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周小平案逮捕:用经典做学生的生命底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46:26
2009-08-07

  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打自垮。

                                                                         ——题记

一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

   “为什么做”比“怎么做”更重要。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中西文化的交锋越来越尖锐,大量的“舶来文化”正填满着孩子们的大脑,从日本动画片的大量引入到西方的节日的日益火暴,从“肯德基”到“麦当劳”,这些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本民族的文化,随着种种表象的侵入,其中无疑蕴涵着文化的入侵。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抵挡这些入侵呢?我们不是抵触外来文化,不是闭关自守,而是要在守住自我本真的前提下去接受,那么,我们的本真是什么呢?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盘古开天到炎黄部落,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从一代天骄到今朝风流,泱泱古国,演绎了多少沧海桑田,而沧海桑田之间又承载着多少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底蕴,留下了多少满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灵魂的经典文化啊!如果我们舍弃了这些,不是放弃了我们的本真了么?

  而且,我们的时代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道德教育的失落,怎么办呢?诺贝尔获奖者曾经发表这样的感言:21世纪的人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回到2500年前,向中国的孔子学习。迄今为止,全球的孔子学院已有123所,孔子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孔子了,世界都在学孔子,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做什么?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于是有了海外游子的寻根之旅;有了“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感伤;有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探究苦旅;有了温家宝总理“承继先贤,泽被后人”的倡导;有了王财贵教授奔走呼吁的少儿诵读经典活动;有了钱逊教授这样的渊博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了“百家讲坛”各位大家对经典文学的品读。

  那么,教育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呢?我们教师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承担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所以,我校得知中国教育学会的这一“十一五”课题后,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当机立断承接了这一课题,而且,我们决不仅仅是把它当成课题来做,因为课题是有周期性的,我们要把它作成一种文化,用文化课题打造我们的学校文化,用经典作学生的生命底色。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因为有这样一句话:人们为什么如此珍视生命,因为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但是惟有文化可以跨越时空,源源流长。

  那么,什么是文化?我们认为有12个字,那就是"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当这种文化深入学生们的心灵时,当这些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其生命底色是厚重的!

二、怎样做这样一个有价值且意义深远的课题

  提起课题,大家会觉得很高深,我们近一年来的体会是:作课题并不难,并不是只有专家才能做的,我们普通学校、普通教师也能做好,那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精神和物质
  “精神”即对课题的认识,对知识理解和把握。
  “物质”指通过财力打造的环境。

  (二)指导思想
  只求实,不务虚;只求真,不作秀。

  (三)选择恰当的方式:行动研究

  围绕这三点,我们做了以下三方面的事:

  1、全方位动员:校长亲自进行了教师动员、学生动员和家长动员,让大家充分认识我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制定可行性措施,决定骨干教师先行,实验班级先行,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全校铺开。

  2、财力支持:

  1)、对全校环境进行了重新布置

  我校的校舍情况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一个很好的场地,但是,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为学生打造一片传统经典的乐土。在前面平房的墙上绘出十个非常经典的传统故事,分别从爱国、孝敬父母、尊师重教、诚信做人、礼德谦让、发奋读书等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在办公室、教室甚至厕所、走廊等细节地方都用经典文字或图画进行装饰,时时提醒学生以中华传统来检点自己的言行,而且丰富了经典的积累。

  为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诵读氛围,我校小脚丫广播电台每天中午12点10分播放经典诵读录音,配上古典音乐,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诵读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跟读、听记、积累。

  2)、对班级图书角进行进一步充实。

  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调出8000多元新增了一批经典图书,把图书分发到各个班级,建立班级书架;另外充分把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运用起来,把适合学生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故事、成语接龙、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经典图书分发到班级,让学校图书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所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经典中汲取丰富的底蕴。

  3)、解决教材问题。

  经典诵读离不开教材,说到教材就涉及到收费这一敏感的话题。很难处理。为了解决教材问题,我们从两个渠道进行解决。一是学校从经费中挤一点,同投入将近2万元购置读本。二是与家长协商,有能力的家庭自愿购书,并签定购书协议。这样,全部解决了教材问题,保障了实验的进行。

三、 边实践,边探究

  我们从《弟子规》入手,边实践,边探究,各种活动全面展开。而且注意了家校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学做结合,全方位地让中华传统铺洒进学生的心底。

  通过“经典故事伴我成长”和“让《弟子规》为我导行”等活动的开展,向学生展示各类经典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中感受中华传统的深厚底蕴,并且通过向父母讲故事、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经典故事的感悟,让经典故事指导自己的行为。并针对诵读内容举办主题班会,并且举行了一系列家校联系活动,如“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听奶奶、姥姥讲讲妈妈生我的故事,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百善孝为先”;“良好习惯伴我行”主题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懂得不但要学文,更要力行,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扬。

  定期开展大型展示活动。为了检阅学生一个学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诵读,我们举办了“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经典诵读大型展示活动.各个班级通过各种形式把经典演绎得精彩纷呈,有的把经典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有的把经典和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还有的把经典和“八荣八耻“联系起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大地促进了全校的经典诵读活动。这样的大型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

四、收获和体会

  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实施近一年了,近年来,我们的收获是丰厚的。

  学生变了:经典诵读,创设魅力课堂

  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一下子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一个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学习心境。课堂中教师亦能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科学、有机地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旦上课时有谁扭捏得不回答问题时,只要一提醒:“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他便声音响亮起来!再如课文中讲到“诚信”的主题时,学生便顺口而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再如语文课中讲到春天,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教师能很好地进行调控和指导,让学生尽情地用诗来认识春天、感悟春天、抒发感情。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同学们吟诵的诗句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同学们的心窝里。

  经典诵读,推动了多读书、读好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中华经典诵读》上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从开始找相关的古诗文书籍,到其他各种文学书。双休日里,吵着跟爸爸妈妈到书店淘书的同学越来越多,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也自然养成。教室的图书角更是人声鼎沸,大家争相借阅,读书热情高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经典诵读,提高了同学们表达和写作能力

  经典诵读使同学们出口唐诗,闭口宋词。生活中同学们在交流中也不时会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听,卫生委员边朗诵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边示意大家把自己周围的垃圾收拾干净。看,他在自己的考试总结中说:虽然我这次的成绩不错,但我不能骄傲,因为《孝经》上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禁度,满而不溢。”一旦骄傲了,就会被其他同学追上。瞧,他写完作业还在看书呢,嘴里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家长变了:经典诵读,构建和谐家庭

  经典诵读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而且众多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代沟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经典诵读初始阶段,家长来信便纷至沓来,讲述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任航家长谈道: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弟子规》中要我们孝敬父母,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做的这些还差的远呢!”当时我们真是热泪盈眶!从前都是我们做家长的关心孩子,现在已经来关心我们了,经典真是奇效啊!我们当然要大力支持!

  张雯雯的家长写道:我们的女儿有一次在汽车上主动让座,让一位离休老人感动不已,据说还特意给学校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自豪地说:“我们学习的古文《弟子规》中告诉我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警句使我明白了尊敬老人的道理。”我觉得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我以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所以,我推荐我的女儿张雯雯为“文明礼貌小使者”!

  这样的信真是太多太多了。

  以前许多家长苦于与孩子沟通的困难,孰料每天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便可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教师变了:累并快乐着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极大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改变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态度,对事业的态度,甚至改变了人生的态度。
  自从我们威海教育学会网建立以来,这里就成了我们教师交流成长的的平台,全校教师几乎人人上“博客”,写帖子。大家通过“博客”和“课题研究”栏目交流课题研究的收获和困惑、教学中的感悟甚至人生的看法,很多人写文章写到深夜,没有人嫌累,大家设想一下,如果这是行政命令,让每位教师每天晚上这样辛苦地工作,那结果一定是怨声载道,但是现在呢,我们的教师累并快乐着,因为大家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这次教师全员培训时孙义君副会长提到了“呢喃的鱼儿”、“钰华芬芳”、“解语何妨”、“空白的纸”都是我校的教师,而且连续两期威海教育和山东教育都刊载了我校教师的多篇文章,这些,都得宜于课题的研究和学校文化的底色渲染。

  后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古到今,国家可以灭亡,但民族依然繁衍生息,绵延不绝,那是因为他们有根。让我们每一个黄炎的子孙牢记我们的根之所在,每时每刻、生生世世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这片广袤的土地,汲取中华的民族之魂,打造他们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