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江豚画:有多少观念激励我们前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1:50:47
有多少观念激励我们前行 (上)——“十大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京生2011年12月19日13:17   来源:《中国文化报》先进的观念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正是观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观念的开放、碰撞与融合,让城市更具凝聚力。

  
  浩瀚的星空有一些星星格外明亮,古人依照它们在黑夜中判断时间并确定方位。人文的星空同样如此,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的上面,观念文化皎洁明亮,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类的信念和理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照亮并激励着人类前行。

  观念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核心,属于人类文化的最顶层。人类由此看世界,便形成了世界观,由此反观自身,便形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通过观念来认识并把握世界,确立并树立价值,充实并完善人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是我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文化高度自觉的重要成果,在会议《决定》征求意见和调研过程中,许多同志建议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我们深圳的同志觉得尤为迫切必要。在去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活动中,我们由网民倡导发起,组织开展了“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评选活动缘起于深圳新闻网论坛的一篇帖文:《来深十八年,再回忆那些曾令我热血沸腾的口号》,发帖的网友呼吁将30年来根植于深圳土壤所产生的口号进行收集、总结,让更多喜欢、热爱深圳的人可以借此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这篇帖文的跟帖和点击量很高,引起了媒体的注意。随后,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评选活动渐次展开,前后经历了网络征集200余条观念、评选出103条候选观念、“103进30”“十大观念评选”4个阶段。最后由学术界、文化界、媒体代表、网民代表等组成评委会,结合市民投票权重和专家投票权重,最终评选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来了,就是深圳人”十条最具影响力观念。

  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产生方式,应当是一条重要的经验。与一般的政府部门发布不同,它完全由民间发起、参与,充分尊重和体现了市民意愿。这十大观念的评选经过反复投票、辩论、讨论,由几百万人投票选出,市民网友的投票与专家评委投票的重合度达到了90%,“十大观念”受到普遍认同。“深圳十大观念”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全民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凝聚形成的共识,反映了民间呼声与市民追求。的确,观念向来存于民间,城市观念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源自于全体市民所共享、共有的独特文化记忆。一座城市的精神或观念,决非来自官方的发布甚至是夸耀——这样不仅因为很难把握时代脉搏难免以偏概全,陷于越求全而越不全、越求精彩而越偏颇,即便是某些“精确”的概括也会因失之于个性和特色而难以得到民间的呼应和认可,顶多只是做热闹的文章,最后都难免沦为“自说自话”。这次评选启示我们,观念的提炼也需要以人为本,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可以通过全民教育和集纳民智的做法,积极发动民间讨论、评选,推选出一系列深入人心、广泛认可的时代观念和价值理念,激发市民对城市核心价值的共识与认同。同时,这次评选活动也雄辩地证明了,深圳为全国改革开放最大的贡献不是高楼大厦和物质财富,而是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改革开放的先进观念。

  深圳十大观念评选出来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在此基础上,今年5月,我们编纂出版了《深圳十大观念》一书,全书25万字,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同志专门作序。几个月来,《深圳十大观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几度加印,影响远及全国各地。在第十二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中,该书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台北等地的文化和媒体界评委评选为“年度十大好书”,并推举为唯一一本“年度推荐”书籍。

  在我的印象中,一座城市以“观念”为主题开展评选活动,可能是深圳的一个创举。在评选和宣传“深圳十大观念”的过程中,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观念之于社会历史,观念之于城市,究竟会发挥何等的作用和价值?为什么创新的观念会在某个特定的地域产生?观念的产生有没有规律可循?在此,我们从城市历史发展角度概括做出解答。
 一、观念进步与思想解放

  仅从字面上解读,“观”是看,“念”即是想。有所见,就会有所想,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对事物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这就形成了观念。观念不是简单的观感与一般的看法,而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果,是主客观融合而形成的世界观。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巨大的思想观念。在被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八世纪至前三世纪,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是东方古中国的“百家争鸣”,还是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公民广场”,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也是观念迭出、思想解放的文明繁盛时期。在轴心时代里,东西方的先哲们——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提出的许多思想原则和观念意识,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直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新的危机或处在新的飞跃时,仍然会常常回过头去,从轴心时代先哲们的思想宝库中去汲取滋养、求索答案。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观念的变革史和进步史。

  (一)观念的领先作用激发社会变革

  新观念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和旗帜,新观念的产生和形成推动着社会变革和文化更新,社会变革需要观念的指导,许多社会变革就是为了推动某种观念的实践。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指出,“一场革命需要观念来添加燃料——没有观念,出现的仅仅是叛乱或政变。”这是说,一场社会运动只有以先进的观念为引领,才能具有革命意义;一场革命最后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开来,能够形成一段灿烂的光彩,必须以先进的观念为其内涵。

  人的思想观念或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不完全同步的。这表现为两个方面:先进的思想观念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因而具有先导性;另一方面,某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强化和固化其格式、惯性,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稳定性,也即社会思维定势或观念定势。这种稳定性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要求又会表现为滞后性、保守性,于是就出现了“思想禁锢”“传统束缚”等问题,在强大的保守思想意识笼罩下,新生的先进思想观念开始冲击、碰撞、突破,解放思想不可避免,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1.新观念是社会变革的号角。

  新观念通过其领先作用,集中表达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启迪着社会大众的觉悟,引导着社会变革的开始,开辟着社会发展新道路。在西方,以人文主义新观念为引领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正是由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先驱孕育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先导,开启了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在中国,先秦的“百家争鸣”推动了新思想新观念的繁荣,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学术文化基础,其所推动形成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儒家正统思想,引领着强大统一的中华帝国的崛起;而新文化运动的发动重新开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解放新局,五四运动的爆发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打破传统僵化封建的儒家文化束缚,唤起了现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觉醒,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新观念还对巩固社会变革成果、完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

  社会变革的目标和成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会受到习惯势力的挑战。社会变革中形成的新观念,为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和准则。例如,深圳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主要针对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锅饭”。它的振聋发聩的意义并没有在这个口号提出时显现,而是由于深圳的践行带来了“大锅饭”体制机制最终被打破,引发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进而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此过程中,这个观念对社会变革所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完善功能,也逐步显现出来,并最终在全国得到认同和普及。同样,十大观念中“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等关于读书的观念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些是在社会变革完善过程中提出的,它们适应了城市发展“拼管理”阶段的要求,成为制度建设的风向标和准则。
 (二)社会变革催生观念的创新

  新观念是时代变革的产物。观念的创生与发展,是社会变革中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聚合反应,是社会历史演进和跨越的鲜明界标。

  1.新观念不是任意产生的,观念更新在社会变革中迸发。

  从表面上看,一个观念好像可以随人心愿任意地提出来,但实际上,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经得起磨练的观念,却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甚至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产生。回顾人类历史,真正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观念恐怕并不算太多。这就是说,观念并不是随意产生的。观念的产生,是直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观念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归根到底要受经济基础的支配。可以说,社会生产生活制约着观念的内容,社会生产生活的变革决定了新观念产生的必然趋势。

  2.观念转变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它是思想解放的先导。

  社会生产生活的变革决定了新观念产生的必然趋势只是表明,这种“决定”只是一种“必然趋势”,并不是说社会生产生活有了变化,人的观念就会随之机械地立刻发生变化。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只是为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并不等于新观念就此宣告完成了。例如,十四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进而带动了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中国虽然在明朝中后期(即16世纪)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达的手工工场却并没有给大明朝带来思想解放运动,也没有产生主导性的新观念。

  事实上,恩格斯后来也专门讲到了观念自身发展的规律问题,他指出:“我们最初是把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而当时是应当这样做的;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那些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其中的“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实质上就是讲观念自身的生成、更新的规律问题,是研究观念的基本命题。它不仅包括观念随着自己赖以产生之基础的发展而发展以及在与基础的相互作用中充实和检验自身,还包括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对人们观念生成、更新的影响作用,以及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对观念更新的推动。

  3.新观念的产生是历史的、现实的,是生动活泼的,观念的碰撞、争锋有利于打破思想的桎梏。

  所谓历史的,指新观念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历史的转折越深刻,观念创新的程度也就越深刻。深圳观念就是中国历史转折的产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再比如,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欧洲历史转折的产物,由佛罗伦萨产生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成为欧洲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因此,反映历史转折的新观念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震撼作用和持久的影响力,就会在思想发展史上赢得历史地位。像这样的新观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正如历史转折不多见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转折和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要特别地重视、特别地珍惜。

  所谓现实的,指新观念是在现实条件下产生的。在历史转折中,新生力量虽然在理论上是合理的、有生命力的、有前途的,但是要找到一个现实的突破口,却并非易事。各种新生力量只有聚合在一起,集中形成强大的突破力,在一定时空中占据相对的优势,就能激发出新的观念。比如,中国明末清初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没有带来社会变革,固然在于强大的专制统治,但更为主要的是当时并没有产生能够引领社会思潮的新的观念。当时虽然江南一带也形成了东林学派、扬州学派等文人学士团体,或讲学议政,或吟风弄月寄情山水,或埋头考据皓首穷经,虽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追求自身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但并没有提出政治、文化上的崭新主张,难以影响左右整个社会思潮,使思想启蒙之火花迟迟未能绽放。这也反证出传统封建文化禁锢之深,虽然维持了长期的稳定,但是压制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

  新观念的产生是生动活泼的。它可以表现为文学作品,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可以表现为哲学著作,如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口号,法国大革命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还可以表现为一个故事、一个决定,中国古圣贤孔子、孟子、荀子就是通过讲述故事来阐扬“仁、义、礼、智、信”。
(三)文明之间相互碰撞融合促进观念变革

  异质文明的碰撞往往会推动观念创新,进而带来文化更新。观念在流动的汇集处孕育了新文明的诞生。人类的观念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文明并不是与世隔绝、孤立自在和自我封闭的,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接触和交流,获得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茁壮成长、发展壮大。我们要有广阔的胸襟接纳外来优秀文化观念。

  1.观念的开放、碰撞与融合,会产生新质的更具生命力的文化。

  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以其自由、平等和机会所代表的“美国梦”,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移民,来到新大陆开疆拓土、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是美国观念把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使美国成为文化的大熔炉。几个世纪以来,从清教徒追求的宗教自由,到奴隶期盼的人身自由,到后来的经济自由、表达自由,美国延续了法国启蒙时代的精神理念,改造了英国的政治体制和自由经济理念,以“自由”“平等”等最高价值为中心,源源不断地进行着种族的融合、文化的融合、观念的融合,无论是新教徒、天主教徒,无论是白种人还是其他种族人,在这些问题上得到了统一。所以,在公平和法治观念旗帜下,美国民族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最终形成所谓“美国精神”的具有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这是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社会观念的巨大作用。如果美国文化只是诗歌和戏剧并将此当做统合力量的话,未免舍本逐末,历史上也不可能靠这些东西来实现民族振兴。把人民联合在一起的还是要靠观念。是观念使处于黑暗之中的人们看到了伟大光明。

  再看在中国发生的观念冲突与融合的变迁历史。以五四运动为发端的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观念变革,就是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它使晚清以降的中国社会,从器物而制度的急剧变化转型,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而且,这种碰撞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于上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近代以来中学、西学的碰撞、论争、融合、流变,所带来的观念变革也是空前激烈、亘古所未有。然而,这也不过是中华五千年观念沿革更化的一环,只不过这一环的变革尤为深刻、影响尤为深远。

  从中国观念史上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念迭出,自不必说。中古以来,儒、道、释的冲撞与融合造就了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五胡乱华”,而后南方士族和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两个族群之间本来有巨大的差异,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不同,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能够融合形成统一的生生不息的、历史再无中断的民族呢?还是观念的作用。据陈寅恪的研究,判定胡人或是汉人,不系于种族,而系于文化(详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文化的核心即是观念。民族的融合就是观念的产物。共同信奉的文化理念把不同民族的人民融合在了一起。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存,儒学历经了新道家思潮(玄学)和佛、道二教广泛传布的冲击而不衰。及至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生活发展有序,与此相应,思想文化领域中儒、释、道“斗法”的无序状态也被以儒、释、道“互补”的有序文化格局所替代,儒释道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核心。

  以观念史观之,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最终的崛起,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来源于文化观念的碰撞融合。衰落是因为文化观念的落后,再次振兴也必然是因为文化观念的改造。正因为观念的落后,造成了这个民族曾经九死一生的尴尬境地,也因为观念的更替,我们开始走向光荣与梦想,使伟大降临到中国的身上。中国几千年来,虽时逢乱世,社会的更化促进观念的迸发,也为观念的碰撞融合带来勃勃生机,推动着文化和观念的升华。

  2.观念的变革,通常会在传统束缚相对薄弱的地域产生。

  新观念所引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在当时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部位和深层部位发动的根本变革,它不是肤浅的,而是深刻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根本的,它指向的是人的习惯势力和思想痼疾,是在历史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缓慢形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某些社会意识内涵的缺失和扭曲,是潜藏于人的心灵深处却又支配着人的日常行为的价值习惯程式。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捍卫者,并不都是胜利者、快乐者。他们会遭到习惯势力的压迫和打击,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布鲁诺为新宇宙观献出了生命,马克思为新世界观而流亡欧洲。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这样的人物何止万千,有许多鲜活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

  这里,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会在佛罗伦萨发起?因为佛罗伦萨有孕育新观念产生的各种现实条件。一是新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商业、银行高利贷资本最早繁荣的地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此萌发,为新观念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群体基础。二是新政治体制的诞生,佛罗伦萨的城市共和国政体具有比较明显的民主性,为新观念产生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保障。三是新文化因素的孕育和成熟,用以反对封建神学的古典作品更多地保存在意大利,为人文主义者表达新思想、新观念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这些因素的共同根源就在于,当时的佛罗伦萨远离欧洲大陆中世纪黑暗宗教神学的长期禁锢,使其能够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主导者,用观念的号角唤醒在古堡中沉睡的欧洲,成为“文艺复兴之城”。

  将目光转回深圳。深圳的观念的勃兴,不能否认得之于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变革和社会实践,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得风气之先,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深圳之所以能够产生新观念,是因为这座移民城市的传统观念相对淡薄,是因为这座前沿城市的文化具有开放多元的特征。我们说,深圳是解放思想的产儿,深圳经济特区就是在冲破种种思想藩篱中横空出世的;深圳又是思想解放的闯将,“敢为天下先”,源自西方的创新精神、平等观念、创造价值等等在此被人们普遍接受。30多年来,深圳正是以大无畏的气概,想常人所不敢想,行常人所未敢行,“闯”入一个个传统观念的禁区雷区,引燃一个个振聋发聩的思想观念大爆炸:关于特区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关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讨论、关于特区是否继续“闯”的分歧和争辩……这些先进的观念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受关注的前沿突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新移民来到深圳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开发创业,开辟了特区改革发展的新路径,开拓了新思想新观念的发展空间,使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推动了深圳经济的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正是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十大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30余年,深圳书写了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的壮阔篇章。(本报资料图片)

深圳观念是深圳城市主流文化的经典表达。(本报资料图片)

《深圳十大观念》一书引起社会各方热烈关注。(本报资料图片)

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京生

二、深圳的观念表达和价值内涵

(一)深圳的观念表达

看到深圳十大观念,我们也会引发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反映当代中国时代潮流的新观念会较早地诞生于深圳?从根本上来说,深圳观念是党中央战略新思想的集中表达,是“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没有党中央的支持,深圳新观念就不可能诞生。

观念与深圳存在着天然的内在关联。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可以发现有一类非常特殊而稀少的城市,是应名而生的,或者说是被“设计”出来的。这类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承担某种特殊的政治使命、实现某种特殊的功能,城市建设都在某种既定观念设计主导下启动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深圳也是这种被“设计”出来的城市。30年前,邓小平“选择”了深圳,“在中国的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深圳从此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肩负着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使命,以特殊的政策体系和地缘经济为载体,以30年的跨越,书写了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壮阔篇章。

具体来说,深圳如同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那样,它孕育了新观念产生的各种现实条件,我们不妨仍然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略作分析:

一是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深圳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路先锋。在这里,经济开放最早得到实行,市场经济因素最早得到培育和发展,外资企业最早得以大规模引进。这是深圳产生新观念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是“试验权”的确立和保障。邓小平同志和此后的历届中央领导,都对特区建设给予热切关怀和全力支持,鼓励特区开拓创新、敢闯敢试,这是深圳观念得以产生的最大政治保障。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支持,就不可能得到舆论上的广泛宣传,也不可能在国庆35周年的重要时刻作为重要标语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游行队伍中。

三是深圳主流城市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深圳的文化有自己的主流特色,这就是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深圳文化是创新型文化,开拓创新是深圳的精神特质和行为方式,普遍存在于机关、企业、社区乃至市民的思维习惯和寻常日用之中,汇集形成了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化标识;深圳文化是智慧型文化,这里一直是国内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文化创意发展的先锋城市,是我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设计之都”,对知识、技术、智慧的崇尚是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深圳文化是力量型文化,“杀出一条血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成为深圳的精神写照,胆力和血气始终是深圳人文精神的最大亮点。

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在深圳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表现特点。特区建立之前,在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对广东省领导谈办特区的问题时指出要“杀出一条血路”。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精神在这句话中一览无余,特区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已经充分体现。“敢闯敢试”是深圳特区文化实践的最鲜明特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著名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等观念,反映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因此,也可以说,深圳观念实际上是深圳城市主流文化的经典表达。

(二)深圳十大观念的价值内涵

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如果就城市的实力而言,无论是经济、文化,比深圳大的城市有的是。为什么恰恰是深圳,成为过去30多年来引领时代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观察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仅仅因为“深圳速度”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吗?当然这些都起到了作用。但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不能代替深圳存在之本来意义的,就是这座城市在观念上对历史的引领作用。

认为深圳只是一个经济城市是偏颇的,没有博大的胸怀,没有文化的凝聚,没有精神的感召,深圳不可能让世界聚焦。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把人的尊严和价值形象树立起来,把效率、实干、敢闯、争先、改革、创新的观念总结出来,把昭示人的热情、胆识、勇气、冒险、牺牲和力量的精神表达出来,把创新型、力量型、智慧型的城市文化建立起来。

深圳“十大观念”内涵丰富,从纵的方面涵盖了深圳的精神发展史和改革开放进程史;从横的方面涵盖了深圳的文化价值观。

1.城市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灵魂。

纵观深圳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拼经济、拼管理和拼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拼经济要求深圳勇于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力发展生产力,打牢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拼管理要求深圳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实现公平正义和城市的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拼文化要求深圳把握世界城市发展最新趋势,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圳观念既是这三个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成为引领三个阶段发展的风向标。在拼经济阶段,深圳人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等观念,这些观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是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在拼管理阶段,深圳人先后提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等观念,体现了深圳的开放品格和包容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制度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拼文化阶段,深圳人提出了“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观念,体现了深圳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文化动力。这些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观念,正是深圳改革开放诸多观念的精彩浓缩。

2.深圳观念背后都有其深厚的价值资源,“十大观念”构成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

“十大观念”反应了从保障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一步步向保障文化权利的演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人的“经济权利”的觉醒与解放,要建立市场经济的秩序,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使人们免于物质的匮乏;“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观念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化权利”的全面觉醒与解放,文化权利的实现得到普遍的关注,人们要参与文化的创造,享受文化的成果;“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观念之所以散发芬芳,是因为评价人生的模式发生了转折,人生的意义不只是金钱和物质,爱心给人生带来尊严和高贵,人们要建立内在的精神秩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观念之所以让人感念,是因为移民城市的宽容如此温暖,陌生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窗台上一束不知名的野花,纵然无言,那份淡淡的爱和馨香也沁人心脾。这种价值观,说到底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从实现人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到实现人的文化权利,从强调工具理性到强调价值理性,从崇尚物质消费到崇尚创新、智慧和力量,从抓经济建设到倡导人文精神,这都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深圳“十大观念”所具有的价值底蕴。

首先,十大观念折射出的价值坐标系,是以人的智识理性为基础的。这是深圳智慧型文化的特质。法国著名哲学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指出:历史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三大运动,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理性,使人们对人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并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理性主义,宗教宽容。从此,欧洲迎来了新的思维方式,理性的人文精神成为近代西方工商业文明的文化基础。

中国的改革开放,某种意义上也是思想启蒙、观念启蒙的历史。深圳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历程告诉我们,要了解世界的真相,就在于以理性战胜蒙昧,挣脱种种禁锢,勇于面对真实,回到人的尊严、回到理性的尊严、回到心灵的尊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就是理性。

而要拥有这种理性,就在勇于求知。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深圳观念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理性和文化。深圳十大观念中,就有两条是关于读书、关于文化的,一是“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一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深圳,这座移民之城,曾经被认为无根的城市,它的城市精神气质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它的城市文化模式朝哪个方向发展,是我们每个生活于此的人应当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应该已经有了答案,就是奠基于智识理性之上。英国大哲人培根在《论读书》中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是塑造城市的文化力量。举办读书月,是深圳的一大创举,对于营造书香社会、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升市民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影响深远。阅读让人远离急功近利,追求高远境界;远离狭窄心胸,追求世界视野。读书能够改变气质,知识能够拓展心胸、开阔视野、成就人的生命意义。回首这12年,其坚持之力令人感叹,令人久久回味。在深圳,人们对恪守信念、仰望星空的人充满敬意。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着不竭发展动力的城市。读书所引导的沉潜的风气,对城市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成为深圳的价值观念、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深圳,在市民眼中,是因为阅读而逐渐远离浮躁,变得理性宽容宁静和谐;在世界眼中,是一座读书爱书的城市,一座因为阅读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文化权利是世界性的概念,深圳再造观念的优势,文化权利应当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深圳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火如荼,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文化自觉已升华为城市文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创新。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备,“文化立市”战略的实施,“两城一都”的规划,“文化强市”目标的确立,将有力推动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的建设,深圳已经培育了文博会、关爱行动、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学术年会、创意十二月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产生了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腾讯、网域、雅图、A8音乐、华侨城等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意企业,实现了深圳文化的崛起和腾飞,促进了城市文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文化深圳”正日渐成为深圳人的理想。

其次,十大观念折射出的价值坐标系,是以人的创造性为宗旨的。这表达出深圳创新型文化的特质。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从创新到创意,是深圳创新观念的延续。创意是城市活力的象征。深圳每年举办“创意十二月”活动,集思广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里对创新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将创意设计文化融入城市的呼吸,融入了市民的生活。30多年来深圳所秉承的“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城市文化。在深圳,改革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生命、先进生产力的源泉。深圳已经完成了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的转变,正在实现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深圳创意”的飞跃。沟通中西,新的视野,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正是从“制造”飞跃到“创造”的关键。这雄辩地说明,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文化、它的知识、它的创造性和原创精神,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十大观念折射出的价值坐标系,展示了人的勇气和血性。显示出深圳力量型文化的特质。成就深圳的,绝不是柔弱的文化和观念,审察十大观念,我们能体味在改革开放中血与火的洗礼、生死存亡的博弈。历史证明,只有在思想和观念上先“杀出一条血路”,才能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杀出一条血路,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深圳文化和观念的力量,主要表现为敢闯敢试的胆魄。敢闯不仅仅是在市场经济海洋中的闯荡,它首先要敢闯思想和理论的禁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锋,需要无畏的勇气和血气。正像电视剧《命运》所真实表现的那样,“搞特区,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将来要是出了大问题,要杀就杀我的头”“为了那股子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干杯!”等等,都是具有自强不息的血性和进取性的文化,掷地有声。

这些观念标注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坐标体系。关注人的创造和潜能、知识和理性、血气和力量是其核心价值。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是其精神导向和价值追求。整个观念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续,与世界当代文明接轨。旨归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3.深圳观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昭示着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的生命之存在价值。

“以人为本”是深圳观念的旗帜。在深圳十大观念中,人们最为推崇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这四大观念,这就是效率、实干、敢闯、争先、改革、创新,昭示着人的热情、胆识、勇气、冒险、牺牲和力量,这一切正是改革开放最需要的精神特质。这些观念回应了时代的召唤,以最明白、最真切的话语给时代精神以精确的阐释。这不仅是个人的认知,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思潮和精神气质。这座移民城市,勇于接纳,张扬个性,不惧失败,给了人们创造最需要的空间、高度的自由,打破一切陈腐观念,破除条条框框;提倡创新,赏识创意。尊重人性,尊重人的自由表达,这是人在文化上的主体性的表现。文化如不展现个性,文化如果没有打破框框的自由,很难有创造力的解放。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城市中,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都应该提出自己的创意。创新,是开启这个城市文化和这个城市自由富强的大门钥匙。

我读美国早期文献时,总有些激动,尽管我们是清一色的黄种人而他们是新大陆的移民,大家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别。但他们开拓新边疆的意识,崭新的生活体验、崭新的成就观、丰富的想象力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深圳人要秉承这种创新观念,我们不能未老先衰,我们很多人的价值观念不是随着这个城市的成长而成长,而是正在急速衰老和平庸化。当然,也有许多艰苦卓绝者,现在还在孜孜以求,而且责任感、使命感不是随着岁月的流失洗刷殆尽,而是越加坚定、越加成熟、越加紧迫。

正如我们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无法想象这座城市今天的面貌。再过几十年,站在这座城市的最高点上俯视,我们也必将对它再次惊叹。但是历史将无可动摇地证明,这座城市崛起的这30年,是它永不会磨灭的辉煌时期。拓荒者一批一批地到来,把自己的痛苦和希望,迷惘和尊严,深植在这里。有的永远掩埋地下了,甚至连墓碑都没有,而更多的则是鲜花般怒放,长成绿荫如屏的大树,拔地而起的高楼,化作永远守卫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