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的广告语大全集:湘军立名南昌府:曾国藩和罗泽南在这里开创了书生带兵的先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2:46:08
湘军立名南昌府:曾国藩和罗泽南在这里开创了书生带兵的先河2011/4/18












  □撰文/纪录片《走读曾国藩》摄制组李超平 摄影/李稳

  南昌市安义县天池禅寺,当地老百姓传说曾国藩和湘军曾到过这里,但据《走读曾国藩》摄制组考证,曾和湘军并没有到过这里。

  滕王阁底楼,“华夏圣旨展览馆”展品。

  走读曾国藩

  [叁·南昌]

  《光绪江西通志》·卷73·坛庙》记载的湘军人物在南昌的四处祠庙,是曾国藩与湘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8日,摄制组开始了在南昌城的寻访。

  在研究曾国藩与湘军历史方面造诣深厚的胡卫平先生,曾在湘潭大学曾国藩研究中心《曾国藩研究·第四辑》(2008年)上发表了《湘军立名及其发展考述(一)》一文(第70页),其中第二部分的标题就是:湘军立名于南昌。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

  南昌·地理

  公元前201年所筑的“土城”豫章,至1926年才正式得名南昌

  据资料,公元前201年所筑的豫章城为土夯而成,据《名胜志》记载,其城周广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南有南门和松阳门,西有皋门和昌门,东北有东门和北门。

  从汉初到西晋,城的轮廓基本没有变动。但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市也有了相应改变。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371-372〉,豫章太守范宁对城墙作了较大的修整,并新辟东北和西南两道城门。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豫章为洪州,都城也开始称为洪州城或洪都。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都督朱文正增拓旧城,西城墙往内缩移三十步,城周长二百七十多丈,高二丈九尺多,废去了五个城门,留七个:东为永和门,东南为顺化门,南为进贤门,南偏西为惠民门,西南为广润门,西为章江门,北为德胜门。

  民国初年,废州府,南昌称为豫章道。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驻南昌,正式设立南昌市,开始改建旧城。古老的南昌城墙延续至1928年全部拆除,在原城墙地基上改建马路,大致就是今日之沿江路、永叔路、船山路、榕门路、阳明路和八一大道。

  南昌·背景

  《光绪江西通志》·卷73·坛庙》第739页记载了湘军人物在南昌的祠庙有四处:

  1.张文毅、江忠烈专祠,建于百花洲,祀前巡抚张芾,从祀赠总督安徽巡抚江忠源。同治三年,巡抚沈葆桢奉敕建。光绪四年,巡抚刘秉璋奏祔祀甘肃按察使刘于浔(南昌县人,曾为湘军水师统领,同治三年战死于抚州)。

  2.曾文正专祠,建于东湖龙神庙左。祀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曾国藩。同治十一年,巡抚刘坤一奏建。

  3.马襄愍、罗忠节、王壮武专祠,建于筷子巷。祀九江镇总兵马济美、布政使衔宁绍台道罗泽南、布政使衔道员王錱。同治九年,巡抚刘坤一奏建。

  4.江诚恪、李忠武、萧壮武专祠,建于袁家井。祀署广西提督江忠义、巡抚衔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按察使衔道员萧启江,同治九年巡抚刘坤一奏建。

  罗泽南率湘乡勇援江西,是湘军首次出省作战,深得曾国藩嘉许

  根据作者的论述,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江西告急(太平军围攻南昌),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应江西巡抚张芾之请协防南昌,于6月22日夜进入南昌,因兵单势薄,且兵士非其直接招募,且缺乏正规训练,战斗力不强,很快便坐困危城,故向湖南求援。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帮办团练大臣曾国藩檄调湘乡练勇1200名赴长沙,与新宁楚勇一道,组成援江军。这批人由罗泽南、朱孙诒(江西清江人,原湘乡知县,早先与罗泽南、王錱、刘蓉等创办团练)率领,还有李续宾、李续宜、夏廷樾(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县人)、郭嵩焘(后曾任广东巡抚、驻英使臣)、杨昌濬(后曾任陕甘、闽浙总督)、蒋泽澐(湘军布政使蒋凝学之子)、罗镇南、谢邦翰、罗信东、易良干、康景晖、杨虎臣等骨干十余人,其中多数还是罗泽南的弟子。新宁勇中途溃散,到达南昌城的只有湘乡勇。

  七月十九日(8月23日),湘勇驻屯于南昌德胜门外七里街。二十四日(8月28日),太平军来攻,湘勇初战,罗信东、罗镇南、易良干、谢邦翰(均罗泽南的弟子)及军士81人阵亡。随后,李续宾指挥伏击太平军尾队而获胜。二十六日(8月30日),在籍刑部侍郎黄赞汤设宴款待江忠源、刘长佑(时在同乡江忠源麾下,后曾任直隶总督)、罗泽南、李续宾四人。湘乡勇援江西,是湘军首次出省作战,其作战表现深得曾国藩的嘉许,坚定了训练湘军的信心,他和罗泽南等人还开创了书生带兵的先河,从此拉开了湘军历史的大幕。故学者胡卫平先生认为南昌是湘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点。

  率湘乡勇首次出省作战的罗泽南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湘军名将,但这次驰援江西的时候,他还没有崭露头角。检阅他的遗集,有他当年在南昌城写下的多篇诗文。如《登章江门城楼呈江岷樵廉访》,此诗中提到了“章江门城楼”,目前已经不可寻,其位置大致在今八一大桥附近。

  罗泽南与江忠源都是湘军早期的重要人物,江忠源的资历高于罗泽南,但二人彼此欣赏有加。这次南昌相会,其实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次相遇。南昌解围后不久,江忠源擢任安徽巡抚,赴任庐州,随即于咸丰四年(1854年)元月14日,因兵败自杀身亡,离防守南昌也不过半年时间。

  江忠源还是一位颇具特色的军事家,在湘军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曾国藩一样,他曾努力钻研经世学问,以儒将领兵,是太平军早期的一个“劲敌”。早年在京城时以义薄云天著称,前后两次千里护送湖南同乡遗体还家。据曾国藩年谱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八月,他经郭嵩焘引荐,与曾国藩在京城相交,相谈甚欢。善于相面识人的曾国藩曾对郭说:“京师求如此之人才不可得”,继而又补充道:“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江忠源最后的结局,也确实是以身殉节而死,应验了曾国藩于十一年前的预言。

  江忠源善于领兵。早在1851年首次应召赴援广西时,曾以湘江上游蓑衣渡之战而闻名。蓑衣渡之战的规模并不大,尽管还打死了太平军的南王冯云山,它的重要性却并不止于此。还迫使太平军放弃了之前沿湘江直流而下迅速进击长沙的计划,改以陆路进攻,一路遭遇清军的节节抵抗,从而为江忠源援守长沙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打死了西王萧朝贵,更间接导致了曾国藩及湘军的出现(罗泽南等人率湘乡勇赴援省城并留驻,改交曾国藩掌管)。但他眼见早先募集的楚军已经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却没能停下来招募和训练新军,终于独木难支,功亏一篑。

  江忠源一生转战四省,屡战屡胜,清廷也对他连连拔擢。湘军巨头曾国藩、胡林翼、罗泽南、左宗棠等人,均不约而同地把他视为士大夫出而领兵的先驱和榜样。罗泽南出战时的身份是这支1200人部队的统领,而江忠源已经是湖北按察使,地位、名声均远远不及。

  罗泽南后来还再次来到江西作战,时间是在咸丰五年(乙卯)即公元1855年的夏季,曾随曾国藩在南昌城驻留。在此期间,他写了《雨后登江西城楼》:

  绵绵西山云,飞向东皋雨。

  雨后色苍然,莫辨云起处。

  方位 [筷子巷   寻找:马襄愍、罗忠节、王壮武专祠]

  仅一间厢房的老宅,很可能曾是湘军人物纪念祠

  根据《江西通志》上的线索,我们专门来到了南昌主城区的“筷子街”。筷子街过去确实叫“筷子巷”,仅三四百米长,原是一处客家人南迁时的中转站、暂歇地。据说目前很多客家人祭祖的时候,都会在祭案上放上一双筷子,就是因为先祖的教诲中有关于“筷子巷”的往事。

  筷子巷有些窄,主路面约5米宽,汽车不能并行,两边布满了楼房,显得有些拥挤,与其他街道并没有什么区别。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江西巡抚刘坤一主持修建了“马襄愍、罗忠节、王壮武专祠”,地点就在“筷子巷”。

  马襄愍是原九江镇总兵马济美,“忠节”是布政使衔宁绍台道罗泽南、“王壮武”是布政使衔道员王錱,他们都曾在江西“建功”,故朝廷为其三人建立了纪念专祠。屈指算来,时间过去了141年,我对于在此寻访到这个湘军著名战将的纪念祠是不抱什么希望的。直到我们走入筷子街第27号,才发现这里竟然别有洞天。这是一处临街的普通民居,为砖瓦结构,表面看上去,它是一幢三间式的房子,坐南朝北,中间有木门,石制门框。两侧各有小窗。进门后才看清楚,这是一座二进结构的房子,临街的这一进,是一个大通间。南侧有八角小门通往第二进。从此门走进去,发现内侧又是一个门厅式构造,面朝东,一侧有个小间,外侧则是一个厅。尽管现在这套房子被增加了很多临时建筑,也有不少的住户,整体显得凌乱,但仍不难看出其早先的辉煌。雕梁画栋比比皆是,木门、窗棂上都有精美的木刻图案。向住户们询问房主的情况,有人说早先是一个胡姓人的房子,后来去了台湾,此房子便充公了。但此人随后又申明说他是乱说的,不足以信。

  周览两遍之后,我提出了一个观点,这处老房子,很可能就是那座当年设立在此地的湘军人物纪念祠。因为从现有布局结构来看,这里恰恰就是一处不适宜居家生活的宅子。因为仅仅只有一间厢房,尽管无法入内查看(住户锁门外出),但不难看出,这间厢房应当是用于日常管理、办公接待,外间的大厅类似展厅,内间的大厅是一处祭祀场所,正适合用来做祠庙的建筑。而且,这处场所很可能是在居民房的基础上改建而来,并非专门建造。总之,这处场所的本来面目,有待日后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无论此宅的身份如何,都值得作为宝贵文物尽快加以保护和必要的修缮。

  南昌,滕王阁。气势已经不复当年,只是默默耸立在赣江之滨,看赣江水静静北去,看都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

  滕王阁底楼的“华夏圣旨展览馆”保存了清时期及少量民国初期的一些圣旨原件,我们没有发现其中有涉及湘军人物的内容。但随后在另一个偏僻的展区,我们发现了几种与湘军有关的实体文物。那是光绪四年,曾国荃任山西巡抚的时候,经朝廷批准而向各省募捐赈灾款项,该博物馆收集到了两份重要实物,就是发给捐钱者的收据。此外还有由吏部发出的执照,其中有咸丰时期某一人前后两份,刚好时隔三十余年,从捐监生到贡生,似可以组织一个非常好的捐功名案例。此外还有慈禧亲笔画、清时期的服饰、顶戴实物等,都是很有意思的东西,也极大丰富了我们的拍摄内容。

  方位[东湖公园   寻找:曾国藩和江忠源纪念专祠]

  五棵粗大的古柳,或也“目睹”了当年罗泽南等人泛舟东湖的盛况

  离开筷子街后,我们又来到了南昌的东湖公园。在相关资料记载中,曾国藩和江忠源的纪念专祠就在这一带。罗泽南等人也曾泛舟东湖,赏月吟诗。

  据悉,南昌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湖,东湖面积不是最大,但似最有名,“百花洲”就在湖心,现在有马路与环湖路相通。正是早春二月,湖水平静如镜,岸边几棵垂柳已经冒出了淡淡的绿色。根据《江西通志》的记载,江忠源的纪念祠就在百花洲上,而曾国藩的纪念祠则在“龙神庙之左”。但百花洲上找不到江忠源纪念祠的痕迹,沿东湖兜了一圈,也找不到一个叫“龙神庙”的场所或地名。一无所获,是我已经有心理准备的一个结果,因为时间太久了,而这座城市的发展太快了,这不只是南昌这个城市所特有的现象。。

  当年,罗泽南写有《乙卯夏,余平广信贼,旋师南昌。六月既望,偕甘子大主政、李筱泉、吴竹庄两刺史、胡仲瑛征君、刘豫川明府家芸皋孝廉,泛舟东湖联句》一诗,有“此会竟成千古胜,将军驻马在洪都”之句。检《曾国藩家书》(咸丰七年十二月廿一日 致九弟)中也提到甘子大,李筱泉(系李鸿章之兄李瀚章),吴竹庄(指曾国藩的幕僚吴坤修,江西永修吴城镇人),此三人当时都跟随曾国藩在南昌,负责后方粮饷事务。

  时至今日,曾国藩、罗泽南们身后时势变换之剧烈是他们无法想见的,此会也未能成为“千古胜”,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但这位大将确实曾驻马“洪都”南昌却是千真万确的史实。

  我们同样未能找到李忠武公李续宾等人的纪念祠,因为“袁家井”这个地名一时无法找到。

  一城四条文化名人路:阳明、象山、渊明、叠山

  也就是在满城寻访的时候,我注意到南昌有四条非常独特的路名。它们分别是:阳明路、象山路、渊明路、叠山路,如果没有判断错的话,当取自王阳明、陆九渊、陶渊明、谢叠山四个著名人物。

  《广信府志·卷五·武备 ·兵事》载:泽南留屯府城匝月,邀集七邑绅士讲道学,表彰名节,修谢文节公祠。此府志中提到的谢文节,即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

  一城有四条文化名人之路,这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昌城中一处独特的风景,既说明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说明了这座城市的人们对这些文化名人的认同。有意思的是,这位以文人领兵,曾转战江西的文、理学名家罗泽南,不仅帮助重建了谢叠山祠及鹅湖书院,还在南昌、庐山等处留下多首诗文,并于咸丰五年(1855年)同学生李续宾一道,捐钱修葺了位于庐山脚下的周敦颐之墓。作为湘军统领,他们这样的举动其实是意味深长的。遗憾的是,这些史实已经将要被时间湮灭。

  足迹

  1855年-1859年,曾国藩在南昌

  湘军人物与南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事实上,当年江西八府基本沦陷,惟独南昌城幸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且,它也是继长沙之后又一没有沦陷过的省城。湖北省城武汉、安徽省城安庆、江苏省城苏州,及庐州(今合肥)、南京等大城市都先后沦陷过。省城未遭沦陷的意义,不但让百姓避免了战争带来的伤害,也让城市里的文化得以幸存。这种幸运,其实是曾国藩带来的。根据曾国藩年谱、日记,勾画他在南昌的行迹大致如下:

  1.咸丰五年(1855)

  正月十六日(3月4日),抵南昌。委刘于浔(南昌人)设船厂,邓仁坤总理船炮、支应各局。设立制造炮、子药的楚师三局。

  三月,移驻南康府城(今九江市星子县)。本月二十七日,驻吴城(今永修县吴城镇)。

  七月十九日,从吴城赴九江,吊唁刚病逝的湘军骁将塔齐布(旗人)。二十五日,回驻南康,檄调彭玉麟统领内湖水师(因故未到任)。随后,罗泽南从义宁(今九江修水县)单骑到星子县面谈,规划今后策略。

  2.咸丰六年(1856)

  正月二十五日,吉安失守。

  二月二十日,曾国藩至南昌,收集败兵,稳住阵脚。此后多次派人秘密回湘求援,但多被太平军截杀。二十一日,上奏称江西重要之由,尽管形势危殆,不能轻易放弃。

  三月初八日,罗泽南因伤死于武昌城下。

  该时期,曾国藩坐困南昌,“时以诗文自娱,不废吟诵”。并写了《陆师得胜歌》、《水师得胜歌》。

  六月十九日,曾国藩胞弟曾国华率湖北援江军抵达江西瑞州。七月十七日,曾国华自瑞州至南昌探望曾国藩,“为之悲喜”。

  八月,由曾国藩另一胞弟曾国荃率领第三支“援江军”而来。后定名“吉字营”,为曾氏湘军嫡系。

  九月初三日,曾国藩至瑞州劳师,见刘腾鸿治军严整,“深嘉之”。

  该一时期,江西全省八府全部沦陷,仅省城南昌幸存。曾国藩在瑞州军营,“终日凝然,奏牍书札,躬亲经理,不假于人,益治书史,不废吟诵”。

  十二月,湘军进攻九江。十八日(1857年元月13日),曾国藩到九江。二十八日,回到南昌。

  3.咸丰七年(1857)

  正月,驻于南昌。十七日,因吴坤修收复奉新县,遂前往,与其同往瑞州。

  二月初四日,回到南昌。

  初九日,返抵瑞州军营。获悉其父亲去世,随即请假离营,回家守制。

  4.咸丰八年(1858)

  曾国藩因受命再度出山,督办浙江军务(太平军内讧爆发,石达开率十万大军出走,由安徽进入浙江)。于本年六月初八日,自湖南湘乡县家中出发。二十四日抵武昌,与省抚胡林翼相会。

  七月初二日,离开武昌。前往江西赣东北一带指挥作战。转战今上饶、鹰潭、抚州、南城一带。

  5.咸丰九年(1859)

  因奉旨前往进击皖北,曾国藩于七月初十日由抚州抵南昌,仍住陶家花园。七月十三日,接寄谕,令进击皖南,遂再次启程。十六日,至盐局小坐。辰正起行,抚藩以下文武官员,送至滕王阁。从此之后,曾国藩再未到过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