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清理手机垃圾:科学网-熊丙奇:工程思维有碍一流大学建设 制度须体现多元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10:34
熊丙奇:工程思维有碍一流大学建设 制度须体现多元文化  作者:熊丙奇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7-11-15 9:19:57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要像抓工程项目那样,抓大学发展,抓学科建设,抓科学研究,抓教学质量”,“大学的文科建设,要借鉴工科建设的经验”。前不久,笔者参加一次增强大学活力的座谈会,几个高校领导认为,大学要快速发展,工程思维没有过时,而是用得不够,贯彻得不够。   这种言论并不新鲜。在过去十多年中,无论是推行教育管理改革,还是科研体制改革,基本上都是采用大家比较熟悉的“工程思维”,推出某一个“工程”,确定“工程”在多少年内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随后拿出相应的规划,制订检查评估的数字指标。“工程思维”的倡导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人力、财力保证,就能在规定时间中,按照预先的计划,做出相应的成果,达到建设的目的———这好比建设大桥、大坝、大楼,拿着预先设计的图纸,配备足够的材料,投入合格的人力,不但可以准时完成工期,还有望提前“竣工”。   “工程思维”之所以能在大学中广受推崇,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整个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希望大学能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早日建设成一流大学。顺应这种要求,大学自然需要制订一流大学建设进度表、科研水平提高进度表,而进度表,乃是工程建设的基本工具。   二是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管理。我国高校领导大多有行政级别,由行政管理部门任命,因此无论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还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者,无不希望自己能有可显示的任期政绩,包括研究出多少数量的成果,发表多少数量的论文,申请多少专利,培养多少各种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等等。取得这样的建设成绩,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推出“工程”,明确指标,细化考核,层层分解、传递“工期压力”。那些科研论文数量上升多、申请专利增幅快的学校,也被广泛认为是富有活力的学校。   三是不少高校领导的工科教育背景。目前我国理工见长的高校,几乎所有校长都出身工科,而综合型大学,超过半数的校长,也出身工科。他们大多在本行有不错的学术成就,但却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经验,只有把从事本行学术研究时的“成功经验”带到学校领导岗位,因此往往采取工程管理的方式管理大学。这种管理方式,对应用技术研究,还有一定作用,而对于基础理论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却很不适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被经费化、课题化、实用化,按照统一规划做命题文章,完全没有了学者的独立思考———离开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理想制度的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就没有了多少价值。   大学的工程思维,让今天的大学处处充满“进度”焦虑和指标压力,大家所见是项目、课题、经费、论文,而看不见学者的淡定、研究的从容。大学的文化与大学的精神,都被格式化为“工程建设”的工具,而不是体现在每个有鲜明个性的人身上。真正的一流大学,看的不是多少论文、多少数量的成果,而是她汇聚了怎样的人,培养了怎样的人,这些人在以怎样的方式工作与生活。   发展我国的大学,不能把所有教师纳入工程体系按一种方式工作,而应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保证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并发展他们的个性与兴趣。当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个性和兴趣得以体现,大学所期望获得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也就将不期而至。   与工程思维不同,适合大学发展的制度,必须体现多元文化、进行多元管理,具有人文关怀。所谓多元文化,就是要允许不同学术观念在校园并存、碰撞与交流,允许教师自主地开展自身感兴趣的研究,实现学术自由;所谓多元管理,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管理,不能用相同的办法要求不同学科的发展,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在多元文化构建与多元管理中,人文关怀是必需的,否则,多元文化与多元管理,只能是“理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