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教学培训附近:人文精神的缺失与“经典”的泛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0:55:34
人文精神的缺失与“经典”的泛滥


●眼下,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无处不“经典”。仿佛不是经典,就不高档、不优质、不雅致,没有气派,不够富贵。在伪经典泛滥的同时,我们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经典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它具有穿透了历史,缩短了地域距离,融合了民族隔阂的普遍性价值。其特点,不仅仅是精致、周密、高雅与超越时空的魅力,最可贵的,它是质朴的,大众的,简洁的,亲和的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需要重新确认市场作用的年代,这就要求我们,清醒而认真地去甄别“经典”,还经典人文精神特有的风貌,从而廓清社会环境,拿真正的经典丰富自己
有一阵了,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声音,主张年轻人读经。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围绕这问题所展开的争论,目前尚在继续中。就在这背景之下,松江出现了一所叫“孟母堂”的现代私塾,实行的就是“读经教育”,恢复了背诵《易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的教学方式,结果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事情看来与读不读经的争论没有直接联系,但显然这是在一种有相当规模的文化背景下的较为典型的经典崇拜表现。
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部分,中国人是一定要读一读的。但在中国,“读经”这个词,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现代青年要不要将“读经”提到当年那种高度?我没有研究,只对眼下刮得甚劲的这股“经典”风,颇有感慨。当然,经典,不完全等于“读经”的“经”,但“读经”的“经”,却是经典的一部分,这是确定无疑的。眼下,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无处不“经典”。看起来,历史上,世界上,重视经典,莫过于我们这代人了。标明的经典与不标明的经典,如让子女打高尔夫球,据说,可以培养出贵族气质的经典活动;明明是时尚的家具、衣饰,也标以“经典之作”;几万元一平方米的豪宅,也大作广告,称购买者是“经典收藏”……总之,“经典”充斥了媒体的广告,以至于人们在听到一句新颖一点、内容含蓄一点的话,也要称赞一声,“说得好经典”!仿佛不是经典,就不高档、不优质、不雅致,没有气派,不够富贵。于是“经典”,成了炫耀富有、奢华、高人一等的最有卖点的一个词,并由此渲染成一种社会风气,极端到这地步:伟人的著作与手迹,也要黄金制作,才显示其经典。使经典,成为了一个精致、尊贵、高级、典雅的代名词,成为了不仅远离粗劣,远离低俗,而且成了鄙视穷困、远离大众的一道符咒。
这是伪经典泛滥!
可叹的是,在伪经典泛滥的同时,我们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经典。远离经典、让文明蒙羞的言行举止在生活中,已经成为随处可得的社会现象: 比如,孔子曰,仁者,人也,并明白无误地说,“仁者爱人”。人的生命是最应该尊重的,可在与人相处中,在看见人家落水或遭人欺凌等危难之时,有多少人“经典”了?比如,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经济活动和平常生活中,有多少人“经典”了? 又比如,在教育上,孔子“有教无类”,即是不管多么贫苦的大众,我们都有教育关爱他们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尤其是教育界的部分精英,“经典”了吗?
……
无疑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等,绝对是颠扑不破、传之永久的经典。欧洲人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发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认为这一思想观念,和欧罗巴基督教文明的“你希望人家怎样对待你,那你首先应该怎样去对待人家”的价值重合,从而发现东方孔子学说的世界性地位,在柏林,就因为孔子这思想,在汉语热之前,就建立了一个孔子纪念馆。可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它具有穿透了历史,缩短了地域距离,融合了民族隔阂的普遍性价值,这种起着价值认同作用的经典价值,是不随时间而磨灭,不因地域不同民族不一而减色的。其核心涵义,就是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尊重,对于时代精神准确、充分地展现,一句话,对于人的生存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广泛认同,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扬。其特点,不仅仅是精致、周密、高雅与超越时空的魅力,最可贵的,它是质朴的,大众的,简洁的,亲和的,绝不是目中无人,装腔作势、高高在上的。我曾经到佛罗伦萨参观乌菲齐美术宫,其中陈列着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的原创绘画与雕塑,它们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经典,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造诣的精致、完美、传神,而是因为这一批作品,在中世纪那个被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举起了一面人文精神的旗帜,这面旗帜,但丁用诗句作了极其精辟的概括: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使这些艺术品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显然,这种可贵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众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倾向用读经、用经典来挽救“经典”泛滥却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局面。对此,我们应该抱着万分的热情,理解并支持他们在这方面的种种探索和实践。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需要重新确认市场作用的年代,以经济利益作为最重要的驱动力的社会现实之一大表现,就是正在消化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乐,追逐时尚,玩味感官,为此不怕把祖宗宝库中所有的宝贝,统统拿来,粗暴装进他们的钱袋。这一股向往“经典”的社会思潮所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自然被这些人看成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商机。
为此,我们需要记住的,倒是这样的经典,即马克思引述过的对资本的生动描述:如果有30%的利润存在,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如果有100%的利润存在,就会有人去践踏良知;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只有如此,才能清醒而认真地去甄别“经典”,还经典质朴的、简洁的、大众的、亲和的人文精神特有的风貌,从而廓清社会环境,拿真正的经典丰富自己,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与人文素养,留给后代既拥有时代精神,又具有历史穿透力和文化穿透力的经典。因为,我们面对的历史任务,在文化、经济、政治、科学各领域都需要新的经典,我们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