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到底怎么发帖:众人为师好修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1:27:13

众人为师好修行

前次博友来访,我说过“众人为师好修行”的道理,博友深有体验。他的经历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只要诚心修道,因缘时节到了,就会有机会。就说那位博友,发心求道,就得遇李少波老师和真气运行法。修持数月,颇有效验,获得殊胜内景。偶然的因缘,与我相见,我谈到修性的问题,虽然是闲聊,博友听得很认真,立马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样修行了。同时,无意间遇见了一位隐修的前辈,前辈是云游之人,行踪不定,正好在北京相遇,这位前辈见他虔诚修道,很有慧根,就点化他。从始到终,这位博友处处本着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所以,处处受益,毛主席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位博友做到了谦虚。

我曾在博文里讲过一个道理,得道圣真可以把自己的精神、信息分化到万事万物中,道家称为“分神化气”。因此,万事万物中也就有得道圣真点化我们的信息。那些看起来巧遇的奇事,何尝不是得道者帮助、点化、玉成我们的游戏?这些故事,古今都有,就好比吕洞宾在长安酒家巧遇钟离权,王重阳在咸阳巧遇钟吕二仙,张伯端在成都巧遇刘海蟾,李西月在四川巧遇张三丰,看起来是巧遇,实际上都是因缘时节下的圣真点化、接引、玉成。关键在你必须有求道、修道的志愿、精神,要有修道的追求,也要有功德和因缘。一切看似的巧合都不是巧合,都有其原因。谦下地把任何人当作老师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回归到心灵中。这种点化有隐有显,因为后半年我将重注《悟真篇》。现在拿《悟真篇》说事。《悟真篇》序言里张伯端谈到因为自己诚心修道,“遂感至人授药物火候”之诀,这是显的点化。后来,伯端修道,竟然有“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从此众仙相见后,海田陵谷任迁移”的诗句,这是隐态的点化与玉成、接引。《悟真篇》里写得明明白白,可知,我所言不是妄语。这个道理,《丹道传新》一书有非常丰富的论述,在于厚金、厚音、元青也有这样隐显同参的奇遇。(请大家关注《丹道传新》和我将出的《南宗金丹心法——悟真篇、青华秘文参解》)

修行,首先要变化气质。有人说能教快速成就法。不是没有快速成就法,有,但是,不是普遍法门,一个修道的人,自己的根基不够,怎么速成?我见过很多修行的人,很傲慢,仅这傲慢,就是毛病,就是心性没修好,就是气质没变化,谈修行的成就,免了。功夫不是道,也不是道果,别搞错了。一位道友,功夫不错,可是,他那种都市小市民的习气,那种自私,修炼多年且没有任何变化,圈子里的朋友大都不和他深交,觉得他为人太计较。渐渐地,大家都不和他交往了。大家都为他性格的狭小感叹。这就是气质没转化。尽管功夫很好,能见光见瑞,有用吗?偶尔有朋友说起他,都感叹。实际上他人很好,只是,生活在过去贫困的阴影里,就变得处处计较。修道的人,不论过去多艰难,都不能在心理上留阴影。讲一个故事,大家可以参悟这个道理。有篇散文中写道,有位老奶奶,经历过民国的苦难,以及建国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如我母亲说的,“那是饿死人的天年”。老奶奶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内心有对生活、饥饿的恐惧。包产到户已经三十年了,她都九十岁了,可是这三十年里,她必须看到家里囤积了粮食才有安全感。家里囤积的粮食都发霉了,只好喂猪。儿女、孙子、重孙子都成才了,家里不缺钱,生活富裕,但老奶奶必须看到家里的麻袋里有粮食,房子里堆积着粮食,才能安心睡觉,如果看见家里没有囤积的粮食,她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家人不忍心拂逆老人家,只好顺着她。这就是饥饿的伤害与阴影。有位学者,在文革中受过伤害,天天写检查。到如今,文革结束三十多年了,他还保留着向组织坦白汇报的习惯,定期写检查给上级。实际上他写的检查、报告,没人看,大家把这件事当成笑话。可是,他很认真地写,写了数十年。他一直活在文革的阴影中。

人生必然会遇见一些事情,伤心困惑或不愿意面对,成为心理上的阴影。但修道的人要能转化心态,变化气质,这才是真修为。我经常给博友回信,或接待《益生文化》的读者,他们的烦恼太多,那些烦恼主要是不明理,没有转化自己的气质。那些烦恼,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老师,把烦恼变成增长智慧、变化气质的老师,变成觉照自心的机会,变成认识自我的缘分。这样,生活中的人事,都可以变成道缘,都可以变成修行的历练。

一个人,见地不明,贪嗔痴慢疑都没清净,有功夫又能怎样?往往徒增业障而已。一位老师,已经辞世了,生前,大家都夸她功夫好,以致她从不把其他修道的人放在眼里。别人问她某某如何,她总是否定。有人给她拿道书看,没有她看得上的。她以得道者自居,可是,突然到来的癌症,很快夺走了她人到中年的生命。个性、气质都没变化,谈何道行?我们经常在误区里,不读圣贤书,不知道真正的得道圣贤、真人高僧大德的风范是什么样的。最基本的,就是能克服人性的缺点。如果连人心的基本缺点或者人性的弱点都克服不了,谈何降服其心?

    生活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是观照我们心灵的镜子。张伯端说“见物即是见心”。你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反映的就是你的心境。唐代,有个书生问一位高僧:“大师,佛经上说‘黑风吹到罗刹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理解,请讲一下。”老和尚把眼睛一瞪,轻蔑地说:“就你也配问这个问题。”书生当下大怒。老僧说:“这就是黑风吹到罗刹国。”书生当下就明白了,为自己的失态而道歉。对事物的态度,就是你心相的反映。

得道的真人,不以明师自居,生活中好为人师的人,把自己摆在师的位置上,一旦骄傲起来,也就拒绝了其他前辈的点化。所以,老子的智慧是“处下不争,和光同尘。”就为的是能在生活中得到圣真和大道的点化、玉成。有博友谈到她拜访过某个在社会上有名的传道者,言谈中,其人对自己的授业老师极其不恭敬,这位授业老师也是一位在社会上有名的老师。博友见这位“大师”连自己的授业恩师都不尊敬,很感慨,就没有向此人学道。跟我说起此事。我说,那可是磕过头的师父。

这说明什么问题?气质没化,说明狂傲与僭越。这已经有失道家风范和做老师、做弟子的德性。谈何道行?很多人不从身心气质的变化上验证修为,不从命运的善化上验证修为,只盯着谁谁有道术有功夫,是,有的人有道术,有功夫,可是,没有道行和道德。而那些家门口的大妈,菜市场的大嫂,往往是一个大德,是大德,也就是我们的老师。那些经历过沧桑人生的老人或者普通人,他们言谈中的智慧足以点化我们修身做人,他们就是老师。那天来访的博友,他丰富而有传奇意义的人生经历,他深刻的人生体验,独到的人生见解,他的洞察力,都让我佩服不已,虽然是他上门向我请教,但我也在和他的交流中真实受益,他是一个有内在智慧的人,看问题,看人,能把握本质。这正是我需要学习的。他,也就是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