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奥美广告老板: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04:10
 

           《女娲补天》

1.①y n ②zhu n ③zh  ④h  ⑤ji o ⒉c ⒊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大龟的四只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翼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4.《红楼梦》

译文

  上古时候,(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天穹的四边忽然毁坏了,九州大地忽然裂开了,使得天不能覆盖万物,地不能普载万物。(这时),熊熊的大火燃烧不灭,浩浩的洪水奔流不息;猛兽从山林里奔跑出来,吞噬善良的人民;鸷鸟翱翔在天空中,攫食老者和弱者。于是女娲熔炼了五色石子去补苍天。(她)斩断大龟的四只足代替天柱,来支撑天空;又杀死兴波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把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用以堙塞洪水。

  苍天补好了,天的四极端正稳固了,洪水干涸了,中原一带的灾祸平息了,恶禽猛兽被诛灭了,善良的人民渐渐从灾难中获得了新生。 

              《燧人钻木取火》

1.①sh   知道,懂得  ②zh  记住2.①遂明国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天黑夜②圣人于是感悟到了钻木取火的道理,回去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 3.“有鸟若鸮,啄树则灿然火出” 4.牛顿思索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壶中的蒸气顶开盖子而发明了蒸气机等。

译文

  遂明国全是一片黑暗混沌,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天黑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的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世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休息在这棵大树下。(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圣人于是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为他为燧人。

                《精卫填海》

1.C 2.①鸟的嘴  ②连词,来 3.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 4.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5.提示: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译文   

  发鸠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有一种鸟生活在那里,它的外形长得很像乌鸦,花脑袋,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这只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因而变为精卫鸟。它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

                                     《夸父逐日》

1.①途中,半路上  ②王道、正义  ③陈说、议论 2.D 3.B 4.之一:人类对自然征服和追求的旅途是艰难的,并非可以旋即成功。 之二: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之三:追求中的失败虽然让人痛心,但追求途中的牺牲却是有意义的。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进入太阳光圈;他非常口渴,想喝水,将黄河、渭河水喝干后,又向北去喝大泽湖的水。还没到达,途中因口渴而死,他于是扔掉手中的拐杖,那里便化为一片桃林。

                《鲧禹治水》

1.C 2.B 3.大神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来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许。 4.鲧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危胁之际,挺身而出与洪水进行斗争,并冒着生命危险,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终于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所做所为赢得了后世人民的景仰和歌颂。

  禹善于总结鲧失败的教训,利用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治水斗争的胜利,从这一意义上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译文

  洪水泛滥起来,波浪滔天。(这时),大神鲧便去偷窃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能生长不息的土壤——来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许。天帝(恼怒)便叫火神祝融去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可是却从被杀死的鲧的肚子里,生出他的儿子禹来。天帝只得命令禹去铺填息壤,平定了九州的水患。

                 《嫦娥奔月》

1.①y  ②zh  ③ch n  ch   ④zhu  2.C 3.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种药,飞奔到了月宫,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 4.阿姆斯特朗   科林斯   奥尔德林 5.日新月异  日积月累(日月如梭)  造句略

译文

  羿到西王母那里去请求了长生不死药回来,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药,便飞奔到月宫,并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变做了一只蟾蜍,而成为“月精”。

  旧时人们相传,说是月亮里有桂树,有蟾蜍。所以有些异书上还说:月亮里的桂树高有五百丈,下面有一个人,手里常拿一把斧子去砍它,树创随砍随合。这个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因为学仙有了过错,所以贬罚他在这里砍树。

                              《鲲鹏之变》

1.B  2.C 3.①它奋起高飞,翅膀就象垂在天边的乌云。 ②(大鹏的)翅膀一掠水面就是三千里,凌借着暴风从下而上地飞到天上,一飞就高达九万里。 4.扶摇直上  鹏程万里  比喻兴旺的景象  比喻前途远大

译文

  北海有一种鱼,名字叫做鲲,那鲲的身体非常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后来忽然变为鸟,名字叫做鹏,那鹏的背宽的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它振奋起来,展翅高飞,它那两只黑沉沉的大翅膀,就象垂在天边的乌云。

  这鸟啊,当海潮来的时候,它就要从北海迁移到南海去居住。南海,就是天池啊。有一部名叫《齐谐》的书,是专门记述神怪事情的,那书上说:“大鹏从北海飞到南海,翅膀一掠水面就是三千里,凌借着暴风从下而上地飞上去,一飞就高达九万里,一去就是半年,一直飞到天池南海,才停留下来休息。”

                《鲤鱼跳龙门》

1.①于是,就  ②竟然  ③你,你的 2.①每年阴历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 ②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个变成龙了。 3.每岁暮春  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 4.自物及人,从古到今,经历磨难和艰辛,才能取得成功。   

译文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形状,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个变成龙了。

                   《牛郎织女》

1.①zh  ②r n ③sh  ④k n  2.C 3.“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    4.天上的街市    5.答案举例:人人都应该勤劳地工作,谁要是懒惰,谁就应受到惩罚,连天帝之女也不能例外。  6.略。

译文  

  天河的东岸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前投梭织布,劳苦操作,织成了云锦天衣。天帝怜念她独居无偶,允许将她嫁给河西的牛郎。哪知道她婚后却把织作的事情荒废了。天帝恼怒,责令她仍旧回到河东去住,只允许她一年一度和牛郎相会。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这是什么缘故呢?)相传这天牵牛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乌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上走过去,所以乌鹊头上的毛都被踩脱了。

                                 《姜太公遇文王》

1.①“说”通“悦”    ②“汤”通“烫”    ③“反”通“返”  2.D  3.全,都  一起,一同    终于  士兵 4.①不久准会有圣人到我们这里来,那时我们周民族就将要兴旺发达了。 ②文王便坐了猎车,驾了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他正坐在一束茅草上钓鱼。 5.答案举例:刘备三顾茅庐 6.略。

译文      

  文王将要出去打猎,叫太史编替他卜了一课,太史编看了龟兆,唱道:

      到渭水北边去打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不是螭也不是龙,不是老虎不是熊;   

         兆得个贤人是公侯,上天赐你的好帮手。

  文王便坐了猎车,驾了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太公正坐在一束茅草上,(安安静静地在那里)钓鱼。

  周西伯出去打猎,果然在渭水北岸遇见了太公,和他交谈,大为高兴,说道:“记得先前我那去世的父亲太公常向我说:‘不久准会有圣人到我们这里来,那时我们周民族就将要兴盛发达了。’你可真就是这样的人吗?我家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所以就叫他做“太公望”。用车子把他载了一同回京城去,回去就拜他做了国师。

              《武王伐纣》

1.①j  ②yu  m o ③x  ④m  2.①济:过河,渡  停止   ②疾:猛烈 痛恨  ③任:担当……的重任  责任,担子 ④靡:不  倒下 3.B  4.A 5.断绝退路,只能取胜,不能失败  砍釜沉舟 6.爱屋及乌   爱那个人而连带地喜爱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译文

  武王伐纣,坐了船渡过黄河。兵车刚用船搬运过河,太公马上命人把船在河里全部毁坏。说:“这回出兵,是太子去为他父亲报仇,大家只有去和敌人拼死奋战,不可存侥幸生还之心!”所过的渡口和桥梁,也都叫人全部烧掉。   

  武王伐纣,在孟津地方过渡,忽然,大波之神阳侯掀起了一个个巨大浪涛,迎着船头打来,狂暴的风刮得天昏地暗,连人和马都看不见了。这时,武王坐在船头,左手拿了一把黄金色的大板斧,右手拿了一只悬挂白色旄牛尾巴的指挥竿,瞪大眼睛,把指挥竿向前指着说道:“我既然担当了天下的重任,谁敢来违逆我的意志!”武王说完这话,顷刻间,风也停了,大波也止息了,于是军队安然渡过孟津。

  武王伐纣,到了邢丘这个地方,忽然天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也不休止,并且还发现战士们用的盾无故折为三段的怪现象。武王心里有点害怕,便召太公来问道:“看这光景好象是纣还不可以讨伐吗?”太公答道:“不然。盾折为三段,是说我们的军队应当分为三路。大雨三天不止,那是在洗我们的甲兵,让我们清清爽爽,好上路啊!”武王听了,说:“那又怎么办呢?”太公说:“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老鸦也觉得可爱;要是憎恶那个人,就连他巷子里的壁头也觉得可恶。现在的办法就是去杀光敌人,不要剩下一个!”

                                 《武王克殷》

1.AB(A“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前一个“田”名词用如动词,耕种;) 2.①代词,这件事;②代词,那;③代词,他们;④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3.①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道德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②有罪的人就杀了他,没有罪的人就让他活着。 4.①爱屋及乌(或: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②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使其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译文   

  周武王攻下了殷都,召见太公问道:“怎样处置殷都的士卒百姓呢?”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爱那个人,同时爱他屋顶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同时憎恨他的墙壁。把那些敌人全部杀掉,一个不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退出,邵公进见,武王说:“对他们怎么处置呢?”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人杀掉,让没有罪的人活命。怎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进见,武王说:“对他们怎么处置呢?”周公说:“让他们各人住着自己的房屋,耕种自己的土地,不改变他们以往的习惯,亲近、信任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全在纣王一人身上。”武王赞叹说:“看的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伯夷、叔齐之死》

1.①表承接  ②表转折  ③表并列  ④表修饰 2.C 3.①死  ②何不  投奔  ③责难  ④于是,就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去。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

  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

  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有个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看见伯夷叔齐正在那里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经过七天,上天派遣一只白鹿给他们喂奶,二人心里想道:“这鹿若是杀来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

                                      老父告诫孙叔敖

1.①穿  戴  ②没有才能  ③您  ④都  ⑤来得晚,慰问  ⑥指教 2.①“使”,派  ②“贵”,地位高  ③“厚”,优厚 3.①“一”,全部,副词;一(个),数(量)词;详细,副词  ②“益”,更加,副词;逐渐,副词;好处,名词 4.自己身价高了,但对人民骄傲起来,人民就疏远他。“骄”原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人”是它的宾语。“骄傲人民”不通,所以译作“对人民骄傲”。 5.身居高位的人只有知足,并且关心人民,才能得民心,治理好国家。

译文

  孙叔敖当了楚国的令尹以后,全国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来祝贺他。有一位身穿粗布衣,头戴白帽子的老人,最后来向孙叔敖表示慰问。孙叔敖穿好衣服,戴正帽子出去接见这位老人,对老人说:“楚王陛下不知道我不贤能,(让我掌握国家大权,我没有能力管好国家大事),应该受到官吏和老百姓的责备。人们都来祝贺我,您独后来,表示慰问,难道有什么指教吗?”老人说:“有该说的:自己身价高了,但对人民就骄傲起来的人,老百姓就疏远他;地位高了,又独揽大权的人,国君一定要讨厌他;薪俸已经多了,可是还贪心不足的人,别人就害怕同他接近。”孙叔敖向他一再鞠躬,然后说:“谨遵你的教导!我愿意倾听你还没有说完的话!”老人又说:“地位已经高了,越要想到下面的百姓;官职越大,越要谦逊,心欲要小;薪俸多了就要谨慎,不取不义之财。你如能遵守这三点,就足以把楚国治理好了!”   

               《大道之行》

1.①信用 ②发生 2.C 3.①所以,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孩子。②因此,外出时带上门而不用门闩,这就叫做“大同”。 4.略。

译文   

    “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共所有。(人们)选拔有贤德的,荐举有才能的人,(彼此)讲求信用,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孩子,而且使老年人都能有好的归宿,壮年人都能得到使用,幼年人都能得到长进,鳏寡孤独和残疾病患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都有职分,女人都有夫家。财物痛惜它被扔在地上,(想拾起来)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力气恨它不从自己身上发挥出来,(想发挥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奸恶之事被阻塞而不出现,盗窃、作乱和害人之事而不发生,所以(外出时)带上门而不用插门闩,这就叫做。大同。”

                  《学者有四失》

1.①把……看轻  ②补救 2.C 3.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  4.略

译文

    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颜渊、季路言志》

1.①怨恨 ②信任 2.C  3.①(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②(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4.①慷慨豪爽  ②谦虚忠厚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与朋友共享,用坏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欲速则不达》

    1.B 2.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3.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译文

  子夏到莒父做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1.①回答  ②何,为什么    2.C 3.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4.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勤勉,兢兢业业的态度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如何),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于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甚至)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吾日三省吾身》

1.①反省  ②讲信用 2.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 3.谋事、交友、学习 4.略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①认为…不对  不对  ②以…为乐  快乐     2.B  3.C    4.①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 ②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5.与民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齐宜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说:“你们这些贤人也有这样的享受吗?”

  孟子回答说:“有啊。(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那么就要责怪他们的统治者了。因为得不到(享受)而责怪统治者,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启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人不可以无耻》

1.①羞耻,羞愧之心  ②以…为耻 2.①不知羞耻的那种耻辱,就是无耻啊! ②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的人,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3.积极进取的重要前提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耻辱,就是无耻啊!”

  孟子又说:“羞耻之心对于人是关系重大的。善于作伪诈巧变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心的。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的人),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

                  《学弈》

1.①教导②引,拉  ③共同,一起 2.A 3.①一门心思听弈秋的讲解。 ②虽然他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郊果却不及那个人。 4.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译文

  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来说),只是小技艺,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起弓去射它。(他)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效果却不及那个人。能说是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屈而不信》

1.“信”    “伸”    伸直。 2.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3.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4.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5.“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丹之治水》

1.①胜过;  ②法则,规律 2.B(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C.D.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4.正反对论证     5.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善于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

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患的办法,胜过大禹。”孟子说:“您错了。禹治理水患的办法,是按照水的规律进行的,所以禹使水注于四海。现在您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这是有仁德的人所最憎恶的。您错了。”

                   《天长地久》

1.①缘故,原因,名词  ②特意,副词。  ③所以,连词 2.①自私。  ②个人的目的、理想等 3.①“后”,名词活用作动词,把自己放在后面。  ②“外”,名词活用作动词,把自己置之度外。 4.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5.本文阐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进一步宣传他的自然无为的世界观。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能占先;(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以柔克刚》

 1.①替换 ②因此 2.B   3.能够承受国家所遭受的天灾人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帝王。  4.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勇于示弱,学会以柔克刚

译文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在能够攻破坚硬的东西中没有比水更加有力量的了,水的攻坚地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换它。对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普天下没有人不明白,但又没有人甘于柔弱。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国人对自己的谩骂和羞辱。才能成为社稷之主;能够承受住国家所遭受的天灾人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帝王。”

                                       《为义孰为大务》   

1.翟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墨家 兼爱 非攻 2.“欣”通“掀”,举出  3.“实”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填充。 4.古义:讲书。今义:表演评书、评话、弹词等 5.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干成一项大事业,工作没有大小主次之分,只有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才能把这项事业干好。

译文  

  子硕向墨子问道:“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一件)是大事?”墨子说:“(这)好象筑墙一样,能捣土的就捣土,能填土的就填土,能递土的就递土,然后墙就筑成了。从事正义的事业也是如此,能论辩的论辩,能讲书的讲书,能作事的作事,然后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代竹木削成的鹊。  2.“飞”是使动用法,使……飞,让它飞翔。  3.“刘”通“镂”,刻削。  4.因此所谓的巧,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5.墨子认为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公输班做的鹊能飞,但对人没什么用处,所以不能叫做巧。(后一问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公输班刻削竹木做了一个喜鹊,做成后让它飞翔,竟三天不落。公输班认为自己最巧。墨子对公输班说:“你做喜鹊,不如我做辖木。我一会儿就刻削完三寸的木料,(把它安在车上),就能载五十石的重量。”因此所谓巧,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万事莫贵子义》

1.①形容词,可贵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2.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代“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4.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5.历史上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的人很多,如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举例适当即可。)

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某人)一定不干。什么缘故?就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又说:‘给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呢?’(某人)一定不干。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天下不如生命可贵。(但是)为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景公出猎》   

1.①是不与焉。是,这。  ②乃若此。此,这,这个。课文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斯,这,这样。  ②非独书为然。然,这样。  2.A(A.与动词览组成名词性短语  B.名词,处所  C.放在介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处所”,  D.“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3.“曷为不祥也”中“曷”通“何”,为什么,怎么。  4.有贤人而不知道;知道而不任用;任用而不信任。   

译文

  齐景公外出打猎,登上高山,遇见了猛虎;下到沼泽,遇见了毒蛇。他回到王宫就召见晏子,并问晏子说:“今天我外出打猎,登上高山,就遇见了老虎;下到沼泽,就遇见了蛇。恐怕就是所说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种不吉利,这不同于你所说的那些。有贤人而不知道,这是一不吉利;知道而不任用,这是二不吉利;任用而不信任,这是三不吉利。平常所说的不吉利,就是象这三种。今天大王登上高山遇见猛虎,是因为山是老虎的住处;下到沼泽遇见蛇,是因为沼泽有蛇的洞穴。到老虎的住处去,到蛇的洞穴去,遇见它们,怎么能说是不吉利呢?”

                  《社鼠》

1.“案”通“安”,安定,这里暗含包庇之意。 2.①介词,向。  ②介词,对    3.①“内”,名词作状语,在宫廷内。②“外”,名词作状语,在宫廷外。   4.“治国患何?”  宾语前置  治理国家忧虑的是什么?5.比喻论证6.“国之社鼠”以“人主”为保护伞,不但可以逍遥法外,而且仍可以以办国事为幌子,假公济私,欺上压下,排斥异己,打击贤良。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治国忧虑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忧虑的是社鼠。”齐景公说:“为什么?”晏子说:“社庙为木质结构,上面都涂上了装饰的颜料和防虫柱的油漆,老鼠往往凭借这些东西得以藏身。如果用烟火熏烧它们,就担心烧坏社庙的木质建材,如果用水淹灌它们,就担心浸坏了建筑物上的油彩,这些老鼠之所以没有被人们除掉,就是因为有社庙作为庇护所的缘故。国家也有这类老鼠,君主的亲信们就是。在宫廷内对君主掩盖是非真相,在宫廷外对百姓滥用职权。不除掉这类人,国家就混乱;要杀掉他们,却往往被君主包庇下来,反而成为亲信。这类人就是国家的社鼠。”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①达到  ②到,至  ③和,与  ④如,比得上2、(无论多么难做的事)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3、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4、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会得到成功。

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也赶不上您了!”晏子说:“我听说:(无论怎么难作的事)总去做,就一定能做成;(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总是走,就一定能到达。我并没有比别人两样的(地方)。(只要你)总去努力而不中断,总是前进而不休止,还有什么难以达到的呢?”

                《晏子之御》

1.①鞭打  ②非常  ③谦虚退让  ④奇怪  ⑤推荐2.①C  ②C3.①X  ②X  ③X  ④X  ⑤√ 4.①晏子觉得奇怪,问他原因,车夫把实情告诉了他。②不久(车夫)回来了,他的妻子请求离去。5.知错就改,诚实可信  谦虚  任人唯贤6.略(只要观点与理由一致即可)

译文

  晏子做齐国的国相,出门(的时候),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地看。(看到)他的丈夫为晏子驾御车马,抱持着大圆车盖,驾着四匹大马,意气风发,十分得意。过了一阵子,(车夫)回来了,他的妻子请求离去。丈夫问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在齐国做国相,在诸侯之中很有名。刚才我看到他出门,志向和考虑都很深远,常常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眼下你身高八尺,才是人家的车夫,然而你的表现,(已经)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就因为这个才要求离开的。”这以后,车夫就谦虚退让了。晏子觉得奇怪,问他原因,车夫把实情告诉他,晏子推荐他当了大夫。

               《景公闻命》

1.“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词“雨雪”活用为动词,“下雨雪”。3.j   雨后或雪后转晴  光风霁月 4.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5.因“公被狐白之裘”。6.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的君主不如他们啊。”景公说:“讲得好。我听你的话。”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运斤成风》

1.①替;做  ②当作2.①“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②我的确为人砍掉过鼻子上的白泥。3.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4.略   

译文

  庄子给亲友送葬,经过惠子的墓。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绳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于是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削掉它。木匠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很快地砍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却没有伤着鼻子,郢人站在哪里,脸色毫无改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后,找来匠人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试试。’匠人石说:‘我的确为人砍掉过鼻子上的白泥。尽管这样,我现在不行了,我的那个搭档去世很久了,所以不能再试了。’自从我的好友惠子死了以后,我也没有搭档了,没有与我争辩的人了。”

                《丈人承蜩》

1.①转移  ②回过头去    2.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比。3.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5.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译文

  仲尼到楚国去,从树林中经过,看见一位驼背老人用长竿粘知了,就好象伸手拾东西那样容易。

  促尼说:“你真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老人说:“我有诀窍。夏天时,(如果能在竿头)摞上两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知了很少能跑掉;如果摞上三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么十只也不过跑掉一只;能摞上五枚圆丸而不掉下来,那粘知了就象伸手拾东西一样了。我站立在那里,身体就象一个树桩子;我执竿的手臂,就象一节枯树的干枝。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但(我心目中)只注意在知了翅膀上。我不转身不侧身,不因万物干扰而转移我对知了翅膀的注意力,这怎能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用心集中,不分散注意力’,大概就是指这位驼背老人说的吧?”

                                     《庄周家贫》   

1.B(B中的“之”是代词,代鲋鱼。A.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2.“忿。通“愤”,发怒。     3.“活”是使动用法,使……活,意思是救活我。  4.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如此,这样 5.涸辙之鲋  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译文

  庄周家里穷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税,我打算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一听)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大路当中有呼救声,回头一看,原来车辙中有条鲫鱼困在那里,我问它说:‘鲫鱼,过来!你(在这)做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中的臣民,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离开住惯了的地方,就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些(没有用处的话),还不如趁早到干鱼铺子里去找我呢!”

 

               《人之子文学》

1.古义:粗野无知的人;今义:一般用作谦辞,对人称自己。2.“被”通“披”,披阅。3.人和文学(的关系),犹如玉石和琢磨(的关系)一样。4.比喻论证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意思对即可)。    

译文

  人和文学(的关系),犹如玉石和琢磨(的关系)一样。和氏璧,(只不过)是乡村的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块,经过玉工雕琢,竟成为天子的国宝。子贡、季路,本来是粗陋无知的人,但披阅了文学,信仰了礼义,(他们)便成为天下的知名人士了。

                                          《君子之学》

1.①“箸”通“著”,牢记。  ②“曷”通“何”,怎么。2.古义:举止。今义:①动作或说话的声音;  ②(打听或侦察的)情况。3.A。(A项中的“则”当“只,不过”讲;BCD项中的“则”当“就”讲。)4.君子之学  小人之学  正反对比5.只有像君子那样虚心学习,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译文

  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不牢记,不实践)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弟”通“悌(t )”,尊敬。2.①那么  ②能3.①“静”使动用法,使……安静下来。②“惠”,使动用法,使……得到恩惠。4.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5.作者认为老百姓是国家安定与否的关键。只有施行仁政,厚待百姓,才能使国家安定昌盛。(意思对即可)

译文

  马受了惊不好好驾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安稳稳地坐车;老百姓不听政令,那么君王的统治地位就不稳固。惊马不好好驾车,(最好的办法)没有比得上使它安静下来;老百姓不听政令,(最好的措施)没有比得上使他们得到好处。贤德的人得到选用,诚实谨慎的人受到推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受到重视,孤寡无依的人能够得到照顾,贫穷的人能够得到补助,假如能做到这样,那么老百姓就能顺从政令了。老百姓顺从政令,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经传上说:“君王是船,老百姓是水。水能载船,水也能翻船。”就是这个意思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①计划,打算,措施。  ②培植 2.古义:栽培树木;今义:树(总称)  3.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培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赶得上培养人才的。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译文

  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培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赶得上培养人才的。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植以后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

                            《见异思迁》

1.①杂乱居住  ②不同的事物2.①兼词,相当于“于此”  ②语气助词,译为“了”。3.“壄”同“野”,田野。4.士、农、工、商这四民是国家的根本。5.见到不同的事物,专业思想受外界影响而动摇  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译文

  齐桓公说:“安定人民的住处,成全人民的事业,有什么办法呢?”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这四民是国家的根本。不应该使他们杂居在一起。杂居在一起,他们的言语也就杂乱了,他们的事业也就混乱了,所以贤明的君主安置士民必定安置在清静的地方,安置农民必定(使他们)靠近田野,安置工民必定(使他们)靠近官府,安置商民必定(使他们)靠近市场。现在那些士民,都让他们聚拢在一起,集中安置在清静的地方,他们从早到晚都在这里从事自己的专业,自小就在这里学习,他们的心安定了,就不会见异思迁了。”

               《列子学射》

1.①寇 御寇 道 清静无为  ②《愚公移山》智叟 愚公 移山    2.①请教  ②问  ③……的缘故,表原因  ④介词,把3.①不仅射箭,治理国家与修养自身也都该这样。  ②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4.“退而习之三年”且“守而勿失”。5.熟能生巧(同义词即可)。(略,理由要足以证明观点。)

译文

  列子学射箭,已经能射中了,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不知道。”关尹子说:“不行!”列子回去又练习了三年,再次来报告关尹子。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要牢记(学成的道理),并且不要丢掉。不仅射箭,治理国家与修养自己也都该这样。”

               《杨布打狗》

1.B 2.①动词,穿;  名词,衣服  ②同“返”,回来3.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4.鸡鸣狗盗  鸡零狗碎  蝇营狗苟5.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布,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他脱去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不知道,冲上来对他狂叫。杨布很生气,准备打狗。杨朱劝阻说:“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鲍氏之子》   

1.①以:用来  为:给  ②使……生存  ③徒:只是  以:因为2.君将哀而生之乎3.人类能够把食用的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的吗?况且蚊蚋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吞食人肉,并不是上天本来为了蚊蚋和虎狼才生出人类来的啊。    4.答案举例:伽利略向权威挑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在比萨尔斜塔上做实验证明了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

译文

  齐国田氏在庭院中设祭祀,(祭罢设宴)招待的客人有上千人。座中有献赠鱼雁的客人。田氏看着鱼和大雁,于是感叹道:“上天对于人类真是优厚啊!繁殖五谷杂粮,生长鱼类鸟类,用来给人类食用。”在座的客人好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主人的说法。有一个人姓的的少年,才12岁,参预席中,坐在末座,这时进言道:“(实际道理)和您的说法不相同。天地之中生存的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共生并存的物类。物类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因为智力大小不同而相互制约,交替、轮流地互相食用,并不是为了对方才生存的。人类把能够食用的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供人食用)的吗?再如蚊蚋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吞食人肉,并不是上天本来为了蚊蚋和虎狼才生出人类来的啊。”

                                        《莫众而迷》

1.AD  (AD.全    B.第一个    C.一样的)2.哀公认为,凡事不和三个人商议,就要迷惑;晏子认为是第一个人错误,第二个人正确,再有第三个人(共同谋虑)就足以为众了。3.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4.莫众而迷;做事不和众人商议,就会迷惑。

译文   

  晏子访问鲁国,鲁哀公问(他)说:“俗语说:‘凡事不和三个人商议,就要迷惑。’现在,我(凡事)和全国人商议,鲁国还是避免不了混乱,这是什么原因呢?”晏子说:“古人所说的‘莫三人而迷’,是第一个人错误,第二个人正确,再有第三个人(共同谋虑)就足以为众了。所以叫‘莫三人而迷’。(可是)现在鲁国的群臣,人数上千上百,却都按季氏(一派)的私心需要说一样的话,尽管人数并非不多,但是说话的只能等于一个人,怎能是‘三’呢?”

                                        《自知之明》

1.A  (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B.结构助词“的”;C.动词,去、往、到;D.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清自己的睫毛。3.他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比喻论证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5.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达到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译文

  楚王想要攻打越国,庄子谏阻说:“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王说:“(越国的)内政混乱,兵力削弱。”庄子说:“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从被秦、晋打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说明我们的)兵力是软弱的。庄蹻在国内作乱,而官吏镇压不住,这(说明我们的)内政是混乱的。(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乱不亚于越国,可是还要攻打越国,这就是人的见识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啊!大王于是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想法)。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自己看清自己叫作‘明智’。”

                                    《献媚取宠》

1.①离开;  ②赠送;  ③何,什么;  ④“珮”同“佩”,佩戴。    2.AD  (AD都是逃亡,逃跑;B同“无”,没有;C丢失。)3.①w i ②x  4.①晋国的中行文子逃亡,从一个县城经过。②我恐怕他用我(作资本)向他人献媚取宠。5.以求容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  (啬夫)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译文

  晋国的中行文子逃亡,从一个县城经过。随从说:“这个乡官,是您的老朋友,您为何不在他家里住下?并且可等待后面的车辆。”文子说:“(过去),我曾经爱好音乐,这个人送我鸣琴;我爱好佩带,这个人就送给我玉环,这是助长我的过失。!以求得我的欢心的人,我恐怕他用我(作资本)向他人献媚取宠。”于是就离开了这个县城。果然,(啬夫)扣留下文子后面的两辆车马,而献给了他的新主子。

                                   《马价十倍》

1.①拜见  ②尊称对方,您  ③回头看  ④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唐睢说信陵君》   

1.①能    ②恨 2.“自”,从 3.“谓”,对……说,介词  说,动词  是,动词 4.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是代词,指“大德”。5.答案提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必报。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睢对信陵君说:“我听到这样的说法:世上有的事情,是不可以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却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唐睢回答:“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能不忘记。现在你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之围,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是你对赵国的大功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要见到赵王,我希望你忘记救赵的事。”信陵君说:“我恭恭敬敬地接受你的教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1.①即使  ②依靠 2.①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这是为什么呢?②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要求别人的表现。 3.言之有理即可   4.秉公执法、清正廉洁

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宰相!而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弟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是为什么?。(公仪休)说:“就是因为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人们送我的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责求别人的表现,有不敢责求人的表现,就将违法曲断;违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免去了宰相的职务,那(我)虽然喜欢(吃)鱼,这些人必定不能送给我鱼,(这时)我就不能自己供给鱼了。如果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而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即使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我(也)能经常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是明白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别人替自己(打算),不如自己给自己(打算)。”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1.①两个都是代词,“这样”;②形容词词尾,……样子;③转折连词,可是,却;④形容词,对,是。2.①将要;②一会儿;③阻止;④等待。3.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5.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  

  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鲁人曹沫》

1.①求和    ②已经    ③趋向、回到    ④失去    ⑤通“背”,违背    ⑥答应 2.①X  ②X  ③X  ④√  ⑤√ 3.①你想干什么?  ②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4.①执,劫  ②原因   5.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国有宝乎》

1.①sh ng  车辆  ②x   迁移、迁居  2.B  3.①我用以衡量宝的标准与您不同。  ②这四个大臣,他们的业绩将光照千里,哪里只是照亮前后十二辆车呢! 4.对比  人才是国家之宝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曹刿论战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魏国虽然是小国,还有直径一寸大的夜明珠,这宝珠的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这种宝珠有十几颗。难道说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就没有宝吗?”

  齐威王说:“我用以衡量宝的标准与您不同。我的大臣有个叫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国的军队就不敢入侵,泗水一带十二个诸侯国都来向我朝拜;我的大臣有个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捕鱼;我的官员有个叫黔夫的,让他驻守徐州,燕(y n)国人就在徐州北门祈祷,赵国人就在徐州西门祈祷,祈求我保护他们,他们的百姓迁居到齐国为民的有七千多家;我还有个叫种首的大臣,让他掌管防盗的事,就能使国内路不拾遗。这四个大臣,他们的业绩将光照千里,哪里只是照亮前后十二辆车呢!”

  魏惠王听了,脸上现出羞愧之色。   

                                  《齐宣王好射》

1.AD(A.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B.宾语前置句,“有何陋?”  C.定语后置句,“千里之马” D.省略句,“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B(A.其,第三人称人代词,他的;  B.放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C.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D.代词,其中的) 3.B(A.不超过  B.周围的人  C.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D.感动奋发)  4.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 5.一方面说明齐宣王盲目自大,自欺欺人,另一方面说明群臣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他曾经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群臣看,群臣就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宜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

                                   《齐桓公好服紫》

1.①h o  ②w   xi  2.①这个时候  ②忧虑、担心 3.①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上下也就都穿起紫色衣服来了。 ②第二天,整个都城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4.上行下效(其它成语,只要意思对也可以。) 5.提示:正反两方面阐述皆可。

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上下也就都穿起紫色衣服来了。这时,五件素色衣服的价格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齐桓公对此感到忧虑,便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衣服特别昂贵,全国老百姓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国君想制止这种风气为什么不试一下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要是这时候正好有穿紫色衣服的人来拜见您,您一定要说:‘稍微退后一点,我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   

  齐桓公说:“好吧。”

  这样一来,当天宫中的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整个都城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齐国境内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曲高和寡》

    1.①代词,是这样  ②代词,代“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这件事  ③连词,表转折,可是  ④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3.曲高和寡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4.“阳春白雪”指高雅的歌曲;“下里巴人”指流俗的音乐。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你品行上有缺点吗?为什么一般人民都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对,是这样,(我)有缺点。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能把话说完。有个人在郢都唱歌,他开始唱下里巴人,都城中跟随着唱的有几千人;他唱阳阿薤露时,都城中跟着唱的有几百人;他唱阳春白雪时,都城中跟随着唱的不过几十人;他唱出最高雅的歌曲时,都城中跟随着唱的不过几人罢了。这是因为他的歌曲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西门豹为邺令》

1.①j   一周年  ②li n 征收赋税 2.我以前不知道怎样治理邺,现在我知道了。3.对比  不辨忠奸的昏庸 4.为了看看文君怎样做  此题第二问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西门豹做邺地的县令,清廉、公正、敦厚,一点私利也不沾,却对待手下的官吏很简慢,(他)手下的官吏就互相勾结起来排挤他。西门豹任职满了一年,向魏文侯呈上郡里的账册,魏君收去了西门豹的官印。西门豹自己请求说:“我以前不知道怎样治理邺,现在我知道了。希望(您给我)官印我再去治理邺地,(如)治理不好,就请您用杀头的罪惩治我。”文侯不忍心(撤他的职),又把官印给了他。西门豹就重重地向百姓征收赋税,赶紧优厚地对待手下的官吏。一年后呈交账册,魏文侯亲自迎接而拜西门豹。西门豹回答说:“往年我替您治理邺(地),可是您(却)收回了我的官印,现在我为我手下的官吏治理邺,你(却)来拜我,我不再治理(邺地)了。”于是,交出官印就走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①什么,疑问代词;  ②依赖  ③你,代词;  ④如果,连词。2.①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身上背着柴草。②你不知道它的皮磨坏了,那毛也就没有地方附着了吗?3.A.表顺承  B.表顺承  C.表修饰  D.表修饰 4.世界上的事物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任何事物不能失去了它的存在基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可以联想到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及人类某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保护环境的举措。 5.略(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魏文侯外出游览,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身上背着柴草口(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穿皮袄背柴草呢?”(那人)答道:“我爱惜皮袄上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它的皮磨坏了,那毛也就没有地方附着了吗?”   

                  《晋平公问子叔向》

1.AD(AD介词,向;B.……和……相比;C.介词,在。) 2.①“疆”同“强”,强迫;  ②“以”同“已”,已经;  ③“还”同“旋”,掉转;  ④无 3.A(A.“衣”,穿衣,与例句同为名词用如动词;B.“飞”,使……飞扬;“走”,使……跑动,使……滚动;使动用法;C.“时”时常,名词作状语;D.为一般句式。) 4.①请让我用烹调来打个比方。  ②桓公只知道穿衣服罢了。5.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或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

  晋平公向叔向问道:“以前,齐桓公多次纠合诸侯(盟会),统一匡救了天下,不知道这是君的力量呢?还是他的臣的力量呢?”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衣裳,隰朋善于缝纫,宾胥无善于缉衣边,桓公只知道穿衣而已,(他的国家的统一)是他的臣的力量。”师旷陪从在旁边,说:“请让我用烹调来打个比方。管仲善于切割,隰朋善于煎熬,宾胥无善于调味,羹汤已经作熟,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君王不吃,谁能强迫他吃呢?也有君王的力量啊!”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2.①根,根源,名词  ②接近,动词  ③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互相促进3.D(ABC.所用来;D.的原因。)4.①学习询问  ②施行仁政  ③把玉石加工成器物的手段,引申为商讨研究学问 ④身份低微,出身鄙野5.①询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源。  ②先王的法令制度,不是靠一个谋士的智慧制订出来的。6.“讯问”“思虑”“好问”。“亲贤”“学问”“论交合友”

译文   

  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皮(制成的),高台和殿堂的椽子,不是一棵树的枝(制成的),先王的法令制度,不是一个谋士的智慧(制订出来的),所以说:询问是增长智慧的根源,思考是增长智慧的途径。《中庸》上说:“喜欢问,接近于有智慧了”。……亲近德行高、学问深的人,去学问、询问,是用来增长德行的(手段),谈论交游和朋友聚会,是用来互相促进的(方法)。《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的这方面。

                 《仁德之君》

1.AD(AD均为代词,他;B助词,的;C动词,到,达到。) 2.C(C介词,把;ABD连词,因为。) 3.A.“而”同“尔”;B.“亡”通“无”;C.“畔”通“叛”;D.“阙”通“缺”。4.①景公发了火,拿过长枪要亲自刺死他。 ②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被四邻诸侯知道。5.景公:能够接受他人建议,知错就改,具有亲善德行。 晏子:能言善辩,心地善良。

译文

  (齐)景公有(一匹心爱的)马,他的养马人杀了(这匹)马。景公发了火,拿过长枪要亲自刺死他。晏子说:“这样做(他)不知道他的罪就死了,我请您让我替您一一指出他的罪状,让他明白他的罪过,再杀死他。”景公说:“好。”

  晏子举起戈来走近养马的人,(面对着他)说:“你给我们国君养马而杀了马,你的罪该处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处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被四邻诸侯知道,你的罪又该处死。”

  景公(听了)说道:“先生放了他吧,不要损伤了我对人亲善的德行。”

                                《惠子之言善譬》

1.①p   打比方    ②y   明白 2.B(B句是介词“向”;ACD都是介词  “在”。) 3.①表顺承;②表转折;③表并列;④表修饰(或表顺承)。 4.①√  ②X(解说的人,本来用那人知道的东西。(去)说明那人不知道的事物,而使那人知道那事物。)5.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要采用适当的手段,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把话或道理讲清楚。

译文

  客人对梁惠王说道:“惠子说话善于打比方。大王若让他不要用比喻,(他)就不能说话了。”梁惠王说:“好的。”

  第二天梁王召见了(惠子)。梁王对惠子说道:“希望先生说事,就直接说好了,不要用比喻。”惠子说:“眼下在这里有一个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东西),问道‘弹弓的形状象什么?’回答说:‘弹弓的形状象弹弓。’那样(他会)明白吗?”梁惠王说:“不明白。”于是改变回答说‘弹弓的形状象弓,用竹子做弦。’那样就知道了吧?”梁惠王说:“可以知道了。”惠子说:“解说的人,本来(都是)用那人知道的东西,(去)说明那人不知道的事物,而使人知道那事物;现在大王说,‘不要(用)比喻’,就不可以了。”(梁惠王)说:“(说得)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①介词,给  ②动词,写  ③判断词,是  ④名词,心理活动或心情,感情。2.①间隔,动词②夹杂,动词③参与,动词④空间,名词 3.B(A句“厝”同“措”,C“徧”同“遍”; D“具”同“俱”。)4.河水(是个小的)间隔,你自己(都)不能渡过去。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人和物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意思对即可)

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对他)说:“河水(是个小的)间隔,你自己(都)不能渡过去,还能到君王那里去游说吗?”甘戊回答说:“不对。你不了解,事物各有它的短处和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事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能够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野猫;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梁君出猎》

1.①缘故,名词  ②故意,副词  ③所以,连词  ④旧的,过去的,老的,形容词。 2.AD  (AD表示转折;B是表顺承;C表修饰。) 3.①护城河,名词;②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4.①X  (介词,拿,用;)  ②√  ③√  ④X  (介词,凭;靠;) 5.①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行而对人民施行了好处。 ②我对主君说,(你这样做)同虎狼相比没有什么不同。6.猎得白雁之类的禽鸟动物,获得善言之类的治国良策。公孙袭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人。梁君是一个察纳雅言、礼贤下士的开明之人。

译文

  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粱君叫那人站住,走路的人没有停,惊动了白雁群。梁君发了怒,想用箭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急忙下车,按着箭说:“主君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着我反而顾惜别人,是什么道理?”公孙袭说:“从前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卦时卦上说:‘必须用人作祭品来祭祀才下雨。’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我所以要求雨,是为了我的人民百姓啊。现在必须得让我拿人来祭祀才将下雨,我就拿自己来作祭品。’话没说完,天就在方圆千里的地方下了大雨,这是怎么回事?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行而对人民施行好处。现在主君你因为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对主君说,(你这样做)同虎狼没有什么两样。”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一同上车回去。一进庙门,(梁君)就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却得了好话回来。”

                                     《百姓贵如天》

1.①名词活用做动词,做国君  ②违背,离开2.AC  (AC是介词,把;B连词,表结果;D连词,因为)3.A(BC都是宾语前置句;D是定语后置句。)4.①我所说的天,不是指一望无际的天空。②(诗经)上说:“(做君主的)人不善良,百姓就在一边怨恨。”5.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贵君轻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对于君主来说,什么最可贵?”管仲答说:“天最可贵、。”齐桓公听了回答便仰头看着天空。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指的一望无际的天空。作人君的应该拿百姓作为天,百姓亲附他,(国家)就安宁:辅助他,(国家)就富强;反对他,(国家)就危险;离开他,(国家)就灭亡。《诗经》上说:‘做君主的不善良,百姓就在一边怨恨。’老百姓怨恨他的君主,(国家)不随即灭亡的,还没有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①怀里藏着,名词用作动词  ②苦于  ③同“跗”,脚背,引申为前肢  ④考虑,动词。 2.①副词,于是,就;②代词,你的,你们的;③副词,竟然;④判断词,是。 3.AB(A.怀里藏着,名词作动词;B.钻洞,名词作动词;C.形容词用作动词,痛恨;D;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4.①这三种东西都一心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它们的身后有祸患啊。 ②为什么像这样每天遭受露水沾湿衣服之苦呢? 5.目光短浅;做事情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有远见卓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吴王想攻打楚国,警告左右的侍臣说:“哪一个敢来劝阻我,就把他处死!”有个年轻的侍卫官想去劝谏,又不敢去,就胸前藏着弹子,手里拿着弓,在宫中后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裳,一连三早晨都象这样。吴王对他说:“你过来!你为什么自寻苦恼,连续三天早晨都让露水浸湿衣裳呢?”这个年轻人答道:“花园中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蝉停在高处悲哀地叫着,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正在它的身后呢;螳螂紧贴树枝,弯起前肢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身旁呢;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却不知道有人正在它的下面拿着弹弓射它呢。蝉、螳螂、黄雀这三种东西,都一心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们身后有祸患啊。”吴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他对楚国的用兵。

                                        《商鞅变法》

1.AC(AC与例句均为意动用法;B使动用法  D无词类活用。) 2.①恐怕国民不相信自己。 ②(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来表明不欺骗人。 3.治国要取信于民;做人要忠实可信。(意思对即可)

译文

  (商鞅把变法的命令)已经准备好,还没有公布,恐怕国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市场的南方树立起三丈高的木柱,征召国民有能够搬动它安放到北门的给他十金。国民认为这件事很奇特,没有人敢去搬走。又(公布)说:“能搬走的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走了它,(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一行动)表明不欺骗。终于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项羽少有大志》

1.D  (A.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奇;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C.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2.g ng 两手举重物3.害怕,畏惧;肆无忌惮4.“毋妄言,族矣”中的“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未”。5.秦时刑律残酷,人们不能畅所欲言。

译文

  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项梁和项籍也一道去观看。项籍说:“他的地位可以夺过来由我代替。”项梁捂住项籍的嘴说:“别乱说,要灭族的!”从此项梁很赏识项籍。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权贵子弟也都很敬畏他。   

                                       《破釜沉舟》

1.①副词,极    ②动词,消失    ③隔绝    ④断绝 2.①通“嘱”,嘱托    ②动词,类似    ③类 ④隶属    3.项羽就率领全部士兵渡过漳河。4.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5.破釜沉舟  打破锅,沉掉船  不留退路,下定决心干到底。

译文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声誉传遍了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黥市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解救巨鹿之围。战斗取的胜利不大,陈余又请求增派援兵。项羽就率领全部士兵渡过漳河,把渡船全都凿沉,锅灶统统砸破,营房一齐烧掉,只带上三天的口粮,以此向士兵表示决一死战、誓不后退的决心。这样,大军一到,就围攻秦将王离,与秦军交战多次,断绝秦军的粮道,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投降,自焚而死。在这时候,楚军在各诸侯军中位居第一。救援巨鹿的诸侯军有十余个营垒,没有敢出兵交战的。到楚军攻击秦军的时候,各诸侯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上观望。楚军战士个个以一当十,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胆战心惊。就这样,彻底打败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将领们)进人辕门时,没有不跪着前进的,都不敢抬头看(项羽)。项羽从此开始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军都隶属于他。

                                     《萧何追韩信》

1.①逃跑    ②屡次、多次    ③拜见    ④动词,称王2.①那些逃跑的将领(没有什么才能),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国内有才华的人中找不出第二个。②如果一定要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同您筹划大事的了,只看您的大主意怎么拿定了。3.C(ABD①为倒装句,C为省略句)  4.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译文

  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天下大事,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军队到了南郑,各位将领们在行军途中逃跑了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在皇上刘邦面前推举过自己,但刘邦不重用他,于是他也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亲自去追他。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萧何也逃跑了。”刘邦大怒,感到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参见刘邦,刘邦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说:“你所追的是什么人?”萧何说:“是韩信。”刘邦又骂道:“将领们有几十人逃跑,你一个也不追;你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逃跑的将领没有什么才能,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国内有才华的人中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您想要长期为汉中王,也就用不着重用韩信;如果一定要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同您筹划大事的了,只看您的大主意怎么拿定了。”

  ……于是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信钓子城下》

1.①用,介词;  ②“以”通“已”,已经  ③把,介词;  ④按照,介词。2.C  (C与例句是名词用作动词;A名词作状语;B形容词用作动词;D形容词用作名词。)3.①我将来一定要重重的报答你。②我可怜你而给你饭吃。4.①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吾必有以重报母”②是一个心地善良、不求回报的人  “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译文

  韩信在淮阴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妈妈在那里漂洗丝棉。有位老妈妈看到韩信饥饿,就拿饭给韩信吃,连续漂洗了几十天,(天天如此)。韩信很高兴,就对老妈妈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你。”老妈妈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可怜你而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高祖纳善不及》

1.C  (使……劳苦,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状语)2.亡,通“无”  没有3.①集合了天下的智能,集中了天下的力量。②因此攻取秦地如同拿起鸿毛,击败楚王如同拾取道上掉的东西。4.虚心采纳好的意见,勇于接受批评,任人啦贤。5.这句话中包含有辩证的思想: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能因为其有缺点就不听取他的意见,更不能单从日常表现就断定是否任用。

译文

  从前汉高祖刘邦采纳好的意见唯恐来不及,接受批评就象转个圈那样顺利,听取(别人的)话不要求这人有很高的能力,选拔有功劳的人不查考他们平日的表现。陈平是事魏逃楚的亡命之徒,(高祖)用他做谋主;韩信从低级兵中被提拔起来立为上将军。所以天下有谋略的人象云一样集合起来归附汉王刘邦,争着进献奇谋异计;智慧的人无保留地献出了他们的谋略;愚笨的人也说完他们考虑的意见;勇猛的人极尽他们的节操,胆怯的男子也勉励自己不要怕死。(高祖)集合了天下的智能,集中了天下的力量,因此攻取秦地如同拿起鸿毛,击败楚王如同拾取道上掉的东西,这就是汉高祖刘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董遇“三余”读书》

1.①背着  辜负  ②显现  进见  ③有的人  有时2.C(A、B、D项表转折    C项表修饰)3.①他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②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下地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4.答案提示:可以从“三余”谈珍惜、利用时间,也可以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谈谈读书方法。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

1.B  (B.连词,表转折;A.表承接;C.表并列;D.表修饰)2.拿着圆规就认为矩尺不对,端着水平准就认为量直线的准绳不标准。3.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4.应根据形势的变化来适应变化,学会变通,不能墨守陈规  比喻论证。5.答案举例:学习中不期求分数多高,而贵在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样才不致于内容发生变化而茫然不知所措。

译文 

  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声激越尖锐,而可贵处在于合乎拍节;议论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辞华丽,而务必要符合事实。声音动听但不懂得曲调宛转,不能算是会唱歌;言辞优美却不了解形势的变化,不能叫做会议论。拿着圆规就认为矩尺不对,端着水平准就认为量直线的准绳不标准,(这是)只有一孔之见,只明白一个道理,但不懂得权衡(得失利弊)。因为自己没有见到就不相信别人,(这)就好象夏蝉不知道冬雪一样。死抱着古代经典来应用于当世,也如同辰星和参星永远不能相见、用胶粘住弦柱去调琴瑟(的音调)那样,必然难以适应啊。   

                《繁文之人,人之杰也》

1.①能写内容充实而有文采的文章的人,是人们之中的杰出者。②内心和外表(指文章的内容),自然是符合相称的。③精神振奋,思想充实,文笔就流畅,所以文章写出来,是表现人的思想和知识的。2.文章内容  语言形式  比喻    3.根、实,比喻文人的感情、见解、感受等;荣、皮,比喻文章著述。4.精神振奋,思想充实,文笔就流畅,所以意在笔先,有文采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译文

  能写内容充实而有文采文章的人,是人中的杰出者。有根扎在地下,(就)有花、叶长在枝上,有果实长在里面,(就)有皮壳包在外面。文章著述,就是读书人的花叶、皮壳。思想感情、见解、感受,充满在心中,文章著述就表露在竹简和白绢上了。内心和外表(指文章的内容)自然是符合相称的。精神振奋,思想充实,文笔就流畅。所以文章写出来,是表现人的思想,知识的。人有文采,就象鸟类有羽毛。羽毛成五彩,都长在(鸟)身上;如果(写文章)只有文采而无思想内容,这就是五彩的鸟,毛胡乱长了。

                《曹操割发》

1.①毁坏,践踏  ②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此处意思为“下令”  ③惩罚  ④于是2.我制定的法令而自己违犯它,怎么统率部下?3.以身作则4.《诗经》《尚书》《礼记》《易经》5.《观沧海》《龟虽寿》等   

译文

  (魏太祖曹操)曾经出兵,从麦田小道上经过,(曹操)下令“士兵不许毁坏麦苗,违犯(这条命令)的处死”。骑兵都下了马,用手拨开麦苗互相照应(让人马通过)。这时,(曹操)的马跳进了麦田。(曹操)下令文书官员议论罪名,文书官用史书《春秋》上的道理来回答,(说是)惩罚不能加在至尊的首领身上。(曹操)说:“(我)制定了法令而自己违犯了它,怎么统率部下?可是我做为一军的统帅,不能自杀,请让我自己惩罚(自己)。”于是拿过宝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扔到了地下。

                                            《望梅止渴》

1.曹操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略2.①取水  ②果实  ③到达3.①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很多梅子,味道甜甜酸酸的,可以用来解渴。②(有一次),魏武帝带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4.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译文  

  有一次魏武帝带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战士们都口渴得很,于是他传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很多梅子,味道甜甜酸酸的,可以用来解渴。”战士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     

                                            《文人相轻》

1.C(A.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B.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D.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2.①指示代词,那    ②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③成年男子    ④放在句尾,表示感叹3.各以自己的所长,来轻视别人的所短。4.比如有些文人,当被告知有人对自己的作品评价不高或者有所批评时,就会不以为然地说:“文人相轻嘛……

译文

    文人之间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对于班固,水平不相上下而已。但是,班固却小看傅毅,在给他弟弟班超的信中说:“武仲因为会写文章,做了兰台令史,(但他)写起文章来没完没了。”人们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而文章并非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能(把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写得好的,所以各以自己的所长,来轻视别人的所短。有句民间谚语说:“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啊。

                                           曹冲智救库吏

1.“县”通“悬”,悬挂。2.“面”名词作状语,当面。3.①介词,用  ②介词,把4.①戳穿,戳破  ②谎称  ③使……闻,上报5.现在单衣被咬坏,所以悲伤。6.心地善良,聪明机智。(意思对即可)

译文

  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咬坏。管仓库的官吏怕被处死,商议着要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即使这样),还是怕不能赦免。曹冲对(库吏)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单衣,使它好象被老鼠咬过一样,谎称内心有不快乐的事,脸上还带着愁容。曹操问他有何事,曹冲回答说:“世上一般人认为老鼠咬坏衣服,他的主人不吉利。现今单衣被咬坏,所以悲伤。”曹操说:“这是胡说八道而已,不必忧愁。”一会儿,库吏把马鞍被咬坏的事上报(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在身旁,尚且(被老鼠)咬坏,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曹操)一点也没有追究。

                                            《亮复出祁山》

1.①因此  ②想家的念头  ③那  ④等到2.诸葛亮总怕粮食接应不上,使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实现。3.《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鞠躬尽瘁  七擒孟获等。

译文

  九年,诸葛亮又一次出(兵)祁山,用木牛运输(粮草),(因为)粮草没有了,向回撤军,和魏国将领张郃交战,射死了张郃。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全部人马,由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粮草),占据了武功县的五丈原,与司马懿在谓南对垒。诸葛亮总怕粮食接应不上,使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实现,因此,分出兵力去种田,作为长期驻扎的基地。耕种的军人混在渭水旁边的居民中间,百姓成了保证安全的墙壁,军队也没有想家的念头。相持了一百天。这年八月,诸葛亮得了重病,在军队中死去,当时五十四岁。到军队退走后,司马懿察看诸葛亮的军营和住所,说:“(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

                                           《亮自表后主》

1.①动词,上书  ②富  ③全,都  ④辜负2.到(诸葛亮)死了以后,(果然)象他说的一样。3.刘禅  (先主)刘备4.①清正廉洁(为官清廉)  ②略

译文

  当初,诸葛亮上表书给后主(刘禅),(谈到他自己时)说:“成都有八百株桑树,有十五顷薄田,子弟们吃的、穿的,都有余富。至于我在外面担任职务,没有别的租税收入,随身吃的、穿的,都靠着官府。没有其它任何生计,使(财产)增长一尺一寸。如果到了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有多余的财物,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了以后,(果然)象他说的一样。

                                           《诫外甥》

1.志当存高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D3.(这样)即使自己的德才不显于世,可对高雅情趣又有什么损害?又何必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呢?4.答案举例: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之不渝地为之拼搏、奋斗,最终将大有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虚度年华,荒废一生。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远的志向,追慕先代的贤人,断绝卑下的情欲,抛弃郁结的俗念,使(自己)接近于先贤的志向,鲜明地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来激励自己。做到能屈能伸,远离琐碎的杂念,广泛地探讨学问,排除嫉妒贪婪之心,(这样)即使自己的德才不显于世,可对高雅的情趣又有什么损害?又何必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呢?

    如果意志不刚强坚毅,志气不旺盛高昂,就只能庸庸碌碌地停留在市尘之中,默默无闻地束缚在俗情之内,永远埋没在平庸之辈的圈子里,难免使自己沦为才智品行低下的人。

                《诫子书》

1.①连词,来   ②连词,用来  2.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3.学习和做人。  4.告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5.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新世纪的莘莘学子亦应牢记,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下来,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像残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对症下药》

1.C   2.①有人问他为什么用药有所不同。  ②所以医治他们应该有差别。3.对症下药   造句略

译文   

  府吏倪寻和李延同时生病不能行动,两人都头痛发烧,难受的感觉也正好相同。名医华佗(诊断后)说:“倪寻应当服下泻药,李延应当服发汗药”有人问他为什么用药不同,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状,李延是内实症状,所以医治他们应该有差别。”当下就分别给了他们药,第二天早晨,(两人)便同时病愈起床了。

                《管宁割席》

1.B 2.管宁照旧挥锄,(把黄金看得)同瓦片石头没什么差别。 3.一是管宁见黄金“与瓦石不异”,华歆见黄金“捉而掷去之”; 二是逢显贵,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废书出观”,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管宁和华歆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 4.做事应该有大志,不被小利诱惑。刻苦学习,排除杂念,才能有所成绩。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块在园中锄菜,看见土里有一片黄金,管宁照旧挥锄,把黄金看得同瓦片石头没有什么差别;华歆却拣起(黄金)来(看看)又把它扔掉了。两人又曾同坐在一领席上读书,有二个乘轿车戴冕冠的大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门观看。于是,管宁便划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王蓝田性急》

1.①zh   筷子  ②ni   咬 2.①“内”同“纳”,放进。  ②“瞋”同“嗔”愤怒。  ③“豪”同“毫”,一点。  ④“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3.(他)又跳到地上用鞋子去踩鸡蛋。4.动作  急躁   

译文

  王蓝田性情急躁。他有一回吃鸡蛋,用筷子去刺蛋,没有刺到,就大发脾气,拿起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团团转个不停,他又跳到地上用鞋子去踩,又没有踩中。他愤怒极了,再从地上把鸡蛋拿起来放进嘴里,咬破后又马上吐出来。王右军听到这件事后大笑,说:“即使王安期有这种脾气,也仍然是毫不可取的,何况王蓝田呢?”

                贫人睡瓮

1.①计,计划,盘算   ②贩,贩卖   ③其,它的   ④遂,于是,就 2.①止,通“只”  ②自,从 3.不肯劳动,只是空想的人,结果会得不偿失。

译文

  有个贫人,他的所有钱财只能买一只瓮。夜间,他睡在瓮里,心中盘算到:“这只瓮可以卖若干钱,它的利息可成为原来本钱的一倍。我得到这一倍的利益,就可以贩卖两只瓮,从两只瓮再到四只瓮,所得的利息成倍增长,这种利润无穷无尽。”于是高兴得手舞足蹈,不觉把瓮踏破了。

                                              《桑中生李》

1.古义:反而又;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①一会儿;②夹杂;  ③参与;  ④隔 3.B  4.此文反映了一部分愚昧的人们盲目崇拜、迷信的封建思想。5.在我们现实中也不乏这种现象,许多善良而愚昧的人被李洪志所迷惑,不是很好的例子吗?我们青少年应该相信科学,用科学态度和方法解决自然界中奇异的问题。

译文

  南顿张助,在地里种庄稼,见到(一颗)李子核,想拿走(它),看见桑树空洞中有泥土,于是把李树种子种在里面,用(种庄稼)剩下的水浇灌它。以后,人们见到桑树上又长出了李树,辗转互相告诉。有个得了眼痛病的人,在树阴下面休息,说:“李树神君让我眼痛病好了,我用一只猪来答谢你。”(本来)眼痛的小病,也可以自己好的。(结果这件事)象许多狗乱叫一样(都说)(树神保佑)瞎眼的人能够看见了,远近传扬出了名,那棵树下的车马常常有几千几百辆,祭品极多,酒就象流水一样。隔了一年多,张助到远地出门回来,见到大家祭祀这棵李树,吃了一惊说:“这里哪有什么神灵,(这棵李树)是我种的呀!”于是(上前)砍了它。

                 盲子坠桥

1.①取道,经过  ②抓着  ③尽管  ④讥笑 2.①小心害怕地牢牢握住,自己料想失手必定会掉到深渊里了。②治学的道路本来很平坦宽广,可那些沉溺于虚空的学说中,固守着片面的道理而沾沾自喜的人,看了这个故事恐怕要有所醒悟吧! 3略,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有一位瞎子在经过一条干涸了的小溪时,没留意从桥上失足掉了下去,他赶紧用两手抓住桥栏杆,小心害怕地牢牢握住,心想再失手必定会掉到深渊里去。这时有过路的人告诉他说:“你不要害怕,尽管放手掉下,脚下就是地面了。”可是瞎子不相信,依然紧紧握住桥栏杆大叫不停,时间久了,力气也用完了,一松手站在了地面上。于是他自笑道:“咳!早知脚下就是地面,何必长时间地自讨苦吃呢!”

  治学的道路本来是很平坦宽广的,可那些沉溺于虚空的学说中,执守着片面的局部道理而沾沾白喜的人,看了上面的故事恐怕要有所醒悟吧!

                《要做则做》

1.①mi   ②cu   tu   ③zhu  ④zh  2.A.遇到,动词;  B.面对着,迎着,动词;  C.靠近,动词;  D.将要,副词。3.C 4.“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5.“吾不会做”和“且待明日”  敢于学会做事,要争分夺秒。

译文

  年轻人每当遇到事情,就说“我不会做”,这是非常错误的。凡事做就能学会,不做那怎么学会呢?还有,想做一件事情,就说“等到明天吧”,这也是很错误的。凡事要做就马上做,假若一直拖延下去,一定会耽误一辈子。我本家的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精妙,附记在这儿:“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河间游僧》

1.①zh   ②xi  2.D 3.①桌案  ②做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5.游僧:骗人害人,可恶之极。  买药者:不察真伪,轻信上当,愚味无知

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一定有时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子产不毁乡校》 

⒈⑴议论 ⑵坏 ⑶治疗 ⒉⑴我听说过择善而从可以减少(百姓的)怨恨,没听说过靠发威风可以防止(百姓的)怨恨。 ⑵不如我听到(乡校里百姓的议论)并把它看作一种治病的良药啊。 ⒊对群众的意见不能采取压抑的做法,应择善而从之。 ⒋子产是一个广开言路,明察善断的政治家形象。 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译文:

  郑国的百姓在乡校里游玩,而且议论当权的人。然明对于产说:  “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什么(要毁掉乡校呢)!百姓早晚工作完毕的休息时间在那里游玩,而且议论当权者的好坏。那些(百姓认为)好的,我就(继续)实行它;那些(百姓)厌恶的,我就(彻底)改正它:这是我的老师啊。怎么能毁掉乡校呢?我听说过择善而从可以减少(百姓的)怨恨,没听说过靠发威风可以防止(百姓的)怨恨。(如果用强硬的手段)来尝不能立刻制止(大家的说话),但是那种做法就像防水决口一样:大规模的决口所造成的灾害,被伤害的人必定很多,我不能够挽救了,不如让它有个小决口并使它疏通——不如我听到(乡校里百姓的议论)并把它看做一种治病的良药啊。”   

               《教学相长》

⒈B ⒉⑴磨砺 ⑵通达 ⑶努力学习 ⑷正确 ⒊⑴虽然有美酒佳肴,不亲口品尝,就不能知道它们的美味 ⑵所以说,通过学习,然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传授,然后才能知道自己研究不深。 

译文:

  剑刃虽然锐利,不磨就不能斩断它物;人的资质虽然聪颖,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提高修养。虽然有美酒佳肴,不亲口品尝,就不能知道它们的美味;虽然有正确的道理,不努力学习,就不能通达它们的功用。所以说,通过学习,然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传授,然后才能知道自己研究不深。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心愧而努力学习,知道自己的研究不深,就会天下求师而弄透事理。从这些看来,传授与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呀!

               《孔子劝学》

⒈⑴什么 ⑵好学善问 ⑶揉捏 ⑷装上箭头 磨砺 ⒉汝何好乐 何学之有 吾非此之问也 ⒊A ⒋⑴凭你这样的才能,再加上好学善问,还有谁能比得上你呢? ⑵把竹子刮削后装上箭羽,再装上箭头,把箭头磨得尖尖的。这样,它射入不就更深了吗?

译文:

  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只是想告诉你,凭你这样的才能,再加上好学善问,还有谁能比得上你呢?”……子路说:“南山产有竹子,不用加工,天生就是直的,砍来做箭,可以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甲盾。由此说来,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呢?”孔子说:“把竹子括削后装上箭羽,再装上箭头,把箭头磨得尖尖的。这样,它射入不就更深了吗?”于路连连下拜说:“我一定听从你的教导。”

              《马上得之,诗书治之》

⒈⑴到……前 ⑵你老子 ⑶滥用 ⑷效法 ⒉D ⒊⑴骑在马上夺得天下,难道能够在马上治理天下吗? ⑵请你试着为我把秦所以失去天下,我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写出来。

译文:  

  陆贾常常到汉高祖面前称赞《诗经》、《尚书》。汉高祖骂道:“你老子骑在马上得到天下,哪里用得着《诗经》、《尚书》!”陆贾说:“骑在马上夺得天下,难道能够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再说,商汤、周武王用武力夺取了天下,却用平和的方法保住天下,文的武的两种方法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啊!过去昊王夫差、晋国的智伯由于滥用武力而灭亡;泰国以法制治国,始终不变,终于导致秦王朝的灭亡。如果过去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施行仁义,效法先辈圣贤,陛下怎么会夺得天下呢?”

  汉高祖心里不高兴,面露惭愧之色,便对陆贾说:  “请你试着为我把秦所以失掉天下,我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有的国家成功,有的国家失败的原因写出来。”   

  陆贾就简要地把古代一些国家成功、一些国家失败的史实写了出来,共写成一十二篇。每当陆贾献上一篇,汉高祖没有不说好的,左右的人也都高呼“万岁”,管他的书叫《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