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名建筑设计师:《小珊迪》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21:37

关注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摘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使语言成为情感律动的音符。

关注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小珊迪》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温州市小高桥小学  李晓华 325000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悲惨生活,激发同情之心;

通过朗读,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善良,触动感动之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促进人格力量的初步形成。.

教学重难点:1.体会小珊迪可怜、诚实善良。

            2.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自主研读全文,小珊迪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小珊迪是一个可怜、诚实善良的孩子。)

【探究自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二、感受可怜。

1—8节,把小珊迪可怜的句子划出来,仔细读读,想想你是怎么感受的。

1. 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生:从“瘦瘦的小脸”体会小珊迪经常吃不饱。

生: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感受冷。

用朗读表达同情之心

2.为了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

生:理解“纠缠”。纠缠的原因。

【抓住关键词语“纠缠”,烛照教学过程。】

3.研读四次的句子

1)生找出四次的句子:

第一次:“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第二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第三次:“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第四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2)学生读句子,体会小珊迪可怜。

生:读读小珊迪第一次哀求。

生:因为他又冷又饿,希望能有一便士买吃的,很可怜。(指名读、齐读)

生:我来读第二次。(生读)

既要读出可怜的语气,又要读出请求的语气。

(指名读、小组读)

  生:我来读第三次。读出小珊迪心里很急,也越来越可怜。(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生:读第四次。乞求:苦苦地求、可怜地像要饭一样地求。要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乞求”)。生多读几次,读出更加急、可怜的语气

3师:读这四句话时,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吗?

生1:小珊迪一次比一次急。

生2:小珊迪要求一次比一次低,一次比一次可怜。

生3:小珊迪一次比一次诚恳。

(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齐读。)

【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这几次朗读,如同一座桥梁,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小珊迪的可怜跃然纸上。】

4)小珊迪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发言。(略)

【第二部分的设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灵的碰撞。这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体验的活动。】

三、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善良。

1.生自由读9—11节。找出拨动自己心灵的句子。

生: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

2.想象谈话。小珊迪被马车撞了,临死前,他怎样吩咐小利比把剩下的几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的?

(引导学生想象,小组合作讨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延伸文本,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也使文本得到延续,实现了对文本的另一种超越。】

3.指名小组发言(略)

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的情节空白,挖掘人物的心灵空间,就在设身处地的想象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触摸小珊迪内心,深刻领悟课文内涵和思想感情,内心油然而生对小珊迪的敬佩之情。】

四、课尾,精读抒情

1.出示句子:当我想到孩子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他不是哪种人?(读句子)

2.这位先生从开始不买他的火柴到——(出示句子):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教师引读:这句话里有我深深的同情;(学生齐读)

教师引读:这句话里有我浓浓的感动;(学生齐读)

教师引读:这句话里有我重重的承诺;(学生齐读)

3. 总结:小珊迪是那样可怜,又是那样的可敬!愿我们做一个像珊迪一样诚实善良的人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堂课的探究情境中,学生围绕“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由内心体验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师生、生生对话,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共识共进共享,智得以启迪,情得以激发,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又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触摸珊迪心灵,使整堂课充满活力。】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既要丰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也要完善、丰富、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语言和情感同构共生,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和谐发展。在本案例中,我关注开掘情感源流——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蕴积情感的储备量,形成的交流。

1.定好情感基调,积极主动参与

“转轴拨弦三两声”,文章的情感是一个基调。上课伊始,学生就主动参与感悟“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中来,以读书感悟,想象,探索交流一步一步酝酿、激发、领悟、抒发对小珊迪的同情与敬佩之情。

2.关注了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这堂课让学生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教师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用自己的心灵对小珊迪生活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学生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3.以读感人,以情动人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多种途径读,达到了以读促思,以思促情,知情并进,情知双获的效果。通过读,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珊迪同情与敬佩的情感之中,小珊迪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深深刻在学生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