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maya培训:全国肉羊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40:28
全国肉羊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于:  发表时间:2011-6-5

一、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一)肉羊生产、屠宰加工、消费与贸易  
1.肉羊产业发展的简要历程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的养羊业主要是解决羊毛生产问题,羊肉的生产
尚未受到重视。随着 60 年代以来,国际养羊业的主导方向发生了变化,出现了
由毛用转向肉毛兼用直至肉用为主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的调整对
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的羊肉需求量明显增加。同时,改革开
放以来,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
全面的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养羊业也因此而获
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 90年代以来,随着羊毛市场疲软,羊肉需求量猛增,

尤其是优质羔羊肉的需求量增加迅猛,极大地促进了羊肉生产的快速发展。因此,
在市场需求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自 20世纪 80年代末
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绵羊、山羊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最多的国家。羊
肉产量由1980年的 45.1万吨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380.3万吨,增加了 335.2万
吨,占世界的比重也由 1980 年的 6.10%增加到 2007 年的 34.60%,年均增长速
度为9.30%,远远高于世界 2.20%的平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羊肉在我国肉类
产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由 1980年的3.70%提高到2008年的5.22%,占畜牧业
总产值的比重也已经提高到 6.13%。
2.肉羊生产的总体特征
(1)肉羊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

羊生产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肉羊存栏量、羊肉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见
表 1) 。从绝对量上看,1997 年我国肉羊存栏量达到 25575.7 万只,此后逐年增
长,在 2004 年创造历史新高,达到 30426 万只的最好水平。近几年来虽然有所
回落,但仍保持在年存栏 28000—30000 万只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羊肉
产量呈直线增加趋势,由 1997 年的 212.8 万吨,提高到 2008 年的 380.3 万吨,
12年间羊肉产量增加了 167.5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 6.56%。从肉羊存栏量增长

(2)肉羊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稳步上升。随着我国肉羊生产的快速发展,
肉羊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也是稳步上升。通过羊肉占肉类比重和肉羊产值占畜牧
业产值这两个指标值的变动情况,可以很直观地反映这一上升趋势(见表 2)。
2000年我国羊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比重为 4.39%, 肉羊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
重为4.76%,在2000-2007年间这两个指标呈逐年提高趋势, 2007年分别为5.57%
和5.56%。

(3)肉羊生产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饲养方式上,我国农
牧户小规模养殖仍占主体,农牧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肉羊的
主要饲料,正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这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
源和闲置的劳动力,缓解了肉羊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为牧区养羊业的
全面复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2007 年我国肉羊年出栏量在 100 只以下的占总出
栏量的 82.74%。不过总体来看,饲养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广大农
区,养殖小区大批出现。通过表 3可以看到,与 2005年相比,我国2007 年肉羊
年出栏量在100-499 只、500-999只、1000只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肉羊生产的区域化特征明显,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从生产区域的分
布来看,我国基本上所有省区都生产肉羊,产区比较分散。从生产区域的变动来
看,我国肉羊生产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通过对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以及农区五
大主产省羊肉产量变动的分析(见表 4),可以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肉羊生产
向内蒙、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四川这十大省区
不断集中,1997年该十大省区羊肉产量为 154.9 万吨,占当年全国产量 212.8万
吨的 72.8%,到 2008 年这一比重提高到 75.4%,其中 2006 年创历史新高达到
93.98%。进一步细分,可以看到我国牧区肉羊生产有向内蒙、新疆这两个传统养
羊大区集中的趋势,而农区有进一步向山东、河南、四川、河北这四大农业大省
集中的态势。而传统上人们所认为的“中国肉羊生产的重心有由牧区向农区转移
的趋势”却并没有体现出来。上世纪 70 年代末,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重大变
革后,由于制度变革带来的巨大激励效应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长久的促进
作用。特别是广大农区呈现农牧兴旺的发展势头,农区丰富的饲料和劳动力资源

使包括肉羊生产在内的其他畜牧业发展迅速,反映在肉羊生产上就是农区羊肉产

量占全国羊肉产量的比重急剧上升,1980 年农区五大肉羊主产省的羊肉产量占
全国比重为 26.7%,这一比值在 1996 年达到顶峰,高达 45.3%。而与此同时五
大牧区的羊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 49.0%下降到 27.5%,不过从 1997 年开始,
这一形势开始逆转,农区五大省的肉羊生产占全国的比重开始下滑,而牧区五大
省开始稳步上升。农区五大省的羊肉占全国比重由 1997 年的 38.4%下降为 2008
年的32.5%,期间虽有所上升,但与前期相比,仍趋于总体下降的趋势,而五大
牧区这一指标值由1997 年的34.5%上升到2008年的42.9%,总体上保持稳步提
高的态势。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前期牧区过度放牧、草原生态环境恶
化和气候条件的恶劣,使国内牧区养羊业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其产量的扩大,
而农区肉羊产业由于资源优势则高速发展。不过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推进,农区
总体经济水平要高于牧区,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广大西部牧区。城
市化的快速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农区从事肉羊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

机会成本要远远高于牧区,这样就对农区的肉羊产业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
同时相比较而言,牧区肉羊产业的发展受到其它种养业的竞争程度要远远低于农
区。由于牧区主要为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地区,畜牧业养殖范围要远远小于农区。
因此,相对而言,这样反而有利于牧区肉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时至今日,
由于牧区的肉羊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仍具备较强的区域性比较优
势。

(5)羊肉质量安全水平在提升。主要表现在羊肉及其制品无公害农产品认
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在增加,同时也出现了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标识认证。
2006—2009 年10月,国内无公害羊肉的认证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 年无公害
认证产品数量达到5000 吨。

目前国内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羊肉相关产量共 26928.6吨,主要分布在内蒙
古、山西、安徽、浙江、甘肃、宁夏、江苏、青海、陕西、新疆等省份。从国内
绿色羊肉及羊肉制品分布来看,内蒙古的认证数量最多,目前有 17505 吨相关产
品通过了认证,占国内认证总量的 64%,其次为新疆,共认证了 3830 吨,占国
内认证总量的14%。

(6)肉羊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发挥比较优势,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
力”的主张下,经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我国肉羊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已初步形
成中原优势区、中东部农牧交错带优势区、西北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这四大优势
区域,区域内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优势区羊肉产量连续增长。据统计, 2007年肉羊优势区域共存栏3334.1
万只,比2002年增长 22.8%;出栏3060.5万只,比 2002年增长25.1%;羊肉总
产量48 万吨,比2002 年增长41.3%。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养羊业的带
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第二,良种覆盖率迅速提高。在积极引进肉羊良种、加强肉羊原种场、繁育
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杂交改良步伐,肉羊良种供种能力明显提高,无角道赛特、
德国肉用美利奴、波尔山羊等良种肉羊开始大面积用于生产实际。优势区 2007
年的肉羊良种覆盖率由 2002年的30%提高到 45%。

第三,饲养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优势区的饲养方式转变走在了全国前列。牧
区广泛推行草原牧区禁牧、休牧、轮牧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措施,肉羊饲养由粗
放放牧方式逐步向舍饲和半舍饲转变;农区半农区着重推广肉羊科学饲养管理技
术,由饲喂单一饲料逐步向饲喂配合饲料转变,反刍配合料使用量逐步提高。通
过良种良法相配套,改变了肉羊饲养多年出栏的传统习惯,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
例由 2002 年的 20%左右提高到 35%,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提高到 15.5  公斤,
瘦肉率明显提高,羊肉品质明显改善。
第四,肉羊饲养组织化程度提高。截至 2007 年,优势区域共建立肉羊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 89 个,其中,肉羊专业合作社 34 个,肉羊协会 55 个,带动农户
12 万多户。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肉羊优势产区内集聚,建立“龙头
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养
殖,增强了肉羊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户和羊肉加工营销企业的
经济效益。
第五,一批知名品牌开始涌现。各优势区重视对本地品牌的宣传,鼓励龙头
企业申报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推介活动,营造良好的品牌发
展氛围。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优势区从事羊肉加工的大中型企业绝大
多数均通过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优势区域内涌现出一批比较有影响力
的地方肉羊品牌产品, 出现了区域精心培育品牌、品牌促进区域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中国肉羊网对 2008 年度消费者最喜爱的十大羊肉品牌进行投票评选,评选出
下表中的品牌为 2008 年度国内八大羊肉品牌,但目前具有竞争优势和知名的品
牌产品还极度缺乏。

3.肉羊屠宰与羊肉加工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对全国 80 家肉羊屠宰加工企业的抽样
调查,其基本状况如下:
(1)资产规模情况。将总资产在 1 亿元以上的企业划分为大规模企业,将
总资产在 5000 万—1 亿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大规模的企业,将总资产在 3000
—5000 万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等规模的企业,将总资产在 1000—3000 万元之
间的企业划分为中小规模的企业,将总资产在 1000 万元以下的企业划分为小规
模企业。各规模企业所占比重见图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纳入样本的企业中,

大型及中大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而中小型、小型以及中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大,
说明国内羊肉加工整体行业内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较少。

(2)营业收入情况。从营业收入状况来看,大型和中大型企业占营业收入
总额的41%,而中型、中小型以及小型企业则占营业收入的 59%。 
  
(3)利润情况。从利润总额状况来看,大型企业占纳入样本企业全部利润
的 21%,中大型企业占利润的 15%,中型企业占利润总额的 39%,所占比重最
大,小型和中小型企业也占到了利润总额的 25%(见图5) 。从所选取的 80家羊
肉加工企业的净利率状况来看,2008年度亏损的企业共13家,占纳入样本企业
总数的8.67%。2008 年,国内大部分羊肉加工企业的净利率在 5%以内,占样本
企业总数的63%(见图 6) 。

(1)羊肉消费量呈上升趋势,消费方式日渐多样化。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羊肉以其鲜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
胆固醇含量低等特点,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2 年
全国人均家庭消费羊肉 0.79kg,2006 年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 1.11kg,此后有所
下降,2008 年为 0.98kg。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官方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居民畜产品
消费量严重低估,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消费数据未包括在外就餐。随着收入增加、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在外就餐已成为我
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济民、李志强
(2000)通过对1999 年全国六省城乡调查研究表明,1998年城乡居民在外消费

畜产品尤其是肉类产品比重不断提高,肉类产品达到 21.3%,肉类消费中牛羊肉
外出消费比例高达 28.4%、禽肉为 32.2%、猪肉为 16.7%。由于畜产品生产和消
费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除了直接户外消费外,我国的食物户内消费
方式也由传统的家庭加工自给向购买半成品、成品为主而转变。
(2)羊肉产品消费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不同收入之间存在差异。随着
收入的增加,不仅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量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而且消费结构、
消费类型也相应发生改变。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在肉类消费中,更倾向于
消费高蛋白、高营养、低脂肪的动物性食品。其中,城市平均羊肉消费增长幅度
高于农村;另一方面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羊肉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存在差异(见
表 6)。按照收入层次划分,城镇居民收入最低的吃肉最少,随着收入的增加,
肉类消费数量同步增加,收入越高吃肉越多。如果进一步细分,占比在 10%的城
镇最低收入户,羊肉消费水平不到 1kg,大抵与农村居民的平均羊肉消费水平相
当。随着收入增加,肉类消费也将相应增加,不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肉类消费量是趋于下降的,这从占比 10%的最高收入户羊肉消费量变化中可以体
现出来。但肉类消费支出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的,这其中由于人们
肉类消费的档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猪肉比重下降,牛羊肉及其制品的消费比重
明显上升。

肉类消费结构的差异不仅同个人收入多少和肉类价格高低相关,而且跟消费
者所处的地域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各地区的
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生活习性和消费偏好存在明显差别。因此,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差异对居民包括羊肉在内的畜产品消费存在明显的影响。
南方城镇居民猪肉和禽肉消费量最高,禽肉消费支出是北方的 1.9倍;而牛羊肉
的消费支出,北方 53 元近乎是南方 27 元的 2 倍,内蒙、青海、宁夏和新疆 4
省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支出 134元,是南方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人均羊
肉支出96元为南方 6元的16倍。新疆农民人均羊肉消费 8千克,城市居民人均
羊肉消费高达9.19千克(潘耀国,2009)。
5.羊肉及其相关产品的贸易特征
中国羊肉及其相关产品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呈扩大之势。从贸易
上看,中国是典型的生产大国,出口小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羊肉生产国,
中国在世界羊肉贸易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只有不到 0.2%的羊肉产量用于出口,
大约占到世界羊肉出口总量 1%左右的份额。

通过表 7,可以发现我国羊肉贸易竞争指数120 多年来一直为负数,而且绝
对值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最高年份 2001 年达到 0.87,此后有所下
降,这说明我国羊肉贸易从 80 年代以来一直为贸易逆差,而且进口额远远超过
出口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羊肉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而且大多数年份为 1,
最低时也达到了0.98,说明这两个国家的羊肉出口能力极强,表现出相当强的国

际竞争力。
虽然近年来贸易竞争指数逐年缩小,但贸易逆差的绝对值呈扩大之势。2008
年羊产品进口继续增加,出口微降,贸易逆差达到 5485.6 万美元,比上年增加
3091.7万美元。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对优质高档
羊肉需求的增加,中国羊肉进口量逐年增加,而出口量逐年萎缩。2008 年中国
羊肉出口总额为5038.3 万美元,同比减少6.9%;出口总量为1.46万吨,同比减
少34.2%。羊肉出口目的地主要是约旦、中国香港地区,主要出口省市为山东、
内蒙古和河北。2008 年羊肉贸易逆差拉大,为 5552.8 万美元。羊肉进口来源国
主要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占羊肉进口总额的 99.6%。活羊出口增加, 2008
年中国活羊(除种羊外)只有出口,累计出口额为 65.22万美元,同比增加 26%;
出口量为1.87万只,同比增加 8%。活羊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地区和尼泊尔,主
要出口省市为湖北和西藏。

(二)肉羊育种与繁殖
    1.中国绵、山羊遗传资源及其分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自北向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
带5个气候带。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绵、山羊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
础。农业生产体制、社会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民族宗教习惯等诸多因素也影
响着羊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在我国内地 32 个省、市、自治区中,均有羊
的分布。但是,由于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差异很大,因此羊的分布极不平衡。总体
上看,绵羊的主要分布地区属于温带、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
地带,西部多于东部,北方多于南方;而山羊则较多分布在干旱贫瘠的山区、荒
漠地区和一些高温高湿地区。根据生态经济学原则,结合行政区域,可将我国内
地羊的分布划分为八个生态地理区域:

(1)东北农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从小兴安岭北麓到辽东半
岛,属寒温带和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冬寒夏热,7-8月份平均气温在 30℃以
上,12月至翌年2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下,年平均气温仅 0~8℃,年降水量
由东向西递减,无霜期 90—210d。东北是近 150 年内的新垦农区,地形复杂,
山地、河谷及小平原相互交错,放牧植被多为灌木丛和山地草甸草场,农业和林

果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羊具有较好的饲养和放牧条件。东北农区有绵、山羊
1954.4万只,占全国羊总数的 6.842%,其中山羊占全国山羊的 5.082%,绵羊占
8.615%。地方品种辽宁绒山羊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白绒山羊品种,其群体产绒量高,
绒洁白、强度大,并具有良好的光泽。培育品种有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和新
吉细毛羊等。 

(2)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多样气候,从
东到西自然条件差异明显,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
集中,秋季气温剧降,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 0℃~8℃,年总降水量为
50mm~500mm,无霜期为 90d~185d。 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居民和野
羊同时存在,所形成的原始品种——蒙古羊,几乎影响了我国东部的所有绵羊品
种。目前该地区是我国羊存栏量最大的地区之一。2008 年内蒙古羊存栏数为
8442.9 万只,占全国存栏数的 14%,居全国首位。其中绵羊存栏 5441.0 万只,
山羊存栏 3001.9 万只。该地区有优良地方品种蒙古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特
羊、呼伦贝尔羊、内蒙古绒山羊,乌冉克羊等;有品质较好的中国美利奴羊(科
尔沁型) 、内蒙古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敖汉细毛羊、巴美肉羊、中国卡拉
库尔羊等培育绵羊品种。 

(3)华北农区:一般指除内蒙外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山东、山西、河
北、河南四省和北京、天津两市。该地区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个地形带,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
均气温 13.2—14.1℃,年降水量 600—900mm,而且多集中在 6-8 月份,无霜期
180~240d;产区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自古就是我国农业文化开发较早的
地区,养羊历史悠久。华北区 2008年有绵、山羊 6727.4万只,占全国羊总数的
24%,其中山羊占全国山羊的 34%,绵羊占 13%。该地区有大尾寒羊、小尾寒羊、
豫西脂尾羊等地方绵羊品种,有承德无角山羊、太行山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山
羊,其中优良地方品种小尾寒羊和济宁青山羊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多胎绵羊和山
羊品种之一;有培育品种崂山奶山羊和文登奶山羊等。 

(4)西北农牧交错区:指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区。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
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等。本区除陕西秦岭以北少数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外,
多属内陆气候,干旱少雨,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天然草场多属荒漠、半荒

漠草原类型,植被稀疏,覆盖度在 40%以下。荒漠中的绿洲农业发达,可提供农
副产品作羊的冬春补充饲料。西北农牧交错区 2008年有绵、山羊2543.4 万只,
占全国羊总数的9%,其中山羊占全国山羊的 7%,绵羊占11%。该地区有滩羊、
同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等地方绵羊品种,有关中奶山羊、中卫山羊等
山羊品种。其中优良地方品种滩羊和中卫山羊是国内外著名的裘皮羊,裘皮轻盈
美观,羊毛纤维细长而匀,富有光泽和弹性。另外,还有培育品种陕北白绒山羊、
甘肃高山细毛羊2个。 

(5)新疆牧区: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疆有草原面积约 5733.3万公
顷。新疆因深居内陆,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
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为 150mm 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
大。无霜期120~240d。新疆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且在天山南北有
4800万公顷天然牧场,为养羊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新疆地区 2008年
有绵、山羊3835.3万只,占全国羊总数的13%,其中山羊占全国山羊的 4%,绵
羊占22%。该地区有哈萨克羊、阿勒泰羊、和田羊等优良地方绵羊品种,其中和
田羊毛是编织地毯、长毛绒毯和提花毛毯的优质原料,哈萨克、阿勒泰羊等均是
著名的肉脂兼用绵羊品种。培育品种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是我国细毛羊生
产主导品种。 

(6)中南农区:指秦岭山脉和淮河以南除西南四省的广大农业地区,包括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广西、福
建、海南、台湾等南方农区。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和热带,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地
形以丘陵、盆地、平原为主,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灌丛草坡面积大,
因此,终年有丰富的饲草,特别是青绿饲草,形成以养山羊为主的养羊业。中南
农区 2008 年有绵、山羊 2253.1 万只,占全国羊总数的 8%,其中山羊占全国山
羊的15%,绵羊占0.55%。该地区除湖羊外,分布着黄淮山羊、马头山羊、雷州
山羊、台湾山羊和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等近二十个以产肉、优质板皮和笔料毛为特
色的优良地方山羊等品种。 

(7)西南农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该地属亚热带湿
润季风气候。主体部分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雨季明显,主要集中在夏秋。但
云南气候大致与地形相对应。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北回归线

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川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 900~1200mm。但在地域上,
盆周多于盆底,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 600~700mm,川西南山地降
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域,且生态环
境复杂多样,由此形成我国羊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西南农区有绵、山羊
2557.2 万只,占全国羊总数的 9%,其中山羊占全国山羊的 17%,绵羊占 1%。
该地区的兰坪乌骨绵羊、宁蒗黑绵羊、石屏青绵羊和黔北麻羊、罗平黄山羊、宁
蒗黑头山羊、弥勒红骨山羊、酉州乌羊等是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彼具特色的地方遗
传资源。另有凉山半细毛羊、南江黄羊、云南半细毛羊等培育品种。 

    (8)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包括青海、西藏、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
该地区面积广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丘陵起伏,湖盆开阔,到处可见天然牧
场,海拔一般在 3000m 以上,气候寒冷干燥,无绝对无霜期,枯草季节长。青
藏高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牧区,2008 年有绵、山羊 3630.7 万只,占全国羊总数的
13%,其中山羊占全国山羊的 3%,绵羊占23%。该地区有藏羊、贵德黑裘皮羊、
藏山羊等地方羊品种。培育品种有澎波半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青海毛肉兼用
细毛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等。
除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和培育品种外,在农牧区中还分布有澳洲美利奴羊、
德国肉用美利奴羊、萨福克羊、无角道赛特羊、特克赛尔羊、夏洛来羊、杜泊羊、
萨能奶山羊、安哥拉山羊、波尔山羊、考力代绵羊等引入品种。经过十几年乃至
几十年的适应性饲养,这些品种已经基本适应了我国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在我
国宝贵的羊品种资源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从以上的调查可知,我国的羊遗传资源极其丰富,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分布。
但大量的地方品种以毛皮为主,我国缺乏叫得响的地方肉羊品种。现有的肉羊生
产要么以原有的地方品种当肉羊来养,要么是进口肉羊的杂交种。育种和繁殖不
能够满足肉羊产业发展的需要。
2.肉羊品种改良、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1)品种改良与选育。在羊肉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
大型企业正在开展肉羊品种的杂交组合筛选和新品种(新品系)的选育工作。如
杜泊与小尾寒羊为主要模式的多胎高产肉用羊培育模式,南非肉用美利奴与东北

细毛羊的肉毛兼用型肉羊培育模式,巴美肉羊与地方品种杂交模式,德国肉用美
利奴与乌珠穆沁羊杂交模式,萨福克与蒙古羊杂交模式,道赛特与蒙古羊杂交模
式。 四川省政府先后开展了 6个育种攻关项目,培育出了南江黄羊、简阳大耳羊、
乐至黑山羊和金堂黑山羊 4个新品系,并建立了地方品种保护目录。内蒙古大力
开展巴美肉羊新品系选育研究工作,目前新品系群体规模已达到 4000 只以上。
内蒙古同时还组织力量开展了地方品种多脊椎乌珠穆沁羊的选育研究工作。
(2)开展育种繁殖的科学性研究,为品种改良与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如开
展肉羊繁殖性状、生长性状、肉品质、抗病性分子标记筛选研究;建立繁殖性状
FecB 基因和抗病性状 PNRP 基因检测技术体系;初步阐明 GPR54 基因 B 和 D
等位基因与基宁青山羊多高性显著相关, B等位基因与济宁青山羊性早熟显著相
关;初步表明OarJL36 微卫星座位 182bp等位基因与小尾寒羊 FecB 基因 B等位
基因之间存在较强的连锁关系,是与小尾寒羊多羔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一个遗传
标记;对肉用种羊和绒山羊的精液进行了 XY 精子的分离,获得了良好效果;分

离鉴定防御素基因,发掘肌肉中特异表达的 miRNA7-8个,并验证其功能;开展
功能基因克隆与验证工作;构建蒙古羊正反向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筛选了部分新
基因;开展肉羊杂交组合的筛选研究等
(3)积极推广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加快推进优良种羊的快速扩繁。
人工受精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优良种公羊的利用率, 在肉羊优势产区出现了很多开
展人工受精的典型。例如在山西的右玉县、繁峙县等地,当地政府出资在肉羊养
殖规模较大的地区,建立了人工授精站点,完善配套设施,每年给人工授精站点
一定的改良经费,开展肉羊品种改良。为了提高人工授精的效率,右玉县畜牧局
出台了给羊倌鉴定发情母羊补贴的政策,具体为:羊倌每发现一个发情母羊,政
府给其补贴2元,由羊倌本人将发情母羊带到人工授精站,进行授精;由于羊的
发情季节恰好也是农户农忙季节,该项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当地肉羊改良的
速度和肉羊良种比例。 以胚胎移植为基础的胚胎工程技术是应用于良种扩繁的一

项高效、快捷的技术手段。例如云南省实施了良种山羊的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与规
模化推广应用项目,通过集成超数排卵、同期发情、胚胎回收、胚胎分割、胚胎
冷冻解冻、胚胎移植等羊胚胎工程快繁技术及羊选种选配、疫病防治、饲养管理
综合配套技术后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云南省实际、方法定

型、指标明确、技术成熟、重复性好的羊胚胎移植高效扩繁技术体系,并进行规
模化推广应用。从2000 年~2009年6月,累计超数排卵处理供体肉羊 1252只,
生产鲜胚14837枚、冻胚 712枚,从国外进口冻胚 800枚,移植受体羊 11735只,
产羔 6336 只,平均山羊鲜胚移植产羔率为 55.47%,批次最高达到 80.77%,云
南半细毛羊鲜胚移植产羔率为 63.64%,进口冻胚移植产羔率为 38.78%,自产冻
胚移植产羔率为39.06%,其中玻璃化冷冻胚胎移植最高产羔率达 51.43%。形成
了成熟的羊胚胎工程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了供种能力,为良种化提供了强有力
的技术支撑,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肉羊饲料与营养
1.饲草资源潜力巨大,草原开始进行治理
我国有草原面积约 60 亿亩,占世界草原面积近 10%,仅次于澳大利亚,居
世界第二位。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地理特点的影响,我国草原区既不适造林,又不
宜农耕,草原植被成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饲草资源利用有巨
大潜力可挖。国家逐步加大了牧草的开发和利用,2000 年以来,中央政府投资
100多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
栏、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到 2007 年底,
全国累计草场围栏保留面积已达 5370.7 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 1964.8 万公
顷。可利用草地资源的有效扩展,推动了我国草原肉羊产业的发展。 

2.秸秆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农区肉羊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约 7亿吨左
右,其中与玉米秸、稻秸、麦秸为主,这些秸秆资源量约占到秸秆总量的 75.23%。
目前每年综合利用 4 亿吨,其中用于反刍养殖的秸秆总量为 2.33 亿吨,还有 2
亿吨左右未被利用,已经利用的多是粗放的低水平利用。国家通过开展秸秆养畜
示范项目,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的速度。2007 年底,全国秸
秆养畜示范县 489 个。全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利用率由 1992 年的 20%提高到现在
的 40%,秸秆的处理利用率由 1990 年的不足 3%提高到现在的 33%。农作物秸
秆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区肉羊产业快速发展。 

3.肉羊饲料产业化初见端倪,促进了科学饲养和营养平衡
传统的肉羊饲养是有什么喂什么,并且以粗饲料为主,营养不能够满足肉羊
的生长需要,肉羊生长速度缓慢。随着肉羊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在某些肉羊集中
产区出现了肉羊饲料的产业化生产,满足肉羊不同生长阶段的全混合日粮
(TMR)开始出现。很多肉羊规模养殖场(户)认识到了全混合日粮的作用,
并开始运用。全混合日粮的应用有利于开发各种饲料资源,如玉米秸、尿素、各
种饼粕类等,将这些原料同青贮饲料、糟渣饲料及精料充分混合后,虽然增加了
一定的饲料加工成本,但由于利用廉价饲料来代替部分价格高的饲料,而使得饲
料成本降低,可保证日粮营养全价,提高粗饲料利用率。各种精料和添加剂也开
始使用。
4.养殖方式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 

以往我国传统牧区养羊主要是以草原放牧为主,很少进行补饲和后期精饲料
育肥。这种饲养方式的优点是生产成本低廉,但随着草地载畜量的逐年增加,造
成了超载过牧,草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这种饲养方式周期较长,肉质较
粗糙,且肌间脂肪沉淀量较少,口感较差,要求的烹调时间较长,经济效益也较
差。目前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农区,对肉羊进行后期育肥或全程育肥的饲养方式越
来越普遍。舍饲既是发展优质高档羊肉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
快肉羊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疫病防控 

1.肉羊疫病现状
根据对 8省34 个养羊县(区/场)的调研情况,大多数调查点存在三个“说
不清”:一是有病无病说不清;二是有什么病说不清;三是有病怎么防治说不清。
大多数养羊者缺乏基本的兽医常识和防病知识,认为不死羊就是没病。一旦羊只
接连死亡时,又无法搞清病因,以至道听途说,滥用药物。
(1)当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当前对我国肉羊产业
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有羊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梭菌病、
羊痘、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羔羊痢疾和羊肠毒血症。这些病均引起不同程

度的死亡,养羊户损失严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近年来发生严重的羊支原体肺
炎,饲养密集的规模化羊场和经过长途运输的羊只羊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很高,
死亡严重,而牧区和散养户因饲养密度和环境不同很少发生该病。在对青海牧区
的四个县调研时,没有发现有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和流行;但是在宁夏、安
徽、云南和四川调研时,发现所有的规模化羊场都存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只是
危害的程度不同。由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康复的羊群因肺部
受到严重危害生长速度缓慢,料肉比明显升高,尤其是当羊群调运或受到较大的
应激后易暴发该病,严重危害了规模化肉羊产业的发展。虽然土霉素和支原净对
该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最有效的防治办法仍是免疫,但因疫苗生产量少,供
应不足,很难买到;有些疫苗因抗原型号不对,免疫效果不好。如在云南调研时
发现,当前商品化的羊支原体肺炎疫苗的保护率较低,仅为 30%。与此相同,目
前针对羊口疮的灭活疫苗也因市场供应不足很难买到。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免
疫检测技术不配套,没有检测和评价羊支原体肺炎、羊痘、羊传染性脓疱等疫苗

免疫效果的试剂,使免疫防疫的盲目性很大。
(2)重大传染病的情况。口蹄疫、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等属于羊的重大传
染病,对这些病的防控政府十分重视,投入的资金、人力较大,防治技术较为完
善,总体形势较好。口蹄疫在我国虽然流行严重,存在 O型、A型和 Asia1型,
但羊的典型发病疫情并不多,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对羊实施免疫,另一
方面是羊感染发病的病症不明显,对成年羊致死率不高,不易被察觉。但调查发
现羊的持续带毒较为严重,通常是隐藏的传染源。小反刍兽疫是 2007 年由境外
传入我国西藏的一种新病。经确诊后,国家采取了果断积极的防疫措施,对疫区
及周边区域免疫,限制羊的移动,收效明显,没有发生疫情大面积流行。但通过
流行病学监测发现,部分地区有可能发生过感染,防疫工作仍不能松懈。蓝舌病
属于虫媒性重大疫病,毒型复杂,目前在我国的流行与分布情况不清楚,需要调
查。 

(3)人兽共患病。我国与羊有关造成危害的人兽共患病主要有布鲁氏菌病、
结核病、脑包虫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炭疽也有一定危害。由于不良生活习
惯和防疫意识差等问题,牧区布鲁氏菌病、脑包虫病发生严重,虽然只是区域性
发生,但对农牧民的身体健康形成了严重影响。在牧区炭疽也时有发生,而农区

和规模化养场因饲养模式的不同而很少发生或者不发生,例如在青海牧区调研时
四个县都反应有炭疽的发生和流行而在其他省(市)调研时没有发现这一现象。 
(4)寄生虫病。羊的寄生虫在我国十分普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
病有钩端螺旋体、吸虫病、疥螨、焦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绦虫、螨虫、肺线虫
等。据调查,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和北方自然草场放牧地区羊寄生虫的感染率达
100%。目前防治寄生虫病主要采用体外药浴消毒和体内口服驱虫,虽有一定效
果,但难以根除。另外,牧区因采取天然放牧的饲养模式基本不添加或少添加精
料,有时会因营养不均衡而出现营养代谢病,如青海牧区偶尔出现的缺铁、缺硒
造成的贫血和白肌病等。
2.肉羊免疫情况 

调查发现,口蹄疫、羊四联(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梭菌痢疾)
是肉羊必免的项目,免疫密度接近 100%,布病、炭疽、羊痘、羊口疮和羊传染
性胸膜肺炎为选择性免疫项目,只有受到威胁时才紧急免疫接种。对于羊传染性
胸膜肺炎,散养户基本不免疫,而集约化、规模化羊场从以前的有选择性免疫逐
步向必免的方向转变。规模化羊场通常不免疫炭疽,只有牧区的散养户选择性免
疫。目前口蹄疫疫苗、三联四防疫苗的使用均有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而其它很
多羊病的疫苗免疫基本上没有经专家认可的规范化免疫程序可供参照,养殖户
(场)全凭经验或感觉进行免疫。
因经费和商品化检测试剂短缺等因素的限制,免疫效果评价一般仅针对口蹄
疫,其它疾病的免疫效果基本无有效评价方法,免疫效果不明。
3.养殖场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调研发现,肉羊养殖中除疫苗免疫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的疾病综合防控
措施和技术方案。通常采用的最主要措施是日常消毒,而牧区和散养农户甚至连
日常消毒都没有,只有大型的养殖场才有较为规范的日常消毒措施。日常使用环
境消毒剂的主要有火碱、生石灰、草木灰、强力消毒灵和来苏尔、福尔马林、复
合酚、次氯酸钠、碘伏等。
4.兽医人员情况
调研发现,牧区和农区散养户(场)很少或没有专职兽医,如北京八里店养
殖中心和中洋牧业虽然都是大型养殖场但无专职兽医技术人员;山西省繁峙吉祥

园、繁峙龙清合作社虽然是较大规模的养殖场,仅仅依靠乡村兽医防疫人员进行
羊病预防免疫和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本场无专职兽医防疫人员;四川师宗县龙
庆乡养殖户虽然是养殖大户,但也没有专职兽医防疫人员;青海省牧区养殖户完
全依靠常年养殖经验和当地村级兽医防疫人员的安排进行羊疾病防御控制, 显然
无法满足当地羊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需要。即使有些规模化肉羊场有自己的专职
兽医养殖人员(如北京门头沟种羊场、山西右玉县宏宇牧业、右玉银海种羊场和
营山县绿辰生态公司及云南省种羊场),但因业务素质不高,面对复杂的疾病显
得力不从心。总之,养殖户(场)要么没有专职的兽医人员,要么因为兽医业务
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进一步增加养殖场兽医人员数量和
提高兽医防疫人员素质以满足肉羊产业发展的疫病防控需要。 

5.当地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
虽然有中央和农业部出台的兽医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法律法规,但落实到地方
政府兽医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因当地财政和编制
限制了兽医防控体系建设使得当地兽医人员要么人员数量减少要么工作因缺乏
经费落实不到实处,兽医防控体系的功能大打折扣。如青海省泽库县因经费制约
使得当地兽医站设备缺乏不齐全,工作人员缺乏对羊疾病诊断必须的仪器设备,
完全依靠剖检病变和工作经验进行诊断,误诊、漏诊在所难免。同时设备设施不
健全,冷链设备不完善,使得疫苗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效价降低或失效,免疫后
效果大打折扣,如甘肃省河西地区因当地兽医人员补助太低使得兽医工作人员积
极性不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兽医防控体系尤其是基层兽医疫病
防控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