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吸引人的广告语:52年迁徙笔记:1400公里外,遇见20万湖南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14:38:16
52年迁徙笔记:1400公里外,遇见20万湖南人2011/5/3□撰文/何捷 摄影/朱辉峰




4月16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农场四分场里的橡胶园,收割已毕,树上挂着空碗。65岁的欧孝涛(男)和60岁的高文安1960年从湖南祁东来到西双版纳时还只是孩子。近年农场改革,他们分到了一片橡胶林,每日悉心打理。




4月22日,祁东县火车站,外部增加了广告牌,内部结构却与50年前几乎一样。





1993年到2010年,西双版纳十大国有农场分布图。




注:“勐”在傣语中意指小块的平地。在西双版纳地图上,“勐”和“曼”(傣语意为寨子)出现的频率最高。

4月16日日落时分,蒋菊秀和高尚俊在勐腊农场四分场的篮球场上,后来他们从院子里摘了一个很大的木瓜送给我们,两位老人的生活至今仍然清贫,当天午饭吃的是泡面。




通往勐腊农场的乡间公路,路边的农田多被外省人承包种香蕉。




4月16日,勐腊农场四分场一队门口,正对着两排平房间的篮球场,整个下午只有两个孩子在玩。




4月16日,小磨公路边,距离勐腊县约90公里的傣族寨子曼梭醒,遇到穿民族服装的少女与摩托少年。




原来的橡胶车间。资料图

勐腊县的纬度,在中国范围内仅比湛江和海南岛高一点,北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172公里,因为进入了北回归线(北纬23.26度)以南,夏至日能受到太阳直射,有着典型的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从县城往东南方向开车,经过五万人的小镇磨憨就是老挝,向西南,渡过澜沧江就是缅甸。从昆明下到勐腊868公里,若非昼夜兼程,开车需要两天。

蒋菊秀今年77岁,生命里有52年是作为在西双版纳的湖南人度过的,其间她带着孩子坐过穿越国境线的货车,照顾过上海、北京来的少年“知青”,开过荒山,住过草棚,更有大部分时间与一种叫做橡胶的热带植物纠缠不清。

一句发出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支边号召,短期内高效地制造了3万多像她一样的湖南移民,而移民第二代、第三代、以投靠之名的老乡、橡胶林和香蕉地里的淘金者、渗透到更多行业里的打工者,那些大时代过后的新移民,自我身份的认知就更加复杂而模糊不清。

他们是谁,何处是家?2011年4月12日-18日,我们在当地采访,得到很多片段,却绝无代表20万西双版纳湖南人的可能。他们携着乡土里带来的精明、勤劳的共性,演绎各自迥异的命运,这些个人史要汇成一部清晰的湖南移民史,也许还要再过50年。

蒋菊秀与高尚俊就住在勐腊县城以北7公里,被橡胶林和香蕉地团团包围的勐腊农场五分场,两个70多岁的老人住两排平房当中的一套,屋后院子里种一棵木瓜树,门前篮球场边有城市常见的健身器材。把视线从长沙一下子扯到这里,而不是在昆明、景洪打个转,让海拔和纬度缓缓降下来,是为了忠实于52年前湖南移民的迁徙轨迹——从祁东县白地市火车站出发,到贵阳后换乘解放牌货车或小火车进云南,坐上下两层的兵车——当时正带着4个儿女的蒋菊秀和丈夫“可以受优待坐在下层”——途经昆明(蒋菊秀则坚称一家人“曾绕道越南”)抵达勐腊,跨越近2000公里。

从1959年底到1961年底,3万多移民大军被分成几百到上千人的小队,一路不停歇,在这条路线上平均花费12天才能抵达各个国营农场。要等到15年后,他们才可以从昆明乘特快列车回祁东,约40年以后,才可有选择地从景洪的嘎洒机场飞桂林(昆明转机),再坐2小时的大巴到家。

跋山涉水而来,带着北京的“托付”,是要在植物学家蔡希陶确认的“国内唯一一块内陆季风型湿热地区”种植橡胶,以打破国际市场对这种国防用品的封锁,这就给刚刚到来尚未安定的移民生活增添了紧张气氛。1961年,高尚俊26岁,奉命去勐仑接橡胶籽,为了“防止敌人抢夺”,与他同行的有30多个男人,他们赶夜路,警惕地迎回装在三个白布口袋里大约60斤的橡胶籽,存放在村支书家里,每天只捧一点播种、育苗。

接下来,从最北的小勐养,到最南的勐腊,后来被王小波称为“挖坑”的单调日子开始了。每年,有五个月雷翻云涌大雨滂沱,回到稀薄草棚下人人浑身湿透,旱季里也需顶着晨雾出工,蒋菊秀记得广东来的4个技术员,“跟我们晒了三年太阳”,才将胶苗移栽上山,开割则是五年之后的事了。湖南人有湖南人的做法,瑞丽农场80多岁的老工人张宏光在文章里回忆,本地职工好奇地看着湖南人用带来的四齿钉耙挖土、和泥,用一米多高、有三角支架的粪箕挑肥、送苗,不断将每天6个橡胶穴的任务突破到60个。

如今整个西双版纳“胶林似海”,虽然让人可惜开荒过程中“被砍掉的满山的椿木、桂树”,可是当年为“争名次、夺第一而半夜出工、摸黑上山”的农场老职工,开口还是:苦,但是欣慰。

当湖南支边农民与上海、北京知青相遇

在云南(陇川县)当知青的生涯,后来被王小波称为生活里千奇百怪的事之一,是不能当草纸撕掉的经历。在西双版纳,这一段湖南支边农民与城市知识青年共处的日子仅8年(在勐腊,湖南人主要集中在一、四、五分场),同是外来者,姿态截然不同。在云南出生的农场第二代刘文志看来,那段日子的后遗症是很多50来岁的知青至今“每年都回来”、“每回来必哭”。

1972年-1979年,开始在勐远、后来迁至勐伴、最后落户勐腊农场的刘文志一家的生活是这样的:竹棚宿舍被木屋取代,父母已过而立之年,有时能回一趟湖南老家,带回腊肉、猪油,傣族的水煮一切终于可换作小炒。而知青虽与十多年前刚到云南的湖南支边农民年纪相仿,却生于城市,不惯农活,“常因为缺吃的而打架,有偷鸡摸狗的,抓了就办学习班”,他描述知青偷寨子里的鸡,“偷了也不敢炒,烫掉的毛挖坑埋掉,鸡肉塞进热水瓶,用一下午闷熟”。作为老职工的湖南农民,在这些孩子面前短期扮演了家长的角色,善待,宽容,照顾,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着。

曾筱云与知青的感情更深。不只是“有上海奶糖”,他还始终跟着“基础知识很扎实”的上海知青读书。“原来会讲上海话的,要不是后来去北京读书生疏了”,仍然见面,最近的一次是去年12月在上海,“小学、初中同学聚会,来了十几个知青老师,包括复旦大学的教授,我们的班主任”。

多年以后,返城的调皮少年、青年教师才发掘了内心里“对西双版纳的感情”,纷纷回来探望,发现与之相处过的湖南家庭,做足了50年常住居民,至今口音不变地围着橡胶树打转。

农场和寨子里的人都在谈论橡胶

如果说知青和农场8年的交集过于浅,那么在地理位置上从来无法分隔、相处相依50余年的寨子和农场,傣族人和湖南人,则已经互相影响得极深。

“我们也可以说是被寨子里的傣族养大的”,刘文志说,“吃一根三分钱的冰棒,要走7公里的路去勐腊唯一的百货商场买,所以主要的零食还是寨子里的香蕉、菠萝、芒果、芭蕉……被发现后跳下树就跑,顶多被骂、被追,现在想来他们还不是做个样子而已”。

将相邻的两块地上,各自专注于芭蕉和橡胶的人连起来的纽带,其实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这些热带作物。

过去,湖南人用家里带来的面条换寨子里的香蕉,不会烹饪的傣族也从对方的饮食中移植烤鸡烤鱼的手法,顶多添的香料多些。近年来胶价猛涨,寨子里人从农场学会的种植技术派上用场,拥有几百棵成年胶树的家庭几乎可以坐享其成,每日收入上千元。而2011年这一场农场改制,却让拿工资的职工再次当回承包的农民,有的家庭在分到的幼年橡胶林里间隔着种植香蕉,物尽其用。这是轮回。

蒋菊秀38岁的小儿子高春华今年分到13亩,460棵胶树,早晨照顾它们,“要防着突然下山的大象,有时一天能来两回”,晚上则去镇上酒店履行保安经理的职责。他说,“湖南对我就是个概念了”,回不去的理由除了留在景洪的妻儿,就是“太冷”。拿这个理由反问他76的父亲,本来笑眯眯的高尚俊突然猛摇头,“冷什么?我老家好多了”,当真是“水和豆腐都要好吃些”,即使用利索了胶刀,几乎从不与人翻脸,也习惯用木瓜款待从城里回来的孙子,但那一刻他看着我,明明是个在西双版纳永远也“不安心”的湖南人。

回到那一场在很多资料中被描述为“一个县十多万人争相报名”的移民潮,那些刚抵达昆明时甚至对欢迎他们的城里人“作揖”感谢的人,他们曾经是祖辈生活在湘江边的内地农民,善于种植水稻,习惯在六分地里精耕细作,信奉相争的生活哲学。他们的乡愁,随着雨季的到来萌芽,老屋与儿女分别在路的两头,又是一个难以抉择的夏天。

关键词

橡胶

原产于巴西的落叶乔木,茎皮富含胶乳,因此在印第安语里被称为“流泪的树”,是制作橡胶的主要原料,适合生长在肥沃、湿润、风力小的地区。

云南橡胶最早在100多年前,由盈江干崖土司刀安仁从海外引进,至今还存活一株。由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橡胶基地建设,西双版纳成为了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产区,(第一大是海南,高春华在广东湛江也看到过橡胶树,“长得不如这里好”)。橡胶树8年成熟后可割胶,经济寿命为30-40年。一年8个月,每天都可以割胶。以今年大约16元/公斤的胶价,平均一棵橡胶树一天可收入约8元。

橡胶是经济效益很高的作物,但也是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误食种子和树叶会恶心呕吐。

年表

1955年

4000余名复员转业官兵在西双版纳开辟了第一个军垦农场——黎明农场。

1959年

10月5日下午4时,祁东第一列支边专列开出,第一批600多支边人员启程前往云南。

1960年

云南省的国营农场达90个,包括家属在内总人口14万人。

1970年

国营农场改成云南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2年

11万来自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昆明的知青下放云南,农场人口增长为29.6万人。

1974年

撤销兵团,重新恢复农场体制。

1979年

知青大规模返城,为弥补劳力缺乏,又从祁东新招工人3000人。

1996年

国营农场改称国有农场。

2010年

景洪农场分出南联山和曼沙农场,此时西双版纳共有12个国有农场。

2011年

据西双版纳农垦局统计,12个国有农场现有职工约15万人、5万户,退休职工约占1/4。

感谢 西双版纳湖南商会

祁东县委宣传部

云南省农垦总局副局长何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