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生化汤 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5:03:52
信息编号218401至218450间共50条。
☉ 218401:生化汤
【组成】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6克,黑姜1.5克,炙甘草1.5克。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产后活血化瘀之剂。瘀血阻滞,不通则疼痛。方中用当归、川芎、桃仁,以行血祛瘀,黑姜温经止痛,炙草缓急止痛。瘀血去,血运畅,疼痛自当止。 【点评】此方是祛瘀止痛之主方,人们常习惯应用,在产后服二、三剂后,既可祛瘀血、生新血、止痛止血...查看详细 (514字节)

☉ 218403:调经汤
【组成】当归身9克,熟地黄9克,川芎6克,白芍 9克,香附6克,陈皮6克,茯苓9克,牡丹皮6克,延胡索6克,吴茱萸6克,生姜6克(月经先期加黄芩9克,过期加桂枝、干姜、艾叶各6克) 【功用】调经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月经不调,虚性经闭,痛经带下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一般的调经之剂。方中以四物汤调经养血为主。并辅以香附、陈皮,行气止痛。丹皮、延胡索,行血祛瘀作为兼制。吴茱萸温经散寒...查看详细 (550字节)
☉ 218404:七厘散
【组成】血竭30克,麝香0.36克,冰片0.36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红花4.5克,朱砂3.6克,儿茶7.2克。 【功用】活血散瘀,定痛止血。 【主治】跌仆损伤,骨断筋折,瘀血作痛,或血流不止等证。 乳香 【古籍论】本方是伤科名方,运用非常广泛。方中以血竭为主,既能行瘀又能止血。以儿茶为辅,以期止血消肿。用乳香、没药、红花行血止痛,用朱砂镇心安神作为兼制药...查看详细 (536字节/1图片)

☉ 218405:十灰散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大黄、栀子、棕榈、牡丹皮各等分,各烧灰存性(半生半熟即可)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用于各种出血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一般出血之通剂。方中各药虽是凉血之品,但经过烧灰存性,已属凉而不寒之剂。所以对多种出血证,不问寒热虚实,都可先用此药止之,再议后策。方中大蓟、小蓟、茅根、栀子、凉血止血,侧柏、茜草、棕榈,收涩止血,荷叶、丹皮、凉血祛瘀...查看详细 (681字节/1图片)
☉ 218407:槐花散
【组成】炒槐花15克,侧柏叶15克,荆芥穗6克,枳壳6克。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肠风下血,或便后出血,或便前下血,或粪中夹血,血色鲜红者。 【古籍论】本方是凉大肠、止便血之主剂。便血多属血热,热者寒之,故用槐花凉大肠而止血为主。侧柏叶凉血止血作为为辅药。风性动,动则血出,荆芥穗疏风理血作为兼制药。气机阻滞,动则血溢,枳壳行气宽肠作为引和药。 【点评】 1、本方是治疗热证便血的常用方剂...查看详细 (821字节/1图片)

☉ 218408:黄土汤
【组成】灶中黄土30克,白术9克,附子6克,生地黄9克,阿胶9克,黄芩6克,甘草6克。 【功用】温阳健脾,坚阴止血。 【主治】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中阳不运,脾失统血之便血者。脾统血,脾虚则失统血之能,故用灶中黄土以求温脾止血。气主煦之,白术、附子温运脾阳,以散寒湿。另外,血主濡之,故用地黄、阿胶滋阴润燥...查看详细 (1167字节)
☉ 218409:胶艾汤
【组成】阿胶12克,艾叶12克,当归9克,芍药9克,地黄9克,川芎6克,甘草6克 【功用】补血调经,止血安胎。 【主治】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水过多,艾 叶 淋沥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崩漏及安胎的要方。冲任虚寒,则崩中漏下。虚者补之,用阿胶,因其善于补血止血;寒者热之,用艾叶,因其长于暖宫安胎...查看详细 (666字节/1图片)
☉ 218410:加味乌贝散
【组成】乌贼骨60克,浙贝母(川贝母亦可)15克,茜草30克,三七30克,白及60克,延胡索30克,没药15克,当归15克,五灵脂15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必要时可酌加黄连、砂仁) 【功用】制酸止血,行瘀止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呕血或便血,胃脘疼痛,泛酸食少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呕血或便血之剂。溃疡为病,大都由于胃酸过多所致。胃酸过多责之于湿热...查看详细 (873字节)

☉ 218411: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9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5克),赤芍二钱(6克),牛膝三钱(9克),桔梗一钱半(5克),柴胡一钱(3克),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查看详细 (1555字节)
☉ 218412:小续命汤
【组成】麻黄9克,杏仁9克,桂枝9克,芍药9克,人参6克,甘草6克,川芎6克,防风9克,防己9克,附子6克,黄芩6克,生姜9克。 【功用】扶正祛风。 【主治】口眼呙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中风之通剂。风邪中人,首先会伤肌表,故用麻黄、杏仁理卫气,桂枝、芍药和营血。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甘草补益元气。川芎、防风、防己祛风利湿,附子散本寒...查看详细 (556字节)
☉ 218414: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知母9克,麻黄6克,防风9克,附子6克,白术9克,生姜9克,甘草6克。 【功用】散风寒,除湿热。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或骨节肿痛,脚肿更甚,晕眩气短,温温欲吐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历节疼痛之剂。历节疼痛的原因,不外风寒湿三气为患。风寒袭于肌表,血运不畅,故以桂枝温经通络,祛风散寒为主。风寒客于肌表,湿气留于关节,寒郁为热,湿热相搏,为肿为痛...查看详细 (663字节)
☉ 218415: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12克,附子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功用】温经通脉,散寒止痛。 【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便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而又偏于风气胜者。方中的桂枝能温经通脉,以散风邪为主。附子是益火之原,用之以逐里寒,作为辅药。另外,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作为兼制药。炙甘草缓急止痛作为引和药。...查看详细 (359字节)

☉ 218416:川芎茶调散
【组成】薄荷24克,荆芥12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羌活6克,防风4.5克,细辛3克,甘草6克。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为治疗外感风寒头痛之通剂。用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 荆 芥 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及厥阴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另外,用荆芥散头面之风,防风统治诸经头痛,薄荷、茶叶疏散风热...查看详细 (495字节/1图片)
☉ 218417:竹叶汤
【组成】淡竹叶9克,葛根9克,防风6克,桔梗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附子6克,生姜15克,大枣15枚,甘草6克(一般证可减附子,呕加半夏) 【功用】温经散寒,疏风止痛。 【主治】产后中风,发热心烦,面色发红,喘而头痛。一般风寒头痛而又偏于虚者,皆可用之。 【古籍论】本方是为治疗产后中风头痛,或一般风寒头痛而又偏于虚证之剂。若产后血虚,血虚则热,故用竹叶、葛根清解表热为主。若产后正虚...查看详细 (678字节)
☉ 218419:阿胶鸡子黄汤
【组成】阿胶9克(烊化),鸡子黄2枚(冲入)生地黄12克,生白芍12克,茯神木12克,甘草6克,生石决明15克,生牡蛎15克,钩藤9克,络石藤15克。 【功用】养血滋阴,柔肝熄风。 【主治】邪热久留,灼伤真阴,筋脉拘急,手足蠕动,或头目晕眩,舌绛苔少,脉细而数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滋阴熄风之剂,适宜于肝风内动而属于阴虚血亏者。若阴血既亏,则筋脉失其荣养;因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查看详细 (834字节)
☉ 218420:大定风珠
【组成】生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烊化),鸡子黄2枚(冲入),麦冬18克,,五味子6克,麻仁15克,生龟板12克,生鳖甲12克,生牡蛎12克,炙甘草12克 【功用】滋液熄风。 【主治】温病邪热久留,灼伤真阴,或因误用攻下,重伤阴液,神 火麻仁 倦瘛痊从,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滋阴熄风,挽危救逆之主剂。方中所用生地、白芍、阿胶、鸡子黄滋以期阴养血...查看详细 (606字节/1图片)

☉ 218421:镇肝熄风汤
【组成】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15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功用】镇肝熄风。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头目晕眩,耳聋耳鸣,心中烦热,躁扰不宁,筋脉拘急,手足蠕动,脑中发热,面红如醉之证。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滋阴潜阳、镇肝熄风之主剂。本证是由于气血上冲所致,故用牛膝为主...查看详细 (831字节)
☉ 218422: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三两(9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各二两(各6克),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各一两(各3克),细辛半两(2克)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呙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秦 艽 【古籍论】本方适用于中风中经络证,《医方集解》称之为“六经中风轻者的通剂”...查看详细 (1506字节/1图片)
☉ 218423:平胃散
【组成】苍术9克,厚朴9克,橘红9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 【功用】燥湿健脾。 【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呕吐恶心,噫气泛酸,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胃肠证候的基础方。因脾恶湿,方中以苍术为主,以达燥湿健脾。若湿阻中焦则气机不畅,另外,用厚朴作为辅药,宽胸散洪。若湿积为痰,以橘红行气化痰作为兼制药。脾欲缓,用甘草缓中益气;胃为卫之源...查看详细 (724字节)
☉ 218424:六和汤
【组成】人参6克,白术9克,赤茯苓9克,甘草6克,藿香9克,半夏9克,厚朴6克,砂仁6克,木瓜9克,扁豆9克,杏仁6克(《和剂局方》有生姜、大枣) 【功用】和中化湿,升清降浊。 【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夏月伤暑,上吐下泻之主剂。因暑伤元气,可用四君子汤,补脾益气为主药。并辅以藿香、半夏降逆止呕,和厚朴、砂仁芳香化湿...查看详细 (507字节)

☉ 218425: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9克,紫苏叶6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茯苓9克,白术9克,陈皮6克,半夏曲6克,厚朴6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6枚。 【功用】解表和中,理气化浊。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心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外感风寒,尤其是由于四时不正之气内伤饮食的通剂。四时不正之气,多从口鼻入,所以里证重而表证轻,故方中不用大汗之药来解表...查看详细 (765字节)
☉ 218426:三仁汤
【组成】杏仁12克,白蔻仁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9克,厚朴9克,滑石15克,通草6克,淡竹叶6克。 【功用】宣化畅中,清热利湿。 【主治】温病初起,邪在气分,未曾化燥,及暑温挟湿,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濡或数。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暑温挟湿之主剂。若温邪上冲,首先犯肺,肺气不宣,通调失职,所以湿浊之气,弥漫三焦。故方中用杏仁苦肺气,宣通上焦...查看详细 (571字节)
☉ 218427: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30克,栀子12克,大黄6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黄疸,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腹满口渴,无汗或有汗或头汗出,二便不利,舌苔黄腻,脉象沉实或滑数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来治疗急性黄疸之主方。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用茵陈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主药。另外,用柏子通行三焦,清热利水,大黄泄热去瘀。共成分利前后,使湿热从大小便排出去,从而达到治疗之功效。 【点评】此方主要为阳黄而设;若属阴黄者...查看详细 (487字节)
☉ 218428:八正散
【组成】车前子9克,木通9克,瞿麦9克,扁蓄9克,栀子9克,大黄6克,滑石15克,甘草6克,灯心3克(原方是散剂,灯心为引药,图为瞿麦入药前后)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少腹急满,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咽干口燥,渴欲冷饮,脉实而数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来清利下焦湿热之主剂。方中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瞿麦、匾蓄利水通淋,栀子、大黄分利二便、导热下行...查看详细 (531字节/1图片)
☉ 218429:五芩散
【组成】泽泻90克,茯苓、猪苓、白术各54克,桂枝36克 【功用】化气利水。 【主治】外有表证,内有畜水,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呕吐泄泻。或水肿,小便不利。或痰饮,脐下动悸,或吐涎沫而晕眩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作化气利水的主方,可治疗小便不利而又偏于虚寒者。肾主水,故本方中用泽泻作为主药,以泄膀胱之水。制水之脾,故用白术作为辅药,以健脾除湿。另外,用用茯苓、猪苓通调水道...查看详细 (663字节/1图片)
☉ 218430:猪芩汤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烊化)、滑石各9克 【功用】滋阴利水。 【主治】水热互结,不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或兼有咳嗽呕恶者。或淋疾尿血,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胀满作痛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来滋阴利水的主剂。伤寒之邪,传入了明或少阴化为热,与水搏结,会致水气不化,小便不利.因热者应寒之,故用猪苓清热利水为主药。水为湿邪,湿者渗之,故用茯苓利水渗湿作为辅药。另外...查看详细 (705字节/1图片)
☉ 218431:防已黄芪汤
【组成】防己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6枚。 【功用】益气健脾,利水退肿。 【主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来治疗水肿而偏于虚者。方中以防己利水退肿作为主药。而以黄芪补中益气作为辅药。另外,用白术、甘草健脾除湿作为兼制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作为引和药。 【点评】防己黄芪汤,是用于治疗风水而偏于气虚者;防己茯苓汤...查看详细 (539字节)
☉ 218432:导水茯芩汤
【组成】茯苓15克,白术15克,桑白皮9克,泽泻9克,紫苏叶6克,槟榔6克,大腹皮9克,木瓜9克,砂仁6克,木香6克,陈皮6克,麦冬15克,灯心3克。 【功用】利水化湿。 【主治】周身浮肿,小便赤涩不利,食欲不振,或食后胀满,苔白厚腻,脉沉而缓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脾而湿困,周身浮肿的主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恶湿,湿郁因而生热,热郁也因此而生湿,二者或交替以生,或交织以成...查看详细 (746字节/1图片)
☉ 218433:芩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 【功用】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主治】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气短而咳,大便溏,口中和,舌苔白滑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中焦阳虚,气不能化水之主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以茯苓健脾渗湿作为主药。若中阳不足,气不化水,用桂枝通阳化气作为辅药。另外,脾恶湿,用白术健脾燥湿作为兼制之药。脾欲缓,用甘草缓中益气作为引和药...查看详细 (816字节)
☉ 218434:实脾散
【组成】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干姜6克,附子6克,草果6克,大腹皮9克,木香6克,厚朴6克,木瓜9克,生姜9克,大枣6枚。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阴水身半以下更甚,胸腹胀满,身重懒食,手足不温,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舌苔厚腻而润,脉沉迟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脾虚致肿之主剂。因其脾虚,故用白术、甘草以补之;另外,脾虚则生寒,故用干姜、附子、草果以温之;脾恶湿...查看详细 (740字节)

☉ 218435: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9克,独活9克,藁木9克,防风9克,川芎6克,蔓荆子9克,炙甘草6克。 【功用】发汗祛湿。 【主治】风湿在表,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恶寒发热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为治疗湿伤于表所致头身重痛之剂。方中以羌活、独活生散风胜湿,用防风发散周身之风湿,川芎祛血中之风,藁本、蔓荆子善祛头面之风湿。六药皆是辛散之品,惟恐过散伤阴,故用甘草以缓之,令其微汗,使风湿之邪...查看详细 (619字节)
☉ 218436:杏苏散
【组成】杏仁9克,紫苏叶9克,橘红6克,半夏6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前胡9克,枳壳9克,桔梗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功用】温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咳嗽痰衡鼻塞不利,咽喉不适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用来治疗凉燥的主剂。燥气主收,故用杏仁、苏叶宣肺散寒为主。凉者温之,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温肺化痰,降逆和中作为辅药。因凉束于外,里气不和,故用桔梗、枳壳、前胡升降气机...查看详细 (968字节)
☉ 218438: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9克,生石膏15克,麦冬9克,阿胶9克,胡麻仁9克,杏仁9克,楷杷叶9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喘息,鼻燥咽干,心烦口渴等证。 楷杷叶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温燥而又偏于虚者之主剂。诸气贲郁,皆属于肺,故用桑叶、石膏清肃肺胃之热为主药。燥者应润之,故用麦冬、阿胶、胡麻仁生津润燥作为辅药。另外...查看详细 (675字节/1图片)
☉ 218439:沙参麦门冬汤
【组成】北沙参15克,麦冬9克,天花粉9克,玉竹9克,白扁豆15克,甘草6克,桑叶9克。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咽干口渴,或身热头痛,或干咳少痰,或胃脘疼痛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清热生津之剂。方中主要用沙参,养肺胃之阴。并辅以麦冬、花粉,清肺胃之热。用玉竹以补虚,扁豆以和中作为兼制之药。最后引用桑叶之苦而轻宣肺热,和以甘草之甘而生津液。津液生,燥热除,各证自愈...查看详细 (501字节/1图片)
☉ 218441:麦门冬汤
【组成】麦冬18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12枚。 【功用】生津益胃,降逆下气。 【主治】病后余热未清,虚火上逆,咽喉不利,虚羸少气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益气生津之主剂。热者寒之,燥者润之,主要用麦冬清热养阴。并辅以半夏降逆下气,另外,用麦冬伍半夏,滋而不腻;半夏配麦冬,温而不燥;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彰。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气生津,是为兼引药。 【点评】病后气阴两伤...查看详细 (555字节)
☉ 218442:增液汤
【组成】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黄24克。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者。 【古籍论】本方是滋阴润燥之主剂。燥者润之,故在本方中用玄参滋肾阴,降肺火作为主药。用麦冬清热养阴,并抑心火。用生地滋阴润燥,以清肺热。共奏壮水制火,增水行舟之功。使肠中坚结,顺流而下,寓泻于补之中。 【点评】本方是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但增液有余...查看详细 (476字节)
☉ 218444:二陈汤
【组成】半夏9克,橘红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为病,咳嗽痰多,胸膈胀满,呕吐恶心,或晕眩心悸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一般痰湿之主方。因脾为生痰之源,故用半夏,以温脾燥湿,和中止哎。肺贮痰之器,故用橘红,用辛散肺气之郁,用苦以降肺气之逆。痰由湿生,故用茯苓健脾渗湿。另外,脾欲缓,故用甘草之甘,以缓中益气。 【点评】 1、本方主治湿痰...查看详细 (907字节)
☉ 218446:细辛汤
【组成】细辛6克,桂枝6克,半夏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桔梗6克,生姜6克,蜂蜜15克(冲入) 【功用】温肺散寒,止咳化痰。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鼻塞多涕,苔白而润者。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喘之主剂。因肺恶寒,水饮射肺则咳嗽,故用细辛温行水气、并化痰饮作为主药,辅以桂枝温经散寒,半夏、生姜降逆化饮,茯苓、甘草益脾渗湿作为兼制之药。桔梗升清,蜂蜜降浊作为引和药...查看详细 (556字节)
☉ 218447:芩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茯苓四两(12克),甘草三两(9克0,干姜三两(9克),细辛三两(5克)五味子半升(5克)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古籍论】寒饮是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则停湿成饮。加上肺寒,津失敷布,则液聚为饮。进而肺失清肃,宣降失和,导致咳嗽气逆,痰多清稀,胸膈不快。治疗应当温阳化饮...查看详细 (1005字节)

前百页 前十页 前一页  后一页  后十页 后百页  后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