以為棺,實美材也。
烏木、紫檀、花梨、鐵栗諸木,皆產海南諸國。近於淡水山中,見有黑色樹,察其質,與烏木無異,人多不
知。
●海上紀略
武林郁永河滄浪稿
海吼

天妃神
木龍
水仙王
糠洋、蕈洋
大昆崙
琉球
日本
紅夷
西洋國
·海吼
海吼俗稱海叫。小吼如擊花鞚鼓,點點作撒豆聲,乍遠乍近,若斷若連;臨流聽之,有成連鼓琴之致。大吼
如萬馬奔騰,鉦鼓響震,三峽崩流,萬鼎共沸;惟錢塘八月怒潮,差可彷彿,觸耳駭愕。余嘗濡足海岸,俯瞰
溟渤,而靜淥淵渟,曾無波灂,不知聲之何從出;然遠海雲氣已漸興,而風雨不旋踵至矣。海上人習聞不怪,
曰:『是雨徵也』。若冬月吼,常不雨,多主風。
·天妃神
海神惟馬祖最靈,即古天妃神也。凡海舶危難,有禱必應;多有目睹神兵維持,或神親至救援者。靈異之
跡,不可枚舉。洋中風雨晦暝,夜黑如墨,每於檣端現神燈示祐。又有船中忽出爝火,如燈光,升檣而滅者;

舟師謂是馬祖火,去必遭覆敗,無不奇驗。船中例設馬祖棍,凡值大魚水怪欲近船,則以為祖棍連擊船舷,即
遁去。相傳神為莆邑湄州東螺村林氏女,自童時已具神異,常於夢中飛越海上,拯人於溺。至長不嫁。沒後,
屢昭靈顯,人為立廟祀之,自前代已加封號。康熙二十三年六月,王師攻克澎湖,靖海侯施公烺屯兵天妃澳,
入廟拜謁,見神衣半身沾溼;自對敵時恍見神兵導引,始悟戰勝實邀神助。又澳中水泉,僅供居民數百人飲;
是日,駐師數萬,方以無水為憂,而甘泉沸湧,汲之不竭。表上其異,奉詔加封天后。至今湄州林氏宗族婦人
將赴田者,輒以其兒置廟中,曰:『姑好看兒』!遂去;去常終日,兒不啼不飢,亦不出閾。至暮婦歸,各認
己子攜去,神猶親其宗人之子云。
·木龍
凡海舶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時曾不可見,亦不知所處;若見木龍,去則舟必敗。
·水仙王
水仙王者,洋中之神,莫詳姓氏。或曰:『帝禹、伍相、三閭大夫,又逸其二』。帝禹平成水土,功在萬
世;伍相浮鴟夷,屈子懷石自沉:宜為水神,靈爽不泯。划水仙者,洋中危急不得近岸之所為也。海舶在大洋
中,不啻太虛一塵,渺無涯際,惟藉檣舵堅實,繩椗完固,庶幾乘波御風,乃有依賴。每遇颶風忽至,駭浪如
山,舵折檣傾,繩斷底裂,技力不得施,智巧無所用;斯時惟有叩天求神,崩角稽首,以祈默宥而已,爰有水
仙拯救之異。余於臺郡遣二舶赴雞籠淡水,大風折舵,舶復中裂,王君雲森居舟中,自分必死;舟師告曰:
『惟有划水仙可免』;遂披髮與舟人共蹲舷間,以空手作撥櫂勢,而眾口假為鉦鼓聲,如五日競渡狀,頃刻抵
岸,眾喜倖生,水仙之力也。余初不之信,曰:『偶然耳!豈有徒手虛櫂而能抗海浪、逆颶風者乎』?顧君敷
公曰:『有是哉!曩居臺灣,仕偽鄭,從澎湖歸,中流舟裂,業已半沈,眾謀共划水仙,舟復浮出;直入鹿耳
門,有紅毛覆舟在焉,竟庋舟底。久之,有小舟來救,眾已獲拯,此舟乃沈。抑若有人暗中持之者,寧非鬼神
之力乎』?迨八月初六日,有陳君一舶自省中來,半渡遭風,有舟底已裂,水入艎中,鷁首欲俯,而舵又中
折,輾轉巨浪中,死亡之勢,不可頃刻待。有言划水仙者,徒手一撥,沈者忽浮,破浪穿風,疾飛如矢;頃刻
抵南嵌之白沙墩,眾皆登岸,得飯一盂,稽顙沙岸,神未嘗不歆也。陳君謂當時雖十帆並張,不足喻其疾,鬼
神之靈,亦奇已哉!
·糠洋、蕈洋

糠洋水面積糠粃半尺;蕈洋水面有物形如蕈,亦積半尺許,皆水沫所成,風濤鼓蕩,不淆不徙。自浙中往日
本者必過之。
·大昆崙
林道乾,明季海寇,哨聚在鄭芝龍、劉香老前;圖據閩粵不遂,又遍歷琉球、呂宋、暹羅、東京、交趾諸
國,無隙可乘;因過大崑崙(山名,在東京正南三十里,與暹羅海港相近),見其風景特異,欲留居之。其山
最高且廣,四面平壤沃土,五穀俱備,不種自生,中國果木無不有,百卉爛熳,四時皆春,但苦空山無人。道
乾率舟師登山結茅,自謂海外扶余,足以據土立國。奈龍出無時,風雨倏至,屋宇人民,多為攝去;海舟又傾
蕩不可泊,意其下必蛟龍窟宅,不可居,始棄去。復之大年(國名,在暹羅西南),攻得之。今大年王是其裔
也。臺灣有老人,經隨道乾至大崑崙者,尚得詳言之。前鄭成功以臺灣小隘,有卜居大崙崑之志,咨訪水程風
景甚悉;會病亡,不果行。
·琉球
琉球國在閩省正東,去中國最近。然最小弱,又最貧,商舶從無貿易琉球者,以其貧且陋也。某王於諸國悉
朝貢,為通貨貿易計。諸國鄙其貧弱,不萌侵奪之念,彼反得以貧弱自安。其於中國,率三歲一貢,所貢硫
黃、皮紙而已。其所攜財貨,惟螺與蚌殼。螺可為篥■〈?觱〉吹,即城頭曉角是;蚌殼斫之可以鑲帶。外此
則有紙扇、煙筒,其製陋劣,傭兒所不顧。憶吾鄉俗語謂厭憎之物,輒曰「琉球貨」。陋劣不自今日始,古語
已云然矣。
·日本
日本即古倭夷,於海外為莫強之國;恃強不通朝貢,且目中華為小邦,彼則坐受諸國朝貢。夜郎自大,由來
久矣。其國事一聽將軍主之,國君如贅疣,垂拱而已。故其國中搆兵,惟將軍是爭,曾無有放弒其主者;以國
柄非所操,篡弒無益,虛被惡名,用是得長守其國。余謂琉球貧弱,日本不聞國政,其開刱之主,殆深得黃、
老之學者乎?又治尚酷刑,小過輒死。死有四等:其一灌水,冰滿腹則遍撻其身,水散入肢體,又灌之;如此
者三,如龐然大瓠,膨脹而死。其二懸腸,割人肛,繫巨竹梢,一縱而竹梢上騰,肢體倒懸,大腸盡出。甚者

為活燒,以罪人鎖繫杙上,圍繞乾柴,四面舉火,其人輾轉良久而死。又進於此為倒懸殊,不即死,三數日
後,頭脹如斗,五臟從口中出而死。皆非刑,較地獄羅鬼之慘尤甚。故其民皆畏法,有道不拾遺風。其先,大
西洋人覬覦其國,以天主教之言惑之;事露,悉被夷戮。今商舶至彼,必問有無天主教之人。又鑄天主像,令
人足踐而登。若誤攜一人往,則以其船牽置岸上,盡納舟人於艎底焚之。自此西洋人無敢復至日本者。其與諸
國通貿易處,曰長崎島。男女肉色最白,中國人至彼,暴露風日中,猶能轉黑為白。雖使桓宣武黑王相公往,
亦當改觀。婦人妍美白晰如玉人,中國人多有流連不歸者。今長崎有大唐街,皆中國人所居也。
·紅夷
紅毛即荷蘭國,又曰紅夷,一名波斯胡,亦在西海外,實大西洋附庸也。性貪狡,能識寶器,善貨殖,重利
輕生,貿易無遠不至。其船最大,用板兩層,斬而不削,製極堅厚;中國人目為夾板船,其實圓木為之,非板
也。又多巧思,為帆如蛛網盤旋,八面受風,無往不順;較之中國帆檣,不遇順風,則左右戧折(戧讀鏘,去
聲;因逆風從對面來,故作斜行,左右拗折,以趁風力之謂也),欹側傾險,迂迴不前之艱,不啻天壤。其在
大洋中,恃舶大帆巧,常行劫盜;使數人坐檣巔,架千里鏡,四面審視,商舶雖在百里外,望見即轉舵逐之,
無得脫者。常至日本貿易,日本倭知其為盜,必使中國商舶先歸;計程已遠,然後遣之。余友顧君敷公能悉其
理,謂彼帆雖巧,然巧於逆風,反拙於乘順;凡物之巧者,不能兼擅,理固然也。若與中國舟航並馳順風中,
彼反後矣。故遇紅毛追襲,即當轉舵,隨風順行,可以脫禍;若仍行戧風,鮮不敗者。況彼船大如山,小舟既
畏其壓,與戰又仰攻不便,安能與抗?彼既恃所長,於諸國舟航,一切易視。常屢侵交趾;交趾人創為小舟,
名曰軋(音穵),船長僅三丈,舷出水面一尺,兩頭尖銳,彷彿端陽競渡龍舟;以十四人操楫,飛行水面,欲
退則返其櫂,變尾為首,進退惟意,儼然遊龍。船中首尾各架紅衣巨砲,附水施放,攻其船底,底破即沉。雖
有技巧,無所施設,於是大敗。至今紅毛船過廣南,見軋船出,即膽落而去。中國東南半壁皆大海,不無侵擾
之虞;軋船之製,亦所宜講。往時鄭成功取臺灣,與紅毛陸戰,彼所長惟火器,機發即燃,不勞點焠,尺寸小
物,力牟巨砲;外此,則攻戰之理皆謬。又足躡高底,不便疾行,多被殺傷,臥不能起;將卒前取其首,輒為
鳥砲所中,皆不敢近;復視其屍,蓋兩脛間皆縛小砲,以膝對人,其砲自發;猶以傷殘之軀,搏捖人命,可謂
至死不僵者矣。又凡所居處下,必藏火藥;事急,輒發其機,屋與人皆為飛灰,志不受戮辱。舟底亦然,急則
自毀,帆檣之巧,終不示人。故諸國罕能傚其製者。
前有紅毛船,遭風誤過半線洋,遇淺船膠,彼知無復去理,乃以布帆圍蔽其舟,即於舟中另造小船,三日而
成;鄭氏視為釜魚,方集戰艦攻之,彼悉登小船,揚帆而去。良久,機發,大船自毀;人服其警。又舟中百物

俱備,造作小船需用物料,不假外求;數不可及。
·西洋國
西洋國在西海外,去中國極遠。其人坳目隆準,狀類紅毛。然最多心計,又具堅忍之志。析理務極精微,推
測象緯歷數,下逮器用小物,莫不盡其奇奧;用心之深,將奪造化之秘,欲後天地而不朽。苟有所為,則靜坐
默想,父死不遂,子孫繼之;一世不成,十世為之。既窮其妙,必使國人共習而守之,務為人所難為。其先世
多有慧人,入中國竊得六書之學。又有利馬豆者,能過目成誦,終身不忘。明季來中國,三年遍交海內文士;
於中國書無所不讀,多市典籍,歸教其國人,悉通文義。創為七克等書,所言雖孝悌慈讓,其實似是而非;又
雜載彼國事實,以濟其天主教之邪說,誘人入其教中。中國人士被惑,多皈其教者。今各省郡、縣、衛、所皆
有天主堂,扃閉甚密,外人曾不得窺見所有;不耕不織,所用自饒。皆以誘人入教為務,謂之化人。彼國多產
白金。自明時已竊處粵之香山澳,雖納貢賦,而醜類實據我邊陲矣。又歲運白金鉅萬至香山澳,轉送各省郡邑
天主堂,資其所用。京師天主堂屋宇宏麗,穡垣周複。又製為風琴、自鳴鐘、刻漏、渾天儀諸器,皆神鏤鬼
斧,巧奪天工,為費不可量;窮年積歲,製造不輟,不藉中國一錢。余謂紅毛密邇西洋,自是同類,英圭黎、
咬■〈口留〉叭皆西洋小國,宜為兼并,不足深怪;獨怪呂宋在東海外,遠過中國萬里,亦為所踞,此其心寧
有厭足乎?閩人多有逐利呂宋者,謂紅毛政令,一如西洋之法,分呂宋地為二十四郡,有西洋化人共操其柄。
禁民不得晝作,必使晝寢夜興;又寢室不容閉戶,夫婦共寢榻上,邏者時時繞榻前偵視。有女及笄,父母不得
主婚配,必候巴黎按選(稱僧曰巴黎)。其稍有姿者,率為巴黎所留;色衰放歸,始令擇配。父母死,人子不
得殮埋;巴黎假度亡之說,舁諸萬人坑中。積久,坑溢,揚灰棄之。民人有資,歲與中分;四歲之後,十不存
一矣。其禁晝作者,防民之叛也;歲中分其資者,務貧其民,使不得為所欲為也;死者不令■〈疒〈癶上土
下〉〉埋,恐山川毓靈,復生英傑與爭國也:用意設想,皆在人情之外。夫秦王焚書坑儒,禁偶語,徙豪傑,
以弱天下之民,欲令子孫自一世、二世以至萬世,長有天下,雖同此心,未至若是酷。假令此輩得志,其禍尚
忍言哉?人情莫不戀故鄉而安本俗,若棄父母,捐家室,而反為利者,已非人情矣。計中國郡、邑、衛、所,
天主堂何止千余百區,而居堂中醜類,不下數萬人,皆捐其父母妻子遠來,必有所為矣。為名乎?為利乎?為
遊中華之名山大川,觀中華之禮樂政教乎?其國君歲驅其民於中國,又歲捐金錢鉅萬資給之,曾無厭倦,果為
朝會納貢來乎?抑歲歲饑饉,移民以就食於中國乎?既無一於此,殆復何求?其有欲存焉,不待智者然後知
也。而堂堂中國,曾無人能破其奸,已為醜類齒冷。脫有不信余言者,試問日本何以禁絕醜類,不令蹈其境
乎?今而後尚有從其教而褒揚之者,請以巴黎選女之事告之。

日本(複見)在中國正東。自南言之,去中國甚遠,由寧波渡海,水程三十五更。北接朝鮮;朝鮮去遼陽密
邇,既渡鴨綠,便可馳驛而往,與中國在斷續間,謂之連屬亦可。
臺灣(複見)南北三千里,東西三百里,去廈門水程十一更。中有澎湖為泊宿地,處東南四達之海,東西南
北,惟意之適,實海疆要地也。
关于《裨海紀遊》
裨海紀遊,郁永河撰。永河,字滄浪。浙江仁和諸生,好遊,入閩為幕,遍歷閩中山水。清康熙三十五年冬,
福建省火藥局災,典者自償,謀往淡水採硫,永河請行。翌春,自廈渡臺,赴北投採硫。自二月二十五日登陸

入郡,至十月初四日。由淡水登舟返航,歷七月又九日。本書為此次日記式遊紀,記經歷所見風景、習俗、遭
遇艱難辛苦之狀,並論番政、時事,又賦竹枝詞。達論刻本有序評曰:「書中大旨,在講求形勢,非僅記遊蹤
也,他如山川之幽窅,草木之敷榮,鳥獸之怪奇,鬼神之震動,以及泊舟乘風之利便,天時地勢之美惡,人情
土俗之盛衰,莫不瞭如指掌,而其論鄭氏之事,尤有古良史遺意。」
裨海紀遊三卷,著於臺灣入清後僅十餘年,以後私家著作或官修志書,每多引用。裨海紀遊一名採硫日記,亦
作渡海輿記,刊本及鈔本甚多,方豪集各種刊鈔本,參酌校勘,稱合校足本,並附郁氏其他著作:番境補遺一
卷、海上紀略一卷、宇內形勢一卷,合訂一書。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以臺灣叢書第一
種出版。四十八年臺灣銀行研究室之臺灣文獻叢刊,又由方豪據上海申報館刻,蔡爾康跋之屑玉叢譚本為底
本,參酌各本,為之校勘,不加說明,撰弁言而刊之。(曾迺碩)
《裨海紀遊》 郁永河撰
郁永河,字滄浪,浙江杭州人,康熙三十六年春,自廈門渡臺,四月七日,從臺南北上,遍歷臺灣西部沿海諸
番社,入南嵌社,經海岸至八里社,沿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五月五日抵北投採硫磺礦,至十月四日,由淡水
返回福州。郁氏將他在臺灣近半年所見所聞及遭遇艱難辛苦的情形,記錄成《裨海紀遊》一書。
《裨海紀遊》又名《採硫日記》、《渡海輿記》,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另附有《鄭氏逸事》一卷、《番境
補遺》一卷、《海上紀略》一卷、《宇內形勢》一卷、《文獻彙鈔》十六則。搜羅考訂極豐,文獻價值甚高。
郁氏渡臺距鄭克塽降清僅十四年之隔,此時渡臺者少,可見到的記錄更闕。《裨海紀遊》是研究臺灣早期開
發,難得一見的參考文獻。
一 前言
郁永河的《裨海纪游》是一本描写台湾景象的书,作者在游记中运用文学的角度做诗略述他在台的见闻及感想,
其中台湾竹枝词多为单纯记录景观草木花鸟等客观描述;而土番竹枝词则是对台原住民便充满了天朝子民的优
越感,除了对番俗,特别是母系社会,多有嘲贬.也对他们赤身裸体,纹身,衣饰等不同於汉人之处,流露鄙视.在书
中他写下了他渡台,采硫,旅行的经历,命名为 裨海记游 後世的传抄本中,亦有称做 采硫日记者.其自福建出
发,抵台南府城,走陆路北上,虽一路行色匆匆,所记简略,却也留下了17世纪末,台湾南北通道的路线图,并详细
记载了炼硫方法,火候,窍门等等,是文献中仅见,郁永河炼硫的过程并不顺利,他曾用"在在危机,刻刻死亡″,

"久处危险之地″来形容他在台湾的生活,例如在初到台湾的某一个夜晚,半夜发现枕头上一共被射了28枝箭的
惊险场面.後来随行人员多因水土不服而病倒,连替补人员也发生甫到任即病倒的事件.又遇上台风,难怪郁永河
对能达成炼硫任务,全身而退感到无比欢欣!
当然郁永河的《裨海纪游》的价值并不只是在文学方面被台湾文坛视为散文良作而已,我们更可以从另一个角
度,以历史地理学的观点去诠释这一本著作!
二 郁永河来台采硫之缘由
康熙三十五年(1696)冬,福建榕城火药库发生灾变,导致五十馀万斤的火药全毁,清朝政府责令福建自行赔偿,台
湾的基隆 淡水一待产硫,但没有人愿意但到当时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台湾进行采硫工作,郁永河当时为福建省府
幕客,之前已游遍福建八府,他说: 余性耽远游,不避险阻,常谓台湾已入版图,乃不得一揽其概,以为为慊. 从此
言中可以感受到郁永河的性格爱好冒险,他也想藉由此次采硫工作,对这片蛮荒的化外之地一窥全貌!
三 自然景观
1.海洋:郁永河再渡海来台时,经台湾海峡,写下了这段文字
台湾海道,惟黑水沟最险.自北流南,不知源出河所.海水正碧,沟水独黑如墨,势又稍窳,固谓之沟.
台湾洋流又称黑潮,北太平洋的北赤道洋流,由菲律宾北流至台湾,称台湾洋流,又分为二,干流从兰屿 绿岛北
上,幅度广约百里,流速每小时四至六公里而知流言台湾岛西岸北上,干流和支流在东海海面汇流,台湾洋流北经
琉球群岛,流至日本附近因为温度高且盐度大,所以海水颜色城深蓝色,日本人称之为 黑潮 .这与文中郁永河所
述的海水流向却不相同,自北向南流应是亲潮流向,但根据其描述却理应为黑潮,文中描述是否正确有待商榷!
2.飓风与台风:海上飓风时作,然岁有常期,或逾期,或不及期,所爽不过三日,别有风其可考.飓之尤甚者曰台,台
无定期,必雨大与同至,必拔木坏垣,飘瓦裂石,久而欲劲,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楼主] [4楼] 作者:沉思曲 发表时间: 2005/04/24 08:26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
源 删除
簡論裨海紀遊 文/佚名
簡論裨海紀遊
一、 前言
中國對臺灣的暸解,自古以來都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對於臺灣島上的
一切皆以虛幻不實、誇大的描述手法來形容臺灣島上的一草一木、飛禽走獸等等。使得臺灣在元代之前,在中
國士人、民間百姓中的認知上,無不認為是化外之地、文教不及、皇恩不沐之荊蠻野荒!但是,在清代統治了
臺灣之後,對於臺灣這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之雞肋,有了棄留之論!對於這塊新納為皇朝之領土,所有的
一切,都是未知的,就算知道了,也是不正確的記錄、傳聞。有心人士開始欲以真實的記錄來剝開臺灣如洋蔥
般的外皮,一層一層的剝開,直達到真實的核心,還臺灣千百年來的不正確記錄,使晦暗不明的一切放諸於陽
光之下,使之赤裸裸呈現在世人的眼前。而學生認為以有清一代郁永河之《裨海記遊》便是首開先例,有打破
以往有關臺灣記錄的類神話模式,間接而影響了後來臺灣本土方志寫作風格、舖陳排列,以及寫實情感上都有
起到了承先啟後之妙轉之功,不可不謂稱之遊記方志。此種遊記方志是學生自我稱之的名詞,我想這樣一來,
也可明白的表示出它的定位在那裡。學生將在本文之中,先探究作者之寫作動機、整體描敘以及它所體現的意
義為何?再者和其它相關後進的臺灣方志作一比較,看看相異、相同以及進步與否?最後再作一個總結,以期為
臺灣方志作一個大略性的描述。可能筆墨有所不及之處,是學生學識素養不足,必虛心再多多學習!
二、裨海紀遊寫作動機
作者的寫作動機是一本書創作的原動力,也是書的魂魄所在!如作者自已描述:
余自辛未春入閩,由建寧、延津以迄榕城;初秋,又自榕城歷興、泉至漳郡之石馬;未幾,又之漳浦、海澄、
龍巖、寧洋諸屬邑暨各沿海村落,還至石馬;又以扁舟渡廈門,五日而返。壬申,再返榕城,留居司馬王君仲
千署中。蓋八閩之轍跡已歷六矣。逮癸酉秋,有泰寧之役,維舟邵武城下,信宿而返。其明年又之汀之武平,

由延津溯流而上,登鐵巖之高,涉九之險;半歲之間,往返四過,凡山川幽窅之區,罔不足歷而目覽焉。於是
八閩遊遍矣。我朝聲施遠被,偽鄭歸誠;臺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迺遂郡縣
其地,設官分職,輸賦貢金,帆往來,絡繹海上,增八閩而九,甚盛事也。余性耽遠遊,不避阻險,常謂臺灣
已入版圖,乃不得一覽其概,以為未慊。會丙子冬,榕城藥庫災,燬硝磺火藥五十餘萬無纖介遺。有旨責償典
守者,而臺灣之雞籠、淡水,實產石硫磺,將往採之。余欣然笑曰:「吾事濟矣」。丁丑春王,遂戒裝行,同
人言子聖平右陶、裘子紹衣、胡子慎履、何子襄臣、陳子子蔚、表弟趙履尊、表姪周在魯,皆握手鄭重。有僕
役徐文、余興、龍德喜請從;郊送者曹子呂陽;同行者王君雲森也。(註一)
作者本身喜歡遊山玩水,享受自然奇景之樂趣。當他全部遊歷完閩省八景之後,唯獨對臺灣這個處女之地,沒
有去一探究竟,心中有千萬個不痛快!剛好在時間性上,康熙三十九年湊巧發生了福建省火藥庫爆炸事件,作
者說了一句話:「吾事濟矣」剛好完成他心願,他把補齊公家之火藥之事,當作吾事,以期完成他一探臺島之
心。這個「吾事」用的恰到好處,同時以非官方而自願性、興趣所寫出的記錄,必然是精彩可期,令讀者們引
頸期盼!
對學生來說,《裨海紀遊》是一部極為複雜之遊記,在歷來有關臺灣的論述之中,此書可以說是革命性的作
品,不僅在形式上作了重大改變,內容上更試圖擺脫過去的二分機制,提出一個新的種族概念。在作者人道主
義及懷鄉情懷的揉合之下,臺灣的土著開始有了一幅比較清晰及文明的圖像。這樣的改變,有可能是航海技術
的發達,使得長時間冒險或遊歷四方成為了可能性的存在,臺灣不再只是因為發生海難或求道才會偶而來到的
地方,它開始成為地圖上的確實存在的一個地理名詞,有了正式出現於文獻的地名和確實的方位。而在另一方
面,清朝創立之初強烈的企圖心,更如同化學催化劑一般,加速了臺灣在歷史的確定存在性!臺灣既然已入域
內,自然必須在皇朝澤被之下,所以對其風土人情、山川資源的了解,必然是征服和掠奪的首要過程。郁永河
此次來臺灣遊歷的官方目的就是為了探採硫黃。進一步來說,這樣的目的更左右了《裨海紀遊》中新的種族概
念的提出,使得作者雖然擺脫了人/非人的二分機制,卻再以文明、野蠻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論斷,來舖陳他所
看到的一切事實,以及土著化外之民他們應該走往那個方向,一方面安撫他作客異鄉為異客,那種身上著實充
滿了未知的恐懼、不知死亡何時來降臨在自已的身上,一種如黑色迷霧般的無形壓力,如影隨形;一方面,這
種無形的壓力,則成為大清帝國撫番的最好藉口以及憑藉的依據!因此郁永河的《裨海紀遊》可以說是一場心
靈、價值與欲望之旅。秉抹著帝國的貪婪,及中國士大夫的傳統價值,郁永河踏上了一段蠻荒之旅。
作者來到了臺灣感覺到此地隨時都會有致命的危機,如作者自我陳述:

人言此地水土害人,染疾多殆,臺郡諸公言之審矣。余初未之信;居無何,奴子病矣,諸給役者十且病九矣!
乃至庖人亦病,執爨無人。而王君水底餘生,復染危痢,水漿不入;晝夜七八十行,漸至流溢枕席間。余一榻
之側,病者環繞,但聞呻吟與寒噤聲,若唱和不輟,恨無越人術,安得遍藥之?(註二)
明白的指出臺灣是個瘴癘之氣極重之地,來到此地十之八九都會因水土不服而身
體不適。不過,這僅僅是自然所給予之壓力,另外還有人為所加諸其身上的壓力,如:
余體素弱,十年善病,恆以參朮代饔飧,猶苦不支。自臺郡至此,計觸暑行二十日,兼馳凡四晝夜,涉大小溪
九十有六;若深溝巨壑,峻陡崖,馳下如覆、仰上如削者,蓋不可勝數。平原一望,罔非茂草,勁者覆頂,弱
者蔽肩,車馳其中,如在地底,草梢割面破項,蚊蚋蒼蠅吮咂肌體,如飢鷹餓虎,撲逐不去。炎日又曝之,項
背欲裂,已極人世勞瘁。既至,草廬中,四壁陶瓦,悉茅為之,四面風入如射,臥恆見天。青草上榻,旋拔旋
生。雨至,室中如洪流,一雨過,屐而升榻者凡十日。蟬琴蚓笛,時沸榻下,階前潮汐時至。出戶,草沒肩,
古木樛結,不可名狀;惡竹叢生其間,咫尺不能見物。蝮蛇癭項者,夜閣鳴枕畔,有時鼾聲如牛,力可吞鹿;
小蛇逐人,疾如飛矢,戶閾之外,暮不敢出。海風怒號,萬籟響答,林谷震撼,屋榻欲傾。夜半猿啼,如鬼
哭?,一燈熒熒,與鬼病垂危者聯榻共處。以視子卿絕塞、信國沮洳為何如?柳子厚云:「播州非人所居」;
令子厚知有此境,視播州天上矣。余至之夜,有漁人結寮港南者,與余居遙隔一水,纍布藉枕而臥;夜半,矢
從外入,穿枕上布二十八扎,幸不傷腦,猶在夢鄉,而一矢又入,遂貫其臂,同侶逐賊不獲,視其矢,則土番
射鹿物也。又有社人被殺於途,皆數日間事。余草廬在無人之境,時見茂草中有番人出入,莫察所從來;深夜
勁矢,寧無戒心?若此地者,蓋在在危機,刻刻死亡矣!余身非金石,力不勝鼷鼠;況以斑白之年,高堂有
母,寧遂忘臨履之戒,以久處危亡之地乎?良以剛毅之性,有進無退,謀人謀己,務期克濟;況生平歷險遭
艱,奚止一事?今老矣!肯以一念之恧,事半中輟,嗒然遂失其故我耶?且病者去矣,而不病者又以畏病畏危
去,將誰與竣所事?與其今日早去,何如前日不來?疇其能余迫?今既來矣,遑惜其他?心志素定,神氣自
正,匪直山鬼降心,二豎且遠避百舍。且余固以嗜遊來,余嘗謂:「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遊不險不奇,趣
不惡不快」。(註三)
夜間作者身旁所睡的都是病危的隨行之人,死亡的氣息圍繞在作者的身旁,不知
何時死神會來和他打聲招呼!再者,作者在某一夜中被土番因獵鹿而使手臂中了一箭,這一箭比起那作者枕頭
上的二十八箭無疑是有某種幸運的程度包含其中!作者自已也道出:「若此地者,蓋在在危機,刻刻死亡矣!」
但是,他抱著一種不畏事、不畏病、不畏險之精神來對面這一切的困境,以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的自我心
性意志之下,明白了道盡他的著作精神!
同時在(卷上)作者提到了有關黑水溝之事,這種半寫實半神話般的描述,相當符合當時臺灣所存在的神祕
感,如:
二十二日,平旦,渡黑水溝。臺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
墨,勢又稍窳,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以
楮鏹投之,屏息惴惴,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 (註四)
而作者來臺灣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不是自然、不是人為,而是一種語言系統上完全不同的問題。如:
臺之民,土著者是為土番,言語不與中國通;況無文字,無由記說前代事。(註五)
在這裡,言語、文字記錄形成一種陌生的載體,發生了溝通和時空上的錯亂與迷思。不同的文化欲以一種相同
的言語、記錄來表達,必然不能收辭達於情之效;但是,作者有試圖解決這種定位及錯亂的問題,藉由將臺灣
牽連於近代歷史之發展,從荷蘭殖民、鄭氏反清、施琅復台等一連串相關的史實,將以重新之整合起來,歷史
的斷鏈使之重新接合回去,並摒過去歷史、神話不分的敘事方式。如在(卷上)提到有關颱風的描敘,作者對
它的描敘已經相當接近於現代科學的觀點,而非是天道逆行,人為倒逆所形成的結果。其描敘如下:
海上颶風時作,然歲有常期;或逾期、或不及期,所爽不過三日,別有風期可考。颶之尤甚者曰颱,颱無定
期,必與大雨同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舟雖泊澳,常至虀粉,海上人甚畏之,惟得雷聲即
止。占颱風者,每視風向反常為戒: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與春應北而反南(三月二十三日馬祖暴後便應南
風,白露後至三月皆應北風;惟七月北風多主颱),旋必成颱,幸其至也漸,人得早避之。又曰:風四面皆至
曰颱。不知颱雖暴,無四方齊至理;譬如北風颱,必轉而東,東而南,南又轉西,或一二日、或三五七日,不
四面傳遍不止;是四面遞至,非四面並至也。颶驟而禍輕,颱緩而禍久且烈。又春風畏始,冬風慮終;又六月
聞雷則風止,七月聞雷則風至;又非常之風,常在七月。而海中鱗介諸物游翔水面,亦風兆也。(註六)
作者已經明白的點出颱風的預測前兆及風向如何轉向的情形!
三、 裨海紀遊之舖陳
體例上是分為裨海紀遊(卷上)、(卷中)、(卷下)、(偽鄭逸事)、(番境補遺)、(海上紀略)、(宇
內形勢)等章節。學生所閱讀之版本是以(屑玉叢譚本)為底本,由方豪教授所校注之,援連雅堂先生例,改
(偽鄭逸事)為(鄭氏逸事)。
首先是關於清領之前的鄭氏,不會因為他是偽鄭而在記錄上有所隱晦或有所偏離史實,同時的章節的安排上特
別安排了(鄭氏逸事)給於安插,作者大膽了提出鄭成功三字,而不另加偽鄭、叛逆等字眼,相反地大膽的對
於鄭成功之德行讚譽有加之描述,在字裡行間反應出一種士人對士人惺惺相借,風骨互鑒之情。如:
嗟乎!鄭成功年甫弱冠,招集新附,草創廈門,復奪臺灣,繼以童孺守位,三世相承 ,卒能保有其地,以歸
順朝廷,成功之才略信有過人者。況乎夜郎自大,生殺獨操,而仍奉永曆之紀元,恪守將軍之位號,奉明寧靖
王、魯王世子禮不衰,皆其美行;以視吳、耿背恩僭號者,相去不有間耶?(註七)
此外對於鄭成功之性格也有相當程度的描繪,如:
又成功於一切謀畫,皆出己見;其所任用,不過荷戈執摧鋒陷陣之徒,絕無謀士為建一奇、畫一策者。非成功
不好士,亦非士不為用,良以謀畫無出成功右者。可見古人得士為難,臥龍、鳳雛得一可王,而留侯、曲逆為
世不常有也。又聞成功夜不就寢,走達旦,妻妾皆臥,惟設酒果俟之,成功至,必取啖少許,復走如故;即寢
亦無定所,固防姦人刺客,亦屬有所思也。(註八)
閩總督陳景,駐師漳郡城內,方圖進勦;鄭氏分兵沿海港口,與官兵拒守。有門子李文忠,素機警,善承伺意
旨,為總督親信,凡應對傳語,悉委任之,實陰通鄭氏者。一日,夜入總督臥內,刺之,取其首,并竊令箭,
馳馬出南門,稱有軍機,傳令出城,無敢致詰,以首獻鄭成功。成功以僕弒主,甚惡之,薄與一官,不滿所
望;歲餘,以他事斬之。(註九)
成功於賞賚將士,揮千萬金不吝;獨於女紅不令少怠,使絕其淫佚之萌,可謂得治內之道者矣。成功立法尚
嚴,雖在親族有罪,不少貸;有功必賞金帛珍寶,頒賚無容;傷亡將士,撫卹尤至,故人皆畏而懷之,咸樂為
用。其立法:有犯奸者,婦人沈之海,姦夫死杖下;為盜不論贓多寡,必斬;有盜伐人一竹者,立斬之。至今
臺灣市肆百貨露積,無敢盜者,以承峻法後也。長子錦舍(即鄭經)與弟裕舍乳母某氏通,成功知之,命以某氏
沈海,錦舍又私匿之,已逾三載,無敢為成功言者。(註十)
從以上數例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所刻畫出來的鄭成功是小心謹慎而有謀略,同時有相當具有傳統的儒家思想
及治軍嚴謹的一位時代人物!同時在(鄭氏逸事)中也安排了陳永華的傳紀,以陳參軍傳為一個章節,來完整
的描敘其為人。如:
陳參軍永華,字復甫,泉郡同安人。父某科孝廉,以廣文殉國難;公時年舞象,試冠軍,已補龍溪博士弟子
員。因父喪,遂隨鄭成功居廈門。成功為儲賢館,延四方之士,公與焉,未嘗受成功職也。其為人淵沖靜穆,
語訥如不能出諸口;遇事果斷有識力,定計決疑,瞭如指掌,不為群議所動。與人交,務盡忠款。平居燕處無
惰容,布衣蔬食,泊如也…鄭經乘機率舟師攻襲閩粵八郡,移駐泉州;使公居守臺灣,國事無大小,惟公主
之。公轉粟餽餉,五六年軍無乏絕。初,鄭氏為法尚嚴,多誅殺細過;公一以寬持之,間有斬戮,悉出平允,
民皆悅服,相率感化,路不拾遺者數歲。 (註十一)
可以看出陳永華為鄭成功為信任的原因在於,其性格果斷有謀略,淡泊名利,同時也調合了鄭成功執法之過於
嚴謹之問題,以寬為之,這也是作者著重於此,特為他立(陳參軍傳)原因所在!
第二、是關於土番的描述,可以在(卷上)、(卷中)、(卷下)以及(番境補遺)見其相關形容。首先在卷
上提到了臺灣當時可知見土番分布的大致狀況,如:
攝土番十一社,曰:上淡水、下淡水、力力、茄藤、放索、大澤磯、啞猴、答樓,以上平地八社,輸賦應徭;
曰:茄洛堂、浪嶠、卑馬南,三社在山中,惟輸賦,不應徭;另有傀儡番並山中野番,皆無社名。諸羅縣居其
北,攝番社新港、加溜灣(音葛剌灣)、毆王(音蕭郎)、麻豆等二百八社外,另有蛤仔難(音葛雅蘭)等三十六
社,雖非野番,不輸貢賦,難以悉載。自臺灣縣分界而北,至西北隅,轉至東北隅大雞籠社大海,袤二千三百
十五里。三縣所隸,不過山外沿海平地,其深山野番,不與外通,外人不能入,無由知其概。(註十二)
此外對土番也有相當程度的寫實手法,如:
諸羅、鳳山無民,所隸皆土著番人。番有土番、野番之別:野番在深山中,疊嶂如屏,連峰插漢,深林密箐,
仰不見天,棘刺籐蘿,舉足觸礙,蓋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生其中,巢居穴處,血飲毛茹者,種類實
繁,其升高陟巔越箐度莽之捷,可以追驚猿,逐駭獸,平地諸番恆畏之,無敢入其境者。而野番恃其獷悍,時
出剽掠,焚廬殺人;已復歸其巢,莫能向邇。其殺人輒取首去,歸而熟之,剔取髑髏,加以丹堊,置之當戶,
同類視其室髑髏多者推為雄,如夢如醉,不知向化,真禽獸耳!譬如虎豹,遭之則噬;蛇虺,攖之則嚙;苟不
近其穴,彼無肆毒之心,亦聽其自生自槁於雨露中耳。(註十三)
對於平埔族也有豐富而寫實的記錄,如:
若夫平地近番,冬夏一布,粗糲一飽,不識不知,無求無欲,自遊於葛天、無懷之世,有擊壤、鼓腹之遺風;
亦恆往來市中,狀貌無甚異,惟兩目拗深瞪視,似稍別…男子競尚大耳,於成童時,向耳垂間各穿一孔,用篠
竹貫之,日以加大,有大如盤,至於垂肩撞胸者。項間螺貝纍纍,盤繞數匝,五色陸離,都成光怪。胸背文以
雕青,為鳥翼、網罟、虎豹文,不可名狀…婚姻無媒妁,女已長,父母使居別室中,少年求偶者皆來,吹鼻
簫,彈口琴,得女子和之,即入與亂,亂畢自去;久之,女擇所愛者乃與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許之意也。明
日,女告其父母,召挽手少年至,鑿上齶門牙旁二齒授女,女亦鑿二齒付男,期某日就婦室婚,終身依婦以
處。蓋皆以門楣紹瓜瓞,父母不得有其子,故一再世而孫且不識其祖矣;番人皆無姓氏,有以也。(註十四)
客至,番婦傾筒中酒先嘗,然後進客,客飲盡則喜,否則慍;慍客或憎之也,又呼其鄰婦,各衣毯衣,為聯袂
之歌以侑觴,客或狎之,亦不怒。其夫見婦為客狎,喜甚,謂己妻實都,故唐人悅之…番人無男女皆嗜酒,酒
熟,各攜所釀,聚男女酣飲,歌呼如沸,累三日夜不輟;餘粟既罄,雖飢不悔。屋必自構,衣需自織,耕田而
後食,汲澗而後飲,績麻為網,屈竹為弓,以獵以漁,蓋畢世所需,罔非自為而後用之。腰間一刃,行臥與
俱,凡所成造,皆出於此。惟陶冶不能自為,得鐵則取澗中兩石夾搥之,久亦成器,未嘗不利於用。剖瓠截
竹,用代陶瓦,可以挹酒漿,可以胹饎。我有之,我飲食之,鄉黨親戚,緩急有無不相通;鄰人米爛粟紅,饑
者不之貸也。社有小大,戶口有眾寡,皆推一二人為土官。其居室、飲食、力作 皆與眾等,無一毫加於眾
番。(註十五)
清楚的描繪出平埔族紋身、穿耳、母系社會、喜飲酒、土官制度等等寫實的情況,同時點出了他們對於大自然
的尊重,不多取,只取自已生活上必需的物品即可,如:「蓋畢世所需,罔非自為而後用之。」同時在相同卷
下之處,作者點出了一個重點,他說:
余向慕海外遊,謂弱水可掬、三山可即,今既目極蒼茫,足窮幽險,而所謂神仙者,不過裸體文身之類而已!
(註十六)
原來所謂傳說中的神仙,不過只是裸體紋身的野人吧了!此言一出,不知使多少前人所傳之著作,當場被棄之
如敝屣!此外作者也以詩詠的方式來更精簡的描繪番人,在此特舉數例:
文身舊俗是雕青,背上盤旋鳥翼形;一變又為文豹鞹,蛇神牛鬼共猙獰。番兒大耳是奇觀,少小都將兩耳鑽;
截竹塞輪輪漸大,如錢如復如盤。輕身矯捷似猿猱,編竹為束細腰;等得吹簫尋鳳侶,從今割斷伴妖嬈。男兒
待字早離娘,有子成童任遠颺;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園原不與兒郎。女兒纔到破瓜時,阿母忙為構室居;吹得
鼻簫能合調,任教自擇可人兒。種秫秋來甫入場,舉家為計一年糧;餘皆釀酒呼群輩,共罄平原十日觴。道番
姬巧解釀?自將生米嚼成漿;竹筒為甕前頭掛,客至開筒勸客嘗。夫攜弓矢婦鋤耰,無褐無衣不解愁;番罽一
圍聊蔽體,雨來還有鹿皮兜。(註十七)
另外在番人生活的地理狀況、自然環境及番社的位置,作者也給於一個章節來安插,此章節便是(番境補
遺)。作者一開頭便開誠布公的說,他只能記錄他記憶所能回想的,而無法去掐造事實,來創造和前人一樣的
太古神話故事。如:
深山廣遠,平地遼闊,土番種類繁多,不能盡悉,惟記所知者。(註十八)
此外還有一例,可以看出作者求真求是的精神,不以傳說來誤導後人,如:
鹿以角紀年,凡角一歧為一年,猶馬之紀歲以齒也。番人世世射鹿為生,未見七歧以上者。向謂鹿仙獸多壽,
又謂五百歲而白,千歲而玄,特妄言耳。竹塹番射得小鹿,通體純白,角纔兩歧,要不過偶然毛色之異耳,書
固未足盡信也(鹿生三歲始角,角生一歲解,猶人之毀齒也;解後再角,即終身不復解,每歲止增一歧耳)。
(註十九)
這一趟臺灣之旅是郁永河初次和臺灣的番人作面對面的接觸,其感受是新鮮而批判的,例如在他遊歷了新港
社、嘉溜灣社、麻豆社後說:
雖皆番居,然嘉木陰森,屋宇完潔,不減內地村落。余曰:「孰為番人陋?人言寧足信乎?」(註二十)
這個場景立刻打破了過去及後來著作對臺灣番人半人半獸的描述。像這一類的描敘有:
性好勇,喜鬥,無事晝夜習走,足蹋皮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奔馬,能終日不息;縱之,度數百里。
(註二一)
所謂「體不穿衣、專以殺人為強」者,乃巖居穴處,未經歸化之野番耳 (註二二)
野番巢居穴處,血飲毛茹,種類實繁。其升高陟巔、越箐度莽之捷,可以追驚猿、逐駭獸。平地諸番恆畏之,
無敢入其境。(註二三)
蓋野番最窮,有終身無偶者,惟殺得漢人頭顱,稱為好漢,社內任其擇番女為婚,女家亦願得為婿,不向索財
物,故每以殺人為事。所刀鏢,視熟番尤勁利。每殺人即割其髮辮,纏於鏢柄,以多者為勇。提所割髑髏,與
眾番環坐歡呼,灌以酒,從喉管中出,以口接之,輪吸為樂。醉後以手剝人頭眼鼻皮肉,爭啖無遺,然後將顱
骨懸戶,以相誇耀。善於走險,懸崖絕壁,跣足而登,捷若猿猱。每掘土為坑,暗藏鋒竹,蓋以薪芻,或墮輒
為所害。又潛伏草內,暗發鏢矢,往往被戕。惟苦無鹽,每夜間結夥出山取海泥,有遭之者多受屠毒;真異類
中之奇兇也。又有雞距番,足距了如雞距,性善緣木,往來跳躑,如猿狖然,食息皆在樹間。偶下平地,尚可
追及,既登樹,則穿林度棘,不可復制。是又諸番所最怖畏者。(註二四)
這些半人半獸的描敘,將野番形容成如野獸一般的體力、不畏氣候的變化、不文明的行為表徵,更有甚者將之
形容為足如雞爪,可以自由自在來去於樹林之間,此種誇大不實的手法,帶有扭曲和輕視、恐懼的意味存在。
而郁永河藉由他自已的描述和兩個問句來質疑了過去臺灣論述刻板的形式及內容,將道聽途說的敘事風格,意
欲打破,還給事實一個真相!他在(卷下)有一段對過去刻板印象的批評:
乃以其異類且歧視之;見其無衣,曰:「是不知寒」;見其雨行露宿,曰:「彼不致疾」;見其負重馳遠,
曰:「若本耐勞」。噫!若亦人也!其肢體皮骨,何莫非人?而云若是乎?馬不宿馳,牛無偏駕,否且致疾;
牛馬且然,而況人乎?抑知彼苟多帛,亦重綈矣,寒胡為哉?彼苟無事,亦安居矣,暴露胡為哉?彼苟免力
役,亦暇且逸矣,奔走負戴於社棍之室胡為哉?夫樂飽暖而苦飢寒,厭勞役而安逸豫,人之性也;異其人,何
必異其性?仁人君子,知不吐余言。(註二五)
郁永河已經帶有人道主義的思想,他認為如果因為教化之不及,不認同番人,也是理所當然之事!但是不認同
番人,不能去否定人本身與生俱來的秉性,誰會有衣服可穿而不去穿?誰會喜歡在困苦的環境之中?人的本性大
都是相同的,愛好舒服的一切,而厭惡煩惱的來源啊!在人道主義之下,他還是帶有傳統中國文化教化之觀
念,如:
苟能化以禮義,風以詩書,教以蓄有備無之道,制以衣服 、飲食、冠婚、喪祭之禮,使咸知愛親、敬長、尊
君、親上,啟發樂生之心,潛消頑憝之性,遠則百年、近則三十年,將見風俗改觀,率循禮教,寧與中國之民
有以異乎?古稱荊蠻斷髮文身之俗,乃在吳越近地,今且蔚為人文淵藪。至若閩地,叛服不常,漢世再棄而復
收之;自道南先生出,而有宋理學大儒競起南中。人固不可以常俗限,是在上之人鼓舞而化導之耳!今臺郡百
執事,朝廷以其海外勞吏,每三歲遷擢,政令初施,人心未洽,而轉盼易之,安必蕭規曹隨,後至者一守前人
繩尺,不事更張為?況席不暇暖,視一官如傳舍,孰肯為遠效難稽之治乎?余謂欲化番人,必如周之分封同姓
及世卿采地,子孫世守;或如唐韋 、宋張詠之治蜀,久任數十年,不責旦暮之效然後可。(註二六)
對郁永河而言,不僅僅是教化,而是帶有大清帝國權威的統治,權威表達於:
臺灣既入版圖,改偽承天府為臺灣府,偽天興州為諸羅縣,分偽萬年州為臺灣、鳳山二縣;縣各一令一尉,臺
灣縣附郭首邑,增置一丞,更設臺廈道轄焉。(註二七)
教化代表著一種漢化的計畫,一方面建基於漢文化的優越,一方面則運用赴來越清楚的各項有關臺灣風俗、物
產知識以及更為漢人們所認同的政治體制,建構起大清帝國在臺灣的統治權威。郁永河就曾嚴厲抨判原來的社
棍制度,如:
噫!蓋亦難言矣!然又有暗阻潛撓於中者,則社棍是也。此輩皆內地犯法奸民,逃死匿身於辟遠無人之地,謀
充夥長通事,為日既久,熟識番情,復解番語,父死子繼,流毒無已。彼社商者,不過高臥郡邑,催餉納課而
已;社事任其播弄,故社商有虧折耗費,此輩坐享其利。社商率一二歲更易,而此輩雖死不移也。此輩正利番
人之愚,又甚欲番人之貧:愚則不識不知,攫奪惟意;貧則易於迫挾,力不敢抗。匪特不教之,且時時誘陷
之。即有以冤訴者,而番語侏離,不能達情,聽訟者仍問之通事,通事顛倒是非以對,番人反受呵譴;通事又
告之曰:「縣官以爾違通事夥長言,故怒責爾」。於是番人益畏社棍,事之不啻帝天。其情至於無告,而上之
人無由知。是舉世所當哀矜者,莫番人若矣。(註二八)
因為他希望代以周朝分封同姓及世卿采地的系統,以有效地教化番人,使其無異於中國之民。而社棍制度則是
破壞權威者的潛規則!
而(海上紀略)其內容當然也不免俗的提到天妃和水仙王這兩個與於海上航行習習相關的神祗。如:
海神惟馬祖最靈,即古天妃神也。凡海舶危難,有禱必應;多有目?神兵維持,或神親至救援者。靈異之蹟,
不可枚舉…船中例設馬祖棍,凡值大魚水怪欲近船,則以馬祖棍連擊船舷,即遁去…康熙二十三年六月,王師
攻克澎湖,靖海侯施公烺屯兵天妃澳,入廟拜謁,見神衣半身沾溼;自對敵時恍見神兵導引,始悟戰勝實邀神
助。(註二九)
說明了媽祖的靈異之蹟和助施琅攻臺之事,當然不免帶有政治宣傳的意味!同時也提到了大崙崑、琉球、日
本、西洋國、紅夷等國家。特別是對紅夷和西洋國的描敘著墨甚多。如:
紅毛即荷蘭國,又曰紅夷,一名波斯胡,亦在西海外,實大西洋附庸也。性貪狡,能識寶器,善貨殖,重利輕
生,貿易無遠不至。(註三十)
民人有資,歲與中分;四歲之後,十不存一矣。其禁晝作者,防民之叛也;歲中分其資者,務貧其民,使不得
為所欲為也;死者不令瘞埋,恐山川毓靈,復生英傑與爭國也:用意設想,皆在人情之外。,皆捐其父母妻子
遠來,必有所為矣。為名乎?為利乎?為遊中華之名山大川,觀中華之禮樂政教乎?其國君歲驅其民於中國,
又歲捐金錢鉅萬資給之,曾無厭倦,果為朝會納貢來乎?抑歲歲饑饉,移民以就食於中國乎?既無一於此,殆
復何求?其有欲存焉,不待智者然後知也。而堂堂中國,曾無人能破其奸,已為醜類齒冷。脫有不信余言者,
試問日本何以禁絕醜類,不令蹈其境乎?(註三一)
這一段對西洋國的描敘,是針對其教堂的捐獻制度和教會的不滿,作者為為天主教使中國人民將金錢大半捐給
了教會,使人民貧困,人民死了之後,不可以任意埋葬,是因為風水的原因害怕子子孫孫英傑倍出;對於教士
總是認為他們不是純粹的從心裡仰慕博大精深之中華禮樂政教,而是一種另類的移民,就食於中國,他還以日
本禁教為例,說明之,以醜類來形容他對西洋傳教士之不滿!而以下的這段話,可以說明作者對於西洋傳教士
之心理因素的判斷。如:
西洋國在西海外,去中國極遠。其人坳目隆準,狀類紅毛。然最多心計,又具堅忍之志。析理務極精微,推測
象緯歷數,下逮器用小物,莫不盡其奇奧;用心之深,將奪造化之秘,欲後天地而不朽。(註三二)
四、後進之臺灣方志
學生以二本臺灣方志來作一個全面性的平鋪直述,特別是一相同種類的版本為之比較。以高拱乾著《臺灣府
志》、周元文修《臺灣府志》來作比較。二種各以臺灣府為主題的方志,它們所要表達的是何種記憶的呈現,
反映了統治者對於記憶的控制權威和為臺灣這塊土地、曾經在此活動的人、事、物作了何種記錄,如何的排比
來進行表達!
高拱乾之《臺灣府志》成書於康熙三十五年。作者提到了成書之問題所在。他目擊了臺灣經歷了戰後的凋弊,
如:
目擊一方之凋殘,利何以興?弊何以除?學校何以振?兵政何以肅?軍費何以備?勤勤焉日進文武寮釆,求所以生
遂安集之道;又何暇及於誌乘?引臺彊初闢,百度草創,遺編故老湮沒無聞;即欲成書而無徵不信,又孰從而誌
之?(註三三)
而他欲以所記錄的是:
凡山川之險易、水土之美德、物產之有無、風氣之同異、習俗之淳薄、遠自生番殊俗,下及閭閻纖悉,每聞見
有得,輒心識而手編之。溯始明季,臺所自有;迄歸我朝,臺以肇造;綱舉目張,巨細必載,有功必錄、有美必
書,公諸眾心,以觀厥成。斯誌也,亦所以志也。(註三四)
作者採用了之前臺灣府郡守蔣毓英所存之草稿,以此為藍本,再加以斟酌加上數
章,以補缺憾!就體例上來說大至上可以分為封域志、規制志、秩官志、武備志、賦役志、典秩志、風土志、
人物志、外志、藝文志等等。就學生自我揣測其先後排序之問題,臺灣為統治者所新收之海外之地,在一切都
還不明的情形之下,必然是先書地理情勢上的問題,再加以人為上的行政規範,給予統治者所認為的文明的統
治規範;而是統治必要的手段,軍事方面的力量是當時臺灣所強烈所需要的,這和一般正史或方志是比較不一
樣的地方。而賦役志則可以完全的掌握經濟上的控制權,對於戶口、土田、田賦、鹽餉、陸餉、雜稅、存留經
費都作了一番的整理和控制。風土志則是以異夫轉移風化之人啊!
在封域志主要以描敘大自然的為主,以臺灣不變的星野為人、事、時間的準則。如(形勝):
臺灣府襟海枕山,山外皆海,東已則層巒疊嶂,西南則巨浸汪洋。北之雞籠城,與福省對峙;南而沙馬磯頭,
則小琉球相近焉。諸番檣櫓之所通,四省藩屏之所寄;戍以重兵、擇人而治,內拱神京、外控屬國。實東南門
戶,非若珠崖可得議棄者也。(註三五)
如山川:
臺灣山形勢,自福省之五虎門蜿延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關同、日白畎者,是臺灣諸山腦龍也。隱伏波濤,
穿海渡洋,至臺之雞籠山,始結一腦;始結一腦;扶輿磅礡,或山谷、或半地,繚繞二千餘里,諸山屹峙不可紀
極。(註三六)
對於不明之深山還是帶有神話鬼魅般的恐懼存在,如:
至若深山之中,轍跡罕到。其間人形獸面、烏啄烏嘴、鹿豚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魎、山妖水怪,亦時出沒
焉。則又別一世界也。(註三七)
在規制志中則是主要提到了硬體方面的建設,如城池、衙署、學校、書院、壇廟、坊里、橋梁、水利、市鎮等
等。其目的不外乎:
出政有所、育才有地、積貯有備、祈報有時、封洫錯於塗,井廬秩於伍,旌節交於衢路,帆檣來於遠近,以至
廢疾得遂養,澤骨有深仁(註三八)。
其城池、衙署代表統治者欲在此地建立起一種權威式的記憶,讓庶民們在深層的意識中去明白統治者的權威,
遠眺那城牆,就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箝制著原始的叛亂的動力。
在武備志中提到了水陸營制、道標營制、營障、歷官、墩臺、教場等。作者其作武備志之原意在於:
今日昇平之象,行萬里者不持寸兵。第固圉籌邊,何可一日弛備?…既有備兵之責,復置水陸十營、星羅碁
布,鎮以元戎。遂使倭患永息,此王會之圖所未及所也。其制:以萬人更番、三年畢戍,將於九邊重鎮云。作
武備志。(註三九)
可以從水陸營制中看出臺灣府之守備軍力不足,以及步兵為主力,馬匹嚴重不足之情形,更特別的是官員還要
自備騎坐馬啊!如臺灣鎮標右營經制額設:
一、臺灣府南路口:…步戰守兵一千名,官自備騎坐馬一十六匹。(註四十)
而賦役志則是以描敘戶口、土田、田賦、鹽餉、陸餉、雜稅、存留經費為其要點。如戶口的變化,臺灣府、臺
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其人口增加緩慢,同時在政策面之下,強制將鄭氏舊有屯軍遷回閩地,人口數反而減
少。如:
臺灣府,國朝康熙二十二年,臺灣始隸版。通計府屬,實在戶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七,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康
熙三十年…新增口六百三十,戶仍前。(註四一)
在八年之中,人數口只增加了六百三十人,反映了二種現象,第一,來臺者大都是丁男,漢族女性為少數,為
了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轉而以平埔族女性為對象;第二,官方所掌握的戶口數,和實際上的必然有相當大
的出入,臺灣初定,在隱匿丁口以圖不為統治者所搜括,這樣的心態,是被統治者規避統治者吸髓敲骨的普遍
常態!
而由於臺灣不同於中國本土,在自然環境和客觀條件下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賦役方式,特別針對番人。作者
在賦役志(總論)提出了他的意見:
今天下賦役皆行折色,仍一條鞭法。惟臺灣以新闢海邦,就田徵穀、計口輸錢;其不得與諸郡國一者,局於地
勢使然也然徵輸之間,尚有再宜酌減,以廣聖朝勞來安集德意。如諸羅三十四社土番捕鹿為生、鳳山八社土番
種地餬口,偽鄭令捕鹿各社以有力者經管,名曰?社;社商將日用所需之物赴社易鹿作脯,代輸社餉。國朝討
平臺灣,部堂更定餉額;比之偽時雖已稍減,而現在番黎按丁輸納,尚有一、二兩至一、二十兩者。或此社困
窮、彼社勻納,移甲易乙,莫可稽考。有司只按總額徵收,番亦愚昧無知,終歲所捕之鹿與夫雞、犬、牛、
豕、布縷、麻菽,悉為社商所有。間有餉重利薄,社商不欲包輸,則又諉諸通事,名為自徵;通事額外之朘
削,無異社商。雖屢禁懲,未盡改也。至種地諸番,偽鄭不分男婦,概徵丁米:識番字者,呼為教冊番,每丁
歲徵一石;壯番,一石七斗;少壯番,一石三斗;番婦,亦每口一石.納土以來,仍循舊例.今諸邑社餉縱難
全豁,似當酌減十分之三;俟建城垣之後,再議履畝定稅,或議照丁輸稅之法。其鳳邑八社丁米,教冊、壯、
少諸番,似宜一例通行徵米一石;其番婦之米,似應全豁。再若土番之外,臺、鳳、諸三縣繒、罟、網有稅,
漁船、樑頭有稅,二十一港又有港稅,均循舊例重複征輸;亦有不可不為酌減去留者。(註四二)
而風土志,作者以簡單幾句話來點出其重點所在:
世代之遞遷者,人事也;氣化之變更者,天時也。天時有消長,而人事之盛衰因之。(註四三)
特別是漢人之風俗,在作者的認知之中,臺灣原本只是一個雕題黑齒之種、斷髮身之鄉。而其風俗的轉變是由
於中國的漢人移入,才產生了化學性的變化。而禮義的記憶來自於那裡呢?來自於鄭氏!而在清統治之下禮義的
記憶更成為了不可抹減之記憶,如:
臺在昔,為雕題黑齒之種、斷髮文身之鄉.迄今,風俗凡幾變矣。迄今,風俗凡幾變矣。其自內地來居於此
者,始而不知禮義,再而方知禮義,三而習知禮義。與我商人交通貿易;凡涉險阻而來者,倍蓰、什伯、千萬
之利,在所必爭.夫但知爭利,又安知禮義哉?嗣是而鄭氏竊據茲土,治以重典;法令嚴峻,盜賊屏息。民間
秀良子弟,頗知勵志詩書,俗尚偷安而已。國朝廟謨弘遠,增其式廓;歷年負固,一旦削平.凡所以養士、治
民者,漸次修舉,易政刑而為德禮;撫綏勞來之方,靡不備至.於是鄉之中,士知孝弟、民皆力田,詩書絃誦
之業、農工商賈之事,各無廢職.夫士之子恆為士、農之子恆為農,非定論也;今臺士之彬雅者,其父兄非農
工、即商賈也。求其以世業相承者,百不一二。由其俗尚勉學,咸知具脩脯、延塾師授經︰故咿唔之聲往往相
聞,雖村落茅簷間亦不絕焉。(註四四)
從不知禮義到方知禮義,在到習知禮義。這樣的記憶轉變是由商人逐利,到鄭氏竊據茲土,治以重典,不過只
能頗知勵志詩書,俗尚偷安而已!只有到了國朝統治之下,方能形成禮義之記憶,才能「由其俗尚勉學,咸知
具脩脯、延塾師授經︰故咿唔之聲往往相聞,雖村落茅簷間亦不絕焉。」。此外,在風土志中也提到了臺灣的
土產,對於臺灣的植物、物動、昆蟲則是形成了一種明顯而制式的記憶。大致上分為:稻之屬、麥之屬、黍稷
之屬、菽之屬、蔬之屬、果之屬、布之屬、貨之屬、藥之屬、竹之屬、木之屬、草之屬、畜之屬、羽之屬、毛
之屬、鱗之屬、介之屬、蟲之屬等等。將飛禽走獸、植被花屬、毛鱗介蟲,作具體而微的介紹。
最後是藝文志,就作者在記憶上所認知的藝文志為: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六經、子史之外,凡施諸政事、見諸諷詠,足以垂世勵俗,皆所當 尚。(註四
五)
作者收錄了宸翰、奏議、公移、序、傳、記、賦、詩等等。奏議以靖海將軍施琅的(報入臺灣疏)及(請留臺
灣疏)為其收錄之要點,其主要陳述臺灣之去留,去之害,留之益之論。如:
請留臺灣疏
題為恭陳臺灣棄留之利害,仰害睿裁事。竊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
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資皇上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然當此地方初闢,該地正賦、
雜餉,殊宜蠲豁。見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後開徵,可以佐需。抑且寓兵於農,亦能濟用,可以減
省,無庸盡資內地之轉輸也。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彼中耕
種,尤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伏乞皇上睿鑒,全覽施
行! (註四六)
另外,公移方面,則是以分巡臺廈道道台周昌的(詳請開科考試文),如:
續據該府詳稱:「卑府隨行臺、鳳、諸三縣議詳去後;茲據臺、鳳、諸三縣會詳,該卑縣等會查得:從來經國
之要,莫重於收人心;而致治之機,莫先於鼓士氣。臺灣既入版圖,萬年起化之源,正在今日。此移風易俗,
厚生與正德相維為用。(註四七)
可以看出統治者在得到臺灣這塊新領地之後,相當急於安定此地之人心,而人心的安定莫過於仰賴著地方的士
紳,而培養地方的士紳則是首當之務!收人心才是重點。教化及移風易俗,我想不過是統治者收買人心的幌子
吧了!要讓士子、士紳們記得誰給予他們特權、社會上的特別地位,要讓統治者的無上威權牢牢在士紳們的記
憶之中,由士紳們來對庶民進行相同記憶的洗腦,一代接著一代,所以呼應了:「臺灣既入版圖,萬年起化之
源,正在今日」。而其它公移,如(嚴禁歲考營鑽招搖示)、(禁止對兌兵米示)、(禁重利剝民示)、(禁
苦累土番等弊示)、(勸埋枯骨示)、(禁飭插蔗並力種田示)都是統治者將政策以公告的方式,形成對庶民
的集體記憶,由公告、到庶民的接收訊息,然後再經由集體的共同記憶,轉成行為去實行!
最後,在康熙五十一年臺灣府知府周元文又重修了臺灣府志,是為《重修臺灣府志》,同一書修兩版本,是為
何呢?可以從其作者自序中看中,也可以端詳出其中的差異性所在。如:
余守延日,披而覽之,瞭如列眉。迨四十六年,謬叨簡命移守斯土,以耳目所親歷,較夫前書所備載,纖毫不
爽。然後嘆高公搜採之精核、載筆之詳慎,其有裨於風教為不淺也。自是以來,垂十七年矣,慨未有增而輯之
者;余嘗有志而未逮也。歲庚寅,鳳邑宋令曾肩其事。而於政治之得失、生民之利病,闕焉未祥,恐不足以垂
久遠而備採擇。爰於壬辰之春,公餘之頃,與郡邑博士弟子員搜討舊帙,諮訪新聞。山川形勢無異也,風土疆
域無異也;而人物之蔚興、祿秩之陞遷、土田之墾闢,月有異而歲有殊。且其間之規制,或有因草創而巍煥,
增廟祀以隆報功;煌煌鉅典,於今聿為明備。是用忘其固陋,修而輯之。其中或因於昔、或創自今,有者仍
之、闕者補之.雖不敢自附於作者之後,庶幾異日有志之士,採風問俗,有以據而考焉,未必非修明之。(註
四八)
將焦點放在「山川形勢無異也,風土疆域無異也;而人物之蔚興、祿秩之陞遷、土田之墾闢,月有異而歲有
殊。」這樣也可以明白了!自然恆久不變,人事瞬息即閃,這就是人、事、物以大自然為綱本,從中而活動的
變化啊!周文元就是加入了前者高拱乾所沒有看到後來時間變化而形成的人、事、物。
五、結論
《裨海紀遊》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人文、寫實、客觀的筆法,它所帶給後進
臺灣方志、臺灣敘述作品有者相當程度的啟示,如乾隆年間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朱景英的《海東札記》
等。乃是延續了《裨海紀遊》所提供的方向,並進一步在體例上求其完備。如《臺海使槎錄》之(番俗六
考)、(番俗雜記)作者摒棄了過去泛泛的描寫方式,用地緣分成十三個部落,每個部落又細分為六部分,如
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同時也有附帶上番歌。使得不論野番、熟番都有一個大致上的記憶輪
廓出現!而高拱乾之《臺灣府志》相當程度繼承了這個的模式,同時將記憶的敘述權給確立了,在敘述權確立
的當下,也代表著清政府對臺灣統治權的擁之入懷。整個教化機制的定形,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是對士紳人心
的收買,繼而由士紳來對庶民進行記憶的洗腦,一層接著一層由記憶描寫中統治者無形的權威啊!
參考書目: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不著撰人,《臺灣地輿全圖》,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8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9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6)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56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9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林繩武,《海濱大事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13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周文元,《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6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徐珂,《清稗類鈔選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1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李讓禮,《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6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孫元衡,《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8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季麟光,《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16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30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大通,1987)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03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51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屠繼善,《恒春縣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7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1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7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308種 (南投,臺灣文獻省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安平縣雜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52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7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47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劉鉻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76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案彙錄壬集》,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27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18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51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德宗實錄選輯》,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93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註一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1。
註二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中》,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26。
註三 同上註,頁27。
註四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5~6。
註五 同上註,頁9。
註六 同上註,頁13~14。
註七 同上註,頁10~11。
註八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鄭氏逸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48。
註九 同上註,頁49。
註十 同上註,頁50。
註十一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鄭氏逸事-陳參軍傳》,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頁51。
註十二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11。
註十三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32~33。
註十四 同上註,34~36。
註十五 同上註。
註十六 同上註,頁42。
註十七 同上註,頁43~46。
註十八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番境補遺》,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頁55。
註十九 同上註,頁57。
註二十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中》,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17。
註二一 明 沈有容,《閩海贈言-卷二-記-東番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56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頁24。
註二二 清 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一-建置、彊域-建置》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頁6。
註二三 清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八-番俗雜記-生番》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頁161。
註二四 清 朱景英,《海東札記-卷四-記社屬》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9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頁62~63。
註二五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38。
註二六 同上註,頁36~37。

註二七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11。
註二八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
37~38。
註二九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海上紀略-天妃神》,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頁59。
註三十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海上紀略-紅夷》,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頁64。
註三一 清 郁永河,《裨海紀遊-海上紀略-西洋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頁64。
註三二 同上註,頁65~66。
註三三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府誌序》,臺灣歷史文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3。
註三四 同上註,頁3~4。
註三五 高拱乾,《臺灣府志-封域志-形勝》,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頁7。
註三六 高拱乾,《臺灣府志-封域志-山川》,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頁8。
註三七 同上,頁9。
註三八 高拱乾,《臺灣府志-規制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27。
註三九 高拱乾,《臺灣府志-武備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71。
註四十 高拱乾,《臺灣府志-武備志-水陸營制》,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3),頁72。
註四一 高拱乾,《臺灣府志-賦役志-戶口-臺灣府》,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3),頁109。
註四二 高拱乾,《臺灣府志-賦役志-總論》,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頁155~156。

註四三 高拱乾,《臺灣府志-風土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181。
註四四 高拱乾,《臺灣府志-風土志-漢人風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3),頁181。
註四五 高拱乾,《臺灣府志-藝文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
223。
註四六 高拱乾,《臺灣府志-藝文志-奏議-請留臺灣疏》,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3),頁227~228。
註四七 高拱乾,《臺灣府志-藝文志-公移-詳請開科考試文》,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3),頁231。
註四八 周文元,《重修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序》,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6種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7),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