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是什么: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参加革命?[轉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55:41

越是人民苦难深重,国家分崩离析的时代,就越需要正确,先进的思想,以照亮人们迷惘的心灵,指引人们前行,因而越容易产生大师级的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生灵涂炭,因此才有了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清末至民国初,山河虽在国已破,人为鱼鳖,军阀乱战,但却涌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文化大师和思想泰斗,这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某种历史规律之必然。在一个只关注金钱、权势、美色,众人昏昏噩噩,大家都过着平庸、平淡,碌碌无为生活的年代,要想产生真正的大师,或者幻想通过某种人为的努力,培养出所谓的“大师”,都是不可能的,也是极其可笑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不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认识不到这一点,便不具备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便容易产生某种历史幻想。

 

坏事与好事总是相对发展,互相转化的。也许战乱、分崩离析,会带给当时人们极大的灾难与痛苦,但对后世而言,却反而可能是件好事。比如先有炎、黄两帝之争,才有了后来的炎黄子孙;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血流成河,但却使得中国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壮大国土疆域如此,文化、思想要想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似乎也只能如此。

 

我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这样一位具有革命思想的人,没有参加革命实践?而是选择了以笔杆子为武器,改造国人的思想与灵魂。要知道,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以其激进思想,完全有机会,绝对够条件参加国民党革命(日本留学期间),或是共产党革命(五四运动期间)。倘若通过革命后政权的力量,再对人的思想灵魂进行改造,不是更有效,更具可能性吗?而且希望掀翻这吃人的宴席,不正是他毕其一生精力,孜孜不倦的追求吗?不弄清楚鲁迅不参加革命的原因,便不能真正了解鲁迅先生,便无法参透每一时代所给人带来的束缚与局限。

 

鲁迅先生通晓古今中外,以其大智慧读出人类五千年历史无非“吃人”二字,过去一直在吃,现在仍未停止,将来寄希望于不吃,这是其思想基础,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必备的良心正义之所在。有了这种良心正义,一个人即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也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而没有这种良心正义的,即使他学富五车,夸夸其谈,狗头军师再如何当得称职,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知识分子。最多也就是如鲁迅所痛批的梁实秋一般,不过是资本家的“乏走狗”罢了。比如,当前有许多专家,和目不识丁的老百姓玩起了“纯学术”,自诩为真理代言人,绝不允许非“纯学术”以外的探讨和发言,难道世上真有不问方向纯之又纯的“纯学术”吗?象数学、物理这样相对纯洁的学术,不过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尚且都跳不出人类社会实践的圈子,更何况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呢?

 

一旦寄希望于今后不再吃人,加上又没有实际行动付诸实践,这种希望便是幻想,任你文章如何鞭鞑有力,入木三分,如何让人心虚汗颜,无地自容,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这个“人吃人”的制度。要知道,面对吃人的诱惑,吃人的人吃到了甜头,吃成了习惯,吃上了瘾,又怎肯轻易放弃?又怎不竭力维护?灰尘不扫是不走的。因而,人吃人的现象和制度就不可能更改,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有枪杆子支援配合的笔杆子,面对人吃人的秩序,也许真的只能无奈地呐喊几句罢了。

 

有了希望,自然不会再想革命,或者认为革命之后,如果还是涛声依旧的话,倒不如不革命。鲁迅先生之所以会寄予希望,抱以幻想,可能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那个不吃人的社会制度是怎样的,他并不清楚,从来只见过人吃人的制度,不吃人的制度,从未见过,无从证实,如何追求?如果只想掀翻宴席,却不知如何掀翻宴席,以及掀翻宴席以后怎么办?掀翻宴席本身的意义又在哪呢?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反而有可能在现实面前妥协,当理想不太真切,目标不明朗,或理想高不可攀时,作为个人,只能远离理想。也许他不知道,或者他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有关无产阶级斗争理论,武装夺取政权,是掀翻这一宴席唯的一武器,也是建立起一个不吃人社会制度的重要保证及社会基本模式。更有可能的是,他洞穿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人们思想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差距,认为迟早会走回头路,与其费尽周折,劳民伤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支持或维护当时还算是民主的体制,最起码还有他这样骂客的容身之地;二是误将秩序当作真实,当臣服于秩序之下,寄希望于秩序的改良或是权贵们良心发现,以减少人吃人的现象,秩序会显得那么真实,有力。一旦从内心藐视秩序,秩序往往又是那么脆弱,不堪一击。几千年来,活在秩序之下的人臣服于现有秩序,寄希望于现有秩序,无法摆脱秩序对人的局限与束缚。孔子当年妄图恢复周礼,却只能以游说方式臣服于秩序之下,做了秩序的奴隶,一无所获,当各诸候忙着争权夺利时,倘若没有一种更高的秩序来配合支持孔子,以推广其理想,他的复古之梦又怎么可能实现呢?正是因为对秩序还抱有幻想,认同所谓的秩序,加上对理想社会知之不多,对社会主义制度不以为然,因此,鲁迅先生没有选择革命,而是退而求其次,以笔代刀,将一篇篇文章如一把把匕首插向了敌人的心脏。

 

话又说回来,假如鲁迅先生参加了革命,以其心志之高,追求理想之真切,估计也难以有所作为。毕竟,革命者所需要的是更高更大的智慧,需要与现实结合得更紧密的理想主义。与其这样,倒不如让他做个骂客与作家,就算不能实现理想,也能一展其风采,在文学领域树立起一座让人永远缅怀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