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宣传海报app:[转贴]中国式哄文化:国人的“哄抬”与“哄抢” 【文化散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16:19
中国式“哄”文化
作者:刘长锋

  一个恶霸欺侮、殴打一个呆子或者智障患者时,大多有一群闲杂人在叫好,这是国产影视剧最常见的镜头。某个“人物”发表讲话或者突然出现,哪怕这个所谓的“人物”,不过是个街边混混或者小小村长,也必定有某人带头振臂一呼,高呼万岁,其他人也必定群情激动,齐齐挥臂山呼,这也是国产影视剧最常见的镜头。类似镜头多了,就给人留下两点不好的印象:一是太吵太乱,让人厌烦;二是看的人,也大多会觉得国人都是没头没脑,没自己主见的弱智,傻得滑稽,却不见得可爱。基于这两点,所以我对国产影视剧一般多不感冒,担心看多了会把本来不怎么高的智商看得更低了。
  
  我们的先人很聪明,关于造字这一块,我以为比哪个民族都强。比如说这个“哄”字,就很形象也很传神。一张嘴,每人都有一张。然后呢,大家共同发声,而且每个人发的都是同样的声音,大家共同发声,共同发一个声音,所以合在一起就成了“哄”,成了起哄。大家共同发声本也没什么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同是一种没有思想和想法的同,所有参与起哄的人,并没有共同的思想或者利益诉求,而大多不过是随声附和或者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其实瞎咋呼了一番,最后回到家里仔细想想,自己干了啥,为啥干,对不起,啥也不知道。就像袁崇焕同学,功也罢过也罢,官方说不清,民间也说不清。但是稀里糊涂的,袁同学被凌迟的时候,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于是所有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以至于据说连割下来的肉都被呛抢着吃完了。被吃的稀里糊涂,吃人的夜是稀里糊涂。
  
  国人喜欢哄,有两个词最能说明问题:一个是哄抬,一个是哄抢。
  
  首先说说哄抬的问题。2011年,出了不少新名词,其中包括什么蒜你狠、豆你玩、油你去、煤超风、牛魔王之类的,直看得人眼花缭乱。这里有必要一个笑话:今年日本海啸引发地震,死伤惨重。最后结果是日本人没乱,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领方便面和矿泉水,中国人反倒乱了。话说某大妈问路,问“前列县”在哪里。结果回答的人听后大惊,问大妈问这个干啥。结果大妈一脸神秘地压低头,对着那人的耳根说:“我告诉你,你不要乱给别人说,隔壁的老头说前列县发盐,我要去看看!”。这里还要讲一讲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正直“盐无不尽”的那几天,我们楼下某小店,平日里一袋一元的盐,硬是价格涨到了五元一袋,老板还要看人发盐,不熟的人干脆告诉你没了。只有熟人和有关系的人才能买到五元一袋的盐。结果本想着囤积几箱盐发财的老板,却无论如何没想到几天后政府调盐了,最后还是灰溜溜地把价格降到了一元一袋。日本黑社会臭名昭著,结果灾难期间,黑社会到处发放方便面和矿泉水。我们的企业家都是明星企业家,都是杰出青年,结果到了灾难面前,都是纷纷哄抬物价,生怕赶不上趟儿。一有机会,就哄抬物价,发国难财,发昧心财的企业家,哪个国家都没中国多。
  
  黑心商家哄抬物价,不是没有理由,因为他们熟知奇货可居这个道理。2003年非典的时候,有人谣传白醋可以预防,结果街坊邻居大叔阿姨的,全部排队到超市买醋去了。你们都抢,都是哄抢,我不抬价才怪。所以日本地震期间,有人编了很有意思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日本是大和民族,下联是:中国是炎黄子孙,横批是:有碘意思。有灾有难,人心惶惶,哄抢怎么都可以给自己找个理由和台阶下,但是这理由和接口总是难掩马脚。话说前段时间,某山东菜农,因为萝卜跌价,算来算去不划算,就干脆说我这萝卜不卖了,大家随便拔,随便拿。结果呢,我们很多喜欢用“农民”这个词骂人的城里人把满地的萝卜一抢而空,而且还觉得抢的不过瘾,于是顺手牵羊,连人家地里的红薯、生菜之类的抢了个精光。
  
  该自己的也哄抢,不该自己的也哄抢。能得到的哄抢,得不到的也要抢。跟自己有关的也起哄,与自己无关的也起哄。就像过年非得放鞭炮,没有“热闹”日子就过不下去。别人同,是声音同想法同行动也同,而我们是声音同行动同,想法目的却大不同,同床异梦。大家一起拉车,你南我北他西东,既喜欢从众,又私心太重,吵吵闹闹,不“哄”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