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利地垫厂家:忧伤“圣诞劫”:订单荒席卷珠三角代工企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50:30

忧伤“圣诞劫”:订单荒席卷珠三角代工企业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时间:2011-12-23 19:39

          珠三角的制造企业究竟遇到了何种困难? 在通行的“剩者为王”行业口号下,又体现了中国制造怎样的无奈与反思?

  “订单荒”席卷珠三角,在本应是喜庆祥和的圣诞节前夕,代工企业正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12月14日下午,东莞冠顺皮具厂老板廖发球选择以极端方式——自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在其身后,债务麻烦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远去。而这或许只是众多珠三角代工企业的一个缩影。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2011年1月到11月外贸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增幅从6月的18.4%回落至11月的负增长。而下半年正是圣诞订单的集中出货期。

  珠三角的制造企业究竟遇到了何种困难? 在通行的“剩者为王”行业口号下,又体现了中国制造怎样的无奈与反思?

  请看本期专题报道《忧伤“圣诞劫”》

  厚街“伤城”

  本报记者 张业军 深圳 东莞 广州报道

  最极端的自我毁灭方式出现在珠三角——自焚。

  12月14日下午,东莞冠顺皮具厂老板廖发球在办公室里用汽油自焚。然而,其身后的债务麻烦并没有因他的死而远去。

  自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屡屡出现游走在高利贷游戏中的企业老板潜逃、上吊、跳楼等案件。而选择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的老板到底面临何种困境?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制造业长期亏损的经营挫折感,让企业老板陷入深度心理焦虑,“关厂,关店,还是出口转内销?”这种焦虑已经蔓延到珠三角很多领域。

  百万债务引发的血案

东莞市冠顺皮具用品有限公司
  12月19日上午,广东东莞市厚街镇寮厦村水母山工业区园中路4号,东莞市冠顺皮具用品有限公司门前,3名追债者守候着该厂的负责人。

  而在此前的12月14日下午,40多岁的厚街本地人冠顺皮具厂老板廖发球在一楼办公室将汽油浇在自己身上,并点火自焚。而在这位廖某身后,留下的是近400万元的债务。

  冠顺皮具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专业生产各类CD包、万用手册、相册和手袋。公司厂房占地1800多平方米,人员规模一度超过300余人。但截至事发日,员工只剩80余人。

  据员工透露,事发前一晚,曾有数人来厂里讨债,老板自焚可能与还不上欠款有关。记者事后在寮厦社区劳务站看到,所登记的追债供应商近10人。据员工反映,该公司自2011年以来订单下滑,员工基本是“干几天歇几天”。

  与往年为圣诞节、新年赶工的繁忙景象完全不同,原本每年6月到10月是生产最繁忙的季节,但从今年6月起,冠顺皮具厂的订单已缩减近半,开工不足。今年10月,冠顺皮具厂开始拖欠员工工资。12月1日,工厂的几十名工人开始罢工并向劳务站投诉。寮厦社区劳务站于14日当天上午前往质询,廖某当时表态,称不久将发放薪资。不料,就在中午午饭过后,廖某便在办公室自焚。

  尽管厚街镇宣传教育文体局副局长黎启天认为,廖某自焚事件“主要是个人原因”。但据记者调查,廖某的公司陷入资不抵债的状况由来已久,其选择过于极端的自杀方式与公司长期陷入经营困境有直接关系。

  12月19日,一名在厂门口守候的供应商告诉记者,早在6月,他给冠顺皮具供应了2台针机,总价为15000余元,当时并未得到现金付款,只是拿到了一张支票。不过,在银行转账时,银行柜员称,其支票账户内并无可支付资金。他通过电话询问廖某资金问题,得到的回复是:“再等等,11月资金一定到账。”然而,11月过去,这笔款项仍无踪影。

  关店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类似廖某这样陷入资不抵债的中小企业,只是东莞几十万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半年来,不计其数的外向型中国企业选择收缩业务甚至歇业,有的甚至以卷款出逃的方式来应对当下紧崩的资金链条和市场需求的萎缩。

  距冠顺皮具厂不到500米远有一个工业园,其中一家名为万里鞋业有限公司的工厂于9月底倒闭,而在宣布倒闭前,老板在债务未能清偿的情况下携款而逃。如今,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而更早些时候,今年7月,厚街镇顺亨鞋业有限公司主动关门。东莞工商部门为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仅在今年8月份,该市共注销、吊销各类鞋企104家。除了正式注册的企业,在当地悄然关闭的工厂数量不得而知。据了解,东莞市有鞋业企业1500多家,配套企业2000多家。

  关门属于迫不得已。“鞋业生产利润空间已经大幅缩小,即便是有订单,我们也不敢接。有时候工厂虽然开工,但是人员配置严重不足。而且规模小的厂基本上是亏本经营。”汇森鞋城D区某外贸店的曾老板说。

  “鞋业一条街”的东莞市厚街镇北环路,是东莞鞋业的最集中之地,这一带有寮厦市场、鸿运鞋材广场、康美鞋城、汇森鞋城等10多个专业市场。而厚街寮厦社区号称“全球10双鞋子就有1双产自此地”,年出口量达5亿双。

  不过,如今,除了华坚集团、百丽集团等大规模企业之外,这些交易市场的门店主要面向来自非洲、中东等地的客户,而这些客户对价格十分敏感,“一双鞋子才赚几元钱。”

  12月20日,记者在“鞋城”考察时发现,大批门店已经歇业。在曾经十分热闹的鸿运鞋材市场,记者发现,一整排的门店中有近半数关门。

  曾老板在汇森鞋城的一间门店已经关门1个多月。放弃这个近20平方米的门店,意味着他还将另外损失1万元的出租押金。“生意这么差,宁可不要这1万元。”与他一样退租的,在汇森鞋城亦有10多家。

  汇森鞋城对面的康美鞋城一样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平素最繁华的北环路,作为东莞及珠三角最著名的鞋城,如今街道上行人出没者寥寥无几,小货车三三两两停泊在路边,司机大多也无所事事的样子。

  而在半公里外,竣工不久的鼎盛鞋博城面临开业。尽管租价核定为相对便宜的70元/平方米,并有半年的免租期,但总共50间门店中仍然有10多间店面尚未租出。已租出去的绝大部分门店也没有人入驻的迹象。

  曾老板告诉记者,如今到了“订单小,员工少,现金荒,成本高”的时代,许多老板正在考虑明年如何过冬,如何退出该行业。

  最困难的时期还没到

  其实不仅仅珠三角的鞋业面临如何过冬的难题,整个珠三角大部分行业都面临着市场萎缩或者无利可图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解到,几乎大多数老板都面临着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所形成的心理焦虑。

  中山市丹丽洁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广德一直从事洁具出口业务。由于面临欧美市场需求萎缩,早在2009年,他通过广州亚运会赞助商身份打开了内销的大门,然而至今国内市场发展缓慢。“一做内销,就得打品牌,公司至今仍然没有组建出有能力的品牌营销团队,主要是没找到合适的营销人才。所以不得不又从内销转向出口。虽然中东与非洲市场相对旺盛,但是非洲与中东市场的产品附加值已经低到无利可图的地步。”他说。在陶瓷卫浴行业,还有成百上千的老板面临着与崔广德类似的“两难选择”。

  遭遇寒流的还有深圳的中小LED照明企业、广州海珠区鹭江和上涌一带的数千家作坊式中低档服装生产基地、以及不少手机生产企业。

  各行各业在当下以不同的版本上演“冬泳”大戏。12月13日,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发布《2011年1月-11月中小企业外贸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与往年年底外贸企业订单稳步上升相反,最近两个月,中小外贸企业订单骤降,降幅达三成。

  一达通作为出口报关平台,掌握珠三角数千家中小外贸企业经营状况。在对2000家中小外贸企业随机抽样并跟踪检测其2011年全年外贸经营情况之后得出报告:“预计明年上半年,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为近些年来最困难的时期。”

  珠三角代工“红色预警”本报记者 徐春梅 广州报道

  “订单荒”正让珠三角代工企业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往年11、12月份圣诞订单出货后,工厂都热火朝天地做模具,为第二年新订单生产做前期的准备,但今年几乎看不到新订单,而旧订单的补充也要看欧美市场圣诞节的销售情况。”为国际玩具品牌美泰代工的深圳观澜宝德玩具厂的厂长薛小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以前,珠三角的工厂都要为圣诞订单赶工,但今年却出现部分订单做好后也无人领取的情况,因为海外需求减少,下单方宁愿让产品存在工厂里。

  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2011年1~11月外贸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广东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呈逐月回落趋势,加工贸易出口增幅从6月的18.4%回落至11月的负增长;下半年以来对主要市场增速减缓,如对前3大贸易伙伴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进出口的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回落17.3%、8.2%和4.4%。而下半年正是圣诞订单的集中出货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欧美市场经济不景气导致订单萎缩,加上中国制造业本身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已经使大量中低端订单转移,珠三角工厂未来可能将遭遇严重的订单荒,而企业也将面临一轮洗牌。

  服装行业订单骤减

  “现在企业的主要问题就是订单少。”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告诉记者,目前珠三角传统的制造行业如服装等都面临订单荒问题。

  东莞润田服装公司总经理、香港中小企业总会名誉会长洪启辉表示,在今年六七月份就感觉到订单来得不多,而在10月份圣诞订单出货后,工厂的订单不足已经直接反映在生产上面。如有些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小企业因为无单可做而倒闭。“有订单至少还能维持工厂的基本经营,现在没有订单让企业陷入绝境。”

  目前的各种迹象预示,明年的订单情况很不乐观。“以往工厂每年都能够补充3~4款新产品,但今年我们向客户报了4款新产品,只有一款产品拿到订单。”薛小伟说。

  往年在圣诞订单出货后,珠三角的工厂都热火朝天地为明年的订单做模具,这样过完年就可以投入生产。但是今年工厂的情况是,有的工厂没有订单,有的工厂拿到订单意向,但是前期的准备工作推迟了,因为国外采购商让工厂先不要做前期的开模工作。

  大型贸易商香港利丰集团一位为美国市场做服装采购的人士也向记者吐苦水,“进入11月底,我们收到的订单明显减少,每一张订单的量也没有以往大。”

  而圣诞礼品的采购基地之一、中国义乌小商品城集团总经理吴波成也谈到,“现在市场里的长单、大单大量减少,以前都是几万美元的单,现在一万美元以上的占10%,一万美元以下的90%,以前都是半年、一年的单子,现在只有三个月至半年的单子,这对我们生产组织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订单的萎缩让国内工厂在报价上更加谨慎。“目前在缺少订单的情况下提高报价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将劳工、原材料等成本转移到客户身上,订单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地压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洪启辉认为,现在企业面临的状况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严重。“上次金融危机爆发点在美国,而且美国政府很快采取措施,2009年市场就回暖了,订单也逐渐恢复。但这次欧美两大市场都存在严重债务问题,业内悲观地预期可能要3~4年的时间恢复。”

  高成本下订单转移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订单转移。

  “最近美泰已经去拉丁美洲市场找工厂了。”薛小伟告诉记者,这必然导致玩具订单的转移。而美泰所在的美国市场是全球玩具需求量最大的市场。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国外采购商的策略就是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已经不是唯一的采购国,他们开始培养在孟加拉、柬埔寨等地的供应商。如今,这种订单转移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之前我们在国内也有一些供应商,但由于近年来国内的劳工成本、原材料价格等涨得太厉害,今年我们整个业务已经全部转到孟加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而美国市场的订单几乎都是这个样子。”上述利丰集团服装采购人士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部门主要为美国的沃尔玛等超级卖场供货,偏重于中等产品。

  “在孟加拉做一件衣服,加工价可以控制在1.3美元,而在国内至少要2美元。”他表示,国内工厂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不过目前玩具等行业内技术含量较高的订单都还留在中国,东南亚等地的工厂还无法取代中国。

  在12月8日,在东莞厚街举行的第三届(2011)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作了“未来五年世界鞋业及中国鞋业发展趋势发布”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制鞋劳动力成本排在印度、越南之后,竞争压力很大。

  “平均一个产品的成本中35%是劳工成本,这个成本上升20%的话,公司的整体成本要上升7%左右,也就是利润下降7%,而近年来每年的劳工成本在20%~30%上涨。而且珠三角现在出现劳动短缺的情况,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工资来找人。”洪启辉表示,现在工厂的劳工成本压力很大。

  “剩者为王”的逻辑

  在珠三角代工厂生存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转型升级被政府、业界不断提及。

  “现在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倒闭,大家都在撑,现在行业内有一句话是剩者为王,谁能剩下来就可能有机会。”李鹏说,转型升级这个话题已经谈了五六年了,但企业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其中转型的一个出路是做内销市场,国内很多制鞋企业都有去尝试,但大部分都败下阵来,有些企业还在交学费,从制造业转到做品牌成功的案例非常少,连他这个协会的秘书长都举不出来。

  薛小伟也坦言,目前大家的想法首先是维持现状,然后是走一步看一步。“现在大家都看不到出路在哪里,只知道这个地方(深圳)不宜久留。”以前整个深圳的玩具企业有1800~2000家,但现在只剩下400家左右。

  至于转内销,他认为现在是维持现状,而不是烧钱的时候。“之前身边有不少企业烧过钱,但失败居多。而且转型内销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大部分企业可能熬不过那个时间。”

  而对于资金实力强大的香港利丰集团来说,转内销同样是困难重重。在外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2011年1月,利丰成立利丰亚洲,计划从外销转到内销,进军亚太地区及中国市场。但近日,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在广州举办的“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渠道建设”论坛上表示,目前,众多港资企业是愿意做内销的,并愿意补税,但由于繁复的计算使中小企业在内销的税务问题上与海关统计出现偏差,而且中小企业常常被认为是刻意逃税而受到惩罚,为避免罚款,他们宁愿把商品先出口到香港,然后由香港再运回内地,这就加大物流成本和降低物流效率。以玩具为例,中国现在是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全球90%的玩具是中国生产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利丰在内地开的玩具反斗城里不能直接购买产品,要出口到香港再进口,这部分费用占总成本的15%。

  “做内贸和做外贸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做外贸时,别人给你一个订单,根据订单,产品运到码头就完成任务。但是做内贸时,首先是没有订单,先要投资做好自己产品,其实做一个产品不容易,要把钱投在产品设计上,做好之后要做品牌,然后要自己开拓、管理一个销售渠道,卖出去又不知道行不行,做好这些工作之后,又要面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被抄袭的风险。”利丰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家敏说。

  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姜汝祥认为,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但是我们现在的环境是不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应该在制度上创新,如在金融制度上的创新,让民间资本介入;在税收制度上创新,如减轻创新企业的税收压力等;更重要的是要保护知识产权,现在我国山寨化现象太严重。

  “中国制造”业路向何方?   文/徐春梅

  这一天迟早要来。

  在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很多国外采购商也已经不打算忍受中国制造业的高成本,将订单逐步转到东南亚地区。而这时候又撞上了因为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导致订单大幅减少的状况,中国工厂的日子更加难过,谋求新的出路已是必然。

  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姜汝祥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走到今天,面临两个基本的选择:一是它将成为经济波动中的伴生品,所谓的伴生品就是经济周期好的时候他们就成长,经济周期不好的时候就死亡;二是选择成为专业化的一员,即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合作与配套者,而不是单纯的代工者。”

  而目前我国制造业暴露的问题是,在经济周期不好的时候那批靠天吃饭的企业难以活下去。不过,这也给了中国制造企业一个重新思考自己出路的机会,这种出路应该是走向产业链的合作,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产业链的寄生。

  所谓寄生就是企业将自己降低到一个简单的产品制造者,只有当经济周期好、外部有订单的时候才能存活。因此,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要分化出一批产业链的合作者,在产业链上与国内外大企业形成合作,在产业链上某个环节做到专业化、极致,如很多年前富士康走过的道路:当年富士康与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合作,然后公司一步一步地壮大。

  大型贸易商香港利丰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家敏表示,金融风暴来的时候,珠三角地区有很多企业倒闭,未来也还会有很多企业倒闭,但是那些有竞争力的、不倒闭的企业把倒闭企业的订单集中起来,生意反而更好。“所以目前中国的制造企业应该研究一下微笑曲线,它告诉我们要搞好自己的竞争力,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以及下游的产品推广能力、渠道控制能力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与周边的企业互相合作,甚至调配全球的资源。”

  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微笑曲线中间的制造环节,这个环节的附加值最低。所以这需要制造企业的老板们转变思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制造体系里面,而是走向产业链的合作与服务。

  此外,我国的内销市场非常大,也给了代工企业一个很好的出口。在海外订单萎缩的情况下,转向内销市场是一个大趋势,包括利丰集团也开始转向内地市场。不过目前的状况是,代工企业转做内销遇到困难很多,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交学费阶段。但姜汝祥认为,这是企业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代工企业自建网络做内销市场的成功率确实很低,但是可以采取与国内企业合作的方式,如成为凡客等国内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商,逐步打开内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