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润物联网技术服务:爱学习 会学习 能学习----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1:37:20
 

                  前言  先学会“走”才可能“跑”

一种普遍现象:看看我们周围,但凡家长觉得学习重要的,特别关注学习的,孩子往往学习不太好;相反,有些家长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习却很好。

原因:一言以蔽之,学习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事。家长要做的不是每天要求孩子学习,而是想各种办法“让孩子自己觉得学习重要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这是家长科学有效辅导孩子学习,帮助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核心原则

 

第1章帮  助孩子学习好是有规律的

一、 “孩子问题”和“问题孩子”

◎孩子问题:

 

    首先记住以下这几点:
    其一,这些学习问题都是孩子的“行为表现”,每一个问题造成的原因不同,不知道问题背后核心的原因,就很难解决问题,家长缺少分析这些“行为表现”背后“本质”的能力

    其二,这些问题都好解决,但如果解决不好,问题“行为”也会养成习惯,一旦“问题”养成习惯,解决起来就非常不容易了,时间一长,孩子学习可能会越来越有问题,甚至出现“学习障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趁早,不能拖。

    其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决以上每个问题我认为都没有标准答案,尽管看似问题都一样,但背后的原因却多种多样,孩子是个性的、家庭是个性的、家长是个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是个性的,这么多个性叠加在一起,就很难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有标准答案

    例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是一个“问题”,但它只是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个行为,这个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孩子不会写作业造成的,可能是孩子对作业的认知是错误的,可能是孩子不喜欢老师造成的,可能是孩子和家长消极对抗造成的,可能是孩子上课没有听懂造成的,可能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造成的…我多年的研究,作业写不好的原因就多达14个之多,不同的原因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相同的原因因孩子个性不同还要使用不同的方法,相同的原因,相同个性的孩子,每个家长解决问题造成的结果还各不相同。

    因此,家长们不要相信能学到解决问题的“标准方法”,家长要做的是学习规律,借鉴方法,根据孩子特点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子心得。

    ◎孩子的四种学习状态

 


   

    二、家长传统的方法与对策

    ◎家长的无奈:四种方法

 

   为什么这四种方法没有用?因为这四种方法都是“动嘴的”,动嘴的教育方法是最低级的教育方法。《道德经》上讲:“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要动脑子,而不是动嘴巴。

    ◎家长的苦恼:五种对策

    第一种对策:延长学习时间。花更多的时间补课,取消其他活动,关在家里强化练习。但事与愿违,且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第二种对策:找老师开小灶。“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学生没有“热度”。

    第三种对策:多方面请家教。

    第四种对策:报各种辅导班。辅导班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孩子知识欠缺的原因

可能不在获取知识本身。

    第五种对策:购买高科技产品。学习机、点读机、多媒体学习光盘、网校卡等等。迷信这些产品,可能会耽误了孩子。

     三、家长应该怎么办

    ◎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

    遇到孩子问题就想下面两句话,先把心情平静下来:
    其一,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是人,是人就一定出问题,出问题很正常,不出问题的孩子那才是有问题的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是在不断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成长和成功的,我的孩子出问题了,说明他又有进步空间了!”。
    其二,孩子是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经验并不足,遇到问题的时候靠自己想出好的办法去解决并不是很现实,作为家长,我要想办法引导我的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我的孩子解决问题,这是我的责任!”

    以写作业磨蹭的问题为例,我一般告诉家长以下方法步骤:
    1、去找老师,和老师商量:“我的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磨蹭的不得了,我想了个办法,老师你能不能帮助我,试试这个方法”。绝大部分的老师都能够配合家长;
    2、说出办法:“你和我的孩子说,听说你在家里写作业很磨蹭啊,我不相信,以你的能力和实力一定能独立并快速的写完作业啊。这样吧,你回家告诉家长,让家长在你的作业本上签字,签字的内容是:一、是否独立完成,二、用了多长时间”;
    3、积极配合老师,回到家后和孩子说:“老师说你能自己独立并快速的完成作业,我不应该说你写作业磨蹭,老师希望我能在你的作业本上每天签字,看你是否独立完成,统计你写作业花费的时间。”
    4、客观统计,如果孩子爷爷奶奶陪伴孩子写作业了,就签字“不是独立完成,在爷爷奶奶陪伴下完成”,如果孩子写作业过程中看电视、玩耍,不要多说,只要记录作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就可以,然后在作业本上签字“写作业过程中,看电视、玩耍了,6点开始写作业,10点钟结束,共持续了4个小时”。
    5、老师再配合,单独找到孩子:“我们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完成作业,平均时间是1个小时,你怎么会是4个小时呢,你要努力了。”利用孩子怕老师的心理,很快就能解决写作业磨蹭的问题。

    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是“智慧”。“智慧=找原因+想办法”。遇到任何家庭问题和孩子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请静下心来:“找找原因、想想办法、帮帮孩子”。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再举个例子,解决孩子咬手指头的问题。

    不当的方法“要求”孩子“不要咬手指头,都这么大了,不觉得丢人啊?”不断的“表扬”孩子“如果你不咬手指头就是个好孩子了,你很棒的!”不断的批评孩子“说了多少遍了,还咬,这么听话!”有时候还动手打孩子的手。不断的给孩子“讲道理”:“咬手指头不好,第一,写作业就不能专心了,第二,手指头多脏啊,不卫生,第三,指甲都秃了,多难看,以后娶不到媳妇,第四…”。

  正确方法:用智慧。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咬手指头,很多孩子可能是因为心里紧张咬手指头,也有孩子在断奶的时候吸吮手指头造成的,也有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这个孩子的原因就是“管不住自己”。可以用两种方法试试,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提前告诉孩子:“其实你也不容易,你也知道咬指头不好,也想改,但养成习惯了就不容易改了,加上爸爸妈妈在旁边总是不断的唠叨你,我们说的越多,你就越改不了,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负向强化’爸爸妈妈想了办法帮助你”:

  其一,给孩子手指头上抹上紫药水或者贴上医用的膏药。要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提醒行为,让孩子内心中开始意识到要改掉这个毛病,家长不是惩罚他似乎在帮助他

  其二,在孩子书桌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上写上醒目的标题“咬手指头次数统计”。告诉孩子,“我们先统计你一天要咬多少次手指头,你一咬手指头,就在白纸上画一个圈”。一天下来,孩子画了20个圈,就和孩子说:“不错,爸爸还以为你一天要画40个圈呢,才20个,容易改,明天如果是19个圈就进步了,继续努力!”让孩子从内心中知道家长实在帮助他,同时孩子内心中开始对自己有了要求,这是改掉坏习惯的前提。

  

    做一个智慧的家长,请家长智慧原则的顺口溜:“闭上嘴、动动脑、找原因、想办法、迈开腿、去行动——帮助孩子、关心爱人”。

  闭上嘴是前提:表扬、批评、讲道理、要求这四种方法为什么没有用?因为这四种方法都是动嘴的,动嘴的教育方法是最低级的教育方法。

  动动脑是根本:智慧的前提是动脑,教育孩子是要动脑而不是动嘴,佛家讲“戒、定、慧”,戒,错事不要做;定,心态安静;慧,拥有智慧。只有闭上嘴,脑子的阀门才打开,才可能拥有智慧。

  找原因是溯源:只有知道原因才能想出方法,找不到原因就很难想到办法。

  想办法是实践:办法总比问题多。办法也不唯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不伤害孩子,家长可以实践多种办法,直到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迈开腿是承上启下:只有找到原因,想到办法,再付诸行动;

  去行动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孩子,关心爱人。

 图1-7 智慧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家长一定都要有耐心,改正任何一个坏习惯都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不断的告诫自己:“在智慧的基础上,我要有耐心,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真正了解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

    其实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只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爱不爱学习、会不会学习和能不能学习。

  爱不是学习是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问题,会不会学习是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问题,能不能学习是孩子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储备问题。


 影响孩子学习的三个因素

  一个孩子爱学习,会学习,他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孩子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爱学习,他就会不断钻研学习方法,使得自己越来越会学习;孩子非常会学习,学习能力又很强,他就会在学习上产生自信,从而越来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就越能学,越爱学越能学就越会学、越会学越能学就越能爱学。

    一个孩子只有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三方面均衡发展,才可能在学习上成为优秀的孩子。也就是说决定孩子学习好不好的因素取决于孩子是否爱学习,是否会学习,是否能学习。三个方面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

    帮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要有全局观念,要找到规律。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有问题,请在爱不爱、会不会和能不能这三个方面做文章。上文中提到的家长帮助孩子学习的五种对策,更多的是在“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上做文章”,比较片面,并没有用全局的思想和学习的客观规律去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当然就效果不佳。

     ◎分析确定孩子的学习类型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讲,学习能力都差不多。假设孩子的能力差不多,从爱学习会学习两个方面来分析孩子,把孩子分成了四种类型。请看下图:

 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横坐标代表孩子“会学习”,纵坐标代表孩子“爱学习”。这个坐标把平面分成了四个象限,以此代表四类孩子:

  第一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孩子又爱学习,又会学习。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成绩好的孩子,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顺教育的孩子”,他们顺应教育体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习得心应手,老师喜欢、家长自豪,同学羡慕,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各方面都好,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她),没什么问题。”

  第二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也爱学习,但是并不会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缺教育的孩子”,他们缺少“怎么会学习”的教育,也就是缺少正确“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也很认真,学习也很主动,每天学到很晚,就是成绩不理想。”

  第三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逆教育的孩子”,他们叛逆教育体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老师很反感、家长很头疼、同学们不喜欢。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拿我的孩子真是没办法了,正着说不行,反着说不行,表扬不行,批评也没用,就是不好好学习…”

  第四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会学习,但不爱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缺教育的孩子”他们缺少“怎么爱学习”的教育,也就是缺少正确引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教育,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只要我盯着他(她),他(她)成绩就能提高”。只要一盯着,就能成绩提高,说明孩子有些学习方法,但是就是不喜欢学习啊。

图1-10 顺教育、逆教育、缺教育

  想想30年前,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逆教育”的孩子非常少,大部分的孩子都“顺教育”,一部分孩子“缺教育”,就像上图“正三角”,30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不爱学习和不会学习的“逆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可谓比比皆是,而又爱学习又会学习的“顺教育”孩子越来越少,可谓凤毛麟角,成为了“倒三角”。

    “逆教育的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每天还被迫学习,学校和家长没有好的办法引导他们,一味的要求和责怪他们,无形中给孩子了更多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缺教育的孩子”生活在“麻木状态”,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长如果不盯着孩子学习,他们就不知道主动学习,甚至连老师留的作业都不能完成,这些孩子的学习状态虽然不是被动,但是他们也不主动去学习,学习会令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不会学习的孩子,每天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就是提高不了,时间一长,就自认为“我就这样了”,学习会令他们感到无能为力。

  “顺教育的孩子”生活在“快乐状态”,他们又爱学习又会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充分享受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自信,这是孩子学习的最佳状态。

    孩子大部分属于“缺教育”和“逆教育”这两种类型。顺教育的孩子需要“教”,缺教育的孩子需要“盯”,逆教育的孩子需要“管”。

    辅导学习的三个观点

    观点一: 辅导孩子学习要从根本出发

  根本之一,要时刻牢记影响孩子学习的三个因素:爱不爱、会不会和能不能。家长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分析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找到办法帮助孩子。根本之二,要时刻牢记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是“智慧=找原因+想办法”,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检验家长“教育智慧”的过程。

    观点二:辅导孩子学习没有特效药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没有特效药。我一直强调社会的急功近利,目前,就连学习也可以“急功近利”了,看看有多少“两个月保证成绩进入前十名”、“40天让孩子成绩提高!”、“7天背会3000个单词”、“一周学会写作文”、“5天口才速成”…

    教育孩子没有特效药,我们只能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客观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切“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可能会伤害孩子,贻害孩子一生。

    观点三:不同类型的孩子不同的方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家长们不要渴望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方法,别人的方法可以拿来学习和借鉴,切不能随意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实验。孩子是个性的,家长是个性的、问题是个性的、方法也是个性的。只有充分了解你自己和你的孩子,根据家长的类型和特点,根据孩子的类型和特点,有的放矢的寻找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 

                                                                    第2章  引导孩子“爱学习”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要给孩子建立学习是快乐的,学习的本质是“习学”等基本学习认知。在此基础上,家长做好“习”三件事,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兴趣。

一、学习要吃苦吗

错误观念:学习要吃苦!

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话语

   作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大家都觉得“我在吃苦”,但我从小到大根本没有体会到“学习是苦的!”,说我学习“苦”的是老师、是家长、是学习不如我的同学。我一直都在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这个快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成绩优异,可以得到老师的赞扬、同学的羡慕。这种感觉是非常快乐和享受的,我希望能够享受这样的快乐,因此我一直努力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我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把这些知识用在了生活中。我发表文章、喜欢上了写作,我喜欢地理,喜欢自己动手做地图、更重要我喜欢“收藏”——“邮票”、“火花”和“粮票”是我的最爱,,我还有一群“喜欢学习的朋友”,在他们中间我是“智多星”,这一切都让我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快乐。

    正确认知:学习是快乐的!

     请看下图:

图2-2 人的认知和行为

  人生活在“认为”中,我们的“认为”指导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认为应该孝敬父母的人就会有孝敬父母的行为,认为不应该孝敬父母的人就不会有孝敬父母的行为,认为对方是自己喜欢类型的异性,我们就会有向其展开追求的行为,如果我们认为对方根本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我们就不会有追求其的行为……

  每个人的“认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为被称作为“认知”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正确的认知会支配人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会导致正确的结果。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认为”很多是“错误的”,这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错误认为会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大家想想,“认为”,一个“人”字旁加一个“为”是什么字?——“伪”!我们很多思想上的“伪”会导致我们行为中的“伪”。

  人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动物,“痛苦”的事情都去逃避,快乐的事情都去“追求”。学习亦如此,认为“学习是苦的”就是错误认为,是“伪”的,这样的人一定不爱学习,从而逃避学习。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是正确的认为,是“正确学习的认知”,这样的人一定会爱学习,会努力学习。

图2-3 学习的认知和行为

  家长朋友们,孩子不爱学习的首要原因是“建立了错误的学习认为”,认为“学习是苦的”。要知道,孩子的错误认为的罪魁祸首是“家长”!中国的家长在孩子两三岁就开始灌输“学习是苦的”的认为,孩子们还没有感受学习的快乐的时候,就已经被迫接受了“学习是苦的”错误观念。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会爱上学习,会努力学习呢。试想,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你给他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时候,真的能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吗?不会的。孩子们会想“学习还有把头发拴在梁上,还要用锥子扎大腿,这么苦啊,我可受不了这样的苦,算了吧,我一定不会是学习好的孩子!”

  难道我们古人都错了吗?5000年来流传下来的话都错了吗?没有!

  因为喜欢学习,喜欢“书山”和“学海”,人才会“苦”做舟,坐在这样的舟上其实根本不苦!因为有清晰的目标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孙敬和苏秦才会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取得成就,相信他们头悬梁锥刺骨的时候一定感受不到苦;因为想考取举人秀才甚者状元出人头地,古人才会寒窗苦读,相信苦读的时候不会感到苦;因为想成为人上人,才会吃的苦中苦;因为“梅花”想要“香”,才会经受“寒”的“苦”。

  从内心中自愿吃的“苦”,那不是“苦”,以苦为乐那是真正的“快乐”!

  别人强加自己不愿吃的“苦”,那才是真正的“苦”!

  二、什么是“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说起

    什么是学习呢?其实,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标准答案。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本质。


图2-4 什么是学习

  这句话的核心是在“习”上,“习”不是温习和预习的意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才是温习和复习的意思。这里的“习”是“实践”——“学了知识之后去实践,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学的知识实践有效这才是快乐的事情。成功实践又增强了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你又努力去“学”!“学”了“习”,“习”了“学”,“学”了再“习”,“习”了再“学”,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好的学习过程。说白了,其实就是“学以致用”才是一件“不亦乐乎”快乐的事情。“学”本身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习”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而不“习”等于不爱学习

    请牢记:现在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只学不习”!

  孩子们每天在学校学知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也不知道学这么多知识到底要干什么,他哪能有学习的兴趣呢?

    我上小学时,刚开始遇到火车的“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应用题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总是在想,“相遇”了不就“相撞”了吗?“追击”了不就“追尾”了吗?这是孩子们的思维。我问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铁路职工,他带我去火车站看,带我去找管调度的叔叔给我讲,我才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不相撞”!如果计算不好的话,火车就会相撞,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这个类型的知识,因为我怕“火车因为我而相撞”。爸爸在“习”上做文章,我就在“学”上做文章!

    生活中,全家人去餐馆吃饭,吃晚饭结账的时候,最好能让服务员拿来“单子”做做“口算”。家长你先看,仔细算算,算出来是108元,你就和孩子说:“孩子,老爸怎么算不清楚,好像是98。”孩子仔细一算:“爸爸,108,你好笨啊!”,你在旁边假装再仔细算算:“真的是108,你数学这么好啊,爸爸都不如你!”,孩子知道,原来学数学可以算账,而且还比爸爸强,他觉得被认同,学以致用,相信孩子到学校之后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家长在“习”上做文章,孩子就在“学”上做文章!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学知识的实践环境,需要我们家长来营造。家长在“习”上做文章,孩子在“学”做文章,“习”是快乐的,“学”只有在“习”的基础上才是快乐的,只负责“学”可能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图2-5 家长在“习”上做文章,孩子在“学”上做文章

  

    影响孩子爱不爱学习的因素有三:是否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否具备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认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都不能靠“讲道理”来传授给孩子,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只要在“习”上做足功夫,孩子自然就会好好学习。

    “习”的快乐可以让人更爱去“学”,孩子们的“习”来源与两个方面:

  其一,考试是一种“习”:

  孩子每天在上学,每天在学校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他们所学知识最直接的实践是“考试”。参加考试,考了第一名,同学羡慕、老师表扬、家长奖励,那种内心的喜悦太美妙了。为了保持住这样的快乐和喜悦,为了不断体会这样的快乐和喜悦,就要更加努力去“学”。他学了就能用,用了就高兴,高兴了就回来学,来来回回时间长了,他享受这种感觉的时候他就不愿意下来了,他怕老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他,这就是为什么学习好的孩子越学越好的原因。

  但毕竟第一名只有一个,前五名只有五个,通过考试能够体会到被人羡慕感觉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但这并不代表考试就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如果你的孩子并不是前五名的孩子,他想体会到考试的快乐,请家长记住:“自己和自己比、这次和上次比、今天和昨天比”。我们关注孩子的进步,没有进步也要给孩子找出进步,孩子发现他每次都有进步,这也是考试“习”的快乐。千万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其二,“玩”才是真正的“习”

    孩子的“习”,除了考试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方面是“玩”。很多家长不理解,因为对于大部分中国家长来说“谈玩色变”。我们成人工作累了后,还需要靠“玩”来调节,何况我们的孩子呢?现在最累最苦的不是成人而是孩子,你看看每天早上6、7点钟,大街上除了清洁工就是孩子在上学;晚上9点钟,我们很多成人已经在家里看电视了,很多孩子骑着自行车刚刚下了晚自习。  

    “玩”可分为:“娱乐性玩”、“兴趣性玩”和“学习性玩”三种类型。中国的家长对玩的理解非常片面,常常局限在“娱乐性玩”上,忽视孩子“兴趣性玩”和“学习性玩”。其实也就是忽略了孩子们“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让孩子不再爱学习。

  让孩子学会“玩”才是真正的“习”!把三种玩合三为一,事半功倍,请家长做好三件事,让三种“玩”合三为一,让孩子爱上学习。

    家长关注“习”,孩子爱上学习 

     家长在“习”上作文章,孩子就会爱上学习。引导并帮助孩子“长见识、交高人、读好书”是家长最要做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情是孩子“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建立的原动力。


图2-6 做好三件事,让孩子爱上学习

  ◎读好书

  读好书:引导并帮助孩子“广泛接触图书,陶冶情操,让孩子多读好书,增长知识”

    引导并帮助孩子“喜欢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最终达到博览群书的境界”是我们中国家长的首要任务。其中更要注意三点

    首先,家长要明确自己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什么?大量家长希望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以增长知识、学写作文、学会表达、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这些目的都无可厚非,但都不应该是是家长的目的。它们是孩子阅读的目的!家长培养孩子阅读的目的是“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也就是说,让孩子感受到“阅”的“悦”是家长培养孩子阅读的唯一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正如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如何让孩子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是摆在我们家长面前永恒的题目。

图2-7 “阅读”和“悦读”

  其次,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选择图书,一定更“读好书”。清代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从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但是关键在于阅读什么书才能达到这般效果。对孩子来说,也许看多少书不太重要,看什么样的书,才是真正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多读科普书”、“多读故事书”、多读“传达正确价值观的书”。

    第三,营造家庭读书环境。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爱读书,孩子就可能会爱上读书。家长一定要在家中营造读书环境,家长要有专门的书柜,孩子要有专门的书柜,家庭要有共同的阅读时间,家庭要有共同的购书时间,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的氛围。我曾经告诉孩子年龄骗小的家长:“每天少看电视,多买些书,到了晚上,手中捧书做阅读状,一段时间后,你的孩子就有可能喜欢上阅读了!”

    ◎长见识

    长见识:引导并帮助孩子“广泛接触事物,开阔眼界,让孩子多长见识,增长见闻”。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认为这句话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冲突,他告诉我们,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为重要。

    在我上学期间,一位老师趁着暑假要去上海学习,他很喜欢我,希望带我一起去。我的父亲特别支持我,给了我1500元钱。想想那个年代,1500元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永远都感谢我父亲这一次对我的支持,因为这一次上海之行让我“长了见识”并且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是山西太原人,太原市也是省会城市,到了上海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我在日记中写道:“上海这么大,这么现代、这么摩登,上海的摩天大楼比太原市的普通楼房都多,这里的人友善、素质很高,如果我能够到上海生活工作就好了。”现在我知道,这个就是个“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就是“长见识”而来。后来,我的父亲因为工作关系被长期派往北京工作,趁此机会我多次去北京,感受北京,我发现北京更吸引我,我就暗下决心发奋学习,希望自己能生活在北京。看看现在的自己,不就在北京生活、工作、娶妻、生子、买房,取得了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吗?

  再比如,孩子放了暑假,不要去报那么多所谓的培训班,把孩子放在贫困农村呆半个月到一个月,安排他和农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我相信这样的“见识”会影响孩子一生。因为城里的孩子可能从来没有“见识”过其他生活,这样的“见识”可能会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在富足当中,生活的富足来自于父母的辛勤劳动,自己应该更加珍惜生活,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同时,孩子可能会更有爱心,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交高人

    交高人:引导并帮助孩子“广泛接触人际,深入社会,让孩子多交高人,树立榜样”

    中国的这句老话让现代人改编成了顺口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我认为改编得很好。这个顺口溜道出了“人际关系和榜样”对一个人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家长必须要引导孩子——“交高人”,让孩子广泛的接触社会,和更多人打交道,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找到自己欣赏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多接触比自己强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交高人”的好处有四

    其一,在孩子不断寻找高人的道路上,让孩子永远学会“看别人”的优点,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阳光上进的人;其二,一旦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人,这个人将是这个孩子的榜样,孩子从内心就会去模仿和学习,促进孩子进步,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三,高人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拥有特长的人,经过他们指点,我们学习他们擅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事半功倍。最后,孩子一旦喜欢上一个人,这个人的话他“言听计从”,家长帮助孩子找到信任的人,也是帮助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助手,共同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何谓“高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处处是高人。

    其实,哪有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的,关键你是不是科学有效的重视孩子学习。家长重视“习”孩子重视“学”,家长重视“学”孩子逃避“学”,这是规律。家长重视“习”就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学习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学习认知、找到学习动机、建立学习兴趣、拥有学习目标。这一切的来源都在于家长的“习学”,都在于家长是否帮助孩子“交高人、长见识、读好书”。请看下图:


  便于家长记忆本节知识点,请大家记住顺口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读万卷书指“读好书”,行万里路指“长见识”,阅人无数指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只有多接触社会才能找到名师指路,名师指路就是“交高人”,这一切的核心都是帮助孩子“自己去悟”,悟出来“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目标”,那么孩子一定会充满学习动力并享受学习带给他的快乐。

    用专业术语讲“习”“学”。

    ——“习”就是非正式学习、“学”就是正式学习,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85%来源于非正式学习,只有15%来源于正式学习。卡耐基有一句经典的名言: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15%靠专业知识。其中的人际关系就是指非正式学习——“交高人、读好书和长见识”。

     总结:让想孩子爱上学习,就要要让孩子建立“学习是快乐的”、学习的本质是“习学”等基本学习认知,在此基础上,家长做好习的三件事,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兴趣。

 

  给你一招:引导孩子找到“崇拜的人”,帮助孩子树立内心中的“高人”:

  家长要从小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帮助孩子找到“崇拜的人”。其实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人。首先,把这个人的经典话语作为孩子的“座右铭”,时刻放在书桌上,提醒孩子;第二,随时阅读这个人的人物传记,用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不断的激励孩子;第三,和孩子不断的探讨这个人的故事,并共同查找这个人的生平和资料,让孩子成为“研究”这个人的专家;第四,不断让孩子扮演这个人的角色,让孩子问自己:“如果×××遇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怎么处理”;最后,引导孩子常常进入这个人的状态“我应该像×××一样……”

    这个人可以是毛泽东、周恩来,可以使爱因斯坦、牛顿,可以是张海迪,约翰库提斯,可以是罗斯福、林肯,也可以是居里夫人、詹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