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理财产品营销策划:毛泽东晚年反复听读的古诗词十首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7:42:41
(上)(2010-11-17 15:32:59)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化经典 文化经典,值得学习!原文地址:毛泽东晚年反复听读的古诗词十首赏析(上)作者:翩翩燕无痕

毛泽东晚年反复听读的古诗词十首赏析(上) 

 

 

一、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南宋乾道年间镇江知府陈天麟《多景楼记》说:“至天清日明,一目万里,神州赤县,未归舆地,使人慨然有恢复意。”对于以经济之略自负的词人来说,“恢复意”正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围绕这个主题思想的还有对南北形势及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以下抒写作者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暗示了本篇是借古论今。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
 
  他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中写道:“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所谓“虎之出穴”,也正是“做出争雄势”的一种形象化说明。这里对镇江山川形势的描绘,本身便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成为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面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实。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歇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三国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作者《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曾言:“常以江淮之师为虏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词中之“势成”亦同此意。作者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可以置而不论,但这几句豪言壮语,是可以“起顽立懦”的。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同样是登临抒慨之作,陈亮的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和他的挚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辛词也深慨于“无人会登临意”,但通篇于豪迈雄放之中深寓沉郁盘结之情,读来别具一种回肠荡气、抑塞低回之感;而陈词则纵论时弊,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
 
  从艺术的含蕴、情味的深厚来说,陈词自然不如辛词,但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催人奋进的。

 

 

二、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打破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因此写来境界壮阔,气势开张;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这些情绪纠结在一起,形成了悲壮激昂的情调,在通常尔汝呢喃的送别词中确实不同寻常。因此,尽管词中用了不少典故和前人诗句,布局简率,也有些俗套子语,但饱满的感情和流贯的气势所造成的强烈的感染力,把这些都冲淡了。这首词在当时曾广为流传,并激怒了秦桧,张元干因此而被除名。

 

 

三、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上片“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下片“年少万兜鍪,……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四、岳飞《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贺新郎》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凶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
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五、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萨都剌的这首《满江红》词,意境深沉,感情浓烈,抒情写景,遣词用句,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在对山光水色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抒发了无限的感慨,强调了人事与自然的对立,在对立中寻求永恒。繁华富贵的人事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然而青山常在,碧水常流,不会随着时间磨灭。

  金陵指的是今天江苏省的南京市,三国时期的吴、之后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这里建都,被称为六朝古都。“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脁《入朝曲》)。这六朝都的繁荣景象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春天的逝去,无声无息,“春”也可以代指美好的光景。在金陵繁华消歇之后,作者满怀惆怅,向着远处眺望,山川的形势大概没有改变,但是仿佛找不到昔日的雄风与光采。“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东晋时的王导和谢安是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这些豪门望族大多住在秦淮河北,靠近朱雀桥的乌衣巷一带。唐代刘禹锡写过《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繁华不在,潮来潮去,不由得又联想起刘禹锡的另一首怀古诗《石头城》,石头城也是指的南京,“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旧时王榭,堂前燕子,飞向谁家?”(吴激《人月圆》)“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兴亡往事思来想去,愁绪交织,前朝故国的山川人物,仅余陈迹。在这一片陈迹中,只有萧条的炊烟,破败的野草,胡乱飞掠的乌鸦和渐落的夕阳。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曾制曲《玉树后庭花》,整日沉醉于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隋朝的军队攻打金陵,陈后主和妃子张丽华、孔贵嫔逃到胭脂井底下躲起来,终于逃不掉亡国的命运。“君臣犹在醉乡中,一面已无陈日月。”(王毂《玉树曲》)“不知即入宫中井,犹自听吹玉树花。”(胡曾《咏史诗·陈宫》)“后庭一曲从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孙元宴《陈·后庭舞》)

  天气渐渐寒冷,鸣蝉叫声如泣,到处凄凉景象。蒋山就是东汉时县尉蒋子文所葬的钟山,也叫紫金山。秦淮河横贯金陵城,两岸是金陵最繁华的地方。山还是那么青翠,水还是那么碧澈,可是早已经物是人非,天地间惟有江山不老。


  作者借着咏怀金陵的故迹,寄托自己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无限感慨。作为怀古词,字里行间常常会营造出悲凉的意境,让人感觉兴衰成败仿佛都是过眼云烟,然而在这一抹悲凉之后,又会沉淀出些许深刻的反思。

  秦淮河一直是那样美丽,不管人事兴衰,她总是可以那样地风情万种。难怪明末爱国诗人顾梦游即使在明亡后重游秦淮,依然有“杨柳风千树,笙歌月一船”这样清丽的句子;难怪朱自清和俞平伯在那样战乱纷呈的年代,怀着那么浓的愁绪去写秦淮河,笔下仍然流出醉人的风韵来,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如诗如梦。

  曾有人在四月的春日里,站在中山门外十来里之远的钟山之上回望南京,看见烟雨中一派莽莽苍苍,郁郁葱葱。深思这座古城博大的气魄,体会她无数次失败后的委屈与倔强。近处的钟山,一遍葱绿,巍巍屹立;远处的城郭,依稀在新旧建筑之间,花团簇拥,锦绣成堆;更远处,长江如练,云蒸雾翳。不禁感慨:好一座气象万千的帝京!

  “吴宫花草埋幽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金陵图》),“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宫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关于金陵,太多的文人忍不住挥毫泼墨,淋漓满纸,写下无数历史的兴亡之感以及个人的沉浮之慨。而这些诗人的感慨千百年来又萦绕在往来过客的心头。

  当代学者王水照先生在赏析萨都剌这首词的时候写道:“深化和强化怀古作品中的历史意识和宇宙意识,是这类作品艺术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萨都剌此词耐人寻味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痛定思痛,在久久的回味中寻找一份永恒的价值,毕竟还有山青水碧。历史孕育着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会消歇,不会淹没的。

 

链接:

毛泽东晚年反复听读的古诗词十首赏析(下)

 

 



       念奴娇


演唱:伊能静
作词:伊能静  谱曲:周杰伦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美人如此多娇
英雄连江山都不要
一颦一语如此温柔妖娇
再美的江山都比不上红颜一笑
像鸟一样捆绑
绑不住她年华
像繁华正盛开
挡不住她灿烂
少年英姿焕发
怎么想都是她
红尘反复来去
美人孤寂有谁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的雪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美人如此多娇
英雄连江山都不要
一颦一语如此温柔妖娇
再美的江山都比不上红颜一笑
像鸟一样捆绑
绑不住她年华
像繁华正盛开
挡不住她灿烂
少年英姿焕发
怎么想都是她
红尘反复来去
美人孤寂有谁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的雪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没有你爱不会有我
你已不在怎么偷活
一代一代美人像梦
梦醒之后只剩传说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美人如此多娇
英雄连江山都不要
一颦一语如此温柔妖娇
再美的江山都比不上红颜一笑
会眸一笑百媚生情
六宫粉黛颜色失去
春寒赐浴华清池洗
始是新承恩泽时期
云鬓花颜金步缓摇
芙蓉帐暖夜夜春宵
春宵苦短日阳高照
从此君王不早朝起
千古风流
都看今朝
把酒高歌
只需欢笑
谁还想明朝(多少豪杰)
只为红颜呀(将江山忘掉)
四面楚歌啊(江山哪比得上红颜花娇)
都能笑傲
九重城开烟尘升起
千乘万骑西南行军
六军不发无奈何矣
宛转峨嵋马前离去
君王掩面救不得矣
天长地久有时尽期
此恨绵绵可有绝期
你美啊美啊我退啊退啊(美人如此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