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床:林天宏:胡西园——照亮中国(中国青年报 2009-4-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0:44
    胡西园(1897~1981)又名修籍,浙江镇海人,实业家,中国电光源之父

    上世纪初,在最早出现电灯的上海街头,有一个少年,常呆立在商店橱窗前,为这种“既不用油,又无火,却光亮无比的玻璃泡”深深着迷。

    当时,电灯传进中国已有十几年。早在1882年2月,英国人在上海开办电气公司,沿外滩向虹口码头架设了6公里长的电线,装上了15盏白炽灯泡。通电时,“沿途通天雪亮,轰动全市”,这是中国民众头一次见着电灯。

    往后十数年,中国的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等,已经普遍使用电灯照明。小小的灯泡,却成为检验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一面镜子,因为这些灯泡全是进口的洋货。

    这个叫胡西园的少年暗暗发誓,要为祖国造出自己的灯泡。他并未食言,1921年,24岁的胡西园试制成国产第一只长丝白炽灯,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灯泡厂“亚浦耳”,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灯泡。

    国产灯泡来之不易。电灯泡制作工艺,只在国外杂志上有零星介绍。1920年,胡西园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毕业后,便一头钻进图书馆寻找资料,又腾出家里一间房间当作实验室,经过近一年数百次的失败,攻克了漏气、断丝、裂管、爆炸等数道难关,终于成功。正如胡氏后来回忆所说:“连一根钉子也要向外国人买的时代,中国人要自己制造出一只电灯泡,并非易事。”

    对胡西园来说,更重要的工作是办厂。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许多厂家为图一时盈利,不重视产品质量,因此国货声誉不佳。胡西园曾试用“神州”、“国光”、“三海”等中国式商标,结果没有什么销路。于是,他煞费苦心地借用德国“亚司令”和荷兰“飞利浦”两个老牌灯泡厂的首尾两字,又用第三字“耳”,为自建的工厂命名,来表明执中国电灯泡事业“牛耳”的决心。

    胡西园的眼光放得很远,他对各道生产环节的技术指标,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还不惜工本,淘汰旧设备,添置先进设备,花费重金,进口了最新式的验光机。由于老板的重视,“亚浦耳”灯泡质量越来越高,能达到连续通电1000小时,灯丝没有损坏,符合当时最先进的国际标准。

    国产灯泡,免不了要和洋货斗法。在“亚浦耳”之前,仅美国一家“奇异”灯泡厂,每年就能从中国人口袋里掏走近百万银元。“亚浦耳”灯泡的质量与洋货没什么分别,但价格仅为洋货的五分之二。在“亚浦耳”面市后,洋厂商为保持垄断,不得不出尽招数。

    灯泡最重要的金属原料是钨,胡西园为降低成本,曾向日本订购钨丝,日方却供给他劣质产品。德国厂商将无灯头的劣质灯泡稍作加工,冒用“亚浦耳”商标,在市场上鱼目混珠。后来,美商还曾收买“亚浦耳”的一名职员,在制造电灯泡的配方药水中掺入杂质,导致大批灯泡出现断丝现象。

    这场商战一度越演越烈。不过,“亚浦耳”三字,在当时的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仍然成了“优质商品”的同义词。1923年,民国上海市公用局在市场上抽验“亚浦耳”电灯泡,对这种国货的优良性能深为惊异。局长亲自带了该局技师等,到“亚浦耳”厂实地调查。此后,“亚浦耳”灯泡取代了几家外国灯泡品牌,成为上海几处黄金地段的路灯首选。

    到1936年圣诞节,德国“亚司令”厂送给胡西园一本装潢精致的日记本,荷兰“飞利浦”厂送来一套油画日历,美国“奇异”厂则赠给他一枚安迪生铜质纪念章,纷纷表达友好之意。

    在这位胡老板的带动下,上海相继成立了数家华人电灯泡厂,如上海灯泡制造公司、华德电光公司、永明电泡厂、中华电泡厂等,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在这个以往为外商所垄断的行业里,国产灯泡就占据了七成多的份额,中国的民族企业终于“照亮中国”。

    2004年,有收藏家从上海古玩市场淘来一只“亚浦耳”彩色灯泡。此时,距其出厂时间已有近70年,它的创办人胡西园也已离世23年。新主人将它插入灯座,拉动电源,它依然大放光彩。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4/15/content_2624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