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工业设计团队:2008中考文言文阅读之写景散文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16:04

文言文之写景散文类

 

    )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4.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J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环滁皆山也        环: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③野芳发而幽香      发: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

4.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6.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 ①围绕(环绕)   ②情趣(意趣、兴趣)   ③开放(开)  2.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3.琅琊(山)    酿泉  4.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5.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6.《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沿溯阻绝    沿:        

②良多趣味    良:         

③直视无碍    碍:          

④窥谷忘反    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4.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5.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    )1.①顺流而下  ②很、甚  ③障碍  ④通“返”,返回  2. ①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3.湍急  清澈   山高谷深  山上树木葱郁  4.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5.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③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能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颖脱不羁

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从[]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    )1.①对……感到惊异  ②交错相通  ③束缚,约束  ④停止  2.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②只要懂得其中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尤清冽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1.①大约  ②呆呆的样子  2.①水格外清凉。  ②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即可。

 

 

   

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  (3)童隶:书僮仆役。  (4)正黄:纯黄。

1.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1.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2.宜:适合  是:此 、这  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4.八月之望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薄暮冥冥

②多会于此

③春和景明

④不以物喜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4.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5.请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5.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①迫近  ②在,到  ③日光  ④因,因为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或“除了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4.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5.示例:这个句子动静统一,视听结合,采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下洞庭湖天水空阔,光影灵动,渔歌悠长,优美和乐的景象,形象丰富而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6.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刻苦自励”分不开的。

 

   )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是日,更定矣

③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④而此地适与余近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                       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

4.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客居 ②这  ③起,兴起  ④刚好,恰巧  2.①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②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3.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4.答案要点:甲文①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②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③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④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①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②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 ③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④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答对其中1点即可)

 

[例题剖析]

    例1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

②不可名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008年山东省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在2008年的中考试题中,写景散文的考查终于突破近年很少涉足的局面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设题形式吸纳了文言哲理寓言类和写人散文类的诸多“设题点”,为考查写景散文指明了一条路子。

这里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把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放在一块来设计题目,选文都是“借景抒情”的,可读性很强,实在是写景散文考查中的“精品”试题。第1题是对常用文言词语的考查,选取的两个词语一个是实词,一个是虚词,很有代表性,其中的“名”又是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是文言文考查中的“常规戏”,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题目,命题人选的两个句子都是四字句,呈现出整齐之美。第3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两则材料的“不同点”,第4题考查的则是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关于描写的“角度”和写景散文经常运用的写法这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偏不怪,紧扣学习重点,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答案:1.①因为  ②说出(意思对即可)  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意思对即可)

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意思对即可)

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